泉州
泉州众山小国际青旅
在刺桐城边逛边吃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这趟福建之旅已经逛完了福州和南靖土楼,接下去就去泉州看看。别看泉州似乎不起眼,可也是千年古城,是当年享誉中外的东方第一大港。尽管时过境迁,现在的泉州也依然是福建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来这里爬一爬清源山,感受一下道教之风、佛家之言,登顶看看泉州的全貌,还有美丽的泉州西湖,也要了解开元寺桑开白莲的故事,一并仰望东西二塔历千年不倒的雄姿,感受泉州人民对于电动车和茶的热爱。
在泉州两天,门票花费总计33,倒是美食寻了不少。可惜的是崇武古城和洛阳桥太过遥远,又赶上台风将至,只好回家了。
<strong>美食</strong>
泉州千年古城,自然不能少了美食,加上所住青旅的微信,里面很体贴有个推荐的单子。在泉州瞎逛的时候一家一家找过去尝,只恨自己只有一个人,不能多点一些。我就想着老城自有老城的好处,人们经营的久了,自然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名声也就在外了。
一开始尝了胭脂巷的虾饺和蟹黄汤包就觉得很赞,每只虾饺里面两只大虾 蟹黄包里面满口蟹黄味,可知用料不少,做吃食本就是用足好料,加上多年的把握肯定不会差。
水晶虾饺,好吃不贵,他们家的绿豆汤也是很好喝的。
府文庙边上金鱼巷里的五叔公土笋冻,一种海里的虫状物熬制的肉冻,我硬着头皮愣是给吃完了,就是觉得怪怪的不能很好接受。
东来酸头菜,就在五叔公边上。所谓酸头菜其实就是腌萝卜啦。不懂行的游客们还以为泉州特产喽。不过这几年腌萝卜真的是没怎么吃到过了。
上过的舌尖上的中国的西街润饼皮,完全不能和家乡的卷饼相提并论,差距太大没吃几口就丢了。真的不推荐了。
东街的侯阿婆的海参鲍鱼粽很惊艳,我从没尝过包裹鲍鱼海参之类的海鲜粽子,加上他们家特制的酱汁,觉得嘉兴的肉粽实在是吃了多年有些腻了。
关帝庙对面的那家牛排和牛肉羹也是做得非常劲道,当地人很多过去吃个午饭晚饭什么的,恨不得再点一盘,又怕吃不动别的东西了。
招牌上写着牛肉粳来着,但是读作牛肉羹,也是很好吃啊。
天后宫边上有一家秉正堂,卖得石花膏和四果汤解救我于中暑的边缘,石花膏是海里的某种藻类熬制的果冻加点蜂蜜很棒的,四果汤就是常见的冷饮自己随便挑四样。
还去寻了攻略上说得芒果爽,味道一般,卖的大叔倒是热情的很,攀谈了好久。
又在某个桥头尝了醋肉,现炸现卖卖完为止,当地人都是整袋往家里拎呢,我拿了点一路当小吃给吃了,当小零食挺好的。
后来还去找了一心冰品,点了芒果冰,那冰是用机器削出来的薄薄的,非常软绵入口即化。
最后随便买了点带回家喽
<strong>住宿</strong>
泉州众山小国际青年旅舍
很新很漂亮的地方,交通略有不便,睡得很舒服,但是还有细节让人不舒服
<strong>泉州火车站</strong>
早上还在土楼的群山间兜着风,这傍晚啊我已经踏上了泉州这座城市了。泉州动车站建的远离市中心,若是坐公交得个把小时,出租车也方便,20块多基本就能到。
<strong>笋江公园</strong>
想着晚上也没什么事,出去瞎逛逛,边上笋江公园离得近,还能看看晋江的夜景。这个公园门口热闹非凡,摆摊的众多,里面却安静。公园里还有许多在建的工程,刚搭好了钢筋的架子,其他还没铺上去,路灯也昏暗不明,晚上在这里逛倒是得注意安全。想必过一段事件工程完工了,会是晋江夜景中的一抹亮色吧。
天黑了不要乱爬,上面钉子绊脚的很。
对岸的高楼灯火已经照亮了云层,星空也就消失不见了。
<strong>西湖公园</strong>
出来笋江公园,沿路走一会看看泉州的市区,不多远能逛到西湖。看来是每个有湖在西的城市都有一个西湖大概是古人也懒,名字难取,世上就有了几十上百个西湖了吧。逛了一圈,正想往回走继续刷步数呢,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差点就回不去了,坐了半路的公交还是免不了在雨中奔跑了一阵。
湖的那边是闽台缘博物馆
湖心小岛上一座近代建的刺桐阁。
远观刺桐阁
完全由四棵树缠绕而成的一个亭子,特别好玩。
<strong>清源山</strong>
一早爬起来上清源山去。感谢昨晚那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早上起来雨已停了,但是一整天都很凉快。
清源山是泉州必游的景点,一座四百来米高郁郁葱葱的泉州后花园。正巧周六还遇上了一个爬山活动,一群人浩浩荡荡在山门口整队活动筋骨,更少的是他们统一的队服竟然与我的非常像,就想直接混进去免了门票呢。
清源山上佛道两家都有,大概道家更出名些,因为上山没多远就能看到“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了,前半部分也是以道家建筑和传说为主。在公园一样的小径拾级而上,景区还特别有心的播放音乐。也不知道是古曲还是金曲,以古琴为主伴有空灵女声,听着舒缓人心,时不时要停下来闭眼欣赏一下。当其他游人已经走远,此地只剩优雅的琴声歌声和山林中清爽山风的呼啸声时,出家的冲动都有了。
清源山就山峰来说没什么厉害的了,也是因为我刚上过黄山,别的山也就看不上了。黄山回来不看岳,古人又一次诚不我欺了。清源山多得是佛道遗迹和摩崖石刻,还可登高眺望泉州,印象最深的除了老君岩就是弘一法师舍利塔。李叔同其人少时是富贵公子 青年为风华才子 中年又剃度从戒 晚来成为一代律宗大师。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名人们,做什么都能做出一番成就成为一代大家,真是让我羡慕不已,反而觉得自己就是个整天游荡无所事事的人了。在清源山上瞎逛了半天最后还逛去了后山去了,外人或许不知,清源山后山还曾是泉州人的墓地群,看到了不少极具本地特色的墓地。
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雕于宋代。
弘一法师手书“无尘”。人生在世万丈红尘,祸端多起于贪欲。
弘一法师坐像
这年头什么东西都往萌上面靠了。
偶遇山上有个老爸带着双胞胎学吉他,顺便也赚点外快。
清源山上一汪天湖
元代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幽居深山也可眺望泉州城
远眺泉州城,近处是三四层的平房,中间点缀着西湖,远处则是新建的高楼大厦了,可见泉州成的发展趋势。
把这个闽中第一大‘寿’字带回家吧。
宋代瑞像岩,染的一头好头发~
<strong>中国闽台缘博物馆</strong>
下山在巷子里穿行了半个小时逛到了闽台缘博物馆,我总能出现在各种莫名其妙的道路上,一般人不会去也不会想去的小路。
要说这闽台缘博物馆,名头可比隔壁的泉州博物馆要大,建筑上也气派多了,门头上还挂着江泽民的题词。进去逛完一圈,了解了福建和台湾上千年的历史纽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台湾是中国的”,确实是统战的好手段。不过里面说的也确实不假,台湾人类的进入,民智开化和经济建设,附属福建到独立建省,数次被侵又回归祖国,这些历史并不能抹去,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十分增加爱国情绪。
在福建的这一个星期,虽然闽南方言是一句都没有听懂,但是带着闽南腔的普通话倒是听着顺耳,想着台湾就是浅浅的海湾对面,越发想去台湾逛一逛了。
早起的台湾人基本是福建移民,后来又怎么好意思排斥国民党人为外省人呢。
国姓爷
闽台乡土人情多有相似,不可分割啊
热闹的街头还原
福建的宗教崇拜十分复杂,不单单是三大宗教而已,还有各路神佛,这些信仰也随着移民在台湾落地生根。
<strong>泉州博物馆</strong>
泉州博物馆逛了一逛,想必闽台缘博物馆的大气,这个博物馆专注于泉州地方传统、方言、习俗、戏曲等一一展开,看来也是很有意思。
泉州博物馆看起来就比闽台缘博物馆小一些了。
东方第一大港
这里汇集了泉州各处方言,好玩的很,可是我是一句都听不懂啊·
丝绸之路上的沉船
这造型凹的多带感。
<strong>开元寺</strong>
开元寺香火鼎盛,大概也是方便市民,没有像其他地方寺庙一样关起门来收门票费。别说东西两座石塔古迹真的是大气壮观,大雄宝殿 甘露戒坛也一样是巍峨华丽,虽然我是不懂建筑,也不懂佛教,但是觉得大饱眼福是真的。开元寺里面还建有弘一法师纪念堂,介绍其生平还留有一些亲笔书法。我就是喜欢这些不收门票的地方,开元寺就坐落于泉州市中心,周边皆是热闹的街市,这也是方便广大市民了。
开元寺的两座千年石塔确实是厉害,他们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见证了泉州城的千年兴衰。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
弘一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是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
<strong>海外交通史博物馆</strong>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离的略远了一些,打个的过去方便,也不收门票,我去的时候游客寥寥。
博物馆主题建筑就是一艘帆船的样子,外面还停了一艘小船,里面有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船模型,看的甚是过瘾。里面共有 3个专题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出两艘宋代海船的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时代的海船模型等文物;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宋元时期外来宗教中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寺庙建筑构件等300多件;泉州外销瓷陈列馆,展出历代从泉州港输入国际市场的陶瓷器 500多件。
台湾阿美族
黄河古船
这是清明上河图里面还原的船模
黄河羊皮筏子
看我们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轮子出现了,只可惜没有发明蒸汽机,不然···
海上丝绸之路
据说是为了吓唬人才做成这个样子
泉州当年是东方第一大港,自然是世界各地文化相互交流的地方,远道而来的商人们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在泉州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摩尼教,就是张无忌他们家的明教喽。
<strong>天后宫</strong>
天后宫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安了一个2块钱一次的求签机,投币进去,自动把签送出来。所以现在所谓的命运所谓的神灵都已经可以用机器来替代了,想想觉得可悲。难怪人这么少吧。
<strong>府文庙</strong>
前一天晚上就到过府文庙,只是夜幕降临已关门了。小时候痴迷的小说里就常有主人公幼年在文庙前玩耍的场景,而我所居的小城并没有文庙,便对于文庙这种建筑特别感兴趣。
泉州府文庙门前一个小广场,广场外一条小沟渠,上面两座石桥,石桥出来的平地上建有一座牌坊,再往外才是主街。牌坊下面的空地上停满了电瓶车,石桥前后则是摆满了小地摊,还不时有背着大包东西过来的人感叹来晚了没地方摆了,文庙门前的广场有不少孩子开车小玩具车在玩耍。
白天再去,府文庙建筑倒是华丽异常,正中间供奉孔老夫子。边上的长廊里还设立一个小小的展览,展示了福建历来的学府建设。古时的文庙左学右庙,即是祭奠孔子之处也是开课授学所在,书声朗朗。而现在府文庙里面空空荡荡,毕竟这个年代靠孔子是不能赢高考上大学了。
<strong>清净寺</strong>
清净寺是我很喜欢的地方,门票也不贵3块就够了。里面一半是遗址,另一半是新建的礼拜堂。坐在遗址里就好像穿越回古代了一样。
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明成祖的敕谕,皇帝的话也是通俗易懂的嘛
非穆斯林不得进入,做礼拜的地方。
过往已成云烟,空留石柱问天
<strong>通淮关岳庙</strong>
此处香火鼎盛信徒众多,所以于我而言内里有些乌烟瘴气难以久待,进去看了一会就被呛了出来。
闽台之人大多都是信奉关帝爷的,虽说关二爷去世已逾千年,但这日日香火不断,他们单为了求一份心安,我又有什么好指责他们的呢。
<strong>鲤城区</strong>
泉州鲤城区是泉州的老城了,房子大多低矮不过三四层,街道也不宽敞,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人流涌动,车辆难行。但是这片城区也是别有味道,都有小洋楼的意思,随处逛逛看看泉州人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
泉州钟楼,形状似亭似楼,整座建筑物结构简洁,线条明朗,层次丰富。古城一处有纪念意义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泉州人尽皆知的一个地名和地标。
这大概是泉州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吧。路上多得是电动车,家家户户也都设茶座。
恰逢中秋,碰上了泉州人在玩“博饼”,我是完全不懂其中规则,看着热闹非凡,而且每个人都很开心。
泉州月圆。
<strong>后记</strong>
福建之旅就此结束,一路走过福州、南靖和泉州。本来计划还要去武夷山一趟,但是想着中秋也该回家,又赶上台风呼呼的要在福建登陆了,只有返程。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这趟福建之旅已经逛完了福州和南靖土楼,接下去就去泉州看看。别看泉州似乎不起眼,可也是千年古城,是当年享誉中外的东方第一大港。尽管时过境迁,现在的泉州也依然是福建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来这里爬一爬清源山,感受一下道教之风、佛家之言,登顶看看泉州的全貌,还有美丽的泉州西湖,也要了解开元寺桑开白莲的故事,一并仰望东西二塔历千年不倒的雄姿,感受泉州人民对于电动车和茶的热爱。
在泉州两天,门票花费总计33,倒是美食寻了不少。可惜的是崇武古城和洛阳桥太过遥远,又赶上台风将至,只好回家了。
<strong>美食</strong>
泉州千年古城,自然不能少了美食,加上所住青旅的微信,里面很体贴有个推荐的单子。在泉州瞎逛的时候一家一家找过去尝,只恨自己只有一个人,不能多点一些。我就想着老城自有老城的好处,人们经营的久了,自然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名声也就在外了。
一开始尝了胭脂巷的虾饺和蟹黄汤包就觉得很赞,每只虾饺里面两只大虾 蟹黄包里面满口蟹黄味,可知用料不少,做吃食本就是用足好料,加上多年的把握肯定不会差。
水晶虾饺,好吃不贵,他们家的绿豆汤也是很好喝的。
府文庙边上金鱼巷里的五叔公土笋冻,一种海里的虫状物熬制的肉冻,我硬着头皮愣是给吃完了,就是觉得怪怪的不能很好接受。
东来酸头菜,就在五叔公边上。所谓酸头菜其实就是腌萝卜啦。不懂行的游客们还以为泉州特产喽。不过这几年腌萝卜真的是没怎么吃到过了。
上过的舌尖上的中国的西街润饼皮,完全不能和家乡的卷饼相提并论,差距太大没吃几口就丢了。真的不推荐了。
东街的侯阿婆的海参鲍鱼粽很惊艳,我从没尝过包裹鲍鱼海参之类的海鲜粽子,加上他们家特制的酱汁,觉得嘉兴的肉粽实在是吃了多年有些腻了。
关帝庙对面的那家牛排和牛肉羹也是做得非常劲道,当地人很多过去吃个午饭晚饭什么的,恨不得再点一盘,又怕吃不动别的东西了。
招牌上写着牛肉粳来着,但是读作牛肉羹,也是很好吃啊。
天后宫边上有一家秉正堂,卖得石花膏和四果汤解救我于中暑的边缘,石花膏是海里的某种藻类熬制的果冻加点蜂蜜很棒的,四果汤就是常见的冷饮自己随便挑四样。
还去寻了攻略上说得芒果爽,味道一般,卖的大叔倒是热情的很,攀谈了好久。
又在某个桥头尝了醋肉,现炸现卖卖完为止,当地人都是整袋往家里拎呢,我拿了点一路当小吃给吃了,当小零食挺好的。
后来还去找了一心冰品,点了芒果冰,那冰是用机器削出来的薄薄的,非常软绵入口即化。
最后随便买了点带回家喽
<strong>住宿</strong>
泉州众山小国际青年旅舍
很新很漂亮的地方,交通略有不便,睡得很舒服,但是还有细节让人不舒服
<strong>泉州火车站</strong>
早上还在土楼的群山间兜着风,这傍晚啊我已经踏上了泉州这座城市了。泉州动车站建的远离市中心,若是坐公交得个把小时,出租车也方便,20块多基本就能到。
<strong>笋江公园</strong>
想着晚上也没什么事,出去瞎逛逛,边上笋江公园离得近,还能看看晋江的夜景。这个公园门口热闹非凡,摆摊的众多,里面却安静。公园里还有许多在建的工程,刚搭好了钢筋的架子,其他还没铺上去,路灯也昏暗不明,晚上在这里逛倒是得注意安全。想必过一段事件工程完工了,会是晋江夜景中的一抹亮色吧。
天黑了不要乱爬,上面钉子绊脚的很。
对岸的高楼灯火已经照亮了云层,星空也就消失不见了。
<strong>西湖公园</strong>
出来笋江公园,沿路走一会看看泉州的市区,不多远能逛到西湖。看来是每个有湖在西的城市都有一个西湖大概是古人也懒,名字难取,世上就有了几十上百个西湖了吧。逛了一圈,正想往回走继续刷步数呢,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差点就回不去了,坐了半路的公交还是免不了在雨中奔跑了一阵。
湖的那边是闽台缘博物馆
湖心小岛上一座近代建的刺桐阁。
远观刺桐阁
完全由四棵树缠绕而成的一个亭子,特别好玩。
<strong>清源山</strong>
一早爬起来上清源山去。感谢昨晚那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早上起来雨已停了,但是一整天都很凉快。
清源山是泉州必游的景点,一座四百来米高郁郁葱葱的泉州后花园。正巧周六还遇上了一个爬山活动,一群人浩浩荡荡在山门口整队活动筋骨,更少的是他们统一的队服竟然与我的非常像,就想直接混进去免了门票呢。
清源山上佛道两家都有,大概道家更出名些,因为上山没多远就能看到“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了,前半部分也是以道家建筑和传说为主。在公园一样的小径拾级而上,景区还特别有心的播放音乐。也不知道是古曲还是金曲,以古琴为主伴有空灵女声,听着舒缓人心,时不时要停下来闭眼欣赏一下。当其他游人已经走远,此地只剩优雅的琴声歌声和山林中清爽山风的呼啸声时,出家的冲动都有了。
清源山就山峰来说没什么厉害的了,也是因为我刚上过黄山,别的山也就看不上了。黄山回来不看岳,古人又一次诚不我欺了。清源山多得是佛道遗迹和摩崖石刻,还可登高眺望泉州,印象最深的除了老君岩就是弘一法师舍利塔。李叔同其人少时是富贵公子 青年为风华才子 中年又剃度从戒 晚来成为一代律宗大师。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名人们,做什么都能做出一番成就成为一代大家,真是让我羡慕不已,反而觉得自己就是个整天游荡无所事事的人了。在清源山上瞎逛了半天最后还逛去了后山去了,外人或许不知,清源山后山还曾是泉州人的墓地群,看到了不少极具本地特色的墓地。
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雕于宋代。
弘一法师手书“无尘”。人生在世万丈红尘,祸端多起于贪欲。
弘一法师坐像
这年头什么东西都往萌上面靠了。
偶遇山上有个老爸带着双胞胎学吉他,顺便也赚点外快。
清源山上一汪天湖
元代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幽居深山也可眺望泉州城
远眺泉州城,近处是三四层的平房,中间点缀着西湖,远处则是新建的高楼大厦了,可见泉州成的发展趋势。
把这个闽中第一大‘寿’字带回家吧。
宋代瑞像岩,染的一头好头发~
<strong>中国闽台缘博物馆</strong>
下山在巷子里穿行了半个小时逛到了闽台缘博物馆,我总能出现在各种莫名其妙的道路上,一般人不会去也不会想去的小路。
要说这闽台缘博物馆,名头可比隔壁的泉州博物馆要大,建筑上也气派多了,门头上还挂着江泽民的题词。进去逛完一圈,了解了福建和台湾上千年的历史纽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台湾是中国的”,确实是统战的好手段。不过里面说的也确实不假,台湾人类的进入,民智开化和经济建设,附属福建到独立建省,数次被侵又回归祖国,这些历史并不能抹去,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十分增加爱国情绪。
在福建的这一个星期,虽然闽南方言是一句都没有听懂,但是带着闽南腔的普通话倒是听着顺耳,想着台湾就是浅浅的海湾对面,越发想去台湾逛一逛了。
早起的台湾人基本是福建移民,后来又怎么好意思排斥国民党人为外省人呢。
国姓爷
闽台乡土人情多有相似,不可分割啊
热闹的街头还原
福建的宗教崇拜十分复杂,不单单是三大宗教而已,还有各路神佛,这些信仰也随着移民在台湾落地生根。
<strong>泉州博物馆</strong>
泉州博物馆逛了一逛,想必闽台缘博物馆的大气,这个博物馆专注于泉州地方传统、方言、习俗、戏曲等一一展开,看来也是很有意思。
泉州博物馆看起来就比闽台缘博物馆小一些了。
东方第一大港
这里汇集了泉州各处方言,好玩的很,可是我是一句都听不懂啊·
丝绸之路上的沉船
这造型凹的多带感。
<strong>开元寺</strong>
开元寺香火鼎盛,大概也是方便市民,没有像其他地方寺庙一样关起门来收门票费。别说东西两座石塔古迹真的是大气壮观,大雄宝殿 甘露戒坛也一样是巍峨华丽,虽然我是不懂建筑,也不懂佛教,但是觉得大饱眼福是真的。开元寺里面还建有弘一法师纪念堂,介绍其生平还留有一些亲笔书法。我就是喜欢这些不收门票的地方,开元寺就坐落于泉州市中心,周边皆是热闹的街市,这也是方便广大市民了。
开元寺的两座千年石塔确实是厉害,他们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见证了泉州城的千年兴衰。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
弘一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是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
<strong>海外交通史博物馆</strong>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离的略远了一些,打个的过去方便,也不收门票,我去的时候游客寥寥。
博物馆主题建筑就是一艘帆船的样子,外面还停了一艘小船,里面有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船模型,看的甚是过瘾。里面共有 3个专题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出两艘宋代海船的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时代的海船模型等文物;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宋元时期外来宗教中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寺庙建筑构件等300多件;泉州外销瓷陈列馆,展出历代从泉州港输入国际市场的陶瓷器 500多件。
台湾阿美族
黄河古船
这是清明上河图里面还原的船模
黄河羊皮筏子
看我们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轮子出现了,只可惜没有发明蒸汽机,不然···
海上丝绸之路
据说是为了吓唬人才做成这个样子
泉州当年是东方第一大港,自然是世界各地文化相互交流的地方,远道而来的商人们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在泉州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摩尼教,就是张无忌他们家的明教喽。
<strong>天后宫</strong>
天后宫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安了一个2块钱一次的求签机,投币进去,自动把签送出来。所以现在所谓的命运所谓的神灵都已经可以用机器来替代了,想想觉得可悲。难怪人这么少吧。
<strong>府文庙</strong>
前一天晚上就到过府文庙,只是夜幕降临已关门了。小时候痴迷的小说里就常有主人公幼年在文庙前玩耍的场景,而我所居的小城并没有文庙,便对于文庙这种建筑特别感兴趣。
泉州府文庙门前一个小广场,广场外一条小沟渠,上面两座石桥,石桥出来的平地上建有一座牌坊,再往外才是主街。牌坊下面的空地上停满了电瓶车,石桥前后则是摆满了小地摊,还不时有背着大包东西过来的人感叹来晚了没地方摆了,文庙门前的广场有不少孩子开车小玩具车在玩耍。
白天再去,府文庙建筑倒是华丽异常,正中间供奉孔老夫子。边上的长廊里还设立一个小小的展览,展示了福建历来的学府建设。古时的文庙左学右庙,即是祭奠孔子之处也是开课授学所在,书声朗朗。而现在府文庙里面空空荡荡,毕竟这个年代靠孔子是不能赢高考上大学了。
<strong>清净寺</strong>
清净寺是我很喜欢的地方,门票也不贵3块就够了。里面一半是遗址,另一半是新建的礼拜堂。坐在遗址里就好像穿越回古代了一样。
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明成祖的敕谕,皇帝的话也是通俗易懂的嘛
非穆斯林不得进入,做礼拜的地方。
过往已成云烟,空留石柱问天
<strong>通淮关岳庙</strong>
此处香火鼎盛信徒众多,所以于我而言内里有些乌烟瘴气难以久待,进去看了一会就被呛了出来。
闽台之人大多都是信奉关帝爷的,虽说关二爷去世已逾千年,但这日日香火不断,他们单为了求一份心安,我又有什么好指责他们的呢。
<strong>鲤城区</strong>
泉州鲤城区是泉州的老城了,房子大多低矮不过三四层,街道也不宽敞,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人流涌动,车辆难行。但是这片城区也是别有味道,都有小洋楼的意思,随处逛逛看看泉州人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
泉州钟楼,形状似亭似楼,整座建筑物结构简洁,线条明朗,层次丰富。古城一处有纪念意义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泉州人尽皆知的一个地名和地标。
这大概是泉州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吧。路上多得是电动车,家家户户也都设茶座。
恰逢中秋,碰上了泉州人在玩“博饼”,我是完全不懂其中规则,看着热闹非凡,而且每个人都很开心。
泉州月圆。
<strong>后记</strong>
福建之旅就此结束,一路走过福州、南靖和泉州。本来计划还要去武夷山一趟,但是想着中秋也该回家,又赶上台风呼呼的要在福建登陆了,只有返程。
2015-10-08发布拍摄于2018-04-22
景点
西湖公园
4.6分 | 132点评
"游览古朴典雅的刺桐阁"
遛娃宝藏地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清源山
4.4分
泉州必打卡景点榜 No.1
"泉州十八景之一"
登高爬山
地标观景
夜游观景
收藏
携程推荐
去App查看全部
文中提及 (9)
景点
西湖公园
4.6分 | 132点评
"游览古朴典雅的刺桐阁"
遛娃宝藏地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清源山
4.4分
泉州必打卡景点榜 No.1
"泉州十八景之一"
登高爬山
地标观景
夜游观景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泉州博物馆
4.6分
泉州必打卡景点榜 No.14
"闽南建筑风格的博物馆"
博物馆
场馆展馆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泉州开元寺
4.7分
泉州必打卡景点榜 No.3
"拥有千年历史的寺庙"
历史建筑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4.7分
泉州必打卡景点榜 No.11
"了解泉州的海外交通史"
展馆展览
遛娃宝藏地
博物馆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泉州天后宫
4.5分 | 256点评
"东南亚较大的妈祖庙"
历史建筑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泉州府文庙
4.6分 | 151点评
"现存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清净寺
4.4分 | 310点评
历史建筑
收藏
携程推荐
景点
关岳庙
4.6分
泉州必打卡景点榜 No.18
"祭祀关羽和岳飞的庙宇"
夜游观景
收藏
携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