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0
0
0
来条神评
说点什么...
发送
快捷回复:
以后请多写一点
1/23
石阡
官司衙署访土司文化●太虚问道探古洞奇观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官司衙署/公鹅坳长官司遗址/忆土司文化的终结/太虚问道/龙虎奇形钟鼓逸韵/万佛攒崖金沙灿地……
<strong>官司衙署 公鹅坳长官司遗址 忆土司文化的终结</strong>
据《石阡县志》和相关史料记载,长官司是一种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等封建社会时期设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地方自治的特殊统治机构。
其长官世袭,直接受皇帝管制,在其辖区内享有特权。
公鹅坳长官司是石阡县境内建制最早、废除最晚的一处。
从元代建立一直到清康熙中晚期废除,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是石阡至今唯一幸存的长官司署旧址。
纵观全国,与公鹅坳副长官司署同一时代建置,迄今衙署仍然存在的早已是凤毛麟角。
公鹅坳长官司署位于石固乡一个名叫公鹅坳的小山村中,寨中住户基本都是童姓长官的后代。
司署坐南朝北,砖砌的院墙中间开一外宽内窄的“八”字形龙门,由于年代久远,龙门的木架破败得倾斜了身子,上边的瓦片显得七零八落,下边的石阶被人们的双脚打磨得溜光,留下深深的凹痕,使人未进院门便已深深地感到了这片古宅的沧桑。
进入龙门,迎面是一块长、宽各十多米的天井(院子),天井里长满了青苔和小草,一左一右各建一栋二层三间的回廊式厢房。厢房的下部残破不堪,上部的走廊花栏、房间尚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人居住。
左边一栋现为村民童祖强、童祖华两户的住房,其下部曾是长官司时的钱粮房,用于装粮食和柴草。
据说,长官司时当差人员的报酬是粮食和柴草,按月领取,称之为领“薪水”。右边一栋现为村民童祖宣的住房,其下部曾是长官司时的马厩。两厢房的上边为长官司时办事、当差人员的住房。
可惜演武厅、校场、牢房、石桅桩、石牌坊等在“文革”时期毁坏殆尽,再加上历年来人为的破坏,长官司署现仅存残破的院墙、“八”字形龙门、部分天井和署厅、眷属大院、钱粮房、马厩、回廊式厢房等总占地不足二千平方米的六栋房屋,及少许石桅桩、石牌坊遗迹。
整个旧址虽然已经残破,给人以苍凉之感,身处其间,仍不难令人想象,土司制度下的长官司署当时的威严。
仍不难想象当年如同一方诸侯,掌管着印江、江口、石阡部分地区的人们生杀大权的长官是何等的至高无上;也不难想象,当年这些边远的地方是何等的野蛮。
衙署的外边是一条古道。听当地人说,在石阡去铜仁的公路未通时,这条古道是石阡往来于江口、铜仁、印江的必经之路。长官司署正处在这条古时的交通要道上,地处三县交界地带,这或许就是古时候封建王朝将长官司设在这里了的真正原因吧。
面对残破的长官司署和古代防御工事,让人心里说不清是惋惜还是辛酸。
长官司这样一个词汇,对于那些未经历这样的历史的地方的人或许很陌生,而对于经历过这样统治的地方的人而言或许现在也会不以为然。
然而,对于石阡,长官司却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历史,它铭刻着这片土地上的血泪和辛酸。就公鹅坳长官司署本身而言,更是研究长官司历史的活化石。
<strong>太虚问道 龙虎奇形钟鼓逸韵 万佛攒崖金沙灿地</strong>
太虚洞位于石阡县城南2公里的燕子岩山腹中,为石阡境内少有的融历史文化与古洞奇观于一体的景象,1984年9月被贵州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前建有太虚阁,阁为三层,高11米,阁底有戏台。洞顶右山修有观音寺,四周重峦叠嶂,古树参天,洞室高大宏阔,入口处又分为上中下三洞,形同迷宫。
洞内钟乳奇石绚丽多彩,尤以龙虎奇形、钟鼓逸韵、和尚拜观音、万佛攒崖、金沙灿地、骊外井田、漏莹仙室为洞中奇观,素有“黔南第一景”和“第一仙洞”之美誉。
该洞早在明代便开发,建有亭、台、楼、阁,供人游览,每逢节日还会上演傩戏和说唱戏文,历代文人墨士尚留有崖石刻40余处,现代人每逢礼拜节假日便相携往游。
2015-12-15发布拍摄于2018-04-22
暂无评论
抢个沙发,给作者一点鼓励~
打开携程App,查看更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