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等(6)
墙子雄关
墙子雄关,深V长城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入秋之后京城的天气好到爆,运动的虫子慢慢苏醒,约上三五好友奔袭墙子路。墙子路从明代起就是兵家逐鹿的战场,明嘉靖年就在此设参将、提调驻守。城内建都司署和把总署,这里有明代的关上城堡遗址和唯一的深V长城,一段不可错过的明长城精华。
<strong>行车路线</strong>
东六环-G101国道-京密高速-G45京承高速-密兴路-墙子路村-上关村(北沟村),全程约108公里,耗时1小时58分,高速单程过路费40元。
<strong>墙子路长城</strong>
墙子路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城东约40公里。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峻,是明朝长城上的一座重要城池,是北京东部的要隘之一,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墙子路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关城周长一里余,设参将把守。墙子路下辖十一处关寨,长城239里”。明代曾在这里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驻兵万人以上守之,墙子路的管辖范围: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即今泉水河村家堂沟口和泉水河村北山口)直到大水黄崖口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台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
长城基本是南北走向,墙子岭关(墙子雄关)正好扼守从兴隆县而来的关外大路,战略地位特别重要,在墙子岭关内3里继续建有墙子路城以屯兵,一但墙子岭关有险墙子路城可增兵支援,另外在墙子岭关外2里处也设有安营寨协防墙子岭关等。
墙子路实际在历史上有多次战役,参照资料整理出三条较大规模战役如下: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嘉靖二十四年(1563年),诺音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三河、顺义、通州诸县。嘉靖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其东北为磨刀峪,嘉靖时常失守。”
②《明史》卷二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宾战死,乙亥大同总兵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十月丁卯解严。”
③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载:“墙子路距密云七十五里,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设三门、参将一人,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崇祯十一年失守,总兵侍郎吴阿衡死焉。”
<strong>墙子路村</strong>
入驻距离长城最近的农家院吃饭,农家院的后门有石头路通向墙子路西山长城所在的山谷。
后院石头路。
饮水思源。
龙王庙。
石头路的尽头是几棵有年头的古树。
西山长城一座保存完好的四眼敌楼。
趁着午饭还没做好,一行人决定跑去村里逛逛。
<strong>墙子路站</strong>
墙子路站建于1956年,离北京站124公里,离承德站132公里,是京承线下行方向在北京境内的最后一个车站,墙子路站隶属北京铁路局管辖,现为五等站,目前只办理列车的会让与越行,不办理客货运营业。
大黑板,曾经写满了大字报。
顺着台阶可以上站台。
如今站台空荡荡的,3条铁轨,想必曾经也是个重要的客货中转站。
老的墙子路站在院墙之内,地面还堆着老式燃气机车烧剩的煤渣子。
<strong>关上城堡</strong>
既然来墙子路,那么关上城堡是一定不能错过的,城堡依河而建,现只有北城有少量城墙遗址。
墙子路营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一座用千斤以上巨石筑起的石城,城墙周长一里余、高二到三丈,宽一丈三尺,有三座砖石结构的城门,东为永熙门,西为安边门。城郭大体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城池,南门楼上有汉白玉匾,正中三个大字:"墙子路",上款为"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下款为"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字体浑厚刚劲,使城楼倍增壮丽,可惜此门额早已丢失。北门拱洞的门额上有一汉白玉匾,阴书“墙子雄关”四个大字,在匾右侧竖刻有“万历四十五年季秋吉日”的小字,说明墙子雄关建于万历四十五年。关门外流淌的是一条曾经波涛汹涌的大河,但现在水流已变得很小,由此推测原来的墙子雄关很可能是个水关。据当地老乡讲,在关前的河下曾修有一条地道,至于当年守城将士为什么要修地道?这条地道究竟有什么用?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墙子雄关。
如今墙子雄关大部已毁,仅存北门默默地注视着城下的泉水河。
牌匾在三堂庙前广场。
两块石匾皆为兵部左侍郎杨兆所书。度娘的信息:杨兆,陕西省肤施人,嘉靖丙辰进士。隆庆二年十月壬子由山东副使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隆庆四年,由永平兵备副使升右佥都御史。万历元年加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在万历十一年升任工部尚书、太子少保,万历十三年晋升为太子太保,万历十五年去世。
<strong>墙子路长城</strong>
靠近墙子雄关的北沟城墙内侧已有部分坍塌。墙子路向西北方向的长城为包砌城墙,目前成砖已多被拆毁,但墙内的夯土及垫石尚存,有的已坍成堆状。
村里新修的游览台阶
10分钟便可到达长城,很方便。
墙子路长城用它标准的POSE欢迎我们。
三眼残楼。
听老乡说,长城准备修了。
敌楼内部还是挺宽敞的,只是由于历史坍塌形成的淤泥把地面升高了。
通软梯和木梯的二层。
长城美丽的腰线,不远处的敌楼便是高尖楼。
坐井观天。
残留的障墙,从这里开始就进入精华部分的墙体了,走路就要低头寻摸了,有文字砖。
路过的这几个敌楼基本上都是缩脖子楼,看来那时候的经费也有些紧张。
《明长城考实》里有这么一张照片,非常显眼。
找到当年拍摄的机位进行翻拍,长城基本上没怎么变,只是下方多了一台挖土机,这里正在修停车场,离商业开发不远了,将来车可以开上来。
V字长城另一端的敌楼。
<strong>文字砖</strong>
精华段的标志,坐下来仔细观察,文字砖大概分为4类。印有“河间”字样的城砖。
印有“河间营”字样的城砖。
印有“河间营造”字样的城砖。。
最牛的是这种砖,印有“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字样的城砖。
<strong>墙子路长城</strong>
高尖楼特写。该楼与周边敌楼建筑格局一样,二层开有天窗,有铺房残墙,通软梯或者木梯。
以高尖楼为背景先拍几张。
和好友的精灵编个队
<iframe src="http://p.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F2DDDDC2860D6BD69C33DC5901307461&siteid=06232AA4161AAAB6&playerid=&playertype=&autoStart=false"></iframe>
能看出墙子路的防御体系有多严谨,深V段的墙体封死了唯一能通骑兵的大道,一条耷拉边从主墙延伸出来保护着主墙的侧翼,西山长城则大开大合地扼守着通步兵的要道。
<strong>说说这次旅行</strong>
入秋之后京城的天气好到爆,运动的虫子慢慢苏醒,约上三五好友奔袭墙子路。墙子路从明代起就是兵家逐鹿的战场,明嘉靖年就在此设参将、提调驻守。城内建都司署和把总署,这里有明代的关上城堡遗址和唯一的深V长城,一段不可错过的明长城精华。
<strong>行车路线</strong>
东六环-G101国道-京密高速-G45京承高速-密兴路-墙子路村-上关村(北沟村),全程约108公里,耗时1小时58分,高速单程过路费40元。
<strong>墙子路长城</strong>
墙子路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城东约40公里。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峻,是明朝长城上的一座重要城池,是北京东部的要隘之一,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墙子路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关城周长一里余,设参将把守。墙子路下辖十一处关寨,长城239里”。明代曾在这里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驻兵万人以上守之,墙子路的管辖范围: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即今泉水河村家堂沟口和泉水河村北山口)直到大水黄崖口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台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
长城基本是南北走向,墙子岭关(墙子雄关)正好扼守从兴隆县而来的关外大路,战略地位特别重要,在墙子岭关内3里继续建有墙子路城以屯兵,一但墙子岭关有险墙子路城可增兵支援,另外在墙子岭关外2里处也设有安营寨协防墙子岭关等。
墙子路实际在历史上有多次战役,参照资料整理出三条较大规模战役如下: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嘉靖二十四年(1563年),诺音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三河、顺义、通州诸县。嘉靖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其东北为磨刀峪,嘉靖时常失守。”
②《明史》卷二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宾战死,乙亥大同总兵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十月丁卯解严。”
③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载:“墙子路距密云七十五里,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设三门、参将一人,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崇祯十一年失守,总兵侍郎吴阿衡死焉。”
<strong>墙子路村</strong>
入驻距离长城最近的农家院吃饭,农家院的后门有石头路通向墙子路西山长城所在的山谷。
后院石头路。
饮水思源。
龙王庙。
石头路的尽头是几棵有年头的古树。
西山长城一座保存完好的四眼敌楼。
趁着午饭还没做好,一行人决定跑去村里逛逛。
<strong>墙子路站</strong>
墙子路站建于1956年,离北京站124公里,离承德站132公里,是京承线下行方向在北京境内的最后一个车站,墙子路站隶属北京铁路局管辖,现为五等站,目前只办理列车的会让与越行,不办理客货运营业。
大黑板,曾经写满了大字报。
顺着台阶可以上站台。
如今站台空荡荡的,3条铁轨,想必曾经也是个重要的客货中转站。
老的墙子路站在院墙之内,地面还堆着老式燃气机车烧剩的煤渣子。
<strong>关上城堡</strong>
既然来墙子路,那么关上城堡是一定不能错过的,城堡依河而建,现只有北城有少量城墙遗址。
墙子路营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一座用千斤以上巨石筑起的石城,城墙周长一里余、高二到三丈,宽一丈三尺,有三座砖石结构的城门,东为永熙门,西为安边门。城郭大体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城池,南门楼上有汉白玉匾,正中三个大字:"墙子路",上款为"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下款为"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字体浑厚刚劲,使城楼倍增壮丽,可惜此门额早已丢失。北门拱洞的门额上有一汉白玉匾,阴书“墙子雄关”四个大字,在匾右侧竖刻有“万历四十五年季秋吉日”的小字,说明墙子雄关建于万历四十五年。关门外流淌的是一条曾经波涛汹涌的大河,但现在水流已变得很小,由此推测原来的墙子雄关很可能是个水关。据当地老乡讲,在关前的河下曾修有一条地道,至于当年守城将士为什么要修地道?这条地道究竟有什么用?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墙子雄关。
如今墙子雄关大部已毁,仅存北门默默地注视着城下的泉水河。
牌匾在三堂庙前广场。
两块石匾皆为兵部左侍郎杨兆所书。度娘的信息:杨兆,陕西省肤施人,嘉靖丙辰进士。隆庆二年十月壬子由山东副使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隆庆四年,由永平兵备副使升右佥都御史。万历元年加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在万历十一年升任工部尚书、太子少保,万历十三年晋升为太子太保,万历十五年去世。
<strong>墙子路长城</strong>
靠近墙子雄关的北沟城墙内侧已有部分坍塌。墙子路向西北方向的长城为包砌城墙,目前成砖已多被拆毁,但墙内的夯土及垫石尚存,有的已坍成堆状。
村里新修的游览台阶
10分钟便可到达长城,很方便。
墙子路长城用它标准的POSE欢迎我们。
三眼残楼。
听老乡说,长城准备修了。
敌楼内部还是挺宽敞的,只是由于历史坍塌形成的淤泥把地面升高了。
通软梯和木梯的二层。
长城美丽的腰线,不远处的敌楼便是高尖楼。
坐井观天。
残留的障墙,从这里开始就进入精华部分的墙体了,走路就要低头寻摸了,有文字砖。
路过的这几个敌楼基本上都是缩脖子楼,看来那时候的经费也有些紧张。
《明长城考实》里有这么一张照片,非常显眼。
找到当年拍摄的机位进行翻拍,长城基本上没怎么变,只是下方多了一台挖土机,这里正在修停车场,离商业开发不远了,将来车可以开上来。
V字长城另一端的敌楼。
<strong>文字砖</strong>
精华段的标志,坐下来仔细观察,文字砖大概分为4类。印有“河间”字样的城砖。
印有“河间营”字样的城砖。
印有“河间营造”字样的城砖。。
最牛的是这种砖,印有“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字样的城砖。
<strong>墙子路长城</strong>
高尖楼特写。该楼与周边敌楼建筑格局一样,二层开有天窗,有铺房残墙,通软梯或者木梯。
以高尖楼为背景先拍几张。
和好友的精灵编个队
<iframe src="http://p.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F2DDDDC2860D6BD69C33DC5901307461&siteid=06232AA4161AAAB6&playerid=&playertype=&autoStart=false"></iframe>
能看出墙子路的防御体系有多严谨,深V段的墙体封死了唯一能通骑兵的大道,一条耷拉边从主墙延伸出来保护着主墙的侧翼,西山长城则大开大合地扼守着通步兵的要道。
2016-12-14发布拍摄于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