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关隘行之一 紫荆关、倒马关
出发时间
4月
行程天数
11天
和谁出行
和朋友
大约在冬季,一起经常结伴出外旅行的老友提议:待春暖花开之后,寻着万里长城的著名雄关、隘口自驾行走一趟,观赏长城巨龙般的雄伟身姿,探幽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并顺路游览一些想去又相距不很远的地方。提议甚佳,正中心怀,当即拍板赞同。随后开始紧锣密鼓策划攻略,做功课,查资料,定景点,划路线。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东起山海关(现说法:明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的险峻处,沿着山脊恣意纵横,将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如同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沙漠,奔向苍茫大海,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万里长城上,分布着千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它们不仅具有军事上的实用性,在后人看来,还颇具观赏性,令高低起伏的长城更显得雄奇险要,气势磅礴,洋溢着阳刚、壮丽之美。
至于最著名的关口,说法不一。下图列出长城著名的13关:西部的三座关口相隔遥远,只能来日再说;东边的山海关、居庸关已经去过,黄崖关虽未曾涉足,毕竟与京城相邻不远,随时可去。最终将行程目标选定位于河北、山西境内的数座关口(平型关除外,已去过),相对集中,适合自驾。走过偏头关后,还可借地利之便,去往晋蒙交界的黄河老牛湾,那里是长城与黄河第一次握手的地方。
清明节后一周,4月12日出发,开启策划许久,往返11天,全程2500公里的自驾之旅。早7点多出门,正是上班的早高峰,城里一如既往地拥堵,十里长安街就磨蹭了近1小时,待驶入京昆高速,才有了身心放松,踏上旅途的快感。
01紫荆关
上午10:25,行车170余公里,下高速紫荆关出口不远,就看见拒马河上的紫荆关大桥。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太行山东麓的涞山,自上而下,顺势于太行山脉大峡谷中,流经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西北境折向东流,至北京房山区十渡乡的套港村附近进入北京境内,流至张坊分成南北二支。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藩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
拒马河桥头立有一块石碑:六十六渡, 拒马河沿途有一百多个渡口,谓之“京西百渡”,北京人最熟悉的十渡就是这“百渡”之一,紫荆关则是六十六渡。
紫荆关因关城居于紫金岭上而得名,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形势极为险要。也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秦以前称为上谷关,东汉时称为五阮关,北魏时称作子庄关,宋朝时又被称为金陂关,到元代始称为紫荆关。明朝时大兴土木,改筑旧城,增建新城,形成了现今大城套小城,五个城围的格局,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为“内三关”,是全国九大名关之一,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
紫荆关处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北方部族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战争130多次。最盛时,紫荆关有城门多座,现存南北二门。这应是拒马河南岸的北城门,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只是被S241省道隔断,显得形单影只,看着还算完整,不知是否保持了原貌?
紫荆关长城1956年就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门保存基本完好,门额石匾共两层,字迹已不十分清晰,上层题“河山带砺”,下层题 “紫荆关”。
沿拒马河南岸的800米城墙均用料石垒砌,独具特色。沿着陡峭的坡道登上关城,观赏一番四周的景色。
关城北面是拒马河,河北岸的建筑是紫荆关中心小学、紫荆关中心幼儿园等。
关城东西两侧是顺着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毕竟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肯定在维护上投入不少,但修旧如新的痕迹十分明显,东侧的城墙还修了垛口,西侧的城墙干脆连垛口都省略了,平推而上,看着有点别扭。
现有城墙1.2万米左右,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大城套小城,五个城围的格局,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这种顺山势而建的布局,作战时可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为紫荆关镇政府所在地。
青岛有一处著名的八大关,那里有八条马路,以万里长城的八个关口命名,马路纵横交错,形成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紫荆关路名列其内,路旁种植雪松。
关城下方就是百姓的民房,虽然破旧,还是经过了整饰,记得上次来此,民房与城墙紧贴在一起,古城墙俨然成了民房的后山墙,城墙下的空地还种瓜点豆,长着庄稼。
城墙断头处,右拐的水泥路就进入村子里,路口有一位看守的村民,外来车辆不可驶入,人员可以自由出入。
进入村子,环顾四面,似乎每一面都建有城墙,当然也是经过修复的城墙,修旧如新的城墙,而且修得好奇怪。坡道就是一溜斜坡,坡道最低点砌成半人高,明摆着不想让人上,可手脚健全之人,稍稍费点劲,上去也并不算难。虽立有禁止攀爬的牌子,但无人管理或劝阻,城墙上也见到游客走动。询问村民,哪里可以上去,人家还仔细告你,哪边好上,哪边不好走。
既然来了,当然要在城墙之上走几步,也算到此一游。
村庄有些破败,但纯朴的山野田园风光依然很美。山坡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开的正艳,如果赶上蓝天白云,这长城脚下的村庄,拍出的照片一定很漂亮。
下城墙的动作,坡度陡,脚下滑,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醒目的大牌子:“危险,禁止攀登长城”,可此处如此之低的台阶,抬腿即上,毫无难度。
村子里多见的是老年人和孩童,老乡告诉我们,这里是山区,耕地少,也缺水,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外打工去了。
村民自建的收费厕所,收费两元,看来此地还是常有游客慕名而来。
02涞源县城
午餐选择在涞源县城,尽管距离紫荆关还有50多公里,尽管绕了一点路,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县城里的餐厅选择余地较大些,不过这次可能犯了经验主义。事后发现,其实紫荆关镇里就有若干餐馆,我们行色匆匆,根本没有进入镇里的街道,舍近求远了。
涞源县,位于太行山北端,取涞水源头之意。涞源县属全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涞源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的时期,涞源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名的黄土岭战役,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在这里被击毙;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也出自涞源县;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10月在涞源县孙家庄为伤员施行手术的小庙依然保存完好。
在一家酒店停车场放好车,巡视附近,没有什么像样的餐馆,不想耽搁时间,这家杭州小笼包看着还顺眼,就是它了。
上午基本走的高速路,午餐后去往倒马关进入了国道,而且有一大段是太行山深处的盘山路,弯道多,弧度大。双向都行驶着川流不息的大货车,不少大车开得过于疯狂,有的车嫌你慢,一个劲在后面鸣喇叭,甚至加大油门超过你。平路上也就罢了,这种道路上超车,实在太危险了。
03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城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村,最初于战国时置关,称鸿上关,汉代称常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倒马关,一说因地势险要,不论敌我,凡骑马到此,马必跌倒,有“倒马关前必倒马,内三关中数它奇”的说法,由此得名“倒马关”;又一说是当年扬六郎御边抗辽,在此地被山石夹住马腿而倒马回军之故。
现存倒马关城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设计独特,傍峭壁,临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互为险阻,相得益彰。
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路上的重要关隘。
倒马关城,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周长约2.5公里,分为上下两城。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设有东、西、北3个城门。关城东门、西门已在修公路时拆毁,北门亦在早年被拆。关城仅西面城墙断续残存的一截相对完整,可辨外侧为青砖包砌,内侧为卵石夯土充填。
关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据说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上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
倒马关乡因乡政府驻地倒马关村而得名,乡政府院内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
虽说为乡政府驻地,但与附近的普通村落似乎也没太大差别,毕竟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倒马关乡下辖8个行政村,总共户籍人口4千多。
倒马关东关门遗址,残垣断壁,苍凉破败,有外包砖石的残墙,还有一个门洞。
仅存的东瓮城的南门。
倒马关段长城,2013年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卫生院,从院子里可窥见残破的关墙。
关城内继续向北走一段,有一大片空旷之地,最边缘处是一长溜更为残破的城墙,应是关城北墙,塌落的只剩了少半截,惨不忍睹,北城墙背后就是唐河。
残墙内的空旷之地现在似乎是百姓的庄稼地,有收割后的玉米茬,还有绿油油的小苗,几位村民正在劳作。
与正在劳作的老乡攀谈聊天。
这里虽然地处深山,但交通还算方便,村子东西两边各有一条进出的路与村前的国道相接。
村庄南面,隔着G336国道(保涞公路),建成了秀水峪景区,秀水峪景区与大石峪景区共同组成省级倒马关森林公园,以“峰、石、水、关”景观旅游为主题。
过G336国道后南行不远,见醒目的倒马关南山公园标志,一条水泥小路蜿蜒而上。
远方的山巅有一座宋将杨六郎塑像,杨六郎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
小路岔口,一位牧羊人席地而坐,沐浴着春日的阳光,呼吸着山野间的空气,悠然自得。
询问牧羊人,拐入小岔路,可登上山顶,第三个小亭子,即到达杨六郎塑像处。
半山腰的小屋是座简陋的药王庙。
庙宇对面的砖砌影壁,药字依稀可辨,两旁有白纸书写,期盼药王保佑安康的对联。
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
小路旁立有四块石碑,看外表很新,果然是当地乡政府根据历史记载所复制。一块2004年立的碑上写道:建倒马关城记碑、六郎碑、杨业父子忠节庙碑、祭杨六郎祠文碑,是反映倒马关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四块碑记,皆为明朝所立。现存倒马关境内,经五百年风雨侵蚀······,为传承古代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倒马关乡政府复制四碑。
下午的天气很给力,上午在紫荆关还是阴天,这会儿变成了蓝天白云,景物色彩鲜明靓丽。
山梁上这条窄窄小路的路基就是当年长城墙走向的位置,前方石块堆砌的圆堆是一处烽火台遗址。
高处眺望,峰峦叠嶂,公路从山间唐河谷穿过,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果然是太行山中一条交通要道。
远远地俯瞰倒马关村,倒是也很齐整。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杨业长子。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家族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流传于天下,后来通过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最终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英雄传奇,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网上借用一段介绍倒马关的文字:倒马关建关两千四百多年间,见证了赵武灵王灭中山、杨六郎抗辽、蒙元灭金、明王朝固边修关、八路军在长城内外抗击日寇等众多历史事件,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千百年间,许多能臣良将、文人墨客来倒马关凭吊怀古,以诗抒怀、以词说史,留下诸多隽永华章。
离开倒马关,驱车90多公里,下午5点多到达唐县县城,下榻隆昌假日酒店。
旅程第一天,驱车365公里,一段不紧不慢、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行程,寻访了万里长城内三关中的两关-紫荆关和倒马关,收获颇大,甚感满意。
推荐阅读
hi绿野仙踪1.0万11
往往11244.9千11
往往11241.5千4
往往11244.3千9
飘尘Marco12.5万12
云旅游1.1万12
乔帮主Michelle4.3千10
小小小苔藓1.2万12
五环萌骑骑1.7万15
集发梦想王国6420
桔猪3.1万6
衣鱼9112.5万11
小俞Yoyo3.4千6
MN-23706.9千22
云旅游8.3千7
且听风言7.0千12
集发梦想王国5.0千11
刘平-9.6千14
M_梦初8.4千12
飘尘Marco11.4万12
保定文旅2.1千4
橙子在旅行travel4.8千11
黑白的触动7.0千11
MN-23706.7千21
倩倩123458.4千13
集发梦想王国5.5千11
L-教授7.8千20
guoxiaos7.9千17
九州云游5.5千13
小马途游看世界4.8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