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第684回:地下长城坎儿井渠,风塔之城干极空调
亚兹德、伊朗等2地

第684回:地下长城坎儿井渠,风塔之城干极空调

出发时间

8

行程天数

1

人均花费

60

和谁出行

一个人

【環遊尋美拾遺錄】【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684回:地下长城坎儿井渠,风塔之城干极空调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Jumbo_Huang@126.com,微信号: 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



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


探秘奇幻世界,穿越极致地形。

曾几何时,我们迷失了旅行的真正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永远打不完卡的所谓网红景点,步履匆匆的游历之下,是朋友圈里排队几个小时拍摄十秒钟的网红照片。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这个夏天何去何从?比起在喧闹拥挤的网红景点拍出千篇一律的游客照,不如跟随《環遊尋美拾遺錄》去往这些美丽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去寻找并发现无限可能。你能一路追随的只有蓝天和白云,但途中突如其来的未知会驱散你的寂寞,而沿途的波澜壮阔则会让你真正体会“心至无疆”的感受。


2015年08月22日,早上五点多我就先独自出门了,去亚兹德市区的聚礼清真寺走了一圈,里面空无一人,再继续走到大街上,无法登上灯塔,亚兹德是非常典型的沙漠城市,对于戈壁荒漠占领土面积一多半的伊朗来说,



水是极其昂贵的资源,但我们发现伊朗很多城市都有提供免费饮用水的地方,像亚兹德这样的沙漠地区,都能在大街上设置很多免费的可以直接饮用的水龙头,这实在让中国的城市汗颜。


在恶劣的环境下,伊朗人依靠三个绝活生存了下来,其中有两大绝活就在亚兹德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这两个绝活就是亚兹德的坎儿井和风塔。其实我们的新疆也是有大量坎儿井的,但新疆坎儿井却被伊朗抢先申遗了,那么到底是那个地方首先发明了坎儿井呢?



据说有人认为伊朗的伽瑙特来自于新疆的坎儿井,也有学者认为伽瑙特才是坎儿井的原形。在我国新疆已存在2000多年的古老的农业水利设施“坎儿井”已经被伊朗率先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试点项目。



从2002年起,联合国设立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2004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陆续选出一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试点。几年来,陆续有包括我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伊朗“坎儿井”等全球三十多个项目提出申请。


伊朗目前有2.2万条“坎儿井”仍被使用,总长度达 27.4万公里。“坎儿井”是伊朗向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据伊朗学生通讯社近日报道,“伽瑙特(坎儿井)国际中心”已经在亚兹德成立。亚兹德是伊朗中部的一个最主要的城市,处于一片山谷之中,被沙漠所包围。



直至不久以前,该城市仍靠“坎儿井”的地下水道把山上的水引入城市使用。据说亚兹德人善于修建坎儿井,伊朗各地都会聘请他们帮助修建坎儿井。而且伊朗人认为他们发明了坎儿井,因为整个伊朗中部几乎都是荒瘠的山脉、无边的沙漠,荒漠占了伊朗国土面积的一半,这些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100毫米以下。


而扎格罗斯山脉横亘伊朗高原,冬天厚厚的积雪使山脉形成一个天然的储水箱。在远古的年代,波斯人在沙漠中苦苦寻找水源,他们终于在深山里挖掘到了水源,然后他们想办法把水引到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地。如果使用明渠,干旱的沙漠会把表面的水分完全蒸发掉。他们于是在地底下挖掘暗渠,使得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家园,灌溉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这就是伊朗坎儿井的由来。



伊朗人认为是古波斯人发明了坎儿井。同时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秋水篇》中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之句。由此看来,中国和伊朗两国关于坎儿井记载的时间都相去不远。有人认为坎儿井是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坎儿井,然后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伊朗地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坎儿井是 2500年前的伊朗人发明的,然后通过丝绸之路一路东传传到新疆。但无论从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坎儿井从新疆到中亚再到波斯高原,就一连串绿洲和人类聚落,相似的生产方式使这片广袤沙漠上出现某种文化的连续。


坎儿井是一种相对朴素的技术,它与自然界可以达成数千年的生态平衡,而近代的某些新型技术却可能在短时间内给古老的人类聚落带来生存危机。早在三千年前,中国和伊朗就有了经济文化交往。



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从中亚经过伊朗。据德裔美国学者劳费尔在其《中国伊朗篇》提到,伊朗的苜蓿、葡萄、茉莉花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丝绸、桃子、茶树等也传入了伊朗。另外中国的铸钢铁技术、剪刀等等也传入了伊朗。可以说,坎儿井也是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产物。


当前我所在的月份是伊朗最热的季节。上个月胡齐斯坦省马赫夏赫尔港的热指数更是达到创纪录的74摄氏度!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极为罕见的高温。面对这一爆表指数,美国阿库气象公司气象学家安东泥萨利亚尼感慨道:“这是我所观测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温度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极端的温度值之一。”而生活在“大火炉”里的伊朗亚兹德人民却有很好的避暑方法,


亚兹德位于伊朗中部,是在沙漠边缘建造而成的一座古城,13世纪马可波罗经过此地时称其“是一座非常精致美妙的城市和商业中心”。城内保留了2000多座300多年前恺家王朝的建筑。酷热并没有难倒波斯人,他们在这里顽强地生存下去。站在屋顶向全城望去,我们会发现许多房子的顶部都有一个奇怪的塔,像一个长方形的烟囱,四面开孔,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这就是风塔,也就是古代波斯人的空调。亚兹德因为拥有众多风塔,所以又被称为“风塔之城”。风塔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它位于屋顶上方,四面镂空,像一根根绑在一起的管子,直通屋内。这样无论风来自何方,都能被巧妙地“捕捉”,并顺着管道引进屋内。热风经塔身逐步降温,塔身越长,降温效果越好。


为了进一步降温,通常在风塔下面还会修建一个水池,把冰冷的水从地下数十米甚至百米的地方引入室内。暖风顺着风塔吹进室内后,与冰凉的水池相遇,温度进一步下降。然后凉爽的清风随之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人们得以享受酷暑中的阵阵清爽。而热空气由于质量轻,则改变方向向上,通过另外一个通风井离开房间。这一精巧的构思被称为“天才般的设计”。


在清真寺、澡堂等公共场所,多座风塔共同构成的“中央空调系统”令人印象深刻。风塔越高大,进气管道越多,收集的气流越多,风量越大,自然冷却效果就越好。风塔通常有三种类型,分别能捕捉一个、两个、四个方向的风,其他改良风塔最多能捕捉八个方向的风。建造这样的风塔需要的资金自然也不小。因此在亚兹德,风塔成为个人财富的标志之一。


通常是风塔越高大,主人财力越雄厚。伊朗最高的风塔就坐落在亚兹德最大的波斯花园中,高达33米,呈八角形,可以捕捉到任何一个方向吹过来的风。风塔下面是一个两层高的大厅,耀眼的阳光透过四周镶嵌着彩色玻璃的花窗照射进来,五彩斑斓的光洒满大厅,简直美轮美奂。由于伊朗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荒原,属于沙漠气候,江河湖泊极为缺少,因此用水主要取自地下。


聪明的波斯人开发出一套复杂的地下水渠系统:坎儿井。这些井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用水问题,而且其复杂的地下建筑,本身也成了人们避暑的天堂。波斯人在地下修建休息室,与坎儿井直接相通。休息室通常为圆形或多边形,每一边建有可以供人们躺卧的平台,室内正中央是一个水池,地下水直接通到此处,再通过一根管子汩汩流出。


屋顶是一个天井,既能解决换气问题同时兼顾照明,一举两得。在酷暑难耐的时候,来到这样的地方,简直像到了天堂!挖掘坎儿井是比修建风塔花费更多的工程,但是不管花费多少,都必须凿坎儿井。否则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人们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由于早晚凉爽,中午酷热,因此设拉子、德黑兰、伊斯法罕等地的商铺每天10时开门,下午13时关门,然后午休四个小时,下午17时左右再开门,一直到夜里22点钟甚至更晚才关门。



充分利用早晚凉爽的气温营业,这样正好错过了中午最热的时候。伊朗人的夜生活很长,通常晚上20时才开始吃饭。当时我还觉得伊朗人十分懒惰,但事实上,这样的作息,正是避暑的最佳方式。



亚兹德人还有更牛的绝招,那就是一千年前他们就能修建一座储存冰块的建筑,而且保证这些冰块在夏天也不会融化。


我在亚兹德时特别留意了这里的地下灌溉系统,对坎儿井的设计还是印象深刻的。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普遍于伊朗和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华夏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



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伊朗的坎儿井也适用同样的原理,因为伊朗很多高山上都有积雪消融现象,如果不修建暗渠,那么溪流从山下流到沙漠地带会直接蒸发掉,



我认为伊朗和新疆的坎儿井项目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区域和美洲荒漠大力推广。在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区灌溉,开挖井渠是比较方便的。


而井渠技术已在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新疆劳动人民大约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在亚兹德和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



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最难的工程是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到200米,



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


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



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伊朗自古就有专门修建的坎儿井的技工,他们的技术是靠家庭传承的,通常是父传子,从找水源,到开挖暗渠等,都是需要技术的,而且坎儿井需要定期维护。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



由于沙漠地区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


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自流引用,不需动力,地下引水蒸发损失、风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管理费用低,便于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深受荒漠地区人民喜爱。亚兹德位于伊朗中部,是亚兹德省的省会,拜火教文化的中心。亚兹德位于伊斯法罕东南方280公里。人口数约50万名,居民主要为波斯人,由于当地民众世代都在沙漠附近居住,他们都已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城市建筑。


当地亦是伊朗手工业的重镇,出产高质素的手工艺品,如丝织品、糖果店等。当地位于山间盆地中,希尔山东北麓,海拔1240米。在库姆扎黑丹铁路线上。始建于五世纪,为伊朗拜火教最大中心,直至今日圣火依然在拜火教的祆祠里燃烧不息,市郊有两座著名的拜火教“寂没塔”遗迹,古时用作教徒的墓地,



当地很多清真寺旁边都摆放着奇特的巨大木架道具,就是拜火教使用的。亚兹德有许多清真寺,最为著名的是乔麦清真寺和阿米尔恰赫马克清真寺。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风塔”,也就是建筑物顶部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故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自古以来,由于沙漠性气候的关系,水源十分珍贵,当地居民开发出一种地下水渠系统,称为“坎儿井”。

Jumbo Huang citation resources: Today I stayed in Yazd and began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ject, A qanat (قنات‎‎/کاریز) is a gently sloping underground channel with a series of vertical access shafts, used to transport water from an aquifer under a hill. Qanats create a reliable supply of wa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 and irrigation in hot,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The qanat technology is known to have been developed by the Persian people sometime in the early 1st millennium BC, or perhaps invested by Chinese, since XinJiang Province also had similar project named “Kanerjing”, and spread from there slowly westward and eastward, The value of the qana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volume, and regularity of the water flow. Much of the population of Iran and other arid countries in Asia and North Africa historically depended upon the water from qanats; the areas of population corresponded closely to the areas where qanats are possible. Although a qanat was expensive to construct, its long-term value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reby to the group that invested in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it, was substantial. An absence of larger rivers with year-round flows sufficient to support irrigation, Proximity of potentially fertile areas to precipitation-rich mountains or mountain ranges, Arid climate with high surface evaporation rates so that surface reservoirs and canals would result in high losses. An aquifer at the potentially fertile area which is too deep for convenient use of simple wells, Traditionally qanats are built by a group of skilled laborers, muqannis, with hand labor. The profession historically paid well and was typically handed down from father to son, By 400 BC, Persian engineers had mastered the technique of storing ice in the middle of summer in the desert. The ice could be brought in during the winters from nearby mountains. But in a more usual and sophisticated method they built a wall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near the yakhchal. In winter, the qanat water would be channeled to the north side of the wall, whose shade made the water freeze more quickly, increasing the ice formed per winter day. Then the ice was stored in yakhchals : specially designed, naturally cooled refrigerators. A large underground space with thick insulated walls was connected to a qanat, and a system of windcatchers or wind towers was used to draw cool subterranean air up from the qanat to maintain temperatures inside the space at low levels, even during hot summer days. As a result, the ice melted slowly and was available year-round.

第685回:圣徒归天哈拉纳格,尘世渺渺美堡土城




2022-08-02发布 阅读量4.2千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美食
  • 文章
  • 问答
21
5
9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十年,亚欧非,徒步自行车摩托车,从一个人走成海怪一家
面对过去的十年,面对自己,不知如何下笔,太过庞杂又若即若离,就像那些永远叫不出名字的途经的村庄和街道

拉萨深夜食堂海怪9.4千12

伊朗:文明灿烂与麻烦不断
环球旅行家们无人不晓,一些国家的政府网站中,大都列有十来个险恶之邦。比如曾经造访过的

ma****g3230

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向着梦想出发!
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向着梦想出发~

咏儿234.6千4

我的丽江行
有人说丽江是一个开放式的精神病院,大研古城是总院,束河古镇是分院,白沙古镇是重症区;

梦想拉丁9.6千12

丽江,不仅仅是一场旅行的目的地
《一瞬间》,丽江小倩的成名曲,小倩,湖北女孩,2008年到丽江旅游被丽江古城吸引,爱

梦想拉丁9.7千15

伊朗闺蜜8年重聚之旅
第一次写游记,是因为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伊朗,这是我去过20多个国家中我最喜欢的国家,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人

E05****667.4千24

伊朗无包车9天自由行【实用帖】,神秘文化的触碰
1、正逢伊朗宣布对中国免签(真的是免签,不会在护照留下任何关于你去过伊朗的痕迹,为的就是消除你去老美

王小兔爱旅行3.9千1

旅行,无关风月
  来丽江旅游,绝不是一个景点赶一个景点,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更不要跟旅行社,日夜兼程

梦想拉丁1.3万15

去丽江,偷得俩日闲
很早以前就想来丽江了,但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现在终于跨出去了那一步,给自己放个小假,

梦想拉丁4.3千3

丽江,不仅仅是一场旅行的目的地
《一瞬间》,丽江小倩的成名曲,小倩,湖北女孩,2008年到丽江旅游被丽江古城吸引,爱

梦想拉丁5940

纳西古城
丽江古城: 我订的客栈在市一中北门附近,地理位置有点偏,不过还是很便宜,是58元的大

梦想拉丁5.2千1

魂牵梦萦的大研古城
心仪古城丽江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亲近这个小城。于是这个小小的梦想一直在内心酝酿、

梦想拉丁4.7千0

黑袍面纱下的惊艳——伊朗
黑袍面纱下的惊艳—情迷伊朗—古老、安全、热情、惊艳,眼见为实!这次是应伊朗当地旅行社

Lisa_烟火2.5万8

文明古国 神秘波斯-记伊朗经典线路11日自由行 作者:am0722
写在前面的话:2017年从伊朗回来以后,就开始写这篇游记,写了一部分以后,由于后来事

am07227.9千4

走伊朗,塞尔维亚,波黑
这次有假期,首选是免签国家走走,定了上海直飞贝尔格莱德的机票,不料,第二天接到航空公

甩了你的灵魂4.0千3

第692回:拥抱里海坐倚屏山,雨神恩赐天经地义
【環遊尋美拾遺錄】【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客圖文集】Jumbo Heritage

黃劍博采風追影4.5千4

第688回:昨夜西风凋尽碧树,独上高楼望天涯路
【環遊尋美拾遺錄】【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客圖文集】Jumbo Heritage

黃劍博采風追影4.6千5

云游四海(1221)【古波斯之旅-69】霍梅尼陵寝
12月27日天气晴在德黑兰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霍梅尼陵寝(Imam Khomeini

云游四海翁1130

云游四海(1197)【古波斯之旅-40】恰高占比尔神殿遗址
12月19日天气晴结束了在苏萨古城的游览,我们驱车去参观恰高·占比尔(Tchogha

云游四海翁4.5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