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辽西北,民族宗教主题自驾游学
朝阳、辽宁等5地

辽西北,民族宗教主题自驾游学

出发时间

5

行程天数

4

人均花费

800

和谁出行

和父母

5.1期间开展辽西北自驾游,参考了网上优秀博主的相关游学内容,本身就是辽宁人,但是没做过主题游,一般都是休闲山水旅行,第一次做主题自驾游。主要路线是从辽宁本溪自驾出发,然后再环回来,先说一下整体感觉——非常值得一去!作为汉文化占主流的新时代青年,说实话,对本地(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宗教文化,耳熟能详的程度甚至不如对中原文化的了解。通过本次的旅行,充分、直观的认识到,在中原汉文明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而这些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的历史是由多民族所共同书写的历史,是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她繁复华丽、多彩分层,不同时代的主题在整个中华大地上流淌、回环,东北也是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明的地区,要保存、要传承,希望北方文化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以下介绍是我搜集网上信息自己简单写的旅程重点景点的简介,不是很专业,仅供参考)

北镇,古称广宁。北镇市历史悠久,境内遍布古迹。舜帝和禹帝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汉帝刘询封医巫间山为中国五大镇山之北镇,北镇市由此得名。北镇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14处,市县级130余处。北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神庙。北镇古城区现有建于辽代的崇兴寺双塔,建于明代的古城墙遗址以及鼓楼、李成梁石牌坊,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镇是辽代帝王的龙兴龙寝之地,辽代五大陵墓中的显陵、乾陵建在北镇,辽代九位皇帝有三位皇帝葬在北镇。

①北镇双塔:崇兴寺双塔(门票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内有八处双塔寺。寺毁塔存的五处,塔寺双存的仅三处。

崇兴寺双塔,又名北镇双塔,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广宁城内东北隅,位冠中国四大双塔之首。崇兴寺双塔创建年代无文献记载,从塔的结构和风格看,应属辽代中晚期的遗物,因塔北有崇兴寺,故此得名。

崇兴寺双塔并立于崇兴寺门外,均为八角13层实心密檐式青砖砌筑。双塔东西相对,相距43米,东塔高43米,西塔高42米,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基座每面宽7米,基座上雕有各种花纹,下部雕有狮子、负重力士和莲瓣。向上为仰莲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侍卫,上饰华盖、飞天和铜镜。塔檐十二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俱挂有风铃,随风摇动,声音清脆悦耳。塔顶的莲花座、宝瓶、鎏金刹杆、宝珠、相轮均保持得相当完好。西塔的中部还镶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小石碑。是中国辽代密檐式砖塔的重要实例。

双塔的创建年代已无从查考,《盛京通志》记:“崇兴寺,城东北隅。相传唐贞观时建,寺虽毁而塔如新。”石碑资料也有为尉迟恭监修一说, 但据研究者考证,根据双塔的建筑特点,其应为辽代所建。如双塔斗拱的做法和辽开泰九年(1020年)建的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相似,砖作和辽清宁三年(1057年)建的锦州大广济寺塔相同,而细部雕饰又与辽天庆七年(1117年)建的河北省房山县云居寺的南塔相近,因此唐代修建之说似不足信。

明弘治七年(1494年)《增修广宁崇兴寺碑记》中载:“郡城东北隅,有招提曰崇兴寺。考志,乃建于我皇明洪武辛未。前有双塔对峙,中构正殿,后建慈云阁及禅堂。”实际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也是重修崇兴寺而非建。现西塔塔身中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石碑,但字迹已模糊不可辨认。寺前还有几块石碑,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金、元、明、清几代进行过维修,1980年, 塔基、塔座进行了部分修整。1999年, 东塔塔刹进行了维修。2008年, 双塔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建筑格局

综述

崇兴寺双塔东塔高44.46米,西塔通高42.63米。两塔形制基本相同,皆由塔基、塔身、塔檐、塔顶几部分组成。

塔基

塔基是塔的下部基础。早期塔基较矮,且多用素平砖石砌成。唐代以后,塔基发展很快,分成基台和基座两部分。基座每面宽7米、高3米,外包一层长条石。基台上塔座两层。上层托硕大的莲花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都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胁侍,上饰华盖、 飞天 和铜镜。栏板刻曲尺万字纹样。每角刻一力士,作负重状。其建筑雄伟,造型优美,砖雕十分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下层为仰覆莲须弥座,雕有狮子、负重力士和莲瓣。柱间三个壶门中各有一伏狮。座上即十三级塔身。

塔身

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崇兴寺双塔是密檐式。第1层塔身特别高,其塔的重点与精华也集中在第1层塔身之上。崇兴寺双塔第1层塔身通高5.65米,每面宽5.05米。塔身第1层圆形倚柱上有阑额,普拍枋,枋上为斗拱,斗拱每面补间3朵,转角2朵,为双抄五铺作计心造,斗拱上承塔檐。檐上覆简板瓦,角脊上置兽,每面正中有砖砌拱形佛龛,内雕坐佛。东塔坐佛皆着宝冠,西塔南面一佛着宝冠,其余各面均作螺髻。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龛上雕有宝盖、飞天,并镶有铜镜。

崇兴寺东西双塔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段高度不同,以及第1层塔身的装饰不同。双塔塔身各段高度、收分的差异并非当时刻意追求不同,而是双塔并非同期所建。东塔的八方主尊和胁侍,身材纤弱,辽风较淡,与西塔造像风格差异较大,应该是后世维修的结果。

双塔的基座部分差不多高,西塔的第1层塔身高度要明显大于东塔的第1层塔身;同为出檐13层,西塔的檐部更密集,双塔的第1层大檐直径相当,但西塔的第13层檐直径要小于东塔,这些都决定了西塔的收分要大于东塔。西塔主尊须弥座完全位于券龛中。相比东塔,西塔宝盖、飞天的布局较为宽松。而二塔的斗拱却完全是同一形制。

可以发现:由于第1层塔身高度的原因,东塔券龛的高度较西塔要矮,东塔主尊着菩萨装,头戴宝冠,面容清秀,具有女性般柔美的身段,并且上身较长。东塔主尊须弥座并未坐在券龛中,而是直接起于券龛底部的塔身莲座上,有效地解决了东塔券龛较矮的问题。西塔只有正南主尊大日如来一佛着菩萨装、宝冠,其余各面七主尊均着佛装、头饰螺髻。对比双塔第1层塔身的佛像,风格差异较大,通常认为崇兴寺东塔所供奉为八大菩萨。但由于辽宁现存诸塔的主尊与胁侍雕刻安装方法有所不同,主尊通常为雕刻后直接安放于券龛之中,而胁侍在雕刻后要镶嵌于塔身墙面,因而主尊多有丢失。

双塔的第1层塔身正立面每面面阔宽度几乎一致,但西塔的券龛略窄。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估计是,西塔的倚柱两侧类似抱柱的立框宽度比东塔宽,使得西塔塔身倚柱之间的有效宽度较东塔小。北镇崇兴寺双塔由于所选取塔砖的规格相对佛教造像尺寸的比例较大,所以砖缝在雕像上很是显眼,使得其艺术效果不如辽阳白塔等大型砖塔,但仍是辽代雕刻艺术的精品。对比双塔塔身表面所雕胁侍,其风格存在较大的区别。

塔檐

崇兴寺双塔塔檐13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俱挂有风铃。风铃随风摇动,声音清脆悦耳。塔顶的莲座、宝瓶、鎏金、刹杆、宝珠、相轮均保持完好。塔身每面都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胁侍,上饰华盖、飞天和铜镜。底层檐下有仿木砖雕斗拱,为双抄五铺作。往上为13层塔檐,各层均用砖砌叠涩出檐,逐渐内收。在八角攒尖式的塔顶上,建有莲座、宝瓶、刹杆,顶端装宝珠,是为风磨铜所制,色泽如金而价贵于金。传说,“风磨铜可减弱高空风力,故皇家高大建筑上的顶端饰件和塔顶的宝珠多用之。”西塔中部还镶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石碑。

塔顶

塔顶又称塔刹。崇兴寺双塔第十三层塔檐做八角攒尖收顶。塔刹一般分为砖制塔刹和金属塔刹两种。崇兴寺双塔采用金属塔刹,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通常,金属塔刹都会在下部做一砖制莲座, 上座两层受花, 崇兴寺双塔塔刹的座便有两层仰莲形受花。上有一个宝瓶,宝瓶上置有铁覆钵,上竖鎏金刹杆,刹杆上面有四枚圆形相轮。佛教经典《术语》上说:“相轮,塔上之九轮也。相者,表相。表相高出,谓之相。”其主要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通常来说,相轮的大小和多少可以表示塔的等级。相轮的数目一般采用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单数,但不知为何崇兴寺双塔只有四个相轮。刹身之上便是全塔的顶尖一刹顶。崇兴寺双塔的刹顶为一铜制葫芦形宝珠。

②辽宁北镇庙(门票10元)

北镇庙位于中国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千米的山岗上,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后改称“广宁神祠”。元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将神祠扩建后改称“广宁王神祠”,元末被毁。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称“北镇庙”。

北镇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9米。在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庙东有乾隆年间所建的“广宁行宫”遗址。

道教庙宇。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城西二公里处。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当时称医巫闾山神祠,于金代、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北镇庙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周礼·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故医巫闾山为中国北方之镇山。历代王朝不断尊崇、加封,医巫闾山隋代时期被封为“广宁公”,辽、金封为“广宁王”,元代加封“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隋代开始,各镇山“就山立祠”,建庙设主,春秋祭祀。北镇庙是供奉祭拜医巫闾山神灵之所。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北镇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 [1]

北镇庙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山下立有祠庙,始建于金代。根据碑刻记载,现在的北镇庙基本上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扩建的。

北镇庙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庙内建筑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庙中的主要建筑有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五重大殿,建于一个工字形的高台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石牌坊、山门、神马门、钟鼓楼等建筑,之后又有仙人岩、翠云屏等景致点缀。

御香殿共有厅堂五间,是陈放朝廷御书和皇家祭祀用香蜡供品的地方。御香殿的后面是大殿,大殿是庙内整体建筑的对称中心,也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宽23.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举行祭扫大典的场所;大殿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殿墙以青砖围砌而成,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柱、檩均为红色;墙壁上绘有汉代至明代各朝著名的文臣武将画像32人,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至今仍色彩鲜艳。殿内有一尊“北镇山神”的泥塑。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区”铜制御匾。

大殿的后面有三间更衣殿,是祭祖者入大殿朝拜前更换衣服的地方。再后有三间内香殿,是存放地方官员祭品和香火的地方。最后的寝宫,是山神的内宅,所以规模仅次于大殿。清康熙帝敬献的御匾“郁葱佳气”悬挂于殿眉的正中,大殿的周围以白色的石栏围绕。

庙内还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石碑56通,其中有元代大德、皇庆、延祐、至顺、至正等年间的祭山、封山碑12通,明代永乐、成化、弘治、正德、隆庆和万历年间的修庙碑16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祭山修庙、游山诗等碑28通,这些石碑在考古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上,都有着很高的的价值。

建筑特色

北镇庙的建筑依山势排列,由南向北层层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楼式牌坊,两旁各立有一石兽。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门,门额下中刻“北镇庙”三字。进入山门登上二十级台阶为神马殿,殿内塑有两匹马和两个马童,为山神行走时的坐骑及随从。过神马殿,往北是一个高大的月台,绕以雕工精细的石栏杆,主要建筑都在月台之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内北部中央的神坛上供有一尊“北镇山神”,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明代开国元勋32人的画像。后殿是山神夫妇的内宅,规模仅次于正殿,殿内有山神夫妇及童男童女塑像。北镇庙的西北角有一块状如屏风的天然巨石,名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据说从此孔钻过,可以终生不腰疼。清乾隆皇帝封其为闾山八景之一,并为其题诗作赋。北镇自建成庙以来,历年帝王都在此举行设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庙内留下自元代以来的告祭碑、修庙碑记、题咏刻石共计有56通。其中元碑12通,明碑16通,清碑28通,这些石碑都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

北镇庙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五大镇山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根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就派遣使者册封五镇山。宋太祖赵匡胤最先钦封沂山,有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御碑为据。传说赵匡胤曾在沂山与后周大将韩通激战。幸有沂山之神相助,赵匡胤才得战胜韩通。缘于此,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天下建立大宋之后,便钦封沂山为东镇。)

③广宁古城(免费)

始建于辽代,为辽世宗耶律阮为奉护其父耶律倍的显陵所建,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曾驻节于此。现位于北镇商业步行街,仅存城楼、李成梁石坊、及一段古城墙。可在步行街内的新时代美食广场吃午餐。

义县从燕秦设郡、汉初立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五燕皇朝和大辽萧氏的崛起兴衰,绘就了多民族融合交汇的恢弘画卷,孕育了佛道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

①辽西古刹奉国寺:一眼千年 无上国宝 

一、建造背景

奉国寺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距今1003年,因为电影《一代宗师》而让更多人熟知。

辽代建于五代十国初期(公元916年,后梁贞明二年),与北方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产生交集,北宋建立后更是相互间攻伐不断,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熟知。宋辽间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都得到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空间,辽依靠着自身农牧业的发展榷场贸易的繁荣及每年的岁贡收入,社会各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全方面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萧太后(萧绰)之子,辽代的第六位皇帝,当时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皇帝在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于其母的"家族封地"开始兴建这所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又称大佛寺,七佛寺),在金代时改称为大奉国寺。

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将过世的母亲萧太后,安葬在她的故乡—义县的灵山巫闾山上,在山脚不远的南面,建造了奉国寺,纪念母亲。此后经过了辽金元三代不停扩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皇家寺院。

二、特色及地位

奉国寺是中国现存的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余两座为「蓟县独乐寺」以及「大同华严寺」。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奉国寺堪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奇迹,代表着11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准,它的存世直接影响了紫禁城的建筑格局。

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集木构、雕塑、彩绘等“辽代三绝”于一体,1961年获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凭借“辽代木构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寺庙看点

沿奉国寺中轴线走过,古建筑错落排开,其中以主体建筑辽代遗构大雄殿最为知名。其通高20余米,高踞于3米台基之上。

“大雄殿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檐木构建筑。”义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于凤雷指向殿檐,“屋顶为庑殿顶,是古代宫殿庙宇中最尊贵的一种。”从空中俯瞰大雄殿,栋宇峻起,飞檐轩翔,七铺作斗拱硕大豪劲,颇有《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神采。

1大雄殿:是古代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 是佛教建筑中的最高极限,大殿里的柱子都是一千年前的,木头纹理很美。

(不见一钉一铆却结实紧固,是木构建筑的突出特点。“1800多平方米的大殿只有48根‘顶梁柱’,构架‘关节’采用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又有活动空间,再加上木头的弹性,‘脊梁’遇地震灾害时能以柔克刚。”于凤雷说,“古人会用木棒堵住孔洞,随着外力震动,梁架上的榫卯结构也越震越紧实。木构建筑独到的规格、形状和位置,展现着纯粹的自然力学,代表着辽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辽代工匠会在梁枋上涂上涂料,用来防蛀、防潮,后来发展成各式各样的彩画。”于凤雷说,“大雄殿梁架上遗存2400多平方米彩画,其中42幅飞天为男相,颇有唐代遗韵,精美程度能与敦煌媲美。”)

2佛坛上七尊大佛为『过去七佛』,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彩绘泥塑佛像,中间的毗婆尸佛有9.5米之高。每尊佛像前塑有胁侍菩萨二尊分立两侧,通高2.7米,精美雕塑无与伦比。这种七佛并列的形式,在国内也只有在奉国寺可以看到。

3倒坐观音:主佛的背后,有一尊明修建的彩塑『倒坐观音』,坐南朝北,也是不多见的男性面相的观音。

4辽构巅峰:九开五进、庑殿顶、七铺作、一等材的高等级的建筑规格带来的巨大体量感。梁枋上的彩画,位于七佛前方的飞天和网目纹彩画肉眼清晰可见。彻上明造,外槽空间和大佛背后硕大的斗栱,巧夺天工。

减柱法:如果不是明清的修补,原本大殿中采取的减柱法应该更能增添其疏阔和雄浑之气。(殿内前两排柱子更细,是后世增补)。

5壁画:现存壁画有辽代、元代、明代,其中梁坊上面的据说是辽代壁画,墙壁为元,明代壁画“十八罗汉”,原绘于大雄殿前坎墙内壁。1984年奉国寺修缮时,将明代壁画“十八罗汉”从坎墙上切割、揭取下来,并拆除坎墙、复以门窗,还原了辽代大雄殿原本的建筑制式与风貌。2022年始迁至奉国寺国宝展馆进行保护性展示,和它一起存放的还有乾隆的原版题字门匾。

(遥望殿内砖筑佛台之上,并坐七尊规模宏大的彩绘泥塑造像,通高9米以上。义县考古和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闻辉发现:“造像木骨架结构中有一整根贯穿头部、身体、莲花座和佛台的中心立柱,这根木‘脊梁’与大殿‘顶梁柱’规格相当,能让造像端坐千年,却不倾不斜。”)

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七佛寺)。

奉国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寺之一、八大辽构之一。寺内的大雄殿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佛殿。也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辽代佛殿的最大者!”

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至尊)。高21米,斗拱七铺作,用材最大。辽国极度信仰佛教,标榜皇帝就是佛,大殿七尊佛分别代表着前五位辽国皇帝和其母亲,七尊主佛按照成佛顺序依次排列,释加牟尼佛(耶律隆绪)在最末端,为佛教界独一无二。

中间的毗婆湿佛高达9.5米,每尊佛像看似相同,手印全然不同,佛座参差有别,衣服各不相同。每尊主佛前各有一对协侍菩萨相对而立,宝相庄严,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尊露齿菩萨,身材婀娜多姿,面容姣好。七尊主佛背后有一尊明代修建的彩塑“倒坐观音”,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

奉国寺现存三千多平壁画,佛像庄严慈悲,斑驳的古墙上光影摇曳,仿佛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众生的浮沉。

大雄殿内彩塑的佛像

目前整个奉国寺建筑群中除大雄殿为辽代建筑外(其它辽代建筑已无存),大雄殿之前的天王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之前的牌楼及小山门为清代建筑。

从售票处购票进入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笔直的甬路通向小山门,小山门为清代建筑,门内两侧的墙壁上绘有精美壁画,内容均为龙王礼佛图,龙王礼佛图为早期佛教中的内容,北宋后,此内容不再出现在佛教题材中。

根据网上查资料得知,壁画为现代的作品,使用了做旧手法,人物刻画手法来源于北京的法海寺及山西的永乐宫等壁画形象。

出小山门过牌楼就到了始建于金代金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1年)的天王殿,建成之初名为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曾进行过重修,公元2008年10月14日以汉传寺院传统格局为依据,更改为现在的名称天王殿,内有四大天王像及两侧墙壁的佛教壁画故事。从颜色的鲜艳程度判断,或为修复后的效果,或也是现代的作品。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奉国寺的主体建筑—大雄殿。因辽深受唐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经济,文化,饮食,建筑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雄殿的建筑风格既是其体现之一,完全展现出了唐式建筑的风貌。在游览之前,应该知道大雄殿独有的三大看点,其一,大雄殿是全国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古建筑;其二,殿内的泥塑彩像是我国目前为止年代最早最大的泥塑彩像群;其三,七大佛后面还有一座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重塑的观音像,据说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倒坐男相的观音像。这三大看点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除此之外,大殿内东西两侧墙壁上也有壁画存在,网上资料所示应为元代所绘,但经过明清的修复重描后,也已具有了明清风格,虽已慢浸,但依稀能看清其线条轮廓。大殿内的立柱虽已历经千年,有些已经有了开裂的迹象并被后人作了加固处理,但从部分立柱上遗存的金色及顶梁上尚可辨识的彩绘上,依然可以想象出当时大殿的雄伟壮观和金碧辉煌的模样来。历经千年,见证着世间的兴衰荣辱,时代的变迁更替。

除了中轴线上的几大建筑外,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还有多间建于清代的配殿,依史料记载而搭建复原的模型位于东侧的配殿中,西侧配殿除西方三圣殿外,其它已辟为展区。

奉国寺复原图位于西侧的配殿中。

奉国寺复原模型位于东侧配殿中

奉国寺内已无僧侣及修行者,为一处纯历史性寺庙建筑遗存,这里也是电影《一代宗师》的拍摄取景地。

②广胜寺(塔)(远望)

在义县县城内,奉国寺西南方向不到一公里的位置,还有一座广胜寺塔,也是一座国保级的文物。

它的建筑形式为八角实心密檐式,共13层,高约42.5米,塔台正八角形,边长6米,高2.9米,原来形式已不可辨认,于2013年修复完成,至今是县城的最高建筑。塔座为须弥式,八边形各边相等,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束腰比较宽大。塔中间有灰砖伎乐天浮雕,高约50厘米,雕刻精美细腻。上枭每面各浮雕一撑足狮兽,屈身昂首,下踏束腰,上顶上枋和地伏(即莲花座)。

广胜寺塔如今被围在一个小院子里,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

广胜寺塔原称“嘉福寺塔”,关于这座塔的建造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的建造时间与奉国寺相同,为辽开泰九年(1020)。(公元1020年是宋朝,具体来说是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在位的天禧四年。这一年,辽国处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开泰九年,西夏国尚未正式建立,但党项人的政权已经独立存在。此外,还有高昌、吐蕃、大理等其他地方政权。古人用干支和年号纪年)

然而也有一些线索暗示,它的建造年代其实是辽代晚期的乾统七年(1107)前后,四层以上的塔檐甚至有可能是金代续建的。

但无论如何,广胜寺塔作为一座辽代建筑是毋庸置疑的。在2013年,广胜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塔在早年的保存情况并不太好,根据上世纪末的老照片可知,当时仅剩下了八层塔檐,塔刹也荡然无存。

区座墙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本世纪初,这次维修将原本呈抛物线的残缺塔檐改成了直线,若再加上较宽大的第一层塔檐,全塔的轮廓甚至略为呈现出一点点凹曲线的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方向的主尊形象与其它七尊佛不太一样,这尊佛颔首低眉,面容清秀,俨然一幅女子形象,她是谁?

有人推测,这尊佛像可能是依照辽道宗惠妃容貌塑造的。

据史料记载,惠妃萧氏于辽乾统二年(1102)失势被贬为庶人,幽居在宜州,也就是今天的义县,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才被辽天祚帝召还。假如广胜寺塔建于辽乾统年间的说法属实,那么塔与惠妃存在关联,这种可能性或许是存在的。

(公元1102年是北宋时期。在这一年,北宋的皇帝是徽宗赵佶,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包括辽国(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和西夏(西夏崇宗李乾顺在位)。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宋政府贬旧党韩忠彦任大名知府,任新党蔡京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同时禁旧党司马光等子孙留京都,并定司马光、文彦博等117人为奸党,由宋徽宗赵佶亲书其名,刻石为碑,立于端礼门。)

(南宋的建立始于公元1127年。这一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随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他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帝,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改元建炎。赵构即是宋高宗,他在位期间,南宋政权逐渐稳固,并与金朝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因此,从公元1127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宋时期。)

③安泰门(免费)

义县明代(义州卫)古城安泰门始建于公元1426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义县四座古城门中仅存的一座,也是具有古城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标志性建筑,2014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至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间修筑的义县古城,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城墙四周长5000米有余,城墙高9米多,底宽5.9米,顶宽3.9米。城墙设有四门:东熙春,南永清,西庆丰,北安泰,门上皆重楼,门外皆绕以月城瓮城,各城门内侧倚墙有登城马道。安泰门原有的月城和双层护铁城门,均已毁坏无存,仅剩一座残破的门洞。门洞北邻大凌河,南连古城北街。由于风侵雨蚀,年久未修,北城门破损严重。为保护和传承古文化遗迹,义县2014年启动保护修缮北城门工作,对文物本体加固修缮和原貌复原,进行瓮城挖掘保护展示和环境改造建设,2015年工程全部竣工。

④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免费)

公园位于东亚一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之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湿地公园共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7目65科205种,以鸟类为主,具体包括鱼类6目11科35种,两栖类1目4科7种,爬行类2目3科8种,鸟类15目42科145种,哺乳类3目5科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为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均为鸟类,分别为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灰鹤、红隼和红脚隼。植物共有维管束植物43科111属150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9科107属144种。对湿地公园内退化湿地的修复,有助于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增加候鸟种类和数量,提高周边生态环境质量。

主河道长30.24千米,主要湿地型有永久性河流湿地与洪泛平原湿地两种,总占地面积1102.4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773.85公顷,湿地率达70.19%

2019年11月,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区被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内有广场、民俗节(牌坊)、亲水步道、灯光喷泉、木化广场等人工景点。(远观即可、不去)

⑤万佛堂石窟(门票40,停车10)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始建万佛堂西区,由国师昙曜法师主持修建(与主持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修建的是同一人,首先,昙曜是云冈石窟的重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他受到当时的北魏太子拓跋晃的器重,负责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这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云冈石窟的兴建不仅体现了昙曜对佛教的深厚信仰,也展现了他对艺术和文化传承的卓越贡献。

其次,义县万佛堂石窟是昙曜开凿石窟的收官之作。万佛堂石窟在辽宁省义县,它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一样,是北魏时期的重要石窟之一。万佛堂石窟的现存区域包括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区现存有9个洞窟,东区保存着8个石窟。这些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和壁画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昙曜的参与,无疑为万佛堂石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公元49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南齐进行了大赦,并改年号为永元。在这一时期,梁朝的建立者萧衍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利用齐国内乱的机会,成功发兵夺取了皇位,进而建立了梁朝。

同时,北魏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孝文帝元宏在最后一次南征的归途中驾崩,随后太子元恪继位,成为北魏世宗宣武帝。孝文帝的驾崩对北魏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年,中国还始建了法门寺,这座寺庙后来成为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同时,陶宏景在这一年修建了三层楼房,并自居最高处,写下了《真诰》,这部作品在道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魏景明三年纪念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出使契丹一事开凿东区。

万佛堂石窟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早规模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万佛堂石窟将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石窟分东西二区,现存大小16窟。西区石窟凿于北魏及和三十三年(499年),共九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三小窟,下层为六大窟,以西起一、二、六窟为大。二窟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碑记就窟壁作成,现存304字,个个遒劲挺秀,笔力苍劲。六窟大,现露在外面的一尊大弥勒佛,身高丈余,艺术价值较高。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共有七窟。在五窟的门楣上刻有“韩贞造像题记”,现存269字,记载韩贞等74人结缘造窟的始末。

此后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石窟多次受损。

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修建圆形小塔一座。

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并流传至清末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石窟再次受损,经过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缮方才重放光芒。

1.南塔

2.朝阳博物馆(顺佑寺(藏传))

3.关帝庙(内有东塔)

4.北塔(北塔博物馆)

朝阳南北塔,即朝阳北塔与朝阳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的南北两端,相距300米。朝阳北塔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典型的佛舍利塔,曾出土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被誉为“东北第一塔”。由于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朝阳北塔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南塔则是辽代兴中府城遗存建筑,建于辽大康二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它是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约45米,南向,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刹构成。据历史记载,南塔石宫出土的金棺内藏有释迦佛舍利一尊、锭光佛舍利一十八粒,这是世界仅见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锭光佛舍利,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朝阳南塔在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塔是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思燕佛图”木塔的台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五世同体”的古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构筑形式,十分罕见。

(思燕佛图是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龙城(今辽宁朝阳)修建的佛塔,它是朝阳北塔的前身。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冯氏为了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在三燕龙城宫殿(和龙宫)旧址上修建了这座土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命名为“思燕佛图”。该塔后来因火灾被毁。

隋文帝仁寿年间,在思燕佛图的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砖塔,称为梵幢寺塔。唐天宝年间又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因此,现今的朝阳北塔是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塔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构造。

这座佛塔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修缮,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佛教的繁荣和发展,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朝阳南塔为青砖砌筑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基座,座上为须弥座,下部两层束腰,内设壶门,砖雕云龙和莲花;上部有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南面中央辟券门,上雕华盖,内通塔心室,其他三面中部设假门,门棚饰卷云纹,上垂华盖。塔身上部每侧各嵌石质塔铭两块。

朝阳南塔的建设过程颇为曲折,从辽圣宗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开始,历经近半个世纪,至辽道宗大康二年(1076年)才最终完工。这一长期的建设过程,既受到资金因素的影响,也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现两佛舍利窖藏,这些发现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进度。

朝阳南塔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唯一一座为“燃灯佛”舍利建造的古塔。燃灯佛,梵文意译“锭光佛”或“然灯佛”,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南塔石宫出土的金棺内藏有释迦佛舍利一尊、锭光佛舍利一十八粒,这些舍利的发现,使朝阳南塔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了特殊地位。

(据传,朝阳南塔的兴建源于灵光舍利子的出现。根据《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并序》记载,舍利子是由柳城人梁氏兄弟所得。梁氏兄弟是和尚,在外云游后落脚于龙城,在霸州灵感寺修行。他们在修行期间得到了两颗玉彩晶灿的释迦佛舍利,这两颗舍利子光芒四射,因此被称为“灵光舍利子”。由于大辽国佛教信徒众多,灵光舍利子的出现引发了信徒们的争相参拜与传戴,因此有了建造佛塔存放舍利的想法。

此外,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考古挖掘,朝阳南塔附近历史上多次发现定光佛和释迦佛舍利窖藏,这些舍利被认为源于北魏冯太后的恩赐,最初供奉在思燕佛图塔里,后因北周武帝灭佛时期被分散掩埋在朝阳龙城南郊。大辽霸州刺吏在公元983年兴建霸州灵感寺时,还建有一座统和舍利塔,用以供奉这些发现的舍利。

因此,朝阳南塔中的舍利主要来源于梁氏兄弟所得的灵光舍利子以及历史上在朝阳地区发现的窖藏舍利。这些舍利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也是朝阳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

(燃灯佛舍利来源于古塔的原始建造时期。据《通州县志》记载,燃灯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太平二年(557年),但当时此塔并不叫舍利塔,而是作为镇水的土塔。在辽代,此塔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并在塔中安放了燃灯佛舍利。)

(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生于442年,逝于490年10月17日,是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同时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以及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冯氏出身于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其父亲为辽西郡公冯朗。

在北燕灭亡后,冯氏没入太武帝拓跋焘的后宫,充为奴婢。然而,由于她的聪明才智和姑姑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昭仪的背景,她并未在宫中受到多少欺辱。正平二年(452年),冯氏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受册封为皇后。

冯氏在政治上有很高的造诣。在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她更被尊为皇太后。当时鲜卑贵族乙浑专权,诛杀朝臣,冯氏密定大策,诛除乙浑,开始临朝听政。随后她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并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她又趁南朝宋内乱,派兵攻占青、齐二州。在皇兴元年(467年),皇子拓跋宏出生后,冯氏还政于献文帝。然而,与献文帝的矛盾日渐激化,至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崩后,拓跋宏即位,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自太和元年(477年)起,冯氏开始改革吏治,颁行俸禄制度,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以巩固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这些改革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冯氏为人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尽管她贵为太后,但她的生活却相当俭朴,不喜欢奢华的饰品,吃的食物也很简单,穿的衣服也很朴素。然而,她非常信佛敬佛,因此花费的钱财非常多,金玉珍宝大量地装嵌于佛堂、佛像上。)

(首先,南塔内存有佛像。其中,南塔石佛是辽代佛教造像,通高35.2厘米,头戴风帽,身披袈裟,袈裟从右臂下绕致双膝上搭在左臂肘下手上部,微露脚尖,右手持经卷,左手置在膝上,正身盘坐,面相肃穆,冥冥中在念经。这座南塔石佛造型洗练、大方、明快,又浑厚、质朴,刻划生动、线条流畅,是辽宁省辽塔中仅见的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外,还有铜佛立像,立姿,佛双脚踩莲花瓣立于亚腰形须弥座上,螺发,面相饱满,双眼俯视,长耳垂肩,身着长裙至裸,外罩帔巾,双手捧物于胸前,跣足,整体形象生动传神。

其次,南塔中出土的宝物种类繁多,包括金棺、银碗、银匙、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和浮雕佛像白瓷钵等佛教文物。其中,金棺内藏有释迦佛舍利一尊和锭光佛舍利一十八粒,这些舍利子是佛教的圣物,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此外,还有石函,长70厘米、宽40厘米,四壁内外布满清晰的牡丹花彩绘图案,绘有神话传说中的“飞天”形象和缠枝牡丹花,非常罕见。)

(北塔内,七宝装藏朝阳北塔在修缮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而这些文物多是国家级文物,更有甚者是世界级文物。七宝舍利塔即是世界级文物之一,此七宝舍利塔为方形单檐式,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塔上面是由银丝串起的金银饰品,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等宝物,外观晶莹剔透。在七宝舍利塔中安放着木胎银棺,银棺里有一座方形单檐金舍利塔,塔内有一个非常精美的金盖玛瑙罐。两颗佛舍利和五粒鎏金珍珠就珍藏在这罐里。而这种包装相套的珍藏方式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安放真身舍利方式(铁函一鎏金函一檀木函一水晶椁子一玉棺)大致相同。七宝塔装藏佛舍利于北塔天宫,朝阳北塔是佛祖舍利的瘗葬塔,是佛舍利塔的最高等级。辽代再葬佛舍利时重建了北塔天宫,并重新包砌了北塔塔身,雕刻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等外部装饰。因北塔天宫的保护,佛舍利得以留存到现代。)

(五大身世朝阳北塔始建于三燕时期,历经北魏、隋、唐、辽代的修缮或重建,被誉为“五世佛塔”。一世:朝阳北塔的第一身世是三燕和龙宫大殿。考古发掘表明,北塔地基是三燕时期和龙宫宫殿的台基。朝阳古称龙城,是三燕(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和北燕)时期的都城。据北塔下面的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凤形柱础石等遗迹考证,它就是前燕慕容皝始建并沿用至北燕的和龙宫大殿基址。 二世:朝阳北塔的第二身世是北魏“思燕佛图”木塔。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85年—490年)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和龙宫殿旧址上建造木塔——“思燕佛图”。据《魏书·皇后列传》,文明皇后冯氏乃北燕王冯弘子朗之女,临朝听政之时,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80年)为了祭奠先祖弘扬佛法“立思燕佛图于龙城,刊石立碑”。这也是北魏王朝在东北地区建造的一座皇家佛寺,后毁于火灾。朝阳北塔塔基中现存北魏时期夯土和木塔柱洞等结构,即是“思燕佛图”的遗迹。三世:朝阳北塔的第三身世是隋代梵幢寺塔。隋仁寿二年(602年),营州官民僧俗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一颗佛舍利,因而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有北塔地宫中辽代再葬时的题记碑文为证:“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随文帝敕葬舍利,未获,请后知委。”即为佛塔的第三身世。四世:朝阳北塔的第四身世是唐代开元寺塔。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营州刺史安禄山重修此塔,并更名为开元寺塔。这可从塔基由里到外的第二层唐砖得到证实。 五世:朝阳北塔第五身世是辽代延昌寺塔。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首任霸州彰武军节度使韩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机之诏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同时整修此塔,改名为延昌寺塔。辽重熙十三年大修竣工,并最终定型,外观呈现辽塔风格。 )

北塔博物馆是依托朝阳北塔而建立的一座佛教文化专题博物馆,新馆于2015年5月重新对外放。现馆舍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地上中央序厅展出东北最大的佛祖涅槃锻铜卧佛像,东西两侧分别为法相金身—佛教造像艺术展。地下分为大辽奇珍、三燕古都、北魏遗风、隋唐梵韵、盛世梵音五个部分。馆内珍藏文物众多,其中有七宝塔、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和锭光佛的真身舍利。地上展厅中央以大型锻铜组雕释迦牟尼涅槃像为主题的序厅,内壁墙上以八塔八碑为背景,介绍了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圣迹。地下展厅则是“北塔珍宝展”,集中展示了北塔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世同体”的历史沧桑。

馆内珍藏的文物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世界唯一的文物七宝塔,以及国宝级文物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和锭光佛的真身舍利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北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关帝庙

朝阳关帝庙,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营州路东段(原东大街)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与佛教交融的文化圣地。据《大清奉天府义州西边外三座塔新建关帝庙碑记序》记载,此庙为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会集资,在朝阳东塔塔基右侧修建,是朝阳市内现存的礼制性建筑。

关帝庙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达到3900平方米。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仪门(也称棂星门)、牌楼、马殿(也称山门)、执事殿(仪仗殿)、关帝殿等。此外,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房、佛殿、耳房等附属建筑。庙内的石雕、石经幢、琉璃望天犼等文物,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独特。

朝阳关帝庙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道教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产物。关帝,即关羽,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同时也被佛教尊为护法。因此,关帝庙内既有道教的供奉和仪式,也有佛教的元素和影响。

朝阳凤凰山,古称龙山、和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级景区,最高峰海拔660米。凤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的主要文物古迹有凌霄塔、摩云塔、大宝塔三座古塔,以及延寿寺、天庆寺、云接寺、华严寺四寺。此外,凤凰山还是东北佛教名山,拥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众多古建筑。据《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早在1660年前,前燕王慕容皝就在山上修建了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凤凰山也因此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

(不知道为什么,PC端插图看不见,弄不了图,好浪费精力啊=-=)

2024-06-03发布 阅读量450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景点
  • 美食
  • 购物
  • 地标
  • 文章
  • 问答
2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辽宁游记之朝阳北塔博物馆
2020年9月11日下午1点40分左右,我们来到北塔博物馆,看到大门紧闭,还以为当天

遥远的景象6.6千11

辽宁游记之朝阳博物馆
2020年9月11日中午11点10分看完地质博物馆,11点15分乘15路公交车返回市

遥远的景象6.0千11

何秀明:辉耀大地
太阳一出新的一天开始,金色的霞光,放射出耀眼光芒。大自然的雕琢,变化无穷的色彩,让人

津门网2.8千12

辽宁乡村旅游新去处,北票上园大枣节,历史文化美食之旅
久居城市,是不是有一种想冲出去释放的冲动?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菜,特别是在收获的秋

行影1355.6千11

中国辽宁朝阳游记(图)
中国辽宁朝阳凤凰山景区

M28****58554.5千6

十一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游记
2019年10月3日,为了避开十一期间的汹涌人潮,开始了自驾东北游。早晨七点二十分左

xmxm****9811.3千0

十一假期玩转辽宁北票大黑山,吃喝玩住行,有这一篇就够了!
北票大黑山背景简述大黑山旅游景区位于辽宁省北票市西北,与内蒙古敖汉旗交界。景区面积3

满星Min5.8千9

辽宁朝阳北票神奇的大黑山,刑天峰开天眼,是天意还是巧合?眼珠里还有小雨蝌蚪,谁能解释?
说起辽宁朝阳北票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但在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却

行影1354.4千9

旅行中的美食:这15种辽宁特色的美食,每一款都让你痴迷!
 到俺们大辽宁玩耍,不仅名山胜水众多,美食也是灰常有特色滴!受气候和地域的影响,辽宁银形成了自成一体

海陆空顽主6.7千0

辽宁旅游:6条特色老街,去过吗?
 近日,台风利奇马过去啦,暑期还有个尾巴,小伙伴们还可以继续玩耍,顺道剁剁手!应广大剁手党的要求,虎

海陆空顽主1.0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