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情迷东兰,恋上红水河的铜鼓山歌还有那美食嘉年华
东兰

情迷东兰,恋上红水河的铜鼓山歌还有那美食嘉年华

行程天数

7

人均花费

2.7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图文/朱哥哥


突然间爱上一座城——东兰县。在响水声的沿岸街道,背着行囊,我毫无目的漫步在正午的时光。


这一座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着鲜明的个性的。


东兰,不仅是红色旅游胜地、将军之乡、铜鼓之乡、长寿之乡、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倍受现代人青睐的全国生态养生基地。


距广西首府南宁285公里,南接世界长寿之乡巴马,西临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奇特的地域,百岁老人最多的东兰和巴马、凤山一起被人们称为世界长寿金三角,东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1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76.96%,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3—5万个,是大城市的几百倍以上。


星罗棋布的红色景点、古朴奔放的民族歌舞、神奇雄伟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都给东兰增添了独特光彩,著名作家曹靖华先生曾不禁感叹:风物还是东兰好!

在东兰县有一条河,它就是著名的红水河。红水河上游是南盘江,源头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脉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水洞涌出,在贵州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即为红水河。红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广西中部,河面狭窄,河床深切,一路飞崖,汇珠江,归南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万年,奔流不息。


如果说东兰县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那么从东兰境内外内穿越而过的红水河就像一个性情奔放的野姑娘,浪漫而多情、自由而天羁,一且邂逅她,便为之倾倒,铸成永世难忘的记忆。

红水河畔风情异,万人流连不思乡。在又一年金秋稻花飘香之时,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广西东兰县全域旅游发展,“风物还是东兰好 共庆丰收助脱贫”——2020广西东兰铜鼓山歌•美食嘉年华系列活动在广西东兰县隆重举行。


此次为期三天(9月22日至24日)的广西东兰铜鼓山歌·美食嘉年华活动,包含三个主题活动:一“节”,即脱贫攻坚颂党恩——东兰山歌节;一“赛”,即红水河美食胜地——东兰传统厨艺大赛;一“集”,即风物还是东兰好——红水河风物大集。


活动举办地之一的向阳新城,是东兰县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居住着1119户、4693名异地搬迁居民。在这里举办的东兰山歌节和传统厨艺大赛,为搬迁移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山歌内容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脱贫攻坚·文旅助农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东兰、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中国梦·我的梦”、“美丽东兰·幸福乡村”、精准扶贫等内容为主。通过广泛发动当地文艺爱好者创作一批接地气、反映时代生活的山歌作品,发扬东兰传统文化,推进东兰文化与旅游融合。

本次评委由广西桂菜大师,广西烹协名厨委秘书长张志庆、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曾大文、中国烹饪大师,广西烹协名厨委主席闭思维、.中国烹饪大师,广西烹协名厨委常务副主席赖钧仪担任。


位于红水河上游的广西东兰县,资源丰沛,风物独好。

中国烹饪大师,广西烹协名厨委主席闭思维给本次参赛菜品进行点评


东兰传统厨艺大赛分四个评选类别:东兰名店、东兰传统美食、东兰名小吃和创新菜大赛。大赛由广西烹饪行业协会专家担任评委。


在东兰县向阳新城还同步举行扶贫创业烹饪技能培训,服务异地搬迁的脱贫群众和有创业需求的群众,邀请名厨师现场教授米粉、云吞、手打肉丸、烤鱼、麻辣串等易于掌握的实用技能,帮助脱贫群众增加创业致富技能。


活动现场的“快乐事业 莫如扶贫”标语,延伸于当年韦拔群同志举办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使用过的“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这一影响深远的口号。体现了东兰人民继承发扬红色传统,凝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


厨艺大赛火热进行之时,还有盛大的美食节活动,让来自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通过此次东兰传统厨艺大赛和美食节,旨在将东兰好风物、好味道推广出去,打造红水河美食胜地这一独特的东兰旅游品牌。


在东兰县拔群广场,风物还是东兰好——红水河风物大集汇聚了当地丰富的独特物产。


品质享誉全国的东兰板栗、墨米酒、黑糯米、黑山猪、高山油茶、黑山猪、东兰矿泉水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老字号企业悉数参展。


广西东兰县墨米酒厂,始建于1958年,迄今已有60多年的酿造历史。是一家集酒类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广西老字号企业,坐落于世界著名长寿之乡、盘阳河核心流域——河池东兰。


墨米酒厂主要生产“黑珍”牌东兰墨米酒,“东兰红鹰”牌墨米果露酒,为了保证墨米酒的纯正品质,黑珍一致保存合理的产能。

东兰特色物产天然富含硒元素,益于健康,当地特产的兰木米,曾经被选用过作为国宴用米。

当天晚上,领导和嘉宾为获奖的厨师们颁奖。

说到的美食,就免不了谈一下东兰县的特产——板栗。


板栗是东兰的传统产业,据朱哥哥用网络搜索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兰就有人工种植板栗的历史。


东兰板栗寿命长、产量高,产果期长达50年,甚至100年,被人们称为“一年种百年收、一代种多代收”的“摇钱树”。目前全县约有1000多棵百年以上的“寿星”板栗树,至今仍果满枝头。早在2000年,东兰县就被列为“全国板栗生产基地县”,2001年被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

东兰板栗以香栗为主,以皮薄、色泽光亮,外形美观,肉质细腻,香甜可口著称,与其他地方的板栗相比,具有高糖分、高淀粉、低脂肪、蛋白适中等特点。东兰板栗既可熟食,也可生食,炒食皆宜,而我最爱糖炒板栗,喷香味美。

除了抢购板栗,别忘了去看一看红水河,尝一尝新鲜生猛的红水河鱼。

终日奔腾不息的红水河,除了孕育了灿烂的红水河流域文明,而且蕴藏着无数珍宝物产。

红水河美丽而富饶,水产品资源也非常丰富,人们都说红水河里不但鱼多,而且鱼的种类也很多。其中以红水河油鱼、剑鱼、鲶鱼、塘角鱼、白鳝、黑鳝、花鱼、团鱼、草鱼、鳙鱼、鲢鱼、河虾等最负盛名。红水河鱼虾,品质上乘。往往一席散尽,其味还回味无穷。


这样的美味,怎能不试?


此次风物大集还通过广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和企业代表进行网络直播宣传,为东兰好风物代言,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2日-23日红水河风物大集两天的直播围观人数近40多万人次,收获好评不断。



世界铜鼓看中国,中国铜鼓看广西,广西铜鼓看东兰!

东兰是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散地之一,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全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占中国铜鼓总量的二分之一,素有世界“铜鼓之乡”的美名。


作为世界铜鼓之乡的东兰,铜鼓文化是东兰百姓薪火相传的精神信仰,是东兰人文的瑰宝,是老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时代进步的欢呼。


东兰传世铜鼓的铸造是一门十分神秘的技艺,它包含的不仅是东兰百姓的智慧和汗水,更是百姓血液里不可取代的精神灵魂依托。


1922年,韦拔群就率先在东兰点燃了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革命烈火。在大革命时期,邓小平曾4次来到东兰,东兰人民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东兰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6万多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里是武篆镇的另一个著名景点,距离武篆镇中心约5公里,原来叫北帝岩。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年9月,从广州农讲所学成归来的韦拔群又在此开办了东兰第一届讲习所,1930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武篆,认为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列主义,提议改名为“列宁岩”,遂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在广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很常见,只是这里更加宽敞,而且洞内平坦干燥,可以容纳几千人,现在按当时农讲所的布置,摆设了桌椅、讲台,还有阅览室、俱乐部、食堂、宿舍等等。


韦氏土司为母祝寿所建的东兰益寿桥(霸凌桥)


据史料统计,在革命大时期,东兰县人口由11万多人锐减到5万多人,其中2225名列入广西英名录。东兰被誉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东兰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和红七军的故乡,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英雄模范韦拔群的故乡。


东兰就像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中的那一个渔夫,一边忙忙碌碌地为生活奔波,一边频频回首地缅怀往昔光辉灿烂的历史。


这一座城市镂刻着每一道古老遗迹,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则又一则年代湮远而意味深长的故事。


2022-07-13发布 阅读量5.5千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景点
  • 美食
  • 购物
  • 地标
  • 文章
  • 问答
29
11
11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情迷东兰,恋上红水河的铜鼓山歌还有那美食嘉年华
图文/朱哥哥突然间爱上一座城——东兰县。在响水声的沿岸街道,背着行囊,我毫无目的漫步

广西潮流风尚标5.5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