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天待在黎平县城里,徒步参观了黎平会议纪念馆等景点。
具体线路是:翘街—>双井街—>黎平会议纪念馆。
当年红军曾经三次到过黎平:
第一次是1930年12月,红七军团第19、20师百色起义后,经过河池整编,3000多名红军从广西省三江县进入黎平,在黎平水口做短暂休整后,经湖南取道到江西后红军会合。
第二次是1934年8月,抗日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兵分两路进入黎平,打入入黔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次是1934年12月13日,通道会议后,红军从湖南通道兵分两路向黎平进发,右路红一、红九军团从平茶进入黎平界,于另一支部队在五里桥会师,于12月14日午后攻克黎平县城。左路的红三、红五、红八军团和红军纵队从通道的播阳进入黎平县境,分别于12月14日至17日先后进入黎平县城。
红军到达黎平县城后,做了两件大事:黎平会议和黎平整编。
黎平县城的翘街是一条红军街,黎平会议会址、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址等都在红军街(翘街)上。
所以今天,我和团长首先来到了黎平县城的翘街。
黎平县城的翘街,因为这条街道两头高中间低,形似翘起的扁担,被称为翘街,这条街位于城东面,所以,又被称为东门街。
翘街全长一公里多,街上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古朴典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些建筑都建于明清时期,保存完好,现在的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吃饱了、喝足了,我有了精神和力气去一一参观位于翘街上的众多红军旧址。
首先,我来到位于翘街的陈云同志在黎平会议时的住址,目前在修建中,没有开门,无法参观。
当年红军在黎平县城的翘街上留下的不少旧址,如果从双井街进入翘街,左转是去黎平会议陈云住址,其他红军旧址都集中在翘街的另一边。
黎平会议纪念馆对面就是黎平会议会址。
1934年12月18日,红军在黎平县城城东“胡荣顺”店铺内,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红军战略行动方针问题,这次会议是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转败为胜的起点。
黎平会议会址原为胡氏“荣顺店”,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翘街胡氏商宅两用之地,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三进,前低后高,四周封火墙围护。
第一进为店铺、第二进为住宅、第三进为厨房和花园。
1934年12月14日,红军攻占黎平后,红军驻进了胡氏荣顺店。
12月18日,红军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实现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战略转兵,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红军长征命运转折的起点。
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作出的决议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讨论了战略方针;二是讨论了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以来的失败问题及对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批评,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决议指出:红军新的根据地应该建立在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这与此前决意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已不同。
黎平会议在红军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遵义会议是红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黎平会议就是这个转折点的奠基石。
黎平会议的决定打乱了敌人原来的部署,红军就此把几十万的敌人部队甩在了由黎平到湘西的山路上,这使得红军的命运开始出现了转机。红军在向贵州腹地进军途中,势如破竹,取得了节节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
两湖会馆旧址,目前也在修建中,无法参观。
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址,原为廖氏宅院,是明清时期黎平城典型的仿徽派建筑,封火墙围合,内为两层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1573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
1934年12月17日至18日,红军干部休养连在黎平成立时即驻扎在这里。
红军纵队干部休养连,长征中亦称“特殊连队”。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黎平,进行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部队大整编:黎平整编。红军在整编中决定成立纵队干部休养连,连长为侯政、指导员为黄应龙、书记为董必武。
干部休养连内设:警卫排、担架排、运输排、医务室、老同志班、休养员班、妇女班、文职干部班等。
1935年8月底,红军决定撤销干部休养连建制,将伤病员和其他人员分散到红军各单位。
这座胡氏“进士第”,坊间亦称“进士里”,位于黎平古城翘街马家巷14号。
这是一座明清时期礼品,呈典型的仿徽派建筑风格的“窨子屋”,封火墙围合,内为两层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832平方米,建筑面积572平方米,这里曾是清朝嘉庆年间黎平府父子进士胡秉钧、胡长新的宅院。
1934年12月17日至18日。王稼祥等同志在黎平期间,就住在这里。
红军教导师旧址,黎平会议期间,何长工等住在这里。
福音堂。
从翘街出来,路过距离不长的双井街,通往黎平会议纪念馆正大门。
如今的黎平县城,是一个侗族特色县城,正在快速发展中。
大家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