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天
打开窗户的瞬间,内心是崩溃的,外面的大雨下了整整一夜,远处高山上被大雾包裹。开灯不亮,热水也停了,后来得知当地供电局停电了。。。记得那个时候在程阳八寨的时候也遇到过停电,山区没办法避免的。吃早饭的时候,今天的包车司机打电话来确认,如此糟糕的天气,是否要上山去堂安侗寨。当得到我的肯定回答之后,司机8点30分到酒店门口,接我上山,走一段盘山公路,约20分钟到达山上的堂安,一路上确实烟雾缭绕,云锁山间。到达堂安的停车场,下车一看能见度只有10米,瞬间觉得这个包车费用是白花了,和司机约定10点30分下山(在肇兴景区内也有公交车可以上山,有发车时刻表,不清楚的驴友可以问下当地客栈的老板)堂安侗寨有两个观景台,一个离开停车场不远,还有一个需要经过鼓楼,当地村民的喝水处,往山上爬50米,就能看到山顶的观景台。因为雨势太大,不得已躲起了雨。当微信走到山顶时,顿时喜上眉梢,大雨也停了,远处的肇兴侗寨也若隐若现。抓紧这个难得的时间,拿出相机对着远方的肇兴侗寨就是一顿猛拍,待了不到15分钟,大雾又上来了,肇兴侗寨又一次消失在天际。下山和司机汇合,返回肇兴侗寨的寨头,步行回到酒店,拿上行李退房,前往下一站黄岗侗寨,此时已是中午11点了。
黄岗侗寨距离肇兴侗寨1个多小时车程,这里被称为“藏在山中隐秘的乌托邦”,据当地人描述黄岗侗寨比较原生态,差不多是70年代的肇兴侗寨,这里也是侗族大歌男声部的发源地。男声侗族大歌独树一帜,曲调优美,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黄岗侗寨,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个侗寨坐落在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山间谷地,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寨内有五座鼓楼、一座花桥,四周古松环抱,寨边禾仓林立、禾晾有序排列,把村寨围在中间,此地为最具侗族农耕文化特征的传统古村落。收禾季节,层层禾晾,变成一道道金色屏障,而这道金色禾晾正是黄岗村名的由来。相传黄岗先人是5兄弟,后来5兄弟各自生息繁衍,演化出5个大的族群,于是兴建了5座鼓楼。黄岗的鼓楼独具特色的是:每一座鼓楼中都挂着一块写着二十四节气的木板,供大家掌握节气。每座鼓楼还有两条龙,栩栩如生。
堂安梯田
堂安吊脚楼
堂安梯田
堂安民居
堂安梯田
到了黄岗差不多已是下午1点,高了该吃饭的时候了。在寨子上想找饭店,听村民说只有一家饭店,到了饭点门口还没有招牌,想找店家做饭,一打听原来老板出去遛弯去了,还没回来。等了15分钟老板终于回来了,问有什么吃的,答复只有米粉吃,其他都没有。这就叫原生态,在商业化的肇兴侗寨要吃要喝都能花钱买到,在原生态的地方真的只能有啥吃啥,想花钱也买不到。在黄岗的小山坡上有个观景台,有修好的石阶,爬上去可以一览侗寨的全貌,很多照片应该也是在上面拍的。爬上去并不费劲,可以看到从寨子穿过的公路,还有5个鼓楼的分布位置,另外这里还有所小学正在上课。下了观景台,便去寨中寻觅5个鼓楼,边走边听到拼拼乓乓的响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当地人在捶打蓝布做蜡染,从事这个工作的主要还是当地上了年岁的妇女,有1人为1组,有2人为1组的,忙得不亦乐乎。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目前寨子里有2座鼓楼正在修缮,整个寨子人也不多,逛一圈的话差不多30分钟。
蜡染
黄岗侗寨
黄岗侗寨
黄岗侗寨
黄岗小学
驱车驶离黄岗,到了心心念念的小黄村,距离黄岗约9公里。小黄是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它又被称为"大歌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小黄侗寨的寨头走到寨尾需要30分钟,当中会经过风雨桥,风雨桥边有个很大的米粉店,心中窃喜:明天早饭有着落了。今天住吴荣德老师开的客栈,他是黔东南州的州级侗族大歌传承人,也是当地表演队的队长。因为小黄侗寨不仅人人会唱歌也爱唱歌,而且村中正式的歌队就有20多支,成员有1000余人。这样的情况在别的地方显然是不多见的。吃饭也是在吴老师家解决,吴老师和我们说晚上有啥吃啥,嗯!又是个够原生态的地方。宰了一只鸡,上来一盘蔬菜,还有一盆油炸蚂蚱(是的,没有听错,一大盆蚂蚱,里面还混着几只螳螂)晚上19点在当地的演出场有侗族大歌表演,门票60元一位。如果白天来是没人表演的,得支付800元一场的费用请当地人来唱。这也是此行为何留宿小黄的原因,来聆听这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晚上19点准时到达表演场地,只见演员们也从四面八方骑着摩托车赶来。真正的观众其实只有10来人,但是寨子里来了50多人,对于来说,真是受宠若惊了。一首首旋律悠扬的侗族大歌,反映侗族人民的生活劳作。其中有一个名为"行歌坐月"片段,讲述了一个侗族小伙儿多次向喜欢的姑娘示爱,但每次都因自己不会唱歌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表演者们用灵活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整个演出持续时间约1小时,最后是围着篝火跳舞的环节。天色不早,赶紧回客栈睡觉,今天过得十分充实而且难忘。
小黄侗寨
侗歌表演
侗歌表演
侗歌表演
侗歌表演
侗歌表演
D5天
早上7点,兴冲冲地来到了风雨桥边,叫老板来碗米粉,老板说食材还在山下,没有运上来,没有早餐提供,瞬间无语。幸好还有小超市开着,搞了碗方便面权当早饭了。驱车前往岜莎苗寨,车程约1小时,30公里。去岜莎苗寨的路很是平坦,加之又离开从江县城很近,去的游客也很多,景区已经很成熟了,车子到了景区后,得换乘环保车才能进到寨中,景区路线规划有模有样的,是国家4A级景区。岜莎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寨内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
岜沙苗寨,游览起来相对简单,从环保车的下客站,穿过寨门,就能看到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紧接着是个文化陈列室,门口有卖当地小吃,烤斑鸠等,进入陈列室需要签字,里面介绍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从陈列室走15分钟就能到达古芦笙堂,在那里早早地坐好了前排的位置,近距离地欣赏表演。这个表演应该算是这个景区的重头戏,因为岜沙苗寨相对于其他寨子的建筑风格而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演出一天一共有3场,请去之前务必了解表演的具体时间。在村后树林环抱的芦笙坪上,当地人举行隆重的迎宾仪式。在芦笙边围成圈跳起芦笙舞,悠扬的芦笙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山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狂热奔放的歌舞,使人真正体会到返朴归真的感觉!同时了解岜沙人民祭祀树神的仪式、婚丧嫁娶的风俗、镰刀剃头成年礼等。不得不说岜沙男人随身带着大大小小的装备数不胜数:火枪、腰刀、芦笙、烟管、酒篓、火药葫芦、腰包、花袋。身着自己织染做的无领右开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头顶挽着鬏髻,缠着白色条状头巾,活脱脱一个战国时期的武士。对岜沙男人而言,枪是立起一个精神支柱——有枪在,勇气就在,力量就在。黎孟波遇到个岜沙大哥,示意跟着他走,从他家门前的路上能够看到整个寨子。岜沙苗寨以滚姓居多全寨仅有300余户人家。因地处偏远,至今仍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寨内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方式原始,发势奇特,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岜沙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置身其中往往难辨方向。房屋皆为古老的吊脚楼,屋顶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汁原味。从古芦笙堂到禾晾群,然后从宰戈新寨到干塘寨门,再返回生态表演场,饶了一圈,花费20多分钟,满满地以为迷路了,结果又很庆幸地回到了大路上。一路上除了当地的民居以外,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口,在当地搞起了客栈。今天其实满赶得的。中午12点出景区,在从江县城吃了中饭,就往加榜梯田赶去。加榜梯田的路虽然是二级公路,但是都是盘山的那种,转的人不是很舒服。路上还遇到个很大的施工工地,不知道是造高速还是修铁路。车子整整行驶了4小时,16点30分才到达云上梯田酒店。也顾不得进酒店,一直往加车村驶去。梯田分为党扭、加页、加车。其中以党扭的最为经典,加页最美,加车最壮观。一路上大雾弥漫,没有什么好风光,再加上小雨淅淅沥沥的,打在身上阴冷的很,也无暇多想,只能回到酒店休息。作为中国三大梯田之一的加榜美景,也只能悻悻而归了。酒店其实还不错,热锅热菜,空调温暖,洗澡水也热的很,在这山区里确实该给个好评。
岜沙苗寨表演
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表演
岜沙苗寨表演
岜沙苗寨表演
岜沙苗寨表演
岜沙苗寨表演
D6天
一大早起床,周围的大雾依旧没有散去的意思,吃好饭,就出大山去了。今天是最辛苦的一天,需要行驶8小时,400公里。车行驶了5个小时,在松从高速下匝道,行驶6公里就能到达隆里古城,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此时是13点30分。隆里古城原为明朝屯兵城堡,到清朝取“隆盛之理所”之意,更名为隆里。古镇很小,有两条大街十字交叉,连接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其中陶家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最具代表性。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这里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从东门青阳门进入,内有600多年的牌匾“紫气东来”,东门口有几个饭馆,赶紧挑了一家用午餐。吃好饭后,便到前方的龙标书院去转转。龙标书院创自唐朝诗人王昌龄,清朝时候重修,书院为黎平当地著名学府,出过进士3人,举人18人。再向前又走了城隍庙,其余关帝庙等都被锁着,也就匆匆路过。当地居民多以老人为主,年轻人应该都出去打工了,家家门不闭户,可以想象当地的治安状况非常的好。接下去就是沿着青石板路,东南西北4个城楼各去拜访一下。也就南门城楼开着,悄悄地上去走了一遭,拍下了一张蜈蚣街的全景图。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 米,共56只脚。由于时间比较紧,只在古城里逗留了1小时,便匆匆离开了,后来从网上攻略得知,还有城墙、田野、生态博物馆这些景致都未曾看到,不由得略感惋惜。继续一路向北,于晚上19点抵达铜仁市,酒店位于民族风情园附近,晚上还能去铜仁火车站前面的站前广场买东西,看夜市,甚好甚好。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
隆里古城
青阳门
隆里古城
文博第
龙标书院
隆里古城
隆里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