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毕业于华北工学院专科学校(现今太原工业学院),今天2019年4月19日从家出发再次来到20年前毕业的地方,回忆加纪念吧!谢谢老师再次教育和午饭,谢谢老同学给我拿的那多的土特产,再次谢谢老师和老同学。
本次游的开销
车费:566.00
住宿:657.00
门票:245.00
吃饭:155.00
购物:858.00
合计:2481.00
2019.4.19出发(17:29的高铁)
25年前一个17的小男孩来到这里上高中
学校北面的一条街
现在学校又新建了一个校区,这是大门
这是从里向外照的
学校图书馆
图书馆后面
新校食堂
我上学的时的东校门
教室楼20多年了,都老了
由南向北照的
中间的门改菜鸟驿站了
校园
食堂一
一楼
二楼
我想在学校吃饭,找找回忆,结果没卡不卖给我,和同学借卡我不好意思,我正想出去吃饭时走到大门口时碰到我的系主任了(今年69岁),中午和老师在学校一起吃的饭,谢谢老师,就是缘分。
我们在一起照了几张相片
左边的是本人
我们再一起聊了其它老师和同学,还有最关心我的两个老师,一个西去了,还有一个,请大家看看
第二天报的一日游(醋厂、乔家大院和平遥古城)
早6:30从太院出发
第一站宝源醋厂
说一个典故
醋是谁发明的,又为什么叫“醋”呢?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即今山西省运城 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储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 “醋”。据说,直到今天,镇江恒顺酱醋厂酿制一批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呢。
这是13000顶晒醋大缸,每顶都1000(公斤还是斤我记不太清了)
醋 的功效吧
第二站乔家大院
拍电视剧**大院选拍摄地想在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比乔家大院大4-5倍,结果王家大院要场地费(从导游说要不少钱,导演不想出这钱),结果来到乔家大院,乔家免费,只要能有乔家两字就行,最后电视剧就叫乔家大院
大门(售票处)
里面大门
小塑像
这是比较有名车,相当于现在的宝马
这是这里最有名,一个匾(荷花就是一个木头做的,“会芳”)
这在一号院的对面,晚一点建,
一宝贝
二宝贝
这也算一宝九龙屏风
以下记清了,
其它就是仿古,算新建的了。
里的大标志牌
还在放映了,时间问题,没时间看了。
第三站平遥古城
里面的房子是这样的,水都往里流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两边都这样,加在一起就是元宝
这是龙在下,凤在上,(当年慈禧)
银行
城墙里面是土,不会倒。
购物地
回到太原,在太原站来两张相片
太原站对面的迎泽大街
第三天早上把东西寄存到太原南站高铁站,下午回家。上午转晋祠
晋祠
这像龟
桥下的鱼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叫柳四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出名的贤惠善良,但她婆婆故意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为了刁难她,只喝身前一桶的水,将身后一桶的水用来饮马,还将水桶特意做成上平下尖的形状,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能休息,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说:“早闻你贤惠善良,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但千万不能抽出来。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难老泉亭 [2]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就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于是,婆婆让柳氏回娘家,抽出来马鞭,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婆婆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难老泉张郎塔,又称中流砥柱、分水塔,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难老泉三七分流处。
石塔建筑年代无考,高约两米,下为莲花基座,中为八面石柱,上为檐刹。是为纪念争得七眼分水的张郎而建。塔刹被来往游人摸得十分光滑。
“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张郎塔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
几百年前,这里南北两村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了一个青年,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
青年姓张,是晋祠山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群众为纪念他,把他尸骨埋在“中流砥柱”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北水流进智泊渠,且一直由村里的张姓管理着。
旁边的亭子
晋祠博物馆大门
下是晋祠公园
谢谢大家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