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马来西亚旅游:走进马六甲之旅(图)
马六甲、马来西亚等2地

马来西亚旅游:走进马六甲之旅(图)

行程天数

9

和谁出行

和朋友

马来西亚是个紧邻新加坡的国家。一般到新马观光的人大多是先到新加坡后再到马来西亚。记者的行程也是如此。2006年3月13日,记者一行从新加坡通关后驶入马来西亚后开始行程,也许是距离的原因,进入马来西亚后首先进行的是马六甲之旅。

进入马来西亚(摄影:冯赣勇)

记者对于马六甲的熟悉,全因这里闻名于世的马六甲海峡。但遗憾的是由于行程的紧张,到达马六甲海峡之畔时都已经是当天的傍晚时分了,以致于都没有好好地看看这个闻名遐迩的著名大海峡。

马六甲街景(摄影:冯赣勇)

从新加坡进入马来西亚后驶上高速公路,一路上两旁的热带雨林景致令人赏心悦目。经过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马六甲。

街道一角(摄影:冯赣勇)

据资料载:马六甲建于1403年,曾是满刺加王国的都城。1405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远航西洋船队,乘着强劲的东北季风,劈波斩浪驶进马六甲港,给这里带来中国的友谊、文化和丝绸等。在当地至今仍保留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的“三保山”,山下还有一口“三保井”。南面还有“三保亭”,此亭里供着三保公泥塑像。

街头的路标(摄影:冯赣勇)

古城马六甲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首府。马六甲州位于西马来西亚西海岸,与林美兰、柔佛两州为邻,形状似三角形,两边接陆,一边濒海。面积为1657•6平方公里。

街头的风车(摄影:冯赣勇)

该州大部分是平原,只是东境有一些残存的丘陵,西部的宁宜河、中部的马六甲河和东部的吉山河都流入海峡,各河流域均为土壤肥沃的农业区。

记者马六甲留影(王珏)

这里的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和橡胶为主,当地的亚沙汉山是马来西亚橡胶种植业的发源地。

警察局(摄影:冯赣勇)

古城马六甲也是马六甲州的重要港口,濒临马六甲河口。此河口曾经是海上贸易中心。但是近年来,由于河口严重淤塞,轮船不能入港,因而该市商业日趋衰落。当地著名手工艺品有手杖、藤器等。居民20多万,为全马第四大城市。住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等。

三保山(摄影:冯赣勇)

记者来到马六甲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三保山。都说游马六甲必去三保山。三保山也叫中国山,最早是因明代三保太监郑和1406年访问马六甲时驻扎于此并经常在山上散步而得名。1460年明汉丽宝公主带500侍女嫁给当地苏丹王,苏丹王将此山赐予500侍女,故称中国山。

三保庙山门(摄影:冯赣勇)

当车子经过三保山时,闯入人们眼帘的是绿草如茵的山坡中那些布满了灰色石块砌成的坟墓,据说这里有12000多座坟墓,是海外最大的中国人墓群。从一个侧面见证着华人在马六甲的历史。三保山上当地人戏称“大富豪夜总会”,因为这里的华人大多都是比较富有的。

三保庙内殿堂(摄影:冯赣勇)

三保山正对着许多信奉回教的马拉人的屋子,而这些屋子前面同样也摆放着许多马拉人的墓碑。他们一点都不忌讳,因为他们坚信,祖先亲人的墓碑可以保佑他们免受伤害。

庙内的郑和像(摄影:冯赣勇)

围着三保山转过来即到达三保庙的山门。三保庙,也叫郑和庙,是当地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又说是1795年)建成的。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民族建筑,据说为保持其正宗,所用砖瓦建材全部来自中国。庙内有郑和坐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门柱的对联上书:“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著名的三保井(摄影:冯赣勇)

庙前院内有一口井,名三保井,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水井之一。据传为郑和所掘,又传是当年苏丹为汉丽宝公主所掘,故又称“苏丹井”,井水味道甘美,天旱不涸,在无自来水之前,是全城唯一饮用水。当地传说喝了此井水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重返马六甲。的确,郑和后来又曾四次到过马六甲。

街头钟楼景观(摄影:冯赣勇)

前不久,马来西亚政府有关方面对泉水做了分析化验,发现这是一个品位很高的矿泉,因而采取了保护措施,而且规定每个游客到此只能品尝一小杯。这次化验还解开了长期以来的一个不解之谜:泉水高于杯口一毫米却不外溢,用毛巾兜住,杯口朝下不渗出,乃因泉水密度太大所至。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人演示,其效果确实如此。

街头景观(摄影:冯赣勇)

从三保庙出来后乘车穿过繁华的闹市,停在一片红色的建筑前面。马六甲最著名的景点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基督教堂、国家青年博物馆、红墙等等。这些都是西方殖民者在马六甲留下的印记,带着西方浓烈的宗教色彩和建筑风格,给这个历经沧桑的城市添上了奇丽的一笔。

马六甲基督教堂(摄影:冯赣勇)

教堂上的银色十字架在阳光下发出神圣的光,Christ Church(基督教堂)印在朱红色的教堂墙壁上,非常醒目。同样为朱红色的国家青年博物馆前面是一条宽阔的走廊,走廊外面是拱形的门,一个接着一个,线条优美、排列规则有序,带着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

马六甲市政厅(摄影:冯赣勇)

穿过红墙,拾阶而上,崎岖的阶梯旁不时出现几棵参天大树。拐了几个弯后,就在这座莫名的小山上,能够远眺到马六甲海峡,海峡风平浪静,隐约可见风帆点缀的船只。蔚蓝的天空、浩瀚烟波的海峡、山下红色的别墅群、山坡碧绿的草地,彼此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幅马六甲天然的美景画卷。

教堂朝圣的人们(摄影:冯赣勇)

顺着山坡石阶往上,著名的圣保罗(St Paul)教堂近在咫尺。圣保罗教堂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几经战乱,现已面目全非。走进教堂,到处是断垣残壁,一派凄清景象。

圣保罗教堂(摄影:冯赣勇)

在马六甲的街道上,经常能看到一辆辆响着乐曲的人力花车穿行而过,很是抢眼。车上大多为来此观光的游客。而车夫多为当地的马来人和印度人。

街头的花车(摄影:冯赣勇)

顺着马路走下去,又有一组葡萄牙式与荷兰式的古迹展现在眼前,只见数不胜数的游客在此饶有兴趣地进行瞻仰。

记者古炮台留影(摄影:王珏)

圣地亚哥古城门、史达特斯教堂 (现为市政厅 ),以及由荷兰民宅改建的马六甲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国王 (苏丹)曼苏尔•沙建国构想图、郑和与公主汉丽宝朝见国王的图文、古代兵器、农村用具等。

国家青年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马六甲扼据马六甲海峡东岸,地处海上交通要冲,从16世纪起,历受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统治。至今留有殖民时期的遗迹。马六甲博物院是有150年历史的荷兰式建筑,是一座红色围墙的两层楼房。建于1753年的马六甲河畔的教堂钟楼,惹兰叻参的红屋,都是东方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

街头景观(摄影:冯赣勇)

马来西亚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很快,马六甲古城也随之改变面貌。市面已出现许多新的建筑物、西北郊13公里的海滨丹绒吉灵建有热电厂、油库,港口工业区有数十家工厂。

街头建筑(摄影:冯赣勇)

在马六甲低矮的山丘上还有一种树,高大,有点像伞。听说那就是榴莲。原来榴莲树一般都种在斜地上,因为水分会顺着斜地而下,不会积累在榴莲树根部,这样子长出来的榴莲果实才饱满,而且肉身干爽清甜,很是诱人,难怪品质最好的榴莲都产于马来西亚。

街头游乐园(摄影:冯赣勇)

一般马来西亚人种的榴莲大都是留给自己吃的,榴莲成熟了会掉下来,因为它生长的地方一般都是沙地,所以掉下来的榴莲都是完好的。如果拿来卖的,果农会在榴莲树下挂起一张网,榴莲成熟了掉在网上,表皮的针都不会断掉,保持了完好的品相。

街头心花园(摄影:冯赣勇)

马六甲的房子一点都不大气,虽然排列还算整齐,但看上去低矮而且狭小,据说这叫骑楼,保留了早年的华人房子的风格。房子一般多为白色,只有屋顶的一抹红为它增添了不少活泼的色调。

圣地亚哥古城门(摄影:冯赣勇)

城门后面的山坡顶上有一座无顶建筑,这就是马六甲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它与圣地亚哥城堡同时建成,与城堡用的是同一种建材,也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几经战乱,现已面目全非。

街头景观(摄影:冯赣勇)

傍晚时分,记者终于赶到了马六甲海峡之畔。只可惜天色已晚,光照的密度已严重不足,但为了不虚此行,还是在岸边拍下了马六甲海峡的黄昏。

马六甲海峡(摄影:冯赣勇)

资料载: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之间,是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的水道,因临近马来半岛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长约800里,最窄处约40公里。海峡地处赤道无风带,平时风力很小,海流缓慢,经常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海峡。

海峡岸边的灯塔(摄影:冯赣勇)

马六甲海峡是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通道,是世界海洋航路的中心之一,战略地位重要。日本每年所需石油的百分之九十多,以及从非洲、南亚次大陆进口的原料,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曾先后被葡萄牙、荷兰、美国和日本占领,直至二次大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岸国所有。

马六甲商街夜景(摄影:冯赣勇)

站在马六甲海峡之畔远眺,虽然是一望无际灰蒙蒙的大海,但却令人浮想联翩。脑海中是一幕幕接连不断的历史画面。虽说每个画面都是凭空遐想,但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马六甲之旅,令人在饱览异国风情的同时,又多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及殖民文化对马来西亚历史的影响。可谓不虚此行。(图文:冯赣勇)


2022-07-27发布 阅读量5.3千
29
11
11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小而美的南洋小城,保留着百年欧洲风情,玩十遍也不够
始建于1403年的马六甲,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1511年沦为葡萄牙殖地,1641年

暴走姐妹花7.2千17

马来西亚旅游:走进马六甲之旅(图)
马来西亚是个紧邻新加坡的国家。一般到新马观光的人大多是先到新加坡后再到马来西亚。记者

冯赣勇5.3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