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山西行(15)——五台山(菩萨顶)
出发时间
6月
行程天数
15天
人均花费
300
和谁出行
和朋友
离开了罗睺寺,沿着登山台阶向山上走去。
首先见到的,是显通寺的牌楼。
穿过牌楼,可以看到显通寺的钟楼。
我们先不去显通寺,而是向右拐弯,来到了登山道前。
沿着台阶登山,不免有些气喘。一路上山来到了大圆照寺。
站在山门前俯瞰台怀,寺庙群中耸立的大白塔显得巍巍壮观。
圆照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二年,称为“普宁寺”。明代永乐年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弘扬佛法。永乐皇帝被说动了心,封他为“国师”,钦赐金印,并为他重建了普宁寺。室利沙从此就在普宁寺修行讲经。
明宣德元年,宣宗皇帝召室利沙到北京讲经说法。不久,室利沙尘缘已了,在北京圆寂。
宣宗皇帝为国师的去世深为悲痛,于是将室利沙的舍利子一分为二,一份留在北京,后来还为此新建了直觉寺和金刚宝塔,一份送回五台,重修了普宁寺,改称为“圆照寺”,并建了一座舍利佛塔。“圆照”一词,取自佛经“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正是存放室利沙舍利的最好写照。
明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当时,降全曲尔计就住在本寺。所以。圆照寺又是黄教传入五台的圣寺。
圆照寺的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后均出廊。山门并列三门,三门两旁又各开一掖门,这种格局称为“五朝门”,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山门横匾书写“大圆照寺”,廊柱上的楹联为:“圆满建成,根本金刚道场在此寺;照澈圣教,主持显密正法于今朝”。
山门两旁有钟鼓二楼,门前立了两根旗杆和一对石狮。
山门之后为天王殿。天王殿三间面阔,歇山顶。殿内供弥勒佛和四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大门上方有横匾,题曰“大雄宝殿”,两边的楹联为:“现身净梵国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世共仰能仁。”
“九有四生”是佛教中的常用词组。“九有”又称九居,是指三界中九处有情乐住之地。“四生”是指三界六道出生的四种方式: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
大殿左前方,有一通石碑,碑上刻有文殊菩萨化身贫女赴斋的偈像。这个故事将在塔院寺的的文殊发塔时记叙。
大殿内供三世如来,释迦摩尼之前有文殊菩萨坐青狮像,金碧辉煌,工艺精湛。两旁的护法金刚、大梵天和帝释天彩塑也很精彩,是五台山诸庙中彩塑的精品。
大殿两边,原有精彩的五百罗汉悬塑,经过十年动乱后,所剩无几,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天王殿后有一院子,院内有一座室利沙的舍利塔,乃是圆照寺的一大看点。
舍利塔为藏式砖塔,高五米,塔体通身白色,光亮夺目。塔基为方型,四角各建小塔一座,五塔共峙,蔚为壮观。
舍利藏塔之后,是寺内的第三进殿——都纲殿。
“都纲”是唐代所设的僧官,亦称僧录,负责全国诸如寺观、僧籍等佛教事项,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因为室利沙担任过国师,所以称此为都纲殿。
都纲殿面阔五间,前设廊,单檐悬山顶。前廊置有一口明宣德五年所铸的铁钟。殿内供奉的是黄教宗师宗咯巴和他的两位弟子。
都纲殿内的藻井和盘龙柱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此外,殿前的石柱台也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都纲殿后,是本寺的最后一座殿堂:藏经楼。藏经楼为面阔七间的两层楼建筑。到此,也就结束了圆照寺的参观。
这次游览圆照寺,匆匆走过,只拍了山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三张照片。上面所贴的其余照片都是上次来时记录和拍摄的。
沿着石级继续登山,来到了广宗寺,广宗寺大门紧闭。绕墙而过,来到了菩萨顶的登山台阶下。
菩萨顶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时,称“真容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重建。大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
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为了笼络蒙古和西藏人,顺治十三年,皇帝下诏,将菩萨顶改为喇嘛庙。随后,康熙皇帝又下诏,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重建,大殿覆盖黄色琉璃瓦。并赐于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统领五台大多数黄庙的宗教事务,并批示要求山西省官员(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向寺庙进贡。
皇帝去五台山,一般都住在菩萨顶。所以,菩萨顶金碧辉煌,宛如宫殿,成为五台最大的喇嘛庙。
登山台阶前,有一道照壁。照壁正中,写着一个“佛”字。游人到此,都要做个试验。站在照壁前四五米远,正对佛字,然后闭上眼睛朝着照壁走去。如果能够摸到佛字,说明自有佛缘。
人之能够直线前进,全靠眼睛的反馈调节。在闭眼的情况下,人的两腿迈开的步长是不同的,所以往往会偏向左侧。在了解了这样情况之后,如果刻意调整自己的左脚步伐,往往又会偏向右侧。这和佛缘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仰望直上灵鹫峰的108级台阶,气势宏伟,给人以菩萨顶高高在上,崇高伟大的感觉。据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诸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等,大概都在烦恼之内。登上这道石阶,便可烦恼全消。于是我们心中默数台阶,每上一级,烦恼便少了一层。
登上108级台阶,来到山门前。台上立着一座康熙53年所立的四柱三门七出檐的木牌楼。牌楼造型精致,龙凤彩绘,可称是五台山最美丽的木牌楼。牌楼额题“灵峰胜境”,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御笔中的“峰”字下的丰只有两横,少了一笔。据一位导游讲是康熙写错,以后群臣也就将错就错,因为皇帝总是不错的。另一位导游说,峰字本来就有两种写法,康熙字典中就有此异体字。不过我想,拿康熙字典来证明康熙之没有写错,似乎有点滑稽。康熙年间编撰的字典,敢不收进这个两横的异体字吗?
穿过牌楼,是菩萨顶的山门。山门三间面阔,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脊顶装饰有法轮和一对神羊。正面开着三个券门,门额竖匾,题写“敇建真容院”。山门前的台陛是整块石雕的九龙戏水,极为珍贵。天王殿两旁有钟楼和鼓楼。
所谓“真容院”是因为文殊菩萨在这里显露过真容,而本寺文殊殿中的文殊就是根据其真容塑造的。但文殊菩萨究竟长什么摸样,谁也不知道。那么又如何证明露了“真容”的那位,就一定是文殊菩萨呢?不过这类事迹人云亦云,马马乎乎,也就算了。
穿过山门,来到天王殿。天王殿三间面阔,单檐歇山顶。大门两边挂有楹联:“鹫峰云锁,百八台阶浸银汉;山寺霭浮,三千觉树托金莲”。
天王殿后是前院。前院的主建筑是大雄宝殿,大殿前有棵唐松,天然华盖,历尽千年仓桑,站在树下冥想,直感觉人生之短暂也。
大殿前还立着几块御碑,有康熙十六年立的御制菩萨顶碑、乾隆十四年立的御制菩萨顶碑和嘉庆朝台时所立的清凉山记碑。雍正碑上有一块湿脚印,据说是因为嘉庆皇帝立碑,居然立到了康熙前面,似乎有些“越轨”,所以被佛祖踢了一脚。
大雄宝殿立在须弥座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大殿前设重檐抱厦,上檐下的横匾题曰:“大雄宝殿”。大殿四周设围廊,前廊柱上挂着许多楹联,中间的楹联为:“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绕口令似的文字游戏,一点深意也没有。其余两副楹联是:“大雄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如著。”,“通云达妙离幻即真,开权显实随极应化。”也没有什么韵味。
大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如来。据说达赖、班禅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佛前高悬横匾,“心印毗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大雄宝殿的背面廊柱也有三副楹联,分别是:
“花雨缤纷,双树枝头联贝叶;香云缭绕,昙花影里放金光。”
“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慈悲喜拾,四无量心运其心。”
“佛驾遥临,百万神灵皆拥护;法门宏开,三千世界总光明。”
大雄宝殿前两侧为“金刚殿”和“带箭文殊殿”。两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覆黄琉璃瓦。
金刚殿中的金刚与汉传佛教不同。汉传佛教中的金刚最多是“金刚怒目”而已,而这里藏传佛教中的金刚则显得狰狞恐怖,也就是所谓的“忿怒像”。
带箭文殊殿佛坛上供有文殊菩萨塑像两尊。前面一尊为执剑文殊,高1.7米;后面一尊为带箭文殊,通高2.3米。坐狮为银白色,颈毛、尾巴呈绿色。
带箭文殊右肩上却中了一支箭,插入很深。据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三世达赖喇嘛朝台时,不忍心菩萨中箭受伤,将箭拔出置于供桌上的木筒内。这支箭后来被班禅大师取走了。
传说康熙皇帝从北台进香回来,经过澡浴池,见妇女们在池边洗衣服,还有一个和尚在池内裸体而浴。康熙见状,认为和尚的举动实属流氓行为,于是张弓射箭,正中和尚右肩。和尚带箭而逃,康熙循血迹追赶,直到菩萨顶,发现文殊菩萨右肩上中了自己的箭,这才知道打错了对象。于是敕封此像为“带箭文殊”。
佛说“众生平等”,凡间也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和尚的行为如属不当,应予处罚,即使是菩萨犯法,也不应例外。但在封建社会,却又因人而异,文殊中箭,不以为耻,反而传为美谈,真是奇怪极了!
带箭文殊殿门柱上的楹联却说明了这桩故事背后的禅机:“圣凡交泰,宁知澡浴池边一箭;龙蛇混杂,曾闻金刚窟礼三三。”
唐代大历三年(768),牛头宗僧人无著来到五台山学习佛法。某日,无著来到金刚窟,遇到文殊化身的老人,开始了一段禅学问答。
无著问老人:“这里的佛法是如何主持的?”老人说: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无著又问: “有多少信众?”老人答: “前三三和后三三。”
可见,文殊的流氓行为,无非是为了证明佛法的“龙蛇混杂,凡圣交参”。而 “前三三和后三三”究竟是多少,至今也没有人说得清楚。所谓禅学,就是这样的模棱两可,莫测高深。
大雄宝殿之后,是重建於清朝的大文殊殿。虽然文殊的地位不及佛祖如来,可是文殊殿的规格却高过大雄宝殿,是五台山规格最高的殿堂。
大殿立在须弥座台基之上,台基四面围以汉白玉栏杆。台基石阶两旁各立着一座石雕神兽。
殿堂为三间面阔,黄色琉璃瓦庑殿顶,正脊装饰铜质宝顶,两端置鸱吻。四条垂脊都装有神兽。从前到后,依次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最后是蛮吻。这里的规格是五道神兽,而最高规格是故宫太和殿,有十道神兽。
大文殊殿设前廊,廊柱上悬挂三副楹联。其中以中间的长联为最佳:“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彻,香烟缭绕,胜幡翩跹”。
殿内原有三尊铸于清初、高约两米的铜质三大士像,可惜均已被毁。现在的三大士塑像为1985年新塑。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自然也是新塑的。
横梁上悬挂横匾,为乾隆皇帝御题的“人天尊胜”。
文殊殿前的滴水檐下,石阶中间的那块石板布满了小孔,据说以前无论天晴下雨,总有水滴自屋檐流下,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形成了如此奇观。不过水滴不断却绝非圣迹,而是在屋顶下有一积水槽而已,上次检修时将水槽去掉了,所以水滴也就没有了。我想,这次检修真有点儿刹风景。
文殊殿的木格长窗,每扇的窗格花样都不一样,也是游人瞩目的看点。
文殊殿前是一座一门两柱石牌坊,上面的题字“五台胜景”是康熙御笔。据说就是因为康熙看到了滴水穿石的圣迹后书写的。
文殊院西侧,有大乘门通往寺外。大乘门是寺庙侧门,规格很低,但两边也有楹联:“有福方登三宝地;无缘难入大乘门”。
出大乘门,是一条甬道,向北走去,又有侧门可以进入菩萨顶的后院。后院南侧是大铜锅间。室内靠东的锅台上安着一铜一铁两口锅。大铜锅直径为2.04米,深1.15米。铁锅直径1.68米,深1.1米。西边的锅台上也有一口铜锅,直径5尺,深4尺。
东侧最大的这口铜锅铸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01年),西侧那口较小的铜锅铸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明代万历年间,菩萨顶僧人众多,挂单的僧人也多,所以要使用如此巨大的铜锅。后来随着僧人的减少,大锅只用于腊八的施粥和每年的庙会。
寺庙中的大锅饭是值得赞美的。上至方丈,下到勤杂,都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众生平等,一视同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比起贫富不均来,纯洁得多了!
从大乘门回到中院,继续向前,来到了大雄宝殿东侧的东禅院。这里原为方丈院,院中放置着两块御碑。一块在过厅室内,这座过厅挂着一块横匾,就叫做“御碑院”,还有一块放在庭院中的一座碑亭内。
过厅内的这块是汉白玉的四棱绞龙碑。石碑通高4.8米,宽1.3米,厚1.3米。碑额四面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碑身四面分别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第六次朝台时书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不期再至却常住,即曰言归底幻来。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梵宗儒理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辨才。
落款是:乾隆壬子季春月下浣 御笔
碑亭中也立着一块同样的汉白玉四棱绞龙碑。
碑上所刻为乾隆五十一年,皇帝第五次朝台时在显通寺所写的一首七律:
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萦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落款为:乾隆丙午暮春月上浣御笔。
看完了御碑,也就结束了菩萨顶的参观。我们按原路返回,下了108级台阶。最后回到了刚才走过的显通寺钟楼。
推荐阅读
草莓双层蛋糕1.9万17
花梨5.9千13
元元717.1千12
飘在路上612.3万0
山里人老高5.2千11
139****34055.5千17
M38****12735.5千12
M31****09408.9千11
ThomasLuo2.9千3
ThomasLuo7.2千13
ThomasLuo8.0千11
ThomasLuo10.0千15
陪着蜗牛奔跑2.3万12
山野幽居4.7千9
李治军_1.1万7
往往11245.1千12
往往11245.5千11
天际20193.2万25
爱游大山9.2千22
Svan伯爵6.9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