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中庙寺游记
出发时间
11月
行程天数
1天
和谁出行
一个人
2020年11月15日,周末,我自己一大早就从住处乘坐公交车,前往安徽巢湖中庙寺游览。车辆快接近中庙寺的时候,远远可以看见一座简朴明快的仿古牌坊树立在公路上,白色的门柱,绿色的琉璃瓦,飞檐翘角,牌坊横梁上有六个结构严整的黑色大字“湖天第一胜境”,是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
穿过牌坊,就抵达中庙古镇,这里沿街都是店铺,俨然一派粉墙黛瓦的徽式建筑。继续向前,是一条不长的商业街道,弥漫着烧烤、烟熏、鱼虾、啤酒的气息,吆喝声此起彼伏,时值周末,游人如织。走出商业街,就看见远处一片红色建筑耸立于巢湖北岸的凤凰矾上。所谓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巨大岩石,中庙寺的基座伸入湖面近百米,是一片赤红色的石矶,颜色好像道教炼仙丹所用的丹砂。这里之所以叫作凤凰矶,是因为从上空俯瞰下来,这一片区域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中庙寺所在的位置仿佛丹凤之冠;东边不远处也有一座红石咀(东矶),上面有座白衣庵,仿佛凤凰的左翅;西边不远处也有一片伸入湖中的黑石咀,仿佛凤凰的右翅。中庙寺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寺庙的主体建筑外墙颜色不同于其它寺庙,中庙寺内的所有建筑,包括围墙,都是红色墙体,红色墙体搭配灰色青瓦,使得建筑物极其醒目,更显得宏伟壮观,肃穆庄严。
我相信大部分人所走过的寺庙都是以黄色为主色调,为什么这一座巢湖中庙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礼待,寺院多为御令敕建,其规格和色调都以皇宫建筑为蓝本,建造得华丽辉煌,颇为气派。特别是寺院外墙的颜色为宫廷御用的黄色,有如“金刹”一般,彰显庄严尊崇。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而且一直被后世所承袭。藏传佛教寺院多以红墙为主,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黄色象征着富贵、庄严,所以中国古代皇宫的建筑以这两种颜色为主色调,在周代,宫殿建筑上就普遍采用了红色。所以,现在的寺庙,一般都是采用黄色或者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都是符合佛教的教规。
走到中庙的跟前,只见门的上方正中牌匾写着“中庙寺”,旁边还有两块匾额“佛佑江淮”、“皖中蓬莱”。一看到“中庙寺”这个名字,第一感觉就是很奇怪,怎么又是庙又是寺的?其实寺和庙在古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一般来说,“寺、庙、观”这三个字在上古时代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寺”是官署,“庙”是祖庙,“观”是台榭,两汉以后,它们的意义有了新的演变,“庙”是指供奉神的一般庙宇,“寺”是指供奉佛的佛教建筑,“观”是指供奉仙的道教建筑。“庙”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庙最早是中国人用来祭祀祖先的祖先庙,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庙,就是祭祀皇家列祖列宗的。汉代以后,庙成为了道教供奉神仙的神仙庙,比如财神庙、城隍庙、妈祖庙、土地庙,都是道教的建筑。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称庙。现代汉语一般称佛教寺院为寺,词语“寺庙”,其实是“佛寺道庙”的简称,并不是单指佛教的寺院,但也有人称佛教寺院为庙,而像巢湖中庙这样同时把“庙”与“寺”放在一起的,确实是不多见的。中庙寺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之所以又是庙又是寺的,是因为中庙寺先为道庙,后为佛寺,是佛道文化融合的典范。
我站在中庙门口左边的石碑前仔细阅读上面的记载,得知中庙寺又名太姥庙、忠庙,坐落于有“湖天第一胜境”美誉的安徽省巢湖北岸凤凰台,因其正好居于古巢州与古庐州的中间位置,故曰“中庙”。据资料记载,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239)年,传说当年巢州水灾之际焦姥知晓天机 ,登上凤凰台营救溺水百姓、济助遇难商贾,后人为了感其恩德在凤凰台上建立了“太姥庙”。
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庙也是历经了多次的屡废屡修,但一直都是香火旺盛。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此时已经初具规模。元朝大德初年(1297年),将庙基圈拱成桥,称“鳌背洞”,在洞上建殿。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为当时古庐州的一大巨观,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清时中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后来几经毁坏,直至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李鸿章倡募重修。重修后的中庙内为形如四合院的纯木质结构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大殿,共计70余间,后面的第三重宝殿——藏经阁,为三层全木结构,有四根特别大的柱子,一个人根本就抱不过来,从地下到楼顶高达十六七米,是整块木料,可惜在1948年冬季,藏经阁遭受火灾,全部被烧毁,仅存庙舍24间。目前中庙的前殿、中殿为清代建筑。
穿过圆形的庙门,我走进寺内,看见右手边是一口大钟,这口钟是由巢湖市黄麓镇相隐寺赠送给中庙寺的。中庙流传着一条上联征求下联:上联“中庙庙中钟鼓响”,曾有人对出一条下联:“半汤汤半伴侣游”。
在我的正前方是一尊露天海岛观音,蓝天湖水衬托着菩萨尤其端庄安详,右手边的墙体上书写着“南无观世音菩萨”,墙下有三尊石刻沙弥特别有意思,第一个用手蒙着眼睛,第二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这造型缘自佛家典故,代表的是,不看,不听,不说。我站在洁白的观音像下,望着眼前横无际涯的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气韵非凡,湖面上的天空是蓝天如洗,几朵闲散的白云就着湖水理理花容,又走向远方,三三两两的渔家船只突突的在湖面上忙碌着。湖中心有一抹黛青色的山影,山上那高大的塔也只能瞅见个轮廓,那自然就是著名的姥山岛以及岛上的文峰塔。湖水拍打着岸堤,犹如奏响天籁般的海潮音,想下到湖边掬一捧清清的湖水,洗去俗世的尘埃,让澈明的容颜去面对中庙寺的诸佛菩萨。
从观音像的右边转过弯去,就看见一座历史悠久的牌坊式楼阁,飞檐翘角、灰砖红墙,似丹凤之冠,在秋阳的照射下灿灿生辉。中庙大门上方竖额“巢湖中庙”四个楷体字,字体端正静穆,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题写。下方门罩内雕刻着道教的福禄寿三星图案,福禄寿三星是道教神仙。中庙寺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据说中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曾游历此地,对其景致风物赞誉有加。两边红墙上写着佛文化经典警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文字的寓意是佛教认为红尘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醒悟修佛才能解脱,用来比喻做了错事后,只要悔悟改过并努力向善才有出路。
中庙门前树立两根巨大的斗杆,斗杆是道观中道士作法时悬挂咒符用的,一般佛寺前面是不大可能有如此高大对称的头杆,所以,中庙原来确实是道观,而非寺庙。现在普遍认为,斗杆一是象征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中庙的下面是凤凰矶也叫鳌背洞,这叫独占鳌头。斗杆二是象征才高八斗连中三元,而且斗是安装在杆十分之八的位置,寓意才高八斗,斗的下面还有三个圆环,被杆中穿,寓意连中三元,而这些寓意又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在中庙山门前,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斗杆边上蹲守着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子,满身沧桑。
中庙寺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中轴线长度 75 米。中庙寺建筑现存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山门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二进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及十八罗汉,两边是观音殿与地藏殿。三进为后殿即藏经阁,三层结构,稳重质朴,一层供奉千手观音,二层供奉西方三圣和大藏经,三层供奉中庙娘娘。登上阁楼的三层位置,就能向远处俯瞰八百里巢湖美景了,还能看到远处的姥山岛跟一些小岛。每进虽然不大,却精巧别致,不时有香客前来烧香祈福。
中庙临湖一侧的基座下,有天然形成的三个石洞。元朝时道士利用中庙基座下的孔洞,改建成拱券式的桥洞,改称“鳌背洞”,在鳌背洞上建造殿宇。藏经楼前的院落中,从桥洞上方凿下一口天湖井,它号称“天下第一井”,因为上方是天,下方是湖,天湖之间的这口井是道教中丹井的最佳体现。“湖潮入洞,犹如钟鸣”。另外,天湖井也成为一口天然的风洞,每当潮水涌动,其声荡漾,犹如钟鸣,又似万僧祈福。同时,空气的流动也改善了院落内的小气候。
巢湖中庙寺可谓是古代临水建筑的杰作,其建筑结构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动态弥补和修缮,体现了古人尊重并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理念。它背靠巢湖,凌空映波,楼台承月,背倚朝霞,面对姥山岛,湖天一色景观奇特。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题赞中庙为“湖天第一胜境”。由于历朝历代儒、释、道文化不断的兴衰,中庙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集儒、释、道三教建筑特有风格于一体的佛教道场,现在的中庙寺现为净土宗道场。千年斗转星移,古刹沧桑几度。近1800年来,中庙寺任凭雨打浪摧,岿然临湖而立。我走出中庙寺,回头望去,不禁想到了明代储良材的《中庙》诗句:“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
推荐阅读
蜜景1060
环球网时尚3.9万11
冯赣勇6.0千11
环球网时尚3.4万11
环球网时尚3.5万12
环球网时尚5.6万6
幺幺肆民宿酒店农家院乐旅游住宿攻略4.9千11
_WeCh****3099014.9千9
韶关着数1.1千0
冬伲娅6.4千11
津门网4.4千11
津门网3.0千9
津门网3.3千9
背包客的笔记3.9万13
宇哲366.1千11
黃劍博采風追影5270
流浪ed丁小猫7.9万17
M33****94532.4千12
污界萌仙女4.6千9
污界萌仙女4.5千9
yuneyu旅游日记📷9.3千8
何陈文2.3万0
7.2千12
M32****74335.6千11
万水千山走遍1215.3千12
phoenix_geng6.8千11
旅行水水5.3千16
M32****62874.4千6
E22****8792.7千12
Laura_D7.0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