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贵州青岩古镇游记
贵州、青岩古镇等2地

贵州青岩古镇游记

出发时间

9

行程天数

1

和谁出行

夫妻

2021年9月18日,中午,我们来到了青岩古镇。青岩古镇与镇远、丙安、隆里并称为贵州四大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军事要塞,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古镇依山就势,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镇内古建筑颇多,古镇方圆3平方公里范围内,祠宇林立,均为明清两朝建筑,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楼、一宫等30余处庙宇祠堂,其中不少至今保存完整,古建筑布局合理,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重檐飞角,建筑工艺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小院里,亭台小榭,杨柳依依,很有江南的韵味。

 

青岩古镇人文荟萃,历史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颇具魅力,古镇内有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古建筑比比皆是,有九寺:龙泉、慈云、观音、朝阳、迎祥、寿佛、圆通、凤凰、莲花;有八庙:药五、黑禅、川主、雷祖、财神、孙膑、东岳;有五阁:奎光、文昌、云龙、三宫、玉皇;有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有赵状元府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镇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四教并存,还保留了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天主教堂。青岩古镇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

 

我们先是换乘景区的电瓶车,然后是经过多次的扫健康码、行程码,验票,穿过古镇的西门城楼,终于从西门进入了景区,时间已经到了下午1点多,我们早已经是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了,赶紧在西街找了一家特色的小店吃午饭,点的是当地最有名的牛肉粉和状元蹄。青岩古镇的小吃较多,很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状元蹄,已成为一张青岩的美食名片。相传在光绪年间,镇里的书生赵以炯,经常秉灯夜读,一天傍晚,读得头晕腹肌,于是溜达到街上想寻摸点吃的,走到北门一家小店,老饭问:“赵举人,什么时候进京赶考呀?想吃点啥?”他如实地说:“过几天就动身。不知道想吃啥。”老板推荐说:“那就吃个猪蹄吧。这次进京赶考,准能金榜题名。”他笑笑说:“借您吉言了。”赵以炯赴京赶考,果然金榜题名,成为云贵两省的首位文科状元。回乡以后,他与北门的老板一起,对卤猪蹄的配方进行了改进,打出了“状元蹄”的名号。游青岩镇,品状元蹄,是青岩古镇一条很流行的旅游广告,一道美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记住了赵状元,记住了青岩古镇。

 

用过简单的午餐,我们就开始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因为导游留给我们在古镇游玩的时间仅仅只有一个小时,实在是太赶了。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是按照地图的顺序,逐个看一下而已。在历史上,随着青岩镇驻军的增多,商家云集、市场繁荣,一些小商贩在青岩有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后,纷纷在青岩定居,尤其以江西、湖南、四川客籍人为多,形成江西、湖南、四川帮派,并建有各自的会馆,使移居青岩的外籍人有了联络感情、传承原籍文化、保留原有风俗、维护自身利益的场所。现在青岩镇保留下来的会馆有江西会馆(万寿宫)和湖南会馆(寿佛寺)。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万寿宫,位于西街3号,万寿宫的大门很有特点,像一面巨大的封火墙,黑色小瓦,灰白色的墙面,三个拱形的门洞,一高两低,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组精美的彩色浮雕。最上方是太上老君,骑坐在仙鹤上。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牌匾,蓝底金字,竖写着“万寿宫”,四周雕刻着蟠龙、云海。旁边,是八仙过海的浮雕。再下边是五组小砖雕。

 

万寿宫现在是一座道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叫八家祠,是由八户人家修建,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改为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再后来又改造为道观,里面供奉的是江西人俗称为“福主”的许真君。整座宫院由正殿、配殿、西厢、戏楼和生活区组成,坐东向西,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筑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多是后来重建。宫内最有看头的便是戏楼,其中的木雕精美绝伦。在戏楼右侧的木质横梁上,一组高浮雕人物图案最为著名,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军旅文化特色。

 

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元。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二十九岁出外云游,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晋武帝太康年间,许逊四十二岁,被迫去乡就官,任蜀郡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晋武帝死后,政局不稳,任旌阳县令十年之久的许逊,毅然弃官,此后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相传,他在136岁时去世,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宋真宗赐名并亲笔提“玉隆万寿宫”。以后,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许多“万寿宫”,数量不下几百座,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

 

慈云寺毗邻万寿宫,位于背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近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现在慈云寺已经改为茶馆,寺内有一个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是一条以石头砌筑的老巷子,东接财神庙西抵慈云寺,将青岩古镇内南街、西街连接在一起。巷道起伏变化,蜿蜒曲折,既不失乡村味道,又有城市街巷的特点,是贵州古城镇街巷构成的典范。背街以条石、块石、团石和不规则石块用糯米浆、桐油、石灰粘合砌筑,其石材运用和砌筑方法多变,使石巷的细部纹理显得十分丰富,兼具自由与规则的特点,显得静谧悠长。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两侧的民居的院墙,都是用石块、石片垒砌起来,结实耐用。细看街边这些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艺术感极强。粗糙的石块在这里被层层堆叠,或大或小,或厚或薄,在一个平面里整合成奇异的图案,带给人神秘空灵的想象空间。背街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墙壁的纹理十分自然和规整,显得静谧悠长,绿绿的苔藓暗生,墙头垂下的叶影在光线里浮动,阳刚与柔美,古老与新生交错重叠,今兮昨兮,红尘在背街身后,静立巷子里,光影变幻,令人心静。

 

走出背街,就是周恩来总理的父亲曾经住过的小院,院子安静整洁,树木葱郁。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ー九三九年日本占武汉以后,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接待了一批经桂林转移到贵阳的抗日革命家属。他们分別是: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老人,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女士,博古的奶奶和小女儿,李克农的父母、妻子及弟、侄,孟庆树的父母、舅父和弟、妹,还有义士蒋士莲等二十余人。同年二月四日,日军对贵阳进行大规模空袭,贵阳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抗日革命家属,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租用南街等处民房将革命家属加以安置。这里就是周总理的父亲周懋臣老先生当时居住的地方,房主系丁姓人家。当时客居青岩镇的抗日革命家属均以难民身份分散在各个民居,当地百姓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九六六年周恩来总理视察青岩时,这些革命家属的身份方得以公开。丁姓人家知道周老先生的身份后,即将当年供周老先生使用的部分家具,物品保存了下来。

 

迎祥寺座落在青岩古镇南街黄家坡脚下,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距今正好400年,有“黔山祖庙”之美称,由开山鼻祖得到高僧智安法师创建,是贵阳市的著名古刹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也是贵州唯一一座没有断过香火和离开过出家人的寺庙。迎祥寺座西朝东,建筑气势雄伟,殿宇巍峨,总面积8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体建设层次分明,殿宇三重,建筑精美,风格古朴。从古镇南街迎祥巷进入寺庙山门,穿过天井,依次为天王殿,殿中塑有弥勒佛像,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之像,天王殿两侧为斋堂。穿过前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俸佛祖释迦牟尼,两旁供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观音殿是三层殿堂,一层供观音菩萨,观音两旁,立有善财童子与龙女,二层供奉的是道教的神仙“斗姆”,因为这里早先叫做“斗姆阁”,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观,后来才改为佛寺,人们便将斗姆像移置于此,一起供奉起来。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是四合院天井,院内有放生池,石栏杆,天井北侧为玉佛殿,南侧为祖师殿与法物流通处,观音殿北侧为药师殿,南侧为地藏王殿。迎祥寺主体建筑四周建有钟楼,鼓楼,九龙壁,经堂,清凉台,衣钵塔,禅房,绿化带等。

 

青岩古镇的石牌坊,是古城的一大景观,作为古镇,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据说古镇原来是有8座石牌坊的,均立于东、西、南、北门内外。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三座了,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这几座牌坊均是用“白绵石”做材料,经过精心雕凿而成,南北向,高9.5米、宽9米,呈四柱三间四阿顶式,四立柱南北两面有石鼓护柱或狮护柱。其中以“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牌坊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该牌坊是表彰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儿媳刘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刘氏尽孝将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且为周家抚养子孙。刘氏事迹被传为佳话。节和孝萃于一门,博得皇帝一喜,嘉奖婆媳两世,被赞为“为黔疆扶正气”。在牌坊的上方镶嵌着圣旨立匾,横梁上方雕有精致的“二龙抢宝”、“五龙图”,匾额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图”,雕刻十分精美。

 

赵理伦百寿坊在青岩镇定广门内不远处,旧称大刺窝,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阿顶牌坊,巍然矗立在南街,面南背北,高9.5米,宽9米,属典型的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与定广门相距三十米。牌坊北面正中横梁有“二龙戏珠”石雕,牌坊的两面有道光皇帝钦赐的“七叶衍祥”和“昇平人瑞”题额,意思是说,国家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够长命百岁。左右的门柱上,刻有“赵理伦百寿坊”字样。牌坊最吸引人的是立柱下方的8个石狮子,与常见的石狮不同,它们高1.5米,呈倒立的姿势,张着巨口,二目圆睁,前爪握宝,后脚壁立于柱上,虽经百余年风侵雨蚀,石狮仍活灵活现,精妙无比,这种造型,即解决了场地小的难题,又对立柱起到了支撑作用,让人赞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让人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更是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赵理伦百寿坊”是为云贵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的曾祖父,赵理伦老先生过百岁寿辰建立的。赵理伦,嘉庆举人,曾出任贞丰州的“学正”,主管地方的文化、教育。清代人均寿命只有50多岁。赵老爷子活了100多岁,自然被视为“人瑞”了。

 

定广门位于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与赵理伦百寿坊之间,是青岩镇的南门,是由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副总兵班应寿扩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咸丰年间,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全面整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城楼。城楼面阔三间,进深约四米,青瓦屋面。定广门连接城墙,全用方块巨石筑就,近看远观,都比较巍峨。城门上大书“定广门”三个字。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在历史上,青岩南门是通往广顺镇和定番州的起点,定广门因此得名。定广门前的石板路,现在称为古驿道。青岩是由明代卫所制度催生出来的历史古镇,这与江南或者内地随着经济发展诞生出来的集镇有着很大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在贵阳广设卫所,大兴屯田。天启四年到七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古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蕃十二司。这个有着600余年的历史古镇,随着土司制度的创立和推行,成为贵阳扼守黔中的南大门,其产生与卫所、屯田制度紧密相连,充满了浓重的军事色彩。迄今仍保留着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屯堡文化印痕。

 

中央王朝为控制西南边陲,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青岩古镇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爬上镇边一侧不算太高的山坡可以鸟瞰小镇的全景,小镇并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从高处望去,整个小镇的格局给人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青岩古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种宗教和谐共处,形成其独特风格。

 

我们沿着南街北行,经过赵公祠,赵公祠是祭祀青岩团练总理赵国澍的个人祠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后来建筑多有损坏,后来重新修整。为两进院落,由由过堂、东西厢、正殿、享堂、配房六个殿组成,占地1600多平,建筑面积923平方米。里面陈列着赵国澍的物品,有腊像、官服、武器、事迹等。赵公祠的山门很有特点,浅灰色倒八字的封火墙,中间一扇高拱门,门洞上方刻着“赵公専祠”四个楷书大字,旁边分另刻着“柱石”、“金汤”篆字。山墙上有五组高浮雕图案,有“龙凤呈祥”、“鹤鹿同春”等;两条游龙栩栩如生。

 

赵国澍,字慰三,本是一名“诸生”,就是经考试录取进入府、州、县学校就读的生员。咸丰三年,当地苗民蜂起,27岁的赵国澍散家财,改为行武,办团练,成为青岩团练总理。加固青岩城,并自定工期六个月,逾期自裁谢罪,亲自上阵,昼夜施工,如期完工。他两次与太平军激战,化解青岩之围,后来在与苗民交战时阵亡,时年37岁。由于赵国澍“戡乱”得力、护卫地方有功,又因“平乱”而殉职,清廷感其忠义可嘉,为表彰其事迹,追赠其为太常寺卿,赏骑尉世职,并降旨准许在青岩修建专祠,由青岩民众协同赵家建成。

 

文昌阁位于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阁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由斋房、过厅、前殿、厢房、阁楼等建筑组成。前殿供奉孔子及72贤士。二进院的主建筑是水星楼,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俗名叫张亚子。传说,他主管文章事物和科举功名。院内建有莲花池,保存着两口特制的水缸,由巨石开凿而成,外表装饰有人物、花草的浮雕。

 

我们走在青岩古镇的石板路上,打量着街边古色古香的老房,店铺里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青岩小吃。青岩古镇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建造在山坡上,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糅合了过去与现代的元素,古韵悠悠又不乏活力,令人叹为观止。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错落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镇中石板路曲折蜿蜒,高高低低,峰回路转,格局给人一种立体的透视感。古镇的南北明清街是中轴线主街,分布着一间间商铺,人群熙来攘往,游客如梭,十分热闹繁华。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家餐馆坐下,点上几样正宗的青岩状元蹄、豆腐果、泡豆腐、麻辣鸡、酸汤鱼等等,还有当地盛产的各种山间野菜,一边品尝特色菜,一边看街上游人踏着青石板缓缓走过,一边闻着满街飘逸的玫瑰糖芳香,觉得这点热闹这份喧哗并没有让古镇失却了什么,相反更渲染出这乡间村镇独有的自然与宁静,只可惜我们时间有限,不能享用。

 

我们在古镇中信步漫游,小巷、石瓦、石墙、石屋、石雕、石牌坊,街边两旁的老房子,古雅精美的造型,精雕刻花的门窗,油漆成大红色的门板,灰青色的瓦片,浑然一体,古香古色。沿着蜿蜒曲折、幽深安谧的街巷,一种思古情绪油然而生。在这个古镇,无论你是徜徉在青石板的街道上,还是伫立在城墙上,那青石板的路、青石板的城墙、青石板砌就的城楼和青石板打造而成的牌坊,青石古味迎面扑来,使你立刻明白了这里为何叫“青岩古镇”,明白了为何让游客青睐倾倒。在城市里呆久了,选择这样一个好去处,走走看看。没有了繁华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也没有了平日里的步履匆匆,仿佛那些平日里让人心烦意乱的琐事和牵拌,一下子都消融在这古镇的情景里了。就这样,安安静静默默地走在远离尘世的空间里,让倦怠的心绪有个片刻的小憩,慢慢的,发觉这样的时刻,其实真的很幸福。

 

青岩这座闻名遐迩的古镇,既是明初卫所文化催生出的产物,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都因其军事战略的重要地位,不断的获得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助力。城市规模同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交通的开辟、商业的促进、军事防御的需要,通过官民合作而得以不断的扩充。厚重的军事文化一直伴随着这座古镇的前进步伐,见证着她的进步和发展。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据道光《贵阳府志・祀宇副记第六》载,龙泉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嘉庆二年重修。原在青岩古镇北半公里之龙井寨后大苗山半山腰。以龙井泉命名,天启年间因庙产与村民发生纠纷,于是搬入青岩城之北门,龙泉寺是青岩最大的寺庙,占地1500平方米,有大殿、配殿、戏楼、厢房楼十间,均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建筑。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道光八年(1828年)老和尚重建观音殿。道光十二年(1832年)补建两厢,韦驮殿、山门、脚坊及天井。1944年,贵筑县立中学入驻,至1958年撤县建区改为青岩中学校舍。2004年收回并开始修复。该寺原有僧较多,在大坝寨后山建有龙泉寺圆寂人墓地,现存7座,中有高僧七级塔2座,在4代住持朗绍钡老和尚的墓塔上,有状元赵以炯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题写的碑文。现在这里是当地一个奇石展馆。

 

青岩古镇的北城门又称玄武门,为重檐山式顶木结构建筑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佈,是古代钦差下达皇帝圣旨的场所,初建于明朝天启年(1621-1624)、清顺治十七年(1600年)班麟贵之子班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将土城墙改建为石城墙,清嘉庆三年(1798),武举人袁大鹏重修扩建,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之一。

 

我们边走边看,就来到了一个府邸,上面写着镶金大字“文魁”,这就是光绪年间文状元赵以炯的住处。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是一栋古色古香,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走进去,来到了一个大厅,里边挂着他们的画像和字画,整体房间有一种古朴的感觉。继续往里走,里面居然有两口井,一个叫“状元井”、一个叫“聪明井”。院里是黑瓦、褐色框架的老房子,台阶旁边种着高大浓绿的芭蕉,依稀能看出当年的风光。

 

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咸丰七年生,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进士。在有九十名进士参加殿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出任过四川乡试副考官、广西学政、礼部会试同考官等职务。赵家除赵以炯中状元大魁天下,其余兄弟也名扬故里。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1879~1889年)的十年间,赵家一门四喜,长兄赵以焕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官至江苏丹阳知县,三弟赵以炳与赵以炯同入庠,光绪五年(1879年)同榜中举人,赵以炳中得经魁。四弟赵以煃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与赵以炯同榜中丙戌科进士。赵家一门出了三个进士、一个经魁,而且还中了一个状元,这在科举时代实在是极其难得的殊荣。

 

张公馆原为蒋介石的侍从张尚钦及兄弟张尚全的住宅,为民国年间建筑,是青岩典型民居。该建筑地块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修复后的张公馆将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公馆文化,成为贵州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表演及非遗文化产品、手工技艺展示的窗口及基地。

 

外来的文化都是通过四周的城门悄悄地进入古镇的,在中国的古镇中已很难再有青岩这样的“四教合一”的风景了。青岩古镇有佛教寺院,有道教道观,还有代表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68年,是一座三层的歌特式小楼,旁边是一座小院,借鉴了当地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平砌、立砌、斜砌等方式,砌出了人字形、鱼形等花样。鱼在当地文化中,有年年有余和生殖的涵义。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我们无法得知这样的“三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青岩天主教堂正前方有一池小荷塘,2014年贵州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建设时改造为休闲景观,意出朱嘉《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青岩古镇很小,掩藏在贵州的秀山绿水中,这座古镇已有六百年的历史。走过青石铺成的街面,漫步溯回在一座座古建之中,想象着百年前的青岩是否也如这般。来到一个地方,感受一段历史的遗迹。建筑永远是沉默的故事讲述者,可你却可以通过她的缄默,间接地触及她背后所隐藏的一切风云沧桑。百年过去了,这座古镇迎来送往了那么多人,却也保留着最后的历史遗迹,静静守候,等待。行走在 青岩古镇 中,你感受到的是来自 青岩古镇 特有的宁静,没有过多的喧嚣,也未曾染上过度的商业气息。 青岩古镇就是这样,默默地静候着百年的时光。这样的古镇非常适合一个人放下所有的情愫,做一个时光的聆听者,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砌成路上,真正寻得着青石缝隙中的古朴。我们又到了返程的时候,赶紧前往西门集合,我再次回望青岩古镇,犹如一位古韵淳朴的战士站立在城墙之上,眺望远方,若有所思又坚定刚强,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风采依旧,韶华犹存,铁血刚强,再次感受到那悠远凝重的无尽神韵。

2022-08-01发布 阅读量6.9千
34
10
11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山水黔地似画卷,千户苗寨多风情-姐妹四人贵州游
清秀的山,灵动的水,浓郁的酒,贫困的山村,多姿多彩的民族……这是不是大多数人对贵州的最初印象?我对贵

一溪云淡8.7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