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三) 四川 成都 武侯祠2
锦里/武侯祠附近地区

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三) 四川 成都 武侯祠2

出发时间

9

行程天数

1

人均花费

1.0千

和谁出行

夫妻

四川 成都 武侯祠2

(接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二) 四川 成都 武侯祠1)

2月,诸葛亮得知魏军来战,遣参军马谡、裨将军王平等为前锋,疾趋街亭堵塞陇坻西方隘口,另以将军高翔屯柳城(今陕西清水县北)为其侧翼。大将军魏延曾自告奋勇请当先锋,但诸葛亮对魏存有戒心,“违人拔谡”。

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今甘肃天水东南)之间,是由陕入陇的要隘,地位极为重要。马谡等率军到达后没有贯彻诸葛亮的意图,占领街亭堵截敌兵,反而认为街亭侧面的一个山头才是天赐之险。王平劝道:“山上无水源,一但被敌包围无法固守。”马谡以为自己熟读兵书,反驳王平道:“山上无水,被敌包围,正好令士兵‘背水一战’,居高视下,势如破竹”。对马谡违背主帅意图的决策,王平进行了多次的劝说,依然无效,只得请马谡分拔部分人马另立据点,成犄角之势。马谡拔给王平千余人马后,自率大军在山头上安营扎寨。张郃大军一到,便直逼山下,把马谡团团围住。马谡多次冲击无效,军中断水,士兵喝马尿解渴。几天下来士兵渴得半死不活,军心大乱,很多士兵实在渴的无法偷偷溜走投降。马谡控制不住局面,只好溃逃,损军大半。王平鸣鼓自恃,张郃恐有伏兵,不敢相逼,王平才得以收拢残兵退回。

关隘一失,魏军长驱直入,诸葛亮无法防守只得败退。魏军相继收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同时估计诸葛亮可能会改从陈仓方向进攻,便令郝昭等率兵在陈仓抢修城郭,准备坚守。

街亭失守表现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他不使用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勇有谋的魏延,却用了一个长期从事地方行政事务,空有一套书本理论,从未带兵打过仗的马谡,且刘备生前早已告诫过诸葛亮,此人“好论军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事后也承认:“街亭之败不在其他,而在选人不当。”

二,诸葛亮败回汉中后,及时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厉兵秣马,以为后图,半年多后,即建兴六年(228年)11月,诸葛亮得知魏发动三路大军东下攻吴,认为关中虚弱,便决定再次举兵击魏。

当时,蜀群臣大多数认为蜀魏力量对比悬殊,且有街亭失败的教训,反对伐魏。但诸葛亮却极力阐明攻魏复汉是先帝之托,王业不可偏安,强调“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于是12月3日,诸葛亮率兵沿故道、散关路线进攻陈仓。

陈仓地形险要,是蜀军伐魏的必经咽喉要道。正如诸葛亮所说:“陈仓西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进兵。”魏将郝昭依托陈仓天险,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陈仓口筑起一城,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严谨。先锋魏延率军猛攻数日,仍不能破城。

为打破僵局,诸葛亮采取政治诱降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曾派郝昭的同乡两次向其喊话劝降,均遭拒绝。诸葛亮自恃拥有数万精兵,而郝昭只不过千余人马,且援军又不可能很快赶到,于是决定强攻。

蜀军起初用云梯攻城。郝昭发射火箭,泼油烧毁云梯,登城士兵多被烧死或摔死。蜀军继而用载重冲车攻城。冲车是蒙着牛皮的四轮木车,士兵躲在下面将车推到城门,然后用挂在车上的巨木撞击城门。郝昭令士兵运石凿眼,用绳子拴着巨石上下击打,冲车皆被打坏。蜀军又在城外搭起高架向城内射箭,用土填堑,企图直接登城,郝昭则在对方填土的城墙上加高城墙防护。蜀军改挖地道攻城,郝昭也在城内挖地道截击。这样昼夜不停,针锋相对激战了20余天,郝昭的援军赶到,蜀军弹尽粮绝,人困马乏,只好退兵。

三,诸葛亮围攻陈仓不克,兵退汉中,魏大将曹真则急欲报复,上表魏明帝,建议兵分3路进攻汉中。建兴七年(229年)8月,诸葛亮得知魏军分数路进攻汉中,移兵陕西固县及今陕西洋县东龙亭山南待战。令将军魏延与吴壹率轻骑部队自河池(今甘肃徽县)出祁山(今甘肃孔县东),向西穿插到羌中(今甘肃临夏与青海循化一带),以扰乱敌人后方为主要任务,并联合羌族,招兵买马,以牵制魏军进攻。

魏军在进攻途中,遇淫雨30余日不止,山洪暴发,道路阻绝,战士多死,军资大失,被迫还师。期间魏延与吴壹率军到羌中后,在洮水之西辗转,招兵买马成一劲旅,与羌人相处得很好,于是魏延派人回汉中,请示诸葛亮下一步行动方案以及归期归途。11月,魏延与吴壹率万骑自羌中返回汉中,与魏将费瑶、郭淮激战于首阳(今甘肃渭源县东南首阳镇)南面的阳溪。费瑶、郭淮迅速堵塞要道,部署兵力于谷底,并于夜间在魏延营地四周设置障碍。恰在此时,诸葛亮接应大军赶到,与魏延、吴壹的部队相配合,对费瑶、郭淮部队实施夹击。几乎与此同时,魏大将张郃也率部前来增援。此时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请得万人,与丞相异道出征,约期会师潼关,一如“韩信与汉王的故事。”诸葛亮认为此次入羌中招兵买马的成功,在于出敌不意,可一不可再;魏延虽智勇,但终非张的对手,因而否定了魏延的建议,仍率军退还汉中。

诸葛亮一退兵,郭淮随即率军突入羌中,攻斩与汉有盟约的羌人酋长。使羌人区重新得以控制。

四,前三次北伐常常因为粮草不济,秦岭运输困难而不得不退兵。诸葛亮总结经验,发明“木牛”运输车,企图通过大量投入使用这种能“载一岁粮”(一人一年用的粮数)的人力推拉木车,把嘉陵江上游之西汉水与渭水上游的天水两河道,连成一条水陆联运的军粮运输通道。建兴九年(231年),他又亲率8万余兵力,自汉中往攻祁山(今甘肃孔县东)。

魏明帝闻诸葛亮率大军急至,忙令大将军司马懿从南阳急驰长安,统领张郃等诸将抗拒蜀军。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远道来救祁山,为求“至人而不至于人”,决定避实击虚,即分兵3万,亲自率兵进攻天水。司马懿方至祁山,获悉天水告急,不顾祁山仍处在蜀军围攻之中,急忙回师天水。司马懿回师途中,天水已失,只好依天水之东山,持险据守。诸葛亮自天水移兵攻之,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让部队在周围割收小麦,引诱司马懿,司马懿仍坚守不出战。诸葛亮见麦子快割完了,司马懿还无动于衷,假装移军南行实施退兵引诱之计。司马懿在部将的强烈要求下,率兵追击,被诸葛亮回军打败,急退守原地。然后两军成对峙状态。

到了秋天,负责运粮的中都护李严假传圣旨,说粮食不足,召诸葛亮还军汉中。诸葛亮在退兵过程中在尾后分兵埋伏,以防追兵。司马懿闻诸葛亮退撤兵,急遣张郃引军追击。当张郃率万余骑兵追至木门山(今甘肃西和县东南)时,诸葛亮回军攻之,蜀军伏兵齐起夹击,万箭齐发,张郃中箭身亡。

诸葛亮回到汉中,上表问缘故,军粮并未难以为继,才发现是李严怕承担秋天阴雨运粮不及时的责任,出此下策。李严被削职为民。

五,诸葛亮经过3年休生养息后,再次准备北伐攻魏。这次他发明了一种能在水小、流急、滩险的河道中运输军粮的“流马”,即一种既能划行又能拖行的窄小小船。通过“木牛”、“流马”的配合使用,可解决在秦岭山脉沿谷道进军的军粮水陆兼备的运输问题。在大举攻魏之前,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大举伐魏。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集中12万大军出斜谷,后至渭水之南。此时魏大将军司马懿督诸军屯渭水以北。当诸葛亮率军进至眉县时,司马懿遂引诸军连夜渡渭水,背水为垒拒战。同时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可能沿渭水南向西上五丈原,连接岐山,把战略前进基地从汉中前移至祁山、天水,而使渭水为其后方交通线,并利用陇西之资源增强军力,削弱魏之抵抗力。于是司马懿速遣郭淮率军赶往北原提前设防。结果诸葛亮东进道路受阻,西进渭水又为郭淮所阻,蜀军12万兵马只好与魏军对峙于渭水两岸。诸葛亮针对每次出兵都受粮秣不足的制约,且魏军坚守不出,乃决定分兵屯田,做长期进攻打算。

魏军针对蜀吴结盟相约进攻的局势,决定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6月曹睿亲督水师东击吴军,孙权探魏东下,不战而退。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数月之后,急于决战,但司马懿无论如何都坚守不出。为使魏军出战,诸葛亮采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挑衅,包括遣使至魏军,送上一些女装来侮辱他们。司马懿盛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派辛毗至司马懿军中担任军师,以制止魏军出战。当诸葛亮再次遣使到魏军约战时,司马懿令出兵迎战,又被辛毗持杖节立在军门挡住。此后司马懿则不再考虑出战,只专心防守,以待蜀军粮尽自退,然后乘其弊而追击之。

时至8月,诸葛亮心瘁力竭,在弥留之际,与杨仪等商量自己死后退军步骤。决定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数日后诸葛亮死于帐中,时年54岁,于是长史杨仪、将军姜维等,密不发丧,整军后撤。

历史学家在总结5次北伐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派认为统帅军队打仗,并不是诸葛亮的长项,就像张良善谋,韩信善战,各有所长。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与将略则不是他的长处;二是与之对阵之人,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三是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另一种意见认为,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来是可以统一中国的,只因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才造成统一大业夭折。

如裴松之注引《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说法: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风。不仅如此,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却能够在敌国境内“自来自去”,想攻则攻、想退则退,而魏国统帅却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下,表现得“无禽敌之意”,只能够“务自保全”,以挡住弱敌“疯狂”地进犯。不得不让人佩服。袁子更提出,假如诸葛亮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会使魏国朝朝如临大敌,惶惶不可安生,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以魏军之强,若真能击败蜀军,又何必消极防御呢?大可铁骑四出,猛士陷阵,一举荡平敌寇,解魏国之忧。曹魏除一次主动进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马懿却不厌其烦地、小心翼翼地抗击蜀汉的入侵。

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张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以善用偷袭著称的司马懿连想都不敢想就拒绝了;后来又鬼使神差地、不顾一切要张郃追击诸葛亮,但不想却中了埋伏害死了张郃将军。因为忍不住诸将对他“畏蜀如虎”的讽刺,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对诸葛亮的主动进攻大败而归,在丢下三千多具魏军尸首,和八千多件武器以后,司马懿又退回营中坚守了。最后,司马懿坚守住了,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所以袁子感叹: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也有人说、司马懿担心击败诸葛亮后,魏国皇帝会将他“兔死狗烹”,但翻一下历史,司马懿在诸葛逝世后,几年之间依然备受荣宠,让他率大军讨伐辽东反叛,直到魏明帝驾崩后,才被政敌曹爽剥夺实权。

假想一下,以诸葛亮才能雄心,若是假以时日,澄清宇内、一统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正如杜甫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看完诸葛亮殿,想起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参观武侯祠后有感而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此诗表达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又有对才困时艰的感慨。这首七律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唐朝的王叔文、宋朝的宗泽都曾反复诵读这首诗,悲歌慷慨,涕下沾襟。

杜甫这首诗,经清人周厚辕在武侯祠内刻石永葆,该诗碑就在诸葛亮殿内左侧壁上,游人瞻视吟哦,心潮激荡,感怀无穷!

孔明殿殿后是三义庙。三义庙,是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祠庙,又称三义祠,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据载,原庙为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湮废,仅存拜殿、正殿。1997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额等均采用原物。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是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三义庙的对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三义庙右前方,一棵大树之下,一块石头上面,书刻着“喜神方”三个大字。喜神,是传说中能带来吉利、欢喜、智慧的神。喜神方,意思就是喜神所在的地方。蜀地老百姓历来将刘、关、张、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视为心目当中的忠义财神,合称为喜神,能带给人们喜庆、吉祥、美好,增添智慧、财运、官运。我国传统文化普遍视南方为吉祥之方,武侯祠正位于成都南郊,因此,自宋代以来,每年春节,成都人便会携家结友,出南门,踏访武侯祠,拜谒刘关张和诸葛亮,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谓之“游喜神方”。

  每年正月初一上午10点,武侯祠大门,仿古祭祀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伴随震天的锣鼓声,威风八面的蜀汉仪仗队从大门内列队跑出,舞旗摆阵,威风开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一身盛装,率一众文臣武将出现在市民面前。喜神诸葛亮拉开卷轴,唱声宣布:“游喜神方仿古祭祀活动正式开始!”

  随后,108人的祭祀队伍浩浩荡荡穿过重重高殿,到达三义庙前广场,献三牲、敬香、献帛、奠爵……祭拜武侯先贤,祈福蜀地昌盛。文武财神也来朝贺,更携十二生肖给大家送去新年祝福,现场一片欢腾。

  仿古祭祀活动结束,市民们纷纷在三义庙前祈福,摸“喜神石”讨好彩头。

三义庙后面,是一片桃园,意喻刘关张桃园结义。园内塑有刘关张像。 穿过桃园往北,出北门,就到了人群熙攘、人流如织的锦里古街。

诸葛亮殿西侧是琴亭和桂荷楼。

桂荷楼西北的孔明苑,也叫听鹂馆。听鹂,语出杜甫《蜀相》诗“隔叶黄鹂空好音”。

听鹂馆里面有展示诸葛亮生平事迹和智慧文化的重要陈列。诸葛亮事迹浓缩为:卧龙出山、栈道进兵、激战三国、北伐英风、智圣千秋等五个单元,采用照片、绘图、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科技智慧,以及全国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

从桂荷楼西南,穿过这座“中有汉家云”的月洞门,便进入了一处寂静幽深之所:两旁,是两条弯曲的红墙夹道,头顶,竹梢自然倾斜弯曲, 浓荫翠绿,倾泻而下,遮天蔽日,显得十分清幽静谧。

 顺着夹道走到尽头,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墓冢——惠陵。惠:仁慈。儒家文化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惠就是仁。史载刘备生前仁慈爱民,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惠陵。

陵墓始建于章武三年(223)。

据说刘备的墓址是当初诸葛亮亲自选定的,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

   惠陵距今已是1780多年。屡毁屡修,现在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大门、神道、寝殿、阙坊、陵墓等组成。

走进大门,是一条神道,两旁各有石麒麟、石马、翁仲一对,并有几株古柏。神道尽头,是寝殿,正中高悬一匾:“千秋凛然”,表示千秋百代,凛然如生。寝殿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意思是说:刘备的惠陵还巍然矗立着,试问漳河边荒芜的铜雀台旁,哪里还找得到曹操的假坟呢?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今何在?剩下这古道和道旁的石麒麟,令人想起汉代朝廷的威仪。

 寝殿之后,是一座阙坊,正面嵌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一块石碑,上面书刻“汉昭烈皇帝之陵”几个大字。

据说,惠陵没有被盗过。唐代著名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陵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10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惠陵了。

     惠陵南面有一座建筑,这里是三国文化陈列室。“三国文化陈列”采用实物、模型、灯光特殊处理等创新艺术形式,分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五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形象再现了三国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里面不少珍贵文物值得看一看。

      一匹成都地区出土的最大的陶马。高约11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3厘米,昂首仰鬃,马尾拴结,似扬蹄奔驰,胸腹肌肉暴突,极富力度,体态匀称,线条粗犷,造型朴实。

一件东汉三国时期的陶抚琴俑。俑戴圆帽,顶端系带结,全身加彩粉,身着圆领宽衣,用墨勾衣纹,脸貌端庄,双膝弯曲,两手抚琴,造型朴实,表现出人物执琴弹奏时的生动形象。东汉时期陶俑流行,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此俑可称为东汉陶塑的代表作。

漆木屐,是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雨山乡朱然墓出土的,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朱然是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是东吴名将,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在朱然墓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而这双漆木屐的出土,人们发现,木屐可能是在唐代才东传到日本的。

成都地区收集来的清康熙“空城计”粉彩瓷盘。瓷盘口沿外撇,斜腹,圈足。盘正面画面分两部分,底部为圆形,直径26.5厘米,完整描绘空城计故事场景:左上方绘诸葛亮抚琴,一童子执宝剑侍立左侧,下方城门打开,一童子执帚作扫地状,画面右下方绘司马懿父子三人。

挨着武侯祠还有一片园林,其实那是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刘湘的陵墓。

该墓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在长达400余米的中轴线上,有浮雕石碑式的大门、三洞门、四方亭、多角亭、荐馨堂、陵墓等主体建筑。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两千年的刘备、诸葛亮历久弥新,名垂青史,为世代中国人膜拜敬仰。不知再过若干年后,人们还能不能记住武侯祠一角的刘湘?

2022-09-23发布 阅读量749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成都必去的12处景点,都在市区;蓉城必须要去的景点,人民公园,锦里,春熙路,宽窄巷子,天府广场,大熊
成都的别名是极为美丽的,“蓉城”是全城遍植木芙蓉,花开云霞落秋风;“锦城”是织女沿江

双双带你看世界2.6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