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桓苍洱间的13天之9巍山古城(下)
出发时间
10月
行程天数
13天
人均花费
6.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第六天:10月11日,周五,阴,巍山古城。
新北门
回到停车场,S女士要去拜访一位老人,还特意让我们从北京带了稻香村的点心,她把我们放在文献广场。又是进电子地图来定位,原来北门拱辰楼向北还有这么大的一片啊。广场上最显著的是一幢新修的牌坊,基座是砖的,结构挺很复杂,体量敦实。介绍说乾隆封蒙化为“文献名邦”,当地官民在北门外建一门楼来挂匾,取名“文献楼”。1951年6月15日,关蒙公路(下关到巍山,当时还叫“蒙化”)通车时,把楼给拆了。现在为了文脉(也可以说为了旅游),重建一个,不清楚它是照原样建的,还是创新的。
抄一段巍山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介绍巍山古城格局的一路变迁:现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古城用地向北扩展,古城格局发生了变化,原古城中心星拱楼变为次中心,拱辰楼成为古城中心。巍山古城在明代初建城时面积约有0.7平方公里,到了民国时期达到1.5平方公里,如今古城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
文献楼的南侧有一个特单薄的水泥门,叫做“群力门”,说是为纪念群策群力修通公路,用现代材料建一坊称“群力门”。都是门楼,如果现在文献楼就是当年文献楼的原址,那么这么点距离,犯得上把原来的楼给拆了另建一个吗?哪怕你把匾摘下来掉个刻个“群力”也行啊,就像清朝把“大明门”掉个儿刻“大清门”一样。还是现代人决绝呀,彻底切断历史开创新天地。
进了群力门,走不远路东有个群力小学,正是下午入校的时间,校外有“北社学简介”:北社学名育英社学,因其在巍山古城北门外故名。始建于明末,由大门、中厅、先师阁及厢房、花园等组成。大门为单檐悬山顶牌楼式建筑,面宽三间,明间设九踩斗拱,次间为七踩斗拱,错落有致。先师阁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四面设廊,上、下檐均设斗拱,雕刻工艺精湛,1981年整体搬迁至蒙阳公园内,更名奇嘉阁。
想来1981年之前的小学生们有可能还爬过先师阁,后悔蒙阳公园没去,可是,阁去了公园,而阁里的隔扇窗又去了博物馆,这个今天上午不是看到了吗?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迁建博物馆在国外兴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此风刮到中国,看来也大行其道了一段时间啊,离开原地,价值肯定少了一半都不止,可是在原处,我们可能看都看不到,又想起苏州十中校园里的织造署遗址。
巍山旧街
政府门户网在介绍旅游景点时说:南诏古街由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这就有逻辑问题了吧?南诏在唐时,明清时的街怎么能称“南诏古街”呢?巍山城中的这片古街,其实是不用任何攀附的,它的存在就足以让人惊讶,无论浏览与细品,这条街都大有可观。
接着抄政府网:由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月华街、日昇街、北街和南街组成,沿街建筑高度与街的宽度比例适宜,视觉透明宽阔,别具美感。古街两旁建筑物保留了明清风貌,土木结构,坡顶青瓦屋面,一楼一底,底层为铺面。明代建筑楼层很矮,俗称闷楼,铺面设前坎沿,以防雨水浸蚀,相邻两户之间建防火功能的马头墙。铺面刷漆,墙体部份用淡墨绘画,线条流畅柔和……是云南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
徜徉旧街,其实大可以从旅游地图上中心地带的背后看起,我们就是因为有S女士的指引,先去了当地吃早餐的小街上找一根面,发现的后所街。再转到北街上,发现原来那些高门大户真的不喜欢在街面上凑热闹。
介绍上说“沿街建筑高度与街的宽度比例适宜”,在我看来巍山的主街还真是感觉比去过的其它古镇的街道宽敞了些,也许就是商铺的高度普遍矮于我们常见的汉族地区,在江南一带的古镇浏览,总是感觉街道太窄,可能就是两边建筑比较高的缘故。为啥要把房子建得这么矮?地理环境影响,还是生活习惯使然?不仅相对低矮,还紧凑,白族四合五天井的四合交接处,昨天在周城看了,有堵墙隔开,在这儿却将屋檐都茬上了。
街面修整的痕迹很明显,瓦上安着的应该是灯吧,晚上可能勾勒出整条街的轮廓,为了拍清楚灯,我把镜头拉伸了一下,没想到还拍着了马头墙上画的柳树,这也可见建筑的矮。
除了店铺,街边也有人家,我探头向里没看到人,便多走两步,进了一个杂乱的小院,忽听一个冷冷的声音:**别拍。前排店铺房的后门开着,一个中年女人在梳头。我问:什么地方不能拍?她抬手一指:后楼。为什么?“那是拜佛的地方。”
我又问院子一侧的花坛(?),她点了头。这个一块块雕花石板围起来的台子,里面应该填的是土吧,所以我觉得像个花坛,但眼前似乎废弃了。
大约就是因为住户多于游客,街上店铺的售卖货品趋向日常生活而非旅游纪念。
明天就要启程回京的朋友,特地买了挂面,这是X先生大力推荐的,他还特意煮了家里的存货让我们品尝。
巍山旧街上,虽然有些商家贴印制的对联,但更多的商铺是手写的,而且十分有趣,北街上的“开业逢盛世,发财在今朝”,横批招财进宝,虽然直白但很贴切,字写得也中规中矩;文庙对面有个十三月咖啡民宿,“啤酒咖啡有情有调,音乐美食悦身悦心”,虽然字不好但对景啊。
街面上的人家也不像旅游区那样建个低调的大门躲在后面,以木刻对联骄傲地标榜自己:后所街上一个小院门“道乃曰彰明事理,学惟时习敞襟怀”,很有深度呢;
一个砖拱门“诗画文章陶雅士,魁雄桑梓树新风”,用典,但好像对仗有点问题;
西街上有个雄伟的门“天马壮威铁业兴来家景旺,犹龙启瑞车途坦运世风长”,这个不攀古写实,正是古城更贴近生活的一面,不做出旅游者期待的“古风”来。对联的撰与书者都是具名的,名字皆不同,巍山城的文化人着实不少。
做铁业发家的这一户还有贴的纸对联,红纸黑字:满三年除三年服,过一日报一日恩;横批:修斋大吉;门芯:三年了愿(下句没拍清)。月华街也有除服门对,它是红纸金字:报本守教尊古礼,追修除服敬教心;横批:恩深义重;门芯只有一句:除服大吉;后所街雕花门楼的那家也是红纸金字的除服对联:除服永念养育恩,脱孝不忘亲教诲;横批:脱孝平安;但门芯却是白纸黑字:高风(下句没拍到)。
三年除服在城里早没了这习俗,在这儿还是必须遵守的,不禁又让人感叹“礼失求诸野”,正因此一圈走下来,大家都有个感受:办丧事的人家真多啊!除了除服,还有一种特别长的一条白纸贴在门边:恩深严父*公讳*府君享*有*寿于*年*月*日*时终于正寝(讳字写小一号,年后加岁星纪年,正寝前有一空格),边上还有一张方纸,八个字,菱形排布:谨遵、严命、随俗、治丧。丧联的字不很好,但意思切近且有文采:寿越六旬睦邻美德留遗范,时逢三月春风杨柳黯灵旗。
不知道当地人如何称呼,我觉得这就是讣告,星拱楼门洞里的讣告栏为啥是空的?看来是移风易俗没成功,大家还是习惯在自家门口贴讣告。在后所街还看到下半段已经破损的讣告:恩深显考*公讳*享九十有六高寿痛于公元丙申……,最近的丙申年是2016,贴了这么多年还保留着,讣告上面新铺设的什么管子把姓都遮上了。这家的木制对联:诗书礼仪流年立世,善德敦仁柏院沉香,对联还有上款:岁在乙未嘉平月,都可以看出是读书人家,为啥把岁星纪年冠以“公元”呢,我的知识实在不够了。
后所街上砖拱门的那户人家,纸贴的对联已经破损了,但横批还完整:大璞归真;门芯:骑鲸,天上。看到“归真”二字,很自然地想这户是不是回族,巍山县是彝族回族自治县呢,政府网站说: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30.97万人。共有23个民族,汉、彝、回、白、苗、傈僳为世居民族,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3.2%,有彝族10.3万人,回族2.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万人。
问题来了,在这里谁是少数民族呢?这几个数字好像凑不对吧?全县总人口为309700,其中汉族309700*0.432≈133790,彝族103000,回族22000。那么:
少数民族人口=全县人口-汉族人口=175910人,按国家“少数民族”的算法
少数民族人口=全县人口-彝族人口-回族人员=184700人,按自治县名称算
少数民族人口=全县人口-汉族人口-彝族人口=72910人,减去人口多的两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全县人口-汉族人口-彝族人口-回族人员=50910人,减去人口多的三个民族
没有一个数字能对得上文章中说的:少数民族人口13万人,这是怎么回事?
推荐阅读
雨中行yzy4.7千11
孟子牛6.0千12
花之城豪生大酒店3.6千23
轩尼诗@19639.1千19
permenent6.5千12
M43****66603.4千18
大理无违旅行5.2千22
M42****15902.7千21
来的都是客7.2千11
来的都是客6.6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