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何谓神游?通过看网友游记等方式“神游”目的地风景名胜。
为何神游?原因有二:
一者尽管本人曾在徐州上过学,但对徐州这座城市知之甚少。这也导致我对徐州的印象仅限于几座古墓。但通过神游,发现徐州这座城市和心目中想像的很不一样,如,印象中的云龙山就有一座寺庙,至于戏马台、燕子楼、快哉亭等,一点印象也没有。这样的印象导致前不久的国庆之行目的地是台儿庄(参见本人游记《带父母庆国庆游走商丘徐州台儿庄(下)》),徐州只是中转,只去了徐州户部山(戏马台还在维修)。来去匆匆,对徐州的大好河山意犹未尽未能尽兴,回来后观看携程网友游记再神游下,以弥补遗憾。
二者徐州云龙山等景点蕴涵丰富历史文化,非走马观花所能尽兴。故通过神游,熟悉下梳理下徐州几个有文化的景点,为未来可能的再次徐州行做准备,也为朋友们提供参考。
本次神游五个地方:云龙山、季子挂剑处、快哉亭、黄楼、燕子楼。
感谢携程、新浪网友游记及照片,感谢百度提供的有关资料介绍(网络文字部分),查看原文出去可参考百度百科。
开篇:风雪夜归人之《徐州记忆》
首先,讲讲徐州吧。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和商贾云集中心,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无数次大小战争,境内有有名的马陵道、九里山等古战场,中国近代史四战之地(蒋冯阎桂中原大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存特别丰富,特别是汉文化,民间有“两汉文化看徐州”之说,其中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被称为汉代三绝。这是百度上的徐州,也是官方的徐州,当然也是客观真实的徐州。
“云龙峰独秀,灵境接彭城”(高斌,清雍正年间治河成绩斐然,时任江南河道总督,后官至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川流通楚塞,山色绕徐方。壁垒仪寒草,旌旗动夕阳”(唐代诗人皇甫冉,唐天宝15年(公元756年)科举状元,和大诗人王维弟弟王缙(时以持节都尉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军事驻节徐州,简单讲相当于豫皖苏鲁军区司令员,驻徐州)登徐州城怀古有感而发);“日上彭城独依楼,关河迢递水空流”(元末明初文人陈基);“地势萦回环翠岭,关城峭拔枕黄流”(明代思想家、理学大师翰林院大学士薛瑄);“水绕彭祖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载有余哀”(苏轼,时任徐州知州);“龙吟虎啸帝王州,最是东南最上游”、“千尺玲珑暮霭横,彭门风月许谁争”(清雍正28年徐州知府邵大业);“千古兴亡争战地,莫将蕞尔视徐州”(清末诗人叶道源)……,千百年来,无数诗人政客大儒名僧来到这座城市,或攀云龙山,或上黄楼燕子楼,或登戏马台,或观楚王陵,或泛舟云龙湖,或临风快哉亭…..,他们留下大量诗词描述徐州壮丽河山,抒发怀古幽情与人生感怀。这是文人眼中的徐州,也是最有诗情画意、高贵典雅的徐州。
“不南不北,不大不小”,这是徐州人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调侃,可这调侃中“不南不北”正说明徐州地处中原地带,扼守中国南上北下之腰眼位置,足见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半城山水半城湖”,有大山拱卫,有大湖充盈的城市,小得了吗?
“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上学时坊间传说这是当前乾隆下江南时对徐州的评价。我想这首先是徐州人对徐州的另一种调侃吧。“青山两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头”、“水兼汴泗浮天阔,山入青齐焕眼明”……,历代文人吟咏的徐州山水,山灵水秀,自不必说。至于人杰,苏轼等各界名人及各路英雄豪杰辈出更不必多说,暂且只说几个帝王级的徐州人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大汉天子刘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风雅皇帝南唐后主李煜,都是徐州人。甚至远在西周周穆王时期,徐国国君徐偃王就敢纂越称王,逾制筑城,同周王朝分庭抗礼(古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后终被春秋大牛吴王阖闾所灭)。“九朝帝王徐州籍”,徐州这“帝王之乡”名不虚传啊,不过话又说回来,从我们老百姓角度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人都是敢于挑战皇权的生猛好汉。可从皇帝的角度看,不安分守己地当个顺民,总要造反当皇帝,这不就是“刁民”嘛。其次,这也是对乾隆皇帝的调侃吧,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驻跸徐州,可见其对运河古城徐州的热爱。“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乾隆皇帝有诗为证。其实,这调侃也正流露出徐州人对人杰地灵的徐州的自信吧。
许多城市都有所谓的几大怪,徐州也不例外。“萝卜当成水果卖”这是所谓徐州几大怪中的一怪,我真在街上见过,水灵灵的青皮萝卜,街上当水果卖,皮可剥下,萝卜肉清脆可口,这一怪不奇怪。“抱着孩子谈恋爱”,这是徐州又一怪。这种现象如今虽不是徐州所独有,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州女人的敢爱敢恨、真爱真恨,不是么?有“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酬知己的美女虞姬,有姿色与才情兼备,在知音故去,独居燕子楼终身不嫁的唐代彭城美女关盼盼。今有抱着孩子谈恋爱的徐州媳妇女友,这一怪也不奇怪。“小伙子坐车大姑娘带”,这一怪我猜想可能是矿大学生自己杜撰出来的,说的是九十年代徐州大街上大姑娘骑自行车后带小伙子的现象,从徐州女孩活波开朗、泼辣大方,敢爱敢恨、真爱真恨,真爱真狠的普遍性格来讲,这种现象不稀奇。为什么说可能出自矿大学生呢?一来我是从他们口中知道这所谓的几大怪的。二来你想啊,矿业大学一直是男孩众多而女孩极其稀少(矿大四年,再平凡的矿大女孩也会被周围成群的男生尊宠成骄傲的小公主),个别院系甚至被称为和尚院系,正所谓僧多粥少(本僧也出自该大学某庙)。有矿大才子来到大街上,看到有徐州美女骑车带着徐州小伙一路飞奔,看看那美女,看看那小伙,想想玉树临风、才高八斗却形单影只的自己,青春驿动的心怎能平衡?酸溜溜的劲儿一上来,编排个徐州又一怪调侃下那得不到的徐州女孩,顺便释放下心中的酸爽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徐州几年,对其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知之甚少,那时也没有旅游的心思和兴趣,很少出去逛逛,对这个蕴涵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历史名城的了解,还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如今回想起那时徐州的印象,也只能想起这好玩的所谓的徐州几大怪了。我想,这也正说明那时的自己尚年轻吧,不像如今的我,喜欢旅游和探究历史。记得曾有篇微信罗列了一个人开始变老的几个标志,其中就有开始喜欢历史和旅游这两条。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以上啰啰嗦嗦,是民间的徐州,也是最具人间烟火气,最活色生香、风情万种的徐州。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君临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徐州沛县时发出豪迈的人生感慨。传统的儒家讲究耕读传家,刘邦却不,出身农民却不干农活,不喜欢读书,喜欢游手好闲、喝酒撩女孩(不是我瞎说的,《史记》记载刘邦“好酒及色”,真佩服汉代史官司马迁敢于这样记载当朝皇帝的老祖宗),30多岁仍是单身。一天,沛县县长的好朋友吕公庆祝搬家,组织了一场饭局,刘邦自然不会错过。别人都有礼金,两手空空的刘邦本想去混点吃喝算了,哪知道被善于相面的吕公一眼相中,硬是要把如花似玉、正值妙龄,县长公子求婚都不答应的女儿吕雉嫁给他,骗吃骗喝的刘邦没想到这次还顺便讨个老婆回来(这个老婆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吕后,擒杀大将军彭城王韩信、临朝称制执掌天下,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不种田不读书的刘邦,开启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可以说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若论诗词,刘邦一生可能也就留下了这三句话的《大风歌》,却写得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抵得上千言万语。它充分写出了一代君王君临天下、志得意满、衣锦还乡的得瑟劲儿,与刘邦豁达大度、豪爽仗义的性格很吻合。同时,也写出了刘邦作为一个君王面对万里河山、千秋大业的深谋远虑。因此,虽三句话却气吞山河,流传千古。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可奈何”,这是大英雄项羽面对四面楚歌时发出的英雄末路的人生悲歌,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与大混子刘邦不同,项羽出身高贵,项家世代为楚国大将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破釜沉舟、神勇无敌,项羽是真正的大英雄。与刘邦相同的是,年轻的项羽也不喜欢读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秦始皇为统一思想,焚书坑儒,一心想维系老秦家万世江山,哪知道不到二世,他的江山就被这两个不读书的徐州人给毁了。
呵呵,跑题了,言归正传。“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的是另一个徐州牛人、南朝宋武帝刘裕重阳节在戏马台与其手下北府兵将士喝酒吃肉场景。“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这是乾隆皇帝面对徐州美丽山色和长势良好的麦田,发出一代天子心系臣民的感叹。……,以上这些是帝王将相吟咏的徐州,也是最壮怀激烈、豪气冲天的徐州。
而徐州于我,则有特殊的情感。想当年(呵呵),同样是秋高气爽的金秋,是徐州,是中国矿业大学,收留了落魄无助的我,才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勤勉导师的教导与鼓励,师兄弟间的协同攻关,夜深人静时实验室孤独的灯光,同学间的欢笑与汗水,灵动秀丽的云龙湖,高大而又庄严肃穆的淮塔,甚至懵懂而青涩的情感......,XX(呵呵)多年过去了,岁月改变了我的容颜,挥斥方遒的激扬青春早已不在,但这座城市、这所大学永远在我心里,从没有走远。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徐州,则是我的天堂。古人云,“想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想,中国矿业大学,就是我的敬亭山,相看永不厌。当我再次踏进这座城市,来到这所大学,过去鲜活的记忆在一点点复苏,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光,一切,都还好吗?驱车行走在似曾相识的大街上,秋风中片片树叶落下。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光,从记忆深处慢慢唤醒,依然会莫名地伤感……那就不想了吧,正所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最后,以元代诗人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开始这篇游记,开始快乐的徐州之行吧,这也是音乐家谷建芬作曲歌手韩磊演唱的徐州市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
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入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神游徐州第一站:云龙山
网络文字: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城区的南端,海拔142米,自北向南连绵起伏约三公里,由九节山头组成,因其蜿蜒如龙,又常有云雾缭,故得此名。云龙山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素有“徐州诸景之首”的美誉。
云龙山导览图
云龙山上景点众多,建议上山之前仔细看下导览图,规划下游览路径。通过看各位网友游记,本人认为全部景点中有两个制高点,一个是放鹤亭,应该是一节山的制高点。另一个是观景台,为三节山的制高点。需要说明的是,云龙山景点很多,这张导览图上尚有部分景点未标出,如怀古亭、利济亭、姜公亭、御碑亭、可廊、同心亭等。
因此本次神游线路为北门-牌坊遗址-黄茅岗-曲港观鱼-抗战亭-三义桥--戴季陶石刻-怀古亭-云龙书院-东坡石床-摩崖石刻-张山人故居-大士岩-碑廊-放鹤亭-饮鹤泉-招鹤亭-山西会馆-兴化禅寺-怡然亭-观景台-西门-中山南路-冰湖公园东门-季子挂剑处。
首先来到云龙山北门,这是一栋高大的现在仿建四柱三门七檐石牌坊。
北门旁两幢破败的明清牌坊。
按照上图指示,先从右手边游览。
在云龙山北门内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一米见方的“云龙山”三字。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书。
“云龙山”石刻上原来建有东西向的牌坊。户部山戏马台风云阁内碑石上刻的“戏马台”三字也为莫与齐所书。
网络文字:莫与齐,字道望,号绍亭,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柳州府(今柳州市)人。莫与齐明代万历年间官高至三品。他在山东东昌知府任上时,曾主持重修东昌府城郭,以及“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任职山东按察司副使期间,他又带头捐金二百两倡修睢宁县城郭,同时还参与开凿了著名的弘济河(明代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治水开河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莫与齐升任布政司右参政后不久,终于因为积劳过度而客死工所,以身殉职,时年不到40岁,后归葬柳州。莫与齐为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值得今人仰重。
进北门右拐不远处有一石拱桥——苏步桥。
网络文字:该桥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府,常率众宾客游山,一次酒后苏轼路过此地,不慎摔进了桥下的小水沟,之后徐州的老百姓为了方便太守行走,就在这里搭起了几块石板,取名“苏步桥”。1999年园林部门对其进行翻修,就是您现在看到的样子。一座小小的青石桥,却将旷世文豪东坡先生与淳朴善良的徐州百姓联系在了一起,这段渊源也许比眼前的美景更令人陶醉。
苏步桥旁边系曲港跳鱼。网络文字:曲港跳鱼之水原本来自其南面150米远处的半山坡上的卧牛泉。卧牛泉主要由地下水和地表水汇集而成,很久以前,泉水清澈见底,水底游鱼清晰可见。苏轼当年曾写诗赞道:“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但由于近百年来山中水位逐年下降, 卧牛泉水逐渐枯竭,现在的池中之水主要是由雨水汇聚而成。
沿着山路右拐来到黄茅岗。网络文字:“黄茅冈”三字原为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题,后字体由于年久受自然因素影响,漫漶不清。清乾隆到徐州阅河时重书。三字每字长0.8米,宽0.5米,字体正楷,端庄有力。
沿山坡径直上山,只见一亭,亭内有一碑,这是纪念抗战时牺牲的186名津浦铁路员工的,947年5月立碑。在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徐州铁路分局重修此碑。碑记自有详述。
附近可见于右任先生所书“中原血磊”的刻石。
网络文字:卧牛泉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汇集而成。因泉池东壁巨石形似卧牛而得名。池长约30米,宽6米,深5米。卧牛泉泉池中部建有三义桥,呈拱型,桥栏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龙戏珠、麒麟等传统图案,桥东面立有三义碑。为纪念东汉徐州刺史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所建。
网络文字:“造林兴学”石刻。在一块高约3米的摩崖上有戴季陶于1930年9月所书“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石刻。戴季陶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系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旗歌的作词者,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49年2月于广州服安眠药自杀。
继续上山,来到怀古亭。该亭原名"醉亭",始建于民国年间,为的是方便文人雅士聚会饮酒及游客休息。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云龙山,与其随从在此亭合影留念。为纪念毛泽东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来到云龙书院。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
网络文字: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
可廊。网络文字: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
白鹿洞
望湖亭
东坡石床(醉石亭)。
网络文字:公元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九月九日,苏东坡在彭城举行黄楼诗会,并邀请了王巩、颜复、张天骥等众多文朋诗友,会后趁酒兴结伴游黄茅冈登云龙山,山上乱石如羊,几次差点跌倒,中途不胜酒力,醉卧在黄茅冈上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板上休息。恰逢路人看见,禁不住大笑:“太守喝醉了!太守发狂了”。此时此景,激发诗情,遂写了《登云龙山》。此石因此而得名:东坡石床。
《登云龙山》(苏轼):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网络文字:在宽30米、高5米的断崖石壁上刻有2组34方题刻。第一组在一块天然平台上刻有“石床”二字,相传为苏轼醉卧处。其旁断崖壁上刻苏轼《登云龙山》诗等九方。第二组题刻为“枕石卧云”、“云龙山”、“旷逸”等,为明清时期的题刻。
张山人旧居。网络文字:张山人名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宋代隐士,现其故址内有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等古迹,均为张山人养鹤之处,因徐州太守苏轼与张山人是至交,为其写《放鹤亭记》盛赞云龙山自然景色及张山人隐士风骨。《放鹤亭记》后收入《古文观止》一书,广为流传。现存放鹤亭为民初重建。
大士岩寺山门(?)及谊亭。谊亭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书体。
大士岩寺入口再往南一点就是御碑亭。
网络文字: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的,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士殿。大士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株,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大殿前的两株古柏是清初种植的。它同大士岩同龄,殿南还有一株从、石缝长出的挺拔古柏,这株古柏已有900多年的树龄,这株古柏正体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品质。
山顶门北侧的是鼓亭和试衣亭,南面是钟亭和送晖亭。试衣、送晖两亭是根据苏轼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春晖”而命名的。
继续往山顶进发,路边可见数块摩崖石刻,此处略。来到山顶,山顶有北宋建造的放鹤亭、引鹤亭。苏轼曾在此写下著名的《放鹤亭记》。这是放鹤亭。网络文字: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文人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
网络文字:放鹤亭南侧有一古井——饮鹤泉,何时所凿已无法查考。但比放鹤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唐时已有此井,北宋年间苏轼好友张天骥寓居于此,在此养鹤,遂有饮鹤泉之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疏浚,后干涸。1997年疏浚,有泉水涌出,测得井深25.74米。井壁系穿凿岩石而成,圆形,井的直径上部1.2米,下部2米,井周环筑方形石护栏。井南侧立石碑,碑圆首、方座,额题“古迹”,竖书明天启三年(1623)徐州户部分司张璇题写的“饮鹤泉”三字。
网络文字:《放鹤亭记》碑前“壮观多一点”碑。碑为长方形卧石,青石质,无首、座,刻“壮观”两个楷体大字,旁有题跋,系徐州知州李根云于乾隆元年(1736)摹刻。落款云:“此太白自书也,旧在淳宁余。云龙山气象雄杰,河山苍薄,雅于是书。称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谨识。”
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
阎焜贞
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
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
秋夜登云龙山放鹤亭
解元
当年放鹤人何处?月满空庭此日名。乱石崎岖南北路,黄河襟带古今情。
千家灯火连徐市,九里烟云接汉营。回首林泉霜色动,山山草树尽秋声。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网络文字:山的最高处是招鹤亭,该亭系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所以叫招鹤亭。
网络文字:一碑刻招鹤图,表现当年山人与苏东坡等招鹤归来的情景。“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游览完放鹤亭景点,可有两条路径下山。一向东下山,经山西会馆,然后或从东门出去,或去兴化寺南门(正门)游览兴化寺。二是沿着南下山路,穿过碑廊,从兴化寺后门倒着游览兴化寺。
这是山西会馆。网络文字:乾隆七年(1742)旅居徐州的山西商人扩建为山西会馆,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道光五年(1825)、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十八年(1892)分别进行重修扩建。会馆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现会馆存古建筑35间,有前后两进院落,依次为门楼(上为戏楼)、大殿。大殿面阔五间附带两耳房共26米,进深10.8米,檐高12米。硬山顶,檐柱为方形石柱。会馆内共有重修碑记5方。
会馆戏楼,比起其他地方山陕会馆戏楼,该戏楼显得很简陋了。
碑廊。网络文字:放鹤亭南原为三间小屋,1959年扩建为十间敝廊,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镶有42通(方)碑刻。重要的有潘季驯诗碑。碑廊中还有从别处迁来的董其昌《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康基田诗碑、坡仙笠屐图、苏文忠公遗像及重摹《圣教序》及乾隆御书《放鹤亭记》等碑。1998年维修。
兴化寺山门。“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可山门已关,空耶非空耶?
兴化寺全貌。网络文字:兴化寺原名石佛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沿山建石佛殿,宣德七年(1432)毁于大火,次年在原址重建。禅寺坐西向东,由山门、天王殿、石佛殿、东西配房、永宁库、禅院等部分组成。石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九檩,高11米,歇山顶,前有廊庑。永宁库1993年坍塌。东西配房各六间,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钟鼓二楼现为罗汉堂。禅院位于寺院南侧,二进院落,存房屋40余间,中院法堂,面阔三间,前檐廊为勾连搭屋架,方形石檐柱,硬山顶,内做卷棚顶。
大佛殿
吊在石佛殿梁上的精美宫灯,系乾隆御赐。
偏殿已经存世千年
过了小门,走完数十阶梯,来到一个青砖红柱的大殿,名石佛殿。整个大殿的结构非常独特,依山而建,后殿距石崖竟然只有3行砖的墙体。殿内供奉一座巨大的阿弥陀佛头像,庄严肃穆。系北魏时期的文物——一座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国之瑰宝”的北魏时期佛像。大佛从北魏时期的佛首到清代基本呈现出如今的法相,历经了1500年!
这个寺庙处处有宝,这个不起眼的石墩,也是历经千年的文物了。
寺庙墙上有许多明清石刻碑文。很多碑文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识别的文字已经不多,分布在山崖上的碑文由于常年受到雨水的的冲刷,已经被腐蚀严重。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下来有一个“唐宋摩崖石刻造像”的殿堂。
网络文字:从碑文崖往下走就到了兴化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每个寺庙都有,可是兴化寺的大雄宝殿却是独居特色——在大雄宝殿的底座下有扇非常大的门,门口有两座石碑,左边书南无阿弥陀佛,左边书云龙山摩崖石刻,落款为赵朴初(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里面就是兴化寺的另外一大奇观—摩崖石刻(发现于1993年,雕刻于公元816年—836年,耗时20年),雕刻117个佛教人物,有22方文人题记。殿内的墙壁上有赵朴初先生在抢救发掘石刻时安排能人巧匠所绘的同方位同比例的摩崖石刻壁画,如今已成兴化寺一景。
名为鹿苑、光明、朗照、鹫峰等几个门楼。与旁边新建的禅房相比这些门楼又矮又破。可就是这些又矮又破的小房子,竟然是当年乾隆皇帝流连的地方。
网络文字:兴化禅寺内有佛像石雕,依山而凿。1993年兴建大雄宝殿时发掘。现存7组、71龛、38题记、游记、195尊造像。上下两部分有唐宋时期石阶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为高浮雕。
进了门就是一路向下的台阶,右边有观音大士像。前方左转进去有大钟和两棵古柏。
这是下了台阶后,回头望去。可以看到观音大士像。
游览完兴化禅寺,个人猜想可选择沿山路往南步行下山,然后在上三节山观景台,也可从云龙山索道东站坐索道上观景台。本人选择步行神游,哈哈。
这是下山途中路过的怡然亭,位于二节山中部。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三节山观景台前。
跨过观景台台阶,上面是一片平地,有一小亭——观景亭
观景亭果然名不虚传,此处视野开阔,古城徐州,山光水色,尽收眼底。这是北面的云龙湖
这应该是西南面。观景台上风景实在太美,本人流连忘返,不想离开。
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登云龙山晚眺偶成》有诗云:
青山两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头。气久随偃王尽,城名犹为老彭留。
关津有险当淮泗,乡里无情斗项刘。斜日云龙闲眺望,古今何限水东流。
清诗人邵大业《次韵童二树登云龙山》有诗云:
千尺玲珑暮霭横,彭门风月许谁争。
高亭尚有苏张迹,胜地空传楚汉名。
双履蹑云看鹤影,一筇依日送河声。
莫因往事成惆怅,且听山人作凤鸣。
继续往南下山还有刘备泉等少量景点,但本人决定沿原路返回至云龙山西门,出云龙山,到云龙湖季子挂剑处继续发发思古之幽情。
这个应该是西门,看上去雕龙画栋,比北门更富丽堂皇。西门牌楼为宋代建筑风格,正面“云龙山”三字为苏轼所书,背面“云龙山色”为徐州籍著名画家李可染所书。最喜欢上面这张,云雾缭绕,亭台楼阁缥缈,神仙仙境之感。
神游徐州第二站季子挂剑处
网络文字:季子挂剑,中国古代历史典故。见于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以及西汉刘向《新序-节士》。季子,名叫“札”,为春秋时代吴国国君寿梦的小儿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代,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季札是吴王寿梦之子,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途经徐国,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其归来,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我心中早就把宝剑送给他了。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
季札挂剑的故事,也许最能表达中国古人对于友情及诚信的理解。如今在徐州云龙山西坡杏花村内,徐君墓、挂剑台、石坊矗立,横额上镌刻着“季子挂剑台”五个大字。拾级而上,登临高台,在徐君墓冢旁筑有碑亭,铭刻着挂剑故事的原委。景墙两侧镶嵌着题刻:“挂剑酬心,践信泉台。”挂剑台作为诚信的象征,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表明了古人对情、对意、对诚实、对诚信的一种珍视。
两侧楹联为“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背面为“挂剑念先贤,旧事遍夸天下口;守诚尊志士,新台再继世中情。”横幅“至德遗风。”
神游徐州第三站快哉亭
网络文字: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徐州节度使李邦直在唐薛能阳春亭故址上建,原在城东南城墙上,苏轼命名,取孟子“千里快哉风,一点浩然气”之意。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光绪十五年(1889)扩建,1989年在原址重建。亭坐南朝北,四角重檐琉璃瓦顶,亭前有“香风桥”,小巧玲珑,桥上有“乘风趁月”、“曲水”、“花香”等字,亭内有光绪十五年落成的快哉亭图等石碑三十余方。
快哉亭取名苏轼的《快哉此风赋》。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后,常约宾朋来此避暑。一天,苏轼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内,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如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号千万,飒飒东海,鼓舞与四维。因此隅晋人一映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欢,搏羽毛于汗漫,应龙所行,作麟角以参差。”。从此把阳春亭易名为快哉亭。昔日的快哉亭,建筑在古城墙的角上,北成为奎楼,为徐州古城的五楼之一,与彭祖楼、霸王楼、黄楼、燕子楼、布于古城周围。奎楼祀奎星,为文人崇祀之神。古时每年五月十六日有庙会,香火甚盛。因楼建在古城东南处,有成拐角楼。徐州的古城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1928年被当时的驻军扒砖卖钱拆除。今快哉亭下的城墙已修复,游人在快哉亭举目眺望,古城内外景色尽收眼底,为古今登临观赏胜地。
唐代徐州感化军节度使薛能在《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中写道:
南荣轩槛接城闉,适罢祈农此访春。
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
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风惊自古尘。
欲召罗敷倾一盏,乘闲言语不容人。
北宋彭城诗人、“苏门六君子”之一、徐州教授陈师道在《登快哉亭》诗中写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网络文字:
译文: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留连忘返;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迷人的地方。
《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登临快哉亭所见,从请江流泉、夕阳暮霭到飞鸟奔云,逐层描写,勾画出一幅景色明丽的山野夕照图。文末宕开一笔,以游兴未尽而“须还”,反衬景物的美丽迷人。诗中“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两句,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隐隐透出诗人安闲自若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的心愿,笔法不凡。全诗简洁精练、苍劲有力,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神游徐州第四站黄楼
网络文字:治水纪念物之牌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1987年11月重建,为三开间牌坊式结构,耸立于庆云桥东侧,牌楼雕梁画栋,四角飞檐,上覆绿釉筒瓦,横额两面题书,一为"大河前横",一为"五省通衢"。
镇水铁牛。在牌楼附近的墙基上,原铸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亦是徐州人民希冀根治水患和饱受水患的见证。
故黄河公园至庆云桥有三处徐州人民治水纪念物,即牌楼、黄楼和镇水铁牛。黄楼为彭城五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建筑规模宏大,面临大河,气势雄伟,外涂黄土,名曰"黄楼",取"以土胜水"之意。黄楼因有苏轼率全市军民抗洪、建楼镇水之说,历代文人登临怀古,题咏歌颂者颇多。黄楼屋檐下匾牌上“黄楼”二字为苏轼亲手所书,正门两边书写着两副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表达了数代彭城人对苏子的怀念。
神游徐州第五站燕子楼
网络文字:燕子楼是古代徐州五大名楼之一,建于唐贞元年间,朝廷重臣武宁军节度使张愔镇守徐州时,为爱妾关盼盼特建的一座小楼,因其飞檐挑角,形如飞燕,且年年春天燕子多栖息于此,故名燕子楼。
燕子楼故事的发源,可追溯到元和十年(815)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序》: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眄眄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诗中前两首写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第三首就不厚道了,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不仅如此,为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更加刻薄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据说关盼盼看到白居易的几首诗后,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绝食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上述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始于中唐,历经宋元明清传唱不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关盼盼际遇是情节主体,徐州燕子楼是物质承载,而“燕子楼”典故则是其诗化形式。
纵观后世的燕子楼诗词,无论是怀古,还是感时伤事之作,都以“燕子楼”典故作为旗帜,其中流露出两种基本态度:
一是旌表忠义,以自伤身世,诉说不为人理解的精神追求。如文天祥在《燕子楼》中高度赞扬关盼盼的忠义。“名与山川存”、“忠义长不没”、“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明清时代,薛瑄赞扬盼盼“尤知守节度春秋”(《燕子楼》),徐惟贤认为盼盼“报主恩名千古在”、“若使赵家飞燕识,幽魂端合有余羞”(《燕子楼》)。这类诗,将烈女殉夫与忠臣殉主联系起来,表彰盼盼殉节所体现的的忠贞与气节。
二是感伤年华,悲悼不能重来的盛世。感伤性的作品大多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苏轼《永遇乐》)作为基调,从单纯咏叹盼盼的遭遇到抒发个人的人生感慨。秦观和毛滂都有《调笑令》咏盼盼,赞美盼盼对爱情忠贞不渝,侧重渲染盼盼的相思,具有凄美的意境。从《永遇乐》开始,盼盼故事在诗词中典事成分越来越轻,而感伤的情味越来越重。苏轼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十三字说尽张尚书事,却是为了抒发人生感慨。萨都剌的“燕子楼”诗词,如“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远山生暮愁”(《燕子楼》),于放达中抒发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之苦闷,情感苍凉,意境开阔。清人张彦圣《燕子楼怀古》开篇也发出了“人去台空燕不回”的感叹。
附: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网络文字:(译文: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还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然如此的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客游天涯已经赶到十分厌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古往今来如梦和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他人后人面对这黄楼的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长叹息。)
网络文字: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宋神宗元丰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其实,燕子楼不光有关盼盼的故事。拘明嘉靖年间《徐州志》记,燕子楼“在铜山县西北隅,唐贞元中,尚书张建封镇徐州,筑此楼以居爱妾盼盼。建封卒,盼盼楼居十五年,不嫁,不食而卒。景福二年,节度使时浦守徐州,为朱温所攻,登此楼自焚死。”;九万历年间《徐州志?古迹类》记“燕子楼,在城中,唐贞元中尚书张建封镇彭城……尚书既没,张氏旧第有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忧独怅然,后不食而卒。昭宗景福二年,时浦据徐州,朱全忠攻徐州,拔之。浦举族登燕子楼自焚死……”。两份《徐州志》都记载了唐末节度使时浦反抗叛军朱全忠,徐州城破而在燕子楼举族自焚的事迹,比起关盼盼,时浦的事迹更加悲壮感人。可历代文人墨客却少有关注。这可能是在后世文人眼中,盼盼是一个神秘女子,她美丽而有才华,眼底的哀怨似云龙湖水那样的深沉与杳渺,能给文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遐想更能给失意的文人带来安慰,寄托感怀,所以有关盼盼故事的诗歌作品在后代层出不穷。
清 徐州繁华图
夜幕下的徐州
好了,徐州神游到此打住。1079年三月,市长苏轼离别徐州赴湖州知州途中作了首词《江城子别徐州》,以抒发他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就让这首词结束本篇吧。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