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下旬,在去甘肃旅游时,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甘肃省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之一。图为甘肃省博物馆的发票处。
在甘肃省博物馆,我参观了“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佛教是古印度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创立的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域特色相结合,逐渐形成汉传、南传、藏传三大佛教体系。汉传佛教,是指经西域传入中国的这一支,肇始于汉代,最初被当作神仙方术,经过佛教经典的翻译完善、统治阶级的大力弘扬,这一外来宗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并且日益欣欣向荣,最终汇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甘肃佛教艺术展的前言。
第一部分:佛法东渐(佛教传入期——汉、十六国)。
甘肃地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东段,是从西域到中原的“咽喉”与“门户”之地。甘肃作为佛教向内地传播的前沿,佛教艺术在这里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然后向内地传播发展。因此,甘肃境内的佛教遗迹及相关作品,保留沉淀异常丰富,无论艺术内涵,还是绘制制作水平,都不同凡响,举足轻重,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照片摄于甘肃佛教艺术展。
距离甘肃省会兰州市1200公里远的敦煌,承载了甘肃历史上太多的辉煌。自1600多年前敦煌东南三危山下高僧乐尊和尚看到第一道金光闪烁开始,党河边的莫高窟便响起了开凿佛教洞窟的第一声落锤。截止到600年前石窟艺术的停止并逐渐埋没于世人的视野中,1000多年间,敦煌莫高窟保留有从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十个朝代的439个佛教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图为甘肃省博佛教艺术展馆内莫高窟全景。
仿制的敦煌壁画
第二部分:胡风汉韵(佛教发展期——南北朝)。
佛教石窟艺术在甘肃这绵长的1600公里境内留下的许多胜景。从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天梯山石窟、陇中的永靖炳灵寺石窟、陇东南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一直到陇东的南北石窟,1600多年累计叠加的历史,使甘肃的佛教文化积淀格外厚重。
图为有关甘肃石窟文化的说明。
这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照片
这是天水麦积山石窟的部分佛像模型(北魏.386~557年)。
位于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小积石山中的炳灵寺,是我国六大佛教艺术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风化严重,历遭战乱破坏,但炳灵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题记的发现,为中国早期石窟分期断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图为炳灵寺大佛的模型。
石造像塔文字,甘肃省庄浪县出土,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垒而成,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与塔基均失,仅留五级塔身,造像应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作品。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佛像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佛像
第三部分:盛世梵音(佛教黄金时期——隋、唐)。
这个展板,介绍了隋唐佛教造像的特点。
隋唐时期的坐佛
彩塑菩萨头像.唐代
彩塑菩萨头像.唐代
彩塑瓦当.唐代
唐代的佛寺建筑用品
第四部分:花落人间(佛像世俗化时期——宋、辽、金、西夏)。
鎏金模制坐佛像.宋代
宋代的佛塔
宋代的佛像砖
辽代的佛器皿
第五部分:花萼同辉(藏传佛教兴盛的时期——元、明、清)。
甘肃的藏传佛教艺术兴盛于元、明、清时期,不同流派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传世妙品。图为华美的转经筒。
鎏金药师佛坐像.明代
青铜武士像. 明代
鎏金十一面观音像.明代
这也是一组明代的鎏金佛像
明代的铜坐佛
精美的清代的铜法器
这是一个典型的藏传佛教铜佛
这个鎏金的铜牛与卧人像,应该属于藏传佛教的密宗派。
这个铜佛,应该属于藏传佛教的密宗派。
这个鎏金的佛像,应该属于藏传佛教的密宗派。
清代的铜佛
精美的清代的铜法螺
清代的铜坐佛
六臂菩萨铜像.清代
胜乐金刚像.清代
第六部分:敦煌遗珍
这是敦煌壁画的复制品
这是敦煌经洞里唐代的写经
这个展馆是从甘肃省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百余件(组)佛教文物,从十六国时期至明清,跨越了近1700年的历史,全方位展示了绚丽多姿的甘肃佛教文化。2011年,甘肃省博物馆《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荣获“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照片摄于《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