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容颜2023——740,大隐于世的乌托邦
行程天数
6天
行走方式:自驾
行走时间:2023年1月
行走路线:
D1:景德镇浮梁县沧溪村
D2:景德镇废弃站场
D3:三宝蓬艺术部落
D4:北安村,740厂区陶瓷工作坊
D5:御窑博物馆
D6:沿沟煤矿,婺源月源村,虹川村
D7:陶阳里街区,瓷博会会场
740厂区陶瓷工作坊
地址: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740厂
说起这个厂,740是它的代号,上了年纪的人一看代号都知道这是一个三线厂。740又叫江西景光电工厂,是一个军工企业,后来渐渐归属到地方。这里就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就是一个三线二代人。三线厂一般远离市区,过着自给自足的世外陶源般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医院,学校,银行,邮局,粮站......人基本从出生到死亡全部由工厂负责了。在七八十年代三线厂的工资和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的城市。当初景德镇七个三线厂,其他六个都在城市的近郊,740是离城区最远的一个厂,建在一个群山环抱的谷地之中,离市区有16公里。随着发展,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便的交通,发展的滞后,让三线厂都一一没落甚至销声匿迹了。七个三线厂现在唯有740还存在,还有生产线在生产,其他的厂连厂房,家属区都全部拆除,地也卖给了开发商建起了商品房。我父母,第一代三线人在这里奋斗了一辈子,一直到退休,拿着这里的退休工资来到我们现在的城市一起生活。厂里家属区还有父母的房子,厂里还有父母要好的同事,我们一直当作亲戚走动的叔叔阿姨,所以每次回景德镇我都会回到这里,在叔叔阿姨家混顿吃,然后在厂区走走。前几年有一次发大水,厂区被淹,损失惨重,同学群中有人说到厂区内的陶瓷工作坊,我才知道740现在有了新的变化。前两次就来这里走走看看,想知道这个我熟悉的一个军工厂和当地的陶瓷怎么产生了连接?
厂区大门进入,有一个中心花池,池中有假山石作为装饰。这也是厂区的中轴线,以此分成东西两部分。现在厂区的东部大多出租作为陶瓷工作坊了。西边的厂区还在生产经营。
一进门的右手边一栋长长的二层楼一直承担着机关大楼的使命
顺着右手边的马路向东行,这栋二层楼是曾经的供应科,现在依然是厂区用房。
供应科的对面有一块大大的空地,各种雕塑散落期间。
广场一侧有一排“L”型的平房。当我将这些照片带回分享给我父母,希望他们能告诉我这些建筑当年是干什么的,以便我的游记更加丰满。他们两个来来回回的看,我还画平面图位置给他们,两个人讨论半天说这里曾是利废站。现在这里成了亚欧每陶瓷中心。厂区内有不少工作坊,但并不是你每一次都能参观到,能不能参观全靠运气。比如这次这里就是铁将军把门。
想起我2021年的1月第一次冲着工作坊来时,这里大门敞开着,当时拍了一些照片。
当年一副热火朝天的场景
标准的厂房,还能清晰的看到当初的标语。只是原来的工业厂房已经成为陶瓷生产之地。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着各种陶瓷器皿。
等待进窑炉的陶瓷物件
厂房一角,各种操作台,制陶工具
高大的厂房采光除了四周的玻璃还有天窗。阳光透过天窗洒在造型各异的瓷瓶之上很魔幻。
工作展板的内容表现了当年的繁忙状态。
厂区道路两侧的树木连成了隧道状,虽然是冬季这里还是有着绿野仙踪的感觉
再往前,这里是临近厂区东门的一栋小楼,以前这里是保卫科,工会的办公地点,现在依然是厂区办公地,就是具体的职能不知道是什么了。
一丛绿竹之后一栋红色的厂房,有着一层挑高的玻璃小楼。父母讨论了半天觉得那是原来设备分厂的一个翻砂间。
红墙根下码放着的木材垛
侧面也很有造型感吧
顺着道路转到南面,是建筑的正面,两扇门,三扇窗,屋前一棵高大的树木,草坪上一黄一红的小雕塑,看似随意但恰到好处的点缀在草地之上。
看似随意摆放的树根但细节满满
两只可爱的小猫咪
高大的厂房框架被主人充分利用
钢制结构搭建起二楼的空间,随处可见的水墨画做装饰
镂空的隔断上悬挂着一幅幅绘画作品。这是一家做书法水墨和装裱的工作室——青良堂。
几张大大的工作桌,一位女主人不急不慢的整理着,询问了是否能拍照之后攀谈了几句。当她知道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时,称呼了我一句“前辈”,让我一下感觉不知所措。但细想,这称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极其恰当的。在这里生,这里长的我离开了这里。而外面的人又来到这里,享受这里的山水,享受这里淡泊名利,半隐居的生活。就如围城。
开放式的生活操作台整洁有序。在这样一个大大的空间中随性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时间的约束,没有领导同事的关系拉扯,没有父母的唠叨,这是我这种受惯了约束的打工族无法想象的状态。但是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生存之道,生存之技,正因如此才能做到如此自由吧。
在坚硬的水泥厂房内,主人将这里的山川草木,虫鸣鸟翔与自由的水墨创作融合,充满了流动的激情。
随处可见的陶瓷小物件都充满了艺术感
感叹这里的物是人非,也感谢有了他们的加入让这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青良堂对面是一栋满墙爬满藤枝的“南郊人”。
没有门牌,没有标志,只在工厂的旧门上用黑色的漆写着毫不起眼的三个字“南郊人”。
建筑保留了老厂房的结构,门口大木门很有年代感。大门的锁从内搭上了,估计里面有人,但又不愿让人打扰才会这样。既然不能入内参观,好奇的我围着这栋藤枝缠绕的红砖墙建筑前前后后转了一圈。
侧面的前店
后厂的模式。建筑后面有一个半敞开式的院子。院子里有自己的窑炉。
可以想见前面工作室的创作设计,制作。后院直接可以将产品烧制为成品。一条自给自足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就在这个方圆几百平的地方。
东侧还有一个两扇门的小平房,屋顶悬挂下的枝蔓就好似姑娘的刘海。
从这一侧低矮的围墙看向院内。院中古树参天把这里营造的更加神秘。记得前年回来在这里探头探脑的张望时,就被一个年长的大伯呵斥,说这种柴窑是不允许拍照的,可能是怕被模仿,或被窃取了商业机密吧?
虽然是冬季,但依然有绿野仙踪秘境的赶脚。
没能进入参观,遗憾的离开,回头再看一眼这个有点神秘的“南郊人”
这个蓝色的大门就是厂区的东大门,以前这里每到上下班的时间都是可以通行的。现在一定是封闭,不通行的状态了。
一侧这个灰色建筑是曾经的仓库重地。一看门口停放着各种车辆就知道这里是工作状态的。好不容易在落地玻璃窗看到“鱼和熊掌”的标识。这里的工作室都将低调做到了尘埃中。标识都很小,不起眼,有些甚至都没有标识。
但从门口摆放的各种物件和各种整装待发的快递就知道这里一点都不低调。
进入室内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一楼有三个空间区域,每个区域的布置不同,功用也不同
每个空间里大到家具,小到把玩在手心的主人杯都是别有设计的。
每个空间都极尽所能的展示着各种物件,凌乱而有序。
厂房高大,为更好的利用空间做成了一个LOFT的格局。楼下经营,楼上展示。
沿台阶上二楼。
二楼被木隔断分割为两个区域。
二楼这个榻榻米空间是刚刚做完抖音直播的现场
二楼很多的窗户,将阳光引入室内,旧家具,各种物件因为阳光的加入焕发各具生机的生命能量。
窗台上胖胖的上海嗲女人令很多人迷恋吧?
这里每一个空间,每一张桌子,柜子都别极尽所能的被利用。
各种物件,实用型的,装饰型的,收藏型的一应俱全。
各种形状的灯盏的搭配,加上柔和的灯光令这些物件极具艺术性。
除了陶瓷,这里还有木,竹,玻璃都艺术物件,他们彼此搭配很有默契度。
这个空间应该是领导办公区域了。我带着欢喜的心情楼上楼下的溜达,也深深体会到鱼和熊掌的意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我们从小听过的典故,而在这里,看到这么多精美有趣的物件时真的希望,而且也可以做到鱼和熊掌都收为囊中。
一周的时间我先后两次来到“鱼和熊掌”,因为这儿的丰富,因为第一次遇到了老板,给了我很好的价格让我收获满满。很惊叹这里物件的丰富,生意的流畅。每次来,这里的小伙伴都各自飞奔的忙着自己的事情。就连打包的大姐都没有闲着的时候。他们也很惊讶我怎么会一个人跑到这里。当得知我就出生,成长在这里的时候,打包的一位大姐说她就是附近兰田村人,说着说着,我们两人可能还是同学,她说她上学是在厂里的子弟学校,她还记得一个同学的名字,那个同学也是我的同学。但四十几年前的事情,四十几年的变化,我们从孩童到了半百,还有多少记忆?
740厂,一座七八十年代的工厂,是我父母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孩提时的我们常常在这里玩耍。当初的树木现在已经如此繁茂。古旧的红砖,灰白色的水泥厂房加上满墙依附的枝条,即使在萧条的冬季也能有森林之感。
这座建筑是装修痕迹最大的一栋。粉色的楼房在整个以红砖,水泥建筑的厂房中格外跳眼。
依然大门紧闭,几次来这里都没能成功的参观一次,更不知这里的庐山真面目。
740离市区远,地点偏僻,加上厂区和家属区分属两个区域,厂区紧邻南河边的谷地深处,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几乎没有车辆发动机的声音,也听不到其他的杂音。我在厂内荡来荡去,经过一栋楼房会去猜想是做什么的工作室。这里没有城区陶瓷街区中临街商铺和来来往往的人流。各家的工作室都没有显著的标识,有的甚至连标识也没有。他们隐居在这里,各自在工作室里享受自己的爱好,经营着自己的工作,过着自己的专属小日子。
在这条街上就偶遇了这位淡然的女子,不急不缓的,她只是出来倒个垃圾。后来在青良堂再次相遇,温婉的女子是那栋水墨艺术工作室的主人。她的全身都散发着一种朴素,随心的状态。这也许就是这些创作者选择在这里过上闲适的生活的理由吧,回归朴素,身随心动。
这是还在生产的车间。厂区的东侧很多的建筑租给年轻人做陶瓷工作坊,厂区的西侧还有生产车间。这次没有时间,下次来一定去看看那些留在记忆中的车间。
行走在这里,这个我人生中头二十年生活的地方,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初,740在景德镇是鹤立鸡群的军工厂,如今的740除了还在生产的少有的几条生产线之外又成为了一个陶艺工作室的聚集地。这座还带着旧时光气息的国营老厂。一侧工人们还在上着班,另一侧许多被草木占领废弃的房屋和大大小小的艺术家工作室,工作坊。过往和今朝,工业与艺术,现实与梦想融合在南河边这个山谷之地,就像是一个大隐于世的乌托邦。
推荐阅读
冯赣勇4.9千11
冯赣勇6.1千11
木易真人6.4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