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仙人洞的前世今生——上饶神农源
粉丝来稿
走进万年先人的母亲河---大塬河畔的仙人洞,如同走进一个神秘的清凉的世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罐,如同保存了一万年的美酒,在我心中散发着缕缕清香。
仙人洞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主洞空旷幽深,长60米,宽25米,高3米,呈“人”字形,面积约200余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 左右各有支洞,深长莫测。由于洞内冬暖夏凉,一直是附近村民理想的纳凉场所。仙人洞不仅以它灿烂的古文化闻名遐迩,而且山色旖旎,风景瑰丽,是鄱阳湖旅游开发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这是石器”“这是蚌器”“这是天下第一罐”。。。。。。从随行讲解员的现场介绍中,我思绪万千。
透过岁月的燧道,我仿佛走进了1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耳闻目睹由猿演变过来的万年先民如何在仙人洞周围生活栖息。几万年前,仙人洞一带是一方绿色的盆地,四周丘陵起伏,群山绵延,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生命资源取之不尽。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仙人洞是一处美丽舒适的“天然居”,一代代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的仙人洞,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生活在这个鱼米之乡,个个友好相处,其乐陶陶。我深知,先民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栖息,一是因为这里附近山上常有野兽出没,方便到处狩猎,二是山上鲜果很多,可随意采摘,尤其可采摘到剥开谷壳可以食用的东西——野生稻。因此,这里既成了动物屠宰场,又成了食品集结地,或临时晒谷场。在此,不仅可以看出先人们的互相谦让精神,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亲情。
追究寻逝去的时光,我看到了中外考古专家探访仙人洞过程中的坚实足迹。我想起了一个让稻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名字,他叫龙俊。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正是共和国的一个如歌岁月,省委干部龙俊下乡万年,他因有一双慧眼成为发现仙人洞的第一人。当这位文化人在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当即向省文化部门汇报, 引起上级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作为本土文物工作者的王炳万也发现了这个洞。如今已近古稀的王炳万在国外的有关史料中依然记着他的姓,海外人把仙人洞称为“王洞”,但在国内却见不到这种说法,因为他意识到对国人来说无数个人的劳动汗水与智慧的光芒都集中体现在集体的荣光里。于是,老王发现这个洞时,便从洞的形状琢磨,他认为坍塌洞呈半环形,就取名“仙人洞”。
神秘的洞穴,醉人的稻乡,让我浮想联翩。“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由此,我不由联想起了毛主席在庐山写下的这首光辉诗篇用在这里也恰如其分。是啊,人类社会从猿到人,人类进化了千万年,同时也摸索了千万年,原始先民在仙人洞遗留下的数万年的水稻栽培痕迹,不就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吗?我高兴地看到,对于稻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万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未松懈。早在2012年,该县就与江西南国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了围绕发展贡米产业创作的故事片《万年飘香》,已在央视电影频道和海内外市场发行。万年县稻作习俗作为我省仅入选的两个传统民俗之一,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在仙人洞附近的万年县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的大门口,我和数名游客围在汉白玉石雕琢的大米造型前,观赏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野稻驯化、万年之源”八个大字。日前,占地面积107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并正式向游客开放。该公园以陶土文化、纪念石碑、雕塑造型、实体构筑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万年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和“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的深刻内涵,是一个集文化、科教、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主题公园。
岁月如歌。仙人洞的先人们通过刻符记事,在这里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上最初的生生不息的历史华章。如今鄱湖岸边,大塬河畔,传承万年的稻作文化大业正薪火相传。。。。。。。。
推荐阅读
_WeCh****9589881.9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