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烟雨三州春 (二) 金山寺 查济古镇
出发时间
4月
行程天数
9天
和谁出行
和朋友
01DAY 3 扬州 → 镇江金山寺 → 泾县查济古镇
02一、金山寺
今天我们要跨过长江,踏上皖南古村落之旅。中途,我们打算去镇江的金山寺看看,反正也要路过,就不要错过。
早上八点不到,已出了酒店。京口瓜洲一水间,扬州和镇江,两座名城隔江相望。过了横跨在长江之上的润扬大桥,就算是到了镇江。
一提到镇江,不知怎的,脑子里先跳出“香醋”二字。只能说,镇江这个名字改得不好,远不及京口、南徐、润州这些古称,读来唇齿留香,古意盎然。
镇江,的确是个古意盎然的地方。只要想到著名的“三山一渡”,背后的历史、故事、传说、穿凿、附会……你就会惊诧,这个历史如此显赫的地方,如今竟如此低调。若换作别的地方,只怕早已张罗出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忙不迭地把白娘子、法海、梁红玉、刘备和他老婆串连在一起,或许还会把王羲之、苏东坡拉出场,亮个相,以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演出的地点嘛,一定在长江边上,美其名曰:镇江映象……
在这个物欲横流、煽情泛滥的世界,镇江的“清心寡欲”让人有点儿喜欢。
不到九点钟,已到了金山寺的停车场。
金山寺,位于镇江西北的金山之上,长江之畔,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所以,寺门前有东晋古刹四个大字。尽管康熙皇帝改寺名为江天禅寺,但是,人们还是自顾自地叫它金山寺,有道是“自古皇命不下县”嘛。
与金山寺有关的传说故事太多。如果列一个“耳熟能详”排行榜的话,排名第一的当然是水漫金山(白娘子和法海);第二,恐怕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第三,可能是苏东坡和佛印斗机锋的故事,因为有金山寺的镇寺之宝——苏东坡的玉带为证。但是,这些“耳熟能详”恐多是传说或附会,听过看过,不妨一笑了之。比较靠谱的,是金山寺旁的一眼泉水,名为“中泠”,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昨天刚在大明寺里看了“天下第五泉”)。据说,文天祥饮此泉水后曾赋诗一首: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恍然大悟,原来所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指的是这“天下第一泉”的水,而不是扬子江里的水!不过,我们并没有去看这眼“状元泉”,因为不想让无聊的现实破坏我们美好的想象。
到了金山寺,当然要看一看慈寿塔。
慈寿塔,屹立于金山山顶。站在山前仰望,只觉山蕴寺,寺依山,山塔相连,山寺合一。正是因为塔、寺、山的浑然一体,才有了“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据记载,慈寿塔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距今也有1400多年了吧。当然,我们眼前的这座塔不可能是1400多年前的遗迹。慈寿塔,与中国历史上诸多“名胜古迹”的命运大同小异,不过是早早地“始建”,然后,毁了建,建了毁,在天灾人祸的折腾中循环往复……最终,倘能挂上一个”明清建筑”的铭牌已属幸运,至少躲过了那场“浩劫”。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木塔其实是重重重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不过120年,但因为外形太过“招摇”,已经成了金山寺、金山,乃至镇江的标志。离塔不远,有一座“留云亭”,亭内有一座石碑,上刻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不知真假,感觉写得不好),因此,又被叫作江天一览亭。
想来,康熙皇帝当年站在这里,俯瞰脚下的万里江山,心情应如光风霁月。几百年后,我们也站在这里,欣赏江天一色的美景,心情也同样的明朗澄净。时光,改变几多,不变几多。
下了金山,不过几分钟的车程,便到了著名的西津渡。
西津渡,古称“金陵渡”,位于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六朝时期,这里就是长江边的一个重要渡口。东晋“永嘉南渡”,北方的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许多就是在这个渡口登岸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西津古街上的各色小铺,也不是修葺一新的旧楼,而是元代的昭关石塔,还有,镌刻在一座小楼墙壁上的那首《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还是那个唐人张祜,他不情不愿地离开了“欲死欲仙”的扬州,渡江而来,夜泊西津渡,江风月影之中感到些许“客愁”……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
西津渡匆匆一游,也算是“问津”了,虽然有些潦草。
03二、查济古镇
再出发,已是中午11点半。驶上高速,经过丹徒、句容(和茅山擦肩而过),从南京的南边绕行到了马鞍山,于是,我们就进入了安徽,过了芜湖就是宣城。
不知不觉间,眼前出现了大片的植物,似稻不是稻,是草不象草,如剑似刀,青绿中夹杂着些许枯黄,一片片、一丛丛,横七竖八地生长在路旁道边……这是什么草?疑惑之际,车窗外忽地涌出了不少宣纸厂的招牌、广告。这才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泾县。莫非,这就是泾县特有的制造宣纸的原料——沙田稻草?
泾县,中国宣纸的发源地。最初,这里出产的纸被称为“泾县纸”,后来才改称为“宣纸”,因为泾县隶属于宣州。有人说,泾县的乌溪水是宣纸的血,青檀皮是宣纸的骨,而这遍地的沙田稻草就是宣纸的肉。没有它们,就没有“白如雪绵如帛”的宣纸。于是,对这蓬蓬乱草有了亲近之意。
过了云岭镇,经过了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再往前,拐进X064县道,一大片水田就出现在道旁。波光清泠,春水平畦。那倒映在水中的远山近树,那远处村庄里的袅袅炊烟,不就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吗?
忘形之际,哼起了一首被遗忘的老歌:“……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斜阳只与黄昏近”,我们驶向今天的目的地——查济古镇。
查济古镇,位于泾县桃花潭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徽州古村落。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小的盆地,可供居住耕种。山上茂林幽幽,修竹篁篁。从山中流出的几条清溪在古镇中蜿蜒而过。
与名头响亮的宏村-西递相比,查济,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其实,查济古镇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村落。许溪、岑溪、石溪,3条清溪穿村而过,近40座古桥连接着100多幢明清建筑,30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分布于村中。
这里的居民大多姓查,是查济的建村始祖、唐代宣州刺史查文熙的后代。据记载,查文熙为官时曾途经此地,对这里秀美的风景赞叹不已。致仕归隐后,他举家迁到了这里。因为查姓的祖籍是山东济阳,所以,他把自己的这个村落称作“查济”,也是不忘根本之意。
走进查济古镇,仿佛走进了已被遗忘的并不久远的过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水乡乌镇,离上海太近,少不了的繁华热闹;丽江古城虽美却日渐浮躁喧嚣;大理双廊明艳可人,但有时太过拥挤。如果类比的话,查济古镇和喜洲有些像,都有一种不经意的感觉。只是,喜洲更清朗,查济更恬淡。
依水而筑,错落有致,这些粉墙乌瓦,层层叠叠的古老民居,这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使查济成为“活着”的古镇,而不是披着古镇外衣的商业街。
当然,这里也开着不少的小店、饭铺。但行走于古镇之中,听不到大声的吆喝叫卖,绝无强买强卖之扰,更没有四处飘散的臭豆腐味道。这里的人们,讲话轻声低语,眼神质朴温和。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种笃定,一种从容。只要冲他们打个招呼,你便可以走进巷子深处的高墙大院。随意地走,慢慢地看,探寻岁月斑驳的痕迹,不用担心有人打扰。
溪水之上,至今仍有近30座的老桥。它们都有着十分别致的名字。
许溪,村中的一条主溪,自西向东流过查济。在扁官巷口,许溪折向北,形成了一个拐弯。在这里,有一座普通的平板石桥连接两岸。巷口人家别出心裁地在自己家的山墙外建起了半座小亭。远远望去,小亭仿佛盖在桥上,亭檐翘起,凌空欲飞,为这座平平无奇的石桥平添了几分俏丽。
这座石桥是元隆桥。
沿许溪慢慢前行,一座石拱桥映入眼帘。桥的上面竖着一道徽式的马头墙,这种样式比较少见。墙上写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溪水北岸,一株大树荫庇着这座石桥;南岸,紧挨着马头墙的小路上,有一座二层的木牌楼。这是财神楼,上面有一座供奉着财神的小神龛,面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座小小的神龛寄托着全村人对美满富足的希望。
这座桥是财神桥,桥上镌刻着“嘉庆十五年”的字样。
还有,被称为查济一景的红楼桥。
它位于溪水的上游,是一座平顶的洞桥。桥的圆孔好似一个天然的取景框。穿过低垂下来的缕缕绿丝向下游看去,一池碧水,波光鳞鳞,两岸爬满绿萝。小溪当中的石阶上,红衣的村妇一边浣衣,一边说笑,其乐融融。桥头的这座两层小楼就叫作红楼。
查济古镇中最大的石桥——天申桥,位于许溪的中游。这是一座平拱桥。乍看似正方形,但细看就发现,其实这是两座桥并在了一起。桥面相连,又叫作“双桥合璧”。这座桥的名字源自《诗经》:“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就在在天申桥边,我们找到了一间清清静静、一尘不染的小饭店。闲坐老屋的房顶,点几个春蔬时鲜,边吃边聊,直到灯影绰绰,人影渐稀。
今晚的住处可以推荐一下:民宿的主人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多年前买下了这幢徽派老宅,并请来当地的一对老夫妻为其打理。这是一座园林式的庭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花一草,颇见心思。
园内有两幢徽式建筑:一新一老,都是两层小楼。据说,这幢全木结构的老宅已有上百年。
今晚,住在百年老宅,住在查济古镇,住在徽州......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幺幺肆民宿酒店农家院乐旅游住宿攻略2.4千5
qtrqqcl9.4千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