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威远内江行走
出发时间
9月
行程天数
1天
人均花费
300
和谁出行
一个人
Dschinghis Khan - Moskau(1980)
资中城的平波门
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二建置志城池记载:“蜀自張儀築大城高駢築羅城設險守國厥制宏已州城肇自西魏衣山臨江鎻鑰維嚴在弓刀時代寇盗固難逞其欲今則進而爲火器時代將再進而爲電器時代區區城池烏足以自守雖然築城鑿池肇端最遠若無以記之其沿革情形將從此湮没而不可考。
西魏恭帝二年始築土城西北衣山東南臨江方三里唐韋皋宋余玠因舊制增修之宋元圯明宏治間縣令鄧概乃拓東北隅環重龍山俱甃以石正德嘉靖間縣令丁裕傑施一中主簿宋經相繼繕治歷經風雨剝蝕多浸塌嘉靖乙丑川東大足贼亂縣令吳宗堯增築完固崇頑末遭獻逆蹂躪頹廢過半清初全川底定未議修葺乾隆辛卯州牧本著民捐貲補修未及十分之三會剿兩金川停止嘉慶丁巳達州教匪猖獗州牧趙立忠謀修捍衛工甫興以調離任署州牧吳士淳王用儀相繼督修始告成功内外皆用石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週遭三里二分三釐長一千三百六十三丈二尺垛牆高二尺五寸馬牆高三尺厚二尺環城爲門者九正東曰建春正西曰咸丰正南日迎薰正北日拱宸南隅曰通津餘四門規制較小東隅曰紫氣上曰平波下曰安瀾再下曰達江城内有小河由拱宸門側穿城入至紫氣門穿城出兩處水門俱攔以鐵閘道光二十七年州牧舒翼於重龍山後增修内城一段令外山不得逼城並於廟内修建火樂庫咸豐九年滇匪滋擾每門各築炮臺一座共虚實炮臺八座東西北三而挑浚濠溝十一年東西北三門添砌月城同治元年達江門外修砌水城以通汲道又安瀾門至達江門一帶城身城暨重龍山單牆所有坍塌及基址浮鬆之處於同治元年起工補修至二年三月告竣又重龍山麓城牆坍塌二十餘丈城身膨裂處十餘丈於同治四年九月起工補修十二月告竣同治五年州牧楊昶禀將東北子牆改修西門子牆增高五尺與母牆相等至小東門母城一律加高俾水勢不致漫溢入城四門城樓折毁培修於二月起工七月告竣計三次工費皆民所捐光緖戊戍大水東西南三而城垣崩圮甚寬經邑人集貲修理如舊。”
康熙资县总志卷之八艺文志记载:“杨升庵。过资中,起凤才华锦水头,鸣銮飞步上瀛洲,文传庄叔楼云阁,赋奏金乡花萼楼,何国白环曾入贡,至今青海未全收,庙廊终用成平策,未许栖迟老一丘。”
过沱江大桥就是水南镇
资中县志(1986-2005)记载:“第一篇政区。……第二章乡镇。……水南镇。
位于县城沱江南部,北纬29°46′,东经104°50′,与重龙、明心寺、公民、兴隆街镇和板栗桠乡接壤,是县委、县政府驻地。1986年,水南区辖奉安、凉水井、五皇、板栗桠、石膏、茅庵、苏家湾、谷田、红花等9个乡。1992年7月,区划调整,由水南区奉安、凉水井、石膏3个乡合建水南镇。1998年1月,镇政府由瓦窑坝迁往城南干道人和街。2000年 4月,水南镇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5年,幅员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万亩。辖23个村(214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6.49万,其中城镇居民2.32万。
2005年,有水利设施451处,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偏岩洞、新华、红旗水库)、山平塘455口、电力提灌站13处,总蓄水量2333.9万立方米。矿产主要有河沙、砂石、页岩。森林覆盖率21.75%。土壤主要为灰棕紫泥土和黄沙泥土。境内有成渝铁路7.85公里、资威铁路6.5公里,成渝高速公路5公里、321国道7.5公里、省道资威公路2.5公里、县道 6.3公里、村道93公里,公路桥梁20座,村村基本通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资中站出入口、成渝铁路资中火车站、沱江客货运码头。
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柑橘,养殖业以猪、鸡、鸭、鹅、兔为主。1992年,全镇有企业81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748万元,利税290万元,上缴税金170万元,企业人员5082人。20世纪90年代末,县属企业、乡镇企业全面转制后,境内有星船城水泥、川虎鬃业、新浪包装、恒生机械、宏达玻璃等重点企业68户。有三星级宾馆龙都大酒店。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1.23万吨,出栏小家禽5.02万只、生猪1.68万头。实现农业总产值9142万元、工业(企业2416户)14.96亿元、第三产业1.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4元。
2004年,资中二中迁至水南镇。2005年,学校9所,初中、小学教学班91个,中小学生5421人;同年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成立。境内有县第二人民医院;有镇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村卫生室23个,医护人员66人。23个村通光纤电视信号,用户3558户。”
双河场外的老石桥(目州桥?)
资中县志(1997年10月)记载:“第十一篇交通。第一章道路。……第二节公路。……二、省道。
资泥公路 起于水南区成渝公路172公里交叉处,经凉水井、三块石、楠木寺、双河、朱家铺至威远县泥河止,全长32公里,县境内26公里。民国31年,资中、威远两县在鱼溪联合召开筑路会议,决定各县成立筑路委员会,负责本县境内地段修筑工作。次年动工,但无工程技术人员,工程质量不合要求。民国33年冬,请成渝铁路测量队四分队测量。民国34年2月,黄祖辉等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3月,征调水南镇、龚家乡等 11个乡镇民工20余万人,桥涵实行招标修建,民国35年8月完工,9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有桥梁7座,涵洞77个,路基宽6-7米,路面宽4-5米。后来失养,至1949年底汽车不能行驶,只能通马车。公路原建至高石场,不便运输煤炭,1950年11月5日,专署指示改建延伸,发动民工707人,11月15日动工,次年1月25日完工,延长4.8公里至泥河,名‘资泥公路’。1953年10月,四川省财经委员会拨款7万元,并派员协助整修路面,使该路路基宽6-8米,路面宽4-6米,最大纵坡10.5%,最小弯道半径13米,四级泥结碎石公路,晴通雨阻。1954年10月划为县道,1956年8月划为省道,1984年将路基加宽到7-8.5米。”
双河场(蔡家桥)的双堰街
四川省资中县地名录(1991年11月)记载:“公民区概况。……双河人民公社概况。
双河公社位于县城南,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双河场,距县城18公里。东北与上马门公社接壤,南与石家冲公社交界,西南与宋家公社、民庆公社接壤,西北与白庙公社相邻。全社面积15.98平方公里;辖1个场镇,5个大队,60个生产队,1882户,7854人(非农业人口362人),多为汉族,还有回族。
公社辖地解放前属双河乡。解放后,1951年划为双河、永乐、永安3个乡。1955年建初级社。1956年至1957年3个乡合并为双河乡,并建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双河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双河公社、永安公社。1967年成立雄鹰公社革命生产管理委员会,同年解散。1968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双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由公社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双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双河场,社以场名。
公社地属浅丘。气候温和,土质瘦薄。适宜松树、茶树生长。西部黄泥是土陶原料,土陶制品较出名。东部石灰石是化工原料。荒坡地较宽,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济林的有利条件。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一4℃,年平均气温15℃。海拔最高点520米,最低点320米。全社耕地面积8503亩,其中田4789亩。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茶叶。1980年粮食总产563.47万斤,人平生产粮食752斤,油菜总产6900斤,花生总产12.53万斤,茶叶总产1.86万斤;生猪圈存4527头,出槽肥猪2308头;总产值84.72万元,人平产值113元。
境内有区办煤井和联办化工厂各1个。有铁器修配组、照相馆、服装社、供销经理部,食品站、木器社等单位。
交通水电:资威公路、双(河)新(桥)公路、资威铁路贯穿境内。全社修了大小塘堰213口,水库2座,共蓄水86万立方米,配套水渠8公里,有电力提灌站2处,能灌溉4000多亩田地。
社队企业:有柑桔果园2个,共栽柑桔树1.3万余株;茶场3个,面积294亩。有瓦窑4个,土陶厂4个,白石厂1个。有农机站,汽车2辆,拖拉机2台。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13.2万元。
文教卫生:现有小学4所,教职工47人(民办26人),学生1845人(民办1229人),附设初中班5个,学生305人。幼儿园1个,入园幼儿30人,保教员1人。有文化站、广播站。有公社卫生院1所,大队合作医疗站5个,医务人员15人。
双河公社,以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双河场得名。
双河场,因场南北两河于场东汇合,故名。双河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集市,非农业人口395人。
……”
内江地区交通志(1994年07月)记载:“第一篇公路交通。第一章古道。第一节驿路。……四、资荣路。资州西出双河铺、宋家铺,过威远县纸马铺(又名太和铺)、威远县底塘铺计100里。往西双清铺、余荫铺、荣县高山铺、抵荣县底塘铺。全程170里。”
中和街
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二建置志记载:“市镇,按,乡镇旧皆名场,民国改元后,改罗泉球溪水南太平四场为镇,余悉为乡。……双河乡,在县西四十里,昔名蔡家桥,为煤炭窑器出产之地。”
宋家铺
资中县志(1997年10月)记载:“第十一篇交通。第一章道路。第一节大道村道。
清代县境干道主要有4条,共200余公里,宽1至15米,多为石板路面,可行人和马匹辎重。
……
西南大道,起于五陵井,经凉水井、麒麟、双河、宋家、威远县高石场至自贡。全长80余公里,县境内30余公里。民国时,公路逐渐取代大道,50年代后基本废弃。……”
资中县志(1997年10月)记载:“第十一篇交通。第一章道路。……第五节铁路。……资威铁路,1958年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勘测设计,次年内江专区筑路指挥部修建,1961年5月竣工通车,1962年交成都铁路局营运。单线,蒸汽机车牵引,在成渝铁路资中站189公里100米处接轨。经水南、公民两区至威远泥河止,全长29.8公里,资中境内26.3公里。有宋家铺站1个,桥梁有熊桥、双河桥、姊妹桥等3座,泥河至矿区有9公里轻便铁路,成为连接威远煤矿等厂矿的二级专用线。以运货为主,年吞吐量约80万吨以上。”
文化街
四川省资中县地名录(1991年11月)记载:“公民区概况。……宋家人民公社概况。
宋家公社位于县城西南,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宋家铺,距县城21公里。东与陈家公社、石家冲公社接壤,南与威远县高石公社相邻,西与威远县坭河公社交界,西北与民庆公社、东北与双河公社毗连。全社面积20.8平方公里;辖9个大队,75个生产队,1个场镇,3543户,1.68万人(非农业人口3101人),多为汉族,还有彝族。
公社辖地解放前属宋家乡。解放后,1951年土地改革时仍为宋家乡。1952年将宋家乡分成民庆、农利、熊桥、胜利4个乡。1954年至1955年建初级社。1956年至1957年建高级社。1958年又由原来的4个乡合并成立民庆人民公社。1961年整社分出原民庆乡后,定名为宋家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巩固公社革命生产管理委员会,同年解散,后又改为宋家人民公社。1968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宋家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由公社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宋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以驻地在宋家铺得名。
公社地属浅丘。土地较肥沃,气候温和。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一3.2℃,年平均气温17.5℃。海拔最高点510米,最低点433米。全社耕地面积1.04万亩,其中田5937亩。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1980年粮食总产841.43万斤,人平生产粮食615斤;油菜总产1.39万斤,花生总产16.88万斤,生猪圈存7626头,出槽肥猪4296头,总产值143.32万元,人平产值105元。
境内有内江地区宋家铺水泥厂,熊桥铁厂,内煤工程处等单位。
交通水利:资威铁路、资威公路穿过境内。公社到大队都有机耕道。全社有长征水库、蓼叶沟水库、工农水库和中峰寺水库,总蓄水量465万立方米,可灌田地1万余亩。
社队企业:现有农机站、油坊、翻砂厂、木器社、铁器社,有大、小机械40余种,拖拉机3台。各大队有农机站、面坊、加工坊。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21.01万元。
文教卫生:现有小学9所,教职工83人(民办48人),学生3350人(民办2154人),附设初中班9个,学生570人。公社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还新建有电影院。有公社卫生院1所,大队合作医疗站9个,医务人员21人。
宋家公社,以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宋家铺得名。
宋家大队,原五大队。以大队部驻地宋家铺得名。有耕地1493亩,2414人。
宋家铺,原一宋姓在此开店设铺,故名。宋家公社管理委员会和宋家大队部驻地。集市。非农业人口2958人。
……”
宋家铺街
四川省星船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高石场正街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龙会区概况。……高石人民公社概况。
高石公社位于威远县东部,邻接资中县。驻地高石场,距县城13公里。东接农建公社,南连民新公社,西至永团,北界两路、坭河公社,东北临资中县。面积19.24平方公里。辖12个大队,103个生产队,一个集市,有3333户,14275人(其中非农业入口459人),均系汉族。.
高石场系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修庙宇建场,逐步发展为集市,以位于石岭上得名。
高石公社在解放前夕属第二区高石乡。1952年由高石乡的第1至8村与第15、17村建为高石镇和工农、九里两个乡,划归第七区。1953年九里并入工农乡。1956年撤第七区划归龙会区,高石镇并入工农乡。1957年工农乡改名高石乡,以驻地高石场得名。1958年撤区建社属高石人民公社,名高石管区。1961年复区建社,命名高石人民公社,属龙会区。1978年撤区并社,又属高石公社,改名高石片。1980年4月恢复原区社建制,仍名高石人民公社。
全社地处县境东部边缘的浅丘陵,建有堰塘、小型水库、石河堰共225处,蓄水78万立方米,电力提灌站3个,灌溉山丘高地。团结渠干渠通过五个大队,渠长8公里,胜利渠长7.2公里,自流灌溉6个大队的农田。耕地面积12998亩,1980年粮食播种面积23607亩,总产980.57万斤,比解放初期增长2倍。其中:水稻5385亩,产400.48万斤;玉米5165亩,产
266.84万斤;红苕4610亩,产(折贸易粮)148.60万斤,小麦7087亩,产145.19万斤。年播种花生1136亩,亩产186斤,总产21.2万斤。养蚕633张,产茧35538斤,产值57883元。同年底圈存生猪7831头,耕牛309头。境内有煤、石灰石矿藏,县办磷肥厂,黄荆沟镇办水泥厂,省属威煤水泥厂、泥河焦厂,火车站,地区办达木河煤矿等均在九里大队。
社队企业:有农机站、油坊,汽车1辆,中型拖拉机4台,手扶拖拉机8台,年产值收入27万元。全社农业机械总动力1441马力。
文教卫生:解放前有小学2所,学生300人,私营药铺1家。现有小学9所,教职员工64人,学生2300人。1958年创办农中1所,曾获省政府的奖励,列入地区重点学校,教师15人,学生300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15张,大队医疗站4个,亦医亦农医务人员8人,电影队和文化站各1个。
高石公社,以驻地高石场得名。
高石场,因街道建在石岭上,且地势较高,故名。集市,有非农业人口379人,高石公社驻地。
……”
光绪威远县志第三卷艮部建置志乡镇集场附记载:“五乡今集场。……高石场,场期三六九日,有猪市,离城三十里。”
威远县志(2004年01月)“第九篇交通。……第一章道路桥梁。第一节古道。
威远位于成都东南,紧邻内江、自贡、荣县、资中和仁寿。县内古道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伸延.主要有:
……
北大路,全长110华里。经纸马铺、高石场、宋家铺、双河场到资中县城。北上成都。
……
以上古道,除威黄、威山二条为黄泥路外,其余是石板路。
民国时期,以上述古道为干线,连接山间石径、田间小道,沟通全县场镇乡村。建国后,古道大部分修成公路。部分残存的古道路段,也年久失修,路况渐差,从前人马不断之况已不复见。”
止马铺,纸马铺,太和铺,太和场。
嘉庆威远县志卷之二建置志记载:“鋪司,鋪俗作舖。……县城分西北两路,共设铺司五处,每铺铺兵名,共十名。本城底塘铺。……纸马铺,县北二十里。宋家铺,县北四十里,与直隶资州交界。”
同治嘉定府志卷十五营建志铺递记载:“威远县。底塘铺。……太和铺,县北二十里。”
光绪威远县志第三卷艮部建置志记载:“乡镇,集场附。……五乡今集场,……纸马铺,今改名太和场,无场期,系腰店,离城二十里。……铺舍。……本城底塘铺,……北乡纸马铺,县北二十里,今改名太和铺,以上每塘设铺司兵二名。”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龙会区概况。……民新人民公社概况。……止马铺大队,……止马铺,因位于威远到高石场之间,从前,凡人马到此均停下休息,故名。”
北门桥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威远河概况。
威远河,发源于越溪区永建公社俩母山东北麓,古以河水清澈取名清水溪,又名清溪河,1963年,以河流全在县境内而更名威远河。流经新场、山王、奉龙三个区,绕过县城,向南入新店区,至联胜公社凤凰桥注入自贡市釜溪河。全河主流长123公里,有较大支流60多条,形似树干分支约100余条,溪流遍布6个区50个公社,流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为常年河,年最枯流量0.37立方米/秒,洪期最大流量为1450立方米/秒。县城西北罗家坝堰闸上游河床宽60米。
据传在清代已开始简单开发利用威远河,在枯水时期,节节扎土堰蓄水行船,并建筒车提水灌田,洪水季节,水涨漂船,由铺子湾往高洞运煤,1939年至1940年间,在中、下游进行梯级开发,建成雷家凼、罗家坝,破滩口、鸭子滩、河蹬子、廖家堰、高洞、观音滩等八道石质堰闸,分段提高水位,以利全年航行。1964年起,航运单位采用机动拖船,大大缩短了航运周期。威远河上除八道堰闸外,还建有主要桥梁8座,云连公社双桥石拱桥、威钢钢筋混凝土平桥、沓水石拱桥、两河口钢筋混凝士平桥,县城北门上桥钢梁铁面桥、南门外下桥石拱公路桥,漫水滩石拱公路桥。1981年动工在城西修建1座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长183米,宽15米,高16.7米,结构新颖,可并排行驶三辆卡车。
威远河水力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又在中、上游逐步开发利用,主流上已先后建成船石堰、长沙坝、葫芦口水库,开渠配套团结、联合渠,控灌耕地26万多亩和建成两座坝后式水力发电站,装机1290千瓦,年发电量400万度左右。”
威远北门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威远城墙,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
光绪威远县志卷之八艺文志记记载:“修城记,邑令,李南晖。
国家定鼎百数十余年,德华仁风,翔洽远迩,即山陬海澨,不设险守,所以驯乎众志者,国已固矣, 廼我皇上,念承平即久,与诸王大臣日讲致治为邦之道,遂命天下督抚大吏各率其属,固尔牧圉,奠厥民居以垂於无穷,我制军武英殿大学士阿公自建节秉麾,总宪全川以来,内则吏治澄清,外则封疆宁静,凡所以教养斯民,政无不举,乃於巡历周览之余,见各郡邑城池所当修葺者,百有余处,与藩臬道府各大宪,议酌冲僻,别缓急,具牍入告,皇帝曰善,慎乃有位,俾各兴事,毋苟毋延,惟永固是图,惟兹嘉定府属之威远县城,限在乾隆三十六年之春,将观厥成,以晖承乏兹邑,使董其事,而以荣邑曾侯使共勷巨工,城周围共长五百零五丈有奇,高一丈二三四五尺不等,顶阔一丈,底宽一丈二尺有奇,陴高五尺,共作雉堞一千零一十座有奇,城西门至北门临河陡坎作护磡一道,长一百三十二丈,高自一丈至四尺余寸不等,顶层附以里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城内自西门至北门,以顶与民居,平连无别,且恐水无以出也,作洩水沟一道,以区之疏之,长与城身等,深尺有五寸,其西城紫金亭,山圆出二十三丈,北城敌台方出五丈七尺,悉入围长之数,东南北三门马道各一,其西门马道就地势借诸城各作门栅以闲之,四门墩各高一丈六尺,面宽三丈六尺,各建城楼一,楼各两层,上层各三间,下则四面翼以走廊,其间梁栋簷角甍櫺格之属备焉,其上瓦兽脊带之属备焉,其内外堵壁,颜彩堊塗丹雘之属备焉,其城门额及两扉咸木体而铁衣, 閈拴鈕鑐銱环锁錀之属莫不备焉,每门作卡房一座,以安閽者,其全城上下内外海墁底角,凡用石之处灰土牛,靡不周坚巩固,其城下内外道,不用石之处,各合土和灰以实之,使宽丈余如其周城围长之数,以平筑之,无使草生滋蔓,蚁穴托处以防之,间用石级以界之,无使雨水流行,或齿决焉,於是周城内外,皆得坦坦途矣,四门东曰景春,南曰寿昌,西曰望嘉,北曰拱辰,西北俱仍其旧名,东南则晖与曾侯所新题也,是役也,共靡帑金二万一千有奇,雇役金木土石各匠夫,共十万余有奇,本邑匠工居半,半多来诸邻境焉,其开山伐石先此亦如之,报修砌兴工於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春三月,於次年辛卯春三月告我竣事,荣令曾协办修三之一,晖以承办修三之二,而威远县城成矣,春秋之义,城成必书,周礼辩方定位,体国经野,夫为斯民御大灾捍大患,使井鄽部封,保家庇族,有金汤之固,而无仓卒之虞,不於斯城大有赖兴是役也,建议修葺,具牍入告,为百姓作久安长治之计者,则我大冢宰制军阿公也,发帑修葺筹画参议以赞其成者,则我大方伯刘公栢台李公也,往来监视,训示不倦,以督其成者,则我建南观察王公,及我郡伯今西川北观察吴公,与今郡伯穆公也,其所以指授揆畫,斟酌捐金,补其所未备,变其所可通,使纖悉出於尽善,尺寸律以程式,重为详请釐定咨部,使工作无制肘之虞,建竖有必循之路,以垂诸永久者,则我署郡伯今署邛州牧酉阳州牧曹公也,估计全城丈尺盈缩高低平直,与城工一切物料经费之数,无滥无削,悉得其平者,则永宁丞今署华阳丞吴公敬也,城自北门墩外起,分修东北城身,长一百二十三丈七尺有奇,连东门墩身三丈六尺,东南城身二十一丈五尺有奇,又北城下护磡四十四丈,及分界内马道卡房各一座者,协办城工荣邑曾侯任之,其他自东南分界处起,承修城身二十七丈五尺有奇,西南城身一百七十丈,西北城身连敌台左右共长一百二十九丈四尺有奇,南西北三门墩及楼各一座,卡房马道附焉,此则晖自任之,此外,晖於西门左偏捐修石梯及护磡各数丈,曾侯亦於北门右偏捐修石工护磡二十余丈,晖又即所修城上於东南城则修奎神楼一,於南城则修翔凤山亭一,於西城紫金山则修紫金亭一,修望河亭一,於北城行台后修清音楼一,於县署后修中明亭一,於城西门内榜圣谕十六条,使百姓可相观而善也,於翔凤山亭下,修义皇阁一,使斯人知人文之祖有由来也,他如城外东山之巅,修青龙亭八卦亭各一,又所以壮形势互相掩映之余事也,於西门内卡房右偏,建碑亭一座,而以全城兴修终始日月,与广袤高低丈尺,及通用匠夫销费帑金之数,一一勒诸贞珉,而以此亭覆焉,亭楼十其处,其木则取诸城工架作剩材,其费则尽捐俸廉为之,使为政於斯者,上以仰体国家奠厥民居之意,次以念各大宪筹画参议监视指授,以期垂诸永久之心,於风雨公退之余,随时省观加意而护惜之,是则所望於后之君子。 ”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严陵镇概况。
严陵镇位于威远县中部,威远河与达木河汇合处,海拔315米左右,四周为奉龙区。全镇辖7个居民委员会,17条街、6条巷,面积l平方公里多。有4437户,21492人,除有羌、藏、回等族共5人外,均系汉族。
严陵镇,晋名威远镇,自隋设威远以来,一直为县治所在地。自唐始人称为婆城,《县志》载。 ‘婆’,系梵语‘优婆塞华’,意吉祥之地,善士之乡。又据清《县志》所载: ‘邑中形势峻峭,无如北、新,而水浅,东南虽平衍,而水深。此形势相济处,辅之以人和,亦足当严陵二字。’故名严陵,1935年设镇,命名严陵镇。解放后,中共威远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级机关,仍驻该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解放前,严陵镇隶威远县第一区,辖11个保。1951年民主改革时,划为东、西市街。辖15个街道办事处。1952年改隶第六区。1954年民主建政,两街合并仍名严陵镇,辖7个居民委员会。1956年撤销第六区,直属县。1966年改名红卫镇;1980年复名严陵镇。
明朝正德七年(1517年)始建威远县城墙,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县知事李南晖主持续修完成,设东、南、西、北四门,后又开小西门。环城2.17公里,穿城0.65公里。解放以来城区不断扩大,城墙拆除近半。主要街道改为三合土或水泥路面,低矮破旧房屋约有三分之一被三层以上楼房更换。上挢改建为钢梁铸铁板桥,下桥改建为石拱公路桥,自1978年以来,新建居民住宅面积5.3万多平方米,公房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私房建0.3万平方米,1980年底人平达8.5平方米。1981年动工修建横跨威远河的威远大桥,长183米,引道160米,宽15米,高16.7米,行车道宽12米。
1949年前,严陵镇仅有土法织布、印染、酿造、陶瓷等小手工业作坊。1950年以后,有了较大发展,县在本镇办有农机、化肥、玻璃、制革、机印、陶瓷、输变电、屠宰、粮食加工、塑料、酿造等厂;镇办工业从1958年开始,现已有建材、铸造、化工、日用品等13个企业,另有小型工商业6个。1980年街道工业总产值达269.05万元,服务行业产值43.79万元,共312.84万元。
建国以前仅有严陵镇到自贡、连界、黄荆沟三条质量很差的公路,三辆私人所有的破烂车;从1951年起先后新建和扩建了至内江、自贡、荣县、资中、仁寿等地的公路干线。省县都办有客货运输公司,交通运输较方便。
目前镇上设有县属完中、初中、中等师范校各一所,小学二所,县,镇办和商业系统办的幼儿园各一所,共有中小学生5350人,入园幼儿640人。文化体育事业逐年发展,县设有文化馆、川剧院、电影公司和两处电影院、新华书店,体育场等文体单位。镇办文化站一处,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文体生活的需要。
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全镇拥有县属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和初级卫校各一所,镇办医院一所,街道医疗站一处,共有医护人员411人,一些工厂、学校,还设有医务室。
……”
威远县文物保护单位,建城碑,威远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
威远县志(2004年01月)记载:“第二十四篇文化。……第十一章文物名胜。第一节文物古迹。一、古代文物。……4.摩崖石刻。
修威远县城碑,位于严陵镇西街原县文化馆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题为‘嘉定府威远城事记录’。碑为长方形,弧形顶高2.82米、宽0.94米、厚0.19米,上刻二龙深浮雕图案。题记年代为‘清乾隆三十六年’。”
威远大桥
威远县志(1994年1月)记载:“第九篇交通。……第一章道路桥梁。……第五节桥梁。……钢筋混凝土桥。县城通往资中县、连界场、黄荆沟等地,原以罗家坝堰闸为桥。闸面宽仅3.05米,高出水平(枯水季节)3.5米。汽车只能单行过闸,加上行人、板架车、拖拉机,更是拥挤不堪,时常排队待过。同时每逢涨洪,堰闸被淹。交通中断。1980年10月,由内江地区公路养护总段,县交通局组成‘威远大桥指挥部’,在县城三路口修建威远大桥,1983年元月12日竣工,投资176.6万元,修建成的大桥横跨威远河,全长182.5米,距水面高17米;车道净宽12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水磨石栏杆高1.2米,嵌梳形图案,装玉兰花灯;南岸桥头东侧,建圆形花台,竖大理石碑,镌有‘威远大桥’四字和简介;荷载汽20级——履挂100吨。”
威远县志(2004年01月)记载:“第二十四篇文化。……第十一章文物名胜。第一节文物古迹。一、古代文物。……2.古建筑。
县城城墙,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后多次重修。现存县城城墙为清乾隆三十五年知县李南晖主持以条石砌成,统高1.3丈,底宽1.2丈,顶宽1丈,全长506.5丈;垛座高2尺,垛口高3尺,共置垛1010座;西门至北门临河作堤一道,长132丈,高1丈至4丈不等。四门建城楼,楼上各有题额。东门名‘景春’,题额为‘青阳侯国’,南门名‘寿昌’,题额为‘文明成化’;西门名‘望嘉’,题额为‘帝子遗封’;北门名‘拱宸’,题额为‘清流环带’。嘉庆十二年(1807)、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二年(1886)都曾对城墙作过小修小补。民国三十二年,在三眼井开小西门。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县城南门内侧城墙局部坍塌。直到1949年,其余城墙仍完好。1953年后,因建设需要,陆续将南门、西门及部分城墙拆除。1985年,城墙尚存东门和北门以及东门至北门和东门至奎星阁的城墙523米。”
铁索桥
桃花山,罗世文烈士史料纪念馆。
嘉庆威远县志卷之二地理志山川记载:“青龍山,在縣城外東偏,山巔舊有元帝宫,乆毁,知縣李南暉建亭于上,爲邑人選勝登高之所。”
威远城东门
下桥
威远县志(1994年1月)记载:“第九篇交通。……第一章道路桥梁。……第五节桥梁。……全县桥梁类型主要有:石桥。古称龟桥。石桥有平、拱之分,平桥修建时不用浆砌,在石墩上,以带有石榫的条石,嵌入铆眼,互相吻合。明嘉靖五年(1526),威远知县邹章主持修建的城北上桥(古称义津桥)即为石平桥。上桥墩、面俱石,十三孔,长54米,宽3米,高3.2米。清嘉庆十八年(1814),知县陈汝秋重修。1962年,由县建设科设计,在原有石墩的基础上提高3米,成为七墩六孔,每孔跨径7米,桥梁为铁轨,桥面为铁板,长宽未变,改称铁桥。桥面两侧设有可拆卸的活动栏杆。提高后的铁桥避免了一般洪水淹没的危险。下桥(古称观澜桥),原为石平桥,位于城东县城至白塔乡的公路上,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后又经多次重修。建国后,河东西间工农业产品和原材料等运输量不断增加,而原桥又较低矮,汛期频遭淹没,中断两岸通行。1973年4月,改修为空腹式结构的石拱桥。改修后的下桥,全长83米,桥面净宽5.8米,高8.3米,七墩八孔,十六腹孔,每墩长7.6米,宽1.5米,高7.2米,每孔跨径8米,三合土桥面,两边置条石栏杆,高0.9米,可荷载汽10级——履挂50吨。东西两头置有条石栏杆十墩;桥东有测水位石墩两码,长、宽、高与桥墩相等。”
东大桥
曾家街
威远县志(1994年1月)记载:“第九篇交通。……第一章道路桥梁。第一节古道。
威远位于成都东南,紧邻内江、自贡、荣县、资中和仁寿。县内古道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伸延,主要有:
东大路 全长130华里。经曾家街、龙会镇、李家坪、张家场、白马庙到内江。东下重庆。
……”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第八篇风景名胜。第一章古代八大景。……第三节白塔抹烟。
河东街东边为文笔山,在最高处,明朝训导肖洵建文笔台(即白塔),后颓毁。明嘉靖十二年(1807年)代理知县董淳提议在城东明代原白塔旧基上重修一塔(明代系七级白塔至清朝已坍),由典史姜耀曾主办,当年秋八月动工,次年四月初五日落成底层塔内正面有‘云露大骞’四字,下款写嘉庆丁泖岁董淳书。塔分五级,高48尺,底围66尺,密檐式呈六方形,石塔基,塔体为特制砖砌,塔室内为螺旋式梯级,可登顶层俯瞰县城风貌。每层遮雨密檐瓦和角柱棱及填窗,均为模式烧制人物,花草浮雕。此塔当时已倒了一半,至今仍存的白塔,是李南晖之后的清嘉庆年间又重新修建的五层塔。
白塔在有雾拂晓之时,烟云缭绕涂抹,如巨笔欲挥霄汉,而善自葬锋然,成为县八大景之一的‘白塔抹烟’。李时华作诗:白塔几经秋,青烟一带浮,乍惊浓却淡,旋看纵能收,雨过苍苔洗,风和碧草幽,常疑春点缀,天际彩云留。先后有张翼儒、李南晖为‘白塔抹烟’作过诗。”
严陵镇志(1993年)记载:“第八章文化。……第十节文物、名胜。……四、名胜。
明万历知县汪鲸,所编县志草本中,列县城及周围的胜景有:紫金胜概,明觉疏钟、凤翔雨霁、清水嘉鱼。清乾隆《威远县志》新新定县城的名胜有:镜塘夜月、沙岸晨钟、白塔抹烟,紫金叠翠等四景。在历经沧桑后,其景多已面目全非,现仅存‘白塔抹烟’一景了。
白塔抹烟 白塔,位于县城河东街东端的文笔山上,始建于明嘉靖12年(1533年),时为七级塔。到清乾隆年间倒塌,清嘉庆12年(1807年)重建为五级塔。塔高16米,底座周长22米,密檐式呈六方形,石塔基,塔体为特制砖砌,塔内有螺旋式级梯,可登顶层俯瞰县城风貌。各层遮雨密檐瓦和角柱棱及填窗,均为模式烧制人物花卉浮雕。在清晨和薄雾之际,高高耸立的白塔四周,烟云缭绕,塔身时隐时现,或半隐半露,县人视为奇观,美其名为‘白塔抹烟’。现白塔已多处裂缝,故已封闭,不许游人攀登。”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威远白塔,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七年六月一日公布,威远县人民政府立。
敷文塔,知县董淳、训导陈永文、讯防黄凤启、典史姜耀曾。
登峰造极,知县事嶧山董淳书。
东光融璧,知县事嶧山董淳书。
干霄??,知县事嶧山董淳书。
嘉庆丁卯仲秋榖旦,云路初骞,知县事嶧山董淳书。
乾隆威远县志卷之八兑部艺文志诗记载:“四言古诗。威邑八景。……白塔抹煙,張翼儒。有塔有塔,鎮此威邑,高出雲表,萬象以翕,有挺其形,古弼拱立,勢如畫天,批抹交及,皚皚老色,誰限七級,風雨年年,白雲補葺。”
威远县历史沿革
威远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
秦隶蜀郡。
汉属犍为郡。
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
北周保定五年(565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威名远震”之义。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
唐贞观元年(627年),威远县析置为婆日、至如二县。县城所在地为婆日镇(今严陵镇),“婆城”之名由此而来。
宋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并入威远县。
元初,废威远县。元统元年(1333年)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于嘉定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复设威远县。清初仍沿明制,县属嘉定州。
清康熙六年(1667年),威远县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复设;康熙二十年(1681年)再并入荣县,至雍正七年(1729年)又复设威远县,属嘉定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威远县隶属于上川南道嘉定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年11月1日,保路同志军攻占威远,宣布威远独立,成立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制,由省辖府(州、厅),威远县仍属嘉定府,县军政府改名县公署。民国二年(1913年)恢复道制,威远县属上川南道,翌年改属建昌道(治所在今雅安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县直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威远县隶属于第二行政督察区资中专员公署(治所在今资中县城),直到1949年十二月。
1950年2月,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威远县属之。
1958年,仁寿汪洋区所管辖的小河镇(回龙)、碗厂镇和越溪、白果、青林、太和、两河、玉林、永建7个乡划入威远县。
1968年,内江专区改为内江地区,威远县属之。
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改为地级内江市,威远县属之。
至2023年,威远县建县1432年。
——威远县人民政府
嘉庆威远县志卷之二地理志山川记载:“文筆山,縣東二里,上有文筆臺,明訓導蕭洵築,今圮,徐御史岱有記,不傳,嘉慶十二年,署知縣董淳典史姜耀會邑紳沈致極陳嘉舴張學潮等建塔于上,俗以爲白塔山云。”
乾隆威远县志卷之八兑部艺文志诗记载:“五言古诗。……白塔抹煙,李南晖。山上有白塔,誰識其巅末,危然俯羣峯,颓然學囊括,鋒穎久不施,圭角久以脫,晨昏自今昔,煙光淡如抹,浮雲終日馳,微暧有時豁,皚若匹練横,色豈易裘葛,東餘滄海日,西餘隴頭月,睄嵐布太虛,瑞氣滿林樾。”
乾隆威远县志卷之八兑部艺文志诗记载:“五言律诗。……白塔抹煙,邑孝廉,李时華。峻塔幾經秋,靑煙一帶浮,乍驚濃却淡,旋看縱能收,雨過蒼苔洗,風和碧草幽,常疑春點綴,天際彩雲留。”
乾隆威远县志卷之八兑部艺文志诗记载:“七言律诗。……白塔抹煙,阮鳴鸞。玉壘山圍象萬千,翹然白塔欲冲天,文峯聳出青霄抹,雲路周還碧岫連,相對琴臺分翠霭,倒懸曲水洗塵緣,久藏鋒穎探元化,到此頻開甲第年。”
龙会镇兴龙街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龙会区概况。
龙会区位于威远县东部,面积176.26平方公里。东与内江县接壤,东南与自贡市相连,西与新店、奉龙区毗邻,北与山王区和资中县连界。辖10个公社,104个大队,960个生产队。有27745户,119805人(含非农业人口2153人),均系汉族。区公所驻龙会镇,距县城14公里,离内江市43公里。
龙会镇,据县志载:‘旧传龙会寺(今龙兴寺,区卫生院住地)侧小溪中,有乌龙相斗,因云龙会河,古有乌龙铺又有龙会镇。’因以得名。
龙会区,解放前夕为威远县第二区,辖龙会、东兴、高石、护卫、绥靖、民让等6个乡。1950年建政,仍为威远县第二区,乡不变。1952年土改,大乡划小乡,龙会大乡分杨柳、新河、龙漂、龙民乡;东兴大乡分东和、东远、东胜乡;护卫大乡分政权、民主、白果、人民乡。全区辖11个乡。同时,高石、民让两大乡划归新建第七区。1953年,绥靖大乡归第九区。
1953年,东和、东远并为东联乡;白果、东胜并为百胜乡;人民、民主、政权乡并为民政乡;新河并入龙民乡(后改新团乡,最后定名龙会乡);龙漂乡并入杨柳乡。1955年至1956年撤销第六区、第七区和第九区,划入白塔、柏花、民新、迥龙、工农、靖和、民乐等7个乡,计12乡,同时,以驻地龙会镇,命名龙会区。1957年,工农乡更名高石乡。
1958年撤区建社,名龙会人民公社辖龙会,杨柳、民政、东联、百胜、靖和、民乐等7个乡;高石人民公社辖民新、迥龙、高石、泥河(山王区划入)4个乡;柏花、白塔乡划归奉龙人民公社。乡改称管区。
1959年,高石公社并入龙会公社,辖10个管区;泥河管区划还山王公社。1961年恢复龙会区,管区改为乡人民公社。
1978年撤区并社。龙会、杨柳、民政、东联并为龙会公社,高石、农建(迥龙改名),民新并为高石公社,百胜、靖和、民乐并为华场公社。原公社称为片。1980年恢复区,社原建制,复名龙会区。
全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小山起伏的浅丘陵地带,海拔高度320米至480米。年平均气温18℃,一月份平均7℃,七月份平均27℃,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无霜期长323天。远离沱江和威远河,干旱比较频繁。
水利:臭水河从资中入境,于杨柳公社至观音桥汇龙会河,南至新店区杨司沱注入威远河。花园河经靖和公社,在新店区新华公社田坝处合威远河,流向自贡市。解放后建成水库、山平塘、石河堰等水利工程1142处,蓄水2216万立方米,配套干、支斗渠751公里,提灌站39处,有效灌面10.29万亩,占耕地面积73%。
交通:内(江)威(远)公路穿越全区5个公社,乡村公路社社相通。
区内部份地区产煤,地属达木河煤矿设在高石公社境内。
全区耕地面积139749亩。198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4133亩,总产10813.68万斤,比1949年增长近2倍。其中水稻47219亩,产3438.86万斤;玉米61884亩,产3734.34万斤;小麦74119亩,产1917.78万斤;红苕55977亩,产(折贸易粮)1430.36万斤。
副业:1980年底生猪圈存72991头,耕牛2833头,养蚕8274张,产茧4826担,占全县37%,是桑蚕主要产区之一。副业总值78万元。
渔业:有鱼种场5个,年产鱼苗1800万尾,成鱼约30万斤。渔业产值22万元,是渔业发展较好的一个区。
企业:现有纸厂、煤矿(在越溪区境内)、农机站、建筑队等企业129个,年产值286.4万元。还有汽车23辆,拖拉机7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2135马力。
文卫:解放前夕,全区有中学l所,小学9所,学生1550人。现有中学、农中3所,学生3792人,公、民办小学171所,学生19372人;幼儿园l所,入园儿童58人。电影院l座,电影队8个,文化站4个。1949年有私人药铺21家,现有区卫生院1所,病床35张,公社卫生院10所,医护人员137人;大队合作医疗站95个,亦医亦农医务人员139人。
全区沼气池比较普遍,能产气的1270口。
龙会人民公社概况。
龙会公社位于威远县东部,龙会河上游。驻地龙会镇,距县城14公里。东接百胜公社,南连靖和与界牌公社,西近杨柳公社,北至农建和民政公社。面积20.01平方公里。辖12个大从,98个生产队,有3057户,139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7人),均系汉族。
该社在解放前夕属第二区龙会乡。1952年土改,龙会乡划出第1、2、4村建成龙民乡。1953年民主建政划入政权乡的15、16村,新河乡第9、10村,更名新团乡。1957年划入龙漂乡第12、13村。以驻地龙会镇命名龙会乡。1958年撤区建社,属龙会人民公社。名龙会管区。1961年复区建社,命名龙会乡人民公社,属龙会区。1978年撤区并社,属龙会人民公社,名龙会片。1980年4月恢复原区社建制,复名龙会人民公社。
全社地势北高南低,属浅丘陵。耕地面积16069亩,主产粮食,兼产黄麻、油菜等经济作物。1980年粮食播种面积30079亩,总产1309.07万斤,亩产1039斤,比解放初期亩产320斤增长两倍多。其中:水稻5254亩,产390.78万斤;小麦9311亩,产272.79万斤;玉米7568亩,产450万斤;红苕6780亩,产(折贸易粮)169.86万斤。养蚕1886张,产茧122042斤,产值203144元。同年底圈存生猪8655头,耕牛313头。
本社建平塘77日,山塘24口,3道石河堰,1座水库,共蓄水177万立方米。电力提灌站4处,配渠道6条,灌溉方便。
社队企业:有农机修配站、面坊、油坊、农村副业加工坊、渔种场等,汽车3辆,中拖1台。全社农业机械总动力1234马力。
文教卫生:现有完小1所,学生250人;农中l所,学生190人;中学2所19个班,学生1056人;大队公、民办小学17所,49个班,学生2316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大队医疗站12个,亦医亦农医务人员24人。
龙会区,原第二区,以区公所驻地龙会镇得名。
龙会公社,以公社驻地龙会镇得名。
龙会大队,以大队驻地龙会镇得名。辖8个生产队。有耕地1650亩,1593人。
龙会镇,相传,此地小溪中鸟龙相斗得名。集市,有非农业人口824人。龙会区、龙会公社、龙会大队驻地。
……”
嘉庆威远县志卷之二建置志乡场记载:“龙会镇,在东乡,离城三十里。”
金湾街
威远县志(1994年1月)记载:“第九篇交通。……第一章道路桥梁。……第二节公路。……二、县道。
1985年统计,全县有7条县道,总长105公里,全是7-12米宽的泥结石路面四级公路。有永久性的中小桥梁 14座,共长 360米。
内威路 原名威东路。起于内江县永安乡陆家冲,东到内江,西段在县境内长 25 公里。内威路经李家坪、龙会镇到严陵镇。民国三十一年,由威远县政府建设科韩希愈勘测设计,抽调民工九万余人,历经三个冬春,建成35米宽的板车路面。建国后经过多次整修,路面拓宽至8-12米,沿线有小桥4座,涵洞 82 道。”
李家坪西街
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一九八六年三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龙会区概况。……
东联人民公社概况。
东联公社位于威远县东部,邻接资中、内江县。驻地李家坪,距县城23公里。东南临内江县永远、方碑公社,西接民政、百胜公社,北连资中县拥共公社。面积16.66平方公里,辖10个大队,97个生产队。有2642户,112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人),均系汉族。
该社在解放前夕属第二区东兴乡。1952年土改划出东兴乡第l、4、5、6村建成东远乡。1953年民主建政,东远、东河两乡合并,以位于县城东方与内江县连界,且为两乡联合,命名东联乡。1958年撤区建社,属龙会人民公社,名东联管区。1961年复区建社,命名东联乡人民公社,属龙会区。1978年元月撤区并社,属龙会人民公社名东联片。1980年4月恢复原区社建制,仍名东联人民公社。
全社地势北高南低,地处浅丘陵,公社驻地是内威公路通过的要道。耕地面积13507亩,以农业为主,1980年粮食播种面积25344亩,总产1115.69万斤,其中:水稻3982亩,产287.71万斤;玉米6630亩,产438.73万斤;红苕6196亩,产(折贸易粮)145.16万斤;小麦7297亩,产216.14万斤。经济林木有天宝沟大队梨子园两处400根,李家坪大队广柑园地5亩,柑桔树300根,年产水果4万斤;养蚕615张,产茧30601斤,产值48742元,同年底圈存生猪6952头,耕牛288头。
水利有与内江连界的乌龙河流经凡路井、牛皮场、天保沟、牯牛桥、菜子湾等五个大队,长15公里。建乌龙沱、二郎桥两座水库,蓄水114万立方米,并配套提灌站5处,二级提灌站3个,灌溉全公社。
社队企业:有面坊、油坊、瓦厂、农机站、铁炉、供销经理部等,汽车2辆,手扶拖拉机2台,1980年纯收入597元。全社农业机械总动力1472马力。
文教卫生:解放前有小学4所,学生200人;私营药铺8家。现有中、小学10所,共有学生2550人,教职员工61人;公社卫生院l所,医务人员13人,大队医疗站10个,亦医亦农医务人员20人。
东联公社,东远、东河两乡合并,因位于县的东部,且为两乡人民联合而得名。
李家坪大队,以驻地李家坪得名。辖8个生产队。有耕地1127亩,906人。
长山岭大队,以境内长山岭得名。辖11个生产队。有耕地1067亩,932人。
李家坪,明末,李姓移居此地,故名。集市。东联公社、李家坪大队、长山岭大队驻地。
……”
嘉庆威远县志卷之二建置志乡场记载:“李家坪,在东乡,离城六十里。”
东街
张家场,朝阳镇新街。
四川省内江县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七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凌家区概况。……朝阳山公社概况。
朝阳山公社位于县府西南,内威公路横穿境内。东界凤鸣公社,西靠永远公社,南邻永安、五一公社,北近史家区全安公社。辖1个集市,7个大队,61个生产队,有2,567户,10,7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2人。汉族。面积16.33平方公里。公社驻地张家场,距县府30公里。
张家场为县境‘九家场’之一,属西乡重要集市。明清两朝以张姓聚居于此,尤以明代工部侍郎张学周及都御史张亮墓葬于此,形成望族,故名张家场。
该社清代属安贤里,解放前为张家乡一部份。1951年土改时将张家乡分为张民、张主、张永、张远、张和、张平6乡。1953年民主建政,将张民、张主合为民主乡(余为永远乡)。1955年合区并乡时,民主乡改为张家乡。1958年公社化,因境内有朝阳山,命名为朝阳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五星公社,1970年恢复朝阳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地区内有公社同名,乃新更名朝阳山公社。
社内地势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海拔398米,中部海拔334米。土质属中丘中谷--灰棕紫泥土区,土壤为厚砂岩、厚泥岩中性亚区。土地肥沃,生产性能好。气候温和,年平地气温17.5℃,无霜期约320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上下。境内邻近黄河镇水库,设有松毛山,皂角湾,大佛桥,马鞍山4处电灌站,装机5台,总容量271瓩,管道总长为7.7公里,灌溉面积3,700亩。还有自流领溉,遍及全社,水利条件较好,属县经济作物区。
全社耕地8,151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黄麻、油菜为大宗。甜酒酵母,为境内有名特产。1981年粮食总产量为752万斤,其中水稻3,180亩,亩产901斤;玉米2,781亩,亩产700斤;小麦3,185亩,亩产383斤;甘蔗3,525亩,亩产3吨。圈存生猪4,821头。农副业总产值为137万元,人平分粮649斤,人平分配现金收入87元。
社队企业现有油房、面房、酒厂、酱园、农机站等单位,1981年社队企业总产值21万元。内江至张家场每日有班车来往,社队之间有机耕道,交通尚称便利。
境内有完小1所,民办小学7所。有公社医院1所,大队有合作医疗站6个。
‘朝阳红五连’素为省、地、县民兵工作的一面模范旗帜。朝阳山寺属境内一古庙,年久失修,残存遗址。
朝阳山公社,解旃前为张家乡。为避兔地区内同名。即以境内有朝阳山的命名。
张家场,明代张姓族居于此,故名。朝阳山公社驻地。集市。场镇人口440人。
……”
同治内江县志城池附市镇津梁记载:“张家场,西五十里。”
内荣路
内江地区交通志(1994年07月)记载:“第一篇公路交通。……第二章公路。……第一节路线。……三、县道。
1985年,内江地区县道共计175条,总长3014.495公里。主要县道简介如下:
(一)内威公路。在内江县永安乡陆家冲内峨公路17公里起,经张家场、龙会,至威远县严陵镇,与贡连公路相连。全长35公里。威远县境段始建于民国31年(1942)12月,历时3年完成;内江县境段民国31年至33年秋建成;民国35年横跨乌龙河的伯旋桥竣工,全线贯通行车。为单车道。1958年、1984年两县发动民工大规模整修和历经常年养护,至1985年路基宽6—8.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5米,最大纵坡12%,最小平曲线半径14米。为等外级公路。”
内江桐梓坝大桥
民国十四年内江县志艺文志卷九诗记载:“大洲,劉養民,明經。水光山色淡明空,别有瀛洲此景中,夷曠直涵千里月,淸虛常度九秋鴻,精融間毓梧岡瑞,瀾倒碓收砥柱功,一葉乍飛江外樹,鈞臺時有渭溪翁。”
民国十四年内江县志艺文志卷九诗记载:“卓秉恬,華陽人清道光中大學士,内江道中。文物聲名聚此聞,累朝芳躅費诅攀,我來訪古増憑弔,踏遍嶔寄歴落山。又,旅館登樓。手拓西窗日影偏,鱗鱗比屋倚山巅,到來合有登樓興,不見詩人王仲宣。”
对面化龙山
光绪9年内江县志卷之十艺文记载:“题化龍山,朱真人。郭外郊西柳色芽,東流注目浩無涯,江明白白紅紅樹,春在三三兩兩家,幾度來臨逢社燕,一尊相對到昏鴉,此邦物色吟成畫,高謝山中景致嘉。题冷然洞,朱真人。江山秀麗有奇峯,雲水悠悠物外通,容足安夷尋達士,無緣寄語在乘風。”
光绪9年内江县志卷之十二艺文记载:“龍山挹翠和朱真人,趙貞吉。長生仙老煉黃芽,解斷無涯續有涯,劍去採來都是藥,壶方跳入卽爲家,元雲島迥飛雲鶴,白石泉深養白鴉,海岳忙忙求法氣,橋邊孺子最爲嘉。”
历史沿革
内江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巴蜀腹心之地。据1951年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标本等文物证实,距今约3.5万年至4万年前,今内江所在沱江流域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原始部落群体。远古的内江为尧时资国封地,夏商时期为梁州之地,周朝为雍州之地,春秋战国时分属巴国、蜀国管辖,秦代为巴郡、蜀郡辖地。西汉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域内首次设置资中县,东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32年)划出资中县以南地域置汉安县,南北朝时期后魏废帝二年(553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今简阳市境内)首次设置资州。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汉安县更名为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避父讳(其父杨忠),阅览中江县地图,见县城江水环绕,遂将中江县更名为内江县。
后周武成二年(560年)资州治地由阳安县迁资阳县并置资中郡,保定(561—565年)中于此置盘石县。隋开皇七年(587年)资州治地从资阳县迁盘石县,州、郡、县同治今资中县重龙镇。元初州、郡、县俱废,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复置资州,明洪武四年(1371 年)降资州为资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资县升为资州直隶州。
民国3年(1914年)撤销资州。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督察区制。现内江市所辖县(市、区)除隆昌市外,均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地资中),1949年12月5日至16日相继解放。
1949年12月21日,川南行署区资中行政督察专区建立,辖内江、资中、资阳、简阳、荣县、仁寿、井研、威远八县。1950年2月,改“资中行政督察专区”为“内江行政督察专区”,同时划出井研县,内江行政督察专区辖内江、威远、荣县、仁寿、简阳、资阳、资中等7县。1951年7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设置内江市(县级市),以内江县城区及近郊为行政区域。内江专区辖1市、7县。1952年,内江专区隶属四川省。1958年,仁寿县划归乐山人民行政专区;遂宁人民行政专区所属安岳县、乐至县划入内江人民行政专区,至此,内江人民行政专区辖内江市和内江、资阳、简阳、荣县、资中、威远、安岳、乐至8县。1968年7月1日,“内江人民行政专区”更名为“内江地区”。1978年,荣县划归自贡市,隆昌县划入内江地区。内江地区辖内江市和内江、资阳、简阳、资中、威远、安岳、乐至、隆昌8县。
1985年2月,撤销内江地区和内江市,设立地级内江市和市中区,1989年11月,撤销内江县,设立内江市东兴区。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和资中、资阳、简阳、威远、隆昌、安岳、乐至7县。1998年2月26日,国务院决定调整内江市行政区划,设立资阳地区,将资阳、简阳、安岳、乐至划归资阳地区管辖。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2013年,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市中区部分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2017年,撤销隆昌县,设立县级隆昌市;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托管东兴区部分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和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9年,实行乡镇区划调整,全市从107个镇、乡调整为70镇,从14个街道调整为13个街道。
——内江市人民政府
化龙山上的吕祖庙(佛灯寺),内江十二景之龙山挹秀。
同治内江县志卷之一山川记载:“化龙山,治西里许,有朱真人遗迹,有观曰凌风曰长生,有冷然长乐洞,列邑景。”
光绪31年内江县志卷之一古迹记载:“吕祖庙,建县西化龙山,即纯阳观,萧晋书等兴设,纯阳会晏作霖有碑记,见前纯阳观坊。”
光绪9年内江县志卷之一祠庙记载:“纯阳观,嘉庆十一年奉文载入祀典,十九年邑令顾文曜捐买县西化龙山基址,绅士罗良存等募众修建。”
光绪9年内江县志卷之一疆域附形胜记载:“形勝。山勢峥嵘起伏碁布四圍江流環抱一邑實百里之形勝也舊記。
山行依舊合水去復還來(郭璞記)。青山横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記)。江山之秀非他邑比(紹興李記)。佳氣西來洪流東折雖非都會美矣江城(總志記)。襟帶瀘合控引巴渝寰宇之内名山大川莫如西蜀蜀景之美瑰偉絶特莫如内江(提學康振記)。東有石笋爲地軸西則三堆爲天闕聯驂雲天馬峙其南挹雪玉屏拱其北(集舊志)。
中川舊有八景明宜德間李給事蕃增爲十景崇禎初邑今雷應乾復增以化龍石笋共爲十二景曰醮壇曉月曰龍洞朝雲曰華蕚春暉曰書樓畫錦曰雁塔秋香日桂湖澄碧曰聖水靈湫曰葛仙勝跡曰三堆聳秀曰東林晚眺日龍山挹翠曰石笋㕘雲前人頗多題啄以勝地不常有空存其名殊無異致者姑並列其名惟今江外西林高刹凌空逺勝東林舊志不列景中今酌改東林晚眺爲二林晚眺以配三堆云。”
民国34年内江县志卷之一山川记载:“中江考,舊志撰。按郡志中江源出岷山自灌口分支經漢州新都金堂歷簡資經流三堆山下西流而東至縣後東折而南至椑木鎮南折而西至黄市井與三堆上游相距僅二十里一水周遭環抱九十餘里縣當其中故名内江楊太史慎云蜀三江外水岷江卽重慶上敘州嘉定是也内江涪江卽重慶上合州遂寧潼綿是也中水沱江自瀘州上富順内江資簡金堂漢州是也沈約宋書亦以資江為中水涪江為内水近水掃城脚形家忌之是在知風水者培治焉。中江见前考。”
Dschinghis Khan - Moskau(1980)
Ralph Siegel作曲 Bernd Meinunger填词
Moskau
莫斯科
Fremd und geheimnisvoll
陌生而又充满神秘
Türme aus rotem Gold
红色黄金浇注成的塔
Kalt wie das Eis
寒冷如冰
Moskau
莫斯科
Doch wer dich wirklich kennt
而真正了解你的人
Der weiß ein Feuer brennt
知道在你的心里
In dir so heiß
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
Kosaken hey hey hey hebt die Gläser
哥萨克们 举起你们的酒杯
Natascha ha ha ha du bist schön
娜塔莎 你是多么美丽
Towarisch hey hey hey auf das Leben
伙伴们 为了生活
Auf Dein Wohl Bruder hey Bruder ho
为了健康 兄弟们 干杯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Wirf die Gläser an die Wand
将酒杯扔向墙上
Russland ist ein schönes Land
俄罗斯是个美丽的国度
Ho ho ho ho ho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Deine Seele ist so groß
你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Nachts da ist der Teufel los
夜晚是恶魔出没的时刻
Ha ha ha ha ha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Liebe schmeckt wie Kaviar
生活像鱼子酱一样美味
Mädchen sind zum küssen da
姑娘们在等着我们的亲吻
Ho ho ho ho ho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Komm wir tanzen auf dem Tisch
让我们在餐桌上跳舞
Bis der Tisch zusammenbricht
直到桌子倒塌为止
Ha ha ha ha ha
Moskau
莫斯科
Tor zur Vergangenheit
通往过去的大门
Spiegel der Zarenzeit
沙皇时代的镜子
Rot wie das Blut
鲜红如血
Moskau
莫斯科
Wer deine Seele kennt
那个深知你灵魂的人
Der weiß die Liebe brennt
对你的爱就像
Heiß wie die Glut
熊熊燃烧的炭火一样炽热
Kosaken hey hey hey hebt die Gläser
哥萨克们 举起你们的酒杯
Natascha ha ha ha du bist schön
娜塔莎 你是多么美丽
Towarisch hey hey hey auf die Liebe
伙伴们 为了爱情
Auf Dein Wohl Mädchen hey Mädchen ho
为了健康 姑娘们 干杯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Wirf die Gläser an die Wand
将酒杯扔向墙上
Russland ist ein schönes Land
俄罗斯是个美丽的国度
Ho ho ho ho ho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Deine Seele ist so groß
你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Nachts da ist der Teufel los
夜晚是恶魔出没的时刻
Ha ha ha ha ha hey
Moskau
莫斯科
Lala lala lala la lala lala lala la
Ho ho ho ho ho hey
Moskau Moskau Lala lala lala la
Lala lala lala la
Ha ha ha ha ha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Wodka trinkt man pur und kalt
伏特加要喝又冷又纯的
Das macht hundert Jahre alt
这传统持续了上百年
Ha ha ha ha ha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Väterchen dein Glas ist leer
老伙计们 你们的杯中已经空了
Doch im Keller ist noch mehr
不过地下室里还有一些
Ha ha ha ha ha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Kosaken hey hey hey hebt die Gläser
哥萨克们 举起你们的酒杯
Natascha ha ha ha du bist schön
娜塔莎 你是多么美丽
Towarisch hey hey hey auf die Liebe
伙伴们 为了爱情
Auf Dein Wohl Mädchen hey Mädchen ho
为了健康 姑娘们 干杯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Wirf die Gläser an die Wand
将酒杯扔向墙上
Russland ist ein schönes Land
俄罗斯是个美丽的国度
Ho ho ho ho ho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Deine Seele ist so groß
你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Nachts da ist der Teufel los
夜晚是恶魔出没的时刻
Ha ha ha ha ha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Liebe schmeckt wie Kaviar
生活像鱼子酱一样美味
Mädchen sind zum küssen da
姑娘们在等着我们的亲吻
Ho ho ho ho ho hey
Moskau Moskau
莫斯科 莫斯科
Komm wir tanzen auf dem Tisch
让我们在餐桌上跳舞
Bis der Tisch zusammenbricht
直到桌子倒塌为止
Ha ha ha ha ha hey
推荐阅读
LittleAunt2.0千1
张赵氏4.5千0
M32****24806.0千9
1950
小徐华4.3千11
静待花开225.3千10
流年碎影1.7千0
珊珊53543.0千12
M43****26062.2千19
咪欢9.0千2
遥远的景象4.8千11
背着背包go5.5千12
小马途游看世界3.8千9
小海波澜XHBL5.8千11
官姥爷爱旅行5.8千11
M35****94286.3千18
枝叶斋主5.7千18
林琛Live5.9千10
旅游攻略君4.4千11
钩子云7.8千14
渝帆4.5千9
chinadesk12.7千5
对唔住非凡哥1.4千0
上海冷空气5.6千11
我就是大人7.5千11
修行多年的板蓝根1990
修行多年的板蓝根1700
修行多年的板蓝根2480
修行多年的板蓝根3180
小丽寻觅记5.4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