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到富顺,南门桥~骡子滩~傅家桥~戴家寺~柑子坳~高石坎~鳌溪桥~东湖街。
出发时间
11月
行程天数
1天
人均花费
200
和谁出行
一个人
同治隆昌县志卷一图考记载:“隆桥夜月。一望龙潭水满湖,天中月朗觑名珠,桥横巨壑尘机静,石架高粱景致殊,任子垂竿曾学钓,张君拾履未能图,雨余霁色清如许,杨柳阴中宿鹈鹕,趙元慧。”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一津梁记载:“隆桥,在县城南门外,嘉庆己卯,前任广西永宁州喇峝司巡检余大揆率子继恩,捐资重修,桥以隆桥颜之。”
同治隆昌县志卷三十六艺文诗记载:“隆橋夜月,劉騰龍,坐玩隆橋月,晶瑩澈水濆,碎金篩岸柳,團鏡浴風紋,魚陣驚虹影,沙明失鷺羣,樓頭誰弄笛,淸響隅江聞。……隆橋夜月,黄文理,郭外溪流跨彩虹,漁梁光射蜀江東,波澄玉兎銀蟾下,煙凈寒潭晚浦中,兩岸沙明澄皎潔,一輪鏡擁望圓通,試看白雪凝柔紙,贔屭遥臨憶謝公。”
隆昌县志1986-2002(2018年01月)记载:“第二十五篇旅游。第一章旅游资源。第一节隆昌古八景遗存。……
七、隆桥夜月。
古县城大南门外巴蜀古驿道主干道上有桥横跨石溪(隆昌河旧称),桥名隆桥(俗称南门桥)。隆昌建县前为隆桥驿,故名。古隆桥为巴蜀古驿道上重要津梁。此桥建成的确实年代已无可查考,然就巴蜀古驿道的形成年代推知,当在1700年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县人余大撰及其子余继恩捐资重修隆桥,重建的隆桥为青石七孔平桥,两端建坊,坊额仍冠以‘隆桥’二字。‘隆桥’之美景在于夜月。昔日此处柳丝拂岸,水净沙明,当月正中天之际,林间倦乌归巢,桥下静影沉壁,其景何其幽致!石桥1987年被洪水冲垮一桥面石,后拆除,改建为水泥平板桥。被誉为‘隆桥夜月’之景已不复存在。”
小洞坎
四川省隆昌县地名录(1985年)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隆昌河概况。隆昌河发源于本县蔡家寺公社斑竹林。源头海拔高程380米。因河道流经隆昌城故称隆昌河,全长50公里。在县城附近有落差30米的瀑布,称‘鹅洞飞泉’。据县志载此河昔称雩泉。上游河道有时断流,基本不通航,流域面积约121平方公里。沿途流经普润、周兴、石碾、凉亭、飞泉、新生、乐只、付家、肖家桥、光荣等公社。由白水滩流入泸县嘉明河。在付家桥附近有我县另一河流龙市河来汇。付家桥至白水滩段,又称九曲河,河面稍宽,可通航木船,常年流量1.4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9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4422万立方米,本河道主要灌溉石碾、城郊、胡家等区农田。河上主要人工建筑有:柏林寺水库(中型);电灌站28处,装机31台942千瓦;有沱灌二期工程隆一一古引水渠;其余有石桥25座,公路桥6座,铁路桥1座。”
大洞坎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一津梁记载:“石溪桥,在县南二里,旧有石溪亭,见王士祯渔洋诗话。”
光绪叙州府志卷十三关梁记载:“隆昌县。……石溪桥,县南二里,旧有石溪亭,见王士正渔洋诗话。”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二古迹记载:“石谿亭,在縣南石谿橋左,王士正漁洋詩話,蜀隆昌縣,地名石谿橋,有堊書一絕句云,桃花依舊放山青,隱几焚香對畫屏,記得當年春雨後,燕泥時汚石谿亭。
吳學使省欽和韻。巴渝煙雨茘支靑,曽倚蓬𥦗問玉屏,一種詩情呢回首,石谿橋畔石谿亭。
杜廉使王林和韻。巴山雨後晚來青,人在圖中看翠屏,燕子巢空花落盡,春風依舊短長亭。
露?依依柳色靑,漫將詩句冩雲屏,石谿橋畔知何處,回首莙茫載酒亭。
查觀察禮和韻。天外雲山萬古青,石谿橋畔冷苔屏,落花紅甫傷春句,幾度吟聲感舊亭。
顧觀察光旭和韻。大峩峯外幾峯靑,行盡岷江似别屏,依舊桃花春水綠,石谿人去已無亭。
數莖白髮奈山青,秋雨秋風份畫屏,閒與畫莊評邑乘,無名詩史石谿亭。
沈大守清任和韻。谿上春山放眼青,畫闌紅燭醉銀屛,鳥啼花落尋常事,欲結漁洋詩話亭。
李太守永旗和韻。雨過春嵐分外青,何人點筆拂雲屏。桃花開落空山裏,惟有谿聲度野亭。
富觀察德克進布和韻。風雨年年山更青,畫中詩句落雲屏,蠶叢舊事憑誰問,留得乾坤一草亭。
高司馬芝和韻。萬叠雲山入里青。恍然身世到南屏。年前殘雪梅花候。人在孤山放鶴亭。
谿亭重構舊山青,亭外山花簇錦屏,極目雲天重回首,故鄉五百五長亭。
楊刺史潮觀和韻。小春時候草還青,玉壘行人入畫屏,杳靄雲山何處是,茂林啼鳥歇凉亭。
蜀道天高萬㸃青,一山一曲盡如屏,石谿橋畔題詩處,何似臨卬春草亭。
吳刺史蘩孫和韻。樓峯渺渺數峯靑,漱石泉飛挂锦屏,芳草路逃人跡斷,詩魂猶遶舊豁亭。
凌明經鳳翥和韻。太元經度小樓青,玉剪曾縈山字屏,知是何人工刻畫,香泥移㸃蜀雞亭。
舊巢重掃柳條青,又放春痕上蘚屏,見說風流賢令尹,别將妍唱擅吟亭。
翰畢紛綸供削靑,散衙花底擁提屏,網羅名勝歸編載,不是尋常風月亭。
陸明經炳和韻。燕不尋巢春自青,看山空復羡如屏,阿誰迷却桃源路,腸斷谿橋是阮亭。
徐明府無亭和韻。蜀江水碧蜀山青,春雨年年濕錦屏,詩史到今傳軼事,啼殘杜字石谿亭。
樓峯城外草青青,半入紅塵半翠屏,待數歸程花縣過,一腔古意夢郵亭。
李明府元奮和韻。萬叠奇峯未了青,美人踪跡隔雲屏,隆橋驛外石谿水,今古含情是此亭。
吳明府映白和韻。睛山新洗佛螺青,雲態花容入锦屛,攬勝最宜招客飲,石谿亭是醉翁亭。
趙明府憲高和韻。葳蕤蒲徑草痕靑,點染給山幾幅屏,名跡重開觴詠地,右軍未許擅蘭亭。
段明市玉裁和韻。彩雉朝飛宿麥靑,春寒料峭入雲屏,桃花流水仙源路,合著詩人一草亭。
臧明府榮青和韻。石谿橋畔草青青,谿外春山列翠屏,流水桃花自千古,雪泥鴻爪一孤亭。
摩桫斷簡眼隔靑,雅集重開六六屏,赢得新詩题壁滿,他年隹話播旗亭。
李明府德皋和韻。谿水長流石氣青,騷人吟徧小圍屏,當年寓意憑誰問,消受淸風竹外亭。
淩明府夢曾和韻。阿誰詩骨斵山青,零落殘篇蝕篆屛,一自尙書吟賞後,清光合並露香亭。
劉明府逢泰和韻。峯峯遠眺入雲青,流水桃花遶石屏,記得隆橋風物好,幾時重訪舊谿亭。
四時風暖草常靑,蜀國雲山疊錦屛,最是伊人吟不厭,半林残照落空亭。
夢裏江南一髮青,五湖煙水敞雲屏,遂初時把樓峯志,春雨香泥憶廢亭。
周明府成漋和韻。幾度遥山遶檻靑,賞音人去但空屏,百年風雅须料理,重取微言問考亭。
高明府上桂和韻。石谿環望四山青,依舊桃花點翠屏,佳句爭傳人已遠,夕陽何處訪空亭。
徐明府士勳和韻。城南官柳總青青,黛拂闌下翠鎖屛,驛騎經過頻悵望,風光不似畫烏亭。
元明府時和韻。芳原初見柳絲靑,細雨斜風冷竹屏,我亦江山流寓者,不堪回首是離亭。
張明府兆星和韻。清香杳渺入谿青,難把幽懷上紙屏,借問石谿倦遊客,爲誰憔悴卧林亭。
楊明府宗岱和韻。雲多不碍舊山靑,小雨春寒濕翠屏,橋畔有人歌妙曲,相將賭句上旗亭。
湯參軍健業和韻。壽世書成付汗青,循良應上御前屛,劇憐竹屋蕭蕭夜,摭拾殘編到阮亭。
數株衰柳爲誰青,檻外山光似錦屏,爲問西川于役者,幾人曾說草元亭。
唐然軍摩豫和韻。江山遥峯一抹青,天光倒影落雲屏,慿襟軒豁江天外,忽憶曾遊碧照亭,
聨吟竹屋一燈青,舊許名高九叠屏,他日輶軒風續采,劍南首數石谿亭。
吳中翰洁恆和韻。攀蘿踏偏曉山靑,古岸橫橋入畫屏,啼鳥自來還自去,遊人指㸃舊詩亭。
谢孝廉昕和韻。隄柳猶綠草猶靑,漠漠谿山澹畫屏,太息音座長歇絕,千秋心跡夕陽亭。
劉別駕斌和韻。當年紅雨點山青,遊侶招尋入畫屏,此日扶輪推大雅,問誰同調倚松亭。
凌國學學曾和韻。茶杯小任又山青,谿口衙衙列石屏,料得笋輿頻到日,搜尋殘墨立空亭。
凌瑞珠和韻。小桃齊放舊梢靑,姽嫿遥嵐做翠屏,約略百花潭畔見,畫橋紅影落谿亭。
案歲在乙未雲駿纂輯邑乘錄漁洋詩話一則和無名氏絕句云。
水流来釆草靑靑,一片風光接玉屏,春雨又開花半樹,飛鴻幾度短長亭。
時和者甚盛,歷城朱明府埼次韻四首云。
羣峯不改雨餘靑。題字雲迷九叠屛,却怪懐巢新燕子,春來依舊覓空亭。
偶逢隹句眼還靑,七字流傳自玉屏,不是吾家多好事,遺踪誰訪石谿亭。
村村花柳野煙靑,遺墨消磨虐翠屛,好傍谿山隹絕處,更臨略彴結茆亭。
春山長繞縣門靑,尙憶高齋六尺屛,過客匆匆成濶別,無緣畫壁向旗亭。
來札云海鹽朱爾邁人遠合西蜀於隆昌道中石谿橋見石壁上堊書絕句遂爾流播今畫莊復爲蓋亭徵詩鐫石故拙稿次首中有吾家好事之語烏程凌東園鳳翥自註其一作云王新诚司㓂漁洋詩話所載無名氏石谿亭絕句一首與晚唐儲嗣宗小樓詩大致略同但易落句大元經作石然亭耳乃司㓂既存儲詩於所選洪氏萬首絕句中而復錄此詩於詩話中可知人苟工詩當其與致所寄卽取古人名句移易一二字便覺風趣頓殊作者既無嫌刻畫古人識者正不妨並存而互錄也。”
隆昌县志1986-2002(2018年01月)记载:“第二十五篇旅游。第一章旅游资源。第一节隆昌古八景遗存。……
五、回龙砥柱。
该景观位于古县城小南门外洞坎之上,旧有庙名‘回龙观’。石溪之水北来,至此顿遭堵截,遂东西分流而下大小洞坎。回龙观环抱于左右分流之中,临江而建,殿宇辉煌,气势巍然。清道光初年,回龙观因年久失修而倾颓。清道光十二年(1832) ,知县杨慰农倡议重建,刚动工即迁升巴江,工程遂止。清道光十五年(1835) ,邑令刘光第倡议重修回龙观,带头捐奉,于道光十八年落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暴雨后水涨,冲毁通往回龙观之双桥;道光三十年,县人晏端山等遵刘光第之托,修复加高双桥,并在桥前建‘龙门胜迹坊’‘石印遗徽坊’。双桥分架南北。 20世纪40年代后,观、桥、坊一一毁坏。今双桥不存,回龙观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前曾作先烈祠,祭祀辛亥革命时期隆昌县先烈,后破败, 70年代始为中共隆昌县委党校。”
同治隆昌县志卷二十寺观记载:“回龙观,南门外二里。”
同治隆昌县志卷一图考记载:“回龙砥柱。遶城一曲水潺湲,力砥中流赖此山,雁塔居然华表柱,蟠桃宛是剑门关,川澄碧镜空潭影,彩落虹桥护市阛,回首黉宫花柳盛,谁人到此不开颜,趙元慧。”
同治隆昌县志卷三十六艺文诗记载:“廻龍砥柱,黄文理。凌雲插漢梃祥州,紆折灣環曲岸頭,兩水瀠洄夾明鏡,一峯欎崛砥中流,奎光凝紫晴薰閣,塔影拖藍曉入樓,吐納風雲陶萬彙,淸機活潑與天遊。”
隆昌县志1986-2002(2018年01月)记载:“第二十五篇旅游。第一章旅游资源。第一节隆昌古八景遗存。……
八、鹅洞飞泉。
鹅洞飞泉即县城南郊石溪上的洞坎瀑布。隆昌古八景之中唯有鹅洞飞泉纯属自然景观,为独特的地理条件所形成。石溪自东而来,过南门桥,经锁江桥,折而南行;至回龙观,左右分流而至大小洞坎,分别过石溪桥和小洞坎石堰桥,陡然跌入崖下深潭,形成天然瀑布。冬春之际,涓涓流水自高崖垂落,似白练悬空,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夏秋之时,每当暴雨之后洪水来临,石溪之水汹涌澎湃,奔腾咆哮,以雷霆万钧之势至陡崖飞泻而下,如滚雪飞珠,轰隆之声惊天动地,数里之外可闻。其时,但见水雾涌起,有白鸳往来其中,左近林木葱郁,景物若暗若明;又有飞瀑珠沫。雾气与日照交相辉映,便有彩虹呈现水雾之中,仿若金鹅现身;更有风卷惊涛,飞沫扑面,虽当盛暑烈日,却如琼浆沐体,清凉爽神,妙不可言。
飞瀑半崖上有深洞,相传内藏一只金鹅,有金鹅现身于深潭洗澡及金鹅生金蛋救助贫苦善良人家的传说。历代多有文人墨客为其景致所倾倒,题诗作赋,赞不绝口。大洞坎右侧有清道光九年知县李盘所立‘鹅洞飞雪’碑;崖下石壁间有清道光丙午年(1844)李部农所刻《鹅洞飞雪》歌;大洞坎瀑布左崖半壁上镑有"龙门"两字,宇径八、九尺,道劲端丽,历久不磨。石溪桥头东,有一亭,曰石溪亭。鹅洞飞泉古建筑今已一一被毁,古迹不存。小洞坎桥下河床中原有一巨石如印,称‘石印’,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渝铁路建设之时;大洞坎陡崖于20世纪70年代因筑县委党校围墙,施工人员图便,将崖顶爆破取石,破坏成错乱梯状斜坡。今唯小洞坎尚较完好。
以上所记,为清同治十三年县志所载‘隆昌八景’。然民间相传之八景,则不尽与上述相同。曰:
鹅洞飞雪,隆桥映月。
楼峰耸翠,圣灯夜明。
正觉晴云,响石余音。
墨溪流香,高洞弹琴。
另还有:
天华石印峰,天峰风送云。
风动三堆石,普昭韵乾坤。
……
凡此种种,诚可见县内物华天宝。”
同治隆昌县志卷一图考记载:“鵞洞飞泉。金鵞泛出本传疑,洞壑清凉沁我脾,两字云泉鐫石壁,弌泓瀑布挂流澌,珊珊十尺悬冰景,泛泛层台似驶驰,移席开尊分六韻,梁園赋雪也如之,趙元慧。”
同治隆昌县志卷三十六艺文诗记载:“鵞洞飛泉,黄文理。峭奇壁立洞横開,瀑布長懸天半來,萬姓探源資窈窕,千秋沛澤仰崔嵬,銀河倒瀉形如練,玉屑平鋪響似雷,滴滴清凉堪一掬,如斯不舍共徘徊。鵞洞飛泉,唐德一。一派從東下,水簾注石開,驚湍飛王屑,落澗泛珠洄,古字苔封壁,澄潭響似雷,金鹫傳舊跡,雲窟擬蓬萊。”
同治隆昌县志卷五山川记载:“廻龍山,縣南一里,為縣治水口,雙流兢飛,亘古横當其衝,坦夷修廣,水奔趨石上輪澙跳蹙,波紋頃刻萬變,斷岸千尺,灑然下墜,聲如轟雷,壮如霏雪,奇境也,山之東麓廻龍觀峙焉,势欲凌空,其南麓有廻龍㙮,岳陽張鼎雨霖春遊詩,風雨連朝暗曉檑,晴明物態媚郊坰,破雲日向花心射,隔水煙於樹杪停,乍聚萍星溪面綠,漸平麥浪隴頭靑,倦遊小憩廻龍閣,靜聽泉聲度遠汀,前令朱雲駿九日登廻蘢觀詩,驚心節物向闌珊,九日擕樽過石壇,楓落冮潭秋潦淨,雲藏佛墖嘵峯寒,素交不爽淸風約,黃菊初開白露團,無限蒼凉乘薄醉,振衣千仞思漫漫。……金鵝洞,……雩泉水,從廻龍山巖奔注,西南流三十里,滙水峡口,入岷江,舊名龍門,邑人郭孝懿改爲雩泉,案通志,雩泉列縣南一里,金鵝洞屬縣西里許,其實同出於廻龍山,通志誤考。……雩泉,在廻龍山巖上鐫雩泉二字,款落隆昌縣知縣王化賢教論周永奠典史曹弘猷遊撃周仕員守備王德嘉,後鐫大周四年嵗次丁巳孟秋吉日立,閣邑紳同鐫,又小字鐫,兩載祈兩屢驗云云,又鐫有高山流水曲水流觞八字,按,隆邑舊志無遊墼守備之官,職官內又無王周曹三人之名,大周係吳藩偽號,疑為逆藩時之偽官也。”
同治隆昌县志卷三十六艺文诗记载:“鵞洞留别,王贊化。臨别金鵞洞,清幽不可名,一灣波蕩漾,四壁石峥嵘,坐絶纖塵跡,耳聞瀑布聲,何年重過此,再叙水山盟。”
四川省隆昌县地名录(1985年)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响石区概况。……乐只人民公社概况。
乐只公社位于隆昌县城西南方。驻地骡子滩(集市),距县城6公里。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东部和北部接城郊区,南接胡家区,西部与本区圣灯公社为邻,是响石区最东端的一个公社。总人口102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人。汉族(有回族2人)。现辖7个生产大队,其中1个市街大队(3个居民组),农村81个生产队。
该社以驻地原名骡子滩的谐音命名。清代至民国24年(1935年),均称骡子滩、骡子店。因场边隆昌河有一滩口,有一石形似骡子,故命名骡子滩。约于1946年改称乐只乡,部分属原西南镇管辖。解放后亦称乐只乡。1952年属第九区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并入圣灯乡。1958年属圣灯公社。1961年为管理方便,重新划出称乐只公社归属响石区至今。
该社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势80%浅丘,20%深丘,北高南低。共有耕地7618亩,其中田6054亩。集体林地586亩。河道密集,水利条件好。隆昌河及其支流斜贯全境。北部 还有古宇庙水库的渠道,此外有水塘50余口,小型水库3座总蓄水量800万立方米。大部分耕地可自流或提灌,不受干旱威胁。因此,农业发展速度较快。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红苕。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灯草。1980年集体部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214亩,总产669.87万斤。由于交通方便,资源丰富,社队企业发展很快,1980年总产值达81.22万元,居全区第二位。1980年全社总收入121.79元。社员人平分配口粮482斤,人平分配收入63元,是全区生活水平较高的公社。1981年以来,推行生产责任制,社员实际收入又大为提高。
该社地处隆富公路、乐响公路的衔接点。交通方便,每个大队都通公路,境内还有专属以上企业,井下作业处、汽车修配厂,省属公路道班房等。集市有铁业社、酒厂等单位。市场繁荣,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解放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600人。现已发展到公办、民办小学9所,农中1所,学生1906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名。场上有电影院,放映电影、电视,逐步丰富社员文化、娱乐生活。
乐只公社,解放前后为乐只乡,现沿用。
乐只大队,原市街大队,因大队驻骡子滩,故1981年命名。非农业人口398人。
骡子滩,隆昌河畔滩口旁有一石形似骡子,取骡子的谐音改为乐只。乐只公社、乐只大队驻地。
……”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关隘记载:“骡子滩,县南二十里,达叙州府。”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九铺递记载:“騾子灘舗,在縣南十五里。”
骡子街
乐亭街
隆昌县志1986-2002(2018年01月)记载:“第二篇自然地理。……第六章溪河水系。……第二节溪河。一、龙市河。
龙市河为濑溪河在隆昌县域一级支流的正源,属濑溪河右岸较大支流,沱江二级支流,发源于隆昌县迎祥镇新庙村大坟坝;历来有高洞河、响石河、盐井河等称谓(民间将流经当地的某一河段冠上当地名称)。
龙市河流经龙市镇、双凤镇、响石镇、黄家镇境,于胡家镇的傅家桥金瓶锁口处汇隆昌河,沿隆昌、富顺县界东流,呈‘V’型流经富顺县戴寺镇,回流东向复入隆昌县境,曲折流经响石镇、胡家镇界,入云顶镇,于牛牯桥汇墨溪,至白水滩双河口,左纳渔箭河,下白水滩,过白水滩公路桥,于水峡口出隆昌县境,经泸县嘉明镇、福集镇汇入濑溪河。
龙市河干流全长69.90公里,河源高程400米,河口高程302米;流域总面积736.09平方公里(含隆昌河177.49平方公里、渔箭河93.3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7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金瓶锁口362.30立方米/秒;白水滩水峡口747.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总水量4422万立方米。
龙市河自迎祥镇新庙村大坟坝起,流经迎祥镇广付、高家、金山、五灵村,龙市镇堰塘湾、两路口、大云、福庆、大牌坊、三块碑、崇佛、东岳、傅家湾、济元村;黄家镇何家、红星村;响石镇长桥、永高、高洞、巫山、河坝、海螺、酱园、石庙、柿子、吉庆、桃园、坝上、大屋、永安、小嘴村;胡家镇蒲芦、盘石、黄金、傅家、泡桐、洪家、同心、六一、凤凰村;云顶镇德星、石渔、圣水、金墨、凤林、亲睦村等从北到南十个乡镇47个行政村,滋润着半个隆昌县的土地。
龙市河受时段降水影响,上游河段时有断流;河水自20世纪末始有轻度污染;盐井滩至桃子滩河段属隆昌鱼类自然保护区。龙市河中下游河段水面较宽阔,有木船通航运输;20世纪90年代,尚有渔船从事捕捞活动。
……”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九铺递记载:“傅家橋舗,在縣南三十里。周家寺舖,在縣南四十五里,與富順縣交界十五里。”
四川省隆昌县地名录(1985年)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胡家区概况。……付家人民公社概况。
付家公社位于隆昌县城西南部。驻地付家桥,距县城13.5公里。总面积16.5平方公里。东与光荣、肖家桥公社接壤,南邻胡家公社,西、北接响石区。总人口159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6人,汉族。辖11个生产大队,106个生产队,2个居民组。
公社以驻地付家桥得名。据传清末由付姓族人主持修建该桥,故称付家桥。解放前属于第一区付家乡。1949年解放后,曾由农会建立新乐、付家、盘石三个小乡。1956年合并称付家乡。1958年成立付家人民公社至今。
该社地处浅丘,海拔在335米左右,东部稍高。隆昌河自北而南,汇合自西向东的龙市河,折向东方流入肖家桥公社。付家桥位于两河汇口。水利工程除大小堰塘76口外,沱灌工程有干渠横穿3个大队,配套水渠约14800米。沿河有电灌站,有效灌面达6450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以农为主,多种经营。
耕地面积13539亩,其中田11780亩,土1758.8亩,林地78.7亩。198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61亩,总产量达918.7万斤。复种指数165%。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红苕、高梁。经济作物有油菜、灯草、黄麻等。队办主要副业有养蚕和织席,年产值约33.9万元。社队企业有酒厂、煤厂、机制砖瓦厂、农机站等,总产值16.3万元。1980年统计,集体部分:全社总收入141.78万元,人平分粮383斤,人平分配收入51元。1981年实行责任制后,社员实际收入已超过此数。
交通方面:有隆富公路通过,经7个大队,并有支路通胡家寺。付家公路桥,建于1956年,宽5米,长35米,是沟通隆昌、富顺的主要公路桥。付家集市因交通方便,商业较为繁荣。集镇上有粮站、供销社、旅馆、饮食店等。198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9.3万元。
文教事业:解放前仅有小学3所,学生400余人。现有公办、民办小学13所,农中1所,学生3100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人,不脱产医务人员21人。
付家公社,原付家公社,现沿用。
付家桥大队,原市街大队,因大队驻付家桥,故1981年命名。非农业人口346人。
付家桥,原是付姓建桥,现改建为公路桥,仍用原名。付家公社,付家桥大队驻地。
……”
同治隆昌县志卷十关隘记载:“傅家桥,县南四十里,路达叙州府。”
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六兵制记载:“塘铺附。……隆昌县。塘兵。底塘,……骡子滩塘,傅家桥塘,周家寺塘,俱县南,……铺司。底铺,在县治,……骡子滩铺,县西十五里,傅家桥铺,县西三十里,周家寺铺,县西四十五里,……额设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岁支银一百三十六两,通志。”
富顺县文物保护单位,代寺殉难烈士纪念碑,富顺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九年五月六日公布,二〇二一年十二月立。
公元一九五零年三月,我人民解放军川南军区派军事代表来改造进原国民党起义的部队七十二军,以使其由反励军队变成人民的武装,不幸该军六九七团被匪特策动于三月二十六日夜在代寺叛变人民,当时我赵富江,、王希哲等二十七代表同志表现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与匪特坚决的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光荣殉难。惟我赵富江、王希哲等二十七同志多属共产党员久经革命锻炼,历在华北参加抗日及解放战争,旋又进军西南继而接受党与上级所授予改造七十二军的重大任务,他们在每一工作与任务中一贯积极负责不怕任何艰险,始终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不懈,今虽壮烈殉难流尽最后一滴血,但其革命伟绩永远载于革命史册之中、其鲜血将照排着新川南与新中国之建设成功。此誌纪念永垂不朽!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八、革命纪念地名胜古迹。……烈士纪念碑,为纪念二十七名烈士而建。碑占面10余米,高20余米。代寺镇隆昌街口柑子林内。”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代寺区概况。
代寺区(驻地代家寺)位于富顺县城东北部50华里。东北与隆昌付家、胡家、青龙公社连界,西北与狮市区永胜、骑龙、五桥公社相邻,西南与城郊区高石、杜快公社接壤。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北距隆昌县城22公里,南距童寺区12公里。为富顺至隆昌之门户。现有7个公社1个镇,534个生产队。人口102,734人。
代寺区因驻地而得名。相传明嘉靖年,戴姓家族兴旺,于富顺至隆昌的要道处建有一土地庙,并立有石刻‘戴家寺’三个字,故此得名。建国后,群众书写贯用此‘代’,习称‘代寺’。建国前,为代寺区。建国后,1950年民主建政时为富顺县第16区,管属13个乡(铁牛、芭蕉、柑坳、赵石、高石、石龙、广福、长山、张河、尧山、杨冲、中石、朝阳)。1955年合并大乡时,仍称代寺区。辖广福、中石、赵石、石龙、龙硐、柑坳、骑龙、永胜、长山乡和代寺镇等9个大乡、1个镇。1958年公社化时,区辖代寺、中石、龙硐、永胜、骑龙、童寺、万垇、古佛、宝庆,共9个公社。1961年夏与童寺分区,1962年后,又将骑龙永胜公社划归狮市区。现辖代寺、李子铺(原名广福)、福堂(原名长山)、龙硐、中石、柑坳等七个公社和代寺镇至今。
全区共有耕地面积94,280亩。主产水稻、红苕、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粮食产量由建国初亩产400斤。增加到现在的1,000余斤。1980年产值达739.06万元。经济作物以蚕桑、黄麻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产值达123万元。
全区以浅丘为主,无成片荒山、草地和林木。水源丰富,有中、小型水库25座。储水1,605万米,电力排灌14处,有石干渠70公里,灌遍全区57个大队,灌面45,000亩。
文教卫生方面:建国前,有公立小学6所,学生3,000余人,建国后,现在全区共有公办的小学9所,民小60所,共有学生19,000余人,有公民办教师442人,全区共有公社卫生院8个,其中3所卫生院设备较好,有住院部,X光机,设备比较完善,共有医务人员120余人。
区办企事有油毡原纸厂1个,1980年产值348万元。全区企事业总收入199.55万元。
代寺鎭概况。
代寺镇(驻地戴家寺)位于富顺县城东部50华里。海拔346.3米,现有四街、七 巷、共4个居民委员会,783户。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西距富顺县城17公里,北距隆昌县城22公里,东距童寺12公里,居富隆公路之要冲。
镇以驻地‘戴家寺’而得名。此地原有集市陈市场(现富三中校址),在明朝嘉靖年,‘戴’姓家族兴旺,于富顺县至隆昌县的要道处,建有一土地庙,并石刻有‘戴家寺’三个字,来往行人在此歇脚、住宿,进行交易,后场迁徙至此,遂名。建国后,群众书写贯用此‘代’习称代寺。
代寺镇民国25年(1936年)始建镇,是时有五条街,原名以街走向称之为:富顺街、正街上、隆昌街、泸州街和横街子。建国前为代寺乡,属代寺区。建国后,1950年置代寺镇,仍属代寺区。1951年更街名为解放街、人民街、新华街。1958年属代寺公社,1959年仍设代寺镇至今。代寺是代寺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公所和镇政府治地于此。
交通、工业方面:建国前,代寺镇仅靠牲畜驮运和肩舆。建国后,逐渐由车运代替运输。工业从无到有,现有县手工业系统的铸造厂、油毡厂、建材厂、机修厂和建筑安装队、以产电机、油毡和石棉瓦为主。街道工厂有两个,工人约100人,1980年度总产值达50多万元。
商业方面:现除社会商业的七个单位外,近年来,四街还办起了商店。
文教卫生方面:民国25年(1936年)时办了一所东二区国民小学,学生有40人左右,教师只有3人。建国后,现有公民办小学和幼儿班各一所,教职员工近40人,学生达1,000人。镇上还有区医院1所,设备齐全,代寺公社医院亦设在此。
建国初期,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川南军区派军事代表来改造原国民党起义部队72军,但该军的697团被匪特策动,于3月26日夜于此叛变,人民解放军赵富江、王希哲等27位军事代表,与匪特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光荣殉难,为缅怀牺牲革命烈士,当地政府在镇侧的果园内,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供后代瞻仰怀念。
代寺区,以驻地戴家寺,将‘戴’改‘代’而得名。耕地94,280亩,102,734人。
戴家寺,集镇。曾名陈市场。明代嘉靖年场址变迁后,以古庙碑刻‘戴家寺’而得名。代寺区、代寺镇、代寺公社驻地。
代寺镇,以驻地戴家寺,将‘戴’改‘代’而得名。1 9 3 6年建镇。
解放街,原名富顺街。建国后,为纪念新中国诞生,人民得解放而改称。
人民街,原名正街。建国后,取‘人民当家作主’之意改称。
新华街,原名隆昌街。建国后,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改称。
和平街,原名泸州街。建国后,取渴望和平之意命名。
代寺公社概况。
代寺公社(驻地文昌会)位于富顺县城东部50华里。西与柑坳公社接界,北与长山公社相邻,南与龙硐、石龙公社接壤,东与李子铺公社相依。富顺至隆昌公路横穿公社境内,全社共有8个大队,63个生产队,2,820户,12,272人。
代寺公社以位处代寺周围得名。建国前,为代寺乡,属代寺区。建国后,1950年仍属代寺区,分属赵石、铁牛两个乡。1955年合并大乡时,以赵石乡为主并入铁牛乡7个村,为赵石乡,1958年,由石龙、广福、长山、柑坳、赵石乡和代寺镇合并组建为代寺公社,1961年冬调整公社规模,按原五乡、一镇建制分别建立公社后,其余属地仍为代寺公社至今。
公社有总耕地面积11,285.7亩,土地肥沃,主产水稻、高粱、红苕、小麦、玉 米、大豆,每亩产量由建国时亩产500余斤,增加到现在的850斤,经济作物以蚕桑、黄麻为主,油料以菜子为主,1980年全公社总产值已达127万元。
全社地势平坦,以浅丘为主,无成片林木和荒山草地。水利有盐井沟、洞子口、双龙寺3座水库,容量550万立方。全系电力排灌,有石干渠5.5华里,基本上能灌遍全社70个生产队,灌溉面积达7,400余亩。
全社气候温和,夏秋雨量较多,冬春雨量偏少,冬天很少有冰雪期。
文教卫生方面:建国前无1所完小,只有几所保国民学校。建国后,现已发展到3所完小,民校8所,总共有学生2,316人。县属富三中于此境内。现有公社医院1所,医务人员26人,此外8个大队都办有合作医疗站,有卫生员16人。
社办企业有公社农机修配站1个,白酒加工厂1个,面粉加工厂1个。共有职工24人。
代寺公社,1958年,以原驻地戴家寺将‘戴’改‘代’而得名。耕地12,166亩,12,272人。
文昌会,清朝文昌宫庙会产业所建房院。代寺公社驻地。
……”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记载:“市鎭。……戴家寺,陸地,屬上東,距縣五十里,地饒禾稻,城中食米多仰給于此,道通成渝,由場十三里至爛泥橋,卽隆昌界。”
乾隆富顺县志卷二防汛记载:“县城东底塘起,至柑子铺三十里,至戴家寺二十里,前接隆昌界,共设铺司六名,专司递送公文。”
柑坳老街,柑子坳这儿应该就是旧志里记载的柑子铺吧。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代寺区概况。……柑坳公社概况。
柑坳公社(驻地灯杆坝),位于富顺县城东部距县城28华里,西与五桥、高石公社接界,北与骑龙公社相邻,东与代寺公社相连,南与龙硐公社接壤,共有10个大队,82个生产队。共3,283户,人口14,958人。
公社以原驻地柑子坳而得名,据传明、清时,此地以盛产柑子闻名,是时有几家小店,后于1917年在此扩建为场,东西有一条大路横穿此地,场的西端是一个坳口,故名‘柑子坳’简称柑坳。
公社现管辖范围,建国前,分属高石、代寺乡,属代寺区。建国后,1950年民主建政时,分属于柑坳、芭蕉、铁牛、赵石乡,仍属代寺区。1955年柑坳、芭蕉乡合并,仍称柑坳乡。1958年9月成立公社时,并入代寺公社,为柑坳、芭蕉两个管区,1961年从代寺公社划出,成立柑坳公社至今。
全社共有耕地面积14,731亩,主产水稻、红苕、小麦、高粱、玉米和大豆,粮食由建国初期亩产400多斤,增加至现在的848斤。经济作物以黄麻、蚕桑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1980年产值达32.9万余元。
全社气候温和,夏秋雨量较多,冬春雨量偏少,常有伏旱,无冰雪期。
全社地势以浅丘夹沟为主。燕岩、铁牛、马耳桥大队山高坡陡,无成片森地和荒山草地,水源丰富,有水库6座,蓄水300万立方,其中:有3座水库与龙硐、代寺、长山公社共有,主要溪河一条,流经本社5个大队,小溪7条,有电力排灌两处,石渠2条,土渠一条约10华里,多数以电力排灌为主。少数属自流灌溉,灌遍全社10个大队88个生产队,灌面9,000余亩。
文教卫生方面:建国前,仅有公立小学1所,学生200余人,建国后,现有完小1所,村小3所,民小9所。共有学生2,635人。现有中西医卫生院1个,有医务人员9人,10个大队都有合作医疗站,有卫生员22人。
交通方面:全社有公路3条,富(顺)隆(昌)公路由西向东横穿公社境内,交通非常便利。
社内有农机站、面粉厂、酒厂,还有县的变电站设此。
柑坳公社,以境内集市柑子坳简称得名。耕地14,731亩,14,958人。
灯杆坝,建国前,此地每逢春节都要立灯杆。柑坳公社驻地。
柑子坳,明清时,此垇盛产柑桔,1917年建场,故名。158人。集市。
……”
乾隆富顺县志卷二防汛记载:“東北通隆昌縣,爲鷄鴨鋪杏仁舖白楊鋪李子舖共四十里,舊載。縣城東底塘起,至柑子鋪三十里,至戴家寺二十里,前接隆昌界,共設舖司夫六名,專司遞送公文。”
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六兵制记载:“塘铺附。……富顺县。塘兵。本城底塘,柑子铺塘,……铺司。东底塘铺,在县治东,柑子铺,在县东三十里,戴家寺铺,在县东五十里,……额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岁支银八十四两,通志。”
观音桥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记载:“津梁。……觀音橋,在縣東十八里,近高石坎,寬八尺,長十餘丈,乾隆四十七年建。”
余磬桥?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城郊区概况。……高石公社概况。
高石公社(驻地倒骑龙)位于富顺县城东10华里。东与柑坳、龙硐公社连界,南与杜快公社相邻,西与东湖公社接壤,北连五桥公社。公社全境座落在富(顺)隆(昌)公路横穿的三角地带。共有8个大队,80个生产队,2,955户,12,822人。
公社因原驻地高石坎而得名。清初,此地有一寺庙,名川主庙,建筑雄伟,石台高大,有石梯数十级,故名高石坎。后又绕庙修建民房,经营商业,逐步形成了集市。清时属在城乡上东路,后为专司投送公文设铺,名高坎铺。建国前,属津浦乡、崇让乡、高石乡的一部份。建国初期建政时为高石乡,属十六区。1955年区划调整,由安平乡、楼台乡、及东山乡5个村和高石乡5个村会并为高石乡,属城郊区。1958年成立高石公社至今。全公社有耕地面积12,047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高梁和红苕,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400斤,增加到现在的1,000斤。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蚕桑为骨干副业,茶叶生产也初具规模。
全社无成片林木和荒山草地。水源丰富,东、南、西部有与外社合建的二郎、龙船丘、水打架水库。另有10华里长的溪河。灌遍全社80个生产队,灌面8,000余亩,占总耕地面80%,对抗旱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社企业现有酒厂、面粉厂、砖瓦厂、农机站和供销经理部。文教、卫生方面:建国前,有公办小学2所,仅有学生700余人。现有公办小学2所,民校8所,共有学生2,500人。现有医院1所,病床10张,有医务人员15人,8个大队都设有合作医疗站,有卫生员24人。
在本社的唐家、山林等大队境内有明进士李文渊修建的鳌溪桥和礼部尚书李长春、礼部尚书李本的墓址。均属县内文物古迹之一。
高右公社,以境内高石坎集市得名。有耕地12,047亩,12,822人。
倒骑龙,因该地山形似龙,此村背向修建。高石公社、黄泥大队驻地。
…….
高石大队 ,以大队驻地而得名。有耕地1,045亩,1,162人。
高石坎,明时所建川主庙,石坎数十级,故名。高石大队驻地。集市。
……”
高石坎街
同治富顺县志卷之三疆域记载:“縣分四鄉。東在城鄉南洪合鄉西玉正鄉北富義鄉。鄕分八路。上東下東上南下南上西下西上北下北。上東路,由縣至高石坎十五里,高石坎至戴家寺三十里,與隆昌縣連界,……”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记载:“市鎭。……高石坎,陸地,屬上東,距縣十五里。”
光绪富顺县乡土志记载:“道路篇。……第二章,分計本境各路若干里,以縣治爲本以八路爲支向何方逾何山渡何水至何地會何支路。……第二節,由東門渡江自東街,過鰲溪橋至高石坎,約廿里,騎龍場獅子灘龍洞塲三路來會,……由塲東過柑子垇茨蘺坎至戴家寺,約三十里,萬家垇童家寺古佛塲響石山黑石塲五路來會,……由塲東至濫泥橋,十七里接隆昌界,自起至濫泥橋界首,共六十七里。”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记载:“津梁。……鼇溪橋,在縣東五里,通隆昌,明尙書李本故里,橋上有塔,相傳並李氏建。”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记载:“水道,……沱江。……鼇溪,舊志載在縣東五里,宋李文淵讀書處,後登第故名,發源安息壩,屈流為第一橋,又東南篇洗經橋金鳳寺,過觀音橋,鼇溪橋,明尙書李本故里,至老鹳嘴流杯池戰灘下入雒水,據光緒二十六年天彭吕友芝新測縣地輿圖,鼇溪二源,一發源戴家寺境内太和嘴,經雙龍橋過紅巖洞,又東南流右受發源騎龍場境內之流西河溝水,又東南經朱家橋至羅家橋下流,其一源嶺源騎龍場,卽段志發源安息壩者,界内南流至李家橋,經羅家寺境內金鳳寺,至高石坎之金銀巖,折而東左受江河溪水,復折而東南過彭家廟,又東南與自羅家橋而來之水合流,又迤南經觀橋踏水橋新橋,又東南流左受東街石鵝子北流之水,又東南過鼇溪橋,至戰灘下龍口子上之老鸛嘴入沱江。……”
富顺县交通志(1989年)记载:“第四章公路。……第一节路道。……一省道。……(二)邓隆公路。
邓隆公路起子邓关大桥O公里处,经富顺城关、代寺,至隆昌付家桥、乐只,到川云东路1.4公里处,全长45.85公里。境内长30.85公里,其中泥结碎石路面20.35公里,黑色路面10.5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最大纵坡8.4%,最小半径13米。桥梁7座,计长560.26米,日混合通过量3300辆(次)左右。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富顺县政府派款,征集民工修筑邓富段(今邓关至西门汽车站),民国19年建成。民国31年(公元1942年),富顺、隆昌两县筹修富隆段(今东湖乡址至隆昌),于民国32年11月1日破土兴筑,至民国34年基本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该路路面损毁,质量低劣,1950年,人民政府第一次组织大整修,费工程大米约6000万市斤。1951年,为沟通井宜及成渝公路,2月筑成县治东门沱江车渡码头。1953年,第二次大整修,计工程费人民币3.34亿元(合今3.34万元)。1958年,城关镇城墙拆除,修建顺城公路。1968年富顺沱江大桥落成。1972年7月,铺筑邓关至东街黑色路面。1984年冬,境内路段加宽,已达二级标准。”
富顺县志(1993年07月)记载:“卷二十五文化。……第七章文物古迹名胜。……第二节古迹。……
文光塔,位于县城东一公里的同心山上,始建于明朝,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培修,塔高38米,为七重楼阁式八楞形砖塔,塔刹为八角攒尖顶,造型挺拔秀峻,塔内有113级塔道,盘绕至顶,是典型的明代风格的风水塔。塔名含‘文章兴盛,光耀四方’之意,被视为富顺的‘文笋’。”
富顺县志1988-2005(2011年12月)记载:“卷四文化。……第四章文物与文化保护。第一节文物。一、不可移动文物。……文光塔,位于东湖镇同心山,据县志记载‘宋代邑人吕震、吕慥读书其上,俱以文显,山顶建塔10层,宛如玉笔指文,日文笔塔。’清乾隆、道光年间补修,更名‘文光塔’,寓县文风之盛。文光塔为7级楼阁式,塔基8边形,条石建造,塔身砖石建造,8边形,层层上收,各层开窗,8角攒尖宝珠顶,通高30余米,塔门上弧形,两侧石刻门联,门额为知县陈长墉题‘文光塔’三字,从底经113级螺旋踏道可登顶层。1982年7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置沿革。富顺县原为古代江阳县治域,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区,设雒原郡及所辖之富世县。隋开皇二年(582年),撤郡存县,隶于泸州,县域约1500平方千米。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更名富义县。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升县为监,隶于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约3000平方千米。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名富顺盐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富顺监为富顺安抚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为州,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之叙州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隶于叙州府。清代因之。民国前期,先后隶于川南道、永宁道。民国17年(1928年),裁道,隶属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年),隶于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县域2208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于泸县、隆昌、泸州、宜宾专区。1983年3月,划归自贡市管辖。2001年4月,撤区并镇,全县辖27镇、4乡。2005年7月,自贡市区划调整,县域庙坝镇 、牛佛镇、回龙镇划归大安区管辖,瓦市镇、仙市镇划归沿滩区管辖,辖区面积由1603平方千米减为1342平方千米,辖22镇、4乡。2019年9月,镇乡区划调整,设3街道、16镇、1乡。摘自富顺县人民政府网站。
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建置记载:“富順縣。漢犍爲江陽縣地,後周武帝析置富世縣,按寰宇記以縣下有鹽井人獲厚利故曰富世,幷置洛原郡,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瀘川郡,唐屬瀘州,貞觀二十三年改曰富義,宋乾德四年升為富義監,太平興國元年,避諱改曰富順監,屬潼川路,治平初置富順縣,屬焉,熙甯初縣省,嘉熙元年蜀亂監廢,尋復置,元至元十三年復置富順監安撫司,二十年升為富順州,屬敘州路,明初降州爲縣,屬敘州府。皇朝因之,通志。”
富顺县志1988-2005(2011年12月)记载:“卷一地理。……第一章政区。……第三节镇乡。……东湖镇。
位于沱江东岸,因驻地附近曾有‘东湖’得名。明代置在城乡。清置在城乡东街保,民国前期为东关团。民国23年(1934年)以后曾改为东街乡、南街乡、南沙乡、津浦乡。1951年,分置东湖、卫国、东山乡。1955年,与卫国乡三河、东山乡一部分并称东湖乡。1958年,黄葛乡并入称东湖公社。1961年,划出黄葛乡部分。1984年改社为乡。1995年,合并原东湖、高石两乡所辖行政区域,定名东湖镇。2001年,黄葛镇并入。
镇政府驻地东街,与县城隔江相望。有东门沱江大桥和回澜大桥与县城相连。邓隆、泸富、东牛、东黄、东福公路在这里交汇,是县城东部交通中心。境内有小溪2条,一条源出二郎水库的无名小溪汇入鳌溪,经镇北入沱江。另一条为马合溪,经海螺、凉桥、鱼塘、三河村入沱江。2005年,全镇幅员706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52公顷。辖椿坝、同心、米市、观塘、鱼塘、久泰、意志、卫国、海螺、凉桥、三河、黄泥、唐家、楼台、土门、十里、观溪、高石、山林、黄葛、阳光、云峰、方元、沿江、油沙、共兴、石板、顺河、长田等农业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284个;社区居委会4个,社区居民小组14个。人口1.81万户6.09万人。其中,女性人口3.02万人,非农业人口7285人。是年,粮食产量2.18万吨,出栏生猪4.27万头,小家禽畜69.14万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26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74万元,税收性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5元。
该镇是省级工业示范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科技示范镇、省级统筹城乡发展配套改革试点镇,县个体私营经济园区。椿坝村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四庙坛寺观附记载:“同心观,在县东二里,同心山。明人就山顶平旷处建塔,旁有小刹,段志云,今废,铁佛尚存,黄志云,乾隆年间署令程煜重修,邑举人李张笏有记,乾隆年间四字据山川类增,邑举人六字据吕志文苑增。”
光绪富顺县乡土志记载:“山水篇。第一章,某山在本境何方向近何區距何水若千里。……第七節,同心山在城東,隔水五里,巋然出衆山之上,秀傑如文筆,與東西兩山鼎峙,山頂有塔,塔下有寺,名同心觀。”
乾隆富顺县志卷一山川上第五记载:“同心山,在城東隔水三里,東南諸峰岧嶤衍迤,是山巋然出眾山之上,秀傑如文筆,與東西兩山鼎峙,舊志云葛仙翁錬丹于此,常有異人同鍊,故名,峰腰有丹井淸濾可鑒四時盈滿,一統志云宋邑人呂震呂慥讀書其上,俱以文顯,山頂建塔十層,爲縣治㢲宮,文筆塔下有寺,今廢,唯鐵佛尙存。明御史侯秩有七律一首。明御史侯秩詩,天涯殊恨負重陽,今日登臨醉一觴,黃菊抱花應有待,霜林换葉自生忙,放情肯落風前帽,從俗寧懸肘後囊,雲樹蒼茫金闕遠,凌空北望泪痕長。”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城郊区概况。……东湖公社概况。
东湖公社(驻地东街)位于沱江下游左岸,富顺县城东1里许。西北濒沱江与城关镇,共和公社隔河相望,东与高石公社相连,东南与杜快公社接壤,西南接黄葛公社,西临沱江与邓关公社相邻。辖11个大队,1个街村,102个生产队,总人口20,283人。
公社以驻地原有一湖,名东湖而得名。‘东湖’是富顺县四湖之一,(今废)。清王朝属在城乡。建国前,为津浦乡。建国后,分划东湖乡、卫国乡、东山乡。1955年区划调整,东湖、卫国两乡及三河乡三个村,东山乡三个村合并为东湖乡。1958年东湖、黄葛两乡合并为东湖公社,1962年东湖、黄葛又划分为两个公社。东湖公社相沿至今。
全社耕地面积15,625亩,属浅丘地带,气候温和。农作物主产大米、大豆、小麦、玉米、红苕、红粮及其它杂粮等。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油菜、蔬菜为主。特别是精洗黄麻、柑桔著名。副业生产主要有养鸡、编草帽、草席等。1980年总产值达214万元。蚕桑发展尤快。产茧量逐年增长,享有‘蚕乡’之称,1980年蚕茧产值达50万元左右。
交通水利方面,地处富(顺)隆(昌)、东(湖)琵(琶)、东(湖)黄(葛)、富(顺)庙(坝)等公路起点。又属沱江下游的重要岸口,1968年富顺沱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为泸州、隆昌到富顺之门户。县属物资部门在此社驻地修建有十大仓库及省、县汽车运输站。全社有水库2座,能储水252万方,电灌站3处,塘、堰150口,储水105万方,堰坝10处,储水30万立方。石渠7,000公尺,土渠4,000公尺,能灌田10,000多亩。
社办企业有酒厂、油房、建筑安装工程队、钢筋混泥土建筑器材、预制场、沙石厂等。公社农机站内设有车、钳、钻等车床。还有蚕种场一所,年产蚕种两万张。
境内还有县示范农场。除进行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科研示范外,还盛产柑桔,1980年总产值达40余万斤。
文教、卫生方面:有县属二初中1所,学生1,150人。公办完小2所,教师33人,学生761人,民办小学9所,教师43人,学生1,608人,区医院1所,病床35张,医护人员27人,公社医院1所,病床10张,医护人员20人,全社有农村卫生员38人。兽医站1所,兽防人员9人。
名胜古迹:据传晋朝葛洪仙翁曾炼丹于此,同心山,并有邑人同炼。明人在此山顶建有‘文光塔’。塔高七层,塔下有庙1座名同心观,(今废),山腰有井,水清如镜。
东湖公社,以驻地原有一湖,名东湖而得名。有耕地15,265商,20,283人。
东街,该地因位于县城之东,且有街道,故名。集市。东湖公社、东湖街村驻地。
……”
光绪富顺县乡土志记载:“地理篇。……第四章,何區在城之何方向若干里。第一節,上東一路,東街,對河一里,……高石坎,二十里,……戴家寺,五十里,……”
富顺县不可移动文物,东湖路熊氏宅,年代1916,富顺县文物管理保护所。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六,人工建筑物。……富順沱江大桥概况。
富顺沱江大桥位于富顺城东,因横跨沱江而得名。座落于原东门渡口上游约150米处,距长江汇口泸州市110公里。1966年9月始建,1968年9月竣工,全长277.16米,高19.5米,从东至西跨越沱江,是西南地区第二道拱圈跨径最大的空腹式石桥。全桥三孔主拱,为变切面悬链线拱圈,拱全宽10.4米,桥面净宽7+2x1.5米。桥面为沥青表面处理路面,竖曲线半径500米,中孔净跨径111米,净矢高18.12米,东西两孔跨径分别为62米和59米。设计荷载为汽一一18级,以拖80验算。
富顺沱江大桥建成后,使川云东路与川云中路更好地连接起来,使宜(宾)——富(顺)——隆(昌)公路与成渝铁路紧密衔接,不但促进了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沟通了富顺南北,而且具有较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该桥在1981年7月中旬特大洪峰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洪水冲击两天时间,沱江水位猛涨15米多,达到276.92米,比1947年的洪峰275.87米还高0.15米,每秒流量达15,300立方米(枯水流量为11.6m3/秒),大桥仍安然无恙。”
富顺县交通志(1989年)记载:“第四章公路。……第二节公路桥。……四主要公路桥。……(三)沱江大桥。
沱江大桥,原名‘红旗大桥’,位子县城东门邓隆公路7公里处。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知县李真,为方便行人,始搭‘东津浮桥’。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知县陈常道重搭。后废为渡。每遇洪期江水泛监,行人隔阻,望河兴叹。1951年2月,政府曾设轮渡,载运汽车。60年代中期建桥撤渡,从此,两岸连密,使富顺与宜宾、泸州、隆昌、自贡市的公路融为一体,为南川地区公路交通的主要桥梁。大桥全长277.16米,桥面宽10米,桥高19.5米,中孔跨径111米,两边孔为59米和62米,桥面双向纵坡4%,竖曲皱半径500米,系石墩、石拱空腹式3孔不等跨永久性桥梁。设计载重汽18——拖80吨级,是20世纪60年代川南地区建成的最大跨径石砌圬工大桥之一。该桥于1966年6月由省交通厅设计院勘测设计,9月中旬开工备料,11月结束钻探任务,12月开始围堰挖基,至1968年9月完成大桥主体工程,交付使用。大桥由宜宾专署、富顺县人民政府及专、县交通局共同负责修建,以县为主施工,采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式兴筑。农村社员、城镇居民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义务投劳90%。国家计划投资108万元,实际投资102万元,每公尺造价为4007元,每方成本91.5元,共用劳力(不含城镇义务工31.38万个工日,桥长每米1132个工日,每立方25.85个工日。大桥竣工后,经国家有关单位技术鉴定,完全符合中央交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自交付使用以来,数经重车型辆辗压和洪水冲击,均完好无损。1981年‘7.15’特大洪灾,内江茂市糖厂的300立方米溶积大型酒精罐向大桥冲来,在中孔桥墩猛烈碰撞,仍坚如磐石。”
四川省富顺县地名录(1982年)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沱江河(富顺部份)概况。
沱江因首受(都)江,尾入(长)江而得名,江源起子四川省灌县灌口离堆,流经彭县、新都、金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等县。由内江龙门镇九块石入富顺县北部庙坝公社境,流经牛佛、瓦市、狮市、城郊、赵化、怀德等6个区,36个公社,长132.4公里, 东南过长滩公社经泸县地注入长江。流域面积920平方公里,两岸有42条大小河溪来注。
沱江是富顺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河床100—500余米,为常年河,无冰冻期,洪流量15,300m³/秒,枯流量11.6m³/秒,由于江内滩多灏浅,平水季节载重5 0吨以下的货船可以通航,枯水季节载重3 0吨左右的船支航行即感困难。县境河内水产资源较为丰富,主产鲤、鲢、白甲鱼,下游青山峡海螺堆盛产肉嫩味鲜的江团(无鳞类鲢鱼,头吻皆尖,骨少于鲢而脆美过之,俗称肥鮀)。沿江两岸建有大小电灌站50余处,灌面约30余万亩。其中最大为大石包电灌站,装机900千瓦,有效灌面30,000余亩,1968年在县城原东门渡口建有一座长277.16米,高19.5米的三孔空腹式石拱侨——富顺沱江大桥。
河段下游,有青山锁峡,两岸诸山,蜿蜒盘曲,高峰耸峙如门,仰天一线,江水中流潆洄三折,盛夏水涨,触石怒流,俨若瞿塘,清邑入李九霞诗:‘双峦耸峙辟天门,一线澄潭万里吞,之字纤回三折水,螺盘湾曲九联墩’。”
太平寰宇记卷之八十八剑南东道七记载:“富顺監。富順監晉富世縣以縣下有鹽井人獲厚利故曰富世唐貞觀二十三年改爲富義縣按井深二十五尺鑿石以達鹽泉口俗謂之玉女泉華陽國志云江陽有富義疆井以其出鹽最多商旅輻辏言百姓得其富饒故名也皇朝乾德四年割爲富順監其縣廢。……”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记载:“市鎭。東街,在縣治東門對岸,沱江左,屬上東,爲通瀘隆要道。”
菊家桥街
富顺到重庆的班车早早就收了,只有坐车到隆昌来赶火车。
隆昌县城南关春牛坪,通重庆、泸州古驿道上的牌坊。这个是清咸丰五年的节孝总坊。
恭?,邑侯牛大老爷德政,憩棠留荫,閤邑士民,道光乙巳孟春毂旦。
隆昌北站赶20:20的G8639回重庆
今天是沿着隆昌到富顺的老大路路线行走,隆昌南门~骡子滩~傅家桥~戴家寺~柑子坳~观音桥~高石坎~鳌溪桥~富顺东街。
爱在深秋 - 谭咏麟(1984)
词:林敏聪
曲:李镐俊
假如 躲不开离别时候
我愿 能对你潇洒挥手
只因 此情不该我所有
如何享受
往后 让我想你在深秋
回忆 消失的爱在心头
回忆 面对今天的分手
为你而泪流
忘了吧 过去的梦
不必回头 不必挽留
爱可付出不可收
执着一生也情愿
真心不舍与你分离
偶然 当你想我在深秋
回忆 远去的我在心头
回忆 面对这一刻分手
你曾泪流
往后 让我想你在深秋
回忆 消失的爱在心头
回忆 面对今天的分手
为你而泪流
忘了吧 过去的梦
不必回头 不必挽留
爱可付出不可收
执着一生也情愿
真心不舍与你分离
偶然 当你想我在深秋
回忆 远去的我在心头
回忆 面对这一刻分手
你曾泪流
推荐阅读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6.6千14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5.9千12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5.2千11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5.8千12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4.8千11
拿相机的尤9.8万16
开水多多and土豆又又8.1万21
-被遗忘的时光-3.2万17
木子旅行7.1万17
海陵岛小鱼3.7千5
沐风旅行记.10.5万23
旅行臭皮酱1.0千0
fin细妙5.7万11
乐玩日志2.7万14
A.昊 昊4.5万10
M26****34242.7千12
空青mo5.7千11
小丽寻觅记8.8千17
游向蓝天的鱼2.7万24
小鹿女🦌5.1千13
186****18021.4千0
乔帮主Michelle4.3千10
星球漫游5.2万18
情到浓时a情转薄3.4千12
情到浓时a情转薄3.9千13
我的旅行小马甲1.1万12
乐玩日志1.9万12
M44****29334660
在路上-初心7.3千12
融创美好旅居生活4.4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