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又陌生的景德镇之旅(六)——精彩的中国陶瓷博物馆
出发时间
7月
行程天数
7天
和谁出行
一个人
行走时间:2020.7
行走方式:自驾
D1:御窑景巷
D2:陶溪川艺术街区
D3:玉田水库
D4:进坑村,景德镇鱼山荷塘旅游生态园
D5:中国陶瓷博物馆
D6:都昌鄱阳湖畔
D5:
中国陶瓷博物馆
地址;江西景德镇昌江区紫晶北路1号
门票:免费,凭身份证预约入内
八月的天热情洋溢,这么热的天也困不住我们自由的心,两个人一商量去中国陶瓷博物馆吧!博物馆的行程在炎热的夏季是最理想的了。这次来景德镇,从地图上看,景德镇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博物馆了。今天选择这个名字最为大气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开阔的西区昌南湖畔。昌南湖畔风景秀丽,山峦起伏,水波粼粼。
当我看到这座坐落在绿意盎然的两山之间的博物馆时我还是有些吃惊。吃惊的是我的家乡居然也有如此规模,外观如此大气的博物馆了。
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的高大上的博物馆,正立面外形中间圆形建筑仿佛一件精美的陶瓷器皿,两侧建筑如一双大手,寓意"拉坯成型"。
玻璃幕墙外钢护网成冰裂纹状,与陶瓷裂纹釉相似。
拾级而上,来到入口处,这里要注册景德镇的健康码,网上预约参观即可以进入。
不知道什么原因,同学的手机总是无法完成注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耐心的帮她一遍遍的操作。很感叹家乡的变化真大,不仅仅是硬件的,还有软件的。服务更加全面,而且人也平和亲切了很多。这是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提高了,这其中是有着丝丝联系的。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全部手续顺利入馆参观。
一进大厅,通透明亮的屋顶玲珑剔透。连绵的楼梯,一步登顶的电梯,一路往上,就如博物馆的中轴线,由此带领我们通往各个展厅。
屋顶四周都是通透的玻璃,到处都是玲珑剔透之感,阳光毫不吝啬的洒向我们。
钢制楼梯螺旋式的向上犹如通向未来的攀登。
一侧黑色的展示柜更衬托出这些华美精致的器物。
大厅的一角正在展示一个“与世界对话”之系列——“记忆——折叠与塑形”的雕塑展示。
这是罗马尼亚陶艺家瓦拉德·巴萨拉伯用瓷器和石器粘土制作雕塑。艺术家对过去与现在的构想结合起来,用粘土的历史性、叙事性和深刻的语言内涵赋予过去新的生命。
博物馆由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学术交流区、公共活动空间、文创商业区、办公区、多功能互动区、库房区等组成,满足了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培训和教育等各项功能需求。
为了更好的参观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了解景德镇瓷器发展你可以花钱请专职的讲解员,他们会领着你们参观讲解。博物馆里除了讲解员以外还有多台这样的机器人,你可以问它问题,它能指引你更好的在博物馆里参观。机器人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
景德镇这座城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千百年来,景德镇以其悠久的制瓷历史,精湛的制瓷技艺,美轮美奂的产品享誉世界。常设展厅按历史年代划分,我们的步伐在一个个展厅间移动就好似荡漾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不同时代景德镇的发展:早在唐代,景德镇瓷器就销往关中,且供奉于朝廷。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晶莹剔透,受朝野青睐,真宗帝将年号“景德”赐予景德镇。元代官窑浮梁瓷局在景德镇设立,采取“官监民烧”的方式烧出惊艳全球的成熟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陶瓷新品种,迎来了五彩缤纷的彩瓷时代。明代随着御器厂的建立,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斗彩与五彩争奇斗艳,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推陈出新,精品不断,秀美的青花瓷,富贵的粉彩瓷,绚丽的色釉瓷,透亮的薄胎瓷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塑瓷,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在这里我们跟随一个个展厅去目睹千年瓷都发展壮大的轨迹。
这是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序厅,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到元代的景德镇瓷。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景德镇之所以成为瓷都就是因为这里的“水土宜陶”,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陶瓷生产自然条件,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矿藏量最大的是优质的瓷用原料--瓷石与高岭土。这是上天赐予景德镇的。
景德镇是一座最早建立陶瓷工业体系的城市,雏形是在宋代,明代陶瓷工业体系正式确立。建国之后景德镇完成了从传统手工制瓷向现代化生产的转型,形成生产,销售,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完备的现代陶瓷工业体系。
唐以前展区里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南北朝,隋朝的陶瓷生产与遗址中的实物展示。
景德镇制作陶瓷始于汉代。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到东汉,我国发明了成熟的瓷器,瓷器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通过图片,文字,实物介绍了陶器的起源。通过实物展示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类。
景德镇有很多先秦时代陶器的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景德镇陶器生产最早的见证。
文字,图片介绍了南田遗址与兰田窑遗址。我出生生长的地方是一个叫做740的三线厂。这个厂与兰田村在地域上是不分彼此的。我在景德镇时还不知道这里有个兰田窑遗址,如今才知道原来我们离历史如此的近距离。
元代,景德镇在瑶里发现了一种新的优质制瓷原料,就是现在的高岭土。并有意将高岭土与本地磁石混合使用,发明了“二元配方”制胎法。它的发明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青花,釉里红,霁蓝及红绿彩的成功烧制,开创了世界彩陶史上的里程碑。
这里除了展示美丽的器物之外,还用图片图示的形式告诉我们很多的陶瓷制造业的知识,比如:青花装饰流程,粉彩装饰流程。
图片,文字介绍了从泥到器的生产成型的过程。
通过实物模型和文字,图片介绍了窑炉的发展变化。窑,是孕育文明的熔炉。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西晋时期越窑青釉楼台人物罐盖
唐代展区里一位年轻人,手持相机,一边拍摄一边讲解,好像是在做自己的直播节目。年轻人真会玩。
唐代的河南巩县窑三彩双峰骆驼和青釉双耳瓶。
早在唐代,浮梁便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白居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描绘出这一地区茶叶贸易盛况。斗茶是宋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在士大夫阶层广为风行。景德镇青白瓷茶具晶莹剔透,素有“饶玉”之称,是上等的斗茶器具之一,也是当时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宋代是景德镇瓷兴旺发达的年代。到了宋朝,这里产的“影青瓷”独步天下,得到了皇帝宋真宗的赏识,于是将他的年号“景德”送给了这个小镇,所以把昌南镇改成景德镇,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宋代,景德镇瓷以精湛的青白瓷生产工艺异军突起,引领天下,成为中国宋代青白瓷窑的最杰出代表。
展厅通过精美的实物展示和图片,文字的说明让参观者对景德镇瓷器的赞叹油然而生。
各种形状的壶,碗
北宋时期的青白釉瓜棱执壶
南宋时期的素胎刻花堆塑四灵盖罐,不大的器物上雕刻花样繁多,精美,感叹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北宋的青白釉四系盘口罐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洁白圣洁。
中式风格的屏风构造出一个画中画的视觉效果。
这个面积不小的玻璃罩中展示了形态各异的宋代陶瓷俑。
陶瓷俑是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陪葬明器。宋代陶瓷俑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主要有十二生肖俑,伎乐俑,四位神,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堆塑瓶以及各种生活模型等。他们反映了宋代的社会葬俗文化以及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水平。
这些小陶俑形状各异,惟妙惟肖。它们憨态可掬的模样看得我满心欢喜。他们的姿态逼真形象,有的收腰提臀,有的耸肩摆胯,有的左手挎小鼓,右手持棍子击打,抬起一只脚,眉弯眼眯嘴角上翘,仿佛正在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地说唱着什么。
元代,将陶瓷纳入了国家管理,设置“浮梁瓷局”,开创了景德镇官窑机构的先河。在这个时期“二元配方法”的发明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另外青花、釉里红、霁蓝及红绿彩的成功烧制,开创了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
元代陶瓷中最受瞩目的是卵白釉。这件就是卵白釉的堆塑人物魂瓶。
元代的青白釉十二生肖魂瓶,瓶上十二生肖精美细致。
这件器物上层层叠叠的雕塑堪称精美。
元代陶瓷中最惹人关注的是元青花。元青花代表着元代陶瓷最杰出的成就。这件小口,丰肩,收腹的青花牡丹纹梅瓶就是馆藏宝贝。整件器物层次多,纹饰饱满,釉色青白,青花发色浓郁。
元代青花连座蒜头瓶
青花狮纽香炉
釉里红花卉纹盘
元代之后景德镇瓷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明代开始景德镇官民并进奏响了瓷都绚丽的华章,景德镇陶瓷生产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王朝设立的御器厂不惜工本烧造了大量的瓷器,精益求精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其中以青花,五彩和颜色釉为主流,把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明代在“浮梁瓷局”的基础上设立了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先后为皇室服务了600余年。二楼明代展厅陈列着明代的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五彩瓷、颜色釉瓷以及郎窑红、钧红、裂纹釉、彩粉、青花等名贵陶瓷品种。
橱窗里悬挂着明代官窑的瓷片。景德镇博物馆还有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明代官窑中当时被砸碎的残次品后来被修复。
经过修补复原的青花大龙缸。古代的青花大龙缸为御用之器,多为皇帝使用。它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作为冥器,陪葬时作为长明灯使用,另一个作用是储水防火。由于工艺的时代局限性,完整的传世明早期大龙缸极其罕见,由此可知这件经修复的明代正统年间烧制的青花大龙缸如凤毛麟角般珍贵。
红釉碗明朝宣德年间的红釉钵。青花烧段的成功是一项技术的飞跃,但比起高温红釉在技术上来说略显逊色。高温红釉的成功烧制标志着整个陶瓷史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件珍贵瓷器叫明三彩鸭形香熏。香熏上半部为盖,下半部用来装香料,以子口相合。鸭头、腹、尾施用墨绿色低温铅釉,吻、足采用黄色低温铅釉,颈、腹侧涂黄釉,翅及背羽锥刻处填孔雀绿釉。鸭足与中空方形底座相连。
青花矾红海马纹三足香炉
明代宣德年间的孔雀绿釉梨形壶小巧精致,孔雀蓝的料色淡雅,别具一格。
嘉靖时期是御器厂烧造时间最长,任务最繁重的一朝。
黄地青花茶花纹碗
青花,五彩,人物,花卉一应俱全。
青花人物香炉与珐华彩童子观音瓷雕
万历年间青花竹菊图的花瓶
青花五彩仕女纹坛
这个五彩的青花五彩七格果盒,盒中心以圆形四散的弧线间隔,五彩绘杂宝,圈边以青花,红彩绘回纹,料色艳丽,让人一看就食欲倍增。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记录。
清三代是陶瓷史上最辉煌的一个阶段。
康熙年间,清王朝先后派出督陶官藏应选,郎廷极赴景德镇督陶。整个康熙时期结合了官窑民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生产出很多的佳作,将景德镇制瓷业推向高峰。
康熙时期主要品种有青花,五彩及颜色釉,而且青花瓷呈现出“料分五色”的艺术效果。
左侧的青花开光海兽图胆瓶,右侧的青花松鹿鹤图凤尾尊,纯净的白瓷上青色的图案显得高贵典雅。
这尊漂亮的青花山水图凤尾尊,形似喇叭,圆筒长颈,弧肩鼓腹,胫内收,底外撇。颈与腹部分别采用中国山水图。青花料色浓艳,康熙青花独特的"料分五色"分水技法使画上青色浓淡相宜,增添更多韵味。
青花龙纹碗。青花龙纹图案的碗在我童年时期的景德镇是普通百姓家常用的餐具。
清康熙天青釉刻如意耳梅瓶。
康熙时期的五彩由明代五彩继续发展而来,鲜艳夺目。古彩团龙纹坛,颜色丰富,花样繁多。
看看这个黄地三彩龙纹盘,全器素三彩装饰,外壁及内壁折边盘分别有四、六条五爪赶珠龙,内壁均衡立置折枝碧桃、牡丹、石榴、荷莲、芙蓉、菊花、茶花、梅花,盘心双龙戏珠,色彩浓重华富,造型博大,是宫廷祭器佳具。
敝口的三彩斗笠碗,斜壁、矮圈足、涩胎内外均以艳丽的黄、绿、紫、白色釉相间混杂点于器上,略有晕散,釉面光亮坚致,变幻光泽,有自然垂流状。
郎红釉盘。康熙时期颜色釉以红釉著称,发展多品种,还创烧了乌金釉。
青花蓝地黄云龙纹盘。从这些精美的盘子就可以看出清代的作品整体风格典雅,细节精致。
雍正时期仿古创新工艺达57项,其中大多是颜色釉。其产品主要有仿古官窑青釉的粉青、梅子青、月白等,还创烧了炉钧、天蓝和窑变等名贵品种,低温红釉中的"胭脂红"、"珊瑚红"均为一代名品。
清代雍正年间的茶叶末釉花浇
这个色彩层次丰富的窑变花釉双耳瓶,有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热烈奔放,是雍正御窑难得的色釉佳品。
这个漂亮奇特的颜色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准确的定位这个色彩,看了它的身份证“鳝鱼黄釉刻菊瓣纹花浇”才恍然,鳝鱼黄,不得不佩服这些记忆高超的匠人。
釉里红三鱼纹碗,纯净的白瓷上一条红尾鱼逼真的摆动。
斗彩花果纹寿字图。在雍正时期,斗彩瓷器最突出的成就,不仅仅是将青花与粉彩合绘于一身,而所渲染的色彩泾渭分明,清秀隽永,使彩瓷进一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青花折枝花果纹天球瓶,大腹便便的样子满满的富贵样。
纯净的白瓷高雅,纯洁,耐看。
雍正九年,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为风火仙卿庙亲笔书写了青花瓷扁“佑陶灵祠”,以纪念刚正不阿的景德镇窑业英雄风火神童宾。
乾隆官窑在制瓷技巧上达到空前水平,造型上以瓶,尊等陈设观赏瓷为主。彩粉瓷装饰多用开光画面和锦上添花的手法,增添了乾隆瓷的富贵气息。清代乾隆的粉彩瓷在装饰上以粉彩绘画为主,加上料彩,金彩,黑彩,或者与青花,五彩,斗彩相结合尽显奢华,富丽的特征。
乾隆年间的黄地青花九桃纹盘
从这个粉彩镂空蟠螭福寿字双耳瓶中就可以看出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制作工艺复杂,镂空瓶装饰很多都比较富丽繁复,色彩繁多且艳丽。
绿地粉彩八宝纹贲巴瓶是藏传佛教用器。长颈,上部细,渐渐收小,然后渐渐扩大,圆腹,外撇高圈足。整体如塔状,腹部饰“八吉祥”纹。
金地粉彩莲纹葫芦瓶,金灿灿,富贵满满
茶叶末釉如意耳尊。茶叶末釉这个品种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著名品种。
青花福禄纹葫芦瓶
青花缠枝莲锦纹盖罐
乾隆时期的白底绿龙纹盘
乾隆年间的瓷器上的各种印章图案。
嘉庆,道光时期瓷业发展的介绍
嘉庆年间的红彩双龙纹天鸡钮高足盖碗
光绪官窑品种和数量位居晚清各期首位,创烧了水墨五彩、浅绛彩等品种。清代光绪年间的黄釉五彩堆雕莲纹竹节帽筒。
宣统时期的珊瑚红地白竹纹碗
在中庭的位置一个大型的地球平面展示了景德镇瓷器的漂洋过海图。瓷器是中国的文化,世界的语言,它讲述着中国故事。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历史悠久,在明末到清中期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要产地,其生产的瓷器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大规模销往欧美市场,逐渐成为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商品”。环绕墙壁一圈还有投影和球形屏幕等多种高科技展陈形式,让观众在历史的时空中自由穿越,感悟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国展区。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使景德镇瓷业处于困厄衰落之中。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景德镇瓷工靠坚强的意志和求变的才智,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的介绍。在1915年2月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汪野亭“墨彩山水”瓷板画和“鄢得亿号”乌金釉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博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为国人带来了莫大的荣誉。
这些富有艺术气息的瓷盘,瓷板,花瓶被艺术家们更多地赋予了人性的情怀,像在对我们述说着一个个优美动听的陶瓷故事。
展厅的高大的空间更增添了这些瓷器的大气精美的气质。
展厅正中的展台上是一只美丽的花瓶
古彩黑地梅花凤尾瓶非常富有中国的古典意韵美。
粉彩叶形秋操杯
珊瑚红描金蝙蝠形水盂
一把精致的小壶
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主题各异的青花瓶
民国景德镇的“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作品有粉彩牡丹、荷花翠鸟、粉彩梅鸟图瓷板等。
整齐明亮的展厅
粉彩梅花图瓶
这是一组以花鸟图案为主题的花瓶。左边的是粉彩金地万花开光的双耳瓶,中间是冬青釉描金开光粉彩瓶。
山水系列的文房四宝
墨彩山水图花粉盘
民国陶瓷的雕塑名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他们的作品件件生动形象,犹如鬼斧神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展区
图片文字介绍了建国初期景德镇的陶瓷。建国以后,随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兴起,瓷器作品的题材渐渐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国瓷时代,铸魂塑形
现代作品,涩胎龙舟瓷雕。整件作品精美细致,栩栩如生,一根根龙须,一片片鳞片都历历在目。
这个展厅内的玻璃罩里都是各种高档瓷,看了文字的介绍能更清晰的了解。比如:1988年宇宙瓷厂生产的国徽瓷被送往北京作为驻外使节用瓷和国宴用瓷,还有对外交往中的国礼瓷。
有生产于1966年-1976年的“文革瓷”,主要有文革的画面和语录。最主要的角色是毛主席,此外还有革命样板戏和工农兵等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政治色彩。
这个“粉彩人物幼儿园做游戏图圆盘”这个圆盘的图案将我带回了我的童年——七十年代幼儿园的场景中。让我看了心生柔暖,那就是我们幼儿园的时代。童年时我们的发型和穿着。那时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都是孤品。记得那时我妈妈给我做了两件兜兜,一件白色,一件粉色,胸前都还有绣花绣字。衣服不论是式样还是做工都是很出挑的,当时我最爱穿,也是妈妈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了。我妈妈可能到现在还保存着那两件作品呢。
“神秘”的7501瓷,主要是茶具,餐具等,图案为桃花或者梅花。后来7501瓷被誉为“红色官窑”,
铁骨泥开光粉彩耄耋富贵图双耳瓶
这些揉合着现代绘画艺术以及先进技术的陶瓷作品,赋予了景德镇瓷器新的发展、新的生命。
瓷板画
左侧美人醉釉连座瓶,右侧的窑变花釉双耳盘口瓶
加彩天女散花的瓷雕
各种形态,色彩的花瓶
彩粉猫马图薄胎碗
这一排展示橱窗介绍了景德镇的大型国营瓷厂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这些都是我童年时代熟悉的日用瓷。
两个展厅中间的一个充当连廊功用的展厅里有整幅墙面的景德镇市地图。我和同学站在这里辨别方向,寻找我们熟悉的地方。离开家乡太久,家乡太多的变化。
稍作停留望向窗外,群山环绕,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在一个个展厅中荡漾,一件件精美的器物,看的我们俩双目滚圆,口角微张,就好似贪吃的吃货看到美食般的垂涎三尺的模样。陶瓷,看起来是固态的物件,但这里每一件陶瓷,每一个笔触、每一抹釉彩、每一处捏塑都是流动的音符。细细品之,会发现它们蕴含着如乐曲般的动态节奏,就像一首曲,或舒缓平静,或激荡狂野。瓷土在火与土、天与人的合作下,将流动转化为永恒,并成为一种永恒流动的视觉享受。
再看看这组流动的永恒——“奥运瓷的永恒之美”雕塑瓷惟妙惟肖。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批采用优质瓷土和纯手工制作的奥运瓷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剪影瓷
综合装饰赤壁镶器
达摩瓷雕
加彩悠闲瓷雕,慵懒的美女慵懒的猫。
综合装饰年画镶器
颜色釉综合装饰荷花图瓶
色釉家瓷雕
雪豹雕塑那么的逼真,包括那眼神。
当代纳米陶瓷
纳米技术的瓷更具有真实感。
瓷都有着悠久的制瓷史,在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中以时间为脉络,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的形式展现了瓷都的风采。馆内收藏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珍品重器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但这些也不过是景德镇这条陶瓷巨龙上的一鳞半甲,是千年瓷都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众手拾柴火焰高”,瓷都的后人们传承先辈的敬业精神,用汗水与才智去续写瓷都的精彩,用彩笔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玻璃的框架加上钢架的结构,柔情与力量的结合。
走廊上一尊尊的雕塑展现了制瓷业的炼泥、拉坯、印坯、利坯、晒柸等七十二道工序。
雕塑细致形象,栩栩如生。
第五展厅是临时展厅,现在展出的是“形色,大地”展览。
“形色,大地”是林振龙老师的个展。他的作品不论是从形状,绘画,色彩,构架,组合都是自然的。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林振龙“大地系列”、“空间·釉彩系列”与“空间·结构系列”三个系列主题的70余件作品。这三个系列都是对陶土与釉料的创新,有着与当代艺术对话的妙处,更有着对自然的礼赞与空间结构美感的探索。
先看看这些作品的空间结构,点、线、面立体空间几何抽象构成。再看看它们的色釉,将传统的青瓷、钧釉、铜红、黑天目及青花等以块面重组在器型上,表现釉色重组之后的视觉之美。凑近了再看看泥土岩石般粗犷的肌理材质,粗犷有力。
这些作品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面对它们的时候表现的特别平静。好像我就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脚踩大地,面前有山川,能嗅到泥土的气息,感知瀑布的流淌,河流的奔腾,感知自然的张力
,有力量但平静。
青釉、铜红等釉色的组合都让人眼前一亮,整个器物有质感、有泥性、很大气。
釉色色域构成的视觉之美
这是林老师的“大地系列”。作品主体莹润的青釉如流动的河水,“水面”之上岩石般嶙峋粗犷的自然纹理如大地,表达了大自然山水的意境。
陶土,来自大地。大地,孕育生命。泥土自然纹理的质感之韵在林老师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博物馆除了藏品丰富精美以外,建筑也别致,大气。这边的外面有一个大大的平台,平台上亭台楼阁的园林风光美美哒。
这个临时的展厅展出的是“彝鼎留芳——宋元米黄釉瓷器特展”。宋元米黄釉,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好好奇这是啥东东。
长长的走廊两侧的反应宋代生活的壁画栩栩如生。
原来宋元米黄釉瓷器是景德镇宋元时期窑业非常独特的一个品类。这些品质精致,气息古雅的元时期米黄釉瓷器标本是摹古彝鼎礼器,用于祭祀和清供。
同学晚上就回乐平,今天中午有同学做东一起小聚,展厅不能一一光顾,只是向着出口的标识一路往外。
没想到又看到一个展厅“与世界对话的景德镇"归来·丝路瓷典"”是一个外销瓷器的展览。看这个名字,看门口的布景,就走不动了,一定要逗留一下,哪怕一小会,一小会。
厂房似的宽敞的展厅,一排排的展品台。展览的规模很大,展出的数量与品种都很高。尤其是展品的水准很高,有很多令我两眼放光的宝贝,看的我们两个一个劲的发出“啧啧”的声音。
在展览现场,各类外销瓷器型千样百态、花色奇艺缤纷。食具、茶具、咖啡具、陈设器、灯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青花、粉彩、斗彩、釉里红、单色釉、窑变釉、白瓷、青瓷、影青瓷、刻花、划花、印花等各种工艺手段。其中不乏精品,甚至孤品,有些还填补了国内瓷器收藏的空白。蓝料开光矾红人物故事图桶瓶。
这两个形状相似的青花瓶,却有着不同的图案,梅花,祥云都是传统的中国风。
在中国瓷器上镶嵌贵金属装饰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中为洋用”的文化态度。许多进入宫廷的中国瓷器都被穿戴上了华丽富贵的金属“衣帽”,既保护了贵重的中国瓷器,又同欧洲宫廷风格搭调。这种经过欧洲金匠打扮过的中国瓷器,组成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宫廷陈设一道靓丽华贵,兼具东西异彩的风景线。
锡釉青花开光花鸟纹长颈陶瓶
青花花卉纹方肩瓶
清代来自法国的红釉扁壶
展品主要以景德镇明清外销瓷为主。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代表着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内涵, 它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艺术和经济商贸的交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设计很科学,离开博物馆的最后一段通道大厅里是几家售卖瓷器的商铺,当你在博物馆面对那么多宝贝欣赏咂舌的同时有没有想拥有它的欲望。如果有这些商铺可能会稍稍帮你解决一下。虽然这里不可能和玻璃罩里的藏品相提并论,但是作为日用瓷来说真是很好的途径。我和同学也一头扎进了一家清仓甩卖的商铺,因为清仓价,价格比我在陶溪川的便宜很多。我们顾不上那边已经在餐桌前等待的同学,速战速决的采购起来。
这个是和我们同时在商铺中选购的游客。看看他的战利品,满足吧!
有一句话“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的美名通过精美的瓷器传播到五湖四海。而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世界各地,走进景德镇,去发展,去探寻,去拜访景德镇。而这么一个高大上的“中国陶瓷博物馆”是了解瓷都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博物馆以瓷器、瓷业、瓷都三个视点来阐述景德镇丰富的陶瓷历史、陶器文化、陶瓷艺术。作为瓷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陶瓷工业城市,景德镇至今保存着由原料产地、产能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瓷业体系。这些体系,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亦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体系,我们在中国陶瓷博物馆里,能够快速而直观的感受到,体验到。
推荐阅读
旅行摄影师冉静
9.5千
22

旅行摄影师冉静
6.0万
11

Annie丹燕
12.1万
11

津门网
2.2千
5

冯赣勇
5.0千
11

冯赣勇
6.2千
11

习小远的视界
6.5万
19

一路南风行摄
4.4万
11

huochexia
5.4千
11

huochexia
5.4千
15

旅行水水
4.2千
11

huochexia
8.1千
13

huochexia
7.5千
12

小徐华
3.6千
11

huochexia
6.0千
14

huochexia
6.9千
11

葵小小
2.0千
0

Naive天真01
2.4千
0

木易真人
6.4千
14

富龙哥
1.8万
12

江啊大梨
7.1千
15

青岛老哥自驾游中国🇨🇳
7.6千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