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泰顺县位于浙江南部,隶属于温州市。与福建接壤。
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皇帝赐县名“泰顺”,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
泰顺县森林覆盖率76.1%,水质好,环境空气质量好,是名副其实的浙江生态第一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位列全省第二;PM2.5浓度年均值24ug/m3,位列全省第一。是绝对的天然氧吧。
这里的天空是色彩鲜明的,这里的环境是清净秀丽的,这里的山风是清爽舒畅的。
泰顺是一个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崇山峻岭,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山高路远,盘山公路,看似很近,跑起来,上山下山,傍山险路,弯来弯去,颇费时间。不过,公路平坦,路标清晰,满山绿色,山峦叠嶂,山清水秀,清新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他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泰顺,最有特色的,就是横跨在河溪之上、山谷之间的桥梁—廊桥,这些廊桥美丽而有特点,桥溪山水融为一体,实用又漂亮。这次自驾,把泰顺的廊桥好好地看了看,有名的基本都看了。有的位于古道上,走在荒烟漫草的山道台阶上,青山绿水之间看这些廊桥更别有一番风味。
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
民间桥梁数量众多,达900多座,宋至明清时期遗存的古桥有80座,其中北涧桥、溪东桥、三条桥、仙居桥、文兴桥、薛宅桥、池源桥、城水桥、南阳桥、永庆桥、文重桥、刘宅桥、普宾桥、毓文桥、霞光桥等15座古廊桥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最为著名的是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的泗溪北涧桥。
泰顺廊桥造型古朴,结构精巧,按类型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
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
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无"蜈蚣脚"。
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人居住,必定是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常常在北涧桥的桥头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
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冲。祭祀对象有佛教人物如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尉迟恭与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天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些当地知名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杂神和半神。每月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集,摆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几炷香,磕头作揖祷祈福。
在泰顺一路玩下来,居然没有花一分钱的门票和停车费。
美 丽 的 廊 桥
一、仙居桥:
是最古朴的木拱廊桥。(小溪水因前几天下雨而浑浊,平时非常清澈。)
木拱廊桥,位于罗阳镇。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宏治四年(1491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现桥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
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长42.83米,宽5.3米,离水面高12.6米,净跨34.50米。
上图为岭下古道。
上图为状元亭。
二、刘宅桥:
木平廊桥,位于三魁镇,又名仙洞虹桥。
始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重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
全桥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
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在没有公路之前,该桥是泰顺来往福鼎的必经之路。
三、薛宅桥:
木拱廊桥,位于三魁镇。
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
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
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单檐。
该桥拱矢斜度较大,建桥屋十五间,桥头坡度30多米。
四、西洋桥:
五、毓文桥:
石拱木廊桥,位于罗阳镇,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桥长23米,高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三屋楼阁,二楼为文冒阁,系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溶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
六、三条桥:
木拱廊桥,位于三魁镇和罗阳镇交界溪上。
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现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
七、集贤桥:
八、南溪桥:
位于泗溪镇南溪村,建于清道光22年(1842年),坐落在南溪支流上,背靠南溪。
桥长20.35米,宽4.87米,跨径6.8米,歇山式屋顶,系水平廊桥。
桥头两侧街肆林立,过去是往来繁华之地。
九、溪东桥:
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
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
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
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北涧桥,溪东桥人称“泗溪姐妹桥”。“泗溪姐妹桥”是泰顺廊桥的精华所在。
十、北涧桥:
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
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桥长51.7米,宽5.37米,净跨29米。
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北涧桥,溪东桥人称“泗溪姐妹桥”。“泗溪姐妹桥”是泰顺廊桥的精华所在。
十一、南阳桥:
伸臂式木平廊桥,位于泗溪镇。
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桥长41.7米,宽4.6米。
伸臂式木平廊桥的特点是在溪中建石墩,然后在墩上叠架木梁,向左右平衡伸展。这种双向伸臂木梁桥始于简支木梁桥的一种构造形式,可以增加木梁的承托作用,同时还可使木柱在纵向有一定的稳定性。
十二、文重桥:
俗称东洋桥,伸臂式木平廊桥,位于筱村镇。
始建于轻乾隆十年(1745年),现桥重建于民国十年。
桥长27.5米,宽4.2米,净跨22.4米。
十三、文弘桥:
十四、文兴桥:
木拱廊桥,位于筱村镇。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
桥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1.5米,桥屋16间。
文兴桥的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该桥在泰顺众多廊桥中倍受关注。
十五、将军桥:
位于筱村镇。
原来此去1华里多的溪上原有一座古廊桥因损毁拆除后,在此新建“将军桥”。
十六、姻缘桥:
位于筱村镇。因桥东侧是雄山,西侧是雌山,故名姻缘桥。以雌雄山为景,以古树为证,以廊桥为媒。
传统的木拱桥,桥长21米,宽8米,跨径12米。
桥头有一株迎客罗汉松,高20米,需三人合围,数百岁,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十七、飞云湖及泰顺的山:
十八、仕水碇步:
仕水碇步是泰顺碇步中的典型代表,号称中国最长的碇步。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仕水溪之上,始建于清乾隆60年,清嘉庆25年重修,系青石结构双堤梁式,全长136米,有石磴223步,一字型凌波延伸,跨度长,结构精致。每齿石磴分高低两层,高层石材用花岗岩,低层石材用青石岩。高低两层设计利于行人交汇,双色石材的使用便于夜间辨认行走,碇步上下河滩基加固较为科学,井字形松木框架的使用犹为特色,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及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老桥:
看着泰顺的廊桥,让我想起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老桥”,阿尔诺河上的老桥,在罗马时代就有了,1345年重建。老桥面很宽,桥面开设店铺,桥上就像一个热闹的市场。
这篇游记是本人的第二篇游记,希望有助于欲游玩泰顺廊桥的游者,喜欢的请点赞!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