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第三十九回:并吞八荒强秦都咸阳,假道灭虢成败付黄河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咸阳西距西安30公里,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咸阳筑城,开始了秦都咸阳140余年的历史。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秦人励精图治,东取河西、南夺巴蜀,跻身战国七雄,后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剪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咸阳成为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206年,秦国仅存15年而亡,但帝国留下的文物和典章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声名——Chin(秦),远播昔日的希腊和罗马,成为今天英语及其他非汉语国家China(中国)同源名称的原型。
咸阳之旅,让我们首先走进咸阳博物院,了解帝都曾经的辉煌。
秦人信史始于非子,公元前897年,非子居犬丘(今甘肃礼县一带),为周王室养马汧渭。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秦封诸侯,赐岐、丰之地,始立国。后秦人伐戎,沿渭水东进,历四世近百年,据周畿故地,始都雍(今陕西凤翔)。
(春秋时期的羽人凤鸟纹铜钫)
秦穆公时期(前659-前621),“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于都城栎阳(今西安阎良)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公元前350年,建都咸阳,后商鞅于咸阳继续推行变法,国力日强。商鞅以李悝《法经》为蓝本,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在秦国推行了彻底的改革,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量)
秦昭襄王时期(前306-前251),李冰任蜀郡守治理岷江,率百姓凿穿玉垒山(今宝瓶口),筑就分水堰,分岷江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泄洪,内江分流和灌溉,修成都江堰,成都平原遂成沃野。秦王政元年(前246),秦用韩国水工郑国修筑引泾入洛的郑国渠,长三百里,灌溉四万顷。
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秦灭六国的历史进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结束了春秋战国五个半世纪分封割据的局面。
(铜剑)
秦人能最终统一全国,与他们善于学习借鉴邻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秦人从立国之初,就开始了向周边文化的学习。既学习比自己文明的周人,又吸收与自己长期交战的草原部落——戎狄的文化元素。春秋晚期,秦人文化遗存中出现了楚文化因素;战国晚期,秦人在征战六国的过程中,更将自己本土的文化与六国文化融合,完成了对原有区域文化的超越。
(楚式龙凤合体玉佩)
(齐式树枝双兽纹瓦当)
咸阳在春秋时期称为“渭阳”,战国中期秦国迁都于此,始名咸阳。咸阳故城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约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地处泾渭二水之间,地势北高南低,水陆交通便利。秦惠文王时(前337-前331),咸阳迅速扩大,南至渭河,北逾泾河。秦昭襄王时都城已扩建至渭河以南,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宏阔气象,秦都咸阳成为当时世界级的大都市。
(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模型)
秦都咸阳遗址发现了秦宫殿、手工作坊、府库等遗址和秦人墓葬,出土了大量砖瓦、陶器、铜器、玉器、丝绸等手工业制品,说明当时秦人拥有发达的物质文明。秦都咸阳后,政治上逐步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确立了法典化的法律,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秦惠王始铸圆钱,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改变以及城市的繁荣,对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勾连云纹虎钮铜鼎)
(错金银铜鼎)
(一号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
(楚簋)
秦人早期以凤为主要崇拜对象,中晚期演化为多神崇拜。战国晚期,秦人依阴阳五行学说,崇水德,尚黑色。咸阳宫遗址出土的水神骑凤纹空心砖残块应与秦人崇水德有关。绘制于回廊的秦宫殿壁画以黑彩为主,是秦人尚黑的明证。
(水神骑凤纹空心砖残块)
除了秦都咸阳文明展,博物院中另一个重要展览是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陈列。
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大规模兵马俑群体,对研究两千年前的西汉早期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用粘土烧成的西汉军阵,印证了在遥远的西汉初年,汉帝国发展骑兵对匈奴而战,骑兵成为对匈奴作战的决胜性力量。
兵马俑群有士兵俑1965件,骑马俑583件,盾牌模型近千件,号称“三千人马”。它们排列严整,兵种分明,职能明确,造型生动,彩绘鲜艳,观之让人产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式的悲壮情怀。
以上是咸阳博物院的室内陈列,还有“佛教文物陈列”和“咸阳文物精华陈列”,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了。
与其他博物馆不一样的是,咸阳博物院并不是一栋现代化的大楼,而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展厅就是一座座飞檐翘角的古屋。原来这里曾是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咸阳文庙,还保留着拴马桩等古迹,景色清幽,古朴旧建让人耳目一新。
博物院出来后穿过两条小巷可达凤凰台,这是咸阳又一处古迹。
凤凰台始建于明洪武四年,为扩建渭水驿旧城时在原北门城墙基础上建台立庙,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传说秦穆公爱女弄玉和萧史曾吹箫引凤至此,且
建筑形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凤凰台,为咸阳八景之一。
博物院向西步行五百米到达钟楼广场,广场上屹立的钟楼也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历代均有修葺,如今是咸阳的地标建筑之一。
再转向南行不久,可达渭河岸边,沿岸是风光无限的咸阳湖景区,有古渡遗址、清渭楼、古渡廊桥等景观,充分展示了咸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去时正值深秋,景区展出有各色菊花,鲜艳多彩。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横贯关中,流经咸阳,这里的咸阳古渡是闻名遐迩的秦中第一大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各地的咽喉要道,古代不少名篇佳作就写于此处,如李商隐的“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古渡廊桥)
咸阳之后,东行250公里离陕入豫,来到陕州。
陕州隶属三门峡市,与陕西接壤,陕西的得名就与此地有关: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陕州)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
三门峡古称“陕州”,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相传大禹治水,斧劈高山,形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黄河得以东流而去,三门峡因此得名。
(三门峡黄河公园)
夜宿陕州区,第二天一早向东北13公里到达三门峡市区,这里有两处不可错过的景点——虢国博物馆和三门峡大坝。
有个成语叫“假道灭虢”,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虞国国君贪得无厌,可以投其所好,赠予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献公不舍,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十分高兴。后晋伐虢,要求虞国借道,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为了交一个弱小的朋友去得罪一个强大的朋友,那才是傻瓜!晋军灭虢后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往虞国,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起火,等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如果不是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历史上存在过这样一个小国,其实除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像这样的诸侯国还有不少,只是青史留名的不多。
虢国是姬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首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叔父虢仲、虢叔。虢国一度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在周朝的兴起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五个虢国,与之相关的始封、世系、发展演变等问题迷雾重重,所幸上世纪五十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和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周虢仲铜方甗)
武王灭商后,为巩固姬周王朝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虢仲、虢叔分别被封在今陕西宝鸡和河南荥阳,史称“西虢”、“东虢”。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周末年,西虢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一带,地跨黄河两岸,黄河以北地区被称为“北虢”,黄河以南被称为“南虢”,其实属一个虢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后,原宝鸡一带的虢国被称为“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
(西周的虢仲铜盨)
虢国青铜器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象征,在祭祀、战争、宴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被大量使用。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品类众多,纹饰精美,带铭器物多,制作精细,反映出虢国与周王室高度一致的宗法、等级等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西周的虢仲铜方壶)
(西周丰伯铜簠,铭文显示为丰国贵族丰伯为兽国女儿出嫁时作的陪嫁媵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各封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军事实力迅速提升,虢国作为“千乘之国”的军事强国,在各封国诸侯中身份显赫。虢国的军事力量从虢国墓地出土的兵器和车马坑数量上,以及频繁参与王室征伐的文献记载可见一斑。
(西周太子车斧铜斧)
(西周铜钺)
青铜器外,虢国的玉器也是种类丰富,质美工良,当时的贵族在礼聘、佩饰、殓葬时都会广泛使用玉器。
(西周人龙纹玉璋,为虢国镇国之宝)
礼玉是历代王朝进行祭祀、征伐、婚配、丧葬等重大礼仪活动时的家国重器,被赋予了特殊内涵。《周礼》记载,周人礼仪用玉被分为祭祀天地四方用的“六器”和表示邦国朝聘等级的“六瑞”,另外,一些戚、斧、刀等仪仗器,已经脱离实用性,成为财富和特权的象征。
(商代的龙凤纹玉戈)
下图为西周的人龙纹玉璜,饰有两组对称的人龙纹,在人龙纹间饰透雕技艺,工艺高超,是虢国玉器中的精品。
佩玉是古代随身佩饰的装饰性玉器,“古之君子必佩玉”,说明佩玉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习俗,是显示身份、地位和人格追求的标志。虢国墓地出土的佩玉可分为组合佩饰和单体佩饰两大类,组合佩饰有发饰、项饰、腕饰、胸佩等,单佩有小型的璧、环、管等,还有形态多样的动物玉雕,反映了虢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西周组合玉发饰和玉佩玛瑙组合项饰)
(西周六璜联珠组玉佩)
(动物玉饰)
殓玉是古代专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殓葬玉器,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相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故在人死后要用玉石保存其身体。虢国墓地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缀玉瞑目、玉琀、玉握、脚踏玉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殓玉制度。
由于博物馆就建在墓葬遗址上,这里还可以参观车马坑原址。
车马是两周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和战争工具,也是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之一。不同地位的人,生前使用和死后随葬车、马的数量也不相同。博物馆中展出有为虢国国君虢季随葬的一号车马坑、为虢季夫人随葬的二号车马坑、为虢国太子随葬的三号车马坑。气势恢宏的车马坑群显示了虢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反映了虢国贵族的奢侈豪华生活。
先秦战车以“乘”为单位,一乘包括驾车的马四匹,车上甲士三人(中间一人驾车,左边一人持弓,右边一人手持长矛),车后跟随步卒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也有一说是一乘指百人兵团,还包括二十二个勤杂兵。所谓“兵车百乘”,就是甲士三百人,步卒七千二百人。古书上的“千乘之国”,指能出兵十万人的大国,虢国强盛时即为其中之一。
转完博物馆,沿黄河东行15公里,来到黄河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始建于1957年4月,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下游有“中流砥柱”景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景区还有张公岛、梳妆台和黄河古栈道,都有浪漫的传说,充满神奇色彩。
三门峡水库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时,库区呈现一座美丽的湖泊,碧光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6月至10月,当大坝泄洪放水时,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让人感受到“不尽黄河滚滚来”的气势。
景区有座黄河三门峡展览馆,从中可以了解有关黄河和三门峡大坝的知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5464公里,像一条自天而降、桀骜不驯的金色长龙,喷云吐雾,奔腾咆哮,飞舞在我国北方苍茫起伏的大地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孕育了古老的黄河文化,缔造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然而,黄河也是一条极为复杂而又难以治理的河流。黄河流经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携卷大量泥沙,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黄色河流”。到了下游,由于流速减缓,泥沙沉淀,导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了“悬河”奇观,直接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从先秦到民国的2540年中,黄河共决堤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每次决口泛滥,都会造成深重的灾难。
黄河三门峡谷宽不及400米,河道狭窄,峭壁对峙,惊涛裂岸,浊浪排空,终年雷声回荡。河中石岛屹立,自右而左为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岛,三岛将黄河分为三股激流,形成“三门”,素有“三门天险”之称。其下约400米,又有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等矗立河中。20世纪30年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首先提出在黄河干流修建蓄洪水库的主张。1947年,水利专家张含应提出在三门峡建库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几经查勘论证,最终选定在三门峡建库,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建设,1960年实现拦洪,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台150兆瓦机组投入运行。
三门峡大坝地处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两省以黄河主河道中轴线为界线,在大坝中部跨越中轴线时,相当于“一步跨两省”。
下图为退役的转轮体,是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的传动转换装置,服役于1975年到2014年,表面坑槽冲蚀很多,表明水电站所处黄河中游含沙量很高。
除了观看壮观的大坝,这里的黄河两岸风光本身也不错,景区有大禹游园、廊道水晶宫等景点,可“水下”观鱼,空中俯翠。如果天气晴朗一点,景色会更美。
三门峡之后,即将向东南前往平顶山。这座别名“鹰城”的优秀旅游城市有哪些优秀的风光?让我们下回再见。
推荐阅读
sds884.5千13
sds885.8千12
黄昏独坐2.3千24
牧马人4340
西安丁满2.2千5
轩尼诗@19639.3千16
sgli5.9千13
阿兰那行4.4千12
蓝总裁5.9千22
无可-挑剔6.9千12
陕西旅游4.1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