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民:金山岭长城的故事
我家乡的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线上最精华的地段,其景色之优美,建筑之多样,都堪称典型。
金山岭与古北口一带,是进出塞内外的咽喉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北齐时就曾设置过关隘。明中叶后,北方蒙古鞑靼、朵颜部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北方防务,明穆宗把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负责京师最前沿的蓟、辽等处军务。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对蓟镇所辖长城进行全面整修。金山岭长城由于修筑时间稍晚,使其在军事防御体系的设置以及城墙各部位的建筑结构、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尽量做到了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金山岭坐落于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的大金山与小金山上,东起望京楼,西止龙峪口,全长10.5公里。这短短的10.5公里,集中展现了中国万里长城的巍峨、磅礴、博大、深邃、苍凉、雄浑。这段长城,有千姿百态的敌台67座,大小关口5处,烽火台2座。所有登临者,都由衷地赞叹金山岭长城的雄、险、奇、美。
金山岭长城敌台两侧的障墙是一大特色。障墙是在城墙之上紧依外墙建筑的小横墙,每堵高2米,宽1.5米,墙上设有瞭望孔和射孔。每处障墙一般都有十几堵,将长城上的两侧垛口之间封闭了一多半,成为一道道的掩体。进犯者一旦攻上了城墙,守城士兵可以凭借障墙作掩护,节节抵抗,或步步撤退,撤到制高点或敌台内,也可以凭借障墙向前推进,向攻上城墙的敌人发起攻击。
金山岭长城的敌台极具特色,高度为10米左右,基础为花岗岩条石,台体为砖石结构,墙体内填石块、黄土、白灰并加以夯实。墙身用砖包砌。台体多为上下二层,下层贮存粮草、武器,也可居住和瞭望。上层外筑垛口墙,中间是守台将士居住的铺房。敌台内上下二层之间的通道有两种,一种以楼梯相通,楼梯又分石砌和砖砌两种;另一种是用竖井相通,以木梯或软梯上下。内部结构有单券、双券。四面大都设有箭窗,每面有二、三、四、五个,数目多少不等,被老百姓称为“一眼楼”、“两眼楼”……“五眼楼”。金山岭一带的敌台,都被当地老百姓冠以动听美丽的名字,如望京楼、桃春楼、仙女楼、将军楼、黑楼、库房楼、狐顶楼等,几乎每一座敌台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司马台,位于滦平县巴克什营镇曹栅子村南,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司马台关城于1977年被水库淹没,关口两侧山腰处各有一座敌台残存。这段长城修建在如同斧削刀劈的山脊之上,险峻异常。城墙的外侧筑有垛口墙,墙上射孔密集。在地势陡峭处筑单墙,宽约0.4米,墙体为砖石砌筑,坚固无比。望京楼位于这段长城的最高点,远远望去,象一位警惕的士兵,守望着祖国的壮丽山水。走上前去,但见敌台虽然高大威猛,却斑斑驳驳,满目疮痍,台体上下,印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但它虽然风烛残年,却有一副刚强的骨架,凛然屹立,傲视苍穹。
大小狐顶楼依次坐落在金山岭长城中段的一座高山上,远望象一对狐狸头,因而得名。两座敌台均为上下两层,小狐顶楼比大狐顶楼高出5米。楼基为沉积岩块石砌筑,台身为青砖包砌,极为坚固。大狐顶楼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米,高13米。南北两侧各有箭窗3个,东西两侧各有箭窗2个。砖砌拱券,窗槛为花岗岩石质。东西两面有花岗岩石拱门。内为穹窿顶,顶中心用长条青砖砌成蛛网状。小狐顶楼形制与大狐顶楼相同,惟高度不同。两楼均无楼梯,用木梯或搭软梯上下。
远近闻名的“麒麟影壁”就在小狐顶楼上层的南墙上。其影壁上有罩檐,下有底座,用青砖拼接而成,四周装饰浮雕图案。影壁的主体图案为麒麟回首望尾,奔跑于云朵之中,麒麟的鳞片清晰可见。麒麟头前饰灵芝,尾后雕由鹿一只。浮雕分为15个部分,分别模印烧制后拼接而成,制作精细,形象鲜明,气韵生动。
花楼子(又称将军楼),坐落于金山岭长城中段后川口西侧。这里视野开阔,地势险峻,建筑奇异,材料优良。因原来敌台内饰满浮雕花纹而得名。敌台上部建有铺房,一明两暗,歇山顶,木架结构,房外有廊。铺房南侧用砖石修建了影壁墙,上面有砖雕图案,神马腾飞于云雷之中,极具神韵。该敌台之所以又称将军楼,传说当年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不久,一个小伙子找到他,要求从军,戚继光满足了他的要求。小伙子能征善战,勇武有方,很快被擢升为将军。后来一次敌人入侵,将军带领士兵浴血奋战,最后战死沙场。死后人们才发现将军是一位女子。为了纪念她,将此敌台叫做将军楼,又称为花楼子。花楼子外侧山坡上的草地里有一座守城将士的坟墓,叫花将军墓。西面有一条山沟,叫花将军沟,后来演化成花楼沟。
大、小金山楼位于金山岭长城西段沙岭口以西,两楼相距140米。大金山楼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7米,南北宽7.8米,高11米。台基用7层条石垒砌,墙身用青砖包砌,墙体内用石块夯土混筑。小金山楼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5米,高8米。台身构造与大金山楼相同。东侧有箭窗1个,西、南各有箭窗3个,北侧有箭窗4个。内部结构也是三拱三券。上层有铺房,两窗一门。两楼都保存完好。金山岭长城也由此得名。关于“金山”一名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修筑此段长城的人,是戚继光带领的3000名江浙士兵,由于思念故乡,所以借用镇江大小金山岛的名字来命名这两座山和这两座敌台。
黑楼,位于金山岭长城西段,也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初建时为木结构,后遭雷击毁坏,遂改为砖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米,南北宽9.1米,高7.8米。基座用当地石料经粗加工后分8层垒砌,墙身青砖包砌。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箭窗,南、北两侧各有三个箭窗。窗槛用花岗岩制作。与其他敌楼不同的是,黑楼西楼门的设计非常特殊。从地面上看,西面并没有门,它的门设在地下,称为地门。地门内有一条狭窄的暗道,用砖砌成台阶,直通二楼。战时,此门关闭,暗道口用木板盖严,敌兵难以入内;一旦敌人攻入敌台,战士们还可通过地门脱身。
关于黑楼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原来砖木结构的敌台被雷击起火,烧毁后变成了黑色,故称为黑楼。另一种说法是,当年戚继光主持修建金山岭长城时,宁夏的一位老将军奉命领兵来此,随身而伴的独生女儿黑姑,也投身到修建长城的行列,还常常帮战士们缝补浆洗,深得大家爱戴。敌台刚刚建好,突然一个雨夜遭到雷击,大火熊熊燃烧,黑姑奋不顾身前去扑救,被烈火烧死在敌台里面。士兵们将黑姑掩埋后,又在烧毁的楼基上重建敌台。为纪念黑姑,就将新建好的敌台称为黑姑楼,久而久之,就叫成黑楼了。
库房楼,位于金山岭长城的砖垛口与沙岭口之间,据说是戚继光和他的弟弟戚继美修建的。平面长方形,一门二窗。敌台外围设置三道防线。敌台外侧紧靠楼脚下,有一个长15米,高2米的半圆形战台,战台上设有密集的射孔。这是库房楼的第三道防线。在敌台外侧大约50米远的半山腰上,用石块垒砌成一道长200多米、高2米的挡马墙,阻挡敌骑兵接近敌台,这是第二道防线。在敌台外侧靠西面的一座山梁上,用砖石砌成一道南北走向的高大城墙,形成长城的支墙。支墙左右两侧200多米的两个山头上,各筑一个圆形瞭望墩台,可以及时观察到远方的情况。支墙与库房楼相通,如果有敌兵来袭,守卫在支墙上的士兵可以最先与敌人交火,万一抵挡不住,可以凭借支墙,边打边往后撤退,最后撤到库房楼里,继续与敌兵周旋。这是库房楼的第一道防线。这种步步为营的设计,令人为古代缜密的军事思想而叹服。
砖垛口,位于金山岭长城的西段,原称砖垛子关,是金山岭长城的最佳入口处。关口为一个砖砌拱券门,高2.2米,宽1.67米,门前有石条叠砌的台阶。关口两侧长城上敌台密集,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砖垛口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与之紧邻的古北口是京师的北大门,砖垛口关可说是古北口往北的第一道门户。砖垛口一带长城上,曾发现过火炮、手雷、石雷、铁弹丸、箭头等文物,可知这一带战事频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进行过激烈战斗。1948年夏天,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曾集中兵力强攻古北口,未果,后从砖垛口、龙峪口等长城关口突破,包抄国民党守军的后路,歼灭敌军,攻破了古北口。
明代长城是古往今来水平最高、价值最大、功能最强的长城,也是最为雄伟壮丽、最为世人赞叹的长城。金山岭长城也堪称明代长城的最精华部分,她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寸墙体,每一个局部,都体现出独具匠心的创造,都闪耀着令人叫绝的艺术光彩。
津门网作者: 林新民
推荐阅读
津门网4.7千11
桔猪3.1万6
衣鱼9112.5万11
M_梦初8.4千12
凌姐看世界9.8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