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程:
D1. G111北京南——曲阜东;10:49到达曲阜,打车到宾馆办理入住手续,直奔三孔,回宾馆小憩,吃宵夜,坐人力三轮游览老城区夜景。
D2. 观看孔庙入城仪式,打车至曲阜汽车站,坐曲阜——泰安长途车,中午抵达泰安,入住宾馆,游览岱庙。
D3. 早起打车至红门,攀登泰山,下午乘缆车、汽车下山,回宾馆结账,打车至泰安高铁站,乘G142泰安——北京南,20:18正点抵京,行程 结束。
曲阜的历史太悠久了。对中国古代思想了解越多就想去看看发生在古老城市中的事情。猜想那是人杰地灵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祥和幸福。带着儿子游览也是为了让他热爱中国古代的文化,认识儒家文化培养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俗语云“过鲁地知礼节,到曲阜悟春秋。”作为中华礼教的发祥地,在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后,现在的曲阜还留有当初孔子的教化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曲阜三孔之旅。



该游记非常精彩,将在携程旅拍平台内被推广展示
- 包括但不限于携程及其关联公司的网站App
- 有疑问可联系
知道了
在这里可以切换
有图/无图模式和收藏游记
10:49正点到达曲阜东站,出站后打车直奔酒店,打车费用20元,十几分钟便到了目的地。顺利办好入住手续后,马不停蹄,步行至孔庙。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故宫、避暑山庄)之一,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圣时门、过壁水桥。进大中门后,再经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圣迹殿,这是孔庙的主体。由大成门向东,进圣承门,达诗礼堂、鲁壁、孔宅故井及祟圣祠、后为家庙,这是孔庙的东路。由大成门向西,进启圣门,达金丝堂、启圣殿及启圣寝殿,这是孔庙的西路。
人半价优惠。套票的有效时间是24个小时,如果觉
得半天时间有点赶,可选择两个半天。
开放时间:孔庙:7:30-16:30;
孔府:7:30-16:30;
孔林:8:00-17
据说龙树是乾隆在游孔庙时,由于太累倚靠该树休息,结果乾隆走后。树就长成了龙的样子。而凤则是由于村民认为有龙就要有风,所以在龙树旁放置了凤树。
转自----阳松
枝繁叶茂,圣府奇观妙。
历尽沧桑仍笑傲,松柏国槐拥抱。
春秋冬夏缠绵,葱葱郁郁擎天。
礼乐诗书浸染,儒风雅韵盘旋。
当你站在0度--180度的任意位置观看,壁画中的道路会随着你的移动而转动,道路始终向着你敞开,道路入口总是对着你脚下,因此人们叫它“阳关大道”、“金光大道”。寓意“人人有路”、“路就在脚下”、“天无绝人之路”、“条条大道通罗马”等等。
是一种神兽,神通广大,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传说,孔子读书时,文豹不仅侍立两边作陪,而且捧书、研墨,为孔子服务。它们出自巧匠之手,既威猛,又温柔,满面春风地站在甬道两边,令许多游人情不自禁的拥抱它亲吻它。
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头上张一只角,匍伏在地,究竟在干什么,使人难以琢磨。传说它的本领很大,日行18000里,通幽远之事,懂八方语言。孔子周游列国时,就是他拉车,既是很好的谋士,又是很好的翻译,直到现在,还有许多翻译站在
他的面前,毕恭毕敬得像他鞠躬敬礼呢!
游览完孔林,步行至万古长春坊,打车回饭店,小憩。上网搜附近的鲁菜馆,发现孔庙附近的鲁城饭店,按照导航寻找至此,名曰鲁城饭店,实则也就是个饭庄而已。时间已晚,用餐客人不多,大姐服务很热情。山东人很实在,菜量很大,价格不贵,经济实惠,味道一般。
孔府豆腐虽说是第一大特色菜,但熏豆腐实在不太合胃口,有点咸。好歹也算品尝了一下曲阜特色菜。
九转大肠是炖的,没有腥味,味道一般,价格不贵,没有在济南吃的味好。经济实惠。
有点像煎饼,稍淡。
吃罢晚饭,叫了两辆人力三轮,围着老城转了一圈,微风习习,看着夜幕下的曲阜,没有了大城市的喧嚣,也别有一番风趣。
饭店自助早餐后,结账,直接打车到万仞宫城前小广场,观看孔庙开城仪式。仪式每天早8:00开始,20分钟左右。曲阜东站到泰安西站的高铁20分钟路程,但上午只有9:00G202一趟列车,如果没赶上的话就要等到下午2:00了。
仪式结束,打车到曲阜汽车站,5、6公里。曲阜到泰安的长途30分钟一趟,我坐的是9:10发车。大概11:00左右到达泰安汽车站,在老火车站(现在的泰山站)附近。
办好住宿手续后,放下行李,在附近的银座商厦吃点快餐,没打到车,坐公共汽车到岱庙。三站地,单程每人2元。
门票及开放时间:
成人票:30元;
老年票、学生票:15元3月—11月:08:00-18:00;12月—2月:08:00-17:30,教师持教师证半价。
岱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称东嶽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另有一戏说,泰山上的“秦松,汉柏,唐槐”,是三兄弟,老大秦松懂礼貌“劲松迎客”,老三唐槐有爱心“唐槐抱子”,老二汉柏岂甘落后,派出代表站在门口迎客吧,此柏便承担了此任,故此柏又俗称“迎客柏”。你看它躯干向前倾斜,好一付谦卑温和好客模样。
从厚载门出来,打车直接到龙潭路的福到家老牌坊,品鲁菜。位于泰安火车站附近,闹市区很好找。鲁菜,份量太实在,三个人点了四个菜根本吃不完。口味较重品鲁菜。
出了北门,打车回酒店,搜了一下附近的鲁菜馆,发现了这个.....
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进岱庙正阳门,向北走约15米路东侧,岱庙全景图北头有一株古柏立于路旁,近前驻足向上望,距树基八米处的树杈上生一树瘤,形似一只小猴,猴头惟妙惟肖,颈下似乎挂一方印,故名“挂印封侯”。
捶丸,我国古代一种运动,与近代高尔夫球运动相类似,誉为中国古代高尔夫球。由唐代步打球而来、盛行于宋元、发展至明代,是上下都喜爱的娱乐活动。清入关后,严禁百姓进行各种习武健身,捶丸也急剧衰落最终至销声匿迹。
汉白玉围栏内有一棵枯死的老槐树,数围中空,如一慈爱的母亲,在怀中抱着一棵相传50年代初所植幼槐。幼槐在母槐的呵护下历经50余年生长,已是高11米,直径半米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了。故得名“唐槐抱子”,俗称“槐(怀)中抱子”。
天贶殿南大露台台阶西侧,一棵古柏,向上约2米处,露出一枯枝三分杈,形似一仙鹤探头展翅向游人打招呼,故名“灰鹤展翅”。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川巡抚张钦书“观海”大字碑
泰山不算高,一千五百八。 飞过二千一,他把头低下。 朱德。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八日,合肥起飞回京。
邓颖超诗碑
1984年6月9日,邓颖超登泰山,并亲笔为泰山题词:“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其一,塑碑立于岱庙之内,其二,刻于泰山天街北侧岩壁上。
此柏为汉武帝亲植。双干连理,同根同生。新枝扶疏泛出新绿,表达生命意向,显示出生命不可遏止的生机和热情,兀突老干大音希声,用沉默的方式,倾诉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展现出汉柏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铮铮气节。
此碑位于岱庙配天门东侧。碑高205厘米,宽105厘米,字径60×55厘米,楷书体。系明隆庆元年(公元l567年)夏吉日,由监察御史刘翾题立。此碑另有一处摩崖刻石在南天门盘道东,是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4年根据碑拓所复制而成。
此碑位于岱庙配天门西侧。碑高205厘米,宽105厘米,字径60×55厘米,楷书体。系明隆庆元年(公元l567年)夏吉日,由监察御史刘翾题立。此碑另有一处摩崖刻石在南天门盘道西,是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4年根据碑拓所复制。
此景位于岱庙天贶殿前,品级台东西两侧,东为一株侧柏,西为一株桧柏,蟠结杈砑,附枝倒垂,传是明代重修岱庙时所植。侧柏树身似扭身向上的“龙”。桧柏树高仅5.6米,胸围仅1.8米,而树枝展开,东西长达16米,南北长达13米,很像下落的“凤凰”。故名“龙升凤落”
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后花园的西面,与铜亭对称的是一座铁塔,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塔上铸满了到泰山进香的香社和香客的名字。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直至登“天”。
早起,直接去爬泰山。门票每人127(含2元保险)元。儿童、老人、军人半价62元,教师凭教师证,每人102元(含保险)。
斩云剑在泰山云步桥南侧。所谓“剑”,不过是一长形山石而已。天工巧夺,石在佳地,故而“斩云”。
原来,斩云剑处在一个特殊的地形上。此处上有高山,下有深谷。向上看,四面环山,唯西南开有小口;往下来,下临深谷,唯在东北有一狭道。山上的云雾沿山谷而下,受下边气流的逆冲,行至斩云剑即涡流返折;下边山谷的云雾沿狭道而上,受上边气流的阻挡,行至斩云剑也折而复回。面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人们编制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伙人在山间采药,那令人返老还童的何首乌,那百病皆治的灵芝草,那使人起死回生的万年茯苓,还有那能填精补髓、使人行走如飞的泰山黄精吸引着他们。他们专心致志地采药,忘记了山路的崎岖,忘记了天上的风云变幻,当他们来到斩云剑下侧,攀援在悬崖峭壁时,天上突然云雾翻腾,笼罩了整个山间。天伸手不见五指,地形又是那样险恶,众人万分焦急,他们互相告诫,互相搀扶,力图摆脱这艰难的困境,能平安地回到家中。
正在危急之际,一位青年挺身而出,他告诫大家不要慌乱,互相照应,在原地等待。只见他跃身而起,站在斜坡的巨石上,他大吼一声,震得山摇地动;他挥动双臂,双臂生风。他不停地挥动着,那茫茫的云海,迷迷的雾气,顿时敛消四散。天空湛蓝,红日当头,惠风和煦,众人一见,都忘情地欢呼起来。
可是,当众人高兴之余,寻找那位勇敢的青年时,却不见了他的踪影。大家寻觅着,呼喊着,寻遍了高山,找遍了深谷,还是没有他的形影。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又回到青年驱云赶雾的地方。一位聪明人忽然发现,那挺立在山崖上的长条巨石,仿佛就是那青年的化身。在他的指点下,大家肃立石前,向青年致敬,表示怀念之情。
从此,这里再没有出现那翻云滚雾的天气,上来的云,下来的雾,到此都自然分开。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拨云驱雾的青年,便把这长石取名为“斩云剑”。现在游人至此,也都肃然起敬,崇慕这位英武高尚的年轻人。
再往前行,是一组比较密集的清代道光、光绪时期石刻群。
其中右侧石壁光绪年间泰安县事孙符乾所题“从善如登”语出《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是人生的警语!的确,一个人做好事行善事是需要像登山一样,要有毅力、勇气和付出,是很难的;而变坏则像山崩一样,一下就垮了。
“峻岭”题刻字出晋阳王启恩。王启恩,晋商巨富,光绪朝任职户部员外郎,与显赫一时的李鸿章、左宗棠有着亲密关系,结成拜把弟兄,据说慈禧太后还将其认作义子。他是著名的天禄堂的主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西逃,在山西徐沟,即把天禄堂作为临时的行宫。
“峻岭”题刻下面的“郁确其高”也同为王启恩所书。其语出自先秦的一首诗《公陵之歌》,唐本也作《丘陵之歌》: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曲径通霄”题刻系清道光戊戌年(1838年)马起予所题。熟语有“曲径通幽”,这里改“幽”为“霄”,是比喻泰山高入云霄。题刻是通过曲曲折折的山径直入云霄的意思。
石祖芬题刻的后面,是史学迁所书的“若登天然”题刻。史学迁,字惟良,明万历壬辰进士。任监察御史后,曾被朝廷派遣到湖广一带巡视屯田,到北直、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监督民政军政,在江南各地督办学务,惩邪除恶,举贤任能,一身正气,留有美名。
前面两幅题刻之间,可见赵之均书“造化钟神秀”五字,这句话同样来自杜甫的名诗《望岳》。有人为考证题刻年代查阅有关资料,在“雍正朝进折人员考”一文献中的《二 地方官员系统》中查到“湖北襄阳道赵之均”之名,可以认为题刻年代应该是在雍正年间。
沿盘路一路攀登,就快要到达云步桥了。路西崖壁上可以看见在山于清嘉庆丙子(l816年)年仲春题书的“登欢喜地”题刻。欢喜地是佛教用语,出自梵语。它是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这里是形容登泰山如菩萨“登欢喜地”般,心生欢喜。下面华亭所书的“妙极”题刻,直抒胸意,似对这种欢喜的最好的注解。
云步桥下题刻中最显眼的一幅要算是“至此始奇”了,这是马一龙登泰山,一路四叹,高山仰止,留下“四奇”题刻中的第一幅。沿盘道登顶,后面三幅“至此又奇”、“至此愈奇”、“至此奇绝”中,仅最后一幅在岱顶的题刻,现今无处去寻了。
云步桥处又称小天门,此处有红桥飞瀑,御帐遗迹。“中路瀑布,惟御帐崖为胜……飞流溅沫,珠迸玉溶”(清孔贞瑄《泰山纪胜》)。故马一龙登临至此觉奇。这“一奇”,是奇在水上。
马一龙(1499-1571),南京溧阳人,字负图,号孟河,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以书法闻名于世。《书史会要》云:一龙作字悬腕运肘,落笔如飞,顷刻满幅,自谓怀素以后一人。
“至此始奇”上面,就是另一幅“气象岩岩”题刻,这一幅的“岩”字,都写作“巖”,是民国三年(l914年)初秋,泰安县知事丁其璋所书的。
下面有清光绪戊寅年(l878年),铁岭增瑞书写的“水流云在”题刻。此句语出杜甫《江亭》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水滔滔向前,我却无意与之竞争;白云在天空徐行,和我此时的心情一样舒缓悠游。题刻者的用心由此可知。
右侧上部有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在1914年春暮所书的“寒云”。袁克文由袁世凯的朝鲜三姨太金氏生在汉城。寒云是他的别号。他生平参与政治活动不多,而长于诗文,工书法,昆曲名票,爱好藏书和古玩,精于鉴赏,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生活放浪不羁,妻妾成群,触怒其父,逃往上海,加入青帮,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香堂广收门徒。1931年病逝于天津。
“寒云”下面是民国十年(l921年)十月十三日,朱英所留下的“鲁邦所瞻”题刻。“鲁邦所瞻”一语,同样出自《诗经》。正与丁其璋所书“气象巖巖”前后呼应。
“至此始奇”右侧,有王元增等好友,在1932年夏天同游泰山留下的石刻诗一首:“世事如棋局,吾侪幸此游。云桥泉不断,涤尽古今愁。”作者登游泰山,能够开阔心胸,涤尽忧愁。顶部有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偕冯玉祥登泰山留下的题刻。左侧有清末名士王舟瑶、林鹤年、章梫、章华、沈焜、刘承翰同游泰山时留字。
站在云步桥之上,可见泉水从山上流下,到夏季雨水丰沛时会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观,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因而命名为“飞瀑岩”、“天河”或“护驾泉”。在飞瀑之中,还有几处题刻掩映其中。明代陈凤梧赋诗赞曰:“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
“河山元脉”是文煜在咸丰年间(l860年)所题。文煜是清满洲正蓝旗人,费莫氏,字星岩,历任刑部侍郎、直隶霸昌道、四川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后曾一度被免职,同治三年(1864年)重新起用,历任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七年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十年复拜武英殿大学士,卒于1884年。
“飞瀑岩”顶水流处,有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题的“霖雨苍生”题刻,作者已经无可考了。“霖雨”可以比喻成恩泽。早在宋代时戴复古《毗陵太平寺画水呈王君保使君》诗中就有“龙兮水兮终会遇,天下苍生待霖雨。”的诗句。教育部对“霖雨苍生”的解释是:比喻恩泽广被于民,用于颂扬廉吏施善政。“霖雨”可以比喻成恩泽。早在宋代时 戴复古《毗陵太平寺画水呈王君保使君》诗中就有“龙兮水兮终会遇,天下苍生待霖雨。”的诗句。近代柳亚子先生所著《赠毛润之老友》七律诗中也有“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的词句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对“霖雨苍生”的解释是:比喻恩泽广被于民,用于颂扬廉吏施善政。
“澄清宇宙”题刻正在水流处,有点看不清楚。它是清末民初著名回族将领——马福祥所书。马在清末最高任西宁镇总兵,民国后,仍留任原职。他先后捐款修建和扶持上海回文师范、敦化小学、陕西女子清真小学,倡导女子教育。同时捐资刊印大量古籍,并题签作序,出版发行。自己也博览群书,摹习名人法帖,其书法如人,谨守法度,刚劲有力。
水流向下,还可见“红桥飞瀑”题刻。该题刻为姚光裕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题书。同年姚光裕还在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东侧石壁上留下《经石峪题记》的石刻。下面还有我的老乡刘绍廉所书的“畅游”。
“河山元脉”下面还有一处“都归一览”题刻,系民国十四年(l925年)五月,江苏嘉定人陈家栋所留。陈早年赴日本留学。解放前在多省国民政府任财政厅厅长等职。58年在上海市文史馆兼职。71年逝世。
中天门之下,盘道是沿中溪而行。中天门之上,盘道仍沿溪走,但此已不是中溪,中溪发源于中天门东侧的中溪山,流入梳洗河。而此溪水则是发源于岱顶而流往西溪的“通天河”了。原来在快活三北头横跨“通天河”有座木桥,叫“雪花桥”。1937年旧木桥被毁,得中国旅行社的资助,改建为石桥,因紧贴飞瀑而建,洪水季节水雾四扬,人行桥上如行在云中雾中,因此得名“云步桥”。云步桥为单拱石桥,杨承训在桥头西崖上大书“云步桥”三字,是桥在重建时所刻,记录了云步桥重建的经过。悬崖上石坪宽广,因传宋真宗曾在此搭帐驻跸,所以被称为“御帐坪”。如今柱窝仍历历在目。
在“飞瀑岩”旁的山崖上,高悬着“月色泉声”题刻。这幅题刻由明万历期时的行省左使方攸绩于万历丁丑(1577年)年题书。方攸绩是福建莆田人。历任四川左布政,曾任山东左方伯(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家居持身简素,饮人以和。方攸绩登泰山,夜晚在云步桥赏景,眼见月色皎洁,耳闻流水潺潺,遂题“月色泉声”四字将云步桥的夜景高度概括出来。
飞来石北有五大夫松石坊,旧称“诚意门”,又名“小天门”。原来石坊已毁,1984年重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走到这里遇到暴风雨。皇帝"休于大树下",因为这里的大松树下遮雨,因松树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秦代官爵共有二十级,五大夫是第九级。东汉《汉官仪》、《泰山记》均说“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到了唐代,由于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便演义成五棵松树了。后来暴雨冲走了三棵,至明代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又被洪水冲走两棵,所以清代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钦差丁皂保奉皇帝之令重修泰山时又补植了五株松,如今仅剩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从对松坊东望,可见高山耸立,崖壁高悬。这处御风岩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俗称“万丈碑”,又叫“青摩崖碑”。它高约30米,宽12米,字径1米,为乾隆皇帝所题。乾隆对泰山情有独钟,一生来此11次,题泰山诗170多首,留下了众多遗迹。据说当年乾隆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见仙阁琼楼;十八盘似一条天梯垂向人间,两侧青山郁郁葱葱,谷底溪水湍湍缓缓,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不由叹道: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缺了一方印章。于是,他便写了一首《朝阳洞诗》,并命人刻在巨岩上,当作他的“图画”的“印章”。诗曰:
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
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
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
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牅。
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
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再上行,只见两峰夹道对峙,苍松葱郁,千姿百态,登山至此,仿佛进入松林之门,故徐蔚在路西题“松门”石刻,字体体势峻拔,浑厚稳重。
原在松门处,有一古松独自挺立于石壁之上,被人称为“处士松”,但不幸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被暴风雨冲走,后来曾以柏树代之,如今柏树也枯死了。但此处仍留明人方元焕所题“处士松”三字。“处士”是指不屑于做官的人,此处是指此松不在五大夫之列,但仍盘屈虬劲,有君子中立不倚之风,用来影射秦始皇所封的五大夫松。其旁又有明代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在嘉靖壬戌年(1562年)题碑“独立大夫”,并有跋语,也是赞颂此松气节的。
处士松右侧,有康熙乙酉年(1705年)泰安使者祁国祚题“举足腾云”四字。其字体圆润飘逸,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处士松左侧有小字题“驰奔云矗”。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这首荡气回肠的诗词刻画了泰山的精神肖像,成为经典之作。这首诗作现已成为去泰山游览的重要景观之一:1999年,当代美学家、书法家杨辛先生亲笔草书题写《泰山颂》刻于盘路之侧。2000年,又题写隶书版《泰山颂》,刻于泰山脚下的天外村。
到了十八盘,游人多已有气无力,战战兢兢,一方看似平凡的刻石“努力登高”直矗道旁,它出语不求惊人,立意却在亲切,更能给人以爱抚慰贴之感。因为,这时,南天门已探手可及,反悔后退的念头不致再有了;但是,脚趾起了泡,手背蹭破皮的游客,为数往往不少。在这种时刻,心灵需要的已不再是严肃的教义,而常是温柔的亲情。“努力登高”这样的娓娓细语,正好表达了这种厚意深情。
登顶泰山,南天门乘缆车到中天门,每人100元。
THE END
热门推荐
3天  8月  ¥1300  亲子
美食、摄影、自由行、火车、徒步、小资萤火虫_之家在该游记中提到了:
获取更多攻略信息
推荐阅读

若聆

7.9千

19


_CFT01****0380959

2.6千

3


梓懿Leo

4.6千

27


m11****53

9.9千

18


E15****155

2.1千

6


如果我是一本书

3.9千

12


马.玛丽

1.7万

12


冬的邂逅

9.3千

19


M88****42

4.6千

13


_WB1****977

3.0千

4


啊莉姑娘

1.9万

163


118****311

2.7千

4


D11****687

2.8万

63


沂州十九郎

8.4千

16


泰山红油桃采摘基地

6.3千

6


老鼠爱蝴蝶

4.9千

5


沂州十九郎

2.0万

88


轻抚微风11

6.6千

27


碧海明月

3.5千

6


田超-田老爷

3.1千

8


曼124

1.3万

59


果之樱子

8.9千

12


Sweetycao

1.3万

54


_WB3****696

6.8千

22


小熊的麻麻

1.8万

17


M83****88

1.0万

20


马王小爷的中国游

7.3千

11


EstherLes

6.5千

11


会做饭的程序员

1.2万

40

漫步人生路

6.8千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