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来到海宁盐官,也算是一种缘分;
去过很多古城,看过不少风景,走过各种风情街,
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座古城,能够像盐官这样,
容得下那么多风格迥异、参差不齐的建筑,
孕育了如此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故事,
同时还能够聚集日月之精华,引领钱塘江大潮,笑看风云,傲视天下。
可见,上天也是非常钟爱盐官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盐官,我的评语是:有容乃大!
在这里,你可以“一日游千年,满城尽奇观”;
在这里,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场千年之恋。
此次借由浙江旅游在线的契机,能够来到海宁盐官古城,一看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二看文人荟萃的名家故居,三看风情各异的民俗特色,实在是倍感幸运!
闲话少说,先来一张集体照镇楼,然后再听我给你慢慢讲述盐官古城的潮涨潮落,历史过迁。
再来一张集体凹造型,只为博君一笑,O(∩_∩)O哈哈~~~~~~
读古城烟云之盐官起源
开篇之初,先上一段野史——戏说乾隆,身世之谜!
在盐官,几乎人人都能讲一口好故事,绘声绘色地向您描述雍正是如何偷龙转凤,掉包自己与陈阁老的儿女的,盐官人更是深信不疑,乾隆的生父正是这位清代大学士陈元龙陈阁老。传说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是个个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其中又以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野心最大。由于康熙传位时年数已高,所以挑选接班人时既看儿子,更要看孙子,而雍正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得到康熙的喜爱。此时,雍正最宠爱的熹妃钮钴禄氏再次临盆,与陈元龙妻同时生产。钮钴禄氏产下一女,陈氏则诞下儿子。雍正闻讯让陈元龙抱着儿子前来,问陈元龙:“你得的是龙还是凤?”陈元龙自知不可回答是“龙”,便沉默以对。雍正大怒,呵斥:“难道你得的是龙么?”陈元龙大惊,急忙否认。雍正大笑,“不是龙,那么就是凤喽。”于是,陈元龙的儿子变成了女儿,从此守口如瓶,再无人知。
乾隆于是与海宁盐官结下不解之缘。乾隆六次南浔,其中四次驾临盐官,均入住陈家安澜园,并命画师将园状绘图带回宫中,将圆明园中的四宜书屋景点略加改造,亦命名为安澜园。安澜园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块幸存的石碑“漾月”保留下来,当地人称隐喻“养育”。而陈家的一座三开间厅堂,得乾隆御赐为“双清草堂”,谐音“双亲草堂”,试乾隆有心而为之。
言归正传——
初识盐官,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是因为海宁潮。
古城因水而生,因潮而兴。
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与潮文化,
为这座古城披上了美丽的嫁衣。
此次盐官一日游,大浙网的小伙伴们早早就在浙报大楼集合了,上车以后才发现还有好多来自浙江旅游在线的朋友。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没有相互自我介绍,但是大家还是愉快的玩在了一起。
小伙伴们一个个井然有序的上车,开始我们的盐官之行。
其实盐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名人典故和历史传说,所以来到这里,没有导游的带领和讲解,一般人未必能够真正读懂盐官。当然,我们因为是大浙网安排的活动,所以早早的就有景区负责人和导游在门口等我们了,抵达盐官之后,人手一套盐官的宣传资料,包括盐官旅游指南、盐官景区游览图、盐官手绘地图等等。
盐官手绘地图
每个小伙伴拿到手的宣传资料,是不是很齐全呢?
百度科普——
古盐官最早可追溯至7000年前,是江南良渚文化重要源头之一。“负江控海”的地缘优势,使这里自古就是中国东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经济的发达与文化的鼎盛成就了古城“风水宝地”之说。据说,民国初年,时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曾建议定都盐官,听起来虽觉有些夸张,但足以见得盐官的地位。
“盐官”这个称谓,其实最早并不是地名,而是“官名”。我们都知道盐属国家专控,西汉时期,不关是盐,铁也是政府专卖的,于是就在盐和铁的主产地,设置“司盐之官”和“司铁之官”,简称为“盐官”、“铁官”。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海盐县西南境任命了一位“盐官”,由此这里就有了盐官之说。
即使是在冬季,盐官的柳树也是绿的,典型的江南水乡
江南的美,小桥、流水、人家
海宁市盐官镇,中国浙江盐官是中国唯一的潮乡。它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端,紧临着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处在中国华东金三角——沪苏杭的中心,且因为濒临钱塘江有水利之便,自古就是繁华之地。盐官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经济发达,历史上也曾经叫作“海昌”、“盐官”、“海宁”。望文生义,这三种称谓皆与海有关,每个称谓背后都隐含着典藏的历史故事,所呈现的事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真实缩影。最后,“海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可见海潮暂得平息,百姓得以安宁,也是出于统治者的美好愿望。它不仅是观赏天下奇观海宁潮的最佳地点,还是一个充满了皇家气息的、拥有辉煌历史的文化古城。
看天下奇观之钱江潮涌
承启之合,再上一段野史——钱江潮涌,始作俑者?
盐官古城先被世人誉为“观潮胜地”,后又得到乾隆皇帝的钦命,可以说潮就是这座古城的血脉。相传春秋时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勾践忍辱讨饶求和,伍子胥力谏夫差杀了勾践,可吴王非但不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听信内奸太宰嚭的谗言赐子胥死,将他的尸体投之钱塘江。后来,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吴王夫差,结果文种也被赐剑自刎,葬于山阴。一年后,子胥从海上背负着文种,一对忠魂素车白马,游于钱江之上,扬波雪愤,举世无双的钱江潮就由此而生了。南宋时,为纪念这两位忠臣,每年都在“伍子胥”生日——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于钱塘江上检阅水军和祭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观潮节。
潮是天地灵气的精华,钱塘江水到了盐官占鳌塔下,便排成笔直的一条潮,不断翻滚,水量足的时候,潮高可达4米,声势浩大。待过去盐官这段,潮水便又散开,回转着向西奔流。钱塘潮似乎特别眷顾盐官,将所有的灵气,运气都施与到这片土地。几千年来,盐官与潮已经息息相关,潮文化成为影响盐官最深的文化。
你看那潮水,从开始的浑浊不堪,到波光粼粼,到最后竟也能晶莹剔透,不得不说,钱江潮实在是变化莫测,难怪人们都说,爱如潮水,原来是有道理的,总是一波三折,变幻莫测~~~~~~
于是乎,大浙网的小伙伴就开始在这里应景摆拍了。。。。。。
言归正传——
听见潮的声音,
那是一种日夜奔流,
那是一种惊涛骇浪,
不曾遇见,
但一直在寻找你的路上。。。。。。
被称为天下第一潮的“钱江潮”,古来有之,而著名的“一线潮、碰头潮、回头潮”更是被誉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咏潮之千古绝唱,更是将人们对“钱江潮”的期待与感知推向了顶峰。盐官诸多史话皆因潮而起,潮是古城的命脉与灵魂,千百年来,凝结生成了独具特色的潮乡文化与人文精神。
潮兮,不可说。
钱塘江经过漫长的奔涌,回转到达盐官,呈现出最美丽和神秘的一面,从此,盐官人每日可以看到两次大自然这种神秘的造化,参差而来的潮水在盐官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占鳌塔下排成整齐的一列,才又继续奔涌向西。
在盐官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涌潮,全年有150多个大潮日。人们站在塘堤上,极目远眺还未涨潮的钱塘江,但见江水茫茫,碧波粼粼,水天一色,钱塘江显得十分温柔平静,辽阔浩瀚……当江潮初起,像是谁在江中横置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黑线。随之,从东方天际传来一阵阵隐隐约约的细雨声。几分钟后,这条黑线便迅速推进西移,渐长渐粗,倏地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横贯江面的银龙。它一会儿奔涌腾跃,嬉戏追逐;一会儿喷珠溅玉,泻雪吐霰。
你看这占鳌塔,日复一日的看着钱塘江潮涨潮落,虽然有神灵庇佑,百姓祈祷,成为了“镇海塔”,可又有谁知,他的寂寞与无奈呢?
捏塔天王再现
托塔天王又上
小伙伴们,你们这样调戏占鳌塔,真的好么?
据说,这座楼阁式的古塔始建于公元1605年(明代),砖身木楼,造型巧丽,是典型的中国式宝塔,在中国浙江沿海的古塔中是最为精致的。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鳌”是一条巨大的鱼,它有人类般的感情,但它的喜怒会引发海啸一类的灾难。而“塔”则是佛教神圣之物,传说可以降妖伏魔,于是人们建造了“占鳌塔”,祈求能够镇压住鳌鱼,使它不能再兴风作浪,危害人类。鳌鱼不动了,大海就安宁了,所以“占鳌塔”也称为“镇海塔”。
看潮并不只是简单地去看,还要懂得去听,去思。只有理解了盐官的潮文化,才能了解整个盐官,了解这座千年谜城。
你看这潮水,引来了无数弄潮儿,于是乎,跳塘也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很难理解古时候人们的心情,这种文化的传承,是该喜还是该悲呢?
钱塘江潮永远是一把利刃剑,在呈现给世人壮美神奇景观的同时,也会将其残暴的一面毫不留情的施展给人类,狂野的大潮一次又一次撞开海塘、决堤、塌坝。。。。。。海水横溢。万顷良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潮患”成了潮乡永远之痛。于是乎,百姓在与潮水抗衡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借助神灵来镇压,而能够镇压潮水的,正式这座海神庙!
为了了解海神庙,再上一段清宫秘史——雍正袭位,海神上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为了夺取皇位,偷偷地将康熙皇帝密封的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于是,胤禛便成了雍正皇帝。雍正上位后,又以欲加之罪处死其兄弟。皇兄皇弟们死不瞑目,常在宫中作祟,扰得雍正不得安宁。雍正皇帝做贼心虚,就在他们灵前求饶:“好兄弟,别老缠着我不放。我在京里每天只上早朝,我在海宁给你们造一座宫殿,在那里你们每天可受二朝(潮)朝拜。”十四阿哥等信以为真,从此就在盐官老老实实地做起了“浙海之神”,接受二朝(潮)之拜。
你看这庙静静敞开,无论蕴藏着多少秘密,似乎都不介意继续守口如瓶。
与其说这是一座庙,不如说他是一座宫,这是一座仿照北京太和殿建筑的宫殿式的庙宇,而且据有关史料记载:此庙尚未开工,工程项目的名称就已被钦定为“海宁庙宫”,所以当地老百姓就一直延用此名至今。
清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下旨“特发内帑十万两,于海宁县地方敕建海神之庙”。浙江总督李卫奉旨不敢怠慢,在盐官大东门内选地40亩,鸠工庀材,雍正八年三月兴建,次年十一月竣工。新落成的海神庙,“制度恢宏,规模壮丽”。 问题由此而来,整座海神庙气势恢弘,用料讲究,门口的石狮子、牌坊,庙里的柱子,栏杆全是皇家专用的汉白玉建材,更以“九九归一”81个龙凤图案来装饰大殿,直拟皇家。
庙的正殿装修极简,全不似一般庙宇香炉捐箱一应俱全。大殿左面供奉着“潮神”伍子胥,右首是“海神”钱鏐,均为青史显名之人,而正中供奉的主神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浙海之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殿后是后花园,保存着一座由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合题的汉白玉御碑。御碑上的碑文,赫然将“海神庙”的位置放于天、皇之下,乾隆帝之上,海神庙的地位之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雍正和乾隆题字的御碑亭,据说这是中国难得看到的前后都提了字的石碑
檐角的铃铛,随风作响,仿佛在鉴证着历史变迁的每一刻
随文人脚步之风雅胜地
如果要为“名人辈出”这四个字找个名副其实的落点,那么盐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自唐代到清末,盐官有姓名可考的名人就有上千,耳熟能详的有王国维、徐志摩、金庸、朱淑真、沙可夫、陈学昭、徐邦达等等,可谓是人才辈出,盐官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了风雅之地。今天,让我们跟着文人的脚步,去寻找文化的葱茏岁月。
人间痛失王国维,魂忆静安
钱塘江的风暗藏着潮水的湿润于秋燥中给人以些许凉意。
走过香樟簇拥的沥青路,来到一条乡间小道上,旁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橘子树,前行不到半里,就来到了一个小村落,这里有间“静安精舍”——王国维故居就坐落在这个很不起眼的地方!
门口就是王国维先生的石像,你看他穿的是大马褂,戴的是方框眼镜么?却怎么也看不出精致的轮廓!
导游说,这里是先生小时候的故居,等到他跳湖以后想要在故居面前刻一个石像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没有人能够真正形容先生的音容面貌了,所以只有三分形似七分神似的石像了!
来到里堂,终于能够看到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真容了,据说这也是他的孙子魂忆的雕像。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代国学大师,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所有与盐官有关的谜,王国维的自沉之谜是文化气息最浓,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先生留下一纸遗书,在50周岁时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国学术界的一座九仞高台在昆明湖的波纹中从此消散,但也留下了一个钱塘江般深沉的未解之谜。
王国维故居位于盐官古城西门安戍门内周家兜,现在四周已经新盖了许多农家院落。先生在这座略显朴素的屋子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屋子正对钱塘江,每日王国维枕着江声入梦,伴着潮声而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小小的黯淡的书房内阅读。这段童年的经历造成了王国维最重要的性格:内向、通透世情和悲观。成年后的先生走出盐官,先后在上海、东京、北京生活,逐渐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但就在王国维先生到达他学术生涯的最顶峰时,却在1927年春天,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一纸遗书,决然跳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留下了中国文化界的一桩疑案。
正如后世一位文人所说:王国维在北京的春天,看到了颐和园昆明湖的一汪池水,以为那是干净的,便纵身一跃。可是他不知道,昆明湖不是海宁的钱塘江,它的三尺湖水游不了他这样的人龙,更回不去他的故乡。
先生身平事迹
先生一直把自己居住的地方以娱庐自居,可见先生的心一直明白“学以自娱”!
先生故居
先生书房
一抹阳光照射进来,仿佛能够感受到昔年的先生,就坐着这张椅子上孜孜不倦的读书
先生家的磨坊,可见其也算是大户人家的,设备完善
先生治学的“三大境界”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写在《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这三句本来都是言私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先生用以表达“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巧妙地把诗句由爱情艳境推演到治学领域,幻化为哲理意趣,赋予它深刻的内涵,也只有先生这样的高人所能为。
古今天下奇才,“飞书”金庸
看完国学大师,接下去就要看武学奇才金庸大侠了。众所周知,海宁有三大家:査家(金庸他们家)、徐家(徐志摩他们家)、陈家(陈阁老他们家),这座参照古城内原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安澜书院之建筑格局设计建造的书院是为了研究和弘扬金庸武侠文学而建的重要场所,也为金庸先生回乡讲学、传播学术思想的找个地方。
走进门来,就可以看到这座藏书楼,两根门柱上写着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两句话就足以概括了金庸先生一生的武学作品。
书剑堂,金庸先生曾经伏案写作的地方
金庸先生手稿
金庸先生家的后花园,可见金家(査家)在当时的盐官也算是大户人家了
望云亭,我相信,先生一定曾经在这里,极目远眺,豁然开朗
金庸书院书院主体部分有讲学、展示、藏书三大功能,主体空间由“讲堂——水庭——藏书楼”组成。古有安澜书院,今有金庸书院,金庸书院的建造力求做到恢复传统书院的自由学术精神,较全面地展示金庸的学术成就,收藏他的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书院里展出了金庸先生的成就和生平,除了展出了先生写的书外,还有一个展厅专门播放根据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拍的连续剧。
一怒冲冠为红颜
接下来要看的,是青楼,没错,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妓院!她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花居雅舍”。
这座青楼很有些来历。据传,宋朝名妓李师师,在徽钦二帝被俘后,为金兵统帅闼懒所得,吞金簪自杀,后被一老尼救起,之后逃往浙江。期间,李师师曾在盐官流落一年,开设“青花醉月楼”,教习歌舞,使盐官妓业兴盛一时。再后,这座青楼屡毁屡建,却始终保留了浓艳的脂粉气息。
当青楼也成为一种文化时,你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李师师虽为青楼女子,但是在金兵统帅面前不为淫威所屈,她表现出的民族大义至今令人钦佩。
这里重点展示了古代青楼女子的生活与才情,分为青楼与红楼两大区块,试图通过展示青楼与历史、与名士、音乐、文学的关系。还再现了古代青楼女子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解读青楼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
据说这座青楼原为宋代名妓李师师开设的“青月醉花楼”,此楼随历经沧桑,但脂粉气息不减。
青楼犹在,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一座青楼,一部历史,一种文化。如果说青楼是一轮朦胧的古月,那么从这轮古月中折射过来的遥远的回声,还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更精细的眼光去深入地体悟。它留给后人的是更多感慨与思索。
品天下市井之民俗风情
推开厚重的城门,穿越时光的隧道,叩问历史的遗存,
想要看到盐官浓重的市井风情,相信这个宰相风情街就是最好的体现了!
看到宣德古城门,就仿佛看到了一部古籍的封面:散发着悠长的历史清香,诉说着古城昨日的繁荣和显赫。
宣德门位于宰相府第风情街东端。为盐官古城五大城门之一,初建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后废。唐永徽六年重建,此后历代均有修建。“宣德门”三字为北宋状元张九成手书。乾隆帝六下江南,四驻海宁,均过此门。
宰相府第风情街是宁静的,在这样幽深的小巷里,深藏着许多历史故事。
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声叙说着节日的喜庆;
一派江南水乡气息,你来过,一定不曾后悔
皮影戏里,舞出多少个神仙帝王的故事。
小伙伴们看到皮影戏,一定是跃跃欲试,玩个尽兴
纸做的灯,精美绝伦
盐官古城的邮局,一定要写张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告诉他们古城的故事
据说这艘船,是为了拍鹿鼎记中的戏,特意为韦小宝建造的
粉墙黛瓦,细细地述说着雅得不能再雅的诗意
你看着满墙的爬山虎,也是充满了生机,可见古城一定是有灵气的
离开宰相风情街,我们几个小伙伴又去寻找传说中盐官的旧貌了,最是那令人难忘的安澜园,都说你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我们仍然不死心,一定要一探究竟。
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安澜园,可惜九曲桥已经只剩下一曲桥了,但总算了无遗憾了
古镇上最原始的电影院
四眼井,知道它为什么叫四眼井吗?因为四口井下面的水是互通的
安澜园附近的风景
盐官不是普通的江南小镇,虽然她也有着江南小镇的娇俏模样,但从整体结构来看,她诚然是一座小巧玲珑却又磅礴大气的城。
漫步在盐官的小街上,随处可以看见历史在盐官城留下的蛛丝马迹,昔日显赫之家,如今已经与寻常农家毗邻而居,泯然于众,但那些曲折美丽的故事,却在盐官人的口中代代相传。在盐官,即使是个花季少女,也能将那些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让外来者饶有兴致听上半天。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塔,一寺,一树,一宅,都是故事,整个盐官,因为这些故事丰富起来,也神秘起来,变做了人们眼中的一座谜城。
如果你喜欢一探究竟,那么可以来盐官古城走一走看一看,我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