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走出过八百多状元、十万多进士,你知道在哪
出发时间
2月
行程天数
3天
人均花费
1.9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泱泱大国,每一个朝代、每一片土地都有数不胜数的饱学之士涌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每一个学子的梦想,学而优则仕,是他们共同的追求,“金榜题名”更是被当作人生最大的喜事之一,可见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封建时期对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每个朝代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
江南贡院
南京的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地标,也是与曲阜孔庙、北京孔庙、辽宁文庙齐名的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在夫子庙的边上有一个著名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是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据工作人员介绍,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的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了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中国科举博物馆
现在的江南贡院已经改造成为一个下沉式的大型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系统的展示和介绍中国科举制度形成的科学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的一项伟大创举,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科举博物馆据说是中国唯一的地下博物馆(可能不一定准确,比如重庆涪陵的白鹤梁其实也在地下和水下),博物馆主体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方形浅水池,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 明远楼 前的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巧妙的用横向的面积寓意纵向的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
进入博物馆需沿着迂回曲折的通道向下行走,左手边是层层叠叠的小瓦,形似鱼鱗,又似龙鱗,象征科举考生“鲤鱼跳龙门”这坎坎坷坷的过程。
科举世家牌坊
下到博物馆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科第世家的牌坊,据说这是比较有分量的镇馆之宝,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在古代这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从牌坊往里走是个院落中庭的设计是珍藏的四书五经,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头看,魁星点斗,照亮四书五经、经史子集。
科举牌坊的右边是一个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望上空,在魁星点斗四周,经史子集等儒学经典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只要将手放到四周的魁星像下方,就会自动吐出一张签,想知道自己运气的小伙伴可以来试试哦,非常有趣。
古代求贤典故
再往前,是中国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一些著名的求贤故事,比如西伯侯求姜子牙和刘备三顾茅庐求诸葛亮,相传西伯侯姬昌在羑里被殷纣王囚禁三年获释归国后,亟思访求贤才。闻姜尚隐居渭水河滨,遂驱车前去拜访,二人交谈中,姬昌见姜果然韬略盖世,便邀其出仕,辅佐周邦。姜尚为考验姬昌求贤诚意,要姬昌为之拉车,方允登程。姬昌求贤心切,亲为姜尚拉车,于是君臣同离渭水。姬昌拜姜子牙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姜子牙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东汉末年,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科举形成前的人才甑选
在科举制度行成之前,西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亲司和功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诸侯,各诸侯在其诸侯国内分封卿、大夫等地方官员,这些地方官员多是乡举里选,然后再层层提拔。
到了汉代,则慢慢由乡举里选演变成察举制度,由朝廷设立科目,然后要求中央和地方官员根据所设的科目举荐人才,汉高祖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魏文帝时期,曹丕令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科举制度的创立
到了隋朝,隋文帝于开皇年间以分科举人代替了前朝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即形成狭义的科举制度,在此之后,科举慢慢发展成为学子仕进的主要途径,科举的及第者则成为影响隋唐之后中国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群体。
隋朝创立科举之后,在唐朝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使科举的制度化得到加强和完善。
到了宋代,科举的制度再次得到强化,不仅禁止公荐、设立特奏名进士,而且殿试制度也得到完善,还全面实施了糊名法、别头试等制度。答卷的优劣成为录取与否最主要的依据,科举的公正理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宋代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朱元璋于洪武三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洪武十七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
清朝大体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武举制度
武举制度开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应武举的考生多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
乡试:又称为大比,每三年一次,即所谓的秋闱。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会试:乡试后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再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说到明清科举,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明史选举志》说是朱元璋和刘基订立的八股文。顾炎武则说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更有人将其源头远溯至北宋经义。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
考场纪律
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直接挂钩,作弊现象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公平,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进入考场首先要进行搜身,比现在的机场安检严格多啦。
而且为了防止代考枪手作弊,据嘉庆《钦定学政全书》《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学臣考试,有积惯随棚代考之枪手,察出审实,枷号三个月,发烟瘴地面充军。其雇倩枪手之人,及包揽之人,并与枪手同罪。知情保结之廪生,杖一百。窝留之家,不知情者,照不应重律治罪。倘有别情,从重科断。有赃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试卷处理
科考之后,便是阅卷录取,在明清时期,考官办公区分为外帘和内帘,为防止考官舞弊串通,考试期间不准逾越,考生交卷之后,试卷会经过受卷、弥封、誊录和对读四道程序,然后再将朱卷交给内帘考官评阅。
到了内帘之后,又有四道流程,分别是阅卷、搜落卷、录取和发榜。
在科举博物馆中,不仅有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还有历朝历代的一些实物试卷展示。
如何录取,中举后如何传捷报,捷报的样式,以及中举后有什么样的待遇,都有详细的说明。
在博物馆中,还有当时考生赴京赶考的一些雕塑作品,非常形常。
录取名单出来后,便是放榜了,也就是古代学子最为期待的金榜题名之时,以圣旨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这是古代状元墙,人们可以在上面搜寻历朝、历代的状元,也可以按地域、按姓氏查询。
科举名人区
该区展示的是那些曾经经过科场洗礼,后来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的名人群像。上图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
科举名人区还有一些并不是进士,比如杜甫,接说它虽然参加过科举,但多次应举不弟,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还获得一个小官,不过但的成就却非常高,是我们著名的诗圣,对后世诗歌有极大的影响,许多名篇脍炙人口。
这里面的雕塑很多,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
科举废除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 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
到了二十世纪初,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光绪三十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自此教育行政才从礼部中独立出来。从此,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在国际上的影响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医、针六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由于参加科举的子弟逐渐贵族化,生源减少而考试流于形式,江户时代贡举已经绝迹。
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鲜时期才正式实施。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越南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据博物馆的介绍,越南的科举最早始于李朝的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的科举制一共只举行四次,人数也较少,未产生较大影响。其后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再度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其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陈朝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正式创立进士科,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士考试。
自17世纪起,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在英文著作中大量出现,19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仿效中国的科举实行文官考选制度,后来在东印度公司考试选才制度基础上,英国本土于1855年开始实行文官考试,科举通过英国对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世界各国看到英国效仿中国的科举,纷纷向其学习,也中也包括美国,它们也1883年通过文官考试法案,1893年文官考试制度正式确立,其中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后记
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数不清的中国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经史子集为本,以“学而优则仕”为纲,穷其一生,竭尽全力,换取仕途功名。科举之利弊,自有众人评说,然而它确实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其影响依然可以从当今高考等各类考试中窥见一斑。渝帆个人觉得,非常值得一看,大家有机会不妨去看看。
推荐阅读
灵夕冰雪的兔子3.5万23
拾光微尘里7.4千14
老虎_Liu3.6万18
背包客紫漫5.7万17
小飞侠Finn2.9万18
羊咸咸4.4万18
冷月印记3.3万12
-swenty-3.0万16
蝴蝶Butterfly1.8万21
玩美驾日7.3万0
huochexia7.0千14
毛毛酱日记1.3万24
M13****3114.3万15
huochexia7.4千13
轩尼诗@19637.4千15
huochexia6.3千13
徐鹿儿旅行日记1.1万17
白马黑马非马6.8千11
huochexia6.2千13
huochexia6.1千14
金小宁8532
lisa_asil7.8千21
悠然见五山9.1千23
陕西旅游2.0千5
huochexia6.1千12
huochexia6840
落绪纷飞8.8千18
huochexia6.8千11
huochexia1.5万12
M13****3115.1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