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着高铁游湖北,从武汉,到武当 (第三站:宜昌)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上篇中我们看过了武汉的历历晴川和荆州的古城夜色,今天我们继续向西,前往宜昌,去领略三峡大坝的壮阔和三峡人家的秀美。
第三站:宜昌
自荆州往西115公里,乘高铁不到四十分钟,来到了宜昌。
宜昌建制于晋朝,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顺应天时而宜于昌盛”之意。这里是“三峡门户”和“川鄂咽喉”,也是辞赋之祖屈原和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里,而随着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兴建,宜昌以“世界水电之都”为人所知,不少人到此就是想一睹三峡大坝的风采,所以我们的旅程就从举世瞩目的两坝一峡开始。
(三峡大坝截流石)
【两坝一峡】
所谓“两坝一峡”,指的是世界第一坝——三峡大坝、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以及夹在两坝之间长江上的天然大峡谷——西陵峡东段。“两坝一峡”也是宜昌开发的一个旅游项目——坐上交运游船,从宜昌码头出发,在葛洲坝水涨船高,领略37公里的西陵峡风光,最终到达三峡大坝,仰观国之重器。
三峡,即从重庆白帝城到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郦道元在《三峡》中这样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三峡自古就是让人类惊喜或悲凄的奇景,惊喜是因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悲凄是因为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所以有汉人作《巴东三峡歌》,其中写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然而如今随着三峡大坝的新建,三峡水位抬高了60-100多米,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整个巫峡和瞿塘峡都被淹没,三峡原有景观大为改变,唯有两个大坝之间的西陵峡段保持了原始的三峡风貌,因此,两坝一峡是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原生态三峡。
两坝一峡是一趟历史、自然和科技之旅,在宜昌登船的码头,已有人文景观在向我们招手。
(象征码头文化的三峡纤夫)
登船处有一个百年系揽桩,是英国在十九世纪末铸造的。光绪二年(1876年),清朝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自此英国商船长驱直入,宜昌码头开埠肇始。这根系揽桩是宜昌通商历史的见证。
我们所乘坐的交运游船也值得作一介绍,轮船有四层,除了底层,各层皆有室外观景台。一层大厅可以免费就坐,电视播放着三峡宣传片,透过窗户可以观赏江景,二、三、四层设有独立和公共的赏景区域,布设精致,装饰典雅,在3-4个小时的航程中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室内的装饰精致典雅:
顶层的室外观景区,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赏景:
船上配有救生用的小艇:
整装待发的游船:
风光何止一轮,启程才是美景!
在寥廓江天、万里无霜的山水间,未闻让人凄哀的猿声,只听到令人振奋的汽笛,水泥丛林渐行渐远,崇山葱茏越来越近。
从码头到葛洲坝的水途中,经过了不少连接长江两岸的大桥,高大雄伟:
江中还有垂钓的渔人,滔滔江水中显得渺小又坚韧:
经过葛洲坝后,在抬升的江面行进时又看了不少大桥,有的高高在上,跨越峡谷两侧的天堑:
有的靓丽小巧,沟通支流两岸的鸿沟:
水泥丛林和崇山峻岭的分界线是葛洲坝,它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于1971年5月开工兴建,1988年12月竣工,是集发电、防洪和航运为一体的国之重器。
葛洲坝共有三个船闸,1号和2号较大,一次可通过 12000-16000吨的船队,3号较小,主要通过3000吨以下的客货轮。
我们乘坐的游船属于3000吨以下,需进入3号船闸,进闸时要等红绿灯,因为过闸时间大约要40分钟,要等前一艘轮船完全驶离。
进闸的过程惊心动魄,因为3号闸的宽度与船宽相差无几,游轮几乎是擦着闸壁进入的,怪不得边上挂了一排轮胎防撞。不少游客在甲板上目睹这一过程,不时惊呼“要撞上了”,而船还是稳稳地驶进船闸,有惊无险,这比倒车入库可难多了!
进入闸室,闸门关闭,游客们都聚集到舱外等待水涨船高,导游站上甲板开始讲解。葛洲坝升船用的是“水涨船高”的方式,因为落差不太大,不过30米左右,船进闸后关闭闸门,管道注水,随着水位抬升,船自然就升起来了;反方向通往南津关的轮船则通过泄水来下降。整个过程大约十来分钟,缓慢又平稳,如果不看着水位线缓缓升高,甚至感觉不出来船的上升。
轮船通过三峡大坝则用的是另一种方式——升船机,因为三峡大坝落差高达一百余米,升船机效率更高,但只能提升吨位小于3000吨的游船,万吨级别的轮船只能通过五级船闸过坝,过程要四个多小时,还需提前报备。现如今为了提升三峡大坝的通行效率,已不允许游轮通过,所以普通游客无法实地感受“乘船坐电梯”,但游轮上一般有VR体验升船机的项目。
水涨到位,正式进入了两坝一峡的范围,前方等待我们的是西陵峡的壮美。
进入西陵峡,如入百里画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青山夹碧水,碧水映蓝天,太符合人们对三峡的想象了!
两岸高山雄奇,有的形如佛陀,有的状似骆驼,种种形态,不一而足。
最让人称奇的是毛公山,起伏的轮廓线好像一人仰卧高山之巅。1956年毛泽东横渡长江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其中有一句“高峡出平湖”,表现了毛主席想在这建一个大坝的豪情壮志,而三峡工程历经七、八十年的论证研究,终于将坝址选在了处于黄牛岩山脚的三斗坪镇,正巧,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三峡工程破土动工之际的1993年,人们发现这座仰卧的人像似毛主席安卧,就称它为“毛公山”。
山奇,水也奇,西陵峡碧绿清澈,这在6300公里的长江并不多见,长江上游有黄如黄河的金沙江,大部分流段都是平庸的黄褐色,唯有在三峡两岸的青翠掩映之下,才呈现这让人赏心悦目的颜色。
青山秀水间,有古老的嫘祖庙,有巴族的山寨王宫,有三峡人家的帆船和歌舞......
当远眺到前方朦胧山色中若隐若现的长江大桥时,游江的终点——三峡大坝也就不远了,接下来,我们去参观这座出现在课本中的国之重器。
很多外地游客来宜昌,主要就是为了看一看三峡大坝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而三峡大坝景区除了三峡大坝,还有坛子岭、截流纪念园和185观景点等景点,下面将一一展示给大家,首先让我们登上坛子岭,俯瞰壮丽的三峡大坝。
坛子岭是一座像坛子一样的山岭,海拔262.48米,是整个三峡工程区域的制高点,是饱览三峡水利枢纽全貌的最佳观景台。
伫立坛子岭,放眼远眺,巍巍大坝横亘长江,凭栏俯瞰,永久船闸尽收眼底。
拦河大坝全长2309.47米,由位居中央的溢流坝段和分局两侧的电厂厂房坝及非溢流坝段组成,坝顶高程185米,截流断江,气势壮阔。
左岸山体开挖而成的双线五级船闸是三峡水利枢纽的主要通航建筑,最大开挖深度170米,上下游水位最大落差113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亿立方米,能有效滞蓄长江上游洪峰。三峡电厂拥有单机容量70万千瓦时的水轮发电机组32台,2240万千瓦时的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堪称世界之最!
坛子岭平台上矗立着三峡三奇石——截流石、三峡坝址基石和万年江底石。
截流石全称“截流四面体纪念石”,四面体单边长2.5米,重达23吨,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是长江截流时的主要投抛料,这颗纪念石是实际使用截流石的2倍。四面体的形状是因为各角可分散江水冲击力,抛入江中后不易被冲走,可有效提高龙口封堵速度。这样的石头在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时立下汗马功劳,是三峡水利工程的科技创新成果之一。
三峡大坝基石为天然花岗岩,是地质勘探时从坝址钻取出来的样芯石。花岗岩岩性均一,透水性弱,抗震抗压能力强,是修建水利大坝的理想岩石。长江三峡只有大坝坝址上下约31公里的河段为花岗岩地质,国内外工程地质专家在勘察了坝址后交口称赞三峡坝址是一处难得的好坝址。
万年江底奇石是三峡建设者从二期围堰基坑中挖出,为完整的花岗岩质地,重达20多吨,经地质专家考证距今已有8亿年历史。奇石上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空洞由江水长期冲刷形成,较为规则的孔洞是地质勘测者在考察三峡坝址时钻探取样留下的痕迹。
围绕坛子岭一圈有一座浮雕,是用秦岭红色砂岩雕刻而成,雕塑了三个雄伟的男性携手在水流中旋转,展示人力与自然水力的交融,两侧的虎与凤,是楚人和巴人的图腾,浮雕上有古代大禹和现代建设者,显示中华治水的历史传承,背景是三峡大坝的建设场景和库区移民的现代生活,远处的东方明珠和上海外滩象征三峡工程惠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浮雕上还贯穿着三峡风光、纤夫、船夫、太阳、月亮等图形,寓意天、地、人合而为一。
接下来我们去185观景点转转。
185观景点位于三峡大坝坝顶公路的左岸端口处,因为海拔185米,与三峡坝顶齐高而得名。
(三峡坝顶)
站在平台如身临坝顶,海拔135米的水位使人领略到平湖的感觉。在这里观看泄洪场景十分壮观,雷霆万钧的洪流在脚下奔腾,白浪滔天,震撼人心,与平静的江面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我们去参观截流纪念园。
截流纪念园位于三峡大坝右岸,园中展出有三峡工程遗迹,通过场景演出、幻影成像等手段和大量史料,全面展示了长江截流的壮美场面。
三峡建设者在距离仅40公里的西陵峡段,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之中,成功实施了三次截流,修筑了两座挡水拦河大坝,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的愿景。
散落在草丛里的巨型四面体是截流龙口投抛料的遗留物:
园内陈列有大型施工机械,是实施长江截流的“重武器”,标志着水电建设与人挑肩扛的历史诀别:
三峡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和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和辛劳,它具有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向建设三峡的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三峡大坝不仅有以上宏伟的人工奇迹,自然风光也很壮美。
这里有珍稀植物展示区,生长着连香树、鹅掌楸、三峡槭等珍稀植物:
这里有假山瀑布,流水潺潺,意蕴悠远:
这里有池鱼嬉戏,五彩缤纷:
这里还有鸥翔江上,青山如黛:
【三峡人家】
在“两坝一峡”的游览中,我们在江心游轮上远望到了岸边的三峡人家,这一次,我们将走进三峡人家。
上文提到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三峡大部分地区水位抬升,原生景致不再,而两坝之间西陵峡谷中的三峡人家却未受影响,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三峡风情,所以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
景区入口处有几排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历来三峡人家以打渔为生,吊脚楼下的江岸边停着数艘帆船,早上这里有出江打渔的表演,有悠扬的歌唱,还有拉船的纤夫,唯美地展示了渔家的劳作生活。
走进峡谷,沿龙进溪深入,看到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
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不时有撸声欸乃,歌声悦耳,是红衣女子踏船而来,“龙溪桥下春波绿,惊鸿照影来”,令人如痴如醉。
前行中忽然听到悠扬的笛声,原来翠木掩映的竹排上,黄衣土家小伙正抚笛吹乐,是在应和红衣女孩的歌声吗?亦或只是抒发身在仙境的喜悦?
峡谷深处的石桥上,青年男女相依相偎,青年深情吹笛,少女深眸凝望,桥下汩汩溪水,林间徐徐清风,真是神仙眷侣的意境。
在如此浪漫的山水间,日常劳作都有艺术的唯美。
吊脚楼上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中鸭鹅嬉戏。
楼下的石头上,山里妹子正捶洗衣服,洗累了,就唱一曲缠绵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好似在演奏一首深情的恋曲。
渔家的大网弥漫江上,待命的鸬鹚精神抖擞。
采药的妹子红伞红衣,在白帆、乌船、翠木、碧水的烘托中分外美丽。
还有白衣女子,在甘液亭的珠帘后轻抚琴弦,悠扬的乐声飘荡而来,却看不清女子容貌,这一幕,像极了《笑傲江湖》中为令狐冲抚琴疗伤的任盈盈,仙侠的意境油然而生。
这是依山傍水的溪边人家,一幅让人心醉神迷的仙境画卷。
龙进溪左侧是山上人家,展示了巴人民俗和文化。
山上有巴王宫,是用巨石和原木垒成的城堡,城堡中古老的农耕稼柞用具一应俱全,再现了巴族的生活风貌。
相传远古时代,土家族祖先巴务相通过掷剑击石和泥舟过江,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首领,称为“廪君”。廪君势力逐渐壮大,便率领五姓沿夷水向东发展,逐步形成廪君时代的巴族。后来的历史中,巴族人一部分汉化,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土家族,随着时代变迁,最后的巴族消失在了烟雨蒙蒙的三峡之中。
巴人崇拜白虎,在大堂中处处有白虎的形象:
下图为巴王的宴飨堂,是巴王宴请贵宾的地方,巴人待客食物以炖制猎取的野味为主,喜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无酒肉不接待宾客。
巴王宫不远处是茶盐古道,在古代,蜀道难于上青天,夷陵(即宜昌)就成为与巴蜀连接的交通枢纽。川内交通不便,只能走长江三峡水路,可水路极为险峻,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而且长江上布满关卡,官府层层收税,于是民间组建了许多马帮,用马在小路进行开拓,并在这里的茶盐古道进行集中交易,大大节约了成本,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如今古道两侧是土家特产和乐器售卖店,每天有非遗项目土家南曲、三棒鼓等的表演。
穿越茶盐古道,来到了巴王寨,这座广场上每天两场大型演出,一场是歌舞,一场是巫术,将土家族动听的山歌和神秘的祭祀文化生动的展现了出来。
巴王寨西侧有一巨石高耸,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牌高32米,远观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传说是玉皇大帝降临人间的圣牌。
石牌往东爬上山巅,到达三峡人家最为著名的一处景点——灯影石。
这里是灯影峡南岸峰顶,天生奇石四块,活像唐僧师徒的形象,神奇的是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射峰顶,远远望去,就好像灯影戏幕上的唐僧师徒造型,郭沫若曾写诗赞道: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
四石中又以“沙僧石”最让人称奇,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蘑菇状,有些像梵净山的蘑菇石,重达100余吨的“大头”长在仅200余平方厘米的“小脚”上,头重脚轻,摇摇欲坠,却屹立久远,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
站在山巅俯瞰灯影峡,绿水抱青山,对面山顶小亭中,有一白衣逸士抚笛奏乐,正是:
逸人生长在林泉,更筑亭皋名意在。
明月清风共一家,全以山川为眼界。
【清江画廊】
从三峡人家溯江南下近百公里,来到了宜昌市长阳县,清江画廊就在这里。
清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它发源于恩施州利川齐岳山,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七个县市,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上文提到宜昌古称“夷陵”,“夷”是指“水至此而夷”,是为“夷水”,夷水就是清江的古称。
清江全长423公里,流域山明水秀,号称八百里清江画廊,而“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如画长廊最精华的美景就位于长阳县隔河岩大坝到渔峡口镇温泉的一段,一路上有清江古城、倒影峡、仙人寨、武落钟离山等景点,奇绝秀丽,美不胜收。
清江画廊的人文也引人入胜,这里生活着“以歌舞祭祀亡灵,以哭泣庆贺婚姻”的巴族人和“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的土家人,这里的水滋润着“栀子花的姐”,山孕育出“牡丹花的郎”......
具体有哪些引人入胜的景致,我们这就乘船去看看。
在隔河岩码头上船,船从大坝右侧驶入一道峡谷,这是清江画廊第一景——倒影峡,水平如镜,山峰陡峭,两岸岩石形成独特的石林景观,有的像骆驼饮水,有的像孔雀开屏......
最有名的要属下图这座清江大佛,形似大佛的山在阳光灿烂时,雄劲的身姿倒映在清江之中,于是此处被称为倒影峡。
下面山峰和倒影组成的景致像不像合拢的手掌?
船继续前行,两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越发浓密,峰峦叠嶂,连绵起伏,数不清的翡翠般的岛屿星罗棋布,灿若绿珠,山如青罗带,水如绿宝石,奇景满眼,花香四溢,竟有些桂林山水的风采。
忽然几只飞鸟掠过如黛江水,高峡绿林,烟波浩渺,曲溪通幽,意境高远。
坐船游江的终点是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一座宛如浮在湖面的山。
武落钟离山又名“佷山”,海拔397.5米,山下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五峰错落,巉岩磷立。上文提到巴族祖先廪君,其诞生地和掷剑称王之地就在这里,巴郡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和郑氏都出于武落钟离山。
山下有一座廪君雕塑,传说中他率领五姓沿夷水向东扩展,在盐阳(今盐井寺)射杀征服了盐阳女部落,后又向川东扩展,发展为一个廪君时代的巴氏族。从之前分享的张家界、重庆以及即将分享的恩施,我们都会看到有关廪君和巴人的传说,说明古代廪君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广的。
山脚下还有座白虎堂,廪君死后灵魂化城白虎,鄂渝土家族先民就把白虎当作祖先崇拜,是土家人英勇、强壮和威猛的象征,土家人流传有“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说法。如今白虎堂一楼是土家族民俗陈列馆,供有一尊玉雕白虎,二楼为土家族民俗表演厅,可以观赏到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歌舞。
山上的白虎雕塑:
山腰上有座廪君殿,是土家族寻根祭祖的圣殿,殿内供奉有廪君和盐水女神雕塑。
这座廪君雕塑是土家族迄今最大的廪君雕塑:
廪君殿外也是一处观景平台:
山上有一洞,洞中有香火,原来这是巴氏之子诞生的“赤穴”。上文提到的巴郡五姓——巴、樊、瞫、相和郑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其余四姓生于黑穴,看来首领的出生都与众不同。
赤穴上方有一株盘龙藤,紧邻廪君的出生地,土家人认为这预示着巴务相将会成为巴人首领。
登上山顶区域看到不少怪石,下图石头叫“牛角岩”,孤石耸立,活像横出天外的巨型牛角,相传是向王天子使用的牛角化成。
这块石头叫“盔头岩”,形似武士的头盔,相传廪君率族人沿清江西上开拓疆域时,把自己的头盔留在武落钟离山,化成了盔头岩。
下面这块叫“盐女岩”,得名于盐水女神,关于盐水女神有另一个版本的浪漫传说,即廪君并没有杀死她,而是与她结为夫妻,共创疆业繁衍了今日的土家族。
盐女岩不远处是石神台,石神台一柱擎天,台上建有石神庙,庙里供奉一对鹅卵石,是古代巴人生殖崇拜的遗痕。
站在石神台可以看到对面的向王庙,廪君初名务相,土语讹相为向,时代相沿,称廪君为向王,传说大禹治水后,向王开了清江河道,巴人有歌:“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声音高,洪水涨,声音低,洪水落,牛角弯,弯牛角,吹成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世人缅怀廪君开江功德,故立庙而祀。
站在武落钟离山顶俯瞰清江风光,青山如巨鳄浮于江上,之前平江游船时,觉得清江如桂林漓江奇峰连绵,此时居高临下,又觉清江像丽江泸沽平阔如镜。
(泸沽湖)
青山秀水,古老传说,清江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优美的歌、一幅迷人的画。
宜昌之旅是一趟山水之旅,三峡人家和清江画廊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
宜昌之旅是一趟人文之旅,巴人传说和土家信仰的故事让人称奇叫绝。
宜昌之旅是一趟科技之旅,三峡大坝和截流升轮的壮举让人称颂自豪。
然而,巴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土家的民俗还有待展开,下一站,我们将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溶洞峡谷中进一步感受山水人文的魅力。
高铁再会!
推荐阅读
津门网
4.6千
10

咩咩是爱玩的陈老师
1.5万
36

私享世界
6.3千
10

色影姐
1.2万
12

湖北旅游向导
1.0万
22

扁舟听雨
5.3千
17

湖北旅游向导
8.4千
11

湖北旅游向导
8.7千
11

橙懂事
5.2千
18

黑白的触动
6.4千
11

全球旅游热点谈
4.5千
11

完美的旅游
6.1千
12

湖北旅游向导
7.1千
12

黑白的触动
5.7千
13

黑白的触动
6.6千
11

行影135
5.5千
12

黑白的触动
7.0千
11

布鲁克米尔某某
6.1千
24

湖北旅游向导
1.1万
13

肖希泽
4.6千
11

羊角女孩
6.9千
11

沐子酱
4.7千
11

孟唐tony
2.8千
5

橙懂事
3.7千
12

风雨hy
6.3千
17

开手排挡的老头
6.6千
15

爱吃黑布林
2.0千
18

开手排挡的老头
8.3千
16

湖北旅游向导
7.2千
12

行影135
5.7千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