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旅游:加勒比海的明珠哈瓦那(图)
行程天数
20天
和谁出行
和朋友
说起中美洲古巴的旅游,作为有着加勒比海明珠美誉的古巴首都哈瓦那,无疑是感受赏心悦目极富特色的魅力之旅。2017年10月4日墨西哥时间08:20,记者随行走进中美洲之旅团队,在圆满结束了墨西哥的行程后,乘坐墨西哥Interjet航空公司AC404902航班,飞往古巴继续中美洲的新行程。航班只经过大约50分钟左右的航程,于古巴时间10时左右顺利飞抵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
何塞马蒂机场(摄影:冯赣勇)
古巴地接导游周海燕女士前来接机,记者一行登上大巴车后即开始了哈瓦那的首日观光。在车上,周海燕围绕着古巴的一些情况及我们在古巴的两天日程做了介绍。周海燕说道:我们今天所到的哈瓦那建于1519年,1550年成为古巴主要城市,1898年起成为首都。如今是古巴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城市和著名良港。
驱车前往哈瓦那(摄影:冯赣勇)
哈瓦那可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新城濒临加勒比海,街道宽阔整齐,高楼鳞次栉比,拥有豪华的宾馆、饭店、公寓、政府大厦等,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充满现代化气息,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旧城位于哈瓦那湾西侧的一个半岛上,至今还留有许多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是总统府所在地。大部分华侨也集居于此。哈瓦那老城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拥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
何塞•马蒂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我们的大巴车从距哈瓦那市中心西南18公里处的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进入市区大约半小时左右,首先抵达哈瓦那市中心著名的革命广场。大家下了车,只见宽阔的广场隔着一条马路矗立的何塞•马蒂纪念碑异常壮观。在广场一侧停靠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老爷车。
何塞•马蒂像(摄影:冯赣勇)
这座革命广场是古巴哈瓦那的一个广场及一个区。该区从广场延伸至马雷贡直至海边,并包括维达多区。它也是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其面积达 72000 平方米。革命广场为许多政治游行的举办地,同时也是菲德尔•卡斯特罗及其他政治人物在古巴经常发表讲话的地点。
国防部大楼(摄影:冯赣勇)
在这里,周海燕指着周边的建筑物说:那座何塞•马蒂纪念碑,高 109 米,是哈瓦那市最高点之一;基座高 18 米。国防部、国家图书馆和许多政府机构的建筑均坐落于广场四周。纪念碑后即是古巴前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办公室。我们看纪念碑对面那座楼挂有著名的切•格瓦拉的画像的是内政部楼,上面的标语为西班牙语:“永远向胜利前进”。
内政部大楼(摄影:冯赣勇)
革命广场和何塞•马蒂纪念碑是在古巴前总统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任期内修建的,于 1959 年完工。革命广场原名“公民广场”,现名为“革命广场”。如果想到纪念碑顶部参观乘坐电梯直接抵达。登顶后俯瞰哈瓦那市容景观尽收眼底。在革命广场,团队留下了第一张在古巴的合影。
革命广场留影(摄影:冯赣勇)
在广场参观时,停靠在周边的各种老爷车犹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由得不引起团友们的关注。大家纷纷走上去与之合影留念。看到大家如此感兴趣,周海燕说道,老爷车在我们哈瓦那街头的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有人甚至把哈瓦那称之为流动着的老爷车博物馆。不仅这里有,大家在哈瓦那观光期间会发现到处都有,尤其像莫罗城堡、老城区等一些游客较多的地方更是如此。
广场旁的老爷车(摄影:冯赣勇)
老爷车也叫古典车,一般指20年前或更老的汽车,它是一种怀旧的产物,是指人们过去曾经使用的,现在仍可以工作的汽车。老爷车一词最早出现在1973年英国一本《名车与老爷车》杂志上,很快得到各国汽车界人士的认可,并兴起老爷车收藏热,因为每一辆老爷车都满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在古巴不仅哈瓦那,几乎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代年产的福特、雪佛兰或奥斯莫比等超期服役的汽车,还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产的吉普车、前苏联制造的拉达车、德国的奔驰等等。此外,还有用旧公共汽车改造的各种老爷车。
行进的老爷车(摄影:冯赣勇)
古巴是目前使用老爷车最多的一个国家。这是由于美国半个世纪对古巴的经济封锁和古巴政府限制当地人购买新车,致使古巴老牌汽车的主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保证汽车能够继续使用。很多老汽车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发动机、车厢和配件,还有一些汽车则因为缺少原件而被改装以继续“跑路”,很多老爷车都换过引擎,轮胎等等,其实仅剩下个外壳而已。在哈瓦那街头,这种有型有派的老爷车乘一小时大约需30-40美元。
老爷车前留影(摄影:冯赣勇)
这些老爷车主要供世界各地来哈瓦那的观光客使用。其实,在古巴特别是哈瓦那最好的大型旅游车都出自中国,几乎所有接待外国游客的大巴,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宇通”。 “宇通”内饰豪华,舒适度超过了在古巴国内乘坐的一些旅游车,我们现乘坐的这辆便是。
街头观光车(摄影:冯赣勇)
团队离开革命广场驱车来到一座百年榕树广场观光。这座有着茂密大榕树的地方位于古巴哈瓦那的第五大道旁。下车后,团友们漫步园中,只见风景名胜百年榕树广场的数棵苍天百年老榕树,给这个城市更添上了一笔深邃的绿色。
榕树广场一角(摄影:冯赣勇)
据说这里的广场原本到处都是树林,由于建新城才仅保留一部分百年榕树形成了现在的榕树广场。它们默默的在此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兴衰变迁,物换星移。除了这些榕树之外,一些其它的各种树木也分散在这里,构成了一座环境优美且十分幽静的开放式街心花园。
榕树下枯叶(摄影:冯赣勇)
团队的大巴车离开榕树广场驱车在哈瓦那市区中行进,转眼来到著名的海滨大道。对于这条海滨大道记者实在太熟悉了。因为不久前上演的美国好莱坞环球影业公司拍摄的最新版《速度与激情8》一片的外景地之一就选在了这里。而且影片开始部分的范•迪塞尔饰演的多米尼克•托莱多进行赛车的场面就是在此拍摄的。虽然从电影里早已看到过海滨大道的景象,但如今身临其境,记者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之感。
海滨大道沿线建筑(摄影:冯赣勇)
哈瓦那海滨大道是老哈瓦那的港口大街延伸的一条广阔的快速大道,北临加勒比海,南与哈瓦那和广场中心的市区相接壤,所以称为哈瓦那海滨大道,是散步、谈情说爱、体育运动、跳舞和民间音乐会的场所。
海畔留影(摄影:马秀玉)
这里也称海滨大街或海滨步行街。一面是矮矮的水泥长堤,一面是林立的高楼大厦。绿茵茵的草地和挺拔的棕榈树点缀其间。大道面向浩瀚的墨西哥湾,冬天飓风一起,海面上波涛汹涌,数丈高的浪花翻过海堤溅到路面。夏季,湛蓝的海水轻轻拍打海岸,海风拂面,凉爽宜人。
碧蓝的加勒比海(摄影:冯赣勇)
我们停靠的位置刚好距离美国驻古巴大使馆不远,只见大使馆门前悬挂着半旗,这是因为几天之前刚发生了拉斯维加斯的枪击案,为了悼念那些被恐怖分子杀害的数十名无辜的遇难者。大使馆建筑对面是一片如同树林状般的旗杆。说起这些旗杆还有着一段曲折的历史故事。
美国大使馆(摄影:冯赣勇)
美国驻古巴大使馆,是一座外表平庸却绝不平凡的建筑,它是半个多世纪来美古关系风云变幻最好的见证。大使馆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著名的滨海大道上,是一幢灰色的七层混凝土建筑。大楼的外观就像一个火柴盒,缺乏建筑美感,与哈瓦那众多古朴而精美的西班牙式建筑一点也不搭调。但据说上世纪50年代大使馆落成时,其粗犷的造型还是非常前卫的,激发了不少人对美国文化的向往。
海滨大道旁景观(摄影:冯赣勇)
“火柴盒”建成于1953年,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胜利。“火柴盒”在革命胜利之初并没有发生什么变故。当年1月6日,美国就承认了古巴新政权,“火柴盒”里还迎来了美国新任驻古巴大使。在古巴实行农业改革触动美国利益、美苏两大阵营争夺古巴、美国在国际上孤立古巴并企图颠覆古巴政权等一系列复杂事件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古关系恶化。
大道上的车辆(摄影:冯赣勇)
1961年1月3日,美国政府决定关闭驻古巴大使馆,“火柴盒”关门了。当年4月,古巴挫败了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古巴行动,美古彻底断交。1977年,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与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达成共识,美国在“火柴盒”里设立“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这个代表处名义上挂在瑞士驻古巴大使馆下面,比大使馆级别低,但可以提供与美国相关的领事业务等服务。
树林状般的旗杆(摄影:冯赣勇)
“火柴盒”从此还有了一个新职能,也为美国与古巴之间八仙过海似的明争暗斗提供了舞台。因一段时间美国在“火柴盒”外墙上装上了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反古信息。于是古巴人在“火柴盒”门前竖起138根高约20米的旗杆,旗杆上全部悬挂黑色旗帜,将美国人的显示屏挡得严严实实。这也就是如同树林状般旗杆的由来。
海天一线景观(摄影:冯赣勇)
海滨大道来往的车辆不断,从大使馆这边要经过大道才能来到海边。趁来往车辆的空档,团友们纷纷来到大海之畔,放眼望去,辽阔的大海,水天一线的景色异常壮丽。而惊涛拍岸的海水一波一波将海浪掀起拍打在岸畔的礁石上,不少巨大的白色浪花,甚至越过堤岸倾泻到陆地上,波涛汹涌的浪花冲击堤岸的景象分外壮观。
惊涛拍岸(摄影:冯赣勇)
海滨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古巴共和国民族英雄的丰碑和旧殖民主义的痕迹。它们像永不关闭的历史博物馆,形象地向人们倾诉着古巴共和国的历史。大道上耸立着3座神采奕奕的青铜雕像,他们是19世纪下半叶古巴共和国独立运动中的著名将领安东尼奥•马赛奥、马克西莫•戈麦斯和卡里斯托•加西亚们为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洒尽了自己的鲜血,深受古巴共和国人民的尊敬。高大的骑士雕像的雄姿和碑座上那栩栩如生、奋力反抗的人物塑像及战斗场面,反映出古巴共和国人民不畏强暴,渴望独立的坚强意志。
海滨大道上雕像(摄影:冯赣勇)
驱车来到海滨大道最繁华的中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巴共和国民族英雄马赛奥的纪念碑,周围是一个喷泉公园和一个演出广场。在高高的碑座上,这位黑人将军骑着前蹄腾空的战马,挥舞战刀,正呼唤着千军万马勇敢地冲向敌人。
雕像(摄影:冯赣勇)
纪念碑座的前部,雕塑着英雄母亲的形象。她曾带领孩子们宣誓,要为祖国独立流尽最后一滴血。马赛奥实现了这一誓言,鏖战半生,多次负伤,最后战死在哈瓦那城下。他是古巴共和国人民最敬仰的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建造也有其独特之处,英雄的战马面向古巴共和国大地,表示着英雄永远注视着他无限热爱和终生为之战斗的祖国大地。
大道上雕像(摄影:冯赣勇)
离开海滨大道,团友们驱车来到附近9号街广场上的古巴华人纪念碑进行瞻仰,该碑也称为“中古纪念碑”。为了缅怀和悼念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牺牲的中华英烈,古巴人民于1931年10月建造了这座8米高的圆椎形纪念碑。
中古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1847年6月,首批206名中国移民从中国厦门乘船来到哈瓦那,他们是被人贩子作为“苦力”骗卖到古巴的。在古巴的博物馆里,至今仍保留着这些华工的卖身契。到1874年,古巴华工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华工为古巴的繁荣和发展流尽了血汗,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当时,华工的地位非常低,他们只被允许同黑人通婚,而且一同前来的夫妻也往往是被强行拆散。
中西碑文(摄影:冯赣勇)
中古纪念碑正面铭文有中文和西班牙文两种文字:中文为“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记功碑”;西班牙文“Este monumento es erigido a la memoria de los chinos que combatieron por la independencia de Cuba.”。纪念碑后面有古巴政治家贡查罗•德•圭萨达(Gonzalo de Quesada)的题词:No hubo un chino cubano desertor. No hubo un chino cubano traidor.(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
参观雪茄工厂(摄影:蔡琪)
2017.10.05古巴时间8:00,中美洲之旅团队驶离下榻的哈瓦那Cubanacan Comodoro酒店,继续古巴哈瓦那的第二日行程。上午首先从新城区越过隧道来到老城区的一家雪茄工厂参观,了解手工制造雪茄的全过程。
雪茄工厂内一角(摄影:蔡琪)
如今的哈瓦那雪茄工厂与19世纪中期雪茄工业标准化和雪茄生产工业化时大致相仿。20世纪初古巴有120家手制雪茄烟厂,但现在仅剩8家。每座工厂都拥有一系列具备自己独特风味的品牌,如帕塔加斯烟厂以生产口感醇厚的雪茄著称,旗下有玻利瓦尔(Bolivar)、拉蒙•阿万斯、格洛里亚•库巴那和帕塔加斯等六种品牌。这些工厂生产的雪茄通常也有一定的尺寸范围。每个烟厂的雪茄制作过程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和气氛不一样。
雪茄工厂车间(摄影:马秀玉)
据统计,一支手制的哈瓦那雪茄在上市前,从播种到制成至少得经历222个不同阶段。工人们的细心和专业技术不仅会影响到雪茄的最终外观,也会影响它的燃烧状况的口感风味。卷烟工人的培训是一段漫长而竞争激烈的过程,在9个月之内,很多人会被淘汰,成功的留下来的也需先从小型雪茄做起,渐渐进级到制作粗胖且味道浓烈的雪茄。
高希玛小渔村(摄影:冯赣勇)
离开雪茄工厂,团队乘大巴向哈瓦那郊外驶去,团友们来到了一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居住过的高希玛小渔村。也有译音称其为:柯希玛尔渔村。这是位于哈瓦那城东的一个所在,沿着长约八千米的马雷贡堤岸前行,来自加勒比海的波涛日以继夜的冲刷着哈瓦那的海岸线。团友们到此,顺着长长的海堤来到一座类似城堡的海畔,这里有一座街心花园,在城堡对面有一个蓝色的圆顶亭子,里面立着的一座雕像就是海明威。
海明威像(摄影:冯赣勇)
在高希玛小鱼村,海明威曾经存放自己最喜爱的鱼船毕拉尔号Pilar,海明威生前最喜爱的海钓小港,其出海垂钓的经验后来也成就成为《老人与海》的写作题材。另外,在柯西玛小鱼村中有间名为德拉拉萨的小酒吧,据说是海明威每天捕鱼回航后最喜欢和朋友饮酒谈天的地方。
海明威停靠的码头(摄影:冯赣勇)
其实,海明威在古巴的故居位于哈瓦那老城区东南方向15公里左右的圣佛朗西斯科•德帕拉区的郊区,庄园的名字叫比西亚庄园。这个庄园始建于1887年,海明威在这里从1940年一直居住到了1961年。很多重要的作品也都是在这里撰写的。
小渔村海畔古堡(摄影:冯赣勇)
目前故居还保留着海明威居住时的样子,包括随处可以见的书籍和杂志,随时准备接待朋友的起居室。花园的凉亭内还保存着海明威出海时的渔船。由于时间所限,团队没有光顾海明威的故居,倒是在从小渔村回来后前往老城区中的五分钱酒吧一展其风采。
小渔村留影(摄影:张树宏)
从高希玛小渔村回来后,团队来到哈瓦那著名的莫罗城堡参观。在哈瓦那港湾入口处的峭壁上,高耸着一座巍峨雄伟的古堡,这就是哈瓦那的著名古迹之一--莫罗城堡。Morro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海岸边的悬崖”。整座城堡体现了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的特征。1982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哈瓦那旧城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时,这座古堡大概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莫罗城堡灯塔(摄影:冯赣勇)
莫罗城堡建于1587至1597年,作为哈瓦那城的要塞以防海盗的袭击。城墙高大宽厚,并有一条20米长的护城河。一条条幽深的隧道使堡垒相互通连。毛里求斯堡旁的灯塔建于1844年,30千米以外都可见到灯塔耀眼的光芒。
莫罗城堡(摄影:冯赣勇)
城堡上的累累弹痕,是哈瓦那历史上屡遭欧洲列强洗劫的历史见证。16至17世纪,法国与荷兰海盗多次进攻哈瓦那。1756年至1763年英法战争期间,英国又于1762年占领了古巴,英罗城堡也被英国军队摧毁。如今,城堡虽已面目全非,然而从存留的堡体上,依然可以看出莫罗城堡当年的雄姿,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莫罗城堡海畔(摄影:冯赣勇)
莫罗城堡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致力发展南美的殖民地,在南美运载了大量的黄金、烟草等物资回国,激发起其他欧洲列强批出私掠许可证予本国海盗,以压制西班牙的海上贸易。1555年,法国海盗攻陷了哈瓦那,自此,西班牙政府决定在此修建莫罗城堡以保护其海上贸易。1762年,英国占领了古巴,并摧毁了莫罗城堡。随后,随着城市的扩展,莫罗城堡的城墙亦遭拆除,今日的莫罗城堡已非当年之貌,并被古巴政府改为航海博物馆。
莫罗城堡留影(摄影:冯赣勇)
在莫罗城堡处放眼望去,对面就是哈瓦那港。古巴哈瓦那港湾狭长,近岸水深12米,可容纳远洋巨轮,湾底建有地道,沟通两岸交通;哈瓦那输出以糖、雪茄烟、热带水果等为大宗物品等,全国一半以上的进出货物均经过此地。
哈瓦那港口(摄影:冯赣勇)
团队在哈瓦那最后漫步老城区中游览。哈瓦那老城是古巴首都哈瓦那在西班牙人殖民统治时期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地区,同时又是哈瓦那城15个行政市中的一个。
远眺港口(摄影:冯赣勇)
老城位于哈瓦那湾西侧的一个半岛上,面积不大,街道狭窄。城中主要景点包括普拉多大道、主教大街、武器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旧广场、大教堂广场、摩尔三王城堡、圣•卡洛斯要塞、皇家军队城堡、圣•萨尔瓦多•德•拉本达城堡、国会大厦、革命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巧克力博物馆、哈瓦那大剧院、加西亚•洛尔卡剧院、英格兰酒店等等。
观光马车(摄影:冯赣勇)
由于交通限行的原因,我们的大巴车首先停靠在老城区中心位置的国会大厦附近。这里是个十分繁华的所在。国会大厦距离不远的十字路口一侧就是哈瓦那大剧院。剧院对面是一座街心花园。一辆辆旅游观光的马车停在公园门口。繁忙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全靠一名警察吹哨子打手势指挥。
国会大厦(摄影:冯赣勇)
哈瓦那国会大厦所在地亦被称为小白宫广场。这座类似美国国会大厦小一号的建筑,建于1929年5月20日,曾经是美国作为宗主国时期的国会所在地,是仿照华盛顿国会大厦而建,1959年古巴胜利之后新政府曾在这里办公,现在是古巴科技环境部、科学图书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代表会议中心。小白宫大门两侧有高6.5米的青铜塑像,左边的是Work(El Trabajo),右边的是The Tutelary Virtue(La Virtud Tutelar)。
哈瓦那大剧院(摄影:冯赣勇)
十字路上的哈瓦那大剧院(El Gran Teatro de la Habana)亦称加利西亚宫(El Palacio Gallego),其结构参照脚跟剧院,后来成为国家剧院,今天是国家芭蕾舞大剧院。在脚跟剧院时代,首次安装了电话。卡鲁索和帕伏洛瓦、普利塞斯卡娅等世界著名芭蕾舞巨星都在国家芭蕾舞大剧院演出,这都是由于古巴最著名的芭蕾舞大师阿利西亚•阿隆索的辛勤努力的结果。
老城区一角(摄影:冯赣勇)
团友们从市中心重新上大巴后来到距老城内不远的街道上下了车,因为大车进不了老城区内,这回大家真的要漫步进入老城中了。团队在此先后光顾了老广场、哈瓦那大教堂、五分钱小酒馆、武器广场等名气十足的景点,真是令人大开眼界。饱览了哈瓦那这座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老城的独特魅力。
老广场一角(摄影:冯赣勇)
位于古巴哈瓦那老城中的老广场(Havana Old Square)又称岁月广场(Plaza Vieja),这个广场修建于16世纪,那个时候曾经是露天市场,用于奴隶买卖和节日庆典的场所。如今经过修缮,整个广场焕发出新的生机,但与广场悠久的历史显得格格不入。广场中间是一座喷泉,广场上还有一座花型雕塑,广场四周是华美的殖民地风格建筑,建筑物底层都有很宽阔的凉廊。
哈瓦那大教堂(摄影:王珏)
从老广场步行不远来到始建于1704年的哈瓦那大教堂,据说该教堂整整修了一个世纪才完工。教堂本名叫圣克里斯托尔大教堂。这是一座西班牙和美洲风格浑然一体的巴洛克风格古建筑,教堂正面呈波浪形,两面建有两个大小不等的钟楼。钟楼上的铜钟1698年铸造于西班牙。
行为艺术表演(摄影:冯赣勇)
大教堂两侧的钟楼不对称,大小不同。面向教堂,左边的钟楼比较窄小秀气,右边的钟楼较为粗壮則。古巴作家Alejo Carpentier这样形容大教堂:“它们是变成石头的音乐”。
放学的孩子们(摄影:冯赣勇)
教堂用古巴特有的石灰岩建造,在烈日下呈现出有如海底遗迹般的沧桑古旧,里面昏暗阴凉,被金子、银子和缟玛瑙装饰起来的小神坛散发着熠熠光晕。多年来,大教堂一直供奉着哥伦布的骨灰,直到1899年古巴独立后,骨灰被送回西班牙;但有许多人认为那是哥伦布儿子迪亚哥的骨灰。
老城中的观光车(摄影:冯赣勇)
教堂广场的东面屹立着建于1704年的Arcos侯爵府和Lombillo伯爵府,建筑的低层都有宽敞的凉棚。其中的后者成为哈瓦那的第一所邮局。大教堂广场作为古城的中心,是各种活动的举办地。我们到此时,正好赶上一个小学校组织学生们在此进行活动。可爱的孩子们吸引了来此参观的世界各地游人,大家纷纷上去和孩子们拍照留影。
广场上的孩子(摄影:马秀玉)
团友们离开教堂广场穿街走巷,终于来到了梦寐已久的位于哈瓦那老城中的五分钱小酒馆(EI BODEGUITA DEL MEDIO),此地是到哈瓦那的游客们必到之处。这里曾经是海明威经常喝酒和逗留的小馆。
酒馆外留影(摄影:冯赣勇)
小酒馆内外都是游客,一位装束出众,十分有派的当地老者,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上去与之合影留念。他手上拿着雪茄,与其合影的游客们摆着不同的造型,犹如一场表演秀,引来周围拍照的相机快门声响个不停。
酒馆前的表演秀(摄影:冯赣勇)
再看一层酒里房间不大,却挤得满满的,需要等位。游客喝鸡尾酒,抽雪茄烟,有乐队助兴。通过很窄的过道,后面和楼上是餐馆。小酒馆的所有墙面布满各种文字,字体,颜色的留言,满满的。这里海明威喜爱的莫吉他(MOJITO)鸡尾酒,往往是来此游客必点的。
五分钱酒馆(摄影:冯赣勇)
莫吉他是一种用朗姆酒加薄荷叶和柠檬汁调配的鸡尾酒,爽口温和,是海明威的最爱。餐厅有小乐队表演,大提琴,长笛,小提琴,小鼓和演唱者共五人,动情的演奏博得阵阵掌声。
哈瓦那下榻的酒店(摄影:冯赣勇)
团友们最后来到的是武器广场。这是一个漂亮的街心公园。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古巴1868年至1878年起义领袖、战时共和国总统塞斯佩德斯的雕像,因而得名。
酒店泳池(摄影:冯赣勇)
武器广场像花岗岩断层一样展示古巴不同年代的历史。最古老的是多利安神庙,当年见证过奠基弥撒的木棉树死于一场飓风,后来补种了一棵,古巴人说这是“魔力树”,绕树三圈,就会有好运降临。
哈瓦那新城区一角(摄影:冯赣勇)
2017.10.06古巴时间凌晨05:30,团队圆满结束了古巴哈瓦那之旅,在领队毕巍带领下,起了个大早赶往哈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乘巴拿马Copa Airlines航空公司CM231航班前往巴拿马,继续新的中美洲之旅的行程。(图文:冯赣勇)
推荐阅读
邕州礼子8.2千33
邕州礼子4.3千17
黃劍博采風追影5230
环球旅行家神威4.9千11
深游6.2千11
冯赣勇7.1千12
_CFT01****10455275.6千10
歪歪女人9.1千20
爆米花科学家5.6千2
cicylia7.3千11
南美伊思嘉6.9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