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摩崖石刻纪游
2020年11月28日下午,我就去了大足宝顶山摩崖石刻。
宝顶山海拔527.83米, 宝顶山摩崖造像范围似乎是大足石刻五山中面积最大的。
先到大足石刻博物馆,大致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石窟艺术历史和大足石刻历史的基本脉络。随后,便前往宝顶山石刻大佛湾区域游览。
宝顶山石刻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余年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以圣寿寺为中心分大佛湾、小佛湾两个区域,其中大佛湾为主体。与北山石刻不同,宝顶山石刻题材带有明显的佛教世俗化的特点,以通俗直观的故事情节画面传递浅显的教谕。
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雕刻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全部造像图文并茂,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龛雷同重复,破了“千佛一面”之说。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
眼前的这一片区域显著位置是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行化图,场面恢弘。
这片区域则是地狱变相龛刻,展示了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内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的场景。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
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孔雀明王经变相等石刻等宣示着劝谕,无论是佛像还是动物造型都栩栩如生。
释迦涅槃圣迹图造像独特,古代匠师采取意到笔伏之手法,卧佛长达31米,仅现半身,以示佛大不可度量。释迦右胁侧卧,两眼微闭,神情安详平和。
其身前刻18尊弟子像也都是半身像,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静穆庄重,表现出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整龛造像气势宏大,意境深邃,既合宗教仪轨,又独具匠心,为中国石窟艺术所罕见。
释迦涅槃圣迹图造像旁的九龙浴太子石刻,古人将九龙灌顶的佛传故事和宝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汇引山崖雨水泉水从雕刻的九龙中正中的巨龙张着的大嘴里流出,涓涓清泉流淌到下方雕刻的释迦太子石像上。太子双手合十,神情安宁,半身显现在长方形台上,台的两端各有一天王,顶盔贯甲,左边天王一手指天,右边天王一手指地,暗示着释迦太子自称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旨意。
雕凿于南宋中后期的摩崖千手观音造像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古人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被誉为 “天下奇观”“人间一绝”。
这尊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历史上曾多次修复,近年又重新修复过观音像,重现了金碧辉煌的气象
华严三圣像是宝顶山石刻中精美绝伦的三尊石刻,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为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右为司理德的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左手捧7层宝塔,右手扶之,据说文殊手捧的这尊7层宝塔高1.8米,重达800斤,为什么宝塔这么重却数百年不坠?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通过袈裟承托左手托塔,古人之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六道轮回图石刻向世人展示:善恶报趣,尽在人心的一念。能趋于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恶,即堕恶道,因果昭彰。
牧牛图栩栩如生,吹笛女气韵生动。
来到圆觉洞,洞口雕刻的石狮威武而灵动。
圆觉洞窟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顶的上方开天窗用以采光,洞口开有两道。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
洞内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雕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在圆觉洞内,我用手机拍摄一尊菩萨像时,神奇的景象出现了,菩萨像沐浴着红色光辉,如同太阳的余晖映照在佛像上,这是佛光显灵了吗?
圆觉洞前行不远,就是崖刻终止,那里有“宝顶”刻字,还有儒释道并立一起的石刻。
古人言大足石刻 “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而宝顶山石刻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出大佛湾宝顶山出口,见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万岁楼。
不远处就是建于南宋的古刹圣寿寺,外观圣寿寺庙宇巍峨、环境幽古。
圣寿寺旁右侧不远处山崖下隐见有摩崖石刻,那里应该就是小佛湾。我本想也去一观,但已到旅游团收队的时刻,只能作罢。
推荐阅读
陌路人fd4.7千6
鱼老蓓7.2千18
鱼老蓓1.8万22
M30****6194.9万6
九山行9.1千11
小熊路上2.3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