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南-穿越时光之门,极致人文之旅
出发时间
4月
行程天数
10天
人均花费
4.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序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十多年前的2次晋南之行,初步领略了山西地上文物的灿烂辉煌!遗世独立的唐代古建天台庵(后整修时确认更正年代为五代),山水环绕集古建唐塑佛教渊源与一体的青莲寺,卧居山间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体的龙门寺,宏大精妙的永乐宫元代壁画,硕果仅存画工精湛的大云院五代壁画和开化寺宋代佛教风俗壁画,“宋塑之冠”法兴寺的十二圆觉像和崇庆寺的十八罗汉像,艺术造诣堪比欧洲文艺复兴的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天宫仙乐的观音堂悬塑。。。无一不是振聋发聩的古代艺术绝响!但当时由于时间和政策所限,不少地方得其门而不入,留下了不少遗憾!而朋友圈2年前大学老友对隰县小西天的向往促成了这次对晋南再次的深度重访。
01行程路图总览
Day1郑州>安阳,Day2安阳>邺城,Day3邺城>平顺>长治,Day4长治>高平>晋城,Day5晋城>新绛,Day6新绛>汾城镇>汾阳>隰县,Day7隰县>稷山>乡宁,Day8乡宁云丘山,Day9云丘山>夏县>芮城>渑池,Day10渑池>龙门>郑州
Day1&2文字和佛教石刻艺术的朝圣-安阳文字/殷墟博物苑和邺城考古博物馆
第一天,经历了航班改高铁的不懈努力后于当晚赶到了当天的目的地安阳。第二天正式开启了对古代文字和商朝遗迹的探访,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安阳市区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摘自百度
参观完文字博物馆,我们驱车来到了北郊不远处大名鼎鼎的殷墟博物苑,那是华夏文明目前考古可以实证的信史起源地。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摘自博物馆巡礼。
-殷墟博物苑-
亚长牛尊于2001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一所墓葬。这座墓葬保存完好,该牛面部铸铭文“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也是这座墓葬的主人。是殷墟少有的未被盗掘的商代墓葬。此尊整体作牛形,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注口长12.9cm、宽9.1cm,重7.1kg。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方块字,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殷墟博物馆甲骨厅陈列的甲骨近100片,其中90%以上刻有卜辞。甲骨文内容庞杂。但其基本内容包括有祭祀、征伐、田猎、天象等类。文字厅中的“甲骨文内容分类解读”提供了甲骨文原文、隶定、中文解读、英文翻译,可供参观者细心咀嚼。例如当年罗振玉收藏的甲骨中,有一片记录着商王朝与西北强族的关系。这片甲骨显示:在不足30天的时间内,分别有名叫长友角、妻竹、止嘎的3个人报告了4次西北工方、土方入侵的报告。强敌入侵还引发当地百姓逃亡。- 摘自博物馆巡礼
离开殷墟博物苑,刚过中午饭点,在车上补充干粮和稍事休息后又驱车前往48公里外的临漳县邺城镇(古邺城)邺城考古博物馆,那里有震动考古和美术界的北魏/北齐佛教造像。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朝都城,。2012年,考古工作者抢救发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邺城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多数为2012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邺城遗址考古文物。北魏谭副造释迦像、北齐覆钵塔、彩绘立佛及隋唐时期佛造像等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非常珍贵。其中“龙树背屏”佛造像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摘自百度百科
-邺城考古博物馆-
首先大厅里显要位置是埋藏坑里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齐白石覆钵塔,硕大的塔身通体彩绘贴金由基座,塔身,覆钵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四面龛式塔身,各雕凿二身结珈立佛和一身结珈坐菩萨。顶部是古印度风格的整体覆钵,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
公元6世纪以前,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先后经历了“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两大发展阶段,邺城地区第一阶段具有明显的云冈时期佛造像风格。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摹仿南朝造像风格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型成为北方地区佛教造像的主流。6世纪中期,“龙树背龛式”造型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广为流行,成为以邺城为中心的北齐中后期佛像的典型样式。当年的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以接受、学习古代印度佛教为主,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阶段。受印度笈多风格影响,邺城地区出现了一种以双菩提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以镂孔透雕形式表现的白石佛教造像,其造型精美,特征鲜明,与早年流行的尖楣状背屏造像形式迥异,学界称之为“龙树背龛式造像”。据说,无论是透雕技术的广泛运用,还是以整株的菩提树作为背景,都与释迦牟尼为悉达多太子时的树下思惟图像有一定的联系。公元577年,随着北齐灭亡,北周武帝将灭佛运动推广到邺城及北齐境内,之后杨坚又在邺城实行了毁城移民政策,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在此期间遭受沉重打击,寺塔尽毁,僧众流离失所,流传20余年的“龙树背龛式”造像旋即淡出历史舞台。
谭副造释迦像,国宝级文物。这件造像面部已残毁,但仍能看出佛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背屏上,还可以看到对称的飞天、火焰纹、力士、供养人等图案。有意思的是,这件文物上的飞天,明显看出肢体稍显僵硬,没有南朝飞天的灵动之感,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还没完全按照汉族审美改变飞天的印度风。
这些造像几乎都由白石雕刻而成,有别于早期造像的青石。所谓白石,就是我们常说的汉白玉,在太行山东麓就有这么一条汉白玉分布带,北起北京房山,经过曲阳县南下直到河北河南交界处,也就是邺城一带。我们知道,曲阳修德寺出土的白石造像非常有名,而邺城开采白石也很方便。质地细腻的白石非常适合进行镂空透雕,也造就了如此多的精品。
白马吻足是佛传故事中具有典型性意义的重要片段之一,最早出现在东吴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中。释迦太子(释迦牟尼佛祖)出城目睹了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难后,发誓要寻找帮助人们摆脱尘世苦难的出路,在天帝释的帮助下,冲破宫廷束缚,驾骑爱马“犍陟”逾城来到苦行林中,在寂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心生顿感悦愉欢喜,下马思惟,回想到桩桩人世间不堪回首的烦恼,下定决心离开仆人爱马,吩咐仆人与白马返回宫中,单独寻求解脱之路。此时,白马“犍陟既闻被遣,屈膝舐足泪落如雨”,白马听闻太子欲将其遣返回宫,当即屈膝跪地亲吻佛足,依依惜别不忍离去,太子看见白马如此的悲痛,不觉也落下几滴眼泪,他即刻用柔软的手抚摸着白马说道:“犍陟!请你不要悲伤,我非常感谢你,到现在,你已为我竭尽良马的劳苦,已为我服务终了。犍陟!你从此将会免除恶道轮回,将来你必定有好的果报。”
考古博物馆里的雕塑,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现在想来还让人久久难以忘怀!那些姓名泯灭在历史长河里的工匠,当时究竟是怀着怎样虔诚的心情才能完成这样的杰作!
安阳,邺城Tips:
A.外部交通-郑州作为华北/华中的交通枢纽,飞机和高铁班次都很方便快捷,作为自驾游租车服务也很便利,位置离安阳/邺城镇和山西南部也较近,做为这次出行的交通节点是比较好的选择。
B.景区内部交通-安阳的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基本都在大市区的范围内,自驾或打车都可以。自驾的话文字博物苑可以停里面边上自带的停车场,殷墟建议直接导航到停车场,走过去的时候正好可以弯进路边开放的遗址区去看下亚长墓遗址现场。
C.食-安阳晚饭可以找一家当地的老字号去品尝下当地的“三大宝”,粉浆饭/皮渣/血糕等特色食品,味道尚可还算有些特色。
早餐不想在酒店吃的话可以找家附近的小店吃个扁粉菜,也比较有特色。
邺城镇的晚餐可以找家南方少见的驴肉火锅店,切2盆驴肉/驴杂加个素拌菜,味道很是不错!
D.住宿安阳选择比较多,基本各种档次都有按需预定就好。邺城镇这边选择不多,我们入住的连锁商务酒店总体干净整洁设施齐整也还不错。
02Day3 跨越太行的时空穿越-对话矗立千年的古建和壁画
第三天我们将要离开河南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在进入太行山之前顺路的修定寺塔是要去拜访的第一个古迹。
车出邺城,西行往林州,太行山方向303省道过铜冶镇右手岔道沿006县道进去不远,在路的尽头就会看到一座纹饰精美的方塔伫立在右手边的小山坡上。
-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俗称“唐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30多千米的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现寺废塔存。 南侧门楣上镌刻三世佛,又名“三生宝塔”是一座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 塔由塔顶、塔身和基座3部分组成,通高20米,塔身高9.30米,塔身宽度8.3米。 塔是空心结构,三面实壁,南面开有拱券门。 塔基为北齐建筑(551年~553年),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平面为正方形。下为束腰须弥座,上为单层叠涩檐。塔顶上置椭圆宝瓶,下为仰莲承托,塔习室用长方形小砖砌成。塔身四壁面用模制的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以及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的各种型制的雕砖共3775块,图案计76种,镶嵌面积达300平方米,不留一处空白。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力士、武士、天王、仕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蟒、各种花卉、彩带。塔顶为红、黄、绿三彩琉璃构件。全身镶嵌高浮雕砖,远看犹如一座华丽壮观的方轿,不禁让人想起李白那句“峻节贯云霄,通方堪远大”的诗句。。
1961年,全国文物普查,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巡查到修定寺塔,只因塔顶已毁,塔身大部分又为白灰泥所掩,而未能发现其价值。1973年,修定寺塔塔顶重构时,则参照安阳灵泉寺万佛沟摩崖雕琢的唐塔形龛,设计施工现存的塔顶。
修定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494 年,比登封少林寺创建还早2年),孝文帝拨款给高僧张猛在邺西清凉山修建寺院,因周边四面山势状若城垛,故取名为天城寺。东魏兴和二年(541),大将军尚书令高澄改名为“城山寺”;北齐天保元年,文宣帝高洋巡幸此山,见寺前二水合流,又改名为“合水寺”。到了隋代,隋文帝又将“合水寺”改作“修定寺”,缘由来源于僧人张猛救虎的故事。之后的唐贞观十年(636),邺下修定寺塔“敕修复”;宋乾德三年 (965),“敕额三降”修定寺;明宣德元年(1426),修定寺为皇家“祈祝之所”。可以说修定寺从其创建到明朝,一直是国家级寺院。而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修定寺已经不复存在,它毁于清末。
目前流失到海外的砖雕至少有24块,绝大部分被欧美博物馆收藏。其中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10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6块,英国大英博物馆1块、剑桥大学2块、日本美秀博物馆1块。
离开古塔回到303省道继续西行不久,巍峨的太行山渐行渐近,扑面而来。
离开休息区,出高速口不远就来到了此行山西的第一个目的地霓虹村和村中的国保明惠大师塔。
-虹霓村-
虹霓村位于虹梯关大峡谷景区内,是名副其实的悬崖上的古村落,村口虹霓飞瀑飞流直下,蔚为壮观;而瀑布之下便是虹霓峡,似万丈不赦之深渊。虹霓村房屋建筑全部就地取材,用石板做屋顶,取石头垒墙壁。村内有一古塔叫明惠大师塔,原建在海会院内,现在海会院已不存,塔是明惠大师的灵骨舍利塔。
进入村庄停车后,继续右手边往上步行不远就到了已经被围墙和钢架彩钢屋顶保护起来的古塔-明惠大师塔。
-明惠大师塔-
塔创建于唐乾符四年(87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已知的唐代石塔中,整体保存完好者,以此为最佳。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边长2.21米,单檐单层五迭四注式,覆钵尖锥顶全由石质雕造。总体造型仿照木构建筑,均采用柱枋椽飞等构件和破直棱窗的做法,与长子法兴寺燃灯塔一样,是研究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及为珍贵的实物遗存。其造型优美,精巧华丽,形制典雅。高宽比例适度,雕刻内容丰富,细部装饰雅致,雕刻技艺纯熟,虽非巨构,但艺术价值极高,被美术界权威人士视为唐代石塔建筑中的珍品和独特范例。
离开虹霓村,去平顺龙门寺,沿张河线670县道盘山公路往西,不久就进入了通天峡,二边的太行山十分巍峨壮观!继续前行不久是正在建设的隧道,再绕行不远,意外的挂壁公路出现了,但整齐的柏油路也变成了还在整修的沙石路。。。
穿过挂壁公路,在虹梯村转头沿太行1号路向上,接下来都是路况不错的柏油路,景色宜人。一直开到尽头就是沿浊漳河北岸的324省道,无奈到时正好堵车,一路的大货车看不到头。。。边上的侯壁村有个金代的回龙寺,那就先去看下,等堵车缓解。
-回龙寺-
回龙寺现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单层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斗四铺作,出平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对搭牵通檐用三柱。佛殿柱头不施普拍枋,直接坐栌斗;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铺作用蝉肚实柏;昂介于真昂与假昂的独特做法,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贵实例。
殿内存清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正面以《西游记》为题材,绘猪八戒担“西天经”等。东山墙上自南至北依次绘有:左手拄龙头拐杖右手持拂尘的老者、持国天王、托塔天王、两名手持拂尘的青年赶着驮书的马匹赶路。回龙寺建筑有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可惜到时大门紧锁,四周也找不到文保员的联系信息,只能在高处拍几张外观照片了。
-龙门寺-
简单看完回龙寺在殿后阴凉处补充了些干粮,但远处的省道上车堵依旧,还好机灵的同伴发现地图上村外浊漳河南岸有条小路应该可以避开堵车点,实际开去正好可以完美避开,转头向北走012乡道不久就来到了群山环抱,风水绝佳的龙门寺!
龙门寺(五代至清)在平顺县城西北65千米龙门山腰,此地山峦耸峙,峭壁悬崖,形如龙门,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北齐天保年间初创,北宋乾德年间改今名,历代扩建重修。现存中轴线三进院落,东西禅堂、经舍等各成一区,布局严谨。寺内建筑有:山门,金建,三间悬山式,中柱一列,分梁架为前后两段,清秀简洁,中国现存的金代山门并不多见,除了龙门寺外中国应该仅存有高平开化寺(1141)、大同善化寺(1149)、济源关帝庙(1162)、涉县成汤庙(1164)四座金代山门;正殿,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建,三间见方,九脊项,斗拱五铺作,单抄单昂,昂嘴批竹式,昂尾压在梁栿之下,前檐小八角石柱上刻有题记,为该殿建造年代之佐证;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为元代烧造。西配殿,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建,三开间,四架椽,悬山式,柱头卷刹和缓,柱上不设普拍枋,檐下斗拱仅施华拱一跳,栌斗口内设小拱头一枚,简洁古雅,殿内构架於四椽栿上设驼峰、大斗承平梁,两侧设托脚,上置瓜柱和叉手,梁栿外观略呈月梁式,与五台南禅寺相近,朴实而秀美;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全国仅此一例。后殿,元建,宽深各三间,六架椽,悬山式,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虽系明代栿,却沿袭宋、金草栿之规,构件断面不拘一格。东配殿、厢房、廊屋、禅院等皆明、清重建.外形庄重,雕刻细腻,门窗装修较前华丽。集六个朝代(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建筑于一座寺庙之内,这在中国现存庙宇建筑中极为罕见。
就国内古建来说,宋代之前的凤毛麟角,留存至今的木结构遗存非常的少,已知符合的有以下几座:
唐3座: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唐大和六年(832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五代6座: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后唐天成四年(929年)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吴越乾德二年(964年)
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推断五代
上述五代六座建筑中五座有创建年号可考,但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平顺天台庵大殿的年号出现在建筑本体上,是可靠年号,其余四座都是以寺院创建的年号作为寺中最古老建筑的年号,是参考年号,但即便是以结构断代,这四座建筑也不晚于北宋,因此其五代年号参考价值也很高。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和福州华林寺大殿创建时,北宋已建立数年,但尚未完成统一,北汉和吴越还是独立的王国,因此归入五代十国建筑当中
匆匆看完古寺,回到324省道继续向西,下一站是目前已知海内五代寺观壁画的孤品大云院。
车子沿324西行30公里不到,大云院就在实惠村岔道掉头向上北隅的山腰中。
-大云院-
大云院 (五代-明清)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现存前后两进院落,除弥陀殿为五代原构外,其余建筑均为明、清重建。弥陀殿建于后晋天福五年(940),是我国已发现的六座五代建筑中的一座。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还有壁画的遗存。东壁为“维摩变相”,扇面墙为“西方净土变”。可惜保存现状不佳,颜色和线条已经模糊不清;但这是敦煌以外,国内仅存的五代壁画遗作。中国现存的金代前寺观壁画也仅有佛光寺(唐)、大云院(五代)、开化寺(宋)、扎塘寺(藏)、应县木塔(辽)、崇福寺(金)和岩山寺(金)七处。由此可见,大云院在中国壁画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寺外西南隅有八角石雕七宝塔一座,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是比较罕见的五代石塔作品。可惜于2000年横遭盗窃者拉倒毁坏,部分石雕艺术品被盗;2004年以残件复原。
五代壁画
东壁绘维摩诘经变图,尽管因年代久远残损严重,但远观总体布局严谨,画工精细,线描流畅,设色对比协调,实为难得的古代艺术精品,个人觉得就画工来说要胜于同为古代寺观壁画的开化寺,青龙寺,永乐宫,稷益庙等一筹!
参观完大云院的国宝,不知不觉已到下午5点,好在下一个必去的古建天台庵所在地王曲村也离得不远,驱车20分钟不到,时间上完全还来得及。
-天台庵-
天台庵所处的王曲村,是一个位于古代河南晋阳古官道上的古村。晋阳古官道在古代是一条从河南林州过山西平顺、潞城、黎城县境到潞安府,再到晋阳古城的官道,王曲村是古道上一个大村庄,村庄前后蔓延二三里,古道边上的店铺痕迹依然有残存。
大殿屋檐下有一个斗拱的样式称作斗口跳,就被建筑大师梁思成作为范例写进了《营造法式注释》中,足见天台庵在建筑学上的价值。
天台庵的价值除了在建筑学上的意义外,它还是汉传佛教天台宗的一座庵院。天台宗是我国佛教创立的最早宗派,集合了南派和北派的义学和禅观之说,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因为创立这一学说的高僧智颛久居浙江天台山,所以这一学说以“天台”为其宗名,而远在山西平顺的天台庵则是其下属庵院,其间颇有故事。
至于驮碑的乌龟为什么会是歪头的造型?有一个传说。说是浙江天台宗的高僧,曾在这个小庙内讲经弘法。因为讲得生动,门外驮碑的乌龟久而久之就有了灵性。有一次,因为高僧讲的佛法太好听了,乌龟心有触动,情不自禁地想听的更仔细些,于是就扭着脖子将头朝着大殿歪过去了。
和12年前相比,修旧如旧的大殿保持了原来的古朴斑驳,比之同一时代但整修一新的龙门寺西配殿和大云院更为厚重和具有历史感。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再次离开时回望古拙的大殿和飞起的屋脊,尤感当年第一次面对时的那份激动!
山西平顺,长治Tips:
A.外部交通-从河南邺城镇去修定寺塔和平顺霓虹村路况很好,基本按导航就可以了,进入山西太行山景色还是不错的。霓虹村去龙门寺建议选择走路程少的省道,除了开始有一小段在修隧道是砂石路外,余下的都是路况良好的柏油路,其中基本是沿山西的太行一号彩标旅游公路行驶可谓风景如画,就是开始的那段砂石路那也是值得留念的挂壁公路。快到龙门寺必经的324省道可能会堵车的话,进入的岔道口侯壁村边沿浊漳河南岸的小路是可以完美避开堵车路段的。龙门寺去其他景点和长治直接跟导航就好了,只是去大云院会穿过一个村庄在里面有可能会开错路口,建议注意问下。
B.景区内部-当天的所有目的地都可以开到门口的附近,大云院12年前就是收门票的,现在龙门寺也是。天台庵还不收门票但大门由文保员管理,到了车子可以停在王曲村问下老乡联系文保员,他会过来带你走过去付个参观费就好了。大云院这边12年前已经是要门票的,文保员会建议你另外付费给你讲解,个人体会还是物有所值的,五代至今漫灭不清的壁画在文保员的讲解下顿时鲜活清晰起来,另外尽管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文保员对古建的相关知识也有很专业的了解,解答了心中关于普柏坊构造的疑问,收获颇丰。最后时间有的话天台庵王曲村不远回长治路边的原起寺也可以去看下。
-原起寺(12年前旧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潞城市城东北22千米的下黄乡辛安村东风凰山巅,地势居高临下,雄伟壮观。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寺院周围有砖砌花栏围墙,院内有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顶,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呈宋代建筑风格。殿前有四根方形石柱撑起一间香亭,前檐石柱上刻“雾迷塔影烟迷寺 ,暮听钟声夜听潮”。后檐石柱刻“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殿西矗立着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建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平面呈八角形,周长16米,塔基用沙石砌筑。南向辟门,门洞顶部封闭,不可攀登。塔身七级,高17米,逐层均有收分,层层为砖雕五铺作双抄斗拱,挑角部位用四十五度斜拱和异形拱,上承托砖雕檐飞,支撑塔檐,出檐用板瓦,飞檐凌空,形状各异。每个挑角各挂有二只铁铃,总共56只。塔顶安装八个铁人,塔刹为仰莲宝瓶。巍峨凌云,古朴秀丽。是一座不可多见的宋代密檐式砖塔。寺院前面竖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唐物,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于上,幢座八面雕有8个伎乐人,风姿秀美。
传闻在唐朝时,流传着大唐江山必将失于武姓之手,唐太宗无奈之下只能把武媚娘逐出宫。后来太子李治登基之后把武媚娘重新接入宫中,转妃为后,武后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二十年以后,李治的曾孙唐玄宗即位后,害怕李氏的江山再次落入他人的手中,广访民间,因此发现了漳河边的凤凰山,当时这里有一个仙女化凤的传说,世人皆认为这里地脉主贵,日后必出女贵人,唐玄宗听到消息之后,便下旨在凤凰山修建寺庙镇压,并起名为原起寺,有重起大唐江山之意。
C.食-当天路程有点紧,午餐建议可以带些干粮在路上休息时补充下,如果要吃饭菜那可以考虑在霓虹村吃个农家乐,接下应该要过龙门寺在324省道边才有像样的小饭店了。晚饭在长治可以找家酒店附近的当地饭店,吃些地方特色菜和山西的面食,选择还是很多的。
D.住宿-长治各种档次酒店还算齐备,总体价格不高,建议结合第二天行程按需预定就好。
03Day4失之东隅的法兴寺,玉皇庙和不再遗憾的开化寺,崇庆寺
第四天基本是反向重走12年前的探访路线,对于当时得其门而不得入的开化寺和崇庆寺充满了期待!
-观音堂-
和这次山西之行的起因小西天一样,地处长治北郊的观音堂是明代悬塑的另一个杰出代表,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12年前,殿内整个悬塑还是完全开放可以比较近距离的观赏,但现在一进大门就有隔离铁丝网,而且还是密格防飞鸟的那种,对观赏很不友好!
离开观音堂,法兴寺就在驱车出长治向南一小时不到长子县翠云山上。
-法兴寺-
法兴寺坐北向南,原为三进院落,由南向北,中轴线上分列舍利塔、圆觉殿和后殿等。寺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宋治平年间改为法兴寺。现存圆觉殿是寺内最大建筑,为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其中佛台为次年重修,塑像为政和元年(1111年)塑造。殿深、广各三间,六架椽悬山顶,通檐用三柱,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昂呈批竹形。石门框,木板门,内外檐柱与金柱均为青石小八角柱,上刻缠枝花纹;前檐青石墙上雕动物莲花图案,刻工细致,门上槛刻有铭文。长子宋建崇庆寺千佛殿和法兴寺菩萨殿,梁架巧妙,形制美观,堪称精品;其佛坛造像精致,造型俊美,塑法凝练,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彩绘,技巧之高超,当出名师之手,显现了宋代工艺的卓越成就,被誉为“宋塑之冠”。可惜此次不巧整个寺院在做大的整修,大门紧闭。。。这里重温下12年前的所见吧。
法兴寺原位于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17公里的慈林山上,风景优美。在上个世纪因为采煤塌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搬迁至原址西侧对面的翠云山,即现在的位置慈林镇崔庄村北山坡上。搬迁从1984年开始,历时12年完成。
青石雕造古燃灯塔一座,位于法兴寺圆觉殿前。燃灯塔亦称长明灯,是佛教六种供具之一,也称为灯幢或灯台。塔体形不大,保存完整。塔身呈八角形,高2.04米,八角基座之上置海棠须弥座,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式。塔身雕四门四窗空心室,角柱雕作束腰莲花团柱,上置斗拱承托塔檐,柱间由栏额与平扳枋相连。长方形透空式门,破子棂封闭形窗,束腰雕八个伎乐人。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所”的字祥。此塔结构精巧,雕刻精细,古雅秀美,表现了盛唐时期石雕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是研究我国唐代以前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遗存。这种形制的灯塔,除此塔外,国内只有太原市龙山童子寺北齐石灯台和黑龙江省宁安县隆兴寺渤海国石灯两处。
寺中现存唐造石塔六座,除燃灯塔外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所造舍利塔尤为特殊。其平面呈“回”字正方形,边长8.8米,重檐二层楼阁式。此塔全部用石条、石板砌筑而成.外观犹似方形殿堂。故俗称石殿、石经楼。塔内板壁一周,支撑着二层顶板,其中心处浮雕八瓣莲花藻井一方,古朴简洁,极近齐、隋风格。
-崇庆寺-
接下来的崇庆寺离法兴寺很近,只有10Km不到的距离驱车向东不久后就来到了崇庆寺所在的紫云山下,继续沿山路盘山而上,山坡上遒劲多姿的白皮松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和十二年前一样不知啥原因有些已经枯死。
车至半路,就到了12年前来过的一处寺观(当时以为的崇庆寺),但路边新建的名称碑刻("灵贶王庙",明代庙堂为祀奉羿的殿堂也称前寺)却并不是,也就是说以前由于没有标识来错了!没关系那这次就纠正这个错误,继续向上不久就到了一处外面建有游客服务设施的古建,真正的崇庆寺到了。
崇庆寺,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寺前松柏簇拥,山巅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书“紫云山”大草石碑。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后两院,坐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精致。山门外空无一人,大门紧闭,试着敲响边门不久里面有人闻声出来打开了门,是一男一女2个文保员。
进的院内,正北为千佛殿,其梁架斗拱均属宋制,殿内正面有如来佛、文殊、普贤菩萨像三尊,背后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一尊,两壁悬塑人物局部残坏。东为卧佛殿(已毁)。西为大士殿(三大土和十八罗汉殿),殿内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三大士和十八罗汉像,刻画极为精细,衣纹线迹,一丝不苟,具有高妙的艺术价值。西北隅为地藏殿,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帝阎君像,塑造技艺甚佳。中轴线上为天王殿,四大天王横眉怒目,威武壮观。
三大士殿,俗称罗汉殿,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三位菩萨都是女性形象,头戴宝冠、肩披帔巾、衣饰飘逸,裙裾修长,面貌清秀、双目微和,侧身垂足坐于各自坐骑神兽背驮的莲台之上。菩萨形象开始由高高在上的神向寻常生活中的人转化,这也是佛教造像发展到宋代时期的特点。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誉为“宋塑之冠”。
只可惜,1991年崇庆寺三大士殿、千佛殿、阎王殿的13尊宋代、明代彩塑头像连续被盗割。盗贼见三大士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无法盗走,便将其推倒,彩塑瞬间被摔的粉身碎骨。不久被盗的彩塑头像13尊全部追回,并已修复。但三大士因破碎严重,只能重塑,为仿制宋代风格不错的当代作品。
看完崇庆寺三个大殿的塑像,接下来是当天另一个重点开化寺,那里有12年前没看到的宋代壁画。
-开化寺-
开化寺离崇庆寺差不多在25Km,继续向南35分钟左右的车程,12年前到时空无一人。
这次到时山下广场停有小车,看来已有游人至此。停车后沿陡峭的台阶爬上山腰,雄伟庄重的大悲殿山门赫然出现在眼前!正好有4个访客正在参观,和文保员打了招呼我们也急切的进入了院内。
开化寺创建于五代后唐,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大雄宝殿,以后历代多次修缮。楼阁式山门被称为大悲阁,后面的院子中央是北宋建筑大雄宝殿,东西有配殿。
穿过厚重的拱形山门,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宋代所建的大雄宝殿,雄浑古朴。
大雄宝殿广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结构沉稳。前后檐明间开门,前檐次间为很大的破子棂窗,檐柱上题刻着施主姓名和岁月题记。殿内梁架、斗拱上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西壁佛教故事壁画情节完整,工艺精湛,保存下来的佛教壁画面积达88.2平方米。
和文保员商量后,得以进入铁门,里面宋代的壁画终于展现在了眼前!
大殿坐北朝南,壁画分布在东西两壁和北壁的东西两次间以及栱眼壁,共计88.68平方米。设计者按照古代顺时针绕殿礼佛的特点,第一幅画面从西壁南侧开始,顺时针排布,一直到到东壁南侧结束。整铺壁画出自于三本经书——《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各以说法图为中心共计有九幅画面。其中西壁及北壁西侧共四幅画面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北壁东侧一幅画面出自《弥勒上生经》,东壁共四幅画面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从庙里题记中可以了解到,壁画自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始做,画工名叫郭发,内容以连环画形式展现佛教教义。其中最传神的是西壁中的《刑场》,在几十厘米的范围内,勾画出众人形象,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生活风貌。
经变故事是佛教壁画常见的题材,这三个经书绘制在一处,现存实物仅此一堂。《大方便佛报恩经》故事性强,佛教壁画中多有所见。《弥勒上生经》现存同类的壁画较少,类似内容可参考经书扉页版画等。《大方广佛华严经》体量巨大,内容繁杂、晦涩难懂,较难在绘画中体现,常见的经变图一般以“七处九会”为题简单绘制一些说法图。但是开化寺壁画显然不是简单的将三个经变绘制在一处大殿。通过学者研究,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不是简单的罗列,特别是《弥勒上生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衔接巧妙,可见设计者对经书和教义的掌握功底之深。《大方广佛华严经》体量巨大,让人望而却步,加上壁画尚未完工仅留下一些空白的榜题,且东壁漫漶的较为严重,学界对它的研究较少,但是仅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让人叹为观止,其对教义的诠释之巧妙是同类壁画中绝无仅有的。-摘自晋见人文
西壁以说法图为中心共有三幅画面,绕到北壁接着有一幅画面,共计四幅,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经变图。在四组说法图周围共计穿插有《报恩经》故事九个,九个故事由61个画面组成,有榜题内容的画面共9处,其余52处只有榜题框未填写内容。这四幅图就好像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的配图,如果我们拿上一本《大方便佛报恩经》边读边看,仿佛就是书中的故事跃然墙上-摘自晋见人文 。壁画中的人物冠饰和建筑物上大量采用沥粉贴金工艺,使画面整体上辉煌灿烂,在传世的北宋壁画中堪称精品。后殿石柱上有北宋官员在开化寺游览时的题记,这次由于文保员急着回去吃饭没能探访。
第一幅图画的内容源自《报恩经》卷一《序品》和《孝养品》,主要讲述的内容是《报恩经》的缘起,画面将经书中对于佛祖讲经的地方(耆qí阇shé崛kū山七宝莲花上)和讲经时经文中出现的人物(天龙八部、人、非人、欲界诸天及随从、比丘比丘尼、世俗供养人、四方佛)等全部按照经文所述绘制在墙上,让经文中那些枯燥的文字一下变成了画面。在说法图周围,绘制了佛祖说法的内容,将佛祖述说的故事,巧妙的绘制在说法图周围。第一幅说法图周边绘制的故事主要是“阿难颂孝”、“须阇提太子本生”。-摘自晋见人文
第二幅画面源自卷三《论议品》,主要讲述的佛祖因孝成佛,成佛后仍不失孝道的故事。周围绘制“忍辱太子本生”故事,是佛祖讲述他的前身。画面还绘制了佛祖成佛后前往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九十天,以及优填王因恋慕如来做旃檀佛的故事。第三幅画面源自卷四《恶友品》,主要讲述的释迦前身为善友太子与其弟恶友太子的恩恩怨怨。表现佛祖不计前嫌,利济众生的故事。在说法图的左右侧用大面积篇幅讲述了善友太子的故事——“善友太子本生”。-摘自晋见人文
《报恩经》经变是开化寺壁画中的代表作,而且保存基本完整,是同类经变故事的精华。特别是一幅幅故事图,讲述的虽然是佛教故事,但谁说不是宋代世俗生活的再现?佛教故事出自于古印度,但是这些画面几乎没有外来元素,完全就是宋代世俗生活,通过这一幅幅画面,给我们再现了一个宋代社会,它们就像是一幅幅照片,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古人的世界。
现存有关《报恩经》的作品约37件:大英博物馆藏绢画2卷,敦煌莫高窟壁画32铺,安西榆林窟壁画3铺,高平开化寺壁画1铺,大足石窟2龛。莫高窟148窟、4窟损毁严重,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第3龛是大佛湾第17龛的缩影。-摘自晋见人文
匆匆看完大殿和壁画,出的山门稍作休整和另外4个访客聊天,原来他们也是古建和人文爱好者,分别来自广州和北京。也算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了!另外从北京反向过来的2位朋友处得知玉皇庙正在封闭整修,应该是去不了了,接下来我们只能调整行程直接去青莲寺,留些遗憾了!
-青莲寺-
开化寺距离青莲寺有60Km,开车的话继续南下1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现在要开到山脚下丹河桥边的停车场,然后爬石阶上到古青莲寺。
这里最初只有下寺,也称古寺。后来寺院繁荣,才在半山上开辟新寺,就是上寺。据说唐玄奘未译完的经书,大部分在这里翻译注疏,曾贮藏佛经5000多卷,可惜在兴衰更替中全部散佚。另外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主要佛教流派的开创者几乎均出自青莲寺,这里被尊称为“佛都”。从下寺山门处仰望河对岸的珏山主峰,历历在目。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僧人慧远在这里创立道场,草创寺院,名“硖石寺”。历经1400多年的多次破坏和重建,现在下寺主要建筑是正殿和南殿,正殿佛坛上幸存的唐彩塑是仅存的三大唐代寺院塑像群中的一处(其他两处在佛光寺和南禅寺)。塑像形体圆润,姿态安详自得,符合大气、平和的唐代风格。南殿里有彩塑12尊。殿内唐碑《硖石寺大隋慧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上的佛殿图(也称弥勒讲经图),为我们勾勒出寺院在唐代的完整布局。下寺西侧70米有慧峰禅师塔,根据塔上铭文,建于唐乾宁二年(895年),是一座八角形石塔
寺院内还有一座明代佛塔,在山下就可看到。上寺有三进院,第一进院中是楼阁式的藏经阁。在寺院建筑里,藏经阁一般建在靠后的位置,上寺却放在第一进院里,比较少见。二进院中的释迦殿是北宋建筑,殿内佛坛上是4尊宋代彩塑。罗汉堂下后墙上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的《罗汉碑记》,详细记载十六住世罗汉和五百普通罗汉的名号。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全面记载五百罗汉名号的碑刻。最后一进院的千年雌雄银杏树和“子抱母”古柏也是古寺奇观。
青莲寺上寺藏经阁,此阁为两层结构,一层无论木作还是砖作都是清代样式,而二层檐下却有真昂挑出梁架结构非常古老,所见之宋、金结构均无与之类似者,而现存唐代遗构中却可找到同类,由此有人认为此殿为又一座唐构。在仅存数做的唐代建筑中,能找出一座与藏经阁梁栱结构完全相同且创建年号明确的建筑,而众多的五代及北宋建筑无一应用实例,正符合“上一代有,下一代无”的结构断代原则,说明这一梁栱结构到宋代已不再应用了,这是把藏经阁归纳为唐构的重要原因。当年的梁林夫妇,一直想要到此考察,却一次次因为兵荒马乱,错过机会。解放后再也没有时间精力做野外考察,因此断代成为一大憾事。
古青莲寺后殿的彩塑既有“曹衣出水”风格,又有中晚唐丰肥柔丽的“周家样”风格,与同时代的南禅寺、佛光寺彩塑相比,更显简洁古朴,是我国唐代彩塑中的精品。寺中弥勒佛与佛光寺东大殿弥勒佛,是隋唐弥勒造像在寺庙泥塑中的代表,且弥勒净土信仰较弥陀净土信仰而言,更为少见,弥足珍贵。关于古青莲寺后殿彩塑的年代问题,现无具体确切年代可考,一般认为不晚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敕赐寺名的的年代,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山西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原所长,柴泽俊先生认为“此寺后殿彩塑是隋末或唐初作品,堪称山西现存寺观彩塑中最古之物”。
看完青莲上寺,发现东厢房里新建了古建馆,里面有相关的纪录片循环播放,坐下休息静心观看,影片和外面的建筑,雕塑,群山交相辉映,恍然穿越千年。
-玉皇庙-
恍然中看完纪录片不觉已日近西山,又到了离开的时候。附近不远的古代雕塑绝唱玉皇庙由于整修封闭,这次只能放弃了,下面分享下12年前拜访的旧照。
玉皇庙其实就在青莲寺的西北18Km金村镇府城村北岗上,
04Day5二仙庙-小村庄里的宋人风情和画艺精湛,独树一帜的稷益庙明代壁画
-二仙庙-
-海会寺-
-稷益庙-
05Day6汾城镇-不期而遇的时空之门和国之瑰宝-广胜寺
-新绛大堂-
-新绛天主教堂-
-龙兴寺-
-汾城镇-
-广胜寺-
06Day7小西天悬塑的天宫绝唱和水路壁画精品青龙寺
-小西天-
-隰县-
-青龙寺-
07Day8人文圣地的自然奇观云丘山万年冰洞
-云丘山-
08Day9永乐宫壁画的再次震撼和意外的惊喜广仁王庙
-司马光墓-
-永乐宫-
-广仁王庙-
09Day10石窟艺术的巅峰绝唱龙门石窟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好-望-角1.4万28
老路识途8.8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