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从呼和浩特到锡林浩特拍摄记(图)
行程天数
30天
和谁出行
一个人
对于记者来说,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外出公干时间相对较长的就是参加拍摄的工作。无论是影视剧还是专题片,往往从初期筹备到付诸实施,往往都得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例如,我在内蒙古曾经参与过的电视剧《魂断钓鱼城》及《中国民族体育—蒙古族篇》来说,就是两个令人感到十分深刻的印证。
前往呼和浩特(摄影:李宝琦)
记得上世纪的1994年4月初,随着我进入电视剧《魂断钓鱼城》剧组,该剧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部铺开。先是将一套完整的剧本寄到了中央台驻内蒙古记者站。内蒙站的同志们协助把剧本儿转交给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的同志们把关,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很快,就收到了内蒙古记者站通知我们前往呼和浩特的电话。
呼和浩特机场留影(摄影:李宝琦)
1994年4月14日,记者与4月初即到京的参与该剧拍摄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李宝琦、林琦,编剧孙善齐、张柏松等摄制组主创人员一行,开启了一拖再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之旅。虽然,原定于当晚19:35从北京首都机场出港的1130航班因故延迟飞出,然而航班升空后只飞行了45分钟左右的航程,让我们于当晚21:40顺利飞抵呼和浩特机场。时任中央台内蒙古记者站焦健副站长来机场迎接我们,两辆越野车和一辆凯迪拉克轿车从机场将记者一行送至呼和浩特市中心的经翔宾馆下榻。
内蒙古电影厂留影(摄影:李宝琦)
4月15日上午,在时任中央台记者站李国林与焦健两位正副站长的协助下,记者一行如约来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在时任内蒙古电影厂郁洁厂长的安排下,先后分头看了服装、道具以及摄影、照明可以租用的全部设备。一切工作都是十分紧张、有序、紧凑的。
前往外景地(摄影:李宝琦)
离开内蒙古电影厂,我们直接驱车来到内蒙古博物馆。参观了与该剧所需相关的文物样式样,它对该剧美工师林琦的帮助影响非常之大,可惜因馆内光线较暗,拍摄的效果不甚理想,但是还是收获颇丰。真没想到来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第一天工作开展得这么顺利。
与两位编剧在外景地(摄影:李宝琦)
4月16日一早天刚亮,我们就起来了。简单打点行装后,我们提着设备出行。由于时间太早,宾馆电梯还没开通,只得提着沉重的摄像机及三脚架,来到早已恭候在此,协助我们当天前往昭和与四子王旗内蒙古电视台的采访面包车前。在内蒙记者站李站长等一行陪同下我们立刻驱车出发前往外景地。
昭和蒙古包前(摄影:张柏松)
将近11点左右,我们抵达了第一景点儿昭和。这里的草原很美,在宽阔平坦的大草甸上,还有一些丘陵山包,偶尔看到牧马人赶着一群群的白羊在远处时隐时现。草原上的风非常大,我们在昭和分两头儿拍摄了很多与剧情极为贴切的空镜头。之后,在一位普通牧民的蒙古包里,我们小憩了片刻就立刻赶往四子王旗。中午时分来到旗政府所在地,由于是大礼拜日,整个办公楼空无一人。
与两位站长留影(摄影:李宝琦)
经过李国林站长费尽周折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当地宣传部的同志,正值午饭,宣传部同志将当地有名的扒羊肉及特色方式来招待我们用餐,真是热情豪爽。饭后我们赶到第二外景地的四子王旗草原。这里与昭和有所区别,一马平川的草原一望无际。可惜因季节原因,草原的草还没有变绿,如果要是到六七月份,一望无际的绿茵茵的草原景色一定会十分美丽。
剧本座谈会(摄影:李宝琦)
我们在呼和浩特的一切工作都按照计划稳步进行,结束了两地外景的拍摄后于4月18日在呼市金乡宾馆的二楼会议室举行了《魂断钓鱼城》的剧本座谈会。内蒙古宣传部剧本处,电影处,内蒙古民委,社科院等有关专家、学者等应邀出席。会上,大家就剧本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与会者对剧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圆满成功。
王昭君墓景区留影(摄影:李宝琦)
4月19日,利用短暂的一段空闲时间,我们去了呼市附近的两个景点去观光,一个是位于呼市9.5公里大黑河畔的王昭君墓。这里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如今已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五塔寺留影(摄影:李宝琦)
第二个是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的五塔寺。据说,五塔寺在全国共有五个,然而这里却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文物观赏价值。这里的五塔寺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教塔。如今,五塔寺已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主创人员分手前合影(摄影:李宝琦)
4月20日,因来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因剧情需要,接下来马上还要到云南大理继续采拍外景。我在剧组先头部队已乘火车前往北京后,乘飞机离开呼和浩特市返京。八点半飞机准时飞离呼市,大约50分钟后到达首都机场。虽然到了北京却不能回家,因为接下来我还要继续云南的行程。
剧组大理留影(摄影:王冲)
当天,大家在首都机场重新汇合后,加上新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黄健中一起乘4182航班飞往昆明,经过三个小时航程,我们于当晚21:30抵达昆明。云南电视台的王冲同志来机场迎接我们,并安排我们在云南饭店下榻。
与导演黄健中留影(摄影:李宝琦)
1994年4月21日上午九点,我们乘面包车驶离昆明前往大理。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汽车翻山越岭,行驶了十多个小时后才抵达大理,下榻苍山饭店。当晚,大理州副州长会见我们全体主创人员。会见中,我第一次听到导演黄健中的激情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创人员在洱海(摄影:王冲)
在云南大理,我们用了三天的时间相继拍摄了大理古城、大理三塔、周城古街、喜洲的白族居住区等有关景点。此次从4月14日至4月25日,我从祖国北方的内蒙古到大西南的云南,整整走了12天。足迹虽然只有两个省和自治区,但累计起来的行程却是数千公里。然而,这只是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接下来又经过在京四个多月的剧本磨合后终于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正式开机了。
抵达锡盟大草原(摄影:李红)
1994年8月13日,我从北京飞往锡林浩特外景地,终于开启了电视剧《魂断钓鱼城》的拍摄行程。而正是在锡林郭勒因其长达一个月左右的外地生活,才使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让我与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导演黄健中、马龙骧(摄影:冯赣勇)
30集电视连续剧《魂断钓鱼城》是一部史诗性的巨作。该剧原名为《独钓中原》后改为《魂断钓鱼城》,由于片子易名,我们曾两次敬请张爱萍将军题写片名,均得到了张爱萍将军的墨宝。作为当时摄制单位的影视部主任,领导指示我作为拍摄单位之一的代表,参与剧组的管理工作,于是我随剧组主创人员,除了上述从内蒙古到云南大理等一些地方,以及几下四川钓鱼城古战场采外景。
开机工作照(摄影:王炬)
开机后又奔赴内蒙古外景地,直至协调安排机房的后期编辑工作等等,为了此片的制作,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当望着片中在内蒙拍摄的那一幅幅熟悉动人的画面,就不由得回想起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度过的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拍摄现场(摄影:王炬)
这部以北京电影制片厂黄健中为总导演、四川电视台马龙骧为执行导演的长篇剧作系以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的杰出领袖蒙哥汗、忽必烈等统率数十万铁骑,为完成中国南北的统一大业而南征北战,历尽苍桑,最终却失利于巴山蜀水的“钓鱼城”下的史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悲壮、苍凉,又充满情与爱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拍摄工作照(摄影:王炬)
片中以凝重的笔墨描绘出了广漠的草原,古老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和侠肝义胆;又以史诗般的洗炼再现了天府成都、山城重庆和在此发生的宏伟磅礴的战争画卷;集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恋情和亲情的冲突,人性和理性的撞击;呼唤出中国,乃我中华各民族之中国!全球炎黄子孙实为一体,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伟大主题。
开机仪式(摄影:冯赣勇)
虽说该片的故事中心发生在四川省合川县的钓鱼城,但由于剧组的创作成员主要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与峨嵋电影制片厂构成,加之又有很多内蒙古的戏,八月又是草原上最好的拍摄周期,所以,该剧率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拉开了拍摄的帷幕。
拍摄工作照(摄影:李红)
据说蒙古族有个风俗习惯,每当做一件大事之前都要到敖包去祭拜一番,以保事情平安顺利地进行。考虑到剧组的蒙族演员占多数,又是在内蒙地区拍戏,不管是入乡随俗也好;图个吉利也罢,故决定剧组全体人员前去祭拜。
现场工作照(摄影:冯赣勇)
1994年8月17日上午,在开机前剧组除极个别人因故未去外,其他同志全部驱车前往距锡林浩特市东南16公里处的一个敖包去祭拜。在年长的蒙族演员们的带领下,剧组的同志们进行了一次完全按照蒙族习俗的祭拜活动。
拍摄工作照(摄影:李红)
当时,在锡林浩特市西北不远处,有一座当年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詹相持导演的电影《成吉思汗》拍摄之后留下的成吉思汗金大帐,它已被当地列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就在这个金帐附近,摄制组举行了电视连续剧《魂断钓鱼城》隆重的开机仪式。在锡盟有关领导出席的开机仪式上鞭炮鸣响,彩旗飞扬。开机式刚完随即拍摄工作也由此展开。
与黄健中、李宝琦在现场(摄影:况玉明)
总摄像师李宝琦是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摄影师,在导演马龙骧与他的合作下,第一天的拍摄很顺利,两个多小时完成了20多个镜头。其中还有用升降机拍摄的画面。当晚看回放时,所有素材竟都是成品。原以为拍摄都会这样的顺利,但谁知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记者却亲眼目睹了剧组那极为紧张而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与协拍的北京军区骑兵战士们在草原
8月18日,为了拍摄日出,记者一行凌晨不到4点就爬了起来,上车后除了司机大家还睡眼睲松懵懵懂懂,是吉普车在草原上的剧烈颠簸,撞疼了记者的头后,一下子精神劲儿才硬提了起来。下车后大家分扛着设备,顶着草原上的风,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漆黑的夜色中行走。时不时还会拌倒摔个跟头,幸亏是草地,否则硬碰硬非摔个好歹。
外景地留影(摄影:王炬)
在一处较理想的地方架好机位,为了驱寒大家挤坐一团,静候日出的到来。谁知一说干活,眼见着摄像师等人像打了兴奋剂,一切全被他们抛在一边,全神贯注地把住手柄望向草原天际的尽头。
拍摄马战场景(摄影:冯赣勇)
在瑟瑟的寒风中苦等了一段时间后,天边突然出现了一缕红色的亮带,大家顿时兴奋异常。随着亮带中心逐渐显露出金红色的光芒,瞬间太阳露出了一个角,不久太阳慢慢从草原的尽头升起来,远处天边的霞光喷薄四射,草原也逐渐清晰可见,新的一天开始了。
拍摄现场留影(摄影:况玉明)
在以后的拍摄中,有乐趣但更多的艰苦也伴随其中。曾在《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影片中扮演主角的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演员巴森,在《魂》剧中饰演蒙哥,他马骑的相当好,动作潇洒漂亮。
与蒙哥的饰演者巴森(摄影:李宝琦)
但谁也没想到,他会在一次拍摄中,却在飞奔的马上不慎摔了下来,幸好伤的不重。事后大家一寻思,发现他是在那天开机式前唯一没有到敖包祭拜的人。所以不管是迷信还是偶然,这也成了剧组中的一件趣事被人们笑谈。
与演员现场留影(摄影:李红)
拍摄的艰苦在工作中却是司空见惯。在锡林河外景地,没膝丛生的杂草中有几片由于地势低洼,而被长年雨水及少量锡林河支流侵沤而成了一片死水潭。剧中巴拉暗杀蒙哥和火里差感情受挫悲痛欲绝的几场戏均在这里拍摄。
云高风大的草原(摄影:王炬)
为了抢拍夕阳前的一组镜头,导演马龙骧身先士卒脱下鞋就淌进水潭,顿时蚊虫叮满了他两个小腿,他连拍带打地跑过水潭,不顾一切地立刻指挥开机。事后他的两腿红肿了半个多月,用了不少药才慢慢治愈。
饰火里差的奥登高娃(摄影:冯赣勇)
饰演火里差的内蒙民族歌舞团的演员奥登高娃为了剧情需要,两次扑倒在水潭里,在冰凉恶臭的水里还要泪流满面地爬行。脚上的两只靴子都陷进了污泥拔不出来,只好赤着脚趴在水中,任机位不断变化,强忍着痛苦,在导演的执导下认真地进行表演。
与奥登高娃留影(摄影:李红)
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马导演说得好,为了艺术总得有点奉献精神。以前坐在家里看电视剧只是享受乐趣,没想到在电视剧的拍摄中,为了艺术的真实,演员有时却要付出艰苦的代价。
与饰演忽必烈演员(摄影:李红)
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层次鲜明色彩美丽;令人赏心悦目。可有时却给拍戏带来了一些麻烦。尤其是在拍中近景的感情戏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在拍蒙哥凯旋归来向牧民们抛撒战利品的那场戏时,太阳几次出出进进, 使本来的一场酣畅淋漓的好戏多次中断。
高架拍摄(摄影:冯赣勇)
为了尽可能的不破坏演员情绪,一方面派人专门观察天空的照度情况,一方面则加紧分段拍摄。即使这样,有时开拍中的一段好戏,由于太阳突然钻进云层而不得不费弃反反复复地进行重拍。草原的天气有时变幻无常,尤其是一场雨后气温会骤降。再加上草原上一般总是有风,平时还过得去,要赶上大风可真够受的。不仅风沙大,而且气温低。可巧按计划拍蒙哥出征的几场戏正赶上雨后罕见的大风天。由于涉及到骑兵部队协拍,已定计划不能变,只好顶风而上。只见拍摄现场,旌旗招展百马奔腾,战士们身着铠甲表演自如,场面极为壮观。
在外景地穿剧装御寒(摄影:李红)
再看剧组工作人员可就惨了。尽管男女老少都用围巾或布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像个“狼外婆”似的,但一个个仍被冻得混身瑟瑟发抖。为了御寒,导演临时决定,叫服装部门把暂时不用的道具服装分发给大家。这下可好,一时间“贫民百姓”、“达官贵族”纷纷登场亮相,个个“丑”态百出,拍摄现场好不热闹。
与春妮饰演者娟子(摄影:王炬)
《魂》剧在锡盟共有锡林河、金大帐、军马厂等五六个外景地。分布于锡林浩特市的周围。即使近的也有十几公里左右,远的则近50公里之遥。而且大部分为草原路不太好走。由于外景地分散;且路途较远,故剧组的同志们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工作得非常辛苦。
黄健中给演员说戏(摄影:冯赣勇)
例如拍摄蒙哥出征、凯旋的重场戏时,剧组要早上六点钟出发前往距市区50公里处的军马放牧场景地。由于八九月正值军马放牧的季节,参加协拍的骑兵部队只有四五名战士在牧场放牧,其他均驻防在锡林浩特市市内。因此骑兵们比剧组还要提前两小时出发赶去套马、备鞍、换服装、穿盔甲等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
与马天放、娟子留影(摄影:王炬)
这样算起来,剧组虽然一天出去十五六个小时,可实际拍摄的时间,除去往返路途及准备工作还不足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剧组同志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集中抢拍外景戏,然后把原设在金帐外景地的蒙古包点全部搬回招待所,在家里拍包内的戏。这样尽管工作时间没有缩短,但却是实打实的十几个小时,拍摄进度明显快了许多。
与蒙古族侍女(摄影:李红)
其实在剧组里吃苦受累是常事,每逢赴外景地拍摄,演员们最辛苦,要凌晨四点起来提前化好妆,然后六点随剧组出发到现场。草原日照长,一般晚上七点左右太阳落山,剧组才收工。
与群众演员在现场(摄影:李红)
虽然回到住处已是八九点了,但是晚饭后部分同志还要看回放,针对一些问题,主创人员还要交换意见,这样每天人们都普遍感到睡眠不足。但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挺一挺也就坚持过去了。在锡盟的一个月中,《魂》剧共拍摄了80多场戏,镜头总数达1000多个。这中间不乏诸多大场面的戏,在拍摄现场你能深切地感受其中的巨大魅力。无论焚烧房屋的大火场景;还是由百名骑兵跃马驰骋及数百群众演员参加协拍的大场面,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极其令人难忘的,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其所震撼。
剧照选(摄影:冯赣勇)
在黄健中导演的一场大火烧张珏家的戏就是一个大场景。那天参加这场戏的群众演员有60多人,由于拍摄是在晚上,所以为了保障安全,特地请来了当地的消防车前来助阵。被烧的房子是利用当地一个农户的房舍侧面临时搭建的。为了真实,烟火师在进行了防护处理后又在农户的房顶、房前都设置了燃点,两个机位同时拍摄。
剧照选(摄影:冯赣勇)
一切安排就绪后,只听黄导一声“开始”的口令,顿时大火熊熊。这时,被火焚烧的农户房舍的窗户被人从里面一脚踹开,只见由北影演员马天放饰演的男主角张珏,“忽”地从里面跳了出来,他的脚刚落地,几个宋兵就冲上来与他对打。
剧照选(摄影:况玉明)
与此同时,众多老百姓在火光熊熊的房子前惊慌失措地逃窜,有的扯着牲畜;有的拉着孩子,与横冲直撞的宋兵马队交织在一起。还有穿着防护服,浑身着火的火人痛苦挣扎在乱动的人丛中,那种场面可谓惊心动魄。
在战车前(摄影:林子)
然而,在黄导的精心调度下,有惊无险的一场戏被一气呵成地拍了下来。拍摄结束后发现,不仅现场消防车没喷一滴水,而且现场看似人喊马嘶,如此混乱的场面,竟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但在现场的记者,当时却异常紧张,生怕会有意外发生。
蒙哥奔驰在草原(摄影:冯赣勇)
蒙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是享有盛名的,在拍摄的间隙,记者亲历了那种场面。一次当地政府设宴招待剧组。宴席当中赏心悦目的蒙族歌舞始终不断。其间热情的主人向剧组的同志挨个敬酒,无论你会不会喝酒,都是盛着满满的被当地称为“草原白”的一小铜碗酒端到你的面前。
演员外景地留影(摄影:冯赣勇)
此时,只见两个蒙族姑娘在敬酒的主人旁边反复向客人唱着《祝酒歌》,客人不喝,歌声不停,直到你把酒喝下,姑娘们会给你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后才会走向下一位客人。此情此景,令每一个在场的人感触颇深。
外景地留影(摄影:冯赣勇)
摄制组虽然由蒙、汉两族的众多同胞组成,但在整个拍摄工作中,大家团结协作,相处得如亲人一般,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逢剧组中有人不舒服,其房间里总是会引来前来探望的剧组成员。
剧照选(摄影:况玉明)
《魂》剧由于场面宏大,需用的服装道具多达上万件(套)。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在不影响拍摄质量的情况下,化服道部门动脑筋,以租赁、自制、替代等方式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解决。魂断钓鱼城》内蒙片区一个多月中共拍摄的上千个镜头。只完成了全剧的六分之一,还有五千多个镜头后来又转场到重庆缙云山、合川钓鱼城古战场等地拍摄。由于工作关系,记者只是在转场后,又前往了一次钓鱼城外景地,之后没有一直全程跟拍到底。
剧照选(摄影:况玉明)
有幸的是后期编辑时,当记者看完了全部样片,深深被这部厚重而气势磅礴的历史巨片所打动。感觉这是又一部反映民族历史题材的较为成功的电视连续剧。除此之外,一个多月的外景地生活虽然苦乐相伴,但它带给人的却是一份难得而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挥舞战旗(摄影:林子)
无独有偶,继电视剧《魂断钓鱼城》之后,我因参与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民族体育》,又来到内蒙古,再次经历了一次从呼和浩特到锡林浩特的为期半个月的拍摄工作。
民族体育剧组留影
1997年7月9号晚上,我与北京电视台编导潘春、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师罗更前等一行乘89次列车离京前往呼和浩特。此行,拍摄的蒙古族篇既是电视专题片《中国民族体育》开机后的首个民族,与此同时,当年的7月21日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可见这次拍摄的重要性。
与蒙古族同胞留影(摄影:潘春)
7月10日一早,记者一行抵达呼和浩特后只呆了两三个小时后就包租了一辆马自达面包车驱车前往锡林郭勒盟。谁曾想到我们的车子当晚18:30左右在中途抛锚,情急之下只好试图拦截过路车辆求助。然而沿途车辆大多一时而过,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最后终于遇到一辆东乌苏旗检察院的车停了下来。司机格日乐图是个热心人,听了我们的遭遇立刻招呼我们上车,并且送至我们在东苏旗的饭店下榻。
女博克运动员(摄影:潘春)
当天晚上,格日乐图还把他们院的领导、检察长及当地广电局负责人请来,大家一起交流的同时,我们意外得知了一个难得的信息,即当地15公里外的一个牧民要举行一个五岁孩子剃头仪式。听检察院同志们介绍说,别看这个小小的仪式,将集合附近的众多牧民前来助兴。而且在聚会上还将进行博客、赛马、下棋等传统蒙古族体育项目的竞技表演。
男搏克运动员(摄影:潘春)
这可真是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绝佳机会。于是在东乌旗检察院及广电局的大力协助下,7月11日一早,我们一早乘上检察院安排的车前往草原参加这一盛会。到那里以后,果不其然,异常热闹。数百名牧民聚在那里,先后有70多个蒙古族的孩子举行赛马表演;与此同时,还有100多对到场竞技比赛的博克选手登场亮相。而参加的选手最小只有五六岁。我们在此拍了大量的素材,此次的经历真是一次因祸得福的机遇。
去锡盟途中留影(摄影:罗更前)
7月12日,在经过了出行后到内蒙古一段曲折小插曲的经历后,我们乘已经修好的车子继续我们的行程,当晚抵达锡林浩特市下榻白马宾馆。之后,在锡林郭勒我们在完成大量素材的拍摄后重返呼和浩特。
锡盟外景地拍摄(摄影:罗更前)
从锡盟返回呼市后我们又连续进行了五天的紧张工作。为了拍摄,记者一行起早贪黑,有时凌晨四点多起床赶路奔向拍摄点。相继拍摄了参加内蒙古自治区50庆典周年活动的马队与博克运动员们的训练。并拍摄了那达慕大会的彩排。
那达慕大会留影(摄影:罗更前)
1997年7月21日, 我们参与了盛况空前的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那达慕大会。在呼和浩特市焕然一新的活动举办地,即亚洲最大的赛马场之一的内蒙古赛马场分外绚丽多彩,只见披上节日的盛装的会场上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全自治区各族健儿欢聚在这里同台竞技,以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形式,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
纪念大会现场留影(摄影:罗更前)
“那达慕”的蒙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如同活态的“蒙古文化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元、明时期,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形成了“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
摄制组现场留影
当天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年庆祝庆典和那达慕活动的两大盛会上,洋溢着一派热烈欢腾的景象。鲜花与笑脸交相辉映,来自各行各业的游行踩车流光溢彩。彰显了内蒙古自治区50周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型文艺表演《团结奋进的内蒙古》把会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马队入场式留影(摄影:罗更前)
当手擎五颜六色的彩旗浩浩荡荡进入会场的一刹那,欢呼雀跃喝彩的掌声震耳欲聋。随着各项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我们在现场忙得不亦乐乎,恨不能将每一个精彩的场景都留在我们的镜头中。新华社记者罗更前的长焦镜头更是让其捕捉了不少绝妙的美好瞬间。
与潘春在大会留影(摄影:罗更前)
可以说此行半个月的内蒙古从呼和浩特到锡林浩特的拍摄,让我们的《中国民族体育》专题片的开篇蒙古族的如此圆满,开了一个绝佳的好头,以至于面对剧组接下来即将于8月前往西藏的拍摄,让我们充满了信心与期待。(文图:冯赣勇)
推荐阅读
溪边薰衣草4.3千19
玩味旅行生活5.5千12
完美的旅游5.6千11
江河6.2千19
遥望彩虹2.1千3
小丫爱美3.0千0
CAESARLL7.2千23
若有所思CS1.6万13
若有所思CS2.8万11
遥望彩虹4.3千6
游走旅行的摄影人10.8万35
轩尼诗@19638.1千12
旅途中的正正7.9千2
果先生7478.3千24
一个虫虫的旅行5.5千14
一个虫虫的旅行4.5千14
楚桐Ewandodo5.4千12
靖柏16.3千12
旅行啦文龙1.2万12
kpcx小票2.8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