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时走三晋之九:永济
出发时间
10月
行程天数
7天
人均花费
2.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古人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这观景的路上通常无故不进酒,但是想了想还是不要西出潼关看生人,我还是回头重进晋南,当然西出阳关说的不是潼关。从风陵渡北跨黄河后,我就沿着山西的康庄大道奔前方。奔着奔着就看见一座塔。
你要是去过西安看大雁塔,立即就会幡然醒悟,这就是一座唐塔呀!而且相当有年龄。唐代砖塔多为四方的,而且塔的外轮廓不是直线,上层逐渐往里收,成为一条曲线,这个叫做“收杀”。走到近前,就会看见一个水泥广场,广场南边有一座灰砖灰瓦山形影壁。虽然颜色单调了点,可是砖雕很精致,是晋派风格。
有塔有影壁的地方肯定有寺庙,果不其然,影壁对面是山门。
上前一看,门匾上写着“普救寺”。本寺依山而建,山西的这种周围是沟壑的黄土高台叫做“塬”,所以应该说本寺是依塬而建。根据传说,这里的寺院最早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名为西永清院,是一座十方禅院。佛教中把东、南、西、北、天、地、生、死、过去、未来叫做十方;禅院相当于修道院,是佛教禅宗的禅师修行之地。唐垮后的五代时期,出卖燕云十六州的那个石敬瑭有一个手下叫刘知远,他在石敬瑭的后晋被契丹人灭掉之后在太原建立了一个后汉,当了后汉高祖,就当了一年王便亡。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即位为后汉隐帝,遇蒲州的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作乱,他就派掌管大军的枢密使郭威出征,蒲州就是现在普救寺所在的地方。郭威围城一年,城里百姓吃喝渐罄,苦不堪言。郭威一日来西永清院拜佛,便向院长求破城之计。院长教他“将军若心善,城即克矣”,郭威当即许愿重修佛像金身,翌日攻城,城破,百姓得救。此后,禅院改名普救寺。这个故事里隐藏着几位名人,刘知远很有名,大破契丹,建立后汉。郭威此役后一年推翻后汉隐帝,建立了后周,称为后周太祖。蒲城战役郭威军中有一军曹名叫赵匡胤,十年后的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是为宋太祖。你别看五代十国这一段历史很乱,可真是乱世出英雄,最后赵匡胤成了大英雄。
山门前摆着四喜,原来这里正在上演“爱情文化节”。寺庙里的和尚也有爱情文化?不是,是因为《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王实甫的旷世之作。王实甫和编《窦娥冤》的关汉卿、编《梧桐雨》的白朴、写散曲的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王实甫是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莺莺传》写的是遇人不淑和始乱终弃,故事发生在“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董西厢》把《莺莺传》改成了皆大欢喜大团圆结局,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编出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是北京人,老家中山府。中山府就是古中山国那里,现在的河北保定附近的定兴。王实甫曾经在蒲州做过县令,后来因为不善官场的蝇营狗苟便辞了官回老家。他在老家的时候,仍然怀念当年坐堂的蒲州风情,便把前人的作品改编成《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编写《西厢记》的时候大约是元代大德年间,也就是公元1297 - 1307年间,那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普救寺还健在。根据寺内挖出来的功德碑记载,明代嘉靖43年有过一次重修,那就是公元1564年。现在我看见的普救寺是1986年重建的,重建时只有唐塔还在,寺院已杳。重建时的蓝本是哪里来的?寺里没说,估计也是按照习俗,不一定是原状。
进得山门便要爬山,山上才是钟楼。
钟楼里真有钟。
突然发现这钟楼是在寺院的中路上,很奇妙。他占了中路,那鼓楼怎么办?原来鼓楼在钟楼的二楼。
既然这寺里有一座唐塔,那肯定是要先去看塔。这是一座四面砖塔,坐在三尺青砖塔基上,塔基上有一圈汉白玉栏杆,前后有汉白玉扶手踏跺。
使劲抬头才能看到塔的中段。
躺在地上才能看到塔的最上层。
好家伙,这塔有十三层高呐!这就是二座七级浮屠呀!而且塔的外轮廓线是一条弧线,这是唐代砖塔的形制。每层是叠涩出檐,不仿木斗拱。每层的各方向都有都有一座拱券们,有的是伪门,有的是可以透光的真门。
顺着台基往后面走。
后面没有门,却有一个排水孔,难道里面有洗手间?
转了一圈回来,发现这塔相当新。根据塔前面的功德碑记载,原来的唐代舍利塔只有七层,在明代嘉靖34年(公元1556年)被关中大地震所毁,据说那次地震有八级之狠。嘉靖42年(1563年)重建,重建时加高到十三层,但还是按照唐代式样。原来塔里的舍利不知所踪,不知道失传于地震还是重建,也可能原来根本就没有舍利。
从钟鼓楼进入前院,这个院子有一圈游廊,是按照唐代式样重建。
因为这里发生过西厢记的故事,所以寺里的游人多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但是也有独行侠。你看下面这位,后背上写着“别烦我”,看来是恋情有异。
西厢记里说的是男女之情,但是也有断背山双雄共游普救寺的,应该不妨碍。
本寺的正殿当然是大雄宝殿,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里外三新。里面供着三尊佛像,那是重建的时候从地基里挖出来的,据说是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经干过灭佛之事,其后唐代又有会昌法难,这三座佛像很有可能是当年灭佛事件中被掩埋的。如果大雄宝殿佛像是南北朝时期的,那前面所说普救寺建于武则天时期就应该是重建,一下把普救寺的历史往前推了一百多年。武则天崇佛,唐代的这次重建可能规模非常大,而且建了塔。现在的普救寺是按照《西厢记》中的描述重建的布局,建筑形式可不一定是王实甫所见。
《西厢记》故事中说唐代贞观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着女儿莺莺、儿子欢郎和女佣红娘扶柩回乡,路上受阻便借住在河中府普救寺。寺里让她们住在东路的梨花院。
老夫人住北房,莺莺和红娘住西厢房,欢郎住东厢房。
这时有河南书生张珙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顺便探望好友白马将军。张生游玩普救寺的时候偶遇崔莺莺,便一见钟情,定要追之。张考生先把赶考之事忽略不计,找到住持要借住。老和尚便把张生安排住在西路的西轩。戏中说这西轩和莺莺的西厢房仅一墙之隔,现在这里的距离可不止一墙。
张生和莺莺隔墙对诗,又在崔相国超度道场眉目传情,就好上了。外面的叛军将领孙飞虎听说寺里住着一位崔相国的女儿颇有姿色,就带了一队奇兵围住寺门,令老和尚交出小姐供其娶之。老夫人放出话来说谁若能退贼便将女儿嫁给谁,这张生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信给白马将军。白马将军果然领兵来擒贼,张生邀老夫人和住持长老登那座鼓楼观战,眼见白马将军把孙飞虎打败生擒。张生退敌有功,便升格到东路的书院居住。
老夫人摆酒谢张生,却将婚约反悔。
张生一听这婚约有变,眼前一黑就病倒了。这时,牵线的红娘开始起作用了,她给张生出主意,让张生抚琴,以琴声会莺莺。张生果然抚琴,莺莺便躲在太湖石后面欣赏。
莺莺令红娘来回传信,还给张生撰写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看了信,知道莺莺想见他。他就天黑以后钻进竹林。
翻过那墙,莺莺正等在太湖石旁,两人在那里扭捏了一番,因为有红娘在场,不好发作。
深夜,莺莺偷偷来到张生房间,两人私定终生。老夫人察觉女儿非常,便把红娘抓来拷问。
为了取悦老夫人,张生还主动给欢郎教英语,免费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夫人最终同意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前提是张生要上京考试,若能考中就可以娶莺莺。这张考生本来就是要赴京赶考的,他就重新上路续前程。唐代的科举先是州县预试,相当于后来的乡试;合格者赴朝廷应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和殿试。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政府,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负责科举考试。一开始是尚书省的吏部,就是组织部;后来是礼部负责,礼部负责的是礼仪和贡举。张生赴京赶考就是说他已经通过了州县选拔,可以去参加尚书省举办的“省试”,就是全国考试。这个张生很是厉害,他不仅通过了省试,还居然考了省试第一,就是状元。张生考中状元就赶快回到普救寺迎娶莺莺,经过了一点小麻烦,还是白马将军出手相助,最后张生莺莺结成良缘,“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王实甫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采用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结尾,就是中国老太太听戏必须要有的乌尔瓦啦大团圆。
前面那些房子和屋里的蜡像都是按着《西厢记》来的,多少有噱头的嫌疑。寺庙该有的建筑倒是放在次要地位了。走到最东边的旁路上,发现一座规模非常大的建筑。
走到前面一看,居然是藏经楼。
藏经楼的前面却是弥陀殿。
供桌上的香炉非常可疑,上前一看,上面有“韦陀殿”字样。
韦陀殿在哪儿?不知道,没有被重建,肯定是西厢记建筑占了韦陀殿的地方。
永济重建的古迹除了普救寺以外还有一处,就是鹳雀楼。
上面这个不是鹳雀楼本尊,只是鹳雀楼公园的山门,门上的“鹳雀园”匾是启功先生所题。从普救寺到鹳雀楼虽然不远,可也是要跨越古时蒲州城全境的。那个蒲州城当然已经破灭,城墙都没有多少痕迹了,现在正在准备把某一座城门给重建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盛唐时期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王之涣是蓟门人,蓟门在哪儿?就在北京电影学院大门对面,蓟门烟树。哈哈,其实唐代的蓟门说的是蓟门关,在现在的天津蓟州县。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不仅在中国人人皆知,即使在外国也有很多文青知道。可是很多人并不记得这是王之涣所作,而且抬头叫做《登鹳雀楼》。
我也是从这首诗知道的鹳雀楼。我逛完普救寺,在门口买了一碗莺莺馄饨吃,席间服务员说那边还有一座鹳雀楼。你别看莺莺是相国千金,她传下来的馄饨真心不如红娘饺子好吃。吃完那碗Just so so的馄饨,我就赶快叫车去了鹳雀楼。
据说鹳雀楼建于北周时期,那就是一千五百年前的楼阁了。当地人说这鹳雀楼最早就是一座炮楼,后来改成了大楼。仔细一想,也对。北魏末期,宇文泰和高欢把北魏劈成东西魏,然后他俩就在这黄河两岸打斗。高欢领着东魏大军向西攻击宇文泰的西魏,每每被宇文泰所败。后来,高欢待冬季黄河结冰又去打宇文泰,还是打不过。宇文泰子邕建北周,高欢孙纬建北齐。最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大约在冬季东渡黄河击败了昏庸无道的北齐后主高纬,统一了中国北方。所以,东西魏隔河叫嚣时,东魏高欢在这里建炮楼肯定是对的。北周宇文邕渡河在古平遥打败齐军后,把炮楼改建成鹳雀楼纪念大战胜利肯定也是对的。不过,《蒲州府志》说鹳雀楼是宇文护所造,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死后有专权行为,后被宇文邕镇压。宇文护和北齐作战一直是做战略防御,真正东渡黄河发起战略进攻的其实是宇文邕。不过,宇文邕东渡黄河的时候,宇文护还在。
鹳雀楼地处中原,又在古城蒲州之西,自古便是著名旅游景点,历代文人都要去那里登楼看河。鹳雀楼因此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起称为古代四大名楼,这四大名楼的共同点是可以登高看水。鹳雀楼从北周到金代一直都是北方最有名的高楼,金代宣宗完颜珣的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大军和金军在蒲城大战。元军将金军围于城中,放火烧了鹳雀楼,有记载云“焚楼、橹,火照城中”。此后,鹳雀楼灭,2年后金宣宗薨,又10年后金朝亡。此后,鹳雀楼就只有基座遗迹了。元代至元2年(1272年),诗人王恽曾记其游鹳雀楼之感,“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到明代时,由于黄河河道变来变去,鹳雀楼连基座遗迹都没有了。后来就把蒲州西城门楼当作鹳雀楼,至有“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1992年很多文人联名建议重建鹳雀楼,1997年动工在现在的位置重建,2002年建成。
这座鹳雀楼是按照唐代图画仿造的,所以是唐代式样楼阁,坐北朝南。从外面看,一共有三层,其实每层之间还有一层暗楼。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写过“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上面是单檐歇山顶,宝瓶脊刹。那两个巨大的鳍形鸱尾说明了它的时代,这是汉唐风格。一层和三层一样,正方形面阔七间,外有檐廊,四面有敞厅出厦,出厦也是单檐歇山顶。中间的第二层和第一层一样大,没有外檐廊;第三层是以第二层为台基,所以檐廊外出厦是和第一层的面阔七间底层一样大的,外有一圈平座栏杆。整体效果就是这座楼特别庞大。它的台基也特别庞大,至少有2丈高;台基也是正方形,四面有出台。台基上有一圈花岗岩栏杆,栏板上是吉祥图案浮雕,望柱上是云纹浮雕。
看看一层。
原来在台基之上还有一个五尺高基座。檐柱上是双层横枋,柱头上的斗拱大得吓人,这都是汉唐特点。额枋上挂的“文萃李唐”横匾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题。
看看上层,每层檐下结构都一样。
看看一层檐廊和敞厅出厦,非常宽阔。粗壮的檐柱,花岗岩莲花柱础,大理石地面。
看看内部,和檐柱一样规格的一圈通天柱。
往上看,可以看到有一层暗楼。上面是平棋天花,梁枋上画的都是祥云莲花和玺图案。
这座楼看上去还是相当震撼的。这么好看的鹳雀楼,当然免不了会招蜂引蝶,这不,有唐代美女在举着拍子打击蜂和蝶。
我看这座鹳雀楼的重建还是挺成功的,至少还是汉唐式样,而且规模很大。汉唐时期凡是和皇家沾边的建筑都特别大,这么大规格的建筑也应该适用于北周武帝宇文邕。山西有很多古迹,而且这些古迹都是相当有文化内涵的,可惜山西对宣传还是重视得不够,投入资源也不够。不说别的,就这座鹳雀楼它就没有四大名楼的其它三座名气大,其实这座楼是四座里面最高的。如果说因为鹳雀楼是新修的,山西不好意思宣传;那其它几座不都也是不断地翻新、重建吗?连天安门城楼都是重建过的。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冠名,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冠名,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冠名,鹳雀楼也不缺文人怒赞呀,那个《登鹳雀楼》不就很赞吗?
不错,走一趟永济,居然见到普救寺和鹳雀楼二处文艺范儿的景致。这样文艺范儿的景致不能打个卡就走,一定要流连一番,嗟叹二声,顿足三下才行。这三样施行完毕,继续北上。
推荐阅读
扁舟听雨4.8千16
好景致6.1千24
宝山朱工6.2千12
黑白的触动6.0千12
运城旅游攻略7.5千20
别管明天~无问西东6.9千11
zzz_04014.5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