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历险记——前南诸国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自驾游(续二十九)
出发时间
8月
行程天数
38天
人均花费
3.1万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总行程第三十四天 9月26日 阿拉德经蒂米什瓦拉到苏博蒂察(塞尔维亚) From Arad to Subotica via Timi?oara
原计划:
Pensiunea Nimbus→蒂米什瓦拉统一广场Union Square→解放广场Liberty's Square→巴纳特博物馆Muzeul Banatului→胜利广场Victory Square→蒂米什瓦拉市政厅Timi?oara City Hall→圣十字天主教堂Catholic Church Holy Cross→西特犹太教堂Cetate Synagogue→帕里奇湖Palic Lakel→莱切利宫Raichle Palace→苏博蒂察市政厅Subotica City Hal→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圣特雷萨大教堂St. Theresa Cathedral→犹太教堂Synagogue→方济会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圣迪米特里乌斯教堂Saint Dimitrius Church→加勒莉亚酒店 Hotel Galleria
车行全程:217 km
因为前天行程的耽搁,导致接下来的行程都需调整。今天上午游览阿拉德市区,这本来是昨天的计划。
阿拉德市是罗马尼亚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发现证明了人类存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1世纪匈牙利王国的统治扩展到这一地区,1028年就在有关土著人与匈牙利王国作战的文件中被提及。1551-155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这座城市并建立一座要塞,一个新的民间定居点在要塞周围发展起来。在土耳其人占领期间(1551-1687年),除了战略位置外,这座城市还成为著名的土耳其旅行家埃夫利亚·塞莱比描述的重要商业中心。土耳其人撤退后,奥地利人占领了阿拉德城,18世纪阿拉德市人口增长较快,成为重要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心。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是第一个与阿拉德城有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匈牙利革命军冒着驻守要塞的帝国军队猛烈炮火,围攻该城长达9个月。1849年春,革命军成功占领要塞46天,但随后被俄国和奥地利帝国军队包围并迫使匈牙利军队投降。因此,阿拉德城可以被认为是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地方。
1918年秋,奥地利帝国解体后,罗马尼亚中央委员会总部迁至阿拉德。匈牙利代表团来到阿拉德,与罗马尼亚代表进行谈判。经过三天的讨论,最终决定决定:将特兰西瓦尼亚与匈牙利完全分离,并与罗马尼亚联合。从此阿拉德成为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吃早饭的时候是阴天,出门已经开始下起小雨。
阿拉德东正教大教堂又称圣三一大教堂(Holy Trinity Cathedral),是一座比较新的教堂。 1991年11月奠基,1992开始建造,建造工程一直持续到2006年方才完成主体结构,内部装饰又花了两年时间,2008年隆重开幕。大教堂外观简洁,内饰豪华,非凡的彩绘,色彩鲜艳,带来特别的宁静和温暖。
看完东正教大教堂向红教堂方向走去的时候,雨开始变大,且越来越大,不得已只好放弃阿拉德剩下的游程。这是我们首次因天气原因放弃一个城市的行程,很是可惜。上一次是在小牛瀑布遇冰雹,但也只是放弃了一个景点。
抵达下一个城市蒂米什瓦拉时,雨小了许多。原计划的停车场找不到车位,就找了更远一些的一家饭店的后院停车,然后冒着小雨步行前往老城区。
蒂米什瓦拉(Timisoara,又译泰梅什堡) ,位于罗马尼亚西部平原,巴纳特地区的历史首都,现为蒂米什县首府,是西部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人口33.6万(2006年)。
蒂米什瓦拉城跨贝加运河两岸。考古发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罗马时代成为古罗马居民点,十三世纪时为要塞,称泰梅什堡(Temesiensis)。13世纪时遭鞑靼人劫掠,后要塞重建,曾一度是匈牙利查理一世(1309年~1342年)的驻跸之地。1552年土耳其人占据该镇。1716年被奥地利人夺取。1718年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归维也纳统治,并有非马札尔人来此定居,大多为士瓦本日耳曼人。1848年该城抵抗匈牙利革命派的围攻,历时107天。一战中,作为同盟国成员的匈牙利(奥匈帝国)战败, 1919年塞尔维亚占领之,后根据匈牙利与协约国签订的《特里阿农条约》,1920年划归罗马尼亚。
蒂米什瓦拉是一个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教育和工业中心。有数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蒂米什瓦拉大学。还有国家剧院、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爱乐交响乐团和图书馆。沿贝加运河有几座公园。主要建筑物有宏伟的天主教堂(建于1736年~1773年)、塞尔维亚大教堂(建于1748年,1791年修复)和设在一座修复的14世纪王宫里的地区博物馆。该城长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深受奥地利文化影响, 市中心建筑颇具维也纳风情。它还是第一个使用电灯作为街道照明的欧洲城市(1884年),传说市区内跨贝加河的桥梁是居斯塔夫·埃菲尔的杰作。无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游客,都深深地喜爱蒂米什瓦拉那迷人的地中海气候和富丽堂皇的哈布斯堡王室建筑。
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位于统一广场上,教堂的正门在Strada Emanoil Ungureanu街。其背面对着统一广场。
西特犹太教堂是蒂米什瓦拉的一个犹太礼拜场所,位于老城中心地带的M?rjQuery17101570640287544791_1581135984974e?ti大街,建造于1863-1865年间,摩尔风格。由于它建在西特区(Cetate district)的中心位置,故取名西特犹太教堂。这座犹太教堂于2004年被列入蒂米县历史古迹列表。正在整修外墙,拍出来不好看,当场就删除了。
蒂米什瓦拉老城里有三个重要的广场:从北到南依次为统一广场、解放广场和胜利广场。我们是先到了最南面的胜利广场。
胜利广场是蒂米什瓦拉老城区三大广场中最漂亮的一个,这是一个长形的大广场,又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商业步行街。北端是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和蒂米什瓦拉大酒店,南端至宏伟的东正教大教堂,中间有花圃、喷泉、雕塑、时钟、纪念碑等,两旁有银行、商店、电影院、咖啡馆和很多露天吧。
蒂米什瓦拉东正教大教堂(又译蒂米什瓦拉正教主座教堂)是蒂米什瓦拉大主教的主座教堂。占地1542平方米(16600平方英尺),有11座塔楼,其中中央最高的塔楼高度为90.5米。大教堂被列入国家历史古迹名录。
大教堂建于1936年至1941年间。它被奉献给三位神圣的教主,圣徒巴兹尔大帝,格雷戈里神学家和约翰克莱斯勒斯托姆。建筑师是约安·特拉亚内斯库(Ioan Traianescu),建筑风格是新摩尔多瓦风格,以罗马尼亚东正教、文艺复兴晚期、奥斯曼和拜占庭建筑元素为基础,如屋檐下的壁龛、内部的棱纹星形拱顶和各种颜色的漆盘等。
巴纳特博物馆位于胜利广场东面,原址是胡尼德城堡(Castelu Huniade,又译匈雅提城堡)。这座城堡是在1443至1447年间在一座十四世纪的古老皇家城堡的遗址上建造的,是蒂米什瓦拉最为古老的历史纪念性建筑。城堡于17世纪由土耳其人、18世纪由萨伏伊的尤金亲王两次重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该建筑外貌却是19世纪50年代的重建竞赛活动的结果。
1872年,巴纳特博物馆以“历史与考古协会”的名义在这里建立,包括了历史、考古、民族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部门。还有一所实验室,专门从事历史文物保存和保护的科研工作。在“名称societatea de istorie?i arheologie”(the Society for历史和考古)。它最大的主机收集的考古对象有关。博物馆的底层收藏着帕拉(par?a)新石器时代一直,是欧洲的一个独特纪念碑。
博物馆前有两盏路灯,提醒人们提米·奥拉是1884年11月12日第一个引进电力公共照明的欧洲城镇。
解放广场在胜利广场和统一广场之间。广场上矗立着圣玛利亚纪念碑(Statuia Sfintei Maria),军事博物馆、地方政府机关大楼、图书馆、音乐和戏剧学院(Faculty of music and theater)、Go24购物中心等环绕在解放广场的周围,附近还有银行、药店、甜品店、冰激凌店、服装店等。
玛利亚纪念碑(Statuia Sfintei Maria),或称圣尼波穆克雕像(Saint Nepomuk's Statue)
纪念碑由三组雕像组成:顶部为耶稣的妈妈圣母玛利亚,中间是尼波穆克牧师,下面一组是士兵正将一个被捆绑的男人扔下河。这座群雕源自一个关于圣约翰?尼波穆克的古老故事和历史:
约翰?尼波穆克1354年出生在波希米亚(捷克共和国)一个富有的基督教家庭,后来在布拉格和帕多瓦大学学习神学,1393年被任命为牧师,与贵族和皇室关系密切,还成为了神圣罗马皇帝、波希米亚国王文塞拉斯(瓦茨拉夫四世 Václav IV.)的第四任妻子波美拉尼亚的伊丽莎白皇后的忏悔牧师。国王怀疑自己妻子不忠,下令牧师说出妻子忏悔时向他告解的内容。牧师恪守职业道德,宁死不肯透露秘密。国王令人将石头其绑在他身上,扔进了沃尔塔瓦河里溺亡。后来牧师被教会封为圣人,并于1756年为他修建了这座纪念碑,歌颂其为信仰献身的精神。
统一广场是蒂米什瓦拉最独特的广场,巴洛克风格的罗马天主教大教堂和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都是这个广场的重要景观。广场中央矗立着圣三一塑像纪念碑(Holy Trinity Statue)和喷泉。
这座白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新教圣公会教堂(Protestant Anglican Church),面朝统一广场,非常亮丽抢镜,外表看上去不像教堂。
圣乔治主教座堂位于统一广场东侧,奠基于1736年8月6日。设计师是维也纳的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1750年以后由Hans Lechner继续建造,最后由两位蒂米什瓦拉建筑师,Johann Theodor Kostka和Carl Alexander Steinlein在1774年完成。主教座堂为奥地利巴洛克风格,供奉本教区的主保圣人圣乔治。正祭台的圣乔治像是维也纳美术学院Michelangelo Unterberger的作品。侧祭台绘画由Johann Nepomuk Sch?pf绘于1772年。管风琴由Leopold Wegenstein制作。
雨天既影响了拍摄效果也影响了心情,大家很快没了兴致,返回停车处,取车启程。
今天是在罗马尼亚的第八天,也是在罗马尼亚的最后一天。我们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买的罗马尼亚高速票只能用一周,如果今天再想走高速的话就必须再次购买高速票。不同于保加利亚可买一日票、三日票等等,罗马尼亚高速票最短时间为一周,这意味着我们买一周票却只能用一天。但如果不买高速票,又不清楚去塞尔维亚的道路是不是高速。当然,在igo导航软件上可以设置不走高速,但是如果有高速公路可走而放弃岂不是浪费时间吗?而我们缺的就是时间!于是决定再买一次高速公路票。好在很便宜,只有14.18列伊,折人民币23.38元,在国内只能跑50多公里(在上海只能跑40公里)。出发前我还特地检查了一下导航仪的设置,确保没有勾选“避开高速”的选项。果然出了城没多久就上了高速,单向3车道,限速130公里,且车辆稀少。我将车速拉倒140~150,真爽!庆幸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果然没多久就抵达边境检查站,我将四个人的护照交给边检警官,只见他翻看了很久,又与傍边的警官交谈了几句,然后问了我一句话,不是英语。见我不明白,傍边的一位警官接替他问了一句“Do you speak English?”,这次听懂了,我连忙说“Yes”。他说你们没有合法的签证不能过境,我说塞尔维亚对中国公民免签,不需要签证呀,他说可这里是匈牙利呀!搞什么鬼?怎么会是匈牙利!!!但我立刻醒悟过来,又是导航仪惹的祸!不过这么说有点冤枉导航仪,它哪能知道你们有没有匈牙利签证。你允许它走高速,它就优先选择高速给你导航,哪里会管经过哪个国家!警官的话如同当头一棒,打的有些发懵,原来自以为正确的决定却是本次旅游中最大的错误!后面的车已经排起长龙,警官升起拦车杆让我们越过边境靠边停车,好让后面的车的已办理入境。我问那个警官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他态度还是比较和蔼的,问我们去那里,我告诉他去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他打开手机地图查看了好一会,告诉我掉头沿高速公路向回开,下高速后走地面道路前往塞尔维亚。我看了看他手机上的显示,高速公路下口正是我们来的上口,也就是说我们上午白跑一趟高速不说,还要再搭上一趟回程!这事亏大发了,不是钱,而是时间。警官指挥我们掉头从入境车道回到罗马尼亚一侧,不管怎么说,也算到过一次匈牙利(尽管入境10米都不到),六国游变成了七国游。我想既然已经在边境附近了,应该还有其他小的出境口岸,于是并没有听从警官的意见,而是从高速公路返程遇到第一个匝道就下去,停在路边,在手机上的导航地图中搜寻起来。终于找到一条通往塞尔维亚的普通公路,出境口比较近。
靠近边境这一带显然是罗马尼亚的农业区,经济不是很发达,公路上车辆不多,沿途村镇也少,几乎没有遇到较大的城镇,行车还比较顺利。
在离边境不远的一个小镇加油,向加油站的人确认前方是否能够过境,营业员竟然没有一个懂英语的,可见此地几乎没有外国游客经过。后来一位顾客搭话,告诉我们方向没错,这才放下心来。
过境时只有我们一辆客车,载货汽车倒是在另一个关口排成长龙。边检人员破天荒地让我们打开后备箱检查,以前从来没遇到过。还跟其他人说“他们是中国人”。我对他们招招手,他们也招招手,报以微笑。我想我们可能是唯一从这个关口过境的中国人。
抵达目的地已是华灯初上,原来游程计划只能再次推迟,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过这也是自由行的乐趣之一:前面的路充满了未知,冷不丁给你个惊吓(当然也可能是惊喜),当有惊无险地克服了一个个难关以后,成就感立马爆棚!
总行程第三十五天 9月27日 苏博蒂察到诺维萨德 From Subotica to Novisad
原计划:
加勒莉亚酒店Hotel Galleria →主教宫Bishops Palace→自由广场Trg Slobode→圣母玛丽大教堂Name of Mary Church→老街Zmaj Jovina→Dunavska 步行街→犹太教堂The Synagogue→彼得罗瓦丁要塞Petrovaradin Fortress→Dunavska 步行街→?trand河滩→红酒小镇Sremski Karlovci→观景台 Vidikovac→和平女神教堂 Lady of Peace Chapel→总统别墅酒店 Vila Prezident
车行全程:117 km
早晨,天气放晴,碧空如洗、阳光灿烂。一扫胸中两天阴雨带来的闷气,令人神清气爽。
今天上午照例要先完成昨天的计划——游览苏博蒂察市区。
苏博蒂察(Subotica),塞尔维亚第五大城市,位于塞东北部,邻近匈牙利边境,属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市区人口9.4万。1391年首见于史籍,曾长期属于匈牙利帝国,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苏博蒂察连同伏伊伏丁那并入南斯拉夫帝国,为当时南斯拉夫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贝尔格莱德和萨格勒布。
苏博蒂察,一座塞匈边境的童话之城,明艳动人,颜值堪比布拉格。 在这座流光溢彩、别具魅力的小城,建筑就是那颗最璀璨的珍珠,独特之处在于它拥有大量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因为靠近匈牙利,匈牙利工匠们在建造了许多新艺术运动灵感的建筑,市中心的许多建筑都用匈牙利著名的乔纳伊陶瓷装饰,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风采。代表性的建筑有犹太教堂、苏博蒂察市政厅、拉伊赫宫以及市图书馆大楼。漫步在老城的建筑群里,恍若置身于中世纪。最不容错过是有几分高迪韵味的莱切利宫,天马行空的色彩与线条艺术感极强。
苏博提察附近有知名的帕利奇湖,饭店、别墅、体育设施等齐全,此外,还有人工沙滩和动物园,使其成为旅游胜地,每年夏天还会在此举行"帕利奇国际电影节"等多种文化艺术节 。
圣迪米特里乌斯塞尔维亚东正教堂位于我们住的酒店附近,建于1726 年。教堂不大,被一个漂亮的小花园围绕着,属于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之类的打卡景点。因为离得近,就先弯过来看看,如果离得远就不必特地过来了。
宏伟的市政厅位于中央广场,建于1908-1910年,由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马歇尔·科莫拉(Marcell Komor)和德兹·亚卡布(Dezs Jakab)两位建筑师建造,是一幢华丽的新艺术风格建筑,色彩丰富,陶瓷精美,夜灯初上时非常美。
市政厅对个人游客开放时间是固定的,通常是开放日中午12点在市政厅旁边的纪念品商店集合,购票,然后由专人带领进去参观。我们来的太早,又没时间等,只能放弃。
中央广场还有沙皇纪念碑、太阳钟和国家剧院以及其他一些漂亮的历史建筑等。
阿维拉圣特里萨大教堂又称“苏博蒂察主教座堂”,是苏博蒂察教区的罗马天主教大教堂和次级圣殿(Minor basilica),建于1773年至1779年间,当时苏博蒂察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教堂建筑为巴洛克风格,由建筑师Franz Kaufmann设计。圣坛上装饰着约瑟夫·肖夫的几幅画,卡斯帕·施莱本的一幅圣家画和艾曼纽尔·沃尔奇的一幅真十字架画。
1972-73年,为庆祝教堂建成二百周年,整个教堂内部进行了重新装修。1973年,这座建筑被宣布为重要文化遗产。1974年4月29日,教皇保罗六世授予其“次级圣殿”称号。
阿维拉圣特雷萨大教堂长61米,宽26米。中殿高18米,钟楼高64米。在两座钟楼之间的屋顶上,有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教堂前有一个亚历山大·利夫卡(前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摄影师)的半身像。从正面可看到巨大的裂缝从教堂屋顶一直延伸到地面,教堂关闭整修。
大教堂前面的广场叫做法西斯受难者广场(Square of the Victims of Fascism),广场上还建有一座法西斯受难者纪念碑,以悼念法西斯统治时期的死难者。
这座犹太教堂是欧洲留存下来的最美的新艺术风格宗教建筑之一。教堂同样由建筑师Marcell Komor和Dezs? Jakab设计,外观装饰以精美的郁金香、康乃馨、孔雀羽毛等图案。
方济会教堂建于1723年。双塔标志非常明显,很远就能看到。
转了一圈,不知为何漏掉了一个景点莱切利宫 (Raichle Palace),也懒得回头去找,赶在中午前回旅馆结账开路,前往下一个景点城市诺维萨德(Novi sad)。
诺维萨德,塞尔维亚北部城市,同时也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伊伏丁那地区首府,位于潘诺尼亚平原南部,巴奇卡运河和多瑙河交汇处。早在石器时代,诺维萨德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同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其他城市一样,几千年来不知更换过多少主人,凯尔特人、 罗马人 、匈奴人 、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奥地利人……,直到1918年方才并入塞尔维亚王国并随即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组成部分。但也正因为如此,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汇,成就了多元化的诺诚,形成了多民族混居和多种文化并存的特性。而它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宗教方面,更体现在文化、菜肴、建筑以及活动上。
诺维萨德素有“塞尔维亚的雅典”的美称,它的美不容复制,不仅拥有众多漂亮的古典主义建筑,还有一座城堡。文艺也是这座城市的基调,涂鸦文化又使诺维萨德增添了一抹鲜艳但不刺眼的光彩。在夏天还会举办欧洲最大规模的音乐节——“出口”音乐节。在这里,匆忙是对这座文艺之城的亵渎。最完美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莫过于打卡自由广场。挑一个露天咖啡馆,手捧一杯咖啡看人来人往,在异国他乡似乎找到了久违的安宁。
我们的停车场就在共和广场,广场上有一尊骑马塑像,奇怪的是几乎没有哪篇攻略或游记提到这个广场和雕塑。如果不是事先做功课时选择停车场选在这里,估计今天也不会特地走到这里来的。
圣乔治主教座堂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又叫做Serbian 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Great-Martyr George(直译为:塞尔维亚东正教圣乔治殉道者教堂),1734-1740年修建,1849年被毁,1851-1853年根据建筑师Gustav Saiba的设计进行复原,1903-1905根据布达佩斯的建筑师和承包商Milan Michal Harminc的要求再次进行了修复。因教堂建于奥匈帝国统治期间,故其建筑风格没有遵循典型的拜占庭式,奥匈帝国在这方面很严格,不允许建造脱离基督教其他教义的教堂风格。这座教堂有个新巴洛克风格的前庭,教堂的内部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彩色玻璃窗,漂亮的壁画和圣像,就像多瑙河以北的所有东正教教堂一样把天主教元素和中欧的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融东西方基督教特色为一体。
没找到正门,也就没进去看。
主教宫位于中心步行街尽头的广场上,是东正教主教的住所,不能参观,但是外立面美妙而浪漫,非常漂亮,融合了新古典主义,自由和塞尔维亚民族浪漫主义,拜占庭文化以及中世纪塞尔维亚修道院的建筑和装饰元素,配有精心设置的窗户。这座建筑建于1901年,在它之前的主教宫在1849年的爆炸中被毁。它与东正教圣乔治教堂共享花园,庭院前面是诗人Jova Jovanovi? Zmaj的纪念雕像。
从主教宫前往自由广场的马路,是诺城最古老的街道——Zmaj Jovina街。街上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巧遇中国警察,小伙子来自河北石家庄市,这是中塞两国警方交流联合执法活动的组成部分。两国互派警员到对方国家,与对方国家的警员共同上街巡逻执法,帮助解决本国游客遇到的困难。
本来想发两张与帅警察的合影,无奈通不过审查,只得删去。
圣母玛丽大教堂是一座哥德式罗马天主教会的主教座堂,位于自由广场东侧。教堂最早建于1719年,1742年被毁,新的教堂在原地重建。1848年匈牙利革命时,这座重建的教堂在轰炸中遭到严重破坏,钟楼被毁,后来进行了部分重建。1891年,市议会决定拆除这座二次重建的旧教堂,并在同一地点建造新教堂。匈牙利建筑师Gy?rgy Molnár于1892年免费设计了这座新教堂。同年,旧教堂被拆毁,新教堂开始建造。教堂主要建筑于1893年11月完工,带金十字架的72米高的钟楼于1894年10月竣工。 所以,现在看到的玛利亚教堂为第三次建造的。这座教堂是一座三殿的建筑,有新哥特式拱门,教堂里面有四个祭坛和一架24音阶的管风琴,窗户上有20幅彩色玻璃画,是匈牙利和捷克玻璃艺术家的作品。窗户玻璃制成的和屋顶瓷砖。陡峭的屋顶和塔顶上覆盖着彩色的陶瓦。
自由广场是诺维萨德最大的中心城市广场,建于18世纪。因广场中央矗立着圣米利提的雕像,故又称圣米利特广场(Svetozar Miletic Square),是诺维萨德曝光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这里有标志性建筑圣母玛丽大教堂,还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市政厅,以及伏伊伏地那酒店(Hotel Vojvodina,建于1854年)等周边一整圈的古式建筑,非常上镜。
左面黑色拱顶的是Vojvodjanska银行大厦,建于20世纪初,是该城首次采用钢筋混泥土材料和工艺建成的建筑。右侧白色红顶建筑早期曾为客栈,后两次改建成酒店(伏伊伏地那酒店),现在是城市画廊。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市政厅建于1895年,由建筑师乔治·莫纳尔(George Molnar)设计,仿照了奥地利的格拉茨市政大厅样式,正面希腊式样的圆柱透着浓浓新文艺复兴风格。塞尔维亚著名政治家圣米利提(斯韦托扎尔·米莱迪克)的形象被塑成青铜雕像矗立在市政厅大楼前,轮廓分明,眼神坚毅,正抬起手臂似要抒发言论。
斯韦托扎尔·米莱迪克(Svetozar Miletic 1826-1901)曾是律师、记者和作家,他创办报纸杂志,又是崇尚民族自由与独立的著名政治家,组建了塞尔维亚国家自由思想家党,因而在1861和1867年两度被选为诺维萨德市长,1871年成为塞族地区的总统。1876年被奥匈帝国当局以叛国罪监禁,因长期失眠导致忧郁症,1901年病逝。
从自由广场到剧院广场很近,两个广场之间仅相隔一幢房子的路。
诺维萨德犹太教堂
位于市中心的犹太街,是如今在塞尔维亚仅存的四座犹太教堂之一。建于1906年至1909年,采用“Neolog”风格,建筑师是Lipot-Baumhorn,他也是东欧四十多座犹太教堂的建筑师。诺维萨德犹太教堂是同一建筑风格的几座建筑群的一部分,目前仍然是中欧最大的犹太教堂之一,圆顶高120英尺,宽40英尺,可容纳900人。二战前这里是犹太人社区的生活中心,除了教堂外,还有学校、文化中心、孤儿院和养老院等。1942年1月,在法西斯匈牙利警方屠杀期间,800多名诺维萨德犹太人被杀害,扔进了多瑙河,男女老少都有。那些未被杀害的犹太人于1944年5月被围捕,送进各个纳粹集中营。到战争结束时诺维萨德仅剩不超过300名犹太人。犹太教堂的建筑也被亵渎,许多有价值的物品遭掠夺,好在主体建筑只遭受轻微损坏。然而,犹太社区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20世纪50年代,许多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犹太教堂被捐赠给社区,1991年,当社区再也无法负担房屋的维修费用时,犹太教堂大楼被租给了市政府,为期25年。由于教堂出色的音响效果,故将其作为音乐厅。犹太信徒利用犹太社区的办公室做祈祷,只有重大犹太节日时才使用这座精美的犹太教堂。这座令人印象深刻、庄严肃穆的犹太教堂,见证了塞尔维亚犹太人的兴衰史。高耸的拱形天花板以及美丽的彩色玻璃窗展现出这座建筑过去的辉煌……
从老城区走到多瑙河边去看彼得罗瓦丁要塞的路还是比较远的,这个国家只要天一晴就进入烧烤模式。
彼得罗瓦丁是坐落于多瑙河右岸一处岩石上的要塞,塞尔维亚著名观光景点,是诺维萨德的标志。始建于1692年,完成于1780年。要塞镇守着多瑙河,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战争,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1948年,这里被列为国家保护历史遗迹。要塞里有一座漂亮的钟塔,虽不高大,但已经成为诺城数世纪以来的一个固定地标。不寻常的是这座钟时针比分针长,这是因为它能帮助更多的坐船从河上旅行的人从更远的地方看清楚时间。在要塞上除了参观钟楼,眺望多瑙河,还可以参观诺维萨德的博物馆。
连续逛了两个城市有些疲劳,没有勇气和力气再过河去爬城堡,于是向后转。
Dunavska 步行街
一头是多瑙河公园,另一头连着Zmaj Jovina老街的尽头。步行街两边各种彩色斑斓的店铺活泼悦动,沿街遍布的咖啡馆、冰淇淋店、小杂货店以及各种不知名的小教堂、欧式建筑伴着坐在伞棚下喝着咖啡聊着闲天的市民一起,散发出一股触手可及的懒散闲适味道,好不惬意。
取车前往8公里外的红酒小镇——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 Sremski Karlovci,那里是今晚的住宿地。
到了红酒小镇,不可不点红酒,让酒店老板推荐了一款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味道不错(别人说的)。对我来说,所有的红酒都是一个味道,酸不拉几的,不过闻上去真香。
莱切利宫 Raichle Palace
推荐阅读
开手排挡的老头4.4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