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河南游(14)——洛阳白马寺
出发时间
3月
行程天数
8天
人均花费
400
和谁出行
和朋友
3月18日,今天的计划是游览白马寺。
无论有多少争议,白马寺始终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寺庙。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委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八年,蔡、秦等人从洛阳出发,西行取经。他们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也见到了释迦牟尼佛的白毡像和佛经。他们恳请两位高僧来中国弘扬佛教。
永平十年,东汉使臣与两位高僧一行,用白马驮着佛像佛经来到洛阳。为了接待两位高僧,朝廷在雍门外为他们建造住所,因为接待外国使臣的部门叫做鸿胪寺,所以仍以“寺”作为住所的名字。这就是白马寺的前身。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取寺名为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此后,还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传播佛教的中心。
佛教从这里传往日本和朝鲜。因此,日本和朝鲜的僧人都将白马寺视为“释源”、“祖庭”。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止。东汉初平元年,袁绍为首的盟军讨伐董卓,白马寺被扫荡殆尽。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重建洛阳宫同时也重建了白马寺。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人活动的《昙无德羯磨》。至此,白马寺开创了中土佛教的戒律。
曹魏甘露五年,朱士行登上戒坛,依照《羯磨法》的仪式受戒,成为中国第一位正式受比丘戒的出家人。
西晋末年,政局腐败,一场“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的统治,白马寺惨遭破坏。此后的“五胡乱华”更使白马寺受到严重毁坏。
武周垂拱元年,武则天扩建龙门石窟,并敕修白马寺,这是白马寺历史上的鼎盛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白马寺再次遭受“安史之乱”的兵火破坏,而唐代末年的战乱再使白马寺遭受重创。
宋代淳化三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明代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敕修洛阳白马寺。白马寺重整旗鼓。嘉靖三十四年,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的黄锦,再次大规模整修白马寺。这次整修基本上奠定了现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清朝各代,虽屡有修缮,但太平天国的战乱使白马寺遭受灭顶之灾。到光绪同治年间,才有恢复。1931年,民国政府曾有重修白马寺。但日军侵华的战火再次重创了白马寺。解放以后的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白马寺。但十年动乱中,白马寺再次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由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带来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了灰烬。改革开放之后,白马寺获得重生。现在所见的白马寺,是1990年最后一次整修的结果。
早餐以后,乘坐公交车来到了白马寺。
白马寺的山门为三滴水牌坊式,红墙上开着三扇券门,分别代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
由寺庙的三门想到道观也开三拱门,分别象征太极界、无极界和现世界。非常奇怪的是,天主教教堂的大门一般也开三扇,分别是宽恕之门、审判之门和地狱之门。
“三拱门”的神秘还能追溯到更远的历史。两个建造了金字塔的民族——古埃及人和玛雅人,虽然远隔重洋,却都建造了相似的“三拱门”神庙。而世界几乎每一个古老的文明里,都曾出现过三拱门的庙宇,也许这里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山门上方“白马寺”的青石额题是东汉遗物,这是本寺最早的文物了。大门两边有八字墙,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八个大字。
山门前左右立着两座石雕白马。白马寺前有白马,本来很正常,但这两座石雕马原先却是立在大宋永庆公主的驸马魏咸信陵墓前的旧物。1935年白马寺的主持德结大师将两座白马搬迁到这里,使白马寺真的有了白马。
进入山门,先向东行,东侧院墙尽头是摄摩腾大师的墓葬。他的墓前立有大师的画像碑和“四十二章经”纪念碑。
然后再一路向西,西墙尽头是竺法兰大师的墓葬。他的墓前也有大师的画像碑。
东西院墙的角上,各有角楼。按照寺庙的介绍,这两座角楼也是寺庙值得一看的靓点。
回到了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大门上方的横匾为“天王殿”,两边的楹联题曰:“年年空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读来甚感意味深长。据介绍,天王殿内供奉的弥勒佛像为明代的“干漆夹苎”造像,而干漆夹苎技术现在已经失传。令人 不解的是,白马寺几经毁灭,何来明代佛像?想来大概是后来从别处请回来的佛像吧。
天王殿前左右有钟楼和鼓楼。据介绍,这是日本的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共同建造的。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钟楼悬有匾额,题曰“马寺钟声”,而鼓楼的匾额为“释源鼓音”。钟楼内的这口大钟,声响可以传播方圆十里,更奇妙的是,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由于频率相同,会发生共鸣。天王殿前的庭院两侧,立有几道古碑,可惜不能仔细阅读。
西侧立着两块碑,那块碑身断裂的,称为“断文碑”,是白马寺中的一大看点。
断文碑的名称为“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北宋淳化年间,天下大旱,宋太宗派人在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前祈雨。淳化三年,太宗皇帝下诏重修白马寺,令翰林学士苏易简撰写了这篇《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并刻碑立于寺内。
断文碑的断文并非指碑本身的断裂,而是指其镌刻刻文字的格式与众不同。其文字并非一行到底,而是将碑横向分割成几段,然后分段排列文字。至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排班设计,实在无法理解。也许是书丹者的笔力不够一行到底的功夫吧。
与断文碑相对,庭院东侧也立有一块高大的名碑——《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撰文的是元成帝元贞二年,白马寺的主持、华严宗的高僧仲华文才。而相传书丹者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以此碑被称为“赵碑“。
元代至元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重修白马寺。当时白马寺的主持是龙川和尚。他花费了20余年时间,主持重建工程。工程顺利完成,龙川被敕封为首任“释源宗主”。至元30年,龙川圆寂。之前,龙川遗嘱捐出毕生所积的100两黄金和15锭白银充作“释源造像之资”。他的继任仲华文才高僧遵照龙川的遗嘱,完成了塑像,并撰写了这篇“洛京白马寺祖庭记”。仲华文才是华严宗大师,而且素有文才,他后来成为五台山佑国寺的开山住持。
虽然赵碑的书法飘逸,确是赵孟頫的笔法。然而此碑立于元统元年(1333年),而这时赵孟頫已经去世了十一年。所以“赵碑”之说还留有存疑。
天王殿后是大佛殿。大佛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大门两边的楹联是:“一点尘心,咫尺灵山临法境;三千世界,去来劫海认莲台”。我向来认为“此心安处,即是灵山”,灵山其实就在我们心中。所以此联说的其实还不够彻底。
殿内供奉有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释迦牟尼佛和他的胁持文殊普贤两菩萨的组合,称为“华严三圣”。大佛殿前竖有一通明嘉靖三十五年刻立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是重要的文物,也是研究白马寺历史的重要史证。
大佛殿后,是大雄殿。大殿面阔五间,悬山顶。殿内供奉横三世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前两侧各有一尊护法天将:左侧是韦陀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两壁还有十八罗汉。殿内的这些塑像是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的“干漆夹苎”造像。我想,这套塑像大概也是从别处请来的吧。
大雄殿的名字朴实无华,后来的寺庙都叫做大雄宝殿,就显得有些浮华了。
从大雄殿的窗户外,拍了一张韦陀菩萨的塑像。
天王殿后是接引殿。接引殿面阔三间,硬山顶,是白马寺中轴线上最小的殿堂,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九年所重建。殿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位胁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接引殿前有一石座,上面放置一块巨石,状如寿桃。据说摸一下可以长命百岁。所以已经被游客馍出了一层包浆,实为难得。
接引殿后是清凉台。
清凉台西侧有一座日本僧人空海大师的雕像。雕像下部刻有“中日友好25周年纪念”几个大字。
空海大师(774——835)是日本密宗的开山祖师。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空海来中国学习佛法。他曾经拜中国密宗大师德慧果为师,据传也曾在白马寺学习。回到日本后,他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宏传密宗,世称“东密”。这尊塑像立于1997年,是为纪念中日友好25周年,由日本佛教界的友好人士捐赠的。
庭院中还有四处唐代的青石柱礎遗存。这是安史之乱时寺庙被毁后留下的遗物。
清凉台是一座高台,有台阶可以登上高台,上面先有一院门,门匾题曰“清凉台”三字,两边贴着红纸对联,写的是:“至高无上菩提道;微妙甚深方便门”。
门内的院子,据说是汉明帝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用作摄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的地方。
进入院门,便可看到台上的毗卢阁。
毗卢阁,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上檐下竖额“毗卢阁”三字,下檐下有三块横匾。中间的横匾题写“狮窟”两字,颇令人费解。原来狮子乃是兽中之王,据说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所以佛祖被喻为人中狮子。后来便将寺庙中方丈居住的地方叫做“狮窟”。两边还有两块横匾,一块写着“正法永昌”,另一块写着“登无上座”。大门两边的楹联是:“台洒法雨,柏翻风括有清凉气氛;阁衔三光,池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毗卢阁中供奉的是毗卢佛,也就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毗卢佛两旁是他的胁持菩萨——文殊和普贤。
清凉台上,还立着几块古碑。东侧这块较高的,是清代的“断文碑”。此碑是康熙52年,白马寺主持如琇和尚撰文并草书的“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文章记载了印度佛教和佛经传入中土的过程。此碑镌刻的格式仿照了前朝的断文碑,将石碑上下分为七段,每段刻写20行,满行17字,所以称为清代断文碑。
说起这块断文碑,还有一段插曲。我们参观清凉台时,并没有注意到这块断文碑,就从上面下来了。而在参观法宝阁的展览时,才见到了这块清代断文碑的介绍,于是我再次返回到清凉台,专程赶去一睹断文碑的风采。拍到照片之后,才满意而归。
清凉台旁各有一座高台,西侧是“法宝阁”,现在是“释源陈展馆”。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一些馆藏的文物“法宝”。
东侧是藏经阁,现在是“释源美术馆”。藏经阁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还供奉着一尊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古佛。参观完了这两个展览,也就完成了中轴线上的游览。
白马寺西侧还有一片国际佛殿荟萃苑。据介绍,这是印度、缅甸、泰国政府在本世纪初相继出资建造的。我们曾经去过上述三国,对于那里的佛殿印象很深。来到这里大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放在这里,总有一些不伦不类的感觉。印度虽说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在印度国内,占重要地位的却是印度教,而非佛教。在这里看到的那座印度风格建筑,其实是印度教的殿堂,而非佛堂。此外,缅甸和泰国所流传的佛教是被称为“小乘佛教”的“南传佛教”,与属于“大乘佛教”的“汉传佛教”是有很大区别的。
“小乘”是带有贬义的称呼,这是“大乘”派自己发明的称号。南传佛教徒从不认可“小乘”的说法。我一直认为:南传佛教是最贴近释迦摩尼原教旨的佛教流派。以禅宗为主流的汉传佛教则是西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崇尚中庸之道,在伊斯兰不同教派真刀真枪打到你死我活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佛教流派放到了一起。
参观完毕,我们回到了白马寺山门前,然后折向东行,去往齐云塔园区。
迎面是新建的这座牌楼。牌坊正中的额题为“慧日恒明”。穿过牌楼,来到了狄仁杰墓。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生于太原狄村。本人曾经去过狄村,那里还有狄公故里的种种遗迹。狄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宰相,是一位杰出的名臣贤相。在他的治理下,武周得以保持初唐的辉煌。此外,狄仁杰还是一位破案专家,电视剧“狄仁杰”中有详细的描述。清代的公案小说“狄公案”有更为详细的描写。还有一本“大唐狄公案”,说也奇怪,是一位荷兰作家写的。我看过他的翻译本,精彩极了。
狄仁杰死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他的墓葬究竟在哪里,还有许多争议。因为正史中从未有过狄公葬于白马寺的记录。一般认为,狄公的墓葬是在洛阳孟津县的北邙山。
狄仁杰被封为“梁国公”,但白马寺“粱国公墓”中墓葬的“梁国公”却应该是薛怀义,此人是武则天的面首,也曾被封为梁国公。而薛怀义死后“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是有正史记录的。
但不管如何,白马寺的碑刻上写的是“狄梁公墓”而非“薛梁公墓”,所以我们就当成狄仁杰墓来瞻仰了。
来到了齐云塔院。塔院小门横匾题写“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院门两边挂有楹联曰:“清净地常来小坐;太平时早去参禅”。两边有八字墙,写着“菩提道场”四个大字。院门背面也有楹联曰:“寺中有僧皆佛印;座上无客不东坡”。两副对联读来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来到了齐云塔前。齐云塔又称释迦舍利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也即白马寺建寺的第二年。据说初建的齐云塔为木塔,塔高九层。后来,木塔屡有毁建。现在所见,为金大定十五年重修,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重建后的齐云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十三层,通高53米,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
一九八九年以后,重建了齐云塔院。包括禅堂、教室、观堂、僧房等三十余间,现有尼众三十余人在此修学佛法。
白马寺有六景:齐云塔、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到此,除了不在寺内的焚经台之外,就已经全部看到了。这样也就结束了白马寺的参观。
乘坐公交车,回到酒店。午餐以后,大家一起去唱卡拉OK。兄弟姐妹的歌唱得都不错,玩得也很开心,套一句现代的网络用语,大家都HIGH翻了!推荐阅读
游走旅行的摄影人7.5千7
丁丁旅行10.0千18
旅游圈内事3.6千9
一横吹金牛2.2万12
旅游看河南5.5千11
旅游看河南5.0千11
大虫子James5.8千14
快乐的紫馨1.8万21
江南游19715.6千0
尘宴5110
ThomasLuo2.1万4
ThomasLuo10.0千15
lin****in7.7千15
歪歪女人7.6千17
遥远的景象1.6万11
遥远的景象9.2千12
黑白的触动6.0千14
陕西旅游5.0千11
猴子的羊6.5千20
一切随意117.8千12
南旋风4.1千1
喵小喵爱漂7.4千20
芷若空山鸟6.6千25
M36****66062.1千10
M36****66065.4千11
M36****66062.0千10
喵小喵爱漂8.8万42
M36****66064.1千7
M36****66065.5千11
kpcx小票4.0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