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二) 四川 成都 武侯祠1 秦巍
锦里/武侯祠附近地区

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二) 四川 成都 武侯祠1 秦巍

出发时间

9

行程天数

1

人均花费

1.0千

和谁出行

夫妻

四川 成都 武侯祠1

 

第二天,艳阳高照,我们来到锦里一墙之隔的武侯祠一游。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是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成都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武侯祠被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等组成。

据《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兴兵伐吴,在夷陵之战中一败涂地,退守白帝城。第二年,63岁的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驾崩,当年八月,葬成都惠陵。依照汉制,建陵同时在陵旁建庙,刘备死后谥号“昭烈”,故其庙称“汉昭烈庙”。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死后在刘备汉昭烈庙旁边建祠纪念。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诸葛祠里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胄贵朱樁来拜,见此景象有碍君为臣纲,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在后,朝廷还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汉昭烈庙;但是世世代代,约定俗成,人们把合并后的祠庙还称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祠内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历代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中轴线右边,就是刘备的陵墓惠陵。诸葛亮的坟墓据说在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

武侯祠正门,两棵古榕树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红柱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

正门是内外廊王府式,三间一启,正中匾额为“汉昭烈庙”。虽然民间都称“武侯祠”,但正式场合还是君臣有别,刘备要排在前面。

进入大门,古木参天,浓荫蔽地,主道两侧各有一碑廊,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且都出自名家,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斐度,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斐度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碑文开头数语:“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对诸葛亮的生平就概括得很精到。立身是功业的基础,开国是功业的重点,事君与治民是建功立业所必须善于对待也必须做好的两个主要方面。裴文就此立沦,故能要言不烦,克中肯綮。

斐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戎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斐度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斐度特别赞赏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 其碑文所述均属史实,裴度据实褒评,令人信服。

碑文通篇立意深远,周至精到,辞句恳切,文笔酣畅,平正通达,实事求是,不作谀词,亦无泛语,不仅是有关诸葛亮的评论文章中所罕见,而且是唐文中所少有,使人百读不厌,堪称中国碑文中一绝。

唐代书法家柳公绰与其弟柳公权的楷书自成一家,世称“柳体”,为我国楷体书法四大流派之一。柳体继承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二王”和初唐各家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 “三绝碑”书法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遒劲端严,把中国人的人品修养与天道关系体现到了极致。真不愧是唐代楷书中的典范。

此碑的刻工鲁建,刀法深稳,圆转无滞,也是一绝。  

与唐碑相对的是一通明碑。明碑全名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立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主要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碑身下有赑屃碑座。相传赑屃是龙的儿子,形如龟而有齿,力大能驮,因此常被用作碑趺。

      再往里就是二门,二门与大门样式相近,门上悬匾书“明良千古”,寓“明君良臣,千古垂范”之意。“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字,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是有深刻含义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文字狱。

二门两侧还悬挂着一副对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其意为:昭烈庙中聚合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兄弟(刘、关、张),君臣(刘备与其文臣武将),他们辅佐刘备,维护“三纲五常”,自古以来生死存亡都为争正统。刘备集团经历了齐(山东)、楚(湖北、安徽)、幽燕(河北、辽宁)、越吴(浙江、江苏)、秦(陕西)、蜀(四川)等地,南北转战,艰难立国,留下了这座祠庙,君臣上下一堂,共同受人祭祀。对联文笔严谨,对仗工整,含义隽永。

       二门背面东西两面走廊的廊壁上,嵌有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共37块,每块高 63厘米,宽58厘米,刻工精良。《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表文言词恳切,读后催人泪下。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流传千古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出此表中。

此墨迹相传为岳飞手书。据说,在一次抗金途中,岳飞宿于南阳武侯祠,应道士之请,书写了前后《出师表》。岳飞书写时,满怀激情,一气呵成,涕泪横流。但见岳飞手书,笔走龙蛇,翻江倒海,气势雄健,大气磅礴,黑底白字利如长夜闪电,神采飞扬更比鹰击长空!当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血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似乎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

进入二门,就是刘备庙,正面是一座雄伟高敞的殿堂,这就是昭烈殿(或称刘备殿)。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石柱砖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前置一“双龙抱口九龙铁鼎”,为明朝遗物,铸工精细。殿中匾额“业绍高光”为清人完颜崇实撰书,意为蜀汉皇帝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帝业。

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冠冕九旒,面目慈祥,仪容丰满庄重,耳大臂长,双手执圭。此像塑于康熙十一年(1672)。

刘备像右侧原有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像,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左后侧,还有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刘禅准备投降魏国时,他上殿劝阻,刘禅不听。在刘禅决定投降之日,他到祖庙哭诉,先杀妻儿而后自杀。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后人塑其像在刘备殿内,陪祀刘备,以彰显其壮烈之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汉族,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

刘备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桃园结义,有了关公和张飞作左膀右臂,三顾茅庐又有了诸葛亮为其谋划天下,后来又延揽了赵云、马超、黄忠、姜维、庞统等一大批非常著名的文臣武将,共同辅佐他三分鼎立天下。

刘备也有不足之处,史学家称他仁德宽厚有余,睿智机诈远不如他的祖先刘邦,而且经常感情用事;这在战争风云,瞬息万变,残酷无情的军事斗争中,很难立足取胜。话又说回来,一个买草鞋的平民,能创下如此宏伟大业,也只有刘邦、朱元璋和他。

大殿两侧为文武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睁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周仓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说他力大无比,终日替关羽扛着青龙偃月刀。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眼环睁,炯炯有神,燕颔虎须,威猛无比。

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 ,他才思过人,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还有为官清正的简雍、吕凯、傅肜(róng)、费祎、董和、陈震、邓芝、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西侧武将廊房皆是蜀汉勇猛无比,战功卓著,驰名天下的战将,以身着文官服的赵云领衔,其余十三人:马超、黄忠,以及孙乾、张翼、王平、姜维、廖化、向宠、傅佥(qiān)、马忠、张嶷(nì)、张南、冯习。

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这些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泥塑技艺。

从昭烈殿往后,低一个台阶,是一个过厅,再往后就是武侯祠。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武侯祠不仅地基低于昭烈庙,规模也比昭烈庙小,这就是体现出了“君臣之分”。

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四合院形制,过厅、静远堂、东西厢房。  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匾额对联,其中,郭沫若所书“武侯祠”三个大字最为著名。

 静远堂是武侯祠的大殿,也称诸葛亮殿。殿宇宏敞开朗,单檐歇山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

静远堂匾额、楹联、碑刻甚多。殿前高悬“名垂宇宙”大匾,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殿前楹柱两侧悬挂治世名联——攻心联,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意为:用兵能攻心,反叛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善于用兵者并不好战;不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此联由清光绪年间四川盐茶使赵藩撰书,联意深刻,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客观的评价了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是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诸葛亮贴金塑像,目光炯炯,羽扇纶巾,超然脱俗,令人肃然起敬。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诸葛亮两侧,陪祀子诸葛瞻、孙诸葛尚。

      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诸葛亮之子,从小聪慧伶俐。诸葛亮曾为他写下著名的《诫子书》,勉励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两句白话的意思是: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瞻工书善画,官至行都护,总领内外军事,卫将军。公元263年,魏军攻蜀,诸葛瞻率军迎战,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不幸身亡,享年37岁。

诸葛尚(?—263年),诸葛亮之孙,是英勇善战的一员武将,263年,邓艾攻蜀,他随父出征,抗敌战死,以身殉国,时年不足20岁。后人追思忠烈,在今绵竹县城郊,建有诸葛瞻父子衣冠墓,又称“双忠祠”,以纪念他们父子的忠义之举。

大殿顶梁用乌木制成,上面刻有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最著名的两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殿左右两壁,左边书着诸葛亮的《隆中对》,右边书着他的《出师表》。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伪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夺占荆州,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形成三国鼎足之势。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仍任丞相。他谨慎勤勉,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千百年来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故事为世人传诵。至今与他有关的成语还在不绝于耳: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鏖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

他忧国忧民,忠诚爱国,坦荡无私,品德高尚,尽心竭力扶佐“生儿不像贤”的庸主阿斗;因此,千百年来,老百姓又把他看作忠臣的典范。

诸葛亮艺术修养也出类拔萃,千古文章自不必说,还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曾鼓瑟为《梁父吟》,制作乐器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他的篆书、八分、草书都很出色。 

诸葛亮长于巧思。许多发明都出自他手。

八阵图。八阵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 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据传该阵有周天365种变化,攻防自如,非常厉害。

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中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木牛流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据今考证,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一种可在山间小溪使用的小船。

 连弩。

又称作元戎弩,在较短时间内能接连发射十支箭,杀伤力很强。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 孔明灯。

馒头。

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遇到困难,按习俗需要拿49个俘虏蛮夷的头祭祀。诸葛亮令用面粉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蛮头,自此以后,祭祀时多用面蛮头,后改名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此外传为诸葛亮发明的尚有孔明锁、木兽、地雷等。

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诸葛亮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但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最后并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夙愿,这成为历史学家心中一道很大的疑惑。

五次北伐分别为:

一,蜀汉建兴六年(228年)1月,诸葛亮领兵北上,魏延建议兵分两路:主力从斜谷道出击咸阳,将对方主力吸引过去,另一路精兵取子午道趁虚袭夺长安,等敌回兵救援,我主力追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诸葛亮认为魏延傲才不驯未采纳,坚持采取“稳扎稳打,先夺取陇右,再相机进图关中”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此方针,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出兵斜谷,进攻关中,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兵进驻斜谷,吸引魏军,自己亲率主力6万出祁山袭夺陇右。诸葛亮的出其不意,达到了一举掠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等陇西广大地区的第一中间目标,取得了下一步发展进攻的战略据点。蜀军的行动大出魏军所料。曹睿急忙坐镇长安,并调张郃督步骑5万西拒诸葛亮,调大将曹真守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南)。

(见下集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三) 四川 成都 武侯祠2 )

2022-09-21发布 阅读量768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成都必去的12处景点,都在市区;蓉城必须要去的景点,人民公园,锦里,春熙路,宽窄巷子,天府广场,大熊
成都的别名是极为美丽的,“蓉城”是全城遍植木芙蓉,花开云霞落秋风;“锦城”是织女沿江

双双带你看世界2.6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