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一偏关、右玉三日游—与黄河、长城相伴相随----偏关、右玉DAY2
出发时间
4月
行程天数
3天
人均花费
850
和谁出行
亲子
夜间十分安静,烧热了十几分钟的柴火的土炕很有效果,整夜感觉不冷,醒来后胡乱作诗一首:
游老牛湾怀古
垣残石败古军堡 ,日照雨淋望河台。
翠绿河水牛头绕,仓黄长城逶迤来。
浪高风萧浑不见,人喊马嘶百年前。
思绪纷纷禁不住,往事不堪泪潸然。
匆忙到河边欣赏晨曦中沉睡的黄土地、大峡谷、黄河、古村落,然后返回老郭家吃早餐。
早餐一位15元,主要是稀饭、馒头、咸菜、一盘儿土豆丝外加每人一个鸡蛋。早餐后告别老郭,驱车前往老牛湾堡,沿路几乎家家户户都办起农家乐。无一例外,全是窑洞,极富特色。
今明两天行程将观瞻偏关及右玉的几座著名的军堡及柏杨岭丫角山(内外长城山西结所在地)。
在明朝著名的“九边”军镇防御系统中,晋北军堡群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堪称中国最有血性的古代军堡建筑群,曾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激烈的战争往事。如今,这些堪称世界级的军事遗址景观群,默默矗立在山西北部的苍茫大地上,等待人们去重拾它们往日的峥嵘岁月……
昨天在去护宁寺的路上看见了桦林堡,然一闪而过,失之交臂,也错失寺沟长城。
桦林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的黄河岸边(今偏关县天峰坪镇桦林堡村),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位于黄河长城防线正中,是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冬防“司令部”。所谓冬防,是指防备蒙古人趁着冬季黄河结冰时沿黄河进攻。因此,每年冬季前,山西镇的最高军事指挥官都要移驻这里靠前指挥。桦林堡西2公里是寺沟古渡口,寺沟之名源于护宁寺。寺沟的黄河东岸因山体滑坡形成了坡度平缓的扇形泥土冲积扇,为了防止蒙古兵渡河登陆,沿河修筑了河防堡墙。
言归正传。爱车顺利停入P车场,检票后进入黄河第一堡,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今天游玩的第一个著名军堡----
01老牛湾堡
首先看看老牛湾的地理位置。
晋蒙陕大峡谷俯视图:老牛湾、乾坤湾,黄河、杨家川河。可看见万家寨枢纽,左边支流是杨家川河。部分图片引用的 我从雪山来,特此感谢。
这是一个鸡鸣三县的地方,左上为内蒙准格尔旗。右上为内蒙清水河县,左下为山西偏关县老牛湾堡,左撇为黄河,右捺为杨家川河。
《中国国家地理》文:“老牛湾东侧,一条黄河支流破石而来,将河岸纵深下切成近100米的悬崖,然后与黄河相接会合,支流河道呈犄角状弯曲。而西侧,黄河也同样下切河岸,又绕出一个优雅的缓湾,两条河竟然非常匀称地像两只犄角一样挂在村落两侧,酷肖一条正在逆流上行的老牛。”
老牛湾
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
有意思的是,现在黄河两岸竟然出现了两个“老牛湾村”。2015年,万家寨镇老牛湾村对面的单台子乡阎王鼻子村(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管辖)正式更名为老牛湾镇老牛湾村。于是,因为稀缺的原生态景观资源,黄河两岸出现了两头“老牛”隔河对峙的局面。
进入景区后,竟直奔向河边的望河楼。期间路过石板街和黄河与长城握手处。
老牛湾至今还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古村落。古堡古村落耸峙在悬崖峭壁之上,古村房舍都采用当地石材垒砌而成,石碾石磨随处可见,石墙石院随形而就,因此老牛湾还有石头民俗博物馆之称。
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直视正前方,边墙与台墩顺山势直抵黄河岸边。
镜头拉近后,可以看见右侧峭壁长城的边墙及台墩伸延至黄河岸边。
老牛湾长城的标志——老牛湾墩(望河楼)紧临黄河的山崖,是一座保存较好的砖砌空心御敌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
望河楼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建,屹立在这里已经长达400多年,史料记载:望河楼夏守边而冬守河即为寇卫。夏季瞭望外敌从陆路过来,冬季河面封冻,敌人容易从冰面上来犯,如果发现敌人来袭,则用燃放狼烟的方式向上一级汇报,望河楼以此保护一方平安。
黄河入晋第一湾。
老牛湾堡
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长城0.5公里,明成化三年(1467)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兵备卢友竹建堡。老牛湾堡是明长城山西镇的重要关堡,属偏头关直接管辖,常年设守备一员,兵丁150名镇守,即便清代边备废弛,仍设一名把总领40名兵丁驻防。
守备:明中期以后,朝廷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募兵是营兵的主要来源。营兵军官是这样:什长<队长<哨官<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十人为什长,后戚继光编练新军时,将其扩大为十二人,称一队,设队长。总兵,副总兵等下辖兵员无定制,有的几万军队,有的十几万,主要看军队财政和作战需要来决定该支军队兵员的多少。
古堡坐落在紧靠黄河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守卫着长城与黄河,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城堡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周长120丈,堡内原有建筑大部已毁。
堡门右侧墙墩的住家。
残败的堡门。
直角型堡门,构成了一个月城防护体。
即将步出古堡大门之际,仔细端详这残破颓败、历经400年风雨战火的门楼,心生无限感慨。
将近9:30,离开老牛湾堡,向长城1号公路0公里处驶去。
从老牛湾长城一号公路0公里处出发,经过护水长城、滑石涧堡、草垛山堡,到达水泉营。然后再经小元峁,过马头山首墩、好汉山首墩,爬上丫角山,经过明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三个交汇点和丫角山驿站、镇胡墩、柏杨岭堡,再过明代教场、明代采石场、双碑墕,到达明山西镇的大本营老营城。这条道路长80.35公里,新修之路,全程路面标线清晰。
一路看着绵延不绝的长城,看着黄土高原如画的风光。
滑石堡东面的边墙,从沟底向东到达滑石涧堡。
02滑石涧堡
现在滑石涧堡成为偏头关长城旅游最有价值的旅游景点,看点有五:一是长城古堡。长城东来西去,古堡为重要隘口。堡墙保存完好,南门高大,镇宁门的匾额依稀可辨,城门顶端《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石碑巍然屹立。堡内有牌坊石柱、古乐楼、峁高台、明察院、公署、守备公衙、中军官衙、把总官衙、街巷石券窑洞等,多为明清遗存。堡北的砖砌城墙保存完好,有两处垒砌的不规则衔接,乃长城建筑中的谜团。二是阶梯长城。堡西长城墙体为夯土筑就,呈阶梯状从沟底通向古堡,甚是神秘,为长城建筑中罕见。三是西口古道。位于堡东侧幽深的沟谷内,俗称滑石涧口,是关内通向关外较为平缓的通道,曾是走西口的重要通道,是由关内通往呼和浩特最近的通道,明清时期车水马龙,蔚为壮观。四是明代水窖。堡内有古水窖13眼,呈地下窑洞式,全为条石砌筑,防渗性能良好,保存完好,为长城古堡中稀有。水窖内存有一通明代石碑,记载着修筑水窖之史实。五是古道附近的巡检司旧址,建于陡峭的沟壁中央,为高大的石砌券洞建筑,至今威严神秘。
从滑石涧堡到驴皮窑口一段,是长城古堡墩台最为密集之处,正北附近为驴皮窑口,极目远望还有白泥窑堡、正泥墕堡、灭胡口、南庄窝口及林立的烽堠墩台。驴皮窑口不仅是长城上的重要关口,还是当年的西口古道。关口为幽深的黄土冲刷成的V型沟谷,长城蜿蜒跳沟谷而过,沟畔垂直的土崖顶端存有长城墙体残段,巍峨犹存。以关口为中心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七座空心敌楼,长城雄伟,墩台密布,形成以平胡墩为中心的长城防御群,以应频繁之战事。平胡墩坐落于沟谷中央的台地,为高大的四眼空心敌楼,底部边长16米,顶部边长14米,残高11米。台体为砖石结构,台内为回廊结构。按当地传说,这座墩台是一个龙头,龙身为一道隆起的弧形山梁蜿蜒通上山腰。龙爪、龙尾皆布有三眼空心敌楼。平胡墩一是镇守关口古道,二是与两边山梁上的西哨墩、北哨墩、东哨墩呼应。墩台南侧的古庙、北侧的八海窑洞古油房皆保存完好,古驴皮窑村石窑洞悬挂于崖壁中央,甚为神秘。靖胡墩坐落于沟东高阜的阳洼子村头,是北向四眼、东西向三眼、南向一门两窗的空心敌楼,是偏关境内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空心敌楼,底部边长14.4米,残高12米,台体外部砖石垒砌,台体内为回廊结构,与平胡墩呼应。
滑石堡,明代重要的军事关口,老牛湾(内蒙清水河县方向)至偏关县城必经之地,古称滑石涧堡,是明朝九边太原镇二边长城沿线上的一座重要军堡与著名隘口。滑石堡位于偏关县黄龙池乡滑石村,是内蒙古与山西省界线,出了此堡,迈过长城,便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
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为山西镇总兵李谦始筑土堡,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大修,万历十年(1582年)包砖,万历十九年(1591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又历大修。周一里一百三十二步,高三丈五尺。设操守1员,所领在旗军300名,马骡74匹(头),分管边墙12里,边墩砖楼11座,火路墩10座。此处是黄河峡谷迤东较为平缓之处,明代俺答瓦剌侵犯中原必须要突破长城防线,堡西的黄河峡谷不易突破,往东行十公里,即可从滑石涧口进犯。因而滑石涧堡的防御形势十分严峻。
明宣大山西三镇总督杨时宁组织编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称,滑石堡北部边墙外不远的白塔儿一带,就是蒙元酋首摆山户驻扎牧马处。滑石堡“孤悬一隅,咫尺虏巢”,“北虏入犯无时……冬深冰结,浑无界限,尤难防范”。 滑石堡北边墙水门被视为极冲之地(极冲就是极为重要的地方)。
小知识:操守与守备、把总同为城堡防守将官,其地位低于守备,高于把总。统兵员额不定,一般有数百人,在同地区中少于守备,多于把总。操守大多直接隶属参将,个别隶属守备 。守备、操守、备御、提调、把总,负责守卫一县或一乡之地(守卫城堡及其附近一带)。
堡门南墙顶部的石碑牌文《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载:“滑石东接水泉,西逼河套,南屏偏关,北临穷漠,诚极边要塞也”,此碑为万历十年立。滑石堡地底下埋藏着隐秘、坚固的防御工程,与地面的堡垒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拱门上有一块保存完整的匾额,楷书阴刻'镇宁”二字。另据《偏关志》载,'镇宁”匾之上还有一块'滑石涧堡”石匾,也是阴刻楷书。
硕大的“镇宁”二字威风凉凉,拒胡虏于千里之外! 右款:“钦差巡抚山西都御史高文荐,钦差山西镇守总兵官王国勋”。左款: “钦差岢岚兵备升任宁夏巡抚萧大亨,钦差岢岚兵备右参政王璇,钦差分守西路右参将李东阳,潞安府同知胡恪,滑石堡守备常世爵,委官援兵把总尹凤竹。万历八年庚辰季夏吉旦”
下面这道边墙,南距滑石堡500米左右。不要小看这堵残墙,当年,她可是明朝与北元的边界线,即便今天,她依然是山西和内蒙的省界。
停车后,我们走错路,从西南方向豁开的一个口子爬上土墙,进入堡内。长满野草的城墙、用城墙砖盖的现又废弃的房屋窑洞、新开垦的耕地、破败的堡门及被扒掉包砖的地基夯土等历历在目,怎一个惨字了得!
滑石堡一角,北部的边墙逶迤向东南而去。不大的堡子,除东北、西北还有几家窑洞住户,都开垦成了耕地。
万历八年(1580)、十年(1582),其时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通过改革即一条鞭法后,大明王朝再次国富兵强,大修长城。现存的这些墙堡、卫所、烽火墩、边墙等等大都是该时期创修、新建、包砖的。当年在明朝偏头关境内一关二十九堡中,滑石涧堡建筑质量最高,据在滑石堡发现的砖石文字记载,王崇古(明代蒲州人,隆庆初为宣、大、山西(今山西偏关县)三镇总督)在任期间,令蒲州工匠对滑石涧一带的军事防御设施进行了极为精心地维护和修缮。
隆庆年,明朝与北元蒙古鞑靼部议和,北部边境基本无战事。滑石堡成为双边贸易的口岸,也是晋商和“走西口”的人入蒙的通道之一(历史上是晋蒙边民往来的口子,它是与右玉的杀虎口和河曲西口古渡并称的“西口”)。 清朝时,滑石堡的军事防御地位降低。清亡,滑石堡沦为民堡。
远山上的层层梯田、边墙和墩台一路向东南远去。
再次远眺满身创伤的滑石堡。城堡东墙外的马面上残留了一部分城砖,当年拆墙时有人受伤,村民以为神灵震怒,故而未敢再动,使墙砖得以残留。上有一小房间,据说是火药库。如今堡内的村民,应是当年戌边将士的后裔。
眼前残破的古堡,当年竟是那么辉煌,又承载了那么多历史故事! 令人感叹!
站在灭胡口观景台,远去的边墙、火路墩。
03 草垛山堡
路上没留意看见黄龙池堡,一路来到草垛山堡。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本堡故弘治十五年(1502)创建,寻废,万历二十三年复建,土筑,二十八年(1600)砖包,周二里零六十七步,高三丈六尺。设守备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五百三员名,马骡一百三十六匹头......内东坡墩、驴皮窑、杨家庄等处极冲,通大虏,边处双墩子鹞子沟,白塔儿一带,酋首讨讨儿,沙赤星,摆山户等各部落驻牧,本堡势极孤悬,山儿高耸,虏若屯兵北山,以游骑伏南来之路,偏关以北尽皆山谷,撩望最难,嘉隆间屡次大举,援兵至中途辄遭殒将覆兵之祸,近添设官兵常咱住守,不惟水泉,滑石鼎立无虞,而南下之虏亦自是不敢如前之猖獗矣。
看来创建与包砖时间与滑石堡是同时期的工程。
草垛山堡只有东门和南门两个堡门,两个门都有瓮城拱卫。我们沿堡的西北角驶入,绕环堡油路从北城墙到东城墙。现今东门及瓮城、南门及瓮城已湮没在荒草土丘中,这是东门偏北处被村民开挖的一个豁口,供堡内村民进出。
上坡进入堡内,残败的东门东墙。南部区域被开垦成耕地,而村民房屋主要在北部区域,现在还有几十户村民住在堡内。
没有到南门及堡内玉皇庙看看,停留十来分钟后,匆匆返至旅游公路。远眺草垛山堡。
04水泉营堡
红门口北临内蒙古清水河县川峁村,南近山西偏关县水泉村,是明代万里长城一处重要隘口。红门口南0.5公里设有水泉堡,是红门口的纵深防御阵地,因该地泉水旺盛而得名。
水泉营堡,今称水泉堡。位于山西偏关县东北五十里水泉乡,北至边墙二里。明宣德四年(1429)筑偏头关时筑水泉营,纯属兵营。红门隘口近逼水泉营,这里旧无隘险,明宣德九年(1434)因兵多民增,都督李谦将堡向北扩展,沟通塞外杨家川,因大路平阔,不易防守,乃在红门口创建一大望台,俗称“红门楼”, 设外边墙一道,拨兵28名,常年望。万历三年岢岚兵备副使主持增修包砖,周二里有奇。二十四年又增修附堡一座关城。二十八年(1600)再修,一面连旧堡,三面周一里有零。本堡初设游击防守,防守官兵五百名,隆庆三年改设守备、中军、把总各一员,益其兵为一千名,马驴三百匹头,所辖边长三十六里。崇祯八年改设参将,以马站堡游击全营兵二千五百名守之,置中军、千、把总、坐堡官、防守官各一员。至明末,全营犹存兵丁一千一百四十名 ”。 乾隆二十八年改设守备。
隆庆五年(1571)红门口遂为马市(互市),是和议之后明朝在长城沿线所开十一处互市之一。红门口马市(互市)为土筑方城,方城之外有敌楼和烽燧数座。
抗日战争期间水泉营堡两度浴火,如今已面目全非、雄风不再。
从南往北俯视图。
从北往南俯视图。
如今的水泉堡仅零星存有夯土残墙,包砖和基石已被拆为民用。水泉长城的特点是火路墩密布。
水泉大元峁一带的火路墩遍布于长城内侧地势高处,目光所及,满眼都是圆溜溜的墩子,很是壮观。
已到中午13:30左右了。原想着水泉堡、红门口应该有些游客,结果停车场没有一辆车,游客中心、洗手间等全部关闭。只好在南门前的连廊台找了个阴凉的地方,站着或蹲着开始午餐:手撕面包、八宝粥、农夫山泉等。
午餐后开始沿着古兵道进入营堡,这是南门照壁。
修复后的南堡门,上书“水泉营”三个大字。
水泉营堡现为偏关县水泉乡政府所在地,主街道两边是林立的店铺,较为冷清。水泉堡人经商的传统,可追溯到隆庆议和。其实,晋商的发育和辉煌,根源就在明代的边贸。今天,晋商博物馆(山西督军府)陈列的边贸模型,就是红门口当年的情景。《宁武府志》形容红门口互市是每到交易时,这里人嘶马喧,人来车往,帐篷遍布,胡汉杂处,热闹非凡。
主街道墙壁上的时代标语。
红门口是长城要塞,号称“三关前哨”。镇守红门口的游击将军署,位于水泉堡的东北角。
1968年,当地人民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结合当地已有的古长城展开此项工程。水泉堡曾经是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建设工程之一。明代地上长城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战备地道(主体部分由明长城砖砌成)。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战备地道有土洞、砖砌地洞,总长约8900米。水泉战备地道的主体功能是藏运兵员,上下三层,出口众多,四通八达。
非常遗憾,该院大门也是门锁人空。满大街看不见一个人,隔着电动栅门门缝向内望了一会儿。有意思的是,在东北角丫角路口,本想去东边城墙或小北门看看,却又迎面走来两只村狗各护一路不让我们过去,哈哈,只好原路返回,悻悻离去。
继续沿1号公路行驶,火炉墩一路伴随。
南海子处长城。
路上忽然看见“九窑十八洞”的广告牌,又向前走了500m左右,看见了这个在两山连接的山洼处巍然挺立的砖石结构空心敌楼。据说这座空心敌楼建于万历二十六年,是大回廊结构建筑,东西北三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南墙有两个箭窗,和许许多多长城线上的敌楼一样,上砖下石。“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设置功能最全的军事堡垒,既是戎边将士的住所和武器库,又是阻挡和打击敌人的军事阵地。是九窑十八洞吗?距离远,只是远眺,在后面丫角山又发现一座空心敌楼!
继续前进,小元峁段长城。
经过马头山首墩、好汉山首墩、西路长城结观景台时,皆是要沿着新修的台阶向山上攀登几百米,为节省体力放弃了,只是沿路拍了几张照片。现在再看一些介绍,真是太遗憾了!记录于此,以备下次了!
烽堠密布的小元峁长城:明长城小元峁段在偏关县老营镇境内,是明外长城之极边,也称二边长城,其中最为漂亮的是马头山长城和好汉山长城。
距小元峁村最近的是马头山长城,是偏头关二边长城中最为壮观的一处,是偏头关长城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有偏关长城的八达岭之誉。此地长城墙体纵横交错,蜿蜒于山脊,若龙蛇横卧。烽堠墩台林立,密如棋局,散铺于群山之间。在多若繁星的烽台中,最有魅力的是马头山首墩,坐落于马头山的至高点,为高约10米的圆台形建筑,粘土夯筑,虽未包砖但十分坚固,数百年风采依旧。它是长城内侧陪伴方墩的系列圆台中的一座,但此处的地形是长城和方墩在其山脚,圆台坐于山峰,首墩比长城墙体和方墩高30余米。脚下的方墩是一座花楼,是北向两个箭窗、东西各一个箭窗、南向一个门洞的十字穿心结构的小型空心敌楼。首墩因坐落于最高峰,脚下群山连绵,所有长城墩台尽收眼底,是此段长城防御的指挥中心。马头山尽管地处山脊,但为重要的军事隘口,经历了许多战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八月,俺答分道从马头山、红门口入寇,合兵南掠。
马头山山势平缓视野空旷,但烽堠墩台距离很近。墩台为何如此密集真是一个谜团。据分析,主要是山脊的长城防御中排布有不同的火路,虽说密集乱布但自有规律,墩台间各自有传递信息的“上下线”,亦有布局交叉火路的说法。
和马头山长城紧连的是好汉山长城,亦是偏头关明二边长城中最为漂亮的段落,北与马头山遥相呼应,南与柏杨岭犄角相望,好汉山居于中路,以三座山岭为制高点,均匀地摆布成每隔十里为一个军事防御单元的布局。长城墙体沿蜿蜒的山脊行进,盘曲如龙,墙体外沿马面密集,内侧烽堠密布,墩大台密,充分展现出此处长城防务的战略地位。长城修建初期山上筑有好汉山堡,后被废弃。坐落于山巅的好汉山首墩是好汉山长城段的至高点,海拔1650米,墩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实心砖砌敌楼,长宽均15米,高12米,站在首墩上,左右长城墙体与各烽堠墩台历历在目。明代,此处是好汉山长城防御段落的指挥中心,现在是观赏外长城的最佳位置,长城墙体连环的曲线,优美的造型,加上错落有致的墩台散布,令人叹为观止、心旷神怡,顿生“不登长城非好汉,不来此处真遗憾”之感。另外好汉山的山体为土岭,迎敌方向的山坡又长又缓,长城内侧则沟深坡陡,易攻难守,没有战术回旋余地,守卫此山真需好汉,因此古人把此地称作好汉山。另外好汉山松林茂密,是偏头关森林长城的一个标志。
野羊窊。
九窑十八洞,是这段长城的标志性墩台,一座空心楼结构的敌楼。
05丫角山
丫角山也被称为柏杨岭山,主峰海拔1832.3米,是附近最高的山。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丫角山的几道长城跨山而过,织成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处非常壮观的长城景观。
这里是明代九镇长城中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处,也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处---山西结。明长城在北京北分成内外两道长城,分岔处在怀柔九眼楼,此处称为“北京结”。在此内长城向西南经居庸关到河北省易县等地,从阜平入山西省界,再经灵丘 、繁峙 、偏关老营堡到柏杨岭,而外长城在此西北行经延庆四海镇到河北省张家口等地,从怀安入山西省界,又经天镇 、 大同至偏关柏杨岭,内外长城在柏杨岭交汇,因此这里称为“山西结”。
从远处走过来的外长城从大同经杀虎口而来。
从老营堡上来的内长城也来到柏杨岭。
它们在丫角山汇合后,西奔去了老牛湾。
从大同方向过来的外长城一度穿行内蒙,过了口子上村再度回到山西 ,在这里外长城分成三路,最后都交结在柏杨岭,人们都以中路在丫角山的交汇做为内外长城交汇处,也称之为“山西结”,丫角墩则成为标志性建筑。
欣赏一下丫角山的美景,👇右侧墩台就是丫角墩。
我们从箭头处走过,丫角墩旁的紫色方框就是内外长城交汇处。
内外交汇处就在附近,好像没有抓不到它?在认为内外长城的交汇处站了一会儿,再继续往下走了十几公里,就出了1号公路。80多公里长的1号公路我们用了五个小时左右,一路看、一路拍。时间过得太快,后面的老营堡就没有停车参观,也是遗憾呀!
高德导航至右玉古城,显示走国道天神线至平鲁呼北高速入口,地图显示44km,却硬是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沿途大车太多啦,想超车很难。不过该路段经过鄂国公尉迟恭(鲜卑人)的老家朔州善阳,即现在的平鲁无忌村(上、下木角村)。沿途看着起伏的山峦和草地、牛羊,又想起斛律金(敕勒族)以及他的敕勒歌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羡父子也是朔州人。
进入右玉境内后,寻找着 “山无头,水倒流”被人们称为右玉县的两大奇观。水倒流,指的是苍头河的滔滔河水,不像其它河流那样东流或南流,而是向北流,流经内蒙40里入洪河,又转向南入黄河。
下午5点多到达右玉县右卫古城。
06右卫古城
右卫古城位于右玉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北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曾是朔平府治所在地和右玉县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右玉县四大建制镇之一,是山西省的北大门。
这是一座具有2300年历史的古城,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倡导人赵武灵王当时所置的善无县,就是现右卫镇的前身。北魏复置善无县,唐为静边军城,辽金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汉代善无故城遗址上再次筑城,永乐七年(1409年)设大同右卫,城内驻指挥使7名,指挥同知13名,指挥佥事29员,经历司1员,前、后、中、左、右5所千百户与镇抚总旗76员,驻城旗军6477名。正统十四年(1449年)将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大同府辖,一个卫所就此跨越了长城内外,万历三年砖包。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置右玉县,设朔平府,府县同治。民国时废县留府,归雁门道。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从古至今,城址一直竟没有变动,所谓地上一座城,地下城几层。帝气浩荡,赵武灵王、隋炀帝、唐太宗、康熙大帝等都驻跸在此;将星璀璨,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胜地留迹。冯玉祥、贺龙也曾挥帜右卫城。国共战争期间,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争夺此城,贺龙还败给过傅作义。
现今右卫镇依然保留着较完整的土筑城,城周10里,有四门。瓮城依存,南北各是双瓮城,过去比较残破,现在都已修缮一新。整座古城以巍峨壮观的鼓楼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延伸,形成一座极具特色的方形古城。作为古代的军事重镇,特别是作为明代的九边之一的大同边卫,右卫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历经无数战争,从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唐征突厥、契丹,一直到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了多少战争场面,书写了多少热血传奇。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发生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次攻防战:蒙古鞑靼借家事纠纷与明廷挑起边界事端,兴兵攻破杀虎口,包围了右卫城。在鞑靼军队的多次围攻下,右卫城军民浴血奋战,伤亡严重。当时右卫城内有麻家将的麻全、麻政、麻锦、麻富等麻家众弟兄与军民一起誓死抗敌,浴血奋战,众志成城,宛如一堵钢铁长城,护卫自己的家园。时任参将的麻禄引领麻家儿郎登上城楼高呼“我麻家誓与右卫共存亡”,右卫被围八个月,城内军民粮断柴缺,只得挖鼠网雀,杀战马充饥,战马被杀光,士兵煮用皮革做的弓充饥。在这种情况下,鞑靼大军仍然无法攻破右卫,后明朝援军赶到,鞑靼撤兵,宣告了右卫保卫战的胜利,麻家也一战成名。在那之后,嘉靖帝重新整修了这座要塞。
我们从南门开车进入古城,直接到达北门,登临北城门,瞭望左右城墙及城内景色。
如今的右卫古城已不是当年的军事要塞,城门修葺一新,坚固程度堪比大同、西安或北京城墙。城墙边的残垣断壁,新旧对比鲜明,在清冷的深秋里更令人感到苍凉萧杀。历经战火的锤炼,记录历史的兴衰,这座古城依旧静静矗立,向世人展示着边塞的壮美风光。右卫城内的居民,性格朴实热情,相貌长面直鼻,具有南通古斯人的特征。据《清实录》记载,1694年,康熙以建威将军希福统率八旗士兵5000余人驻防右卫。不久,康熙又增派3000蒙古骑兵进驻右卫,在右卫驻守的八旗士兵达到8000余人。他们携带家眷驻防右玉,古城得以繁荣,并逐渐成为边境贸易重镇。如今右卫城居民,大多应该是满族八旗的后裔。
几十年前,右玉是沙尘暴肆之地,号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 堵门。” 从1949年起的历任右玉县委书记,前赴后继,坚持60多年,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将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从“不毛之地” 变成“塞上绿洲”。
古城内的宝宁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来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毁于文革,只有大雄宝殿和过殿保存了下来。宝宁寺有两件事情特别出名,第一件是这里曾经保存了珍稀的宫廷水陆图136 幅,这是康熙帝西巡时,因感念右玉军民护驾有功赏赐给宝宁寺的,现在原图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馆。第二是明英宗曾被囚禁在此40多天。
此时已是傍晚18:10,离太阳落山不到1个小时了,突然想拍些落日余晖伴长城的照片,于是没有看其他城门及宝宁寺,立即驱车前往三十二边长城。
追赶着即将下山的太阳,在崎岖颠簸仅容一车通过的砂石土路上飞奔了20多分钟,感觉再有10分钟就可到达三十二边,但看着路侧陡峭的沟、坡,且眼看着阳光即将消失,无奈只好掉头返回,期许明天来吧!
导航至永昌国际酒店,晚19:30左右到达,停车入住。晚餐在酒店二楼,要了炖羊肉、豆面抿尖等。此时 20:20左右,小餐厅除我们外还有一桌3人。炖羊肉不热、抿尖的酱没问我们就直接浇入面内,没等我们用完餐,服务员已都走啦。
第二天的旅程结束啦,行车254KM。晚上冲个澡,水是冷的,而且是生锈的红水;房间无暖气,暖风空调也没有。号称右玉最好的酒店,结果体验很是一般般。
推荐阅读
叔式生活5.0千13
花之城豪生大酒店6.9千20
飘在路上611.4千0
渝帆4.7千9
关裕年guanyunian1.9千2
乐比君5.0千7
霹雳火79092.0千5
游走旅行的摄影人6.9万20
文小象4.8万17
私享世界8.7千16
Tanywhere8.5千22
雷姓律工2.5千0
石树6666.5千18
环球网时尚1.1千0
huochexia6990
七哥行天下2.0万32
广西大明山滑翔伞3.8千5
CSY曦琪1.6千0
哎呦😁😁1.0万19
一方通行03276.4千24
旅行的阿曼3.1万20
格林全球走一遍1.1万16
金沙湖旅游度假区6320
游-世界6.6千10
扁舟听雨2.8千12
津门网3.8千9
云水游悠3.0万20
桃桃有点淘6.0千6
彎灣8.4万344
何陈文1.3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