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第五大佛教名山,也是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
除了黄果树大瀑布,贵州还有哪些让人惊艳的地方?
四(五)大佛教名山(待续......):
五台山 | 峨眉山 | 九华山
我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四位菩萨的道场:观音坐镇浙江普陀,文殊坐镇山西五台,普贤坐镇四川峨眉,地藏坐镇安徽九华。
“四大”是国人公认的佛教圣地,然而还有一种“五大佛教名山”的说法,这第五座是贵州的梵净山还是浙江的雪窦山,并无定论。
梵净山和雪窦山都是弥勒佛的道场,如果从与弥勒佛的渊源而论,雪窦山位于浙江宁波奉化,民间传说中弥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也诞生于此,且生前常在雪窦寺弘法,如此看来,雪窦山似乎更具备成为弥勒道场的资格。
(雪窦山弥勒佛雕像,是全球最大的坐姿铜制弥勒造像)
在佛教世界观中,弥勒佛也称“未来佛”,将在现在佛——释迦牟尼之后接管凡人所在的婆娑世界,而从过去佛——燃灯古佛,经过释迦牟尼佛,再到弥勒佛,婆娑世界要遍历庄严劫、贤劫和星宿劫三大劫,每一大劫包含80个称为“成、住、坏、空”的中劫,每一中劫又包含40个小劫,一小劫是一千六百万年,一中劫是六亿四千万年,一大劫就是五百一十二亿年!
宗教的世界观不一定科学,但从中可得知弥勒佛再临的日子离我们非常遥远,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是一块经不起沧海桑田的道场,一定是熬不到未来的。
从这个角度说,已经傲然矗立了10亿多年的梵净山,字面意义上经过了沧海桑田——8亿年前这里就是一片海洋——的梵净山,是最有可能以挺拔姿态迎接弥勒佛再临的道场。
梵净山巅有老金顶和红云金顶,分别供奉着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云端三世佛俯瞰着芸芸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通天梵净山亲历着脚下星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图来自网络)
今天的文章,我们将登上峥嵘奇伟的梵净山,领略其神秘、壮美、神韵和灵性......
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的铜仁,这里与湖南西部接壤,离张家界不远,从张家界向南经过怀化再向西就到达了梵净山。梵净山和张家界峰林同属于鄂、湘、黔、渝四地交汇处的武陵山脉,在“张家界”一文中给大家呈现了千姿百态的石柱,梵净山也是一根石柱,只不过它远远高大于张家界的峰林,哪怕是后者引以为傲的“哈利路亚山”和“南天柱”,也不堪一比。实际上,梵净山是整个武陵山脉绵延420公里的最高主峰。
如在晴朗天气登上最高主峰,遥望四周众山小,是旷达惬意的体验,然而多山的贵州不仅“地无三尺平”,还“天无三日晴”,正是“地无三尺平”造成了“天无三日晴”:当冷空气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时,重重阻隔消耗了它们的气力,于是势头减弱,移动变缓,形成“准静止锋”,云雨层不断积累,阴雨就成了常态。
我去的那天不见太阳,倒也没有下雨,同行的游客说他已经等了两天,都是阴雨绵绵,趁着没雨抓紧登山,看来是等不到晴天了。山下没雨,山上却阵雨不断,而且云雾缭绕,没有能体验到观景的旷达,登山的艰险却让人印象深刻。
登梵净山可以从西侧的印江县或南侧的江口县出发,西线景色更好一些,但全程徒步,比较辛苦,南线可以乘坐景区车和索道,行程紧凑耗时短,但也需要爬一些更陡峭的台阶。由于当天天气不好,几处需要远观的西线景点看不到,就选择了南线上山。
(乘车上山途中经过龙泉禅寺,寺顶的弥勒佛引人注目)
停车点不远处是一条木栈道,全长750米,是徒步登山的唯一路径。这里已经处于海拔2100米以上的云线,一路上可以欣赏梵净山原始丛林的自然之美。
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苍茫迷雾中的苍翠植物。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自此交汇,暖湿气流遇冷凝结,转化为充沛的降水,使得处于大陆内部梵净山的降水量竟与东南沿海季风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相当,构成梵净山的变质岩难以溶蚀,降水就在地表形成溪水河流,再加上地处亚热带,优越的水热条件为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这里有4.2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植物种类丰富,从低到高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林带,物种有杜鹃林、青冈林、槭树、山樱、箭竹林等,还有梵净山特有的冷杉残遗群落和植物界的活化石——珙桐。此外,还有不少珍稀的动物在此安家,比如中国特产鸟类白颈长尾雉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有必要单独多说两句。这种动物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只存在于梵净山,数量极其稀少,只有约750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它们仅存活在如孤岛一般的梵净山,因而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
(黔金丝猴,图片来自网络)
梵净山这座“孤岛”为什么能成为一些生灵最后的家园呢?
距今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大幅下降的时候,一些动植物因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而梵净山数千米的垂直海拔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四个温度带,这在水平距离上相当于数千公里的变化,天冷时,原本生活在高海拔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让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原始森林中的孑遗物种得以保留。随着末次冰期到来,人类活动大大增加,梵净山周边的生态曾遭到严重破坏,此时梵净山又伸出援手,成为了动植物的避难所,黔金丝猴就是因此栖息在梵净山。
贵州的大部分地貌是喀斯特,这是流水侵蚀碳酸岩造成的支离破碎,唯独梵净山由不易溶蚀的变质岩构成,这也许是上帝在一片喀斯特海洋中铸造的唯一孤岛,是一艘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
(黔金丝猴,图片来自网络)
金丝猴机敏谨慎,爬山途中不容易遇到,但遇上了下面胆大的山雀,就在熙熙攘攘的游人脚下辗转觅食,一点都不避人,一幅“你走你的路,我吃我的饭”的傲娇,却让人怜爱,游人都是主动避开它们,免得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嚣张”。
木栈道的终点是一组嶙峋怪石,在蒙蒙雾海中若隐若现,像桌子、像靴子、像毛毛虫.....千姿百态,牛鬼蛇神。
下面的石头像不像缓缓蠕动的毛毛虫?
鹰嘴石:
这些石头本身就是梵净山一大景观,其中最有名的叫“蘑菇石”,是梵净山乃至贵州的标志性景点。此石为砂质板岩和石英砂岩形成的方形石柱,高约10米,由一正方形巨石错位覆盖在一长方形巨石之上,上大下小,形似蘑菇 。它看上去亭亭玉立,似风吹即倒,实际上已在风霜雨雪中岿然不动屹立了亿万年。
从不同的角度看,蘑菇石又像竖起的大拇指,似在称赞伟岸的山体,据说清朝大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黔山第一”的灵感就来自于此。
另一处奇石叫“翻天印”,在山崖顶端有一面平铺的石台,一块巨石如一方巨印倒置其上,据传古时常有仕途求官之人到此叩拜,祈望如愿。
奇石西侧是九皇洞,相传古时有位女佛徒在洞内修行,平日慈善广施、采药救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功德圆满,白日飞升,人们就尊称她为“九皇娘娘”。
明朝时,神宗之母李太后说服神宗敕命重建仙山,梵净山弥勒道场方始鼎兴,人们为感念对神宗之母的崇敬之心,将她的肉身与九皇娘娘合二为一,供奉于九皇洞。
九皇洞再往西是万名洞,登上梵净山顶朝拜的信众常将刻有自己名字的小石片投入万名洞中以求赐福,经年累月,积下万千姓名石片,遂得名“万名洞”。
从万名洞下一段陡峭的台阶来到一处破败的寺庙,叫“果然古寺”,看上去只是不起眼的残垣断壁,却一直香火不断,当地人说寺内供奉的不是佛像,而是村民们在山中看到的神兽。后来专家到此考证,发现村民口中的神兽其实就是黔金丝猴。
往西攀爬,来到了此行的最高点——海拔2494米的老金顶。
老金顶的建筑不像其他名山顶建筑那样金碧辉煌,只有一座简陋的殿宇,叫“燃灯殿”,殿内供奉着过去佛——燃灯古佛。攀登的过程着实不易,又陡峭又湿滑,山顶却笼罩着厚厚的云雾,看不到远处风光,有些灰心。
看不到景,在老金顶只停留了一会儿,下来的时候路过一处山崖,两侧绝壁上的纹路似书页堆叠,此处景观叫“万卷经书”。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大佛,由于白龙马偶失前蹄,撒下一叠经书,经书在此落地生根,就成了这一“万卷经书”奇观。
梵净山的另一处制高点是红云金顶,二金顶之间的低地有一处拜佛台,台上有亭,登亭可远观万米睡佛和金顶胜景,天气晴好时是山上最好的观景点。
然而那天连10米之外都看不清,别说万米睡佛了。从网上找了一张图片,还是很壮观的。睡佛是山脉勾出的轮廓,长达万米,很像大肚弥勒,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百姓把梵净山叫作“大佛山”,就像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从远处看也像一尊睡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拜佛台东侧不远处有一座僧塔,这是明朝明然如泰大师的墓塔。明然如泰(1600-1677年)是贵州佛教禅门宗擘,也是梵净山妙玄禅派第五代主持,一生在这一片梵天净土上弘扬佛法,德业修行受世人敬仰。
接下来将登上红云金顶,这是梵净山之行最难攀登的一段险途。要说路程其实不算长,不过百米的高差,但这一百米让人整整爬了近一个小时。
为啥这么慢呢?
因为这一段围山而上的石梯极其狭窄,狭窄到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通过,且需侧身通过,体型大于常人者就不要想着登金顶了;极其陡峭,最陡的地方说90度有点夸张,接近垂直是真的,一路挂有铁链,攀登者需要手脚并用,如果不手抓铁链,很难爬上又高有陡的石梯;加上雨天湿滑,人还不少,有一多半时间是在排队等候中过去的。
途中经过绝壁上的一处石穴,名叫“观音洞”,洞中供奉观音菩萨,洞下是万丈深谷。观音洞又叫“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块小石头丢入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
耗尽耐心和体力,终于看到了连接两座山峰的石桥,峰顶马上就到了。
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拔地而起的山峰在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二峰各建一庙,分别供奉现在佛释迦摩尼和未来佛弥勒佛,加上对面老金顶上的过去佛燃灯古佛,三世佛就全了。
释迦殿和弥勒殿也是两座简陋的石屋,殿门紧锁,佛像不可见,雾中景色也不可见,但还有不少游客不辞艰辛攀爬至此,有的可能是抱着朝拜的信仰,更多的可能如我一样,怀着“来都来了”的不甘。
之所以叫“红云金顶”,是因为日出时分,红云瑞气常绕四周,禅雾佛光引人入胜,但我登顶的那天,没有佛光禅雾,只有十几米外的面面相觑和茫茫白雾。
山顶面积狭小,不足以修建恢弘的寺庙,所以梵净山主要寺庙都在山腰或山底,其中承恩寺就是梵净山的主寺庙。
承恩寺位于金顶之下普渡广场一侧,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晴好时百里风云尽收眼底,也是一处不错的观景点。
承恩寺原名“通明殿”,供奉通体光明的弥勒佛,后毁于战乱,明万历46年,神宗皇帝敕建时更名为“承恩寺”,明清两朝皇家都敕封它为“古佛道场”的“镇山之印”。
承恩寺连接着下山的天街,天街上有观音坐镇的净心池和地质奇观万宝岩。
净心池是供朝山拜佛之人饮泉洗面,表示涤除烦恼、杂念,以示虔诚与净心。
万宝岩是一块看似普通的山岩,因镶嵌其上的砾石形态各异,状似珍宝,人们便将之称为“万宝岩”。这颗石头上还生长着丰富多样的植物,俨然一个小生态圈。
海拔越低,雾气越淡,及至山脚,溪水淙淙,花木掩映,梵净山才显出清秀怡人的一面。
我想,梵净山之旅留给我的小小遗憾也许是大自然对金丝猴、鸽子花、长尾雉等生灵的不留遗憾,在垂直的空间上,它层峦叠嶂、坡陡谷深、峥嵘奇伟、雾海连天,提高了人们亲近它的门槛;在水平的时间上,这座深藏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孤山发轫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终于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沉寂下来,历史巧合地让它在人类最具毁灭力量的时候淡出视野,在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的情况下,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到台湾山地的生物廊道被彻底割裂的危机中,它作为一方净土,庇佑一方生灵。
梵净山,寓意“梵天净土”,但愿在又一次被举世瞩目的时代,我们能保护好这方净土,让金丝猴能够走向更广阔的的天地,让傲娇的山雀能够一直傲娇......
推荐阅读
黑白的触动5.5千13
有色眼镜575.2千22
贵州小谯3.6千0
开手排挡的老头6.7千19
觅诗7.5千18
LW962025.7千21
爱游泳的云yy1.2千1
冯赣勇5.9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