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游记
湖北、蕲春等2地

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游记

出发时间

10

行程天数

1

和谁出行

夫妻

      2013年10月4日,我与夫人从安徽出发,一路西行,开车返回湖北黄石,途径蕲春县,这里是医学大家李时珍的故里,蕲春因李时珍而闻名,李时珍因《本草纲目》而伟大,李时珍是我们湖北人的骄傲,应该去拜谒一下。于是,我们决定提前下高速,去参观李时珍纪念馆。我们的车子开到了雨湖岸畔,雨湖自明代以来就是“蕲阳八景”之一,只见在一条狭长的带形地段上巍然耸立着一片古朴典雅、气度恢宏、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的仿明建筑群,松竹苍翠,白墙绿瓦隐约其中,这就是李时珍纪念馆了。李时珍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厅、药物馆、百草药园、李时珍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馆内树木茂盛,绿水环绕,坡岗起伏,鸟语花香,仿佛世外桃源,曾有诗曰:"秋月春风四百年,雨湖烟树忆前贤"。我们朝着纪念馆的方向前进,远远就看见一座红棕色的石牌坊,与纪念馆的大门遥相呼应,牌坊上面有四个大字“雨镇千城”。

 

      李时珍纪念馆位于风景幽美的文化古城蕲州,孕育了无数文坛才俊中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就出生在这里。李时珍热爱雨湖,他濒湖而居,濒湖而葬,李时珍陵园与他的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被达尔文称之为:“东方的医药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从这里诞生并传向世界各地。李时珍纪念馆是纪念我国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的专题博物馆,拥有藏品一万余件(种),是中国唯一集李时珍文物、文献资料征集、收藏、研究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同时也是展示中国本草药标本和弘扬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整体建筑为前庭后院式,前面的碑廊、纪念馆、药物馆一进三重,典型的仿明代建筑,后面的百草药园和墓园为游览休憩的地方。整个馆区从前至后景致亦露亦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我们在纪念馆前面的停车场停车,这里的游人不多,环境十分幽静。李时珍纪念馆是一座仿明代建筑风格的大四合院,院落古韵幽远,两根大柱撑起顶上四角飞天的古建筑大门,气势端庄雄伟,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李时珍纪念馆”。

 

      我们从纪念馆的大门进入院内,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院落,院中树木葱茏,两侧是长长的本草碑廊,在白色墙壁上嵌着96块黑色大理石,石上刻有著名画家蒋兆和1983年所画的李时珍像、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顾景星撰写的《李时珍传》、明代文坛泰斗王世贞的《本草纲目序》以及从《本草纲目》上选下来的128种本药图。在碑廊的最后,还刻有李时珍次子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和配诗的“蕲阳八景”古图,细细品来,韵味无穷。本草碑廊是纪念馆的第一重院落,在每块石碑上用建筑元素装饰加以对石碑的说明,地面铺设文化石,墙面使用真石漆饰面使碑廊与纪念馆更显整体,更好护理。

 

      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走到碑廊的尽头,看到两座石雕狮子蹲守大门,入厅正中是高约3米的李时珍塑像,这里是李时珍纪念展厅,里面陈列着有关李时珍的历史文物、古籍缮本、字画、近现代名人书画、文献、图表、照片、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纲目》自明清以来的各种版本弥足珍贵。还有顾景星、章学诚等明清学者为他撰写的传记,有郭沫若的两次题辞,有著名美术家蒋兆和先生亲笔画的李时珍像以及莫斯科大学的李时珍雕像照片。背面墙壁有大型壁画《李时珍武当采药图》。这些文物集中展示了李时珍平凡、伟大的一生。大量文物、翔实的图片资料,充分展示了伟大医学家李时珍毕生所作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李时珍纪念展厅是座回形的徽派建筑,中间院落中有大片翠竹,花草树木,十分茂盛。一个大影壁上绘着一幅巨型山水画,为展厅增色不少。生平馆包括出身世医,少年勤奋;济世救人,医术高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草纲目》,东方巨典;中华医圣,永垂青史五个部分,全部用沙盘、电脑制作、异形投影、高科技材料还原再现。在馆中还有一个蕲州古城模型,十分形象,展厅所在之地就是当年李时珍著书之所,只要打开沿湖一面窗户,即可看到雨湖风光,这里背山,面水,濒临长江龙脉,确实是个风水宝地。李时珍选择这里,隐居草庐,致力编纂,在此著成《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所馆诗集》等。古城蕲州位于蕲春县南部,长江北岸,是鄂东最古老的城镇,历为郡、路、府、州、署、县治,曾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蕲州古城筑于南宋,全为石砌,依凤凰、麒麟二山而起,临长江而池,壮丽别致。据嘉靖《蕲州志》载,“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有城门六,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现有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建有“医圣阁”等仿古建筑。

 

      纪念展厅的第一部分是“出身世医 少年勤奋”。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纪念展厅的第二部分是“济世救人 医术高超”。还原玄妙观李时珍诊所的场景,使观众体验到古代中医药店的氛围以及了解中医工具的使用。李时珍从23岁开始,彻底放弃了读书考功名的想法,子承父业,悬壶济世,正式走上了医学之路。李时珍非常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果然成了当地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荆王将他介绍到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淡泊功名利禄,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辞职回乡,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时人谓之东璧国医堂。

 

      纪念展厅的第三部分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李时珍行万里的内容中模拟了采草药的一个真实场景,里面会仿制多种稀缺草药。利用异形投影介绍不同采药场景。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纪念展厅的第四部分是“《本草纲目》 东方巨典”。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李时珍在任职太医院期间,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可以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也有机会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可能就有明孝宗下诏太医院编修的国家药典《本草品汇精要》。 回乡之后,继续《本草纲目》的写作。《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2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纪念展厅的第五部分是“中华医圣 永垂青史”。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公元1580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明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从公元1590年起,至公元1593年止,前后历时4年才全部刻完。在原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能目睹《本草纲目》的问世。公元1595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全部出版,史称金陵版。目前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另外还有湖北版、杭州版、本立堂版等三十多种刻本。从此《本草纲目》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公元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到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并被现今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出纪念展厅,过月洞门,来到药物馆。药物馆为仿明建筑,楼上楼下共四个展厅,2000多平方米,由“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展”、“动植矿物药标本展”、“医药器具”、“繁荣昌盛的医药事业”四个主题组成,分纲立目陈列和种植《本草纲目》记载的全部中草药标本,专家们称誉为活的《本草纲目》,展出的中草药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近300种,还展出了历代本草著作,古代医药学家塑像,动、植、矿物药标本和全国各省市重点制药厂生产的名优特中、西药产品。药物馆是全馆的中心建筑,气势雄伟,颇有明清清府第的风格。四个展厅集中展示了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和丰富的中药药学和丰富的中药资源。药物馆的正厅还矗立有1.2米高的李时珍半身铜像。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纪念馆内珍藏有书业堂版《本草纲目》,该版为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冬刻,苏郡后学张云中重订,张青万同参。万方针线并刻。有吴太冲序,吴毓昌序,钱蔚起小引,李建元进书疏,蔡烈先自序,药图同武林钱衙本图。还有日文春阳堂版《本草纲目》,昭和4年(1929年)东京春阳堂刊行(15册)。《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和《新注校订国译本草纲目》是目前国外仅有的两种《本草纲目》全译本。李时珍痛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60类,约190万字。全书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出药物馆,药物馆展厅的后面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小桥流水,花木繁茂。来到一座小拱桥上,放眼望去,眼前就是面积为十五亩的百草药园,百草药园内群芳斗艳,一览无遗,一年四季花香叶绿、千姿百态、供人欣赏。园中种植着各种奇花异草,大多是本草中的各种中药材,一百多种中草药生态标本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李时珍为了更加详细地研究草药,专门建有自己的药圃,方便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百草药园中心矗立着李时珍的全身塑像,一身行装,身背药娄,形象表现了老先生“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艰苦探访各种药物的形象。为了编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参考了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可谓“读万卷书”;还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百姓,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是“行万里路”。正是通过这种实地调查,李时珍搞清了许多药物的疑难问题,并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

 

      百草药园两侧也有回廊,穿过园子后面的回廊,便进入墓区,绕过一片落叶松林,既见小山坡上苍松翠柏之中的李时珍墓,墓前有一方池塘,荷花池前巍然耸立着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郭沫若1956年题写的“医中之圣”、“科学之光”镶于牌坊之上,牌坊下面分别雄峙着两对石狮。再上一个台阶,平台正中矗立着大理石纪念碑,通高5.5米,碑顶有根据蒋兆和先生绘画而成的李时珍半身塑像巍然耸立,高1.3米,碑身正面刻郭沫若1956年题词,纪念碑两侧各建琉璃瓦顶六角亭1座,整个环境十分宁静。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3年后(1596年)《本草纲目》才由私人刻印出版。到今天为止,据说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

      在那古樟参天、松柏青翠的园林深处,由台阶拾级而上,登上第三层平台,正中即是李时珍与妻子吴氏合葬墓,其父李月池母张氏合墓居其左,皆用青石彻成椭圆形封上堆。李时珍夫妇合墓封土高2米,纵径6米,横径4.5米,周围以青石条砌护,墓前有明万历年间李时珍的儿子所立的墓碑,高1.15米,宽0.6米。上部及两侧以条石镶框,碑文楷书。西侧为其父、母合葬墓。虽历经四百余年,仍保存完好,两墓前有立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和隆庆六年(1572年)的墓碑,碑文清晰可见。墓地两侧建有濒湖亭、东壁亭、回春阁,缅怀医圣。李时珍墓园苍松翠柏交相掩映,宁静而优雅,南依群山,北临湖水,显得庄严肃穆。墓地周围,百花园药圃花卉,清香四溢、生气盎然。

 

      整个李时珍纪念馆区,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以人文景观为主,百草药园和墓园以自然风光为主。从前至后,规格宏大,布局合理,体现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特色。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漫步坐落在雨湖之畔、麒麟山脚的李时珍纪念馆,闭目可以想见当年李时珍在凤凰、麒麟二山上,食百草,尝百毒,解民间疑难杂病,在草庵日夜著书立说的情景。我伫立良久,想到书上写的李时珍为了编篡巜本草纲目》,他到各地考察,他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进深山,入老林,向游医和农民请教,不仅要对每一种草药进行核实,而且还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历尽磨难才把巜本草纲目》修撰完毕。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22-07-19发布 阅读量7.2千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景点
  • 美食
  • 购物
  • 地标
  • 问答
37
11
13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2021春节英山+蕲春自驾游,泡汤、滑雪、赏花!
原创:咩咩是爱玩的陈老师

咩咩是爱玩的陈老师1.5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