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戈壁滩上“暮光之城”,已是春风又度玉门关
出发时间
12月
行程天数
2天
人均花费
1.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文图/应志刚
“房价又涨了一百多”,在老街上经营水果生意的刘大嫂有个打算,“趁着这两年房价便宜,再买一套做投资。”
祖籍山东的刘大嫂,是土生土长的玉门人,从她当石油工人的父亲那代起,家就安在了玉门老市区。
“早几年心惶惶的,那么大一栋楼就住了我们一家”,刘大嫂说的是10几年前的那次“大迁移”,因石油资源枯竭,市政府和十余万居民相继外迁新市区。
“熬了几年,慢慢发现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坏”,刘大嫂招呼完客人,又笑着说,“这两年外地游客来得多了,原先搬出去的又开始有人搬回来。”
玉门老市区,曾作为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的工作、生活核心区而繁盛。
十几年前,随着出油量的锐减,玉门油田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从老市区迁往新市区。
自此,外界流言四起,有人说老市区已变作“鬼城”,并以“玉门老城区沦为空城”、“玉门老城区人走楼空成鬼城”为题,将一座曾经充满活力的城市,描述成萧索、破败、死气沉沉的暮光之城。
这是资源型城市前行之路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但玉门人并未因此而沉沦。
“我们并未忘记老城,每年都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到老城的建设与改造”,玉门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高正升坦言,“老市区的确进行了收缩,将原先相对偏远的人口集中到核心区居住,对生活设施进行集约化利用。”
但相对于辉煌时期,居住在老城的居民也直言,“马路修的比原先还要宽阔整洁”,生活还在继续,“原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老街,集中了老市区多数的商业、娱乐设施。到了下班时间,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买水果和生活用品的人们,在摊位前挑拣、还价。
玉门人爱吃的“羊拨拉”店,生意同样火爆,穿着红色、蓝色“石油服”的工人们,就着温热的黄酒,围着大锅台大快朵颐。
人们高声谈论着家长里短,交流着发生在身边或者外界的各类新闻。
“大迁移”后惨淡经营的两家“公家”宾馆,这两年快住不下客人了,有人重新装修了封存多年的酒店,又重新营业了。
许久无人问津的戈壁奇石,又有外地人专门开车过来收购,听说有一块石头卖了一万多块钱。
有个著名编剧在这里溜达好几天了,应该是来寻找灵感的,是不是又有剧组打算来这里拍电影了?
……
入夜,街心公园有人在跳广场舞,在戈壁滩上的这座城市,劲爆的音乐持续到九点以后。
石油公园的灯光,映照着雪地里的风景,铁人王进喜的雕像,坚毅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人们在这里“暴走”,或是欣赏夜光下稍显奇幻的风景。
马路两侧的行道树,挂满喜庆的灯笼,一直延续到解放门前。与所有的城市一样,入夜后的街道两侧,泊满了私家车。
居住区外的炼化厂,高耸的烟囱,喷出白色的烟柱,这里不眠不休。
城外的戈壁滩,油井还在出油,一座座采油机伫立在辽阔的漠野,像一位讷言的老农,挥舞着锄头。
在老君庙一号油井遗址,遇见一群前来夜间拍摄的游客,他们来自北京,是来铁人干部学院参加学习的。
“我觉得这是一座值得回味的城市”,对于老城的印象,作为一名摄影发烧友,这群游客里的“兰姐”,说话很有诗意,“保留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该有的元素。”
老城因为“老”而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东西。众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建筑,比如苏联专家楼、市委原办公楼等,给许多创作者带来了灵感。
第一代石油工人住过的西河坝窑洞遗址,以及有着壮观气魄的石油河大峡谷、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君庙,中国第一口油井——老一井等工业遗址、遗迹,都成为了人们缅怀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忆。
随着《未择之路》、《共和国血脉》等一批影视作品,先后前来拍摄取景,并在全国平台播出,老市区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以红色、石油、年代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
正如那首歌里唱的那样,“越来越好,活得有奔头人会步步高。”
经历了“迁城”之痛的玉门老市区,就像生长在粗粝砂石构成的戈壁滩上的植株一样,顽强地与天地进行着斗争,不屈服于命运,也不沉沦于外界的流言蜚语。
在风沙与泪水中砥砺前行,老城曾经承载了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流年似水,却不曾老去。
看过老城的往昔今夕,才能体会,这座城市为何会出现王进喜这样的“铁人”。
因为,“铁人”并未走远,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都是“铁人”,都是“铁人精神”守护下,永不言败的玉门人。
应志刚,浙江宁波人
资深媒体人: 任职媒体20载,曾任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人民网苏南频道新闻中心主任、中国日报网江苏频道总编。
旅行达人: 乐途灵感旅行家(央视形象代言人)、同程旅行家、驴妈妈旅行达人、途牛大玩家、中国国家地理网专栏作者等。
文旅作家: 已出版小说《最高使命》,散文集《突然有了乡愁》、《散落一地的温柔》等。
推荐阅读
jyzhuang1.1万13
E22****8795.0千12
E22****8795.2千11
阿盼旅行5.9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