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武胜游走,鸭子桥~七间场~陈家寨~清平镇~中心镇~真静书岩。
出发时间
8月
行程天数
1天
人均花费
100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我爱恰恰 - 葛兰(1957)
词:易文 曲:姚敏
我们欢欢喜喜一起上学校,我们高高兴兴一起做体操,鼓声兵兵蹦蹦响,就摇摇摆摆跳,有谁不会 我就来教,怪模样不要笑 不要笑,伊呀恰恰恰恰恰,大家跳别害躁 别害躁,伊呀恰恰恰恰恰,你学伦巴 不时髦,你学森巴 没情调,只要你试一遭,就知道恰恰妙,跳恰恰多轻巧。
你有清清楚楚伶俐的头脑,你有结结实实灵活的身腰,请把拍子听得准,把步子记得牢,你别害怕 谁都能跳,快狐步太单调 太单调,伊呀恰恰恰恰恰,圆步舞太古老 太古老,伊呀恰恰恰恰恰,你学伦巴 不时髦,你学森巴 没情调,还不如曼波好,还不如恰恰妙,跳恰恰 多轻巧,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伊呀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恰伊呀恰恰恰恰恰,不怕你身体摇,只怕你不肯跳,跳恰恰 多轻巧。
1957年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电影《曼波女郎》插曲。
豆巴石摩崖修路碑,未定级。
豆巴石摩崖修路碑没看到在哪点,难道修公路被破坏了?
鸭子桥,对面到利泽场的大路。
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鸭子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二〇二二年一月四日公布,重庆市合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二〇二二年五月三十日立。
土地公婆保佑哈!
合川县交通志(1912-1985)记载:“第一章道路。笫一节民路民桥。……三、民桥。……(二)名桥选述。……
鸭子桥,位于距刊泽场五华里的月白村。桥下黄家溪,流出200米许注入嘉陵江。小溪两岸山岩对峙,鸭子桥横连山腰。桥长15米,宽2.64米,高6米,石卷桥,单孔径跨2.5米。原名‘三级桥’,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乡人宋三泰募捐朴修,加高三列条石。桥东岸石岩下原有巨碑,记述着修桥的历史。当地八旬老人蒋锡忠尚能述其梗概,一一年代是清乾隆年号。‘文化大G命’时碑被打碎,但清时咸丰十年春,月白岩豆𥑁石上新刻修路题记中已有碑石字句,足以证明此桥是乾隆时的建筑物了。
此桥虽不奇特瑰丽,却是我县古代石工应用声学原理的工艺杰作,每当人们踏上桥头时,桥的另一端便发出像鸭于叫的呷呷声,远隔20米处也能清楚的听到。仔细观察,不是水应山鸣的回声,也不是桥面石板活动的弹动声,桥面石板虽是牢固的,却不同于一般的矩形桥面石。整个桥面用64块长条石辅就。每块长2.64米,厚0.28米,两端的宽度却不相等,均是一端大,一端小(梯形面),鸳鸯镶嵌,组成桥面,经过抽测:
右宽 左宽 相差
40厘米 46厘米 6厘米
38厘米 35厘米 2厘米
22厘米 35厘米 13厘米
显然是有意识的制作。关于鸭子桥的嘎嘎呜叫,还有一段优美的民间传说,至今当地人犹笃信桥中藏有金鸭子,给聪明的石工添上神奇的色彩。虽是神话,但鸭子桥的绝妙之声,给山水增辉,确是绚丽的文化遗产,至今(1988年)尚无科学的、完满的解释,有待人们研究。”
菩萨保佑!
七间场、七间桥、骑锏桥、会龙场。合川到南充的大路要经过七间场。
乾隆合州志卷之四建置记载:“乡镇,旧有五乡三十七里,今存明月永清来苏兴仁四里,余皆裁。……来苏里。……七间桥,距城七十里。”
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记载:“合川县概况。……燕窝区。……七间乡,位于县境北缘。面积28.78平方公里。17,879人(农业人口17,111人)。设七间居民委员会。辖孙坝、安塘、三羊、龙窝、万耳、蝗岩、困佛、高店、义学、摇金、书房、天子12个村。以驻地七间桥得名,距县城36公里。七间桥亦名骑锏桥,以场头大桥挂有一锏,故名。一说清雍正四年(1729年)建场时,只有七间房舍,因名七间场。解放前、后均为七间乡。解放前隶第四区,解放后属第九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14,413亩(田9,565亩)。主产粮食。经济作物有油菜子、花生、土烟、药材等。水利条件好,灌溉面积占耕地80%。境内通公路。”
合川到南充老大路上的七间桥,清乾隆五十五年建成的古桥,1953年修南渝公路整修利用。
光绪合州志卷之四建置津梁记载:“七间桥,城北九十五里。”
合川县交通志(1912-1985)记载:“第一章道路。笫一节民路民桥。……三、民桥。……(二)名桥选述。……
七间跳蹬桥,兜油溪至七间场后,溪水阔80余米。当地人用85块大石嵌入水底作跳蹬供人跨越。桥长80余米,墩面宽60一一90厘米,每块跳蹬石的间距约40厘米。由于蹬面不很宽,仅容两人衡身相让,桥又长,过往多挑担背负的当地农民,便在桥的中部置两块大石板供相向行走的人避让。此桥古老,蹬面被踩凹(磨损)15——20厘米,是合川最长的民桥。”
远处是姜盘石
武胜县志1986-2005(2011年07月)记载:“第二篇自然环境。……第三章水文土壤。第一节水文。……一、河流。……(三)兴隆河。
原名南溪,在县境西南部,属嘉陵江武胜段右岸一级支流。源出合川市二郎镇,汇诸溪水后,由西向东南沿武合两县(市)边界蜿蜒流经宝箴塞、万隆、新学、清平4个乡(镇),在清平镇南溪口注入嘉陵江,干流长42公里。重要支流有由合川七间乡纳入西来的三庙河(兜油溪)。流域面积341.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1.4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780千瓦,流域内已建成小型水库9座,石河堰11节,提供水量580万立方米,灌农田1867公顷。”
武胜县清平镇城家寨小学。陈家寨应该就是旧志里记载的白鹤林寨。
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卷三建志第三记载:“清平乡寨堡。…………白鹤林寨,補载。”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寨民居,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二〇一二年七月,武胜县人民政府立。
陈家寨民居
陈家寨全貌
清平镇嘉陵江边
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卷一地理志第一记载:“山水。……江水由任婆下經香爐灘折而東流六里,西岸爲清平鎭,清明寺在焉。清明寺剏自宋元豐時,歷紹興及明成化萬歷間,補修屢矣,更名圓覺寺,其地危崖數十仞,石刻元祐丙寅八月十九日,河南楊子安奉使夔部還朝,與覺林長老遂公同遊,又都統楊良卿留題云,沿山樓觀重重,石徑縈紆始通,喜與勒師靜坐,江聲莫亂松風,……”
光绪定远县志卷一古迹记载:“新明古刹,城南十五里即清明寺,危崖数十仞,石刻元祐丙寅八月十九日,河南楊子安奉使夔部還朝,與覺林長老逐公同遊,又都統楊長卿留題文,蜀中名勝志載,即晋新明縣故址。”
光緒續修定遠縣志卷之六藝文志記載:“修圓覺寺碑記,明文,邑人,李純樸,廣西監察御史。
定遠新治順流下十里古有鎮日新明間有寺圆覺有觀西巖剏自大宋元豐時厥址峻拔殿廊雲集據昔之勒石云沿山樓殿重重石逕盤紆始通又云西巖崇崇巖下道宫葢可徵矣迄至正年間蠭賊突起遂於兵我朝宜德初僧人續能自南來此第見形勝殊絶遺跡尙存乃白之郷善悉力捐貲始則創庵旣而構殿不數載而刹宇疊翠視舊制益恢宏矣逮嘉靖戊子罹荒住持皆散食無有補葺者殿像仍傾圮剥落頓減舊規復得僧人惠安及正福惟訓修敝起廢更建中殿塑佛像時厥功雖創始而尙未終事歷萬歷元禩又得僧人正性倡首邑吏曹守禮弟兄憮然追感先人遺踪不忍茂視其墜各捐所有爲重修計逾年而殿宇壯麗像繪森偉道塞宏厰煥然聿新較昔遠甚茲舉也僧人惟祥檀那長者亦與有力焉是不可以或泯也乃丐余言以紀之然山川靈秀實產人文之區矧新明勝地又我新治之鎻峽有不容以黙然者余昔遊圓覺見其碧嵐獻秀緑水呈奇俾人心目曠然以舒誠隹境也殿像獪未備舉今歲復遊乃適諸建告成奕然迥異仰以覿青山之峙則巍乎其崇俯以覩清溪之流則淵乎其深回以視嘉陵之城則翠乎其豐殆與我定遠新治未必無小補云爾然則諸善人之營積其有俾於我邑之人文乎尙可以佛氏之教而訥焉是爲記。”
石磴盤紆薄暮登,枯松疎竹露層層,江山如許誰同賞,衣裓淋漓一醉僧。
沿石梯上去是学校
光绪定远县志卷一城池记载:“关隘,附。……清平镇,距城十五里,设巡役二名。……以上河西。”
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卷一地理志第一记载:“清初因明之十里缩为六里,县城所在曰恩永里,统县城,市集期四七十。……清平镇,县南十五里,市集期三六九,即汉初县新明镇。……都六里二十五场,今场大者更名曰乡。”
四川省武胜县地名录(1986年12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地名。……中心区概况。……清平公社概况。
清平公社位于武胜县西南部,东邻嘉陵江,隔江与民建公社相望,南连南溪公社,西与合川县卢山公社接壤,北依新学、秀观公社,总面积19平方公里,辖10个生产大队,77个生产队,2,937户,11,6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5人,以汉族为主,有彝族3人。公社驻清平镇,距县城13公里。
清平公社以驻清平镇得名。宋朝为新民镇,清初更名为清平镇,因北宋元丰间(1078年——1085年)缘镇后数十仞的危崖上建有清明古寺,后谐音为清平寺,镇以寺名。清代属恩永里,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清平乡。民国35年辖21保,212甲,2,429户,13,385人。一九五一年改保甲制为村。一九五三年建政,第一次普选建立清平乡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建清平人民公社。一九六六年更名燎原人民公社。一九七一年复原名至今。
全社地属浅丘,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嘉陵江流经东部边缘。建国后,先后于嘉陵江沿岸兴修电灌站两处,引水渠2,500米,小型水库2座。全社有耕地面积10,162亩,其中田8,100亩;有荒沙河滩地967.5亩,其中宜林河滩地596.7亩,种植马尾松等24,600余株。该社土质多属豆办泥。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沿江一带盛产土烟、甘蔗、花生。一九八〇年粮食总产874万斤(其中红粮17万斤),亩产544斤,全年人平生产粮食777斤。年产油菜籽1,016担。多种经营以养蚕、柑桔为主,年产茧322担,柑桔35万斤。家庭副业年末存栏生猪5,633头,出槽肥猪4,077头。社办企业有草绳、粮油加工、缝纫等十余个行业。农业机械不断增加,全社有中小型拖拉机3台,柴油机、打米机、粉碎机、抽水机等农业配套机具17套。社办企业年产值48.14万元。交通方便,水上有嘉陵江航道,社道公路分别与中心镇,南溪公社相连。
文教、卫生事业均有发展。解放初仅小学5个班,学生250人,教师5人。现发展到初中班9个,学生500人,小学36个班,学生1,700人,教职员工总数54人,较解放初增长8倍多。公社还办起了广播站、电影队等。解放前缺医少药严重,现办有公社卫生院1所,病床10张,医护人员13人,合作医疗站10个,合作医生20人。人口出生率为11.48‰,人口自然增长率是4.75‰。
清平公社,因公社驻地清平镇得名。有耕地10,162亩,11,6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5人)。
清平镇,清平公社驻地。原名新民镇。以镇后危崖有‘清明寺’谐音转‘清平寺’,取意清静平安,更今名。
……”
光绪定远县志卷一山川记载:“天印山,城東江岸,山頂上有圆石,故名,乾隆時建奎星樓於上,今移,又名東山,明御史張一鯤有東山謡東山小魯亭記,另載。”
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卷一地理志第一记载:“山水。……寺後里許爲天印山,勢甚崔嵬,顶上平曠約三四丈,形如印篆,前志列入八景稱曰天印高懸,登臨其上,近則江水逶迤,舟楫出沒,遠則城郭參差,萬家煙火,如接目前極遊覽之勝概也,印山之陽有九洞相連續,每當曉日初升,嵐光四射,陵谷爲之變色,明張一鯤讀書其中,自號九洞居士,萬歷丙戌進士張登仕,著有九洞讀書記,……其下爲龍嶺,以江水中有石肖龍形,水涸石見則兆豐稔,明萬歷人鐫石龍獻瑞四字於壁嶺上,鬱鬱葱葱致多佳氣,前志列入八景,曰龍嶺鬱靑,後江國霖來縣,爲書鬱靑涵碧四字以壯其景,知縣姜由範詩云,石岩深處識潜龍,百里嘉陵逗遠峯,淘盡江波春有影,嘘開雲氣野無踪,敢同化鯉稱神物,也兆多魚慰上農,破壁何年始飛去,千秋遗跡水溶溶……”
光绪定远县志卷一山川八景记载:“舊志邑中八景未甚雅馴,前江太史曉帆就館邑城,更定八景名目,謹爲詳註列后。……九洞晴嵐。邑城東岸,天印山之陽,有九洞相連屬,明御史張一鯤讀書其中,自號九洞居士,構亭於处,題日小魯,今廢,碑猶存,每當曉日初升,嵐光四射,陵谷爲之變色,誠巨觀也。”
武胜县文物保护单位,中心王爷庙,武胜县人民政府公布,二〇一〇年六月,武胜县人民政府立。
东门外正街
四川省武胜县地名录(1986年12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地名。……中心区概况。
中心区位于武胜县西南部,东邻乐善区,南与合川县的钱塘区接壤,西靠万善区,北依飞龙区的沿口公社。全区总面积170平方公里,辖中心镇和民建、秀观、清平、南溪、真静、农旺、街子、旧县等8个公社,88个生产大队,788个生产队,3个居委会, 14个居民组,27,001户,109,9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08人。以汉族为主,杂居回族、彝族共23人。区公所驻中心镇,距县城11公里。
中心区以驻中心镇得名。中心镇,自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至一九五三年皆为本县县治(原定远县,后武胜县),乃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始建镇,故名。民国二年(1913年)始设第一区,民国29年(1940)撤第一区,设指导员负责该区各乡镇事务。一九四九年冬解放,复设第一区.一九五一年土地改革,改为第5区。一九五五年始称中心区。一九六六年更名红星区。一九七一年复原名至今。
全区多属浅丘宽谷带坝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为龙王山,主峰海拔365米,最低是南溪口,海拔210米.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7℃,无霜期320天,年降水量1,015毫米。自然水源有嘉陵江由北而南纵贯该区中部,流经6个公社,长滩寺河绕流河东街子、旧县、民建等公社,兴隆河流经河西清平、南溪两公社。建国后大修农田水利,现已形成江、河、库、塘、堰的水利灌溉网.全区总耕地面积90,544亩,其中田62,710亩。另有荒沙河滩地4,147.3亩,其中宜林河滩2,561.6亩,已成片造林611.1亩, 种植马尾松189,089株,并植油茶近百亩。土质以豆办泥兼新老冲积泥土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粮。一九八〇年粮食总产8,219万斤(其中红粮146万斤),亩平546斤,全年人平生产粮食796斤。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花生、甘蔗、土烟,一九八〇年产油菜籽9,809担,产花生2,619担。果树、蚕桑均有发展,同年蚕茧产量达4,529担。全区年末圈存生猪61,560头,出槽肥猪43,632头。
该区有省属水文站,县属丝厂、灯泡厂、园艺场、农场、林场。社队企业有铁木加工厂、农机站、区社联办的真静造纸厂、粮食加工以及缝纫、日用商店、饮食等各种服务行业,职工1,099人。农业机械拥有中小型拖拉机45台,柴油机176台;电焊机、磨面机、粉碎机、打米机、榨油机共291台。交通运输较为方便,水上有嘉陵江航道,中心镇为该区水上运输之主要码头,也是县内主要码头之一有小型轮渡连接东西两部陆上交通,有通往县城的班车和客轮,社社通公路。
建国以来,加快了文教、卫生事业前进的步伐。全区有中小学校42所,其中完全中学l所(中心中学校),完全小学13所,大队小学78所,学生总数20,118人,教职工602人。还有幼儿园1所,在校幼儿150人,教师8人。区有电影院、新华书店分店,社社有广播站,成立了电影队。卫生事业有区医院,社有卫生院,全区有病床112张,医务人员170人,合作医疗站普及到大队。人口出生率为11.29‰,人口自然增率长是4.87‰。
中心镇概况。
中心镇位于武胜县西南部,距县城11公里,处嘉陵江西岸之矩形半岛顶端。其东部、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为嘉陵江环绕,西北部接陆,与民建公社毗连。地势西高东低,向嘉陵江倾斜,南北平衡。镇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全镇辖3个居委会,14个居民 组,1,158户,4,356人,其中有回族16人,余均系汉族。镇人民政府驻北街。
中心镇系古老县城。原名庙儿坝,以该地庙宇众多而名。早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将定远县治从旧址芜菁坪(今旧县公社境内)迁于此。清属恩永里,时分四街,各设街长一人。民国二年(1913年)谓之城厢(县治所在地,或者叫护城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始建镇,因其为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之中心,故名‘中心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该镇辖19保,208甲,2,533户,6,758人。一九四九年冬解放,旋乡镇分设,保留中心镇仍为县人民政府驻地。一九五三年县治由中心镇迁沿口镇,此地即设区公所,中心镇归属区管辖。一九五六年撤中心镇并入民建乡。一九六四年恢复中心镇。一九六六年更名红星镇。一九七一年复原名至今。
中心镇为县城长达400余年之久。城内面积2,672平方丈,城墙高大坚固,现除西门部分城墙保存下来外,都已拆毁。东、西、南、北四条主街道较为宽大。房屋建筑以木架穿头结构为主,多为一楼一底,具有古朴的民族特色。建国后,经三十余年的建设,引人注目的新式楼房拔地而起,高大烟囱点缀其中,县属丝厂、灯泡厂、区医院、蚕茧站、百货、银行、粮站、供销、铁木加工、商办酒厂等以及县、区级31个单位设在镇内,已成为本县工业重镇,使这个古老的城镇,在秀丽的嘉陵江畔,显得更加风光明媚。镇办企业也不断发展,有食店、茶馆、百货、旅社、木船组、缝纫、修配、面粉加工、竹器、印染等14个街道工业,职工110人,年总产值30万元。交通方便,嘉陵江上,船只往来频繁,社道公路四通八达,有通往县城的客轮和班车。
中心镇文化历史悠久,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清初始设书院,嘉靖二十三年(公188年),又设‘官义学’1所,民国初陆续增设男、女小学校和师范校、中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有完全中学校1所8个班,初级师范校1所10个班,私立景仁中学1所6个班。1949年冬解放,一九五〇年武胜初级师范校合并于岳池师范校,一九五九年武胜中学更名中心中学,为县属完全中学。一九七一年中心初级中学(原私立景仁中学)迁石盘。现镇域有高初中20个班,学生1120人,教职工97人;小学1所,613人,教师32人;幼儿园1所,5个班150人,幼师8人。还有书店2个,以及电影院、广播站等。镇内‘印山公园’早期在南充地区声誉卓著。卫生事业,有区医院、公社医院以及县属企业医疗室均在境内;镇办有卫生院。人口出生率为27.48‰,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1.06‰。”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
正对天印山
花市街
光緒續修定遠縣志卷之五藝文志記載:“新遷定遠縣,明四川巡按,喻吳臯。天闕遥遥帝渥頒,許遷荒縣大江間,濤光曲引龜龍館,峯勢重開熊虎關,丹殿靑樓依勝蹟,水城山堞破愁顔,人家景象翻然攺,只有清風舊往還。”
道光重庆府志舆地志卷一建置沿革记载:“定遠縣,本漢塾江縣地,隋爲漢初縣地,宋爲石鏡縣地,開禧間嘗置和溪縣,尋廢,元至元四年置武勝軍,後改爲定遠縣(名勝記元改定遠軍言永遠安定也)二十四年降爲縣,屬合州,明因之,舊治女箐平,涪江漲溢,城壞,嘉靖三十年移治江岸南十里(地名廟壩),卽今治也,國朝康熙八年倂入合州,雍正六年復置,属重慶府。”
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卷一地理志第一记载:“……粤稽上世人皇分九州爲九囿巴蜀同囿國界靡分逮後昭爲巴始租巴自爲國周爵以子巴子時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據常璩華陽國志所引非周时卽有此名)土宇遼闊秦始分巴蜀置郡於巴郡西北置墊江縣漢高帝八年巴蜀爭界不决青石山裂自上及下破處直若引繩於是界始判(李膺益州記)元和郡縣志作定遂合二州之界考之今地青石山郎龍多山其地距合川縣百四十里距今縣治僅百里治城山脈發源龍多知縣境於秦漢時屬墊江晉後分今縣境置漢初縣南齊改漢初縣與宕渠宣漢東關四縣同屬西宕渠郡與垫江離西魏置墊江郡因涪漢水合更名合州別置青居郡爲合州支郡漢初屬焉隋開皇初廢青居郡入漢初縣嗣是漢初仍屬合州宋高宗南渡後北兵益熾彭大雅奉命入蜀令郡縣圖險保民太尉甘閏至合州城鈞魚山郡牧王堅發所屬五縣之民以完其城漢初與焉(黄廷桂四川通志無民氏釣魚城記)元初因兵亂縣廢分其地置定遠縣至元四年剏武勝軍於女菁坪(卽蕪菁坪蕪與母音近故或訛爲母箐坪)行和溪安撫司事尋升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爲縣明初與石照銅梁大足同隸合州屬川東道重慶府治城在今縣北河東十五里武勝山下名其地曰舊縣場嘉靖三十年知縣胡濓以江水壞廬奏移廟兒壩卽今治清康熙八年併入合州雍正六年復設始專屬重慶府民國三年廢多官階級制改府廳州爲縣察各省屬縣有同名者悉令更改定遠縣在安徽四川陝西雲南凡四見乃據元武勝軍名義改爲武勝縣……”
真静书岩,芗林书岩。
乾隆合州志卷三职方记载:“岩。……芗林书岩,州北五十里,穿石为室,壁多古篆,皆唐宋名迹。”
乾隆合州志卷三职方记载:“古迹。……龙门凤穴,四大篆字,唐李阳冰书。进德修业,惩忿窒欲,八大篆字,李阳冰书。思无邪,公生明,六字,司马光书。忠孝慈爱,富寿康宁,八字,李致道书。蒙泉竹鹤,四大字,苏唐卿书。以上俱在芗林书岩,为宋嘉定间郡人李元庚刻。”
进德修业惩忿窒欲
登金堂,上玉门,攀龙鳞,附凤翼。
蒙泉
乙丑李元庚刊,竹鹤,武功苏唐卿书。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岩摩崖石刻,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公布,武胜县人民政府立。
道山
惟肖
光绪定远县志卷一古迹记载:“書巖字蹟,城東十里。
道山二字濶三尺唐宣州堂塗今李陽冰篆。
思無邪公生明六字宋司馬光隷書。
竹鶴二字武功蘇唐卿書。
䝉泉風臺四字宋李元庚篆。
懲忿窒慾進德修業八字濶三尺隷書。
社池二字濶四尺楷書右有碑隷書十字磨滅。
將相堂三字濶尺餘。
書嚴二字濶四尺許横書李元庚刻。
富壽康寧四字濶四尺横書。
忠孝慈爱四字濶三尺李致道書。
龍門鳳穴四字濶三尺許。”
光绪定远县志卷一山川八景记载:“舊志邑中八景未甚雅馴,前江太史曉帆就館邑城,更定八景名目,謹爲詳註列后。……書巖古篆。巖在縣東二十里,環里許,皆石壁,鐫前哲各體字以百數,俱潤數尺,若唐李暘冰宋司馬光李元庚辈,或楷或隷或篆,各極其妙,好竒者往往手摹以贻親知,有多至百餘本者。……”
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卷一地理志第一记载:“山水。……再由石柱坪西行五里至书岩,环岩里许皆石壁,镌有前哲各体字以百数计,合州彭世仪著有碑记,……又知县何承道偕同人访书岩诗云,书岩何峭阔,凭吊李阳冰,缓步幽溪险,高谈众壑崖,循途花引骑,探古客寻僧,清绝蒙泉水,吾心愧不曾。……岩下有仙人洞,阔丈余,居中一井深五尺,泉水四时不竭,故宋李元庚篆蒙泉二字取山下出泉之義,繇書殿再西行二里至观音寺……”
寿,道光己酉冬署定远令陆㙨书。
四川省武胜县地名录(1986年12月)记载:“八、名胜古迹及革命纪念地。书岩简介。
书岩位于武胜县沿口镇南16公里之真静公社境内。
书岩又名燕子岩,因春天燕群常汇聚于此,故名。岩长210米,高约7米,环岩皆石壁,上镌刻有唐李阳冰、宋司马光,李元庚等人的篆、隶、楷、行、草各体大小字600多个。 其中最大的为。‘社池’二字,宽1.5米,高1.6米;次为‘书岩’二字,宽1.3米,高1.6米,镌刻年代最久远的是‘思无邪,公主明’六个字,宽0.35米,高0.5米, 乃宋丞相温国文正公司马光的隶书遗迹,为李元庚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镌刻,距今已有780余年的历史。书岩中段有一石室谓之‘仙人洞”,深约4米,宽约3米,高约2.5米,中有直径1米的园形井,深1.7米,井中泉水清澈可鉴,四时不竭。石室正中壁上楷书镌刻‘仇池’二字,0.35米见方,其右侧平行的石壁上亦有楷书镌刻‘龙门凤穴’四个大字。历代诗人墨客,每游于此,多题诗石壁上,均字画流畅,镌刻精细。书岩以其风景秀丽、石壁上之各种字迹刚劲有力,各极其妙,被列为武胜‘八景’之一。它多年来一直吸引着许多考古工作者和书法艺术家来到这里参观、考察,有的拍照、有的拓片,探索和研究其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书岩,清重庆府定远县正堂后补在岩石上刻有通告:‘书岩为定邑胜迹,理应保护,以壮观瞻,不得稍有损坏……倘……毁坏古仙人字迹, 立即扭禀赴县, 以凭尽法惩治,决不姑宽’。因而至今保存完好。武胜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12月公布书岩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记。”
真静书岩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真静乡书岩村河边梁子岩崖上。始建于南宋。环岩长210米、高3~6米,刊刻唐至清代各书法名家篆、隶、楷、行、草各体大小字600余个。临岩一望,凿痕斑斑,颇为壮观。篆书有“道山”、“蒙泉”、“竹鹤”为苏唐卿书。隶书有宋司马光书“思无邪公生明”六字 ,高0.35米 ,有无名氏书“惩忿窒悠,进德修业”八字 ,高0.80米。楷书较多,有“书岩”,高1.3米,有“社池”高1.5米;有“富寿康宁”高1.5米;有“仇池”高0.35米,还有“龙门凤穴”及“登金榜、上玉堂、攀龙麟、附凤翼”等大字。草书有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正月初七日吴春帆等 7 人游书岩时所作的五律四首。书岩字迹,多为南宋人李元庚刻,明清乡人亦有镌刻。笔势遒劲,园润流畅,刻工精细,至今保存完好。
书岩特示碑,在真静书岩,镶嵌于仙人洞旁岩石上,系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为保护书岩古迹,由定远知县沈远标建立。其碑用青灰色砂石制成,通高0.80米,宽0.55米,呈长方形。碑文楷书,共9行、170字。文为:“书岩为定邑胜迹,理宜保护,以壮观瞻。不得稍有损坏。近闻有等无赖游民及乞丐人等,歇宿岩洞,兼将古人字迹任意毁坏,殊堪痛恨,合行出示严禁。嗣后倘再有前项无赖游民及乞丐人等,歇宿岩洞,毁坏古仙人字迹,许该地主及约保人等立即扭禀赴县,以凭尽法惩治,决不姑息”。其碑除个别字迹受风雨剥蚀外,至今仍完美无缺。
——摘自《武胜县志》(1994年11月)第566页
龙门凤穴
忠孝慈爱
仇池
书岩,岁丁丑嘉定十年……李元庚刻。
大丞相温国文正公亲札,思无邪,公生明,社池李元庚重刊癸亥岁。
白虎?
富寿康宁
云龙
光緒續修定遠縣志卷之五藝文志記載:“書巖懐古,邑人,何蘇,副榜。永和書法渺難尋,幾字鐫空峙到今,苔蘚未湮蟲烏跡,風稜豈被雲霜侵,搜巖應列髙髙上,破壁端須淡淡臨,司馬陽冰何處是,舉頭猶見古人心,龍門鳳穴皆奇境,懲忿窒慾亦好修,那識先賢珍筆墨,端留後世壯觀遊,文成金石箴規烱,字挾風霜歲月遒,莫怪洛陽誇紙貴,琅環策府重冥捜。”
光緒續修定遠縣志卷之五藝文志記載:“書岩古篆,邑令,姜由範。峭壁層層列雁行,搜竒來訪白雲鄕,山林賴有圖書富,風雨難消翰墨香,巨筆幾人留姓字,大名從古重文章,登臨我亦心儀久,縱負詩才不敢狂。“
乾隆合州志卷十二艺文记记载:“補遺。……國朝。……薌林書巖記,彭世儀。
薌林書巖志載距州北五十里人跡罕到無能言其詳者丁酉冬應山洪悔翁客合無竒不搜求薌林不可得友人張霽峯以尺素招余余大喜過望時悔翁巳歸楚蹟遂中湮壬寅秋刺史左公謀修州志事未舉旋引疾去乙巳春莫余兀坐書齋古懐忽觸徒歩過霽峯别墅邀汪某與俱下月白巖北渡瓦子山循文昌閣而北約十餘里行且問卒無知者蓋汪某過此已五年今重尋忽迷其處方時有五六童子從林薄來訊其師則丁姓乃與至讀書處詢以林巖丁生指㸃其所蓊蔚谽谺衍曠如奧如一抹䆗窱日光觸之紫翠重叠竒離隱現若遠若近促之偕往過水田一灣由村舍旁循曲磴不可連步見社池二字深鐫石壁攀附而上漸得平地則書巖二字朗朗藓苔斑駁間以爲得之矣乃遍尋無薌林字心甚訝之循巖而左得富壽康寧楷書筆勢遒勁有可觀者其右則思無邪公生明隷書爲大丞相温國文正公遺蹟迺諗社池字樣係李元庚刊石循東而下十餘步有仇池兩字池迹宛然忽得一洞水從石罅瀉出涓涓入小井清甘可飲生告余曰此仙人洞也洞旁鑴忠孝慈愛字逕二尺龍門鳳穴亦如之又有登金門上玉堂攀龍鱗附鳳翼十二字前瞰石間水涔滴有聲度而北有蒙泉篆直逼斯籕其下嵌空多鶴跡白羽焉書巖之勝此爲最余欲窮其竒復遍尋所謂薌林者於南嵓得武功蘓唐卿竹鶴篆亦李元庚刊石石色青瑩堅緻如屏如帳山勢至此則折而西突兀峥嵘真書惟肖二字篆書道山二字進德修業懲忿窒慾八字皆隱篆巖壁巖徑未鑿不可上又其西楷書蓬萊二字行書遊巖路三字巖之徑於是乎窮自社池至此摩挲周覽所辨識字六十有竒其餘剥蚀猶夥地屬李氏或曰卽李陽氷所篆皆刻於是然亦不可考矣日晡丁生留宿晨起復至其處搨数本墨盡乃止因思忠孝進德懲忿窒慾恩無邪等書勿論字法精妙其隨地取益正復不小豈僅以各勝目之耶元卿告余日宋向子謹卜築清江遶屋種巖桂顔其堂曰薌林此地無薌林字蹟而舊志云云是與非何由辨余日石鼓岣腰文之最竒迨陵谷變遷可讀者有幾茲巖也蹂躏於元明之兵火消磨於田父野老之耕犁殘缺僅薌林字蹟耳他尚歷歷可紀如是是非盈虧有數耶吾與二三子不虚此遊矣霽峯日今地屬定遠子不言之詳恐遂湮没後人欲尋軼事其孰從而攷之余曰諾因備録其問道所由以告夫欲往而不知其道者。”
万历合州志卷一地理岩记载:“芗林书岩,在州北五十里,穿石为室,宋嘉定间李元庚刻,唐李阳冰书龙门凤穴四大字,及篆书进德修业惩忿窒欲八大字,司马温公书思无邪公生明六字,李致道书忠孝慈爱富寿康宁八字,苏唐卿篆蒙泉竹鹤四字,俱于岩间,见存。”
道光重庆府舆地志卷一记载:“山川,关镇津梁塘堰古迹寺观附见。……定远县。……书岩,县东二十里,李元庚于岩壁横书此二字,阔四丈余。仙人洞,在书岩,洞高阔丈余,中有一井,深五尺,泉水四时不竭,李元庚篆书蒙泉二字。”
老地图显示,旧时武胜县城到合川的一条大路过燕子岩,再往前走就是合川的钱塘镇。
推荐阅读
M43****06235.3千11
旅旅乐5.2千11
广西旅游记7.5千12
山野幽居4.3千9
Rock Shi1236.3千11
FishBM5.2千18
旅游坐标神器5.4千11
旅游坐标神器3.3千9
dyj7.8千22
懵懵玉8.1千13
游走旅行的摄影人7.6万23
M30****15696.5千11
孟唐tony3.0千8
M32****41626.8千11
嗨1186.4千11
小马_到处跑3.2万15
紫醉清迷5.8千11
小小的胖墩6.1千11
弱冠年华7.5万12
海南旅游旅居9.6千11
阅云南2.1千12
梦想旅行家65.4千12
践行旅志8.9千14
紫荆__7.3万3
TAKI和梨涡妹6.2千12
奔跑的小东东1.3万19
添喜lucklily1.5万9
若有所思CS4.8千11
羽子偕老5.4千12
惠安文旅6.5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