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河下古镇,一切安好
行走方式:高铁
行走时间:2021.4
行走路线:
D2:淮安新城
三年前在宝应出差,专门用了一天时间来淮安的代表性景点走了走,其中行程最后的河下古镇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又来淮安,其他地方没有想着再游,就是想要来河下古镇看看,看看三年了它是否依旧,那条悠悠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是否不被人打扰。住在淮安新城,翔宇大道上一路向东行4公里来到这座给我留下念想的古镇。古镇北入口的牌坊依旧。
入口的“淮安游礼”的礼品店挂上了两盏红灯笼。
这些青砖黛瓦飞檐挑角的房屋有点古镇旅游景点的模样。
古镇北侧的一条内河经过打理现在河水澄清,杨柳依依。
河上的程公桥带我们进入古街
一座八角飞檐的戏台屹立在小广场的正中
一家古玩交流中心
进入这条石板路,一条经常出现在我记忆中的石板路。
石板街的北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经营着当地的土特产,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现做现销。有做“茶馓”的,做肉圆的,做酱菜的,现做现卖蟹黄包子,各种藕制品......茶馓是这里的特色之一,店铺里每天现做现卖,味道香脆。
一条长约5公里的石板街似一条石阵,横贯于古镇的当中。青石板,青砖瓦,零星摆放着的电动车,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围着石板街,分别建有各式民宅,现在大部分建筑内都有原住民生活在其中。
月季点缀着古镇。
河下是一座保存完好,原滋原味的历史街区。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行走在石板路上,你看到的满眼都是历史。花巷水龙局就是古时候的消防局。
花巷78号的传统民居花巷沈氏宅,现在老宅新用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了。
巷中的百年老店随处可见。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古朴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
在河下,一座又一座的充满了故事的建筑不经意的出现在眼前——文楼。古镇曾经是文化、军事、盐商之地,也是一座美食重镇。历代是个消费古镇,富人多,食客多。文楼是淮扬名菜第一镇。
三年前我来河下,文楼正在修缮中,今天我看到了修缮之后的文楼。
文楼旧址现在是淮扬菜研究所,古街是最早的淮扬菜发祥地之一。
院落中套院落,庭院深深
孩童在院落中放肆,尽兴的摸爬滚打。
清代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曾到过这里,看到文楼上挂的对联"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觉得此楼有点意思,遂登楼一览。不料,一村姑随口出了一联,就难住了君臣二人。这一联就是这座楼上写的"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
古镇的青石墙角,斑驳的青石墙壁上的花花草草令古镇多了一些柔情。
整个河下的石板街,其实并不是一条单一的南北贯穿的街道。它涵盖了估衣街、干鱼巷等22条街、91条小巷,形成一处庞大的市井网。小街小巷依然用石板铺成,纵横交错于主道两旁。这条东西巷的乾鱼巷口。
木雕的门窗,两层建筑的博里农民画苑
河下古镇湖嘴大街122号的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据说是个大宅邸,但铁将军把门,没能一睹容颜。这可能也是和古镇的开发有关。古镇很清淡。靠近北侧入口有店铺经营,也多是当地人经营的当地特产。
古街巷行走过半房屋都是关门的状态。这里没有引进任何的外来商业,没有开发的影子,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一如三年前,经济的大浪并没有刮到这里。
光亮的石板,少有游客,行走在这里感受平日的生活情景,于大肆开发的古镇比河下给人的感觉内敛、平静和古风遗韵。
湖嘴大街主要以花岗岩麻石铺就。这些长则数米短则三五十公分的大石,是古镇最坚实的记忆。
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镇相比,这里少了喧嚣和拥挤的人流。街巷中冷清而古朴。但青石板的痕迹,屋檐的高低错落都诉说着岁月的坎坷不平,难掩昔日的繁华与深厚底蕴。
现在的河下古镇依然是当地居民的生活,这里充满了浓浓的市井味道。
越往南行,两边不论是店铺还是民居都是门窗紧闭,感觉就是一条空巷。
看看这些虽然普通的青石砖墙,通过几层屋檐的叠加,不同形状的花窗,质朴中透着艺术气息。
河下美术馆,虽然没有开馆,但也可以想见这里的艺术追求吧!
南北走向的花巷与湖嘴大街相连构成古镇的主街。
两旁有许多岔出去的小巷。黄杨院巷
白酒巷。从主干道上,可以横穿进任何一条小街小巷,可以见到大大小小木门,朝着街巷或敞开、或半掩、或紧闭。
烟店巷
小粉巷
几丛油菜花点亮了小巷
我喜欢这样的意境,一个人在长巷中漫步。曲折的巷子,光滑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檐下的红灯笼,掩映着岁月的芳华。
记得第一次来古镇,不知道悠悠长巷将带着我走向何方?前途未知时的好奇与小忧心,几种感觉的交汇,但脚步没有停下,也不会掉头重来。就犹如人生。
当我再次行走在这条巷中,沿街踏行,那一条条石板路,仿佛穿越千年而来。我知道前方在哪,前方有些什么,石板路带给我平静,心安的情感。
河下古镇南入口,走到这里,我就是从北到南完整地走了一条古镇的主干道。这里有一块大石碑介绍了我刚刚走过的这条南北贯穿的主街——湖嘴大街。
古街从运河堤湖嘴大街至程公桥、估衣街等街巷,都以条状石板铺成,人称石板街, 有几公里长呢! 据说是盐商空船回来时采购运回,铺设至今已有几百年时间。 看看地面,夯实而光滑,承载着历史的痕迹。
青石砖墙上有一块它的身份牌。
登上这条石板的阶梯就是里运河了。
一侧还有一条小道可以登上里运河北路
里运河北路
回望这条麻石小道
站在几节台阶上给自己一个俯视的视角看古镇
古镇南入口的西侧是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庙宇——闻思寺。寺庙始建于唐代末期,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
寺庙虽有千年历史,但早已毁于一旦。现在的寺庙是重新修建的。
运河边有了一个游船码头
里运河,不论古往今来,一个小镇,或一个村落,想要兴旺,必定要依水而生。看看这里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河下在历史上先后被誉为“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淮扬菜起源地”的原因了。横跨里运河的是河下大桥。
悠悠河水在运河时代让河下古镇达到了发展的鼎盛。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运河船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河下逐渐败落。
运河边的御码头,接驾亭是专门迎接皇帝离船登岸的地方。
站在里运河南路看河下。河下古镇建成于春秋末期,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漕盐要道。明清时期到达鼎盛,文化繁荣,经济昌盛。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吴承恩,梁红玉,沈坤都是河下人。那时的河下古镇,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故事。如今的河下有些落寂。虽然这里也是淮安的一个旅游景点,但这里保留着原始住民,几十年如一日,老街坊们依旧留守在这里。古镇也没有商业,时光虽然带走了昔日的繁华,但没有带走古朴的民风。
许多人情愿去逛热闹的商场,也不愿去一趟落寂的老街,河下,变得越来越冷清。而我恰恰是一个有着古镇情怀的人。古镇开发的繁华就享受它的热闹,古镇欠有发展就享受它的宁静。我喜欢逛热闹的商业老街,也极其享受在河下这样的落寂清冷之地。在这里追忆那曾经的风雨、曾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踏着石板路,享受着独我的时光,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思绪完成穿越。
推荐阅读
Abby451.7万0
唐伯虎201211.8万11
流浪ed丁小猫4.1万4
Abby451.5万1
唐伯虎201211.7万12
红与黑的旅行1.9万17
小米粒旅行记1.7万17
风子红13.1万6
影画丹丹5.5万6
悠然见五山9.3千22
一杯清茶看春秋!6.7千11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6880
ynxyly665.1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