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瓷器叫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见证中华工业文明传承
出发时间
6月
行程天数
3天
人均花费
2.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在英文中,“China”兼具陶瓷与中国的意思,一种器物与国同名,是何等的荣耀!"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留下这样评价,作为中国唯一一座以陶瓷而著称的城市,景德镇,这座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窑火不断,集历代工艺之精华,汇各地名窑之大成,形成了深沉厚重、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瓷器独树一帜的风格,历经千年沉淀与历练,形成了完整精密的手工制瓷工艺体系,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难以企及的。千年瓷都名副其实,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在端阳前夕,终于有幸来到这座久仰大名的城市,一睹千年瓷都的魅力。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探秘陶瓷文化的窗口
据史料考证,景德镇自五代开始大规模生产瓷器,到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至明、清时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极大地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散落分布在乡村的小窑作坊渐渐集中到城区,分工越来越细化,从业者越来越多,形成了"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的局面,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五方杂处"、"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流的中华文化中,景德镇的传统手工业文明显得独具特色,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要了解景德镇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陶瓷文化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一扇最好的窗口。
经过“风火仙师”童宾像,我们在手工制瓷作坊停下了脚步。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景德镇制瓷72道工序由此而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制瓷工艺展示,加工好的泥料经过拉坯、 利坯、施釉、画青花等一道道工序渐渐成型,工匠师傅们熟练高超的技艺让我们大开眼界,一块块泥巴在他们手中加工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加工好的成坯要经过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才能烧制成成品瓷器,烧窑在制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可以看到历代不同形式的瓷窑,首先参观的镇窑成型于清代,是经过数百年探索完善,发展成熟的窑型,凝聚了景德镇窑工数百年的劳动经验和智慧总结,代表着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这座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烧瓷窑已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在镇窑对面是狮子窑,上方还有一座明代葫芦窑,据说大名鼎鼎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都出自此窑。每年这些古窑都会复烧几次,是窑火的延续,也是精神的传承。
当地为保护陶瓷历史文化遗迹,在配合城区改造的过程中,把散落在市区的几处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进行异地迁建,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是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最集中,最精华的旅游区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探访“瓷之源”绕南古窑遗址
要了解瓷都景德镇的历史渊源,必须从源头寻找,浮梁县的瑶里镇是必去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被称为“瓷之源”的绕南景区。景区内现有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百余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绕南景区位于瑶里镇绕南村,距离景德镇市55公里,“瓷之源”三个字十分醒目地出现在景区大门上。绕南景区有多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沿着东河溪水参观,水碓将山上开采下来的釉石原料舂成粉状,经过加工成为“熟土”,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让我们对古人开发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十分佩服。
在绕南景区有很多古窑遗址。一号龙窑遗址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总长19.2米,坡度18.5度,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遗址基部完整,能清晰看出当年的规模。
圆亭子下面是二号龙窑,规格较小,却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二号龙窑始烧于南宋,终止于明代中叶,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1米,坡度20度,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阶段的一种小型龙窑。
三号龙窑遗址是现今发现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一座龙窑,这座龙窑依山坡地形而建,长48.2米,坡度19.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41.7米,宽2米,在现在看来,规模也堪称壮观。
明代以前景德镇地区制瓷行业广泛采用的是龙窑,龙窑是瓷窑最初最基本的形式,有着热效高,节省燃料,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建造费用低廉的优点,被称为青瓷的摇篮。龙窑的缺点是劳动强度大,耗费人工,且不易保温,成品率低,质量差,到了明代以后才逐渐被葫芦窑、镇窑等形式所代替。在古窑遗址旁边,可以看到有很多烧坏的瓷器及残片。龙窑附近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民窑遗址,可见当年制瓷业的繁荣与发达。
瑶里,古名“窑里”,因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早在唐代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历史。瑶里位于景德镇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
瑶里是一处红色景点,陈毅同志1937年-1938年曾来到瑶里,并在这里指导新四军的改编工作。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开辟为展览馆,展示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的过程和陈毅同志的生平,是一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接受革命先辈思想熏陶的场所。
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促成了景德镇制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实现了由低火度软度瓷向高火度硬度瓷的转变,导致了中国制瓷历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为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瑶里是高岭土的重要产地,丰富优质的矿物原料,山泉溪流充足的水资源、山林植被源源不断的燃料,使这里具备了发展制瓷业的良好条件。
关于高岭土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簿田,再垦山种些玉米、红薯等杂粮。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别人送去。因此,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簔衣守候在旁。
一会儿,他老伴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太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
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夫妇俩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
于是,他们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瑶里古时又称“窑里”,西汉末年过来的刘氏是这块盆地的最早居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中叶瑶里开始出现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宋元明三朝,是瑶里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主要以加工瓷土、釉果为主,大量的瓷窑也在民间兴起。元代,瑶里民窑已为朝廷生产琉璃瓦,现境内遗留下大量的古代制瓷遗存,在古窑区,瓷片、窑具满目皆是。
瑶里还是盛产茶叶的地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中的“浮梁”描述的正是这里。随着古饶州至古徽州边界大道的开通,瑶里因位居古徽州大道重要节点而发展成为古代浮梁、休宁、祁门等县往来群众的重要聚散地,瑶里镇现保存下来的明清商业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徽州大路转弯”碑,就是当时瑶里镇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摘叶为茗,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上街头,下街头,街面宽又长,糖盐醋,布绸缎,店面八百八”,正是对古时瑶里的生动描绘。
瑶里古镇分布着大量祠堂、古街和老房子,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明清商业街、河东街区、河西街区3条老街,有程氏宗祠等8处古建筑群,还有267幢保存较完好的民居建筑。瑶里的古民居都是面河而开,几乎家家都“枕山,临水,屏山”,建筑具有较浓厚的赣东北和皖南地方风格。飞檐翘角的屋顶,高大的马头墙,粉墙黛瓦,四水归堂的天井,青石板街道和砖石木雕装饰,丰富而精美。
瑶里古镇2005年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景区、国家级首批矿山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环境优美乡镇、第一批全国生态村、第二批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明清时期开始,浮梁地区的大型制瓷作坊逐渐向水路更发达的昌南集中,瑶里的制瓷业和从业人员也随之迁移,这座曾经与景德镇同样规格的古镇渐渐被拉开了距离。时过境迁,瑶里古镇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味道,古朴大方,民风淳朴。加上红色文化,让“红、古、绿、灰”成为瑶里古镇的四大特色。
花海观光,高岭村
高岭村距景德镇市区四十公里,距瑶里风景区仅十公里,依托浮梁“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资源优势,开发成了一座新的AAAA景区。高岭村有一片花海,最近成了热门的拍照打卡地。
高岭花海由多彩花艺、粉彩花田、颜色釉花谷、青花岭、玲珑花园五个片区组成,种植了几十种不同的花卉,其中紫色的马鞭草成大片规模,是游人最喜欢的拍照取景地。
花海总占地面积两千多亩,集“研学教育、趣味游乐、浪漫休闲、银发养生”等体验于一体,打造了一片“春有草、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的花园式休闲观光区。
在距离景德镇城区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三宝国际陶艺村,由旅加著名陶艺家李见深教授于1995年筹建。景德镇三宝陶艺研修院坐落于此。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旅游打卡地。
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废弃的陶瓷制品和残片堆砌而成的院墙极具特色,路过的小伙伴们纷纷在此拍照。村庄依山傍水,溪流瀑布间,一座座精致的房子错落分布,显得安逸、闲适,住在这里,会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超脱。
村里开设了很多陶艺工作室、展馆和文创区,曾举办过多次文化交流活动,也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并渐渐发展为一处旅游观光的景点。
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考古
珠山御窑厂遗址曾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是明、清两代专门烧造宫廷御用瓷的皇家窑厂,历经27位皇帝,五百余年,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作为官办御窑,这里集中了最好的原料,最优秀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因此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巅峰,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数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
过去这里曾出土过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人为了挖掘这些宝贝特意在这里买房子,在自家地上挖,直到后来把墙挖倒才被发现。2002年景德镇市政府办公场所迁离御窑遗址区域,并将办公大楼拆除,开始了御窑遗址保护工程。
在遗址旁边,建有佑陶灵祠、御窑工艺博物馆等建筑,展示了御窑精湛的工艺和悠久深厚的陶文化,还有清代督陶官唐英的介绍。唐英隶属汉军正白旗,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管理景德镇御窑厂二十余年,潜心钻研陶务,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不仅精美还有创新,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遗址所在的珠山位于景德镇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据《浮梁县志》记载:“珠山,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树十仞,绵亘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这座山渐渐消失,只剩下龙珠阁旧址还有十米多高的台地。
珠山之上的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现在的龙珠阁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34.5米。据说在日本瓷器产地濑户市,也有一座复制版的“龙珠阁”立于“珠山”之巅,表达的是濑户人对景德镇龙珠阁的崇敬之情。
龙珠阁下的御窑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地方,不仅有内容,建筑造型也极具特点,博物馆由8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体结构组成,下沉的庭院,开放的拱券,古朴的色彩,以其“高颜值”成为拍照超棒的背景。
御窑博物馆内展出了大量修复过的瓷器残片。过去,御窑生产的瓷器如有瑕疵,必须在专人严格看管下砸碎销毁,以免流入民间。经过文物专家修复后,这些不完美的瓷器已经让人叹为观止,可见入选御用的瓷器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传承非遗,皇窑
皇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生产性保护和研究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是一个集“产、学、研、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是一个全景再现、活态传承、真实演绎历代皇家御窑制瓷技艺为核心内容的皇窑陶瓷文化旅游景区。
在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工匠师傅们正在用传统工艺制作瓷器,将一道道工序用实际操作展示在游客面前。这里是景德镇瓷器文化的研学基地,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陶瓷制作,并亲自动手,情景教学,把瓷器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中。
皇窑景区园林建筑古朴雅致,通过实景展示瓷土的加工过程,从矿石到陶泥,每一步都兢兢业业,体现了严谨的工匠精神和丰富经验的积累。
为了纪念唐英对景德镇陶瓷做出的贡献,在皇窑建有一座唐公祠,展示了清代督陶官唐英的生平事迹。唐英在任时,正是景德镇陶瓷的鼎盛时期,制造了众多瓷器珍品,把景德镇陶瓷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
皇窑品牌的主要创始人黄云鹏是国内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享有“中华仿古瓷第一人”之荣称,2013年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二届“薪传奖”,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荣获“大国非遗工匠宣传大使”称号。
作为古陶瓷研究学者的他,几乎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古陶瓷研究和研制中,足迹遍布景德镇各个古窑址,从事仿古瓷制作及陶瓷美术创作50余年,许多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在皇窑我们看到了很多国宝瓷器的复制品,形神兼备,几可乱真。
景德镇版798,陶溪川文创街区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陶溪川,这是一片艺术氛围浓郁的文创街区,过去曾是一片陶瓷厂的厂房,经过改造后,保留着满满的工业风,用创意包装,看上去颇像迁移过来的798分8。
具有年代感的老厂房,如今成了咖啡厅、工作室、餐厅、画廊、精品屋,将古老与现代结合,演绎出糅合的文艺气质,给喜欢艺术创意的人们开辟了一处精神的家园。通过文化植入让工业遗产成功转型,陶溪川成了景德镇的文化新地标、城市新名片。
夜游“大碗”昌南里
在景德镇有一处必打卡景点,这就是位于景德镇昌南拓展区陶瓷文化旅游城的昌南里艺术中心,当地人俗称“大碗”。
昌南里艺术中心“大碗”的造型灵感来自于宋代湖田窑影青斗笠碗,寓意“万瓷之母”。艺术中心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4层,层高8~10米,中庭采用全挑空结构,设置了3个1000~30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提供约5500平方米展览空间,为开展销售、展示、培训、创作、拍卖等陶瓷文化活动提供了宽敞优雅的空间。“大碗”外墙采用纳米喷涂铝单板,呈鳞片状叠瓦式布置,通过灯光的投射,“大碗”外面共呈现八种颜色,还可以通过4D技术投影出变幻多样的图案。
在“大碗”附近,还有音乐广场、文化艺术中心、书店、酒店、艺术馆、美食街 、零售潮牌、酒吧娱乐等,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游览、拍照的好去处。这个目前国内最大的瓷碗,已成为景德镇新的必打卡地。
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中国陶瓷博物馆一定要看,于是景德镇之行的收官一站我们来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这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博物馆,收藏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
从瓷器的烧制工艺,到各个时代的精品佳作,博物馆里的展品让我们目不暇接,在赞叹瓷器艺术品的同时,也对景德镇的工业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很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专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景德镇传承了数百年,也成就了景德镇瓷器高超精湛的工艺水准。
中华文明一直以来以耕读为主流,景德镇的瓷器业以其高度的发达和卓越的成就,成为古中国工业文明的杰出代表,领先世界数百年。千年瓷都景德镇,无愧于“China”,担当得起与国同名。几天的探访,让我们更深刻地叹服先人的智慧和匠心精神,这是精美瓷器艺术品之外,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自豪的底气,满满的文化自信。
推荐阅读
旅行摄影师冉静
9.5千
22

旅行摄影师冉静
6.0万
11

Annie丹燕
12.1万
11

津门网
2.2千
5

冯赣勇
5.0千
11

冯赣勇
6.2千
11

习小远的视界
6.5万
19

一路南风行摄
4.4万
11

huochexia
5.4千
11

huochexia
5.4千
15

旅行水水
4.2千
11

huochexia
8.1千
13

huochexia
7.5千
12

小徐华
3.6千
11

huochexia
6.0千
14

huochexia
6.9千
11

葵小小
2.0千
0

Naive天真01
2.4千
0

木易真人
6.4千
14

富龙哥
1.8万
12

江啊大梨
7.1千
15

青岛老哥自驾游中国🇨🇳
7.6千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