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中国瓷都的源头溯源——瑶里古镇、浮梁古县衙3天2晚探访记
出发时间
9月
行程天数
3天
人均花费
1.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江南的古镇有不少,大家能数出一大串,但知道江西瑶里古镇的似乎并不多。
瑶里古镇不光是一个小镇,它是5个景区的综合称呼,包括瑶里古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东埠古码头、汪湖森林公园、绕南陶瓷主题园、梅岭度假区这5个景区。
进入瑶里,但见群山翠绿,河水清清,林木葱郁,是一个天然氧吧,据说现在这里的森林履盖率已超过90%,不论真假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确实是满山披翠、层林尽染的景象。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古窑址、古民俗等人文景观也不少,来这里既可游山玩水,又能访古寻幽,妙哉!
此次行程:
第1天:瑶里古镇,宿梅岭度假山庄。
第2天: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东埠古码头、汪湖森林公园、绕南陶瓷主题园,宿梅岭度假山庄。
第3天:浮梁古县衙。
2022年9月21日上午抵达景德镇市高铁北站,在市区一家餐馆用完午餐后就直接奔瑶里古镇了。
因为要在瑶里镇玩3天,所以中巴车路过瑶里古镇时并没有停车,而继续朝安徽省方向开,行驶10公里后到达路的尽头,停在了一个山窝里的山庄,叫梅岭度假山庄,这两个晚上我们一行12人就住这里。
这里太清幽了,与世隔绝一般,离最近的梅岭村也有两里路。
进了山庄大门,迎面是几排木屋,感觉来到了苗寨,有新做的,也有仿古的。房间有便宜有贵,最便宜的不到两百,可以住很有特色的木质房间。
有一栋房子靠溪,叫临溪楼,夜里可以枕着水声入眠。
这里没有酒吧、夜店、网吧,你能听到的只有风声和鸟声。
一夜好梦,推开窗,新鲜的空气吸入肺中,整个人瞬间神清气爽。
山庄大门右前方有座“红军桥”,同伴们清早都去看了,拍了,唯独我没去,不管真实性有几分,反正我主观认为那是硬生生扯到一块。
【瑶里古镇,不是婺源胜过婺源,半在人间半在仙界】
理想中的小镇应该是记忆中的样子,街道老旧古朴,没商业化,很巧,瑶里便是!
这是一座被时空尘封的家园,2022年5月19日发行的《中国古镇(四)》邮票,第一枚就是瑶里古镇图案。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可一提白居易写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你便会“哦”一声。浮梁,即是管瑶里古镇的县,在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市。古时,瑶里镇与景德镇同一个级别,都是浮梁县下辖的乡镇。
瑶里,不是它的本名,它原名窑里,是一个瓷窑密布之地。然而燃烧了千年的窑火终于某一天熄灭了,大批瓷窑关闭,“窑里”风光不再,变得名不副实,后来很识趣地改称“瑶里”。
这一改就不得了啦,音相同,含义大不一样,“瑶”是瑶池仙境的“瑶”,民间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美玉,寓意这里曾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瓷器;二是比喻这里风景优美,像瑶池仙境一般,人称景德镇的后花园。如此说来,倒也很贴切。
从地理位置来看,瑶里镇与婺源县、安徽休宁县、祁门县相交,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知名又不出名的古镇,富龙我去过两次,今儿把一些东西写下来,聊以铭记。
有些地方,须跋涉,须翻山越岭,
有些地方,可慵懒,可虚度时光,
瑶里,就是这样一个供你浪费时间的地方……
群山环抱着古镇,山都不高,一条不宽也不窄、不深也不浅的瑶河穿镇而过,古时满载茶叶、瓷器的商船从这里开启万里征程,形成了众多文明遗迹。如果徐霞客来到这里,一定会为它单独写一篇。
瑶里古镇,始建于西汉末年,现今遗存下来的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栋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信步镇上,会使您仿佛走进了明清时期的历史画卷。玩穿越,你也能做到。
总有一些压抑,总有一些繁杂,总想逃离北上广,找个僻静的小镇,静静呆着。如果是这样,瑶里的清新、瑶里的闲适,能让你找到心灵的寄托,回归自我。
从窄窄的入口步入古镇,一条悠长的明清商业街出现在眼帘,这是徽饶古商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长千余米,分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民谣道:“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动的反映了唐诗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世场面。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数百幢明清古建筑无粉饰、无雕琢,只是时光加重了它的灰色。
古镇虽然老旧不堪,却是十分的干净整洁,光滑的石板路上承载了无数的传说。
轻轻推开木门,发出吱呀一声,门后演绎多少人间真情……
我笨拙地端起全画幅,捕捉你,还有老巷……
这里的民居并不是赣派建筑风格,而是徽派,瑶里历史上和婺源一样都属于古徽州府,归安徽省。赣派是青砖灰瓦,而徽派是白墙黑瓦,至于马头墙,则是相似的。
翰林第、大夫第、刺史第、进士第等官邸随处可见,昔日无比光耀的大夫第,曾经的书香门第人家,今日暗淡了几分,幸好门前的几盆花给它鲜活了几许,还有这路过的三位美女。
方美老宅也须一提,砖木结构的房子,屋内的木雕很漂亮,现由他的子孙看门,景区每月给他发2000元,他就在家里上班,有人来了就带进去看看。褪尽了朱漆的木门在风雨侵蚀下早已辨不出颜色,厚重的大门背后藏着一段让人嗟叹的故事。
我漫步在幽深的古巷里,触摸着长了青苔的院墙,轻抚着老宅残而未破的木柱,凝视着镂空的窗棂,心绪便紧紧地与古镇的昨天黏合在一起……
漫无目的地走着,邂逅一位老者,他坐在自家门前刷着手机,这里变了,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变。
大樟树下围坐着七、八个居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古镇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模式,散发出闲适安详的气息。朴实的民风和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难以离别。
偷偷溜进一户人家的小院子去拍照,花花草草布置得巧妙、秀美,很出片。
圆形箥箕里晒着萝卜干,满满的生活气息,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镇上有一些居民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也有的改成了餐馆,生意不淡也不很旺。
镇上开着几家卖陶瓷和玩陶艺的体验店,路过的游客都会进店瞧瞧。
偶然间被街上一家古玩店吸引住了,店面不大,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各种旧物件,有些东西尚未见过,有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木雕、窗花,有根雕、摆件,有铜壶、铁罐,有陶器、瓷器、花瓶,日用的、装饰的,应有尽有,仿佛收罗了天下。店主也不吆喝,任你在这里观赏。这种不争不抢的淡然,正是江南小镇最独特的魅力。
古镇依旧是古时行马车的路,弯弯窄窄深深,至今未曾改变。路面是用瑶河滩上的鹅卵石铺的,高低不平,鞋底薄的走在上面会搁脚,而这里的居民出出进进居然能在狭窄的弄堂小巷里骑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路段则被踏得平滑、铮亮,深深地印下祖先的足迹,也印下现代子孙前行的脚步。
岁月在屋顶、墙上、门上留下了印痕,千百年来,小院依旧,高墙无言挺立,也轻轻诉说……
古镇的砖墙上,还留有斑驳的语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我略略担心,这种千年不变,一定曾经扼杀过追求新生的心灵。但转而一想又有点庆幸,正是这种百年坚守,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摸到历史的气息,接近历史的本原。
镇子是一河两岸的格局,一汪碧水映青山,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宛如一幅画卷。
沿着碧波如镜的瑶河前行,有古桥,有古码头,古民居都依河而建,与江浙的古镇风格相似。但是这里背靠青山的优势,你江浙没有吗,这是限定版的江南古镇。
站在桥上远眺古镇,山峦绿意葱葱,植被茂密,河水浸染成绿色;山下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总让人想起纪录片中的画面。
透过拱形桥洞看过去,一溜的民居,又有几分凤凰吊脚楼的格调。
别闹笑话,这不是桥,它叫灌溉水渠,在当年这可是不用公开招投标的大工程。
几座桥横跨两岸,首尾两座是木板桥,尤其是北面那座,掩映在古樟林之下,成了网红打卡点。
我最喜欢的还是架在河面上的那一座座简易木桥,用几根圆木支撑桥面,架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简单,却极富美感,极富诗意。
两位美女、一位小哥哥在河中石头小路上戏水和拍照,让这幅山水画活色生香起来。
你以为这里可以坐竹筏游,错错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偶遇姐妹俩,帮她们在河边不同位置拍了几张照片,第2天在梅岭度假山庄吃早餐时碰上她们,原来与我同住一店,能跑到这么远住店的人决非凡人。
很不幸,富龙我在河边遇上了南昌职院3位男学生,从此给他们打了半天的工。天啦,女学生哪里去了?
原本偷拍其中一位静坐在岸边石板的中年妇女,结果招来了一帮。
古镇上有座廊桥,游客走累了可来此休息,里面有木凳可坐。夏季,镇上的居民便会来桥上乘凉闲谈。站在风雨廊桥上,还能四顾瑶里的青山绿水。
瑶河是古镇唯一动感的画面,低低的渠坝,时光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走......
溯河而上,如画如屏,置身于此,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瑶里,颜值不逊于宏村,也是一处失落的天堂。
瑶里出产陶瓷和茶叶,这两样恰巧自古就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心头所爱,步入河岸一客栈,上一杯茶,瑶里茶汤色清澈,馥郁芳香,获奖无数,曾作为“贡茶”敬供朝廷。时光在茶水中翻滚,忘却了生活中的苟苴。
河边的凉亭,也是茶亭,在亭中可品茶,可卿卿我我,人生一大快意!
河里有不少鱼,可是河两岸到处有禁鱼的标示。难道鱼不是捕来吃的吗?
我在河边使尽洪荒之力提水,你在桥上悠然地装逼,两种不同的人生。
大叔挑着一担水,步伐坚实地走上坡岸。
小镇虽深居山中,但在特定的红色年代,也没能置身事外。这扇剥落的灰墙,围着的小院,门前标示着“陈毅故居”。
这座旧宅原名“敬义堂”,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陈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把躲在深山里打游击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将他们带出山去抗日。
院中种植一株桂花树,有些年份了,寓意子孙蟾宫折桂。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游击战的根据地之一,追忆当年,感恩当下。
初听“狮冈胜览”以为是一个观景台,找到它后却是一幢房子,还不太好找,在巷子里绕了几个弯才到。
这是一座与四周房屋不搭的建筑,它是瓷茶商人吴佣舟的私宅,外洋内中,外表是巴洛克式的欧洲风格,内部则为典型的徽派合院式建筑,建于清代,因坐落在狮山下,故叫此名。里面的雕刻很精彩,比起卢村的木雕楼丝毫不差。
四水归堂的天井,用长久不变的样子来守卫着专属于这里的商人故事。
瑶里有吴、程两个大姓,镇上便有两个大祠堂,一个是吴家的,一个是程家的。
吴家祠堂位于河的西岸,门楼高大,尽显当年的家族高贵,大门敞开着,现在平日里居民家的红白事都在这里操办,这里也是社区的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经常有居民在祠堂从事一些文娱活动。
程家祠堂则在河的东岸,又名“惇睦堂”,此祠背靠狮山,面临瑶河,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修过,多少年过去了,依然保留着旧时模样。
祠堂的正门不开,要走侧门进去。屋梁上有很多关于程咬金的木雕图案,据说,这里的程姓人家都是程咬金的后裔。1938年新四军抗日动员大会便是在这个祠堂召开的。
程氏祠堂也是瑶里博物馆,砖雕、石雕、木雕题材丰富,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程氏祠堂门前这座小桥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拍摄地,这是我国一部经典的电影,看过的人,说明你已经老了。
电影中的潘冬子将这座木桥上的绳索砍断了,让白狗子们猝不及防地都掉落入河里。
古街的中段位置上还有座古寺,叫高际禅林寺,寺不大,听说是从汪湖村的山沟里搬过来的。如今,寺中不见出家人。
瑶河边开着数家民宿,每间从90元到180元不等,自己去谈价吧。这家“瑶何楼”,名字听着就喜欢,推门进去,果然不错,设计精巧,雅致得很。
时光在虚度中远去,夜幕降临,瑶里灯火亮起,在外面嬉闹的小孩被妈妈唤回吃饭。
饭店老板将餐桌摆放到河床上,食客们伴着潺潺河流声,享受美食,别有一番情趣,超仙。
看着这一切,放下一切,忘却一切。
双眼迷蒙中,一瞬间竟不知身在何方,是仙界?还是人间?
第二天上午8:30驶出梅岭度假山庄,在山脚下行驶半小时后开始盘山而上,来到高岭国家矿山公园。
【没有高岭土,何来景德瓷?】
浮梁县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现在是一片寂静,然而历史上这片山区却是日夜热闹非凡,有着高光时刻。
这个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矿山公园,从宋代开始就在为人类的文明作着积极贡献。
不去高岭就不能真正懂得景德镇瓷器的真谛,乘车在翠绿的山林中穿行,盘旋至半山腰时,车停了,到了矿山公园的大门口。
不像是来到了矿山,反倒像身处森林公园中。这是一座人们仰望的山。
我们从古道开始游览,古道修建于宋代,长2.5公里,全部由麻石铺成,共5600级台阶,在过去的200年里,矿工们就是走着这条路将一担担高岭土挑到东埠码头,然后运往景德镇的。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原料之一,这种土耐高温,加入磁石粉当中就可以高温烧造出胎质紧密的瓷器,因出产于高岭村,得名为高岭土。
西方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烧制不出好瓷器,就是因为不知道要加入高岭土,后来他们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他们生产的瓷器也好起来了。
一撮高岭土改写了制陶的历史,南宋末年,浮梁发掘出高岭土,将高岭土浴火为瓷,瓷器变得更加坚硬、洁白,引起了陶瓷行业巨大变革,高岭土成为了点化瓷器品相的第一要素,被称为“瓷骨”,故有“没有高岭土,何来景德瓷?”一说。
世界上任何资源终有一天被耗尽,很不幸,高岭土便是这宿命。
高岭山经过200年的开采,枯竭了,1965年高岭瓷土矿开采工作从此画上了句号,说哀叹号更为妥当。
被挖的矿山留下了很多采掘遗址,光矿洞口就有上百个,大小不一,有的只能容一人爬行进入,有的矿洞口长满青苔,甚至被长出来的枝条遮盖住了,若不是被清理出来作为展示,外人根本发现不了。
古道半途有个接夫亭,始建于明代,巅峰之时高岭山上每天有千名矿工,他们挖矿时都是不穿衣服的,就如三峡的纤夫。矿工们大多不是本地人,长期不能回家,家眷们就在年节来山中探望,但又不宜到工地上见老公,便在这个亭内与丈夫相见。
继续下行,来到两座山的峪口,峪口处有一座集桥、亭、庙、阁于一体的亭庙,由于此处聚山水之秀,故叫“聚秀桥”,里面4块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的功德碑上详细记载着高岭古矿开采的盛况。
历史凝固的地方,往往是后人沉思的地方。
下了山,便是东埠古码头,它是与高岭国家矿山公园合成一个景区的。
【东埠古码头,瓷都的运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如今它遗世独立】
一座古码头承载了一段繁华的历史,这座古码头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所需高岭土、釉果等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它便是浮梁县瑶里镇东埠古码头。
早在宋代,这里叫鸿潭村,东河穿村而过,明代时因运销瓷土的船舶都在鸿潭村境内的东河装货卸货,大量的人流物流促进了村庄的发展,村民沿岸陆续建起了日杂、布匹、烟酒店铺及客栈、饭馆、茶馆,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到了清代时街道已延长到一公里,名列浮梁县四大古街之一,成为码头集镇,从此改名为东埠,意思是东河岸边的码头。
东埠古街区是一纵二横格局,与河道平行有两排房屋,两排房屋中间是狭长的街道,路面由石板和卵石铺成。
古街上每家店铺都有前、后两扇门,前门对着街面,后门则开在临河的这边。前门柜台砌得都比较高,那是为了方便骑马的人不用下马就能买东西。
从街上现存的模糊的店名来看,当年古街上不仅有专门贩卖高岭土的商铺,还有药店、布店、鞋店、豆腐店、猪肉店等不同类型的商铺,多达几十家。
细看两边的房屋,错落不齐,都是徽派建筑,而不是赣派风格,最高也就两层,砖木结构,砖是青砖,木是陈木,已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时间在这条古街上仿佛凝固了,坚硬的石板被来来往往的独轮车碾磨出深深的辙印,足见当年东埠码头是有多么的C位。
沿河而建的吊脚楼又有凤凰古镇的味道,这边来的游客很少,富龙我喜欢这种原汁原味、质朴的风貎。
自从瓷土船运业务停摆后,东埠古码头便一落千丈,走在冷冷清清的街巷里,两侧是破旧不堪的门板,还有一些高高的门头,都想告诉来来往往的人那往日的故事。可惜的是,盛景不再,从几位原住民好奇打量我们的眼神,就能够看出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而另一条巷弄里更加宁静无人,户户柴扉紧闭,许久许久,才走过一位村妇,留下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古街上没有旅游商品店,也不见民宿、宾馆,小超市也只看到了两家,画风突变,俨然衰落了。
如果稍不留心,就会错过夹在民居之间的瓷业博物馆,博物馆里最大的看点是收藏着以前的高岭土。
博物馆很小,进去参观要另外买票,至于是10元还是20元,隔日就不记得了。
回头来说这条东河,它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发源于瑶里白石塔,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瑶里、鹅湖、臧湾、王港等乡镇,全长100余公里,是古代景德镇重要的交通运输动脉。昌河汇入赣江后直通鄱阳湖,与长江联通,将瓷器运往世界各地。
长长的河岸边有七座码头,古时每个码头由不同的船会把持。
河岸和码头都是用大石块垒成,这就是当年窑工挑担上船的地方。如今只有东边的码头还保存完好,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外景拍摄地。
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时,潘冬子跑过的那座木桥,如今已改建为又平又直的小石桥了。
横跨东河上的七孔大桥,修建于民国时期,气势不凡,尚能折射昔日瓷业帝国的光辉。
站在石拱桥上看古村,一湾青水映两岸,房舍重重,山势迤逶蜿蜒,好美的山村。
古码头没了货船,没了商人,曾经盛极一时的东埠,如今翻篇了,无人问津的场景让我发出淡淡的惆怅……
离开东埠古码头,马不停蹄地奔往绕南村。
【中国瓷都在景德镇,景德镇瓷器源头在绕南村】
劳动创造了世界,人类的文明成果大部分是最底层的民众生产出来的,比如景德镇市的陶瓷。
景德镇的瓷器从何而来?
这就不得不提起绕南村。
说到绕南,我们都一脸的懵,从没听说过啊,这是哪里呀?
景德镇人心里都有数,绕南,是景德镇陶瓷怎么绕也绕不开的地方。
绕南,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曾经引领景德镇陶瓷走向辉煌,走向世界。
如果说陶瓷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那么绕南则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
绕南陶瓷主题园大门做成了馒头窑形状,非常形象地展示了瓷都特色,上面嵌着“瓷之源”三个字,可别说这是绕南村自封的,它可是景德镇市官方认定的。
瑶里套票包含这个景区,不过也可单买,门票20元一张,不算贵吧。
进入绕南陶瓷主题园,觉得园内出奇的美,完全不像窑厂啊。
这里是瑶里最美的一个景点,群山环绕,东河日夜流淌,河水清澈见底,青山依依,竹林幽幽,没有PM2.5。到了秋天,还是赏枫寻秋的好去处哦。
来到这里不要急于去看窑,先在清澈的河边坐一会儿,静静地欣赏,水车悠悠地转动着,水碓有节奏地“吟唱”着。
河里有水,水上有桥,桥旁有树,是一棵半倾倒的大树,横在小河上,树身上布满青苔,在这里拍摄的画面很是唯美。
路边有一堆石块,不是废物,它是宝石,叫“釉石”。
很早很早以前,古人还没识别出高岭土的用途时,采用这种瓷石来制作釉。釉是什么?她是瓷器光润平滑的外衣,她赋予瓷品洁白如玉的美。
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处作坊,我暗自思忖,古人为什么烧制陶器要沿河而建?这是因为他们要利用水力来粉碎瓷石。
烧制陶瓷一要有瓷土和釉石,二要有砍伐不绝的烧窑的柴,三要有充沛的水源。很巧,这一切绕南村都拥有。从唐代开始,绕南村民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瓷了。
木质水车借助水流日夜转动,带动着大木杵,不停的击打凹槽内的碎石料,用一上一下最简单的动作将它打成粉末状。这种木夯构造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将大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最节省能源的。
这个水碓不是现在搞的仿古物,它是南宋时期的水碓,在历代工匠的修复下,保存至今,是目前瑶里镇唯一的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水碓,也是研究瓷石加工工艺的活标本。
在水车的另一侧,垒切有多个小池子,有的池内存有泥料,有的是空的。
这就是釉料沉淀池,当水车的木夯将料石粉碎后,就放入这池内进行过滤,然后制作成釉料坯。在遗址保护区内,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泥池,可见当时的作坊是多么的密集,至今完好地保存了多处宋、元、明等不同时期的古作坊、古窑遗址和古矿洞,绕南堆积物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是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第一手材料的地方。
继续往里走,河岸有棵古树,树茎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空洞,树却枯而不死,象征着绕南村古窑的命运和精神。
沿着溪水继续向前300米,就看到了1号龙窑遗址。这是宋代斜坡式龙窑,窑尾在上,窑头朝下,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
经考古发掘,该窑为合作经营性质,窑内出土的是日常生活用具和窑具,它烧窑的原理,类似家里蒸馒头。
窑室分窑头(火膛)、窑床、窑尾(烟孔)三段,不同位置其窑温不同,下段700℃—1000℃,中段1300℃,烧高脚杯、灯盏、碟子等精美小物件,上段1300+℃,烧壶瓶等大物件。
三段对温度都有特定的要求,那么如何去控制这个温度呢?
这就要靠把桩师傅了。
现代的窑都有个大大的温度测量表,直接调到1300℃,到点停火,瓷器就烧好了。然而,古代是没有的,全凭把桩师傅“吐唾沫”来判断温度,通过吐进窑膛的唾沫蒸发的快慢,来判断窑里的温度,从何决定何时该加柴火,何时该熄火。真是神操作!难怪说“十年能出一状元,二十年难出一把桩”。
沿着河沟再往山里走,还有4座古窑,它们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功成身退。
土与火,前者让人类生存,后者使人类进化。瞧着一座座古窑,感叹这里曾经创造出的无数火与泥的传奇。古人在简陋的作坊中,用传统手工制作出了一件件五光十色、精美绝伦的陶瓷品,让用户心潮澎湃。
明代之后,产业大转移,景德镇成了瓷业中心,绕南村的制瓷业便开始衰落,成为了单纯的原料产地。
往前走走,又走到了一座木桥,两岸青山相夹,每一步都像走在画中。
河上架的木板桥没有任何的防护设施,那是因为挑着瓷器过桥时,担上的瓷器会左右摆动,若装了护栏,则会撞烂,所以桥上没有栏杆。
主题园中有个园中园,叫乐陶园,直白地说就是现场拉坯,我们很多人玩过,把一团泥巴慢慢地转成一个碗,一个杯子,或者自己想要的形状。小时候天天玩泥巴,我的童年快乐是泥巴给的,只是没有今天这个电动底盘,上次在吉州窑体验拉胚时被师傅评为第1名。
拉坯是制瓷72道工序中的一道,底坐是一个转盘,把手放在上面,瓷泥慢慢随着转动成形,蛮好玩的,20块钱半小时,性价比挺高的。
在古窑旁边有一片茶园,茶园里有两座亭子。明代以后,这里的制瓷业逐渐衰落,制瓷用的原料高岭土慢慢的被挖掘殆尽,于是茶叶便逐渐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谁能想到这里的茶叶也变得非常出名,被誉为茶之乡。
深山里的绕南村,在古时是陶源胜地,今天摇身一变,成了桃源胜地,古时的窑厂早已被秀丽山水、文化遗存所淹没,变得风光旖旎,天人合一。对窑不太感兴趣的,来这里只欣赏山水风光也不亏。
【汪湖并不是一座湖,是个啥?】
汪湖并不是一座湖的名字,而是一个村名。听当地人说,汪湖的湖原是胡,因那里住有两姓大家族,一族姓汪,一族姓胡,这两姓家族都是很久以前由安徽的古徽州迁来江西浮梁县的。
为了省事,景区取名时干脆就叫汪湖森林公园,后来把周边的徽州古道和虎头岗皖赣交界碑也都框进来了,便改叫汪湖生态旅游区,但游客通常只是去汪湖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还藏着很宽、很高的南山瀑布。
这里是欣赏自然景色绝佳之处,森林、瀑布、峡谷、竹海一应俱全,瑶里景区套票包含了此景区,门票单买的话就显得贵了,游完全程需一个半小时。
进入景区后只有一条游步道,两侧是原始森林,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树上挂有牌子,教你认识红豆杉、甜槠、楠木、酸枣木等。树龄大多数百,有一些树要几人才能合抱,非常粗壮。这一段景色我没拍一张照片,回到家就后悔了。
走过原始森林后就是天河谷了,奇石、石臼等数不胜数,大自然给人类造化的景观。
山上冲下来的水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侧有的是光滑的斜面,有的是陡峭的岩石。
雨季时流泉飞瀑,潭幽谷深,可惜今年数月无雨,只能想象这壮观的景象了。
这个仙女潭,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你信吗?
古代时这山里有座高际禅林寺,后来毁了,只剩下这点残迹。
景区里最大的看点是南山瀑布,此瀑布是季节性的,5到8月是最佳观赏季节,领队说现在缺水,所以大家都没去,唯独我跑去远远地瞄了一眼,果真是撒尿。
游览汪湖森林公园,不需要走回头路,因为景区的入口和出口不是一个地方,出口是在胡村,与安徽休宁县接壤,再走10里路就跨省了。
胡村是一个自然村落,村前的公路直通安徽省,地理条件不错,目前还挺淳朴自然,不过商业化的趋势已经冒出来了,村民开了民宿和饭馆,也有的在摆摊卖山货。
第3天我们的行程很轻松,只去了浮梁古县衙。
【“中国县署第一衙”浮梁古县衙比其他县高两个级别,凭啥?】
“一座县级衙,半部官文化”,说的是浮梁古县衙。
浮梁古县衙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四年,长达1205年,有“中国县署第一衙”、“江南第一衙”之称,不过现在看到的是清道光年间所建。
最奇葩的它比其他县高两级,其余的县都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浮梁却为五品,高配,是中国级别最高的县衙,全国独一份。
你以为这是段子,但其实是真的。
浮梁县凭什么高人一等?
人家是有资本的,瓷器、茶叶、丝绸是我国古代三大国际贸易商品,而浮梁县就占了瓷器和茶叶两项,唐朝时浮梁县每年茶叶税占了全国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堪称“纳税大户”,对国家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以佐证。
浮梁古县衙不仅高人一等,占地面积也大,达6万余平方米,房屋多至300余间,由南往北依次排列在东、中、西三条平行的轴线上,形成一个宠大的古建筑群,是全国仅存的四个古县衙之一。
历史上,瓷都景德镇叫昌南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现在两者掉了个,浮梁县变成了景德镇的下辖县,五品掉到了七品,谁能想到呢。
走过“浮梁”牌坊,一条笔直的瓷板路直通前方的城门,低头看,你会发现地上是条历史文化长廊,长312米,长长的瓷板上用图文介绍浮梁县的千年历史典故、要事珍闻尤其是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茶文化,记载着浮梁乃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不仅不会觉得闷,而且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历史文化长廊的尽头出现了一座城门楼,由主楼和两座角楼组成,主楼座落在8米高的城墙之上,登上城门楼可一览古城全景。
过城门楼,往右100米是巍峨耸立的红塔,往前便是牌坊。
红塔的佛名叫大圣宝塔,始建于宋代(公元961年),六面九层,距今1千多年,是座融合中国古塔风格和江南建筑于一体的佛塔,为古昌江著名风景之一,塔高40.47米,搁现代仍能算作高层建筑,更别说是在古代了,它是古浮梁的打卡地标。
红塔得名有一个典故。相传朱元璋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失败后,就躲在此塔之中,因为事发仓促狼狈,未问及塔名,等他当了皇帝后只记得塔身是红色的,而整个浮梁县只此一座为红色,因而赐名红塔。
红塔看上去旧旧的,不过只能在一层看看,不能登塔,拍拍外观就好。
由于登不了塔,便往牌坊走去,三座牌坊排列在主道中央,均为三间四柱式。
据考证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起初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成一种纪念建筑,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通常置于孔庙、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有时还竖于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作用。
县衙大门前有棵桂花树,近看是四棵,香飘了1200多年,其中有棵小桂花树从老桂花树的腹中生长出来,世上少有,可谓“母子连心、姐妹携手、四代同根、千年奇桂”。
走近县衙,首先是头门,又称八字开,右侧放置着一个大鼓,是供告状人击鼓鸣冤之用。知县听到鼓声后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果案情重大,知县会立即升堂审问。如果案情不大,对击鼓者要当堂责罚,以抑止刁风恶习。可以想像,当时击鼓鸣冤是要承担风险的。
衙门左墙边立着两块青石碑,分别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杖五十”。诬告要受处罚,这个我们明白。但越诉为何要受到处罚呢?
道光1821年《读篡条例》规定:若有人越过本县衙赴上一级衙门申诉,即使案情属实也要杖五十。用现在的话来说,超级信访就要挨打。如果现在有这样的规定,多好。
据查,明清两朝对越级上访控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对“京控”告御状的,惩罚就更加严重。来京越级上访,被抓住后首先戴上刑具关上一个月,期满后再杖打一百。如果是集体越级上访,“聚众击鼓者”,首犯“发边远卫所充军”,其他各降一等发落。如果查出背后的主谋,即使其未随京上访,“亦照首犯治罪”。
但是如果知县规避责任,擅不受理诉讼案件,则是一种失职行为,对此也要追究惩处,罚俸禄一年。
中轴线上是主建筑,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基本保持着县衙的原来样子。
穿过头门我们进入了县衙的第一进院落,这里叫赋役房,也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钱粮的场所,分别为瓷税房、茶税房、矿税房、户税房、盐税房、碳税房。
明明是下马石,现在的官员却非要写成上马石,他是怕自己下马吧。
穿过赋税房来到了衙署第二重门,正中位置为仪门,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
仪门有中门、东边门、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打开中门迎接”,但是我们来时此门没开。东门又称“生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通过的地方。
我走东门,你走西门。
进入仪门之后是衙院,中间是一条近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旁有古柏数株、古井一口,甬道两侧各有一排房间,对称结构的建筑赏心悦目,左文右武,分别为兵、刑、工、吏、户、礼,是县衙的六部房,保障全县的正常运转。
工房里有古代官民的人物塑像,在线办公模式。
刑房里正在办案,请问办的是偷盗案还是强奸案?
每间房子里只有2张办公桌,公职人员应该不多,若按现在的科级干部标准套算,他们的办公室面积超标了。
仪门正对的是县衙大堂,也叫亲民堂,宣统元年,知县张承祖修葺。
所谓大堂就是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正堂”、“公堂”,是县官举行重大典礼、审理案件的地方。
“明镜高悬”匾额和“海水朝日图”对大多人不陌生,古装剧帮大家普及了。地面上两块颜色深一些的石板称作跪石,东边是原告跪的,西边是被告跪的,诉讼双方过堂时便是跪在这两块石板上。两边立着“回避”、“肃静”,设施一应俱全。
公案上摆放着惊堂木、朱笔和签筒,惊堂木与今日法庭上的法槌相似,签筒里插着令签,令签有黑、红两种颜色,黑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而红色一般不轻易动用,只在处刑时才用,丢出的令签不能收回。
漫漫千年,浮梁县衙迎送了343名知县,其中不乏清官好官,但也有冤假错案,明代《三言二拍》中“一文钱酿成十三条人命”的冤案,就取材于浮梁县衙的真实案例。
县官的审案台游人是可以坐上去的,那感觉就像自己真做了一回县太爷。
在这里还能看到真人上演古装剧中“公堂断案”的桥段,挺有意思的。每天有4场升堂表演(10:00、11:00、14:00和15:30,供参考),演小偷偷盗陶瓷的断案情节,县官威风凛凛。看表演无需另外付费。
15分钟的短剧演出很有趣,尤其操着带浮梁口音的普通话的小偷,在当年真实的公堂里再现历史,让人有代入感。
穿过大堂来到一个四合院,中间雨棚甬道平时主要供县官及以上官员通过。
四合院中,两侧厢房为知县的书启师爷和刑名师爷办公的地方。
师爷是在封建官僚体制、科举制度和绍兴人文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四、五百年,在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师爷按职责和权属可分为刑名、钱谷、书启、征比、挂号、帐房等师爷。
四合院正中是琴治堂,属“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
“琴治堂”的由来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孔子有个学生叫宓子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弹奏古筝的高手,他在山东单父任县令时没带金银财宝而是带着古筝上任。在大堂上,除了惊堂木、令箭外,还有一个古筝,审案件时,宓子贱身不下堂,一面抚琴,一面问案,每天弹琴取乐,悠闲自得,但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尽管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县治理得很好。后任县令巫马期上任后,特意到宓子贱府上求教治理单父的窍门,宓子贱笑说道:我哪里有治理的窍门呀,只不过是依靠众人的力量而已,后人便用鸣琴而治来称颂县官知人善任。
走进琴治堂,只见正堂上挂着“正大光明”牌匾。“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不断渲染,几乎成为清王朝衙门里的一大标志。
不是故宫里皇上办公室才能挂这个吗。
一条廊道把院子中分为两个天井似的小院落,两个小院落各栽了一棵枣树,树龄上百年,据说是当年县官有意栽植,企望保一方平安。
三堂则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一些重要案件也常在此密议,这便是“三堂会审”的由来。
三堂同样有两个天井,三堂门前抱柱也有楹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幅对联最为知名,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写的,深刻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据悉,对联现就挂于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三省堂前。
入内三堂,上挂“清慎勤”牌匾,清慎勤是流传最广的官箴,警戒为官者要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政为民。
穿过三堂来到后门,只见东西各有小房,一边是花厅,一边是茶室,茶余饭后放松休息的地方。
穿过圆形孔门,便到了后花园,后花园叫逸园,林木葱笼。
逸园旁边有一个香山别墅,是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而修建的,白居易年轻时曾寓居浮梁。
香山别墅相当于现在的迎宾馆,庭院式的,里面有一个茶室,可以小憩一下,还有很多对联,值得细细揣摩。
县衙的东侧有一组建筑群,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着九江道署、土地庙、金公祠、衙神庙、三班所、校场、常平仓、县丞署,而西侧轴线建筑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的是监狱、狱神庙、吏舍、主簿厅、典史厅和督捕厅,西侧那边的建筑我没去。
因为我们是从县衙的后门出的,所以进入东侧轴线这一组建筑群时就顺便从它的后门而入,由后往前。
首先看到的是县丞署,这是旧时县丞办理公务和起居的场所。
何谓县丞?县丞也是官,为县令之佐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助理或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其职责是协助知县处理全县的政务,分管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该职始设于战国,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20里者不设县丞,清代时全国1300多个县仅有345个县设了县丞。
往前门方向走,是“常平仓”,也即是储存粮食的仓库。此仓库为清代康熙十年所建,全县另有上西部都的东仓、镇市都的南仓、彭村都的西仓和修溪都的北仓。
再往前走是“架阁库”,是当时储存军需和兵器的库房,也收藏管理衙门档案。
三班指皂、壮、快三班衙役,是县衙门中最㡳层的组织。他们的分工不同,皂班负责看守监狱和值殿堂,壮班则站堂行刑和力差,快班是专门缉捕罪犯的,跑外勤,他们都是衙门最基层的执法人员。
然后是“鄼侯祠”,是供奉汉代大臣萧何和曹参二神的场所。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任相国,萧何死后,曹参继任。
之后就到了金公祠,实际上已经走进了浮梁察院的后院,金公祠是浮梁察院的一部分,是察院的二进院落,今天成了浮梁县廉史馆,展示着古代乡规民约原品、浮梁监察诗文、历代按察御史、廉政史话、县衙楹联等。
第一次知道清朝除了县衙还有察院,察院是监督县衙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纪委监委,它不隶属于县衙,是独立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可以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再往前便是察院的一进院落“育正堂”。“育正”,意为官员必须德才兼备,忠君爱国,清廉正直。
出了院落,就是“浮梁察院”的正大门了。在全国现存封建时代县级监察机构衙署中,这是唯一的一座“察院”遗存,尤为珍贵,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县级行政管理尤其是监察机构的活标本。
“浮梁察院”在历史上产生过“千里去做官”、“养廉银”、“官不修衙”等与勤政廉政相关的监察制度,为清廉从政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隔离墙,对今天推进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从察院出来,可以看到正前方的红塔。
游历古县衙,既欣赏了古建艺术,领略了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了封建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还过了一把古代五品知县瘾,知道他们是怎样当差的。
推荐阅读
旅行摄影师冉静
9.5千
22

旅行摄影师冉静
6.0万
11

Annie丹燕
12.1万
11

津门网
2.2千
5

冯赣勇
5.0千
11

冯赣勇
6.2千
11

习小远的视界
6.6万
19

一路南风行摄
4.4万
11

huochexia
5.4千
11

huochexia
5.4千
15

旅行水水
4.2千
11

huochexia
8.2千
13

huochexia
7.6千
12

小徐华
3.6千
11

huochexia
6.0千
14

huochexia
6.9千
11

葵小小
2.0千
0

Naive天真01
2.5千
0

木易真人
6.4千
14

富龙哥
1.8万
12

江啊大梨
7.1千
15

青岛老哥自驾游中国🇨🇳
7.6千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