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泰安岱庙
出发时间
10月
行程天数
7天
人均花费
1.1千
和谁出行
夫妻
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华夏名山第一庙,是古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旧时,每当农历3月28日东岳大帝圣诞日,泰山人就在岱庙内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一提起东岳庙会,大家就会想起《水浒传·七十四回》中所描写的浪子燕青打擂的故事。天下高手云集东岳庙,浪子燕青身手不凡,一场恶战,不可一世的恶霸任原,终于成为梁山好汉的败将,一时间轰动了泰安州。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区北部,恰好处于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达岱顶南天门的轴线上,把山与城和谐地联为一体。岱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按最高规格的帝王宫城形制来营造的。它城碟高筑,庙貌巍严,结构严谨,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面积96600多平方米。它在总体设计上是把众多的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它的空间序列也是按照轴线的纵深发展而逐步展开。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中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钟楼、东寝宫、东道院;西侧佐以延禧殿、环咏亭、鼓楼、西寝宫、雨花道院。
岱庙创建于西汉时期,拓展于唐宋,后经多次重修,建国后又屡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遥参亭:游岱庙首先要从遥参亭开始,它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然后选择吉日良辰才再入庙祭神。亭前有石坊,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四柱三间,为冲天柱式牌坊,顶端蹲立着“望天吼”石兽,额书“遥参亭”。坊的左右铁狮蹲列,旗杆高竖。
现在的遥参亭,基本上是明末的格局。它的规模之小、空间之狭与岱庙形成对比。这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表现手法,烘托得岱庙更加雄伟壮丽。
坊前是“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开凿,方石垒砌,玉栏环围,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后流入池内。因在池的西北和东南角上各有石雕龙头一个,专供出入水之用,所以称为“双龙池”,池北侧的华板上大书着“龙跃天池”四个字。双龙池在当时既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又解决了旧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池前为通天街,南头就是古泰城南门。古时游人一进入南门就置身于“登泰山如登天”的庄严气氛中,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列于街两旁迎驾天子。
岱庙池旁有唐槐蔽荫,池后耸立着《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五月三日屠杀我军民5000多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被迫迁往泰安,第二年在周年纪念大会上泰安民众捐资立碑,铭记国耻。碑座为方形,上刻“民国十八年五月立”,碑身是四棱上削,似怒剑刺空,与济南军民当年所立《五三惨案纪念碑》相同。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大意是: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正阳门:这就是岱庙宫城,开八个门。朝南的5个,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也是帝王之门:“正阳者,南方日中之气也”。两侧的小门是掖门;掖门的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意思是在山下看,泰山仰之弥高,又目睹其大。庙东有“东华门”,又称“青阳”,西有“西华门”又称“素景”,是按天神五帝东为青帝、西为白帝而命名的。北门叫“厚载”,意思是大地能载九皇之德,又称“鲁瞻”,取意于《诗经·鲁颂》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为鲁国人民所瞻仰,与岱顶的瞻鲁台相呼应。原来在这八个门之上都有门楼,庙的四角按八卦也均建有精巧玲珑的角楼,但民国战乱时都被毁坏了。改革开放以来,泰山管理部门先后重建了正阳门上的五凤楼、厚载门上的望岳楼以及耸立于城墙东北角的艮楼、东南角的巽楼、西北角的乾楼、西南角的坤楼。请大家眺望一下,那高悬于城墙上的阁楼,斗拱出三翘四,彩绘点金飞龙,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斑驳残破的城墙,不晓得是岁月留痕呢,还是战争创伤;
进入正阳门。看到的是轴线上的第二道门配天门,配天就是取孔子之语“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后步廊式穿堂而过。
殿内原来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的泥塑神像,民国年间被毁。两侧是配殿,东边是三灵侯殿,祭祀的是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岱顶南天门见到了这三位神人,于是就加封为“三灵侯”,后来在这里建此大殿祭祀。西配殿叫太尉殿,是专门祭祀唐代名人杜崇的。此人在唐武宗的会昌年间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东西配殿于1968年全部拆除改建成平顶展览室,现在我们看到的殿堂是1998年重建的。
这棵生长在路东侧的古柏树传说是汉柏,苍郁挺拔,枝繁叶茂。在它的主干与侧枝的交接处之上长了一个奇特的树瘤,越看越像一只顽皮的猴子在猴头猴脑地到处张望,胸前还挂着一个似圆似方的印牌,这就是岱庙八景之一的挂印封侯(猴)。也使大家联想到了“关云长挂印封侯”的故事。
院内东西两侧有碑碣20多块。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南方的宋代《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和西南方的《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两座丰碑东西对峙,高大雄伟,龟趺螭首,气势非凡。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
碑高9.25米,宽2.1米,仅这青石大龟座就有七立方米,重达四万余斤。这里面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传宋徽宗于宣和年间重修岱庙后要立丰碑纪念,并定下尺寸,必须超过岱庙内所有石碑。《宣和碑》是当年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的,朝散大夫张崇篆书碑额并书写的碑文。碑文追溯泰山祭祀历史,粉饰太平盛世,叙述了宋徽宗自从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登基后至宣和四年在21年间“诏命屡降,增治宫宇”的情景。碑阴有明代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的题刻“万代瞻仰”四个大字。从此碑可以看出,岱庙在北宋末年已发展到相当宏大的规模,各种建筑共计813间,与今日的180多间形成显明的对比。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宋真宗于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所立,俗称《祥符碑》。碑高8.2米,宽2.3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文首先借助泰山的神威,对北宋王朝极尽歌颂之能事,叙述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和四年不断晋封泰山神的经过,鼓吹赵恒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他们把打了胜仗还赔款的“澶渊之盟”后出现的暂时稳定附会为封禅之功。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个大字。
配天门后是仁安门,取自孔子“仁者安仁”之意。殿内原祭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是东西门神。
天配天与仁安之门,由通道相连,前有铜狮蹲列,后有石狮守卫,更增加了殿宇神圣的威严。
跨出仁安门后就进入了天贶殿大院,眼前就是阁老池,石栏环筑,小巧玲珑。在池内及其周围分布着九块玲珑石,是金代大安元年即公元1209年时,奉符县吴刊奉老母王氏所献。这些因海底沉积而形成的石灰岩,均具有透、露、瘦、垢、绉、丑、秀的特点,姿态古怪,耐人寻味。
更怪的是在阁老池的东侧有古柏,树干上淤结了一个球状疤瘤,酷似一只双目仰视的瑞兽麒麟,右上方还有一个圆形树疤,天然的组成了另一个岱庙八景之一-麒麟望月。
池之北侧路东又有一株枯死的古柏,看它那躯体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盘旋而上,纹理清晰,质感细腻,尤为奇特。传说它是一位古代忠臣的化身,在陪同天子祭泰山时,由于不满巨大的耗资而挡驾进谏,激怒了天子,后在群臣的请求下虽免于一死,但又因他的耿直不阿,拒不谢罪而重被斩首,他的魂魄就立于路旁向泰山神申冤告状,被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宁死不屈。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从这棵树的造型特点而言,却蕴含着一种曲折奋进的力量,还有一种既刚健又柔和的美感,这正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在这宽阔的大院里,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透过空隙咱们便看到一座巍峨峻极、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东岳大帝的神宫-宋天贶殿。
大殿创建于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是宋真宗为答谢天帝赐“天书”所建,元代重修时改称“仁安殿”,明代重修后更为“峻极殿”,民国初复称“天贶殿”。它是按照帝王的“九五”之制设计的,即面阔9间,进深5间。这是根据《易经》所说的“九五,飞龙在天”的含意而制定的,它的顶是重檐庑殿式,下部斗拱承托,上面覆盖着黄琉璃瓦,整座大殿建于高达2.65米,面积为800多平方米的双重品级台上,辉煌壮丽,峻极雄伟,展现着皇家权势的气派。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及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大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泥塑坐像,高4.4米,下设高达1.6米的须弥束腰方形石座。神龛上高悬着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祭祀泰山神时所题“配天作镇”匾额;殿门内上挂乾隆于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所题的“大德曰生”巨匾。
大殿重台之南有小露台,台上有一巨石卓然中立,这就是“扶桑石”,又叫“介石”,俗称“迷糊石”。
北距14米处的甬道上有一棵古柏独立阶下,传说是唐代忠臣安金藏的化身。武则天称制后,幼子李旦为皇嗣,她怀疑其子谋反,即欲杀害,并派心腹重臣审训安金藏等人。安金藏竭力保护太子,大呼道:“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遂引佩刀刺腹中,五脏并出,气绝倒地,经御医抢救未死,李旦免难。后来唐玄宗继位后,为追思安金藏的忠烈,特封为“代国公”,并诏令在泰山极顶大观峰上镌刻了“安金藏”三个大字。安金藏死后,追赠为“兵部尚书”。据传安金藏的魂魄曾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孤忠柏”,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孤柏披忠。
又传游人在此用手帕蒙住双眼,绕扶桑石来回各转三圈,再去摸那古柏南侧正中的疤缝,便可领受山神赐福。
在孤忠柏西侧的甬道下有一棵古柏,上有一枯枝向北,宛如展翅欲飞的仙鹤,这是岱庙八景之一----仙鹤展翅。
大院的东廊内由北向南陈列着历代名碑,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乾隆重修岱庙记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位于岱庙天贶殿前东侧碑台上。乾隆重修岱庙记碑因碑面光滑透亮,俗称透明碑;又因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称;满汉碑该碑螭首龟座,通高7米。碑文由乾隆皇帝亲自撰书,叙述了因岁庚寅为庆祝皇上六十寿辰,至辛卯恭逢圣母皇太后八旬大寿而重修岱庙的原因。同时记载了古帝王封禅的由来及演变,是研究泰山封禅活动的重要资料。
泰山《大观圣作之碑》,此碑立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为李时雍摹勒的宋徽宗 《大观圣作之碑》局部 御书《八行诏》。碑高450厘米,宽l55厘米,厚41厘米,圆首龟趺。碑阳文20行,满行71字,字径3厘米。书画极瘦,书法似褚河南。额题“大观圣作之碑”3行6字,字径13厘米,系蔡京行书。碑原立泰安城内文庙泮桥西侧(今泰山区机关宿舍院),1974年移置岱庙院天贶殿前。
明《去东岳封号碑》,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洪武三年(1370年)第一次派官员祭祀泰山神,在岱庙天贶殿前西侧的碑亭内立《去东岳封号碑》,去掉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碑高6。55米,宽1。56米,厚0。57米。碑文正书9行,满行43字,共226字。书法端庄严谨。今碑首行缺“磅礴东海”4字,第2行缺“山于”2字。碑有首而无题额,龟座高1。2米、宽1。87米、长3。4米,立于岱庙天贶殿院西南
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立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位于岱庙天贶殿东碑台上。该碑螭首龟趺,通高6.6米。碑文详细记载了金大定十八年春岱庙遭受较大火及金世宗重修岱庙的经过。从整个碑的造型、碑文、书法三个方面表现了独特的风格。该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被赞颂为"三美会一碑,书笔秀逸,实为金源一代金石之冠。"是研究岱庙兴废及历史沿革的宝贵资料。
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碑高4.5米,宽1.57米,厚0.8米。大宋封祀坛颂碑是宋代的一件碑文作品。由丞相王旦撰文,裴瑀行书并篆额。
大宋天贶殿碑,此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十一月。碑高350厘米,宽150厘米,厚42厘米,方座圆首。碑阳刻文33行,满行81字,计2184字,字径2.5厘米。杨亿撰文,尹熙古行书并篆额。额篆书阴刻“大宋天贶殿碑”2行6字,字径l5厘米 ...
唐经幢,创建于唐,由须弥座,幢身,宝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原刻经文,因年久风化现已毁灭
东路的最南端是汉柏院,座东朝西,大门上悬挂着云纹大匾,上书“炳灵门”,李铎书“炳灵门”。因院内原有炳灵殿,内供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而得名。
另外,院内还有古柏五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所以此院旧称“炳灵宫”,今称“汉柏院”。北宋王溥修撰《唐会要》时说:“泰山有五子,其三曰至圣炳灵王,配永泰夫人。”炳灵就是显赫的英灵。元代马瑞临撰《文献通考》又说:“炳灵公庙在泰山下,后唐长兴三年即公元932年,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封禅毕,亲幸加封。”这说明早在唐代时这里就有炳灵殿,宋时又进行了拓修,炳灵殿毁于民国间。
汉柏院一带,原来是柏林地,传说汉武帝封泰山时在这里植了2000多株柏树,历经2000多年今尚存五株。
古柏枝身扭结上耸,若虬龙蟠旋,虽然肤剥心枯,却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堪称绝奇。它以古雅的身姿,赫赫的高龄博得了历代文人的高度赞赏,被誉为泰安八景之一“汉柏凌寒”,也被列为岱庙八景之一。
其中一株,双干并立,凌空风表,相传为汉武帝刘彻亲手所植,距今已有2100多年 ,得誉名“双干连理”。清代皇帝乾隆登临泰山游此,见这株汉柏盘根相系,举枝相连,感叹万分,逐成腹稿,回宫绘制,刻图立碑于树旁,名曰:“御制汉柏图赞”。碑两旁还立有明崇祯十五年陈昌言绘图并题汉柏图赞碑,清康熙49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碑。
汉柏,古柏前石碑为刘海粟书。
门内北侧有清乾隆皇帝《御制汉柏图碑》,又有清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书《汉柏诗碑》:“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
院中有八角石栏水池,1961年建。喷泉阵阵,鱼荡碧波。天晴时可凭栏尽赏汉柏翠影,因名“影翠池”。
院南部原为北宋学者孙明复与石介讲学旧址,后因拓建岱庙而迁至凌汉峰下成立了泰山书院。1965年在这旧址上建茶室7间,供游人休憩品茗。院北是炳灵殿旧址,1929年毁,1959年在其旧址建汉柏亭。亭四周镶嵌着历代名碑,较著名的有西晋文学家陆机和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赋《泰山吟》。第二层台基上还有清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4年泰安知府何人麟草书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余均为乾隆诗碑及竹兰图和颂岱诗等,多残缺不全。院内东墙内嵌53块碑,院中立14块碑。有后人隶书东汉张衡《四愁诗》碑和魏曹植的《飞龙篇》碑,有明嘉靖间四川巡抚张钦所书“观海”大字碑,有乾隆皇帝登岱诗碑,还有当代书画家刘海粟书“汉柏”、舒同书“汉柏凌寒”、沙孟海书“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等。
北宋”米芾“第一山”
在汉柏院北是东御座。元明时为达官贵人歇息之所,称为迎宾堂;清代拓建后供皇帝朝山时驻跸,改名驻跸亭;又因在东华门内,故今称东御座。御座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垂花门西向,与东华门相直;大门南向,与汉柏亭相对。门外有九龙壁,门上高悬金龙匾,额书“东御座”。东御座位于岱庙东华门内,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住憩之所。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是岱庙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清代院落,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配殿组成,正殿、配殿、大门之间周以环廊相连。正殿明间是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两个次间,东为书房,西为寝室;殿内陈列有“泰山三宝”(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及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和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东西配殿现为乾隆皇帝与泰山陈列展室。
院内南廊墙内镶嵌着郭沫若于1961年5月中旬登泰山时所留登岱六首诗碑。院中古松如棚,珍碣双挺,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秦泰山刻石》残字碑。
《秦泰山刻石》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传为丞相李斯篆书,所以又叫《李斯篆碑》。此碑原来在岱顶玉女池旁,共有222个字,后来渐渐泯灭。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拓片仅40余字。
铜亭,又名“金阙”,位于庙内东北隅的台基上。亭系铜铸件,仿木结构, 重檐歇山式。明万历年间始建于岱顶碧 霞祠内,称金殿。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 庙,为我国几座著名铜亭(北京颐和园 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 殿)之一。
和铜亭遥遥相对的是座铁塔,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塔上铸满了到泰山进香的香社和香客的名字。
西路最南端的第一组建筑群是唐槐院。院内原有延禧殿,供奉着延禧真人,所以旧时称“延禧宫”。
唐槐原来高大茂盛,蔽荫亩许,后逐渐衰枯,建国前在兵荒马乱中摧折而亡。1952年在枯槐内植一小槐,俗称“唐槐抱子”,今列为岱庙八景之一。今
日新槐已扶疏郁茂,树前有双碑:一块是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另一块为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潇洒名山日正长,烟霞为侣足徜徉。谁能欹枕清风夜,一任槐花满地香。”
树北为延禧殿旧址。宋元时在殿北创建诚明堂、馆宾堂、御香亭、庖厨、浴室、环廊等;明清时又在其废址创建环咏亭、藏经堂、鲁班殿。环咏亭四壁镶嵌着历代碑碣,其中有韩琦、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石曼卿等大家名流手笔。其中殿、堂、亭均毁于民国年间的兵乱中,古碑碣大部凿毁散失。
雨花道院原为道士斋宿之所。 院内旧有藏经堂、环咏亭、鲁班殿等建筑,192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至泰安,将此处改建成了旅馆和澡堂,古建、文物遭到严重毁坏。2007年,院内辟为岱庙石刻园,汇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华及岱庙馆藏古代、现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院内现保留有环咏亭遗址、鲁班殿(复建),北端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石刻园,走进石刻园,右侧的大面积仿经石峪天然石坪首先映入眼帘,仿佛是经石峪的一角飞落于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迎面的“五岳独尊”自然石刻已经吸引了众多游人留连拍照。漫步园内,只见游人熟知的“风月无边”、“雄峙天东”、“高山流水”等泰山石刻错落散布于四周,真、草、隶、篆、行等各种书体的书法珍品,镌刻于自然石刻、碑墙、碑阙、碑组合、碑塔、单体碑之上,移步异景,令人目不暇接。汇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华及岱庙馆藏古代、现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雨花道院里的石坊
西华门为过梁式矩形门,过梁上置勾头、滴水。门宽548厘米,门洞宽312厘米;城墙内门至城墙外门进深为1721厘米,门洞进深为1191厘米。门高550厘米。城墙内外地面高差为150厘米。门洞两侧抹水泥墙,屋顶部采用槽型板。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辉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存有330块历代碑刻和64块汉画像石,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刻石;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泰山颂:
鲁班殿位于岱庙西路雨花道院内,是工匠行业祭拜鲁班的专祠。鲁班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殿内祀木工祖师――鲁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民国年间鲁班殿遭损,仅存基址。2015年3月,鲁班殿修复工程竣工,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叶如棠分别题写了“鲁班殿”和“万代工师”的匾额。
摹刻泰山经石峪
从1013年宋代在岱庙树碑,明代刻字,经历数百年历史,再到山顶树碑“五岳独尊”,泰山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历代子孙的心目中的地位从来没有降低过,是节节升高的。从相片中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块碑文,字体气势恢宏,威严肃穆,给人一种说一不二的感觉,有一种泰山石敢当的勇气包涵在字里,谁见谁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两块挪不走的丰碑。
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是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陈列面积760平方米,于2005年10月建成向游人开放。地质博物馆共分名人与泰山、地质知识科普、人文历史、地质遗迹、生物资源等 7个功能厅。馆内收集展示了各类岩石矿物标本近百余种,动植物标本300余种,以通俗的文字、简洁的图片,全面细致地向游人介绍了地质基础知识、泰山独特的地质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多样的物种及泰山地质研究成果等内容。
在后花园的西墙下,也有一棵古柏,苍翠的树冠上,簇拥着茂密的枝叶,好似一团团云朵,所以被称为“云列三台”,被列为岱庙八景之一。
东西花园间是北大门,1984年重建。门上有望岳楼三间,檐下悬“厚载门”匾额。望岳楼与正阳门的五凤楼法式相同,黄瓦明廊,红柱隔扇,如云端琼阙。
古老文明的岱庙,象一颗光彩闪耀的明珠,镶嵌在山与城的结合部,站在望岳楼上,可仰望巍巍泰岱与天齐,可眺瞻天门云梯隐天际。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推荐阅读
M31****59901.5千0
上海冷空气4.0万34
品赏风景9.7千23
喜欢旅行世界的金家四小姐5.7千17
风云-雷电5.2千11
青岛老哥自驾游中国🇨🇳6.2千24
青岛老哥自驾游中国🇨🇳6.5千24
_WeCh****2254258.3千13
ThomasLuo1.3万15
金陵乐叟1.1万15
半生毁relead8.1千12
MN-23702.2千6
a****no4.0千10
Zorayy8.4千15
Zorayy6.7千11
爱喝牛奶的jone5.2千11
西瓜饮料5.5千11
么么锐5.1万22
蚊嗡嗡238.2千20
牛气哄哄ing3.8千6
果先生7477.4千18
兰庭信步5.8千20
伯爵爱de猫1.4千0
M32****2205.1千9
笠-笠6752
tiannier6.9千14
姓郝的好先森8.0千11
咏儿231.3万19
彪标1.4万12
台式男人Mr张8.7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