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另类圣地
出发时间
1月
行程天数
16天
人均花费
7.5万
和谁出行
夫妻
写在前面:
花甲已过,却从没出过远门儿,最远,只打卡于韩国、日本和泰国。这次对我们(夫妻)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在十六天的行程里,我们要借助海、陆、空交通工具,去完成一次四万多公里的探险旅行,远到如果丈量的话,整整绕地球转了一圈儿还有余。
去南极,源于儿时异想天开的憧憬,更为夕阳时迫不及待的圆梦。
确定南极行之后,做了不少功课。首先,要在南极最好的季节夏季去,其他时间是南极的冰封世界。其次,要分析船只的大小及等级。船大超过500人时不能靠岸,承载人多在南极登陆会受到限制。南极条约IAATO相关规定:在南极海域所有登陆点同时登陆人数不得超过100人。
也就是说,想与南极无距离接触的话,选择小点的船更好,登陆机会更多。因为在与南极大陆相连接的岛屿登陆了,才算真正踏上了南极大陆。基于此,我们确定要选择200人以内的船。于是,亚特兰蒂号载客(198人)和海钻石号载客(197人)作为备选被锁定。之后又不厌其烦的浏览于网上,查找口碑好同时又符合我们备选条件的极地探险船。
最终,我们跟随夸克公司——海钻石号考察探险船,完成了南极圆梦的夙愿。
01启程
2020年1月18日,启程南极。
此行团里分几条线路飞往阿根廷。我们从北京出发,芝加哥中转,休斯顿经停,再转机至阿根廷的布宜若斯艾利斯集结。最终,从布宜市飞往乌斯怀亚登船。全程在飞机上度过长达30多个小时,这是人生中第一次特殊的飞行。
北京——芝加哥,中午12:15起飞,因有过乘机晚点的记录,早早到达,稳稳的提前了4个小时。机场值机处还未上班。
芝加哥飞往休斯顿途中,窗外亮丽的一抹夕阳红。
休斯顿机场也叫乔治.布什洲际机场,老布什生于德克萨斯州,机场大厅中专门设有乔治.布什塑像及生平介绍。
休斯顿至布宜若斯艾丽斯航班上,首次感受美国老年空乘优质服务,这班飞机的时间长达10小时有余。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老有所为的工作状态,很令人钦佩。
阿根廷时间1月19日中午,抵达布宜若斯艾利斯。18日离京时是隆冬,19日到布宜是盛夏,两个距离相差最远的国度,时差整整相差11小时。
02布宜诺斯艾利斯
布宜(也称布市、布宜诺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首都,她有很长的名字,多达21个字(圣迪西玛特立尼达德圣玛丽亚港布宜诺斯艾利斯)。本国人也多称——布宜诺斯或BA,而外国人则更不能驾驭这沉冗的全称。当然,长自有长的涵义……
入住市中心喜来登酒店。
舟车劳顿,在此休整一晚。五星级酒店的舒适度,充分缓解了26小时空中飞人的疲惫。布宜的导游林先生引领我们下午3点多入住酒店,他告知大家晚7点吃饭,中间这几个小时可以洗漱休息一下,但不要睡觉,并加重语气重复说:“不要睡觉哦”。
不要睡觉,一定有他道理。正好利用晚餐前,这段宝贵时间街上走走,喜来登对面的雷蒂罗火车站。
雷蒂罗火车站,步入大厅时,瞬间被恢弘的气势与细腻浪漫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独具匠心的法式建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是公认的阿根廷著名建筑之一。
布宜街景
很奇怪,布宜街头人很少,导游说阿根廷的大中小学,夏季的12月初到次年的3月初,整整三個月是暑期放假。而大部分人在这期间会选择外出度假。
布宜街景
布宜街景
布宜的街头,随处可见大奔驰公交车,市容干净整洁,鲜花盛开草坪碧绿,行人步态从容缓慢。也许因为暑期,这座城市显得出奇的宁静。对了,这里有烟民的福音,在布宜只要是室外,无论大街小巷不禁烟。
著名的纪念钟塔,在1982年马岛战争前称为英人钟,有8层,高75.50米。这是1910年五月革命百年留念时,当地英国社区馈赠布宜的礼物,英式风格,非常美丽。
夜幕降临时,纪念钟塔灯火齐明,灯光在静谧的夜空中闪烁却不耀眼,在斑斓的灯光和朦胧的月色中,似乎感受到这个拉美国家浪漫而又温婉的气质。
晚上一觉天明,果然时差一下就倒了过来,第二天立感精神十足。倒时差,这是经验之谈不能小视。果真有团友未听忠告,进门就睡,而落得没观美景、没吃晚饭、关键是午夜清醒,哈哈,时间还与国内在同步。
金属钢花,是必打卡之地,钢花是利用再生资源制造,根据太阳能蓄电原理,每天日出而开,日落而闭。其实钢花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景点而已,但导游细说,钢花的设计者其实是有独特的创意,作者通过这朵钢花表达,希望当年的阿根廷尽早渡过金融危机,使经济复苏,像钢花一样常开不谢。另外,以金属作为钢花材料,是呼吁阿根廷以及全世界重视再生资源的利用。所以,这朵钢花便含有深刻的寓意了。
路过七九大道车子没有停留,只拍下大道的一小部分(2条车道)。从车窗往外目测,感觉有很多条隔开的车道。据导游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道,只算車道宽约140米,加上绿化地帶宽约168米。最宽地方总共22条車道。比长安街还要宽,一晃而过的感觉没有长安街的宽度,但这些公诸于世的数据应该无误,车道及隔离带较多,使视觉的宽度大打折扣而已。
七九大道是为纪念阿根廷1816年7月9日独立而命名。
雅典人书店,这里原来是个歌剧院,后改为书店。2000年时重新装潢设计,穹顶壁画由意大利画家萨纳雷诺·奥兰迪绘制,主题象征爱与和平。
雅典人,是出版社名称。正中央原幕台改装后供读者休息,人们在这里阅读、小憩或品尝咖啡。
书架错落有致,书籍浩如烟海。优雅静谧的环境中,有不少是游客,都是为一睹雅典人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当地人或是游客,当人们身心融入其中时,心灵会得到极度的滋润。
书店分为四层,整个建筑尽显豪华高雅,更象一座浓浓书香的艺术博物馆。
英国时尚杂志在2012年世界上最漂亮书店评比中,雅典人书店获第二名。
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在全球最美书店评比中,雅典人书店获第一名。
诺大书店,终于看到熟悉的面孔——二楼有售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的钢琴曲唱片。
琳琅满目的书籍中,也不乏小读者的各种读物。在阿根廷,人们对书的需求很高,喜欢阅读,喜欢实体书店,而不喜欢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比如电脑或手机。整个布宜诺斯艾利斯书店的密集程度,排全世界前四名。
五月广场—玫瑰宫也叫总统府,是总统办公之地。总统是否外出就看上面国旗的升降,我们来时总统在办公,因为旗子在飘扬。导游讲,总统上班乘坐直升飞机。
总统府正门前是五月革命领导者之一、国旗设计者贝尔格拉诺将军骑在骏马上的铜像。1938年,阿根廷议会决定,将贝尔格拉诺将军逝世的6月20日作为“国旗日”以此纪念这位开国将领。
五月广场——图中右侧大楼是布宜市政府,左侧白色建筑有整齐拱门的,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总督府。现为五月革命历史博物馆。
五月广场——天主教堂内,大主教正在做弥撒。
五月广场——天主教堂外,肃穆的墙壁上挂有熊熊燃烧着的火炬,这就是著名的“阿根廷火焰”。这火焰是1950年为纪念圣马丁逝世100 周年开始点燃的。火焰下面的铜字是:“这里安放着圣马丁将军和独立战争中其他无名英雄的遗体”每到国庆日、名人纪念日以及平日里,人们都会前来教堂缅怀和祭奠。
五月广场——金字塔尖型纪念碑高13 米,是为纪念在1810 年五月革命中献身的爱国志士而修建。塔尖上矗立着一座自由女神塑像。这里被阿根廷人视为共和国的心脏。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同时诞生,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民来到广场,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拉普拉塔临时政府,从此开始独立。是阿根廷的象征以及共和国独立的纪念地。很多历史性建筑和政府机构也都在这里。
我们到广场正值中午,来往游人熙熙攘攘。
博卡区——阿根廷著名足球俱乐部博卡青年队就在这里,这是博卡主场的一个入场口,门口上方悬挂着博卡青年队的队徽。阿根廷博卡足球俱乐部,建于1905年4月3日。世人皆知,这是一支久负盛名的世界级足球队。
博卡青年队主场也叫“糖果盒”可容纳观众三万八千人。场外周边路窄人多车水马龙,想给“糖果盒”拍一张完整的照片都很难。
行车过程中拍下博卡队训练场地,导游历数了博卡青年队的历史以及曾经的无数荣誉,这其中有许多阿根廷球星的名字,我虽不懂足球,但能记住马拉多纳和梅西的名字。其实在中国,这两人的名字已尽人皆知。
马拉多纳与梅西,这两位足球巨星都曾是博卡青年足球队队员。导游在介绍两位天才球员时这样做比喻:马拉多纳踢球风格是“蛮牛式”,而梅西则是足球场上的“幽灵”。
这位带伤坐轮椅的老者,想必一定是铁杆的博卡球迷。
阿根廷人对足球的热爱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小小篮球场一样把足球踢的风生水起。
博卡区的“卡米尼托”街,据说是世界十大上镜率最高的景点。不足三百米的街长,却宛如走入色彩斑斓的奇异世界。小街外墙用明艳色彩粉刷,墙壁的浮雕和壁画栩栩如生。二楼阳台招手塑像是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名号为方济各。他也是首位出于拉丁美洲的天主教教宗,且是首位出自耶稣会的教宗。
此景点是“卡米尼托”街最具标志性的游客打卡地。
小楼上及小街两边的雕塑随处可见。
这条街也被人称为海员街。工人大都来自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他们所搭建的房屋带有浓郁的欧洲建筑风格。多色彩是把涂刷船只剩余的各种油漆带回家,用于涂刷门窗建筑及街墙的艺术涂鸦,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多彩街。由此可见,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依然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对美的追求。
街边阳台三人塑像分别是:左起马拉多纳、贝隆夫人、探戈之父卡洛斯·卡德尔。可见当年的马拉多纳,在阿根廷也是万众瞩目,风光无比。
确切的说,这里既是阿根廷探戈舞的发源地。博卡是河口的意思,一直是码头工人、水手聚集居住的地方。因此,这个百年前曾经被正式划为船舶停泊处的博卡区,汇集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舞蹈和音乐,在这个混搭着欧美风情的特色街区中,拉美的热情奔放与欧洲的高贵优雅,渐渐地被和谐统一。形成了阿根廷探戈——激情、性感、典雅、含蓄相交织的独特风格。
探戈出身卑微,最初是在港口等社会底层场所表演,被上层社会不齿,但这种表演逐渐形成一种艺术形式为各阶层大众所青睐,其魅力无法抗拒。在布宜的街头、小巷、公园及景点,有人的地方都会回荡着迷人的探戈舞曲和热情奔放的舞步,舞迹无处不在。时至今日,探戈已作为阿根廷国粹向世人展示。
精彩的街头探戈,曲调时而奔放时而忧伤。阿根廷人90%都具有白人血统,是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的后裔,他们借助忧伤的舞曲表达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一支舞曲完成后,舞者会向观众收取100比索。少点也没关系,但要给一些,这也是对舞者的尊重。
充满五光十色的涂鸦博卡区,不羁的艺术风格使这里别具一格,斑斓靓丽,除天空不能上色外,其他均可任意着色。离开人头攒动的主街巷,在“卡米尼托” 街的尽头,我也打卡留念。
布宜商业街百年咖啡老店,1882年开业至今已有138年历史。
终于寻到这家百年咖啡店,美美的品尝了一杯。出行以来,飞机船上都有咖啡,在家也煮咖啡,但都无法与之相比。老店咖啡入口的瞬间,享受到咖啡的极致。糖袋上有注1882是老店开业时间,一杯咖啡价格5美元。
在布宜的行程中,没有安排贵族公墓的游览,但我们寻机利用转商业街的自由活动时间,驱车赶往雷科莱塔国家公墓。
正值盛夏的午后,艳阳高照下的墓园,没有一丝的阴霾气息。与我国风俗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墓地是阴府之地,一般不是祭日或清明不会涉足。更不宜让幼儿出入。但西方人有不同的理念,他们认为逝去的人升入天堂,如天使一般圣洁,带小孩子来没有丝毫顾忌。甚至贵族公墓周边的房价也因此而抬高。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周围的高档住宅区。
这是直对大门的公墓主道,路很宽也很长。
走入雷科莱塔国家公墓,即刻被其优雅的氛围所吸引,园内古木参天,黄杨碧绿,这是世界最著名的10座公墓之一。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行在纵横静谧的墓园。尽管这里逝者与游客没有任何关系,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墓园内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有带团导游在解说,但都是外国人。若能听懂讲解,会了解更多长眠于此历史人物的故事。无奈,出国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
两侧多排公墓间距不足两米,鳞次栉比的墓室紧贴一线。阿根廷这个民族,他们对死亡纪念之重视,要远远超过出生时的庆祝,因为他们认为出生时,人生刚刚开始,只有在死亡时,人生的过程意义才会完整的显现。
所以,通过这里的公墓也可窥见一斑,就是后人对逝者的隆重纪念方式。当然穷人也一样,但不会有这样的规格与奢华。
公墓又称贵族公墓,建立于1822年,占地面积10英亩,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古老的公墓。里面安息着历史名人及历代精英,阿根廷建国以来的正副总统也安葬于此。公墓凭借着高贵的定位,成了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这里是《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主人公,贝隆夫人的墓室。这位阿根廷曾经的传奇人物,由于当时政局动荡,死后遗体被秘密送往欧洲,几经周折,最终从欧洲运回阿根廷,按照娘家意愿安葬于此。
艾薇塔,既是贝隆夫人,生平:1919年5月7日-1952年7月26日。享年不过33岁。她的一生充满神奇与争议,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演员,到阿根廷总统的第一夫人,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为穷人谋利益。她成立了社会福利机构,提供救济金、住房以及衣服给穷人。得到基金救济的贫苦大众把她视为女神,是当时阿根廷的精神领袖。但她的行为激怒了当时的军队和贵族。也因为艾薇塔致力于为穷人谋福利,她一直受到富人和中等阶层的排挤。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贝隆夫人在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
墓园的设计极其考究,东方人墓地多是墓穴之上立碑刻字缅怀,而西方人是以另一种方式寄托哀思,在墓室之上雕塑圣母像、十字架、耶稣及天使等,有些逝者会被放大原型塑成大理石或铜塑,放置墓室之上,这是一种更直接的纪念形式。
这里的陵墓已不仅仅是祭奠场所,而集文化、信仰、艺术于一身。许多雕塑别致的构思,不乏艺术名家之作,满园墓室精致,似一座座微型的艺术宫殿,也因而吸引了各国游者前来观赏。我们是为贝隆夫人而来,但没想到整个墓园的人文气息、艺术氛围以及欧化的建筑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西班牙语中是"空气清新"的意思,在去南极途经布宜往返的短短两天中,就喜欢上这个美丽的城市,她既充满着南美风情,又散发着欧洲的浪漫,因她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早年有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各国移民的加入,使欧美文化逐渐融合一体,有多元的文化魅力与生命力,布宜远离欧洲,却能如此的神似欧洲,因而有着“南美巴黎”的美誉。
此次布宜之行,感受到阿根廷举国上下以探戈和足球为荣为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或运动形式而存在,更是深植于每一个人内心的阿根廷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已融入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
布宜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观赏和了解,短暂的两天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有许多擦肩而过的遗憾,深感意犹未尽。
03乌斯怀亚
1月20日晚,布宜至乌斯怀亚飞行了3个多小时,飞机很小,乘客满载不到200人,旅游旺季时一天最多有五——六个航班。
我们抵达达乌斯怀亚,当地时间已近10点,夜幕刚刚降临。
乌斯怀亚唯一的中餐厅——竹子餐厅,凡中国游客基本都在此用餐,可想而知在旅游季这里生意的火爆。餐厅很会经营,用餐形式为自助餐。
帝王蟹,80美元(大),40美元(小),如果爱吃海鲜,两人还是选大的。
回程时,品尝了心念已久的帝王蟹,味道很鲜美,吃起来比任何一种蟹类都要爽,主要是蟹大肉很多。但帝王蟹并不是随时都有,因为阿根廷对帝王蟹的打捞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我们在回程时提前预定,才能吃到如此的美味。
竹子餐厅和蔼的阿根廷老人,他烤的羊排色、香、味,是我吃过最棒的没有之一。我们去南极往返乌斯怀亚的三餐都安排在这里。每餐必点一份烤羊排,而且一定要肋排哈。在最后一餐吃了大半只帝王蟹后,我还居然又点了一份羊排,美食捕获了胃口无法抗拒。
圣马丁大街,当年流放到这里的犯人囚禁之地,现已重新装饰,修整为博物馆。
乌斯怀亚邮局,我们在这里寄往北京的明信片,每张邮寄费6美元。
邮局窗外,偌大的涂鸦墙。
乌斯怀亚港口前的售票亭,这里买票,可以乘坐快艇海上观光,去鸟岛、海豹岛、企鹅岛……,最重要的是,可以去看世界尽头的灯塔。
小城主街道的纪念品商店,其中旅游指南、纪念册、冰箱贴、明信片,应有尽有。
偏远的小城,依然有见贝隆夫人塑像,在阿根廷,艾薇塔家喻户晓。
“阿根廷国家三号公路尽头”的标志牌,上面标注:这里是泛美公路的终点,距布宜诺斯艾利斯3,079 公里,沿泛美公路北上至美国阿拉斯加则有17,848公里。
这条穿越之路,不知是多少旅游达人及自驾者的向往之旅,这是一条具有挑战性穿越的公路,能在泛美公路上自驾一次,是很多自驾者梦寐以求的心愿。但据了解,真正实施很难,因为整个泛美公路沿线,要穿越10多个国家地区、沙漠无人区以及热带雨林等,精神体力是一方面,沿途治安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
这条夯实的土路是3号公路的终点,也就是美洲大陆人类陆路交通活动的最南端。
坐落在火地岛公园内的邮政小屋,是世界上最最南端的邮局,在此可将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地。
景色怡人的拉普拉塔河, 拉普拉塔,在西班牙语里是银子的意思,也称为“白银之河”或“银河”。
看似静静的罗卡胡,远处的蓝天白云、朦胧的山脉以及眼前此起彼伏的排排浪花,这静与动的美令人流连忘返。领队告诉我们,湖的对面是智利,一湖连两国。
壮观的马尔帝斯冰川,我们回程时,专为它而来。
在去往马尔帝斯冰川观景时,崎岖山路上出现一片怪树林,东倒西歪、形状怪异,像群蛇乱舞,据说这奇妙的景观,是因常年的强劲风速所致。也有称其为“醉汉林”。
马尔帝斯冰川下面的无遮蔽地带,生长着大片绿茸茸的苔癣。原始风貌一览无遗。
前面是乌斯怀亚港湾,远远望去天衣无缝,云海一体,极地风光无限。
布宜候机厅,小小男子汉。
布宜候机厅,小兄妹各自身背自己的背包和用品,还在帮助妈妈推着行李箱,行程中有很多这样的画面,小小年纪懂得自立和分担,令人欣慰。
机场安检排队时,所见温馨至极的画面,父亲怀里的小天使,出生只有14天。是航班上最小的乘客。
美丽的海豚鸥——Dulphin Gull,因其鲜艳的鸟喙,也被称为红嘴鸥。它们喜在泥泞含沙的海岸边,以淡菜贻贝和腐尸为食。乌斯怀亚海边漫步着许多海豚鸥,或起飞或漫步,气定神闲。
乌斯怀亚海边,岸上依次排列着各国探险家的半身塑像及辉煌的探险经历。他们面向大海,静静地注视着平静的港湾,似乎在给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没有他们,人们对第七大陆的认知,不知要错后多少年。
乌斯怀亚,这个安静的似乎有点清冷的小城,距离布宜诺斯艾利斯3200公里,但距离南极大陆只有800公里。正因为她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人类前往南极的启程地,也是所有船只,在这里停泊的驿站以及补给的重要基地。任何一个想从水路去南极的人,都要从这里坐船前往。
这里在100多年前还是蛮荒之地,因其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很长时间内没人愿意来这里定居。阿根廷政府只能把重刑犯人流放此地。乌斯怀亚主街道上,圣马丁大街当年囚犯监狱以及火地岛公园中的小火车,都留下了当年犯人生活和劳动的印记。
现在,近八万人口生活在乌斯怀亚,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城市依山傍水,使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与比格尔海峡之间的这座小城,散发着清新自然、质朴宁静的气息。这个吸引了全世界对地球探索的小城。正因为她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地球上最南端的城市,也有称为世界尽头,更是世界的天涯海角。
我们是一月下旬到达乌斯怀亚,这是她最好的季节,平均温度6-15°,我们在此停留时,天气很好,穿一件抓绒外衣或薄羽绒服足以。
04海钻石号探险船
1月21日,乌斯怀亚港口,水天一色,白云缭绕。海钻石号送走上一航次极友后,在那里静静的等候着我们。
5层标准方窗房,10天往返南极,这里便是我们的栖身之地。
下午4点登船,501房间,大约19平米左右,宽敞明亮是船头第一间客舱,方便去甲板、多功能厅、船头瞭望室及船长驾驶室。行前准备时还在想,风大船摇,是否要直接睡地上。其实多虑了,两张床与船头成90度。这样在过魔鬼海峡的摇晃时,不会滚到地上。这个房间及位置另我们兴奋不已。
房间每天都有客服打扫,使凌乱的屋舍干净整洁,暖心的是,枕头上每每会留下一块儿巧克力。
楼道及各楼层的扶手上都放着防晕呕吐袋
当整个行程的巡游和登陆结束后,雪地靴整齐摆放自己房间门外,船方消毒后统一收回。
穿靴提示:一定要将防水裤腿放在靴子外面,因为下冲锋舟登陆时,有时海水较深,防水裤在靴外不易灌入靴内海水。
探险队员和大家见面,没想到在众多的探险队员中,有位来自北京的 “女探” 正在做自我介绍。她是我们南极行的摄影指导王云老师,后来才知她很厉害,哈哈,不是人很厉害,是照片照的厉害,国际评委,获奖无数。
全部探险队员都身兼数职,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中有鸟类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地质&冰川学家、历史学家…...可谓是天文地理,人才济济。
登船后第一课,救生衣使用及实操,这是船行前的重中之重。
五楼多功能厅,探险队长授课,防落水,上下冲锋舟时“水手式”握手,这是第一次知道“水手握”对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各种科学讲座在此进行。
鸟类学家在授课
地质&冰川学家在授课
三楼主餐厅,餐厅入口两侧消毒装置,每餐双手必消毒。这对封闭式的船只来讲尤为重要。
欢迎晚宴西餐品种
欢送晚宴西餐品种
安静的四楼小餐厅
比起三楼大餐厅,显得舒适而富有情调。
船长晚宴我们点的惠灵顿牛排,每个桌上都放有中国老干妈辣酱及腐乳,这种中西合璧的吃法贯穿整个行程。在航海中,辣酱和腐乳最初仅仅是锦上添花,但行程还未过半,它已是雪中送炭。顿顿西餐少了食欲,老干妈辣酱及腐乳解救了大家。不过船方很照顾我们这船中国人,每天会有五香煮蛋、大米粥和类似汤面等食物。
当晚要过德雷克海峡,船医针对不同乘客发放晕船药。
三楼餐厅外,每天会发布次日活动安排。
四楼提供咖啡和热水,一些自费酒类也在这里。
四楼咖啡厅,第一天登船时的甜点,平时也会有甜点粥和方便面等食物,不用担心饿肚子。
船上多处备有姜糖,可随时品尝。此行对姜的情有独钟,是源于之前看过南极游记中的友情提示。
往返德雷克海峡,我们是咖啡厅的常客,尤其每天吃点腌制的嫩姜片,对防晕止吐很有效。(餐厅、咖啡厅都有备)
六楼船头瞭望室,这里视野开阔,航线前方一览无余。还有架钢琴,可以即兴弹奏,端来一杯咖啡或红茶,惬意且享受。
六楼船尾吸烟区。我另一半除了吃饭睡觉及听课,基本活动区域就在此,美其名曰“打鸟”。
七楼船长驾驶舱。船长是位英国绅士,幽默无比,只要不影响他工作,可以进出自由,甚至可以佯装船驾过把瘾。
此外,1-2楼是船上工作人员区域,3-4楼是舷窗房,5-7楼是方窗房、阳台房及豪华客房。船头及船尾甲板,大型庆祝酒会在此举行。
海钻号是一艘中型观光型探险船,甲板楼层:7层,排水量:8282吨,船身长度:124米,宽:16米,航速:15.5节,抗冰级别:1D,满载游客:197人,探险队员:20人,全部船员:144人。冲锋艇:18艘。船始建成于1986年,2016年又做了现代化设施的装修改造,是美国夸克公司所属的探险邮轮。
此行我们之所以选择海钻石号,基于三点:1、它有极大可能穿越南极圈。2、有较多的登陆机会。3、房间约19米,大而舒适。海钻石探险船不属豪华一类,但船内各方面设施都很齐全。
05德雷克海峡
1月21日晚六点,海钻石起锚,暂别乌斯怀亚。
驶入比格尔水道
夕阳中,乌斯怀亚慢慢消失在远方,落日的余晖把比格尔水道映衬的温柔恬静,没有一点波澜,但我们的心却不平静,兴奋得像孩子,穿梭在各个楼层及甲板上,神秘的南极之旅就此开始……
比格尔水道
比格尔水道
午夜即将进入德雷克海峡
“......清风吹拂,白色泡沫飞扬,浪沟自由追逐,我们最先爆发,进入寂静的大海......"
— 来自《古老的水手船歌》(1834)塞缪尔.泰勒
德雷克海峡,对任何一个想去南极的人,都有着强大的、无可排除的心理障碍。坐船前往南极,它是必经之路。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这里常年风力在8级左右、浪高8至10米属常态,所以有杀人西风带和魔鬼海峡之称。海峡长300千米,宽达970千米,深度为5248米,是世界上最宽也是最深的海峡。历史上因它的凶悍风暴,曾让无数船只倾覆于此。
这条海峡在1577年被一英国人发现,从而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也是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从此,该海峡就以其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在确定南极行之后,其实对德雷克海峡也心存恐惧,但每每想起随着年龄的增大,从精神及体力各个方面不宜再推迟,需尽快尽早去实施。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这里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潜意识里的准备更重要,即不断建立和输入有利于战胜晕船的信心,不回避已知的风险信息提示,做足最坏境遇(八米风浪)的思想准备。相关的物质准备必不可少,如晕船药、防晕贴、调胃醒脑药等等。
另外,通过这次穿越德雷克海峡,有几点体会值得分享:
1、可以到茶室咖啡厅,人多兴奋,能分散注意力,缓解晕船不适。
2、可以随时享用船上备有的姜糖和腌制的嫩姜片,这对调胃止吐有很好的帮助。
3、晕船时不要从室内看海浪,摇曳的船与海浪之间的此起彼伏更令人眩晕。
4、以个人而言,往返德雷克海峡,无论风浪大小还是服用防晕药为妙。
登船当晚,探险队长见面会上告知,在通过德雷克海峡这两天,卫星云图观测没有大风大浪。但无风三尺浪,领队还是建议吃一粒防晕药,果然毫无感觉的一觉天亮。但船上依然有不少人晕船。
回程风浪较来时要大得多,除六层甲板外的其他甲板全部关闭。大家基本都在房间休息,咖啡厅人很少。整夜睡眠都在房间杂乱的交响曲中度过,桌上物品除固定的台灯外,全部落地。很不幸,在最后一天德雷克海峡航行中,有位与我年龄相仿的男士,在甲板摔倒致骨折。据说当晚风浪其实也只有5米。不可想象若8米风浪将是何种景象。
往返德雷克海峡,很幸运没有遇到大风浪,我们夫妇有小晕但无大碍,船上的各种讲座基本未缺席,这比预期的想象要好得多。
06亲历第七大陆
对于南极,一直以来,它的广袤、荒凉、奇特与神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期待自己人生的某一天能踏上这片土地。
1月24日上午,广播告知,海钻石已驶出德雷克海峡,船上所有人都兴奋起来,因为德雷克海峡没有发威,似乎很温柔的放行,让我们穿过它无边无际的海域,真是意想不到,我们竟顺利的走近了南极半岛。
驶出德雷克海峡后,初见冰山矗立海上,偌大冰山夹在阴沉的天空与黝黑的海水之间,显得阴森压抑,它们孤独的行走在南冰洋的海上,谁也说不清始于何月何年。
但不同的颜色,说明它们有不同冰龄。
冰山露出海面的高度,只是海下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90%在海水下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消融速度而定,夏季,海上冰山消融快于海下,冬天,海下冰山消融快于海上,当出现头重脚轻时,为达平衡会发生翻转,互换位置。据说这种场面极其壮观但也非常危险。尤其对附近的动物及船只。
24日下午,原定的长城站登陆改为了巡游。
随着逐年赴南极人数增加,从2018年开始,登陆长城站要得到国家海洋局比准,不是所有来南极的旅行团都能如愿登陆造访。显然,我们进行巡游那一定是没有得到登陆批准,与原定能登陆计划有了出入,这很遗憾。
长城站,位于南设特兰群岛西南的乔治王岛上。建于 1985 年 2 月 20 日,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一 个科考站,夏天会有约 45 个工作人员在站上,冬天则有约 14 人在这里越冬。在站上会有一些研究, 比如气象研究、潮位测试、地磁研究、上层大气物理学研究、卫星图像研究等。长城站基地离北京 17592 千米,将近地球圆周的一半。
这个矗立岸边的大锚,是当年建立考察站抛锚停船后,便将大锚立于此地,作为永久纪念。
当天在长城站附近的巡游,水陆之间,近在咫尺,我们冲锋舟与岛上三名工作人员大声彼此问候:她们高喊:“你们好!”,我们直呼:“同志们辛苦啦!”有如见到亲人的感觉。虽然没有登陆,但在遥远的南极,这种互动似乎拉近了我们与长城站的距离。
帽带企鹅
帽带企鹅
帽带企鹅
帽带企鹅
长城站巡游后,我们见到了第一种企鹅——帽带,曼妙而呆萌的帽带企鹅,很惹人喜爱。
金图企鹅有鲜艳夺目的嘴巴,但我更喜欢帽带企鹅,头部独特的黑帽黑环,凸显了头部的清晰轮廓,使两只黑色眼睛炯炯有神。
在两天德雷克海峡穿越后,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船上张灯结彩。
船方为197名乘客准备了大年三十的传统美食—饺子。大家齐动手,在南极过春节,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没想到,探险队员都会包饺子。
哈哈,饺子不敢煮,最后改成蒸饺了。
魅力无穷的餐厅厨师长——崔西,为我们的饺子给她点赞!
年夜饭后,前台公告通知,明天大年初一,试图接近或穿越南极圈。早睡早起,迎接即将到来的激动时刻。
早上6点广播叫早,告知大家海钻石即将进入南极圈,因天气恶劣海况复杂,无法打开船头前甲板,庆祝进入南极圈的鸡尾酒会,改在六层船尾甲板。
2020年1月25日晨7点,天气阴有零星小雪气温1°,海钻石号带领我们穿越了——南极圈66°33’49”。
空中飘的雪花似小冰渣化成小雨,在凛冽的寒风中,探险队长尼奇激动的宣布:“朋友们,此刻我们已穿越了南极圈”! 甲板上激动人心的沸腾场面。尼奇还带领大家向发现南极大陆的探险英雄们致敬!这个环节很令人感动,所有来南极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人类的探险先驱。
生活本该是一场大胆的冒险,感谢海钻石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恶劣的天气中把我们带入地球之巅——最遥远的南极圈。
本来还准备做一次登陆,但因海况复杂冲锋舟几次试水,都因风大浪高无法试行,不得不放弃在南极圈的巡游和登陆,其实这是最大的遗憾。但反过来想,在恶劣天气中我们能穿越南极圈已该满足。在南极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未知的,都要看天行事,天气主宰一切。
此时的心,无以言表,有生之年终于圆梦南极!对于海钻石的选择,值得庆幸,它没有辜负我们。
在淅沥的小雨中,目睹船工起锚,告别南极圈。这面迎风招展的南极探险旗,在行程结束时起拍价100美金,最终竞拍410美元,被一美女极友获得。
起锚后的海钻石,突然被两只齐头并进的座头鲸紧紧追逐。
眼前的座头鲸连头部都露出水面,我们在船的左侧甲板观鲸,看其喷出巨大的水雾。鲸鱼喷水,有说是在嬉戏玩耍,有说是在呼吸换气,还有说是在筛留食物,即:将捕食磷虾同时吞入的大量海水,闭合嘴巴之后,再将海水排出,留下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吞下。似乎后者更有道理,在专家授课时也有这样的讲解。
这两只鲸鱼轮番表演,似弥补我们未能在南极圈登陆的遗憾。能进入南极圈的船只不多,这鲸鱼见到我们也很兴奋。
在护送海钻石一程后,鲸鱼以下潜前的完美谢幕与我们道别。
明天1月26日,我们将第一次登陆,目标——彼德曼岛。
1月26日上午,户外无风气温3°,虽无太阳但也算风和日丽。因为在南极阴天是常态,全年只有20几日是晴天,所以今天的天气已是非常之好。为安全起见,每到一处,探险队员会先行下水,了解海况试行后,大家再下船登上冲锋艇。
来南极前,在选择船只破冰等级时,还在纠结海钻石的破冰级别较低。其实一月份的南极,正如探险协会老师告知的那样,冰已融化无需破冰。这些散落海面的浮冰也成为海上一景,把静静的海面点缀得冰魂素魄,宛如仙境。
穿梭在浮冰中,冲锋艇与浮冰强力相撞的震动及响声,着实让我们有些恐惧,在强烈的冲撞摇摆中,不能慌乱,我们紧紧拽住安全绳索,体验了一把冲锋舟破冰前行的小小刺激。
Petermann彼得曼岛长不到 2 公里,由最早搭乘蒸汽船的德国捕鲸和海豹远征队于 1873 年至 1874 年发现,以德国地理学家 August Petermann 命名。
静静的penola海峡之中,由远而近的冰山、岩石、港湾、企鹅以及阿根廷科考的紧急避险的红色小屋。似一个强有力的臂膀,把海钻石号紧紧的拥揽在山水之间,绝妙之美景映入眼帘,这是一幅无法复制的画面。
仰天大叫的企鹅,不知在诉说着什么?有说在唱歌、有说在求偶、有说失去了小企鹅,也有说……在南极,有许多匪夷所思的动物行为和故事,是鲜为人知的,还有待于人类去了解。
巡游时,美景目不暇接。
在彼得曼岛,我们看到最多的是食蟹海豹。
它们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浮冰上,随着浮冰移动。
食蟹海豹看上去慵懒肥胖,体重约200——300公斤,体长在2—3米之间。是鳍脚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高枕无忧
寻声张望
蓦然回首
这是一只颜值高的小鲜肉。
食蟹海豹并不是吃螃蟹,只是名字而已,在南极没有蟹类。
在浩瀚的南极洲的海水里,生活着无数的磷虾,是一种粉色的小虾,包扣鲸鱼和企鹅,都已磷虾为主要食物。
哈哈,不知是否在与我们打招呼。
穿梭在浮冰中的冲锋舟上,我负责视频,另一半拍下食蟹海豹呆萌的画面。
在彼得曼岛,我们遇到的第二种企鹅——阿德利企鹅。
他们与帽带企鹅有个共同点,均为黑白两色,眼睛也很突出,不同的是帽带企鹅是黑眼圈,而阿德利企鹅是白眼圈,看上去有点傻傻憨憨。
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三种企鹅。白雪衬托下的金图企鹅,确实很美,极其养眼。红色的嘴巴,白色的眉宇,但就是很难看到它们的眼睛。而帽带和阿德利都凸显了双眼。
金图企鹅是流线体型,站在那里,白色衬衣、黑燕尾服,显得道貌岸然。所以有“绅士企鹅”“南极名流”之称。算是企鹅中的明星。
看金图的肢体和神态,似在自言自语:“好像有情况”。
“怎么,又来人了” ?
“呦,这么多人……”
“不想老被拍照,还是躲躲吧”。
飞奔中的金图企鹅。
匆忙跳水前的刹那。
不知这只金图企鹅,看到我们后的一系列表情动作为哪般?
彼得曼岛也称之为企鹅之岛,据科学家估计,在这里生活的金图企鹅,目前已超过3000多对。
南极的蓝冰,最为耀眼。这是彼得曼岛巡游时,看到的弯月蓝冰,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中,时而湛蓝时而翠绿,视觉的享受无与伦比。
看冰山时,可以调动思维中的超级想象力,眼前这块儿蓝冰,我把它想象成一顶公主帽,帽面的凹凸纹路,似刻意的精雕细琢,帽上那条环状色带,像极帽子的丝带。无论远观近看都惟妙惟肖。
这块环型蓝冰,在不断的消融中,剩下绝妙的牵手。
泛舟海面,四面八方,都是白雪冰山和蓝冰的世界,除相机快门的声响外,只有天地间的静谧。蓝冰的通透与纯粹,能瞬间撞击你的心扉,置身于此,仿若隔世。
探险协会领队李老师这样说:“到南极拍照,不用找景,静下心来拍照就好”。
一步一景,景景壮观。
远处山巅起伏,云雾缭绕,看前面的黑山石,似一幅浓浓的泼墨画卷。
这里没有斑斓之色,低调的黑、纯净的白和沉默的蓝,彼此惺惺相惜。
无论是巍峨的千年冰川,还是层层年轮的万年冰山,亦或隐隐闪现的千万年的蓝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有无数隐秘的未知。人类在它的面前,只是沧海一粒,是宇宙万物的一瞬。
北京的冬季,3°气温并不很冷,但在南极,没有阳光同为3°时,还是感到寒气逼人。
时间过得很快,在探险队员的反复催促中,不得不告别彼得曼岛。这个冰雪的世界,美景比比皆是。有些依依不舍。
茫茫大海,在加足马力回船的冲锋艇上,迎着微风,看着海上留下长长的白色水花时,感慨太多......
登陆前,要对全体人员的穿着物品进行除菌清洁。南极,有山水无草木,不得将任何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种子带入南极,以保证它的原始环境免遭人为的生态破坏。
回船后,要把雨靴进行冲刷消毒,以备再次之用。确保对南极大陆的环境保护。
海上航行的10个日夜,惊喜与失望时时刻刻都伴随着,在长城站未能如愿登陆后,船方与乌克兰科考站协商,我们意外的获准造访。
乌克兰科考站——目前是第24批来科考站工作的科研人共有12人(含2女性)。主要研究有关气象和生物等科研课题,其中对鲸鱼的基因做主要研究,对企鹅的数量做观测统计。
这里原来是英国科考站,但在五十年代英国人把这里全部转交给乌克兰人,包括房子、设备及资料。从整个科考站外观以及进入室内的参观感觉,这里各方面条件与长城站无法相比,显得有些寒酸。来南极前看过长城站的介绍,在4200平方米的面积上,就有各种建筑25座,涵盖所有科研工作及生活之需。何况,不只是长城站,在南极已建好的还有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想想都为祖国骄傲。
据说科考站只花了一美元的超低价格转送给乌克兰人。可理解为,英国人急于想走,已不在乎金钱的价格。另外,科学无国界,对南极共同的科研价值,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乌克兰人接管了这个小儿简陋的科考站,一美元的转交费,还被英国人遗忘在站内酒吧台上。我在想,这遗忘的一美元,是否是真的遗忘……
尽管科考站狭小简陋,但环境干净整洁。
室内工作时,能看到窗外企鹅的活动,一目了然。
科考站的工具屋
墙上展示的各种绳扣系法,以便在户外探险及科研活动中应用。
在南极没有人类居住,面对雪域冰峰的世界,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工作,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承受着漫长的孤独。墙上这些滑雪用品,可以调剂一下他们枯燥的生活。
2020年4月23日,在南北极考察公众号中看到一文,标题为——北极冰海大营救。其中介绍(德国北极星号,Polaerstern)破冰船,在北纬84度随冰漂流。从2019年10月份开始,北极星号已经冻结在北冰洋的茫茫冰海中快半年了。由于全球突发的新冠病毒,原定的换人计划无法实现。船上科考队员虽然熬过了漫长黑暗的极夜,但已有队员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还有队员也出现了精神失常的症状……最终,5月1日报道,两架双水獭飞机奔赴漂流在北冰洋的北极星号破冰船,不远万里撤离了几名严重心理困扰的队员。
去过南极后,又看到上面报道,被远在极地工作的科学家们,献身于科学研究的精神而感动,他们值得全人类的尊重。
科考站也有南极纪念邮戳,可以给家人朋友邮寄明信片。
离开乌克兰科考站,巡游中看到这艘小船停泊在平静的港湾,想想都为船的主人捏把汗,到南极探险仅有勇敢不行,信念才是使然。否则,这么小的船,很难过德雷克魔鬼海峡这一关。
巡游时所见冰川上层层条纹,探险队员介绍这一层层覆盖的雪痕,就像树的年轮。
回船后,广播通知:晚上欣赏Lemaire Channel利马水道的壮丽景色,并在六层同时享用南极 BBQ烧烤。
利马水道于1873年由德国人达尔曼发现,1898年被法国人格拉氏测量,之后被比利时人刚果命名为利马水道。利马水道又称雷麦瑞海峡,是进出南极腹地的必经之路。
尽管当天雾气重重,天色昏暗,但利马水道给了我们另一番景色。烟波浩渺的海面,漂游着各种海冰,云雾缭绕的山水间,依然很震撼。
水道总长11公里,宽1.6公里,最窄处只有800米。当我们在六层甲板沉浸在观景与美食的狂欢时,探险队长与船长同在驾驶舱,船长亲自掌舵,穿梭在时而宽阔时而狭窄的水道中央。可见,在这里驾驶极其艰难
游弋的蓝冰与海钻石比肩同行
侧甲板前的冰山,仿佛触手可及。
回程翻看照片时,深感船长超人的技术与责任的重大。行前浏览了数篇南极游记,若遇海冰拥堵尤其是游动的海冰时,为安全起见,船长可以放弃穿越利马水道,有些时候进入水道后,遇大冰或散冰集结也会折返,使无数南极极友抱憾离去。显然,我们是幸运的,对船长、探险队以及所有服务于我们的海钻石工作人员,内心充满了感激!
水道冰山前,偶见连片的小小荷叶冰,当一块块平滑的冰在波浪的推挤之下互相撞击后,它们的边缘会被磨得圆滑,形成一个个小圆盘,看起来很像荷叶,这种浮冰很美,但却少见。
水道浮冰与蓝冰接踵而至,明显感到船行驶的很慢。
形状各异的蓝冰,在雪白的浮冰下,倒映出清澈湛蓝、深幽诡异的蓝光,令你多了几分遐想……
南极探险无处不在,眼前又见一只探险船,远望似一叶小舟掠过海面,船尾还拖着皮划艇,船上站着一位深衣男士,飘扬的旗子有点遮挡,看不清是哪国勇士。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一些继往开来勇敢的人。
甲板烧烤,包扣探险队员200余人,排队取餐,秩序井然。
各色食品应有尽有(此照片为极友提供)
烤肉最受欢迎,焦香四溢弥漫整个甲板。
室外很阴冷,尽管甲板烧烤很有仪式感,但大家都在以最快速度进餐。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赏景是今晚的主题。
我总是这样让人见笑,味蕾全开,大块朵颐。
欢乐的场面,探险队员拉着另一半强行拍照,友谊之情溢于言表。
甲板烧烤独特游戏,“疯狂的帽子”比赛,哈哈,左侧男士用浴巾做的帽子,脑洞大开,很有创意。
感觉船上人人都是摄影师,只要发现有鲸鱼、海豹时,长枪短炮蜂拥而上。
利马水道——中间这位美女就是探险队长尼奇,加拿大人,多年参加南北极极地探险组织活动,露营、登山、单板滑雪……有超强的户外探险活动经验。专业强而又极其敬业的尼奇还非常富有亲和力,大家都很喜欢她。
利马水道,是我们南极行的亮点。这个南极半岛上壮阔、壮观、壮美的风景画廊,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和享受,目睹了它的宁静、超然与恢弘。她也是南极洲最漂亮的航道之一,被称为“柯达海湾”(Kodak Gap),是多少摄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离开利马水道,在宽阔平静的海域开始了南极跳水。有几十人踊跃参加,虽有年龄限制,但60开外依然有人参与。
哈哈,帅哥的水中倒立,姿势优美,迎来阵阵喝彩。
这是跳水全程中,亮相最酷的美女。
其实,极地跳水并无危险,每人腰间都栓有安全绳,但在寒风中能敢于跳入冰冷刺骨的南极大海,需要自信和胆量,很佩服他们。
1月27日上午,依然没有阳光,室外气温3°。我们8点20分先行登陆尼克港,9点50离港巡游。正前方高处已融化的雪山处,是我们登陆的终点。
前面谈到,南极公约规定,每次登陆人数不能超过100人。我们全船总共197人(有少数老人不登陆),加上20名探险队员,18只冲锋艇需分为两组,一组登陆一组巡游,一个半小时后互换,登陆和巡游顺序也是下次互换,昨天上午的彼得曼岛我们是先巡游,那今天上午则先登陆。
远远望去,登陆的S曲线蜿蜒而上,看近实远,在规定的一个半小时往返,需要很强的体力。
尼克港(Neko Harbour)位于安德沃德湾(Andvord Bay)东岸,距离埃雷拉海峡约 11 公里(7 英里)。它以过去常常使用的“尼克”号漂浮鲸工厂船舶命名。
有少部分人留在山下,大多数人则选择上山,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观景台。
雪很厚,已没过雪地靴脚面,在厚厚的积雪中,每前行一步都很艰难,行程未过半已是汗流浃背。这样厚的雪地记忆中只在儿时见过,哈哈,如果时间充足,真想堆个雪人儿留在南极岛上。
穿衣提示:船上授课时有提不能穿棉质内衣,主要是若大量出汗,棉质材料吸汗后不易挥发,湿透的内衣黏附在皮肤上难以保温。易引发感冒,低温下还易造成冻伤,要引起注意。
终于站到了观景台上,瞬间被眼前壮观的景色震撼。只有观山之心,不具爬山之力,是无法将尼克港的美景尽收眼底。同理,就像来南极一样,不经过德雷克海峡的风暴,也无法看到南极大陆的美轮美奂。
登高望远,这里可以清晰看到冰川上的巨大裂缝,不时会有散碎小冰落入水中,会激起阵阵涟漪。这个观景台,留下我们所有上山极友的足迹。
冰川巨大的冰舌在这里伸入海中,时有雪崩发生冰层断裂。我们有幸两次听到到冰雪狂泻的如雷巨响,随着震耳的轰鸣声,冰川前沿涌入海中。这是极其震撼的景观。
皑皑白雪之上,大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尽兴摆拍,肆意仰卧,每一个人都有与这片大地融为一体的冲动。
尼克港安排登山,意义非凡,这是此程唯一一次登山活动,当双脚踏上这片土地(实为雪地)时,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所谓南极行,不仅仅是在南极洲的海域,航行和巡游而已,登陆与南极大陆相连的岛屿更重要。昨天我们登陆的彼得曼岛、乌克兰科考站等,都仅仅是南极的岛屿,不与南极大陆相连。而今天所登陆的尼克港,是所有极友共同的愿望与目的,这里是世界的第七大陆,我们终于如期而至。
尼克港巡游时,又见大明星。它们舞动着笨拙的身躯,萌宠无比,那神态和舞步,能与天鹅媲美。
哈哈,前面那只在干啥?
后面企鹅急忙低头检查,看有没有弄脏自己。
尼克港大约有 250 对金图企鹅登陆和筑巢。数量较少,这是巡游时近距离的与企鹅接触。有时威德尔海豹也会在鹅卵石海滩上爬行。但我们没有看到。
水中浮冰连片,企鹅穿梭在浮冰中时隐时现,恍如置身仙境。
座头鲸
座头鲸
座头鲸
不是每只鲸鱼,都有上面精彩的连贯表演。有些鲸鱼只露出背鳍就急忙下潜,而这只鲸鱼非常友好,下潜前展现的带水尾鳍很好看,似一挂珠帘。
巨浪冰山
帽檐冰山
船型冰山
南极的水永远是灰黑色,尤其是阴天。而冰山的形状却千奇百怪,无一雷同。有的像巨浪、有的像帽檐、也有的像船只......很多冰山的水线之上会有凹槽,深度不一,这是因为裸露海面的冰山夏季会部分融化,冰山一旦变轻就会自然上跃,使原来与水线平行的冰山高出水面。假如没有这个上跃的凹槽,尤其还是斜线上升的凹槽,我们就看不到,这座极其逼真的船型冰山。南极浩瀚无际的海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神奇。
对面船是我们的极友,有三个老红帽是当年云南西双版纳的老知青,都已年过古稀,他们参加了所有的登陆和巡游,带着录像机随走随拍,做成彩视留下珍贵记忆,很了不起。
此行程还有82岁的老者,我们回京后摄影指导说我们之后一航次更有93岁老人。看来,对老与否的界定,标准已不在于年龄。
安德沃德湾的蓝冰,是我们几天来在南极海域,见到的最大、最蓝、最美的一块蓝冰。整个蓝冰呈凹形,似一个小小港湾,雪白的冰层下,那幽幽蓝光随着水的波纹,时浅时深,忽明忽暗,像水下游动着蓝色的精灵。南极飞行员——理查德.伊夫林.伯德海军上将这样描述南极:“我感觉自己落入另一个星球,或是误入了另一个人类未探索过、从未有过的记忆纬度”。冲锋舟马达的轰鸣声已停止,目睹旷世美景,我们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似乎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在南极我们所见的蓝冰,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从原始形态的结晶雪花至粒雪再至粒冰,粒冰中的气泡受到挤压,逐渐变成更加坚硬纯净的冰块。严寒的冬季,结成的冰变得越来越密实坚硬,挤掉内部的空气,冰内部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至消失。这些从缝隙中闪现的蓝色——通透、洁净、纯粹,经过千万年的挤压变得晶莹透彻。当阳光中波长较长、衍射能力强的红橙光都能穿透冰层,而波长较短的蓝光被致密坚厚的冰层散射。冰块便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
1月27日下午,计划登陆库弗维尔岛,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登岛活动。
上岛的那一刻,密密麻麻的企鹅,集体高歌,像无伴奏大合唱,使这个寂静的世界一下鲜活起来。这里的金图企鹅很多,企鹅粑粑的味道也很浓重,远远的扑面而来。
库弗维尔岛位于埃雷拉海峡,在亨热岛和阿茨库托斯基半岛之间。该岛由德热尔拉什于 1897年至 1899年间发现,并以法国海军中将Cavalier de Cuverville命名。
库弗维尔岛是数量最多的金图企鹅聚居地,科学家估计大约有5600多对企鹅夫妇在此筑巢。也是南方巨鹱,黑背鸥,南极燕鸥,雪燕和贼鸥的繁殖地。
企鹅在我们身旁穿行,若距离近五米时我们止步让行,这在南极是明文规定。
我们行进中遇到的企鹅,离我们只有2米远,大家立即停步,企鹅似旁若无人,大摇大摆走过去,这种场面想必它们习以为常,已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不会去躲避你,而你要给它让行。
一月是南极的夏季,企鹅时而在岸边玩耍。
时而在水中嬉戏
翩翩绅士,也有不雅,有时它们之间的争吵,是对方动了自己窝内石子,但此时的嘶吼我们不得而知。
企鹅多用石子堆集为窝。南极返回后,在我们极友群里,有人炫耀自己偷偷带回了南极大陆的石子,整个群里都在谴责这位极友的行为,因为南极的企鹅每年都要在陆地交配产卵孵蛋,完成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石子筑的巢,就是它们生儿育女的家园。试想每一位去南极的人都带走几粒石子,是不是企鹅的仰天大叫中,也包含着它们的无助与悲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赴南极旅行,这块世界上唯一没有污染的净土,这方人类只是过客的大陆,不要遭到我们人类人为的破坏。
这是两个家庭,每只企鹅身前都有两只小企鹅,企鹅夫妇一般只育两胎。
宝宝告诉妈妈饿了,一般而言,企鹅只着重去抚养一个孩子,强者生存。瘦小的那只最终会夭折,被淘汰。
父母轮流去捕食,留下另一只企鹅和小企鹅在等待。
看发育中的小企鹅,那神态,让人怜爱。
金图企鹅主要栖息于南极半岛和南大洋的岛屿上, 通常在近海较浅处觅食,主要食物为小鱼和南极磷虾。出水金图,浑圆的体态,像是刚刚捕食归来,洁净的羽毛,黑白分明,红嘴点缀,极为好看,不愧是家族中的明星。
在科普讲座中科学家介绍,金图企鹅在所有企鹅种类中,最能适应气候变化。相对于其他企鹅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对抚育后代,有极强的责任感,夫妻共同孵蛋和觅食,彼此轮换,从不间断。
这只企鹅像觅食回来,肚中已有满满食物。
宝宝早已急不可待
这种世代的喂食方式,使企鹅家族延续至今。
金图企鹅也叫巴布亚企鹅,体形较大,身长约60-80厘米甚至更大,重约6公斤。
金图企鹅,是企鹅家族中的游泳健将。别看它们陆地行走时,身长腿短像个不倒翁,但入水后时速可达约36公里。它们一般在近海捕食,有时也要到80公里以外的地方觅食。也许周而复始的长途跋涉,练就了它们水中飞快地速度。
黑背鸥
远处岩石上的两只黑背鸥,Kelp Gull,左顾右盼,像是在寻找什么。它们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在南极岛屿很常见,以腐肉为食。
飞翔中的黑背鸥
在库弗维尔岛时,近距离见到了企鹅的天敌—贼鸥,它们不怕人,还用像钩子一样的尖嘴叼抢我们手中登山杖的绳套,可见不是一般的凶悍。
陆地上,虽然成年的企鹅并不会受到威胁,但贼鸥却会抢夺它们的蛋和幼企鹅。这只贼鸥降落在企鹅群里,企鹅的目光都转向虎视眈眈的贼鸥,全力保护自己身下的小企鹅。
我们在登陆时见过被叼食过企鹅的残留骨架,不忍拍照,都是贼鸥所为。
这些贼鸥体长约60公分,它们是唯一既在北极又在南极繁殖的鸟类。贼鸥不仅是企鹅的天敌,也是海豹的天敌。它自知以自己的身高体重,不能与成年企鹅及海豹抗衡,所以在企鹅和海豹的繁殖分娩季节,贼鸥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它们的栖息地,叼食企鹅蛋、雏企鹅以及刚出生的海豹幼崽,只要有贼鸥出现,预示灾难会降临。
库弗维尔岛,最后一次在南极岛屿上停留,南极行中全部企鹅、鸟类、海豹、鲸鱼等图片都出自另一半之手,我对摄影技术一窍不通,只能把旅途点滴用手机随拍记录。
巡游中,老红帽尽情拍照录制视频,忙得不亦乐乎。
结束最后的登陆和巡游,告别南极大陆。
南方巨鹱
波纹信天翁
黑脚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
南方巨鹱
灰鹱
回程的德雷克海峡,没有了冰山和企鹅,但一望无际的海面。成群的南方巨鹱、灰鹱和各种信天翁追随着海钻石,它们时而空中盘旋,时而掠过水面,展翅翱翔在天水之间。在甲板拍照时,感觉无从下手,眼花缭乱。
在南极登陆或巡游的几日,太阳公从未露出笑脸,而返程时的德雷克海峡,给了我们火烧云的落日。
这般壮丽的夕阳落在海平面上的景色,是我们意外的收获,也给南极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南极航程即将结束时,船方组织的南极慈善拍卖会上,这张海钻石号10天行程的航海图,最终以1250美元被一位男士极友获得。这次拍卖会的所得善款,全部捐给南极企鹅守望者基金会。
告别会上,探险队长代表全体探险队员感谢大家。而我们,对南极这个陌生世界所有的认知和体验,都通过他们得以实现。在与科学家共同步入遥远荒野自然环境的探索中,受益匪浅。更要由衷感谢他们。
船上三巨头——船长、探险队长、商务部长致辞,南极之旅圆满结束。
全部极友每人获得船长吉里、探险队长尼奇签名的南极探险证书,上面写着:2020.1.21——30日,我们曾穿越南极圈。证书右上方是我们的房卡,船方送给每一位极友留作纪念。
1月30日,结束了彻夜的颠簸摇荡。清晨,走上甲板,海钻石已静静地停在乌斯怀亚的港口。
晨曦中,偶尔乍泄的一缕阳光,留下岸边倒影的瞬间。别了,乌斯怀亚!别了,南极!
结束语:
南极行程结束了,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极地探险。虽然路途遥远,行程有些艰辛,又有不低的费用,但亲历的体验与心灵的追求得以实现时,那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这个单调得只有黑白蓝的三色世界,纯粹至美,造物神奇,充满了自然的魔力,更充满了震撼和奇特的刺激,很值得一去。
本篇游记有感而发,照片也是记录整个行程的即兴拍照,只为分享快乐与体验。文中有极友帮我们拍的合照,也有抢拍时入镜的同行极友的美照,在此一并感谢!另外,也要感谢我的另一半,若没有他全程拍摄的动物照片,这篇南极游记的内容,就不完整,会有很大缺憾。
关于南极行的补充:
1、防水裤是赴南极所需重中之重,薄款即可,户外工厂店有售,是南北极考察队专用防泼水裤。
2、出行需带牙膏牙刷及拖鞋,船上不备。
3、阿根廷联通每日最高付费人民币25元,船上买流量75美元10天。
4、防晒品必带,防雪墨镜必带。
5、可带防晕贴,不必带防晕药,船上有备。
6、不必带登山杖,船上有备。
7、不必带咸菜等食物,船上有备辣酱及腐乳。
8、船上提供腌制的鲜姜片,对晕船引起的反胃呕吐很有效果。
9、阿根廷——1月气温30°左右,穿夏季衣服。
10、乌斯怀亚——1月气温13°左右,穿春秋季衣服。
11、南极——1月气温0°左右,穿冬季衣服。
12、文中企鹅、海豹、鲸鱼、鸟类等照片,使用佳能:1D4及佳能:G1X3相机拍摄。
13、其他图片使用国产手机:1+7T拍摄。
推荐阅读
milemilefall1.1万6
极之美6.6千10
尹泡喵1.0万7
极之美7.0千20
极之美8.6千24
宽乃1.8万19
东北老全1.4万18
小七爱摄影1.7千0
南旋风1.4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