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街,一起打捞历史的记忆
行程天数
1天
千年古镇殷汇,位于池州市西南不到30公里的秋浦河畔,早在汉代,这里曾是繁华渡口,有几家殷姓人家供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歇息,因此得名“殷家汇”,亦称殷汇。
因其历史上“汇当孔道,南接徽郡,西抵东流,北达安庆,四牡凰华,连骖回轸。” 故自明、清时期,这里又是土特产集散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
“商船泊岸如鳞次,昼夜人流似海喧”,寥寥数语,勾勒出殷汇老街昔日的市声若潮、四面繁华。临秋浦河而建的殷汇老街,全长约1公里,曾有130多家商铺,素有“徽商汇贾”之称。
相传康熙皇帝南巡途经殷汇,曾有“日望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的赞语,在清末民初又有“小苏州”之称。
可以说,这是一条与秋浦河航运盛衰所息息相关的古街。然而,时至今日,徽派的倒影,也在秋浦码头的转换中渐渐消逝。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老街街道曲折幽深,曾有“九弄十三弯”的说法。
如今站在老街的入口望去,街道两边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徽派屋舍,由于年岁太久,墙壁早已斑驳,原本连绵近百米石板路,已经被水泥路所取代。
在老街的入口处,开着一间经历过三十多年岁月变迁的无名理发店。虽然理发工具已经换成了现代化工具,但是桌椅一直保持着原貌,见证着时间的流逝。
说起这间理发店,老师傅有些感慨:“这是父辈传下来的手艺,现在想想,也干了三十多年了,以前的一些工具已经修不好了,就全部换成了现在的东西。”
听街上的老人说,以前在老街,随意走入一户一家,几乎都能看到用整块青石板铺就的老屋地面,石板光鲜润泽,现在随着时间的变迁,不少老屋经过修缮,青石板开始变得稀少。
年过九旬的王玉书老人,他的老屋在老街里算是比较大的一间,青石板地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修复的痕迹,因为屋内阴凉,角落里甚至还能看到鲜绿的青苔。
听王玉书老人说,在他父辈那一代,兄弟三人就住在这间老屋里。一楼的铺面曾开着三间店铺,一间中药铺,一间糕坊,一间杂货铺,生意红火无比。
“置办年货的时候,有钱的交钱拿货,没钱的写上一张欠条,也能把年货带回去。大伙都是乡里乡亲,过个好年比什么都重要。”
再往里走,可以看到老屋旁边种着自家的蔬菜,堆砌起来的瓦片上晒着黄瓜条,老街里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如今,有些老屋就损毁得比较严重了,有些甚至已经坍塌成了一堆废墟,有些已经改建成新式的楼居,夹杂在老屋之间,总让人觉得别扭。
随着各级政府将老街列入保护名录,老屋才得到整修、保护,情况也好转了很多。
据老街居民介绍,这座老屋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走进屋内,最为显眼就是房梁上的广告纸和贴在墙上的几张80年代的《安徽日报》,发黄的纸张无不向人彰显着老街里的岁月变迁。
有些屋梁被蚁虫蛀得斑斑点点,一些横梁也被重新加固,屋内各处已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
“这屋子的主人不久前去世了,他们的子女又都在贵池,于是就托我代为管理。”住在对面的汪师傅介绍说道,“这屋子还算好,有些老屋破损得更为严重!”
住在老街上的人有捕鱼的习俗,汪师傅就在老屋旁边的小弄里养了7只鸬鹚,经过训练,每一只鸬鹚都是捕鱼的好手。说起养鸬鹚,汪师傅如数家珍,但同时他也表现出满脸的无奈与惋惜,感慨现在少有年轻人对此感兴趣,如果没有人传承,必然会使鸬鹚捕鱼退出历史舞台。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从两间老屋中间的小弄里,沿着台阶向上,就能登上秋浦河堤,看到蜿蜒曲折的秋浦河。
沿着宽阔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下,整个青石台阶一直延伸到秋浦河中,河水很清,老街的居民提着衣服、水桶来这昔日的码头上洗衣、洗菜。
“曾经宽达数米的青石板一直铺到秋浦河边,就知道这里当年有多繁华了。码头衰落了,老街也衰落了。”有老人说。
现在的殷汇人对老街的记忆已经淡漠,老街好像已被现代社会淹没。登上秋浦河堤,俯视殷汇古镇,一种忧伤之情油然而生。四面八方的钢筋混凝土新建筑似乎要将老街吞噬殆尽,也许多年以后,就很少有人再记得关于老街的故事了......
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条老街,经历过风花雪月的繁华,同时也见证过历史沧桑的变迁。
老街,有茶、有酒、有故事,有不改的乡音,有熟悉的记忆......让人听着真切,让人心中难舍,等到无人的时候,叹一句古往,说一声流年。
或许,这就是老街,留给后人最美的东西。
推荐阅读
一部手机游池州6.5千11
一部手机游池州5.9千11